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成长危机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幼儿期(0-3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幼儿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照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
2. 学龄前期(3-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进入学校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同时,他们也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解决问题。
3. 小学阶段(6-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同时,他们也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压力和竞争压力,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从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经历生理上的成熟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青春期儿童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交发展、道德发展和自我认知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1.2 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1.3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开始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绪发展2.1 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2 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3 中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学会适当处理情绪问题。
三、社交发展3.1 中小学生开始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建立友谊关系。
3.2 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分享。
3.3 中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
四、道德发展4.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
4.2 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4.3 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成熟,能够体味到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五、自我认知5.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小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5.3 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结: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认知、情绪、社交、道德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护理学导论大题
护理学导论第二章名词解释1.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健康问题2.患病:指病人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病人对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3.WHO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和康复服务简答题1.简述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①焦虑及恐惧②依赖性增强③自尊心增强④猜疑心加重⑤主观感觉异常⑥情绪易激动⑦孤独感⑧习惯性心理⑨害羞和罪恶感⑩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2.简述影响个人对待疾病的因素:①疾病的严重程度②年龄及性别③感情和精神因素④疾病本身的特点⑤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⑥社会心理因素⑦过去的患病经验⑧社会经济状况⑨病人的社交团体⑩医疗设备情况3.简述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预防疾病的措施: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各种伤残的发生,以达到最大限度恢复健康的目的4.简述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①角色行为冲突②角色行为强化③角色行为缺如④角色行为异常⑤角色行为消退第三章人的基本需要名词解释1.需要:是有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2.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3.生理性需要:指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关的所有需要,如空气、食物、水排泄、活动、休息的需要;4.知识智能性需要:指人体在认知和思考方面的需要,如学习、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简答题1.简述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意义①识别个体未满足的需要②领悟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和情感③预测个体即将出现或为表达出的需要④识别个体需要的轻重缓急⑤不同层次需要的同时满足2.如何满足住院病人自尊的需要①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尊重的称呼②重视和听取病人意见③尊重其个人习惯和宗教信仰④协助病人尽可能达到自理3.简述满足住院病人安全需要的护理措施a)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防止发生意外b)进行入院介绍,提供恰当的疾病及其诊疗信息c)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问题和疑虑d)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4.多维分类法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种精神性、社会性、情绪性、智能性、生理性5.简述一般住院病人的生理需要氧气、水分、营养、排泄、温度、休息和睡眠、避免疼痛6.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分哪几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7.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哪些生理因素、情绪因素、个性特点、知识方面的因素、信仰与价值观、环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论述题1.试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理论各层次之间的关系①必须首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要②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间不同③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④各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并非固定不变,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非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出现,一般表现为前后层次需要之间略有重叠⑤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的方式差异越大⑥有些高层次的需要虽然并非生命所需,但它能促进生理功能更加旺盛2.试述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目的及意义简答1身心发展名词解释1.成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2.超我:按照尽善尽美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完美的高度3.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是质的变化4.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5.道德发展: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学习到的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照该标准去表现的道德行为简答题1.简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该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社会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危机及转机的关键,预防人格发展障碍或心理危机,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也可以明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需求及人格与行为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心理发展特点来提供护理;2.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①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②成长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③成长发展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④各种系统及组织器官的发育不平衡⑤成长发展的个体差异⑥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体必须具有执行本阶段的成长及发展任务的能力3.简述佛罗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该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身心发展过程,特别是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按照不同的性心理发展时期提供护理,以保证服务对象健全人格的形成4.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在护理学中的应用应用此理论对儿童及家长进行理论指导,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5.简述人类成长发展的特征同26.简述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的中心思想原欲是人的精神力量,是性心理发展的基础;①意识的层次:意识、潜意识、前意识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③人格发展:口欲期0-1、肛欲期1-3、性蕾期3-6、潜伏期6-12、生殖期7.简答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学说的中心思想1,婴儿期: 0-1岁信任/不信任2,幼儿期: 1-3岁自主/羞愧3.学龄前期3-6岁主动/内疚4,学龄期:6-12岁勤勉/自卑5,青少年期: 12-22岁自我认同/角色混乱6,青年期: 22-35岁亲密/孤独感7,中年期: 35-65岁生产/停滞8,老年期: 65 岁以上自我满足/绝望压力学说名词解释1.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3个环节2.工作压力: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是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3.压力源:是引起全身系统反应的各种刺激4.应对:是应用行为或认知的方法努力处理环境与人内部之间的需求,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5.焦虑:对即将来临的,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做出某些重大决定时所体验的一种紧张不愉快的期待情绪6.危机:是一个人重要的生活目标遇到阻碍,利用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引起的日常生活的混乱及瓦解,是人的一种紧急压力反应7.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察觉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过程简答题1.简述护理工作的主要压力源不良的工作环境、紧急的工作性质、沉重的工作负荷、复杂的人际关系及高风险的工作性质2.简述人类面对压力源时的主要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自怜3.简述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为病人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为病人提供疾病的相关信息、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及加强病人的一直训练4.简述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学说的中心思想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能否产生压力,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心理学过程,包括认知评价及应对5.简述病人在医院中的9种压力源不熟悉医院环境、住院失去部分自由、与配偶分离、经济问题、与家人分离、社交受限、缺乏相关信息、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个人的影响、诊断及治疗所造成的问题第四章护患关系与人际交流名词解释1.首因效应: 又称第一印象,是指交往的双方在首次接触时,根据交往对象的外显行为等做出综合性判断与评价而形成的最初印象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3.晕轮效应:只交往对象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4.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简答题1. 简述人际关系的特征互动性、情感性、明确性、渐进性、复杂性2. 如何与愤怒的病人进行沟通交流、①尽量为病人提供发泄的机会②若是护理工作不到位引起患者不满,应真诚的向服务对象道歉,并及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减轻服务对象的愤怒情绪3. 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道德关系最主要内容、利益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价值关系4. 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熟悉期、合作期、终止期5. 简述在倾听时应遵循的原则①准备花时间耐心的倾听对方的谈话②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③适当的使用目光接触④注意对方语言和非语言表现⑤接受对方的观点⑥不要急于做出判断或结论⑦主动做出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或回馈⑧在倾听中运用移情等沟通技巧6. 简述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及特征①主动-被动型特征是“护理人员为服务对象做什么”②指导-合作型特征是“护理人员教会服务对象做什么”③共同参与型特征是“护理人员让服务对象选择做什么”7. 简述日常护患沟通交流的技巧①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着想②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③及时作出适当反应④随时进行健康教育⑤为服务对象保守秘密8. 简述护理工作中的常见沟通错误①突然改变话题②虚假的保证③主观判断或说教④信息超载⑤言行不一⑥急于做出结论⑦调查式提问或刨根问底9.简述沟通交流的基本要素①沟通的触发体②信息发送者③编码④信息及传递途径⑤解码⑥信息接收者⑦信息的反馈⑧干扰论述题1. 试述促进护患关系的方法①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氛围②健康的工作情绪③与服务对象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④为服务对象树立角色榜样⑤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2. 论述日常护患沟通技巧简答7第五章文化与护理名词解释1. 文化:文化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2. 文化休克: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3. 精神文化:指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学、宗教、符号、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4.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简答题1. 护士应如何提供跨文化护理措施①采取与病人文化背景一致的护患沟通方式②安排合适的个人空间③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④确保与健康有关的环境稳定⑤注意价值观的差异⑥注意病人的风俗习惯⑦在病情观察时注意病人的生理差异⑧帮助病人寻找支持系统2. 简述文化的功能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②文化是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③文化是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④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⑤文化满足了人类的需要⑥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和信息3. 简述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①沟通交流②日常生活活动的差异③孤独④风俗习惯⑤态度和信仰⑥社交技能不足4. 简述文化休克的分期①兴奋期②意识期③转变期④接受期5. 简述文化的特征①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②地域性和超地域性③时代性和超时代性④象征性及传递性⑤继承性和变异性阶级性和超阶级性6. 简述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内容①文化关怀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②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具有文化关怀的共性和个性③文化关怀分为普通关怀和专业关怀7.论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的策略护理人员在病人入院时应热情礼貌的接待病人,通过入院介绍使病人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室的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第七章护理程序名词解释1. 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服务对象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2. 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3.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简答题1. 简述制定护理目标的注意事项①目标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②目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③目标应切实可行④目标应具体⑤目标应有时间限制⑥目标必须有据可依⑦关于潜在并发症的目标2. 简述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①名称应规范②诊断与措施相对应③诊断与问题相对应④必须列出原因⑤应贯彻整体的观点⑥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语句⑦避免价值判断3. 简述在护理评估中收集资料的途径①服务对象②服务对象的亲属及有关人员③其他医务人员④服务对象的病例和记录⑤医疗护理文献4. 在护理评价中,病人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或完全没有解决时应如何分析原因①所收集的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全面②护理诊断是否正确③预期目标是否合适④护理措施是否适当是否得到了有效落实⑤服务对象的态度是否积极,配合是否良好⑥病情是否已经改变或有新的问题发生原定计划是否失去了有效性5. 简述制定护理措施的注意事项①护理措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②护理措施应有针对性③护理措施切实可行、因人而异④护理措施应保证服务对象的安全⑤护理措施要具体细致⑥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制定护理措施论述题1. 试述护理诊断的形成过程分析资料→确立问题→做出护理诊断①首优问题:对生命威胁最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予以解决的问题②中优问题: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对服务对象的身心造成痛苦,严重影响服务对象的健康的问题③次优问题:是指个人在因对发展和生活变化是所遇到的问题第八章护理专业理论名词解释1. 护理理念:指应用逻辑分析、推理等抽象方法阐述各种护理现象之间的联系2. 自理:是人在每日的现实生活中为维持生命、健康、正常的成长及完整状态而采取的一些有目的的活动简答题1. 简述奥瑞姆自理学说的主要内容①自理②自理能力③自理体④治疗性自理需要⑤自理总需要2. 简述奥瑞姆护理系统学说中全补偿系统的主要内容①完全补偿系统:服务对象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所有的资历需要完全依靠护士来满足②部分补偿系统:服务对象有部分自理能力,但需要护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才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③支持教育系统:指服务对象有自理能力,但需要护士的指导、教育或提供最佳环境,才能达到自理的最佳水平3. 简述奥瑞姆自理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①人:护理的对象主要是病人及潜在的、可能患病的人②环境:环境是存在于人的周围并影响人的自理能力的所有因素③健康: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完美状态④护理:护理是预防自理缺陷发生和发展4. 简述罗依适应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①人: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复杂的适应系统②健康:健康是人的功能出于对刺激的持续适应状态③环境:指人生存的环境及环境中所有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因素④护理: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5. 简述护理理论的特征①理论能够将概念以特殊的方式联系起来②护理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③理论必须简单易懂,并容易推广运用④理论可以作为假设的基础而经受检验⑤通过对理论的实践及反复研究,能够增加护理学科的知识⑥必须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⑦必须与其他已证实的理论及规律一致6. 根据护理理论的着重点不同,可将护理理论分为哪几种类型①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理论②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理论③以系统为中心的理论④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7. 简述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与护理程序的关系纽曼认为护理人员可以应用三个阶段的护理程序来达到控制压力源或者增强人体各种防卫系统功能的目的,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结果论述题1. 试述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对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①人:人是为了寻求平衡与和谐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环境:环境分内环境、外环境及创造的环境③健康:是系统的最佳稳定状态④护理:护理是一门独特的专业,是帮助人减少压力源,以扭转压力对人造成的影响,从而维持、保存及恢复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最大限度的保持服务对象平衡、和谐的健康状态2. 试述罗依适应模式理论对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简答题四第九章健康教育名词解释1.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机能,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2. 健康信念:是指人如何看待健康与疾病,如何认识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易感性,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后的效果及采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碍等3.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简答题1. 简述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①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健康的信息②帮助服务对象人是影响健康的因素③帮助服务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问题④指导服务对象采纳健康行为⑤协调健康教育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⑥开展健康教育的研究2.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①专题讲座法②讨论法③角色扮演法④实地参观法⑤示范法⑥个别会谈法⑦视听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3. 简述健康教育的原则①科学性②可行性③规律性④针对性⑤启发性⑥通俗性⑦直观性⑧合作性⑨行政性4. 简述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1效果是否真正达到2所提供的健康教育是否为公众真正所需要3教学目标及计划是否切实可行4执行教育计划的效率如何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完善或改变教育计划5. 简述健康教育程序的步骤健康教育评估、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干预、健康教育评价6. 健康教育的目的及意义①是目前人类战胜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②是解决健康水平提高与资源有限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③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十章希望、失望与丧失、悲哀名词解释1. 失望:是希望的负向极端,是指个体内心对想要达到的某种目标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或因为希望未实现而感到不愉快的一种心灵体验2. 悲哀:是指个体面对丧失所产生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通常表现为个体行为上难以抑制的哭泣、极度的焦虑、不安、不思饮食、失眠等3. 丧失失落:是指个体曾经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人或物被剥夺4. 希望: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及渴望的感觉,以未来为导向,是个人面对外界刺激时理性的积极对待简答题1.简述对希望与失望病人的护理技巧①强化依恋情结②帮助个体在逆境中成长③增强服务对象及其家属的应对能力④重新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⑤努力充实自我2. 简述失望者的行为表现①个体对未来的预见能力降低②反复遭受失败③放弃努力④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心⑤争取实现目标的能力降低3. 如何教育临终病人家属正确面对哀伤①尽量让哀伤情感自然流露②不要逃避现实,避免无法淡化哀伤③不要强迫自己忘记死者以减轻内心的疼痛④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第十一章临终关怀1. 临终:临近死亡的阶段,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2. 临床死亡:一般被确定为人的身体重要系统如心脏、呼吸及血管等停止工作;3. 濒死:临近死亡的阶段,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简答题1. 简述影响死亡态度的因素①童年时的死亡体验②年龄③社会文化因素④宗教信仰⑤医疗卫生领域的态度2. 简述临终关怀的基本原则①舒缓照护为主的原则②适度治疗的原则③全方位照护的原则④人道主义原则第十二章法律问题名词解释1.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致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2. 护理法:根据国家卫生基本法制定的护理专业法简答题1. 简述知情同意必须符合的条件①服务对象必须对所接受的诊断、治疗或护理完全知情②必须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③服务对象或家属是在完全清楚、有能力做出判断及决定的情况下同意的2. 简述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①医疗事故报告②技术鉴定③协商解决④赔偿与处罚3. 为保护病人和自己,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执行医嘱时,护理人员应熟知各项医疗护理常规、各种药物的作用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方法等;若对医嘱有疑问,护理人员应向医师询问以证实医嘱的准确性;若发现医嘱有错误,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若护理人员向医师指出了遗嘱中明显的的错误后,医师仍要求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应当报告上级部门4. 试述护理人员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依法执护⑤做好护理记录①加强护理管理②尊重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③规范护理行为④促进信息沟通5. 试述护士在执行医嘱时的法律责任在执行医嘱时,护士应熟悉各项医疗护理常规、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方法;护士拿到医嘱后,经过仔细查对,确保无误后,应准确及时地加以执行;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医嘱均属违法行为;如护士对医嘱有疑问,应进行核查;护士如果发现医嘱有明显的错误时,应报告护士长或上级主管部门;如果护士明知医嘱有错误,但不提出质疑,或护士由于疏忽大意而忽视医嘱中的错误,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护士与医生共同承担法律责任6.简述在完成独立性及合作性护理功能时,从法律及专业的角度讲,护士应注意的问题①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工作单位的政策及工作要求②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③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④委派别人实施护理时,应尽量做到心中有数。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美德,相反失败就会自我疑虑。
(原创)黄老师讲述100个亲子沟通技巧的亲子故事
(原创)黄老师讲述100个亲子沟通技巧的亲子故事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可缺失的父爱陪伴小明和小红都是某小学3年级的学生。
他们不但是邻居还是同班同学,他们的成绩一直在班上都比较拔尖,而且相互是最好的朋友。
小明的爸爸是个长途货车司机,小红的爸爸则是一个房地产公司营销经理。
不巧的是,从3年级开始,他们的爸爸工作都忙起来,小明的爸爸因为这段老是跑长途,几乎一星期才能回来一次,还不是周末。
小红的爸爸因为老板重新在异地开发了新楼盘调去了异地工作。
久而久之,没有了爸爸的陪伴和呵护,小明和小红的情绪开始低落,没有了往日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下滑。
细心的班主任发现了这个问题,赶紧通知了各自的家长。
小明和小红的爸爸都表示,工作繁忙真的无能为力,还是让孩子妈妈多操心些。
于是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也经常周末带两人一起去公园散心。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佳。
小红的爸爸因为业绩突出,公司予以重任,每月还发了不少奖金,小红家经济开始宽裕起来。
每次回来都记得给女儿带很多礼物和玩具,想法哄着小红开心。
而且每次回来只要遇上周末都会带小红去酒店吃顿好的,然后去公园,爬山,动物园。
玩遍了当地所有玩的地方。
而小明却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尤其是看见小红的书包,文具盒和玩具不断地翻新和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
心里很是嫉妒,两人关系也开始疏远。
由于小红的精神动力得到充足,学习成绩也眼看追了上去,虽然没有拔尖,但是在班级算是名列前茅了。
而小明的成绩不但未进步还在退步。
小明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条件不宽裕的他们给不了孩子好的条件,爸爸每周都出差却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
小明爸爸得知以后,做了一个决定。
刚好这次出差是周五下午。
于是,他早早让妻子准备好小明的生活用品和换洗衣物。
周五下午直接去学校接儿子放学。
小明看到爸爸来很是高兴,小明爸爸把小明抱上自己工作的大车上告诉二字:儿子,咱们这周不回家了,爸爸带你去周游世界好不好?小明兴奋得只差没在地上打滚了。
就这样,两父子同时踏上了去往B市“旅游”的征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预防为主要任务,以危机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课程设置原则: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差异性。
三)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心理异常现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等。
四)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
四、课程实施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二)教材建设:编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教材和教辅材料。
三)课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保障一)政策保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管理。
二)资金保障: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教学设备和教材的配备。
三)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和评估。
为了开展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必须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九年的研究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通过九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从常识水平上升到意识水平,最后达到行为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理学导论 第4章 成长与发展
青年期:亲密---孤独
中年期:创造---停滞 老年期:完善---绝望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帮助护士明确不同年龄阶段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及人格与
行为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心理发展特点来提供护理。
帮助护士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服务对象社会心理发展的特
点、心理发展的危机及转机的关键,预防人格发展障碍或
心理危机,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
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提出了一套有关儿童思维、推理和
问题解决的理论,即认知发展理论。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Jean Piaget (1896-1980)
(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容小结】
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认知
发展变化,并指出认知发展以同化、顺应及图式的形成为 基础。 Piaget’s theory describ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based on assimilation,
•基模是认知结构的
同化assimilation
最基本单元。
•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失衡,个体因失衡
失衡
disequilibrium
基模schemata
原有的认 知结构
而产生寻求恢复平
衡的心理状态即认 知的发展。
顺应accommodation
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
形式运思期 具体运思期
11岁起
7-11 7-11 岁
【内容小结】
3. 成长与发展虽然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具有 预测性、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 性等特点。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re predictable, continuous, staged, unbalanced and individually different . 4.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潜意识以及早期经验对 人格发展的影响。 Freud's theor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unconscious and the early experi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1、小学一年级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2、小学二年级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3、小学三年级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
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4、小学四年级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5、小学五年级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
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
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
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6、小学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
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厌烦。
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个体心理发展有关的四种理论
个体心理发展有关的四种理论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类在认知、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学说。
这些理论都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是有稳定的内在机制可以支配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与个体心理发展有关的四种理论,分别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理论和巴德拉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以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为主题。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由一系列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认知特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1. 感觉动作期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
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和行动来探索周围环境,学习物体的属性和行为特征。
2. 前运算期阶段:2岁至6岁。
孩子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还不能进行逆向操作或双重分类等。
3. 具体运算期阶段:7岁至11岁左右。
孩子开始具有更加成体系的思维能力,能进行反向操作、双重分类等,但只局限于具体的事件和物体。
4. 形式运算期阶段:11岁至成年期。
孩子开始具有以符号为基础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够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的人生发展理论宣扬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不断发展成熟。
他认为,个体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身份危机,而成功地处理这些危机是个体人格成长的关键。
埃里克森所提出的身份危机包括:1.信任和不信任:0-1岁。
婴儿在与父母和其他人的互动中建立了对他人的信任感。
2.自我认同和自我不一致:1-3岁。
幼儿学会了自我观察和比较,培养出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
3.倡导和迷茫:3-6岁。
儿童通过模仿和探索世界来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道德感和价值观。
4.勤劳和退缩:6-12岁。
儿童在学校和其他社交场合中发展他们的认知和手工技能,以及学会遵从规则和责任感。
5.身份和角色混淆:12-18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的通知(201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的通知(2014)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4.16•【字号】京教基一[2014]3号•【施行日期】2014.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的通知(京教基一〔2014〕3号)各区县教委:为推动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精神,结合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广泛听取中小学教师、教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市教委对《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市教委基教一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4月16日附件1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而,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相关要求,在总结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修订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初中生心理变化的特点
初中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初中生心理变化的探索:成长的旋律与挑战在人生的旅程中,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特的转折点,它是青少年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世界如同一片未被探索的神秘森林,充满了变化、困惑和探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以及如何理解和引导他们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首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显著表现在认知能力的飞跃上。
他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更为独立,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质疑权威,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这既是思维成熟的表现,也可能带来对规则和传统的挑战。
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防止过度的叛逆行为。
其次,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变得复杂而敏感。
他们开始体验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友谊的得失、学业的压力、自我形象的困扰等。
他们渴望被理解和接纳,但又害怕被他人误解。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提供情绪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应对压力的方式,如通过运动、阅读或艺术表达来缓解情绪。
再者,初中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他们开始追求归属感,渴望被同龄人接纳,同时也会面临同伴压力。
他们可能会因为外貌、成绩或兴趣爱好而产生自卑或优越感。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一个包容和多元的环境,鼓励他们发展多元化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育他们尊重差异,理解每个人的独特性。
此外,初中生也开始关注自我认同,他们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个人价值观。
这个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自我怀疑和自我肯定的反复,他们可能对性别角色、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疑问。
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探索自我,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需过分追求完美。
然而,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并非全然美好,他们也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长和教师需要敏锐地察觉这些信号,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的来说,初中生的心理变化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1-6年级各学科综合分析(资深教师整理,全面详细)
小学1-6年级各学科综合分析(资深教师整理,全面详细)一、二年级一年级危机/特点1、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变成以“学”为主,学习压力骤然加大,有些无所适从,在这时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学习兴趣。
在完成外部活动家时的注意力比完成内部智力活动时要稳定,完成简单而单调的课业时比在解决某些较复杂的、要求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和方法和课业时更容易分心。
2、学习的动力主要以“以其他小朋友好”或者父母、老师的称赞为动力。
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教师,对教师怀着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具有绝对权威。
3、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的关键期,避免孩子以后对接受教育产生厌烦心理,更为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危机/特点1、二年级的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因为接下来的三年级是小学课程转化的重要年级,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在加上学习习惯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
2、学习的动力主要以“比其他小朋友好”或者父母、老师的称赞为动力。
无条件的信任和服从教师,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教师具有绝对权威。
3、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孩子塑造良好行为的关键期,避免孩子以后对接受教育产生厌烦心理,更为未来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二年级学科分析语文年级知识点:拼音汉字词组简单句古诗的背诵看图说话汉语拼音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y w2、掌握24个韵母:①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②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特殊韵母)③鼻韵母(9个):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3、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和部首看图说话:学会简单的词组和句子,能看图说话失分点:拼音汉字看图说话学科问题知识方面对拼音部分掌握不扎实。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理分析理论⼼理分析理论认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为的⼒量并⾮是环境⽽主要是⼈的内在驱⼒。
⼤部分⾏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物性的驱⼒,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格成熟程度的不同⽽以不同的⽅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他的理论包括⼈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其中,个体⾃我发展理论或个体⼼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童社会⼯作及其开展具有很⼤的启⽰作⽤。
佛洛依德的⾃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1、⼝腔期:从出⽣到1岁。
在婴⼉及幼⼉时期,嘴巴是获取满⾜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童的⼤多数时间。
如果个体在⼝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则将产⽣冲突,同时在成⼈阶段也可能会产⽣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部分。
它代表着另⼀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
⼀般认为幼⼉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后成⼈时期许多的负⾯结果,如强迫性⾏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称男性⽣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
在此阶段⽣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童开始发现⾃⼰的外⽣殖器,或是进⾏性别的分化。
这个阶段的负⾯影响出在成⼈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
在此阶段⼉童持续对同性别⽗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母的价值⽽被增强。
基本上,在此时期⼉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我价值感。
5、青春期(⼜称⼥性⽣殖器阶段):12岁以后。
这个时期成熟的外⽣殖器是个体满⾜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类⽣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
总的来说,⽣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体的⼀个部分转移到另⼀个部分(从⼝腔到肛门到⽣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一、情感发展特点:1.1 情感的波动性: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常常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如兴奋、愤怒、焦虑等。
1.2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1.3 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多样化,既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和认同感。
二、认知发展特点:2.1 抽象思维的逐渐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2.2 逻辑推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对于成就感的追求也逐渐显现。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增强,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社交需求。
3.2 角色认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3.3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自我独立,他们希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决策,同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四、道德发展特点:4.1 道德观念的建立: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和善恶,开始意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的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起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做出贡献。
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成长危机
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成长危机学前期(2~6岁)心理发展特征:1、通过模仿及认同,肯定自己的性别;2、模仿别人的想法、特点、态度、价值观和行为;3、希望自己动手做某些事,未能做到会感到愧疚;4、时常易混淆事实与幻想,因此容易恐惧,如怕黑等5、情绪容易受刺激,难于指导及控制,2~4岁更是较易发脾气及较多恐惧时期;6、开始争夺空间和玩具,具有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1、父母的行为、情绪表现是儿童模仿的对象;2、主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和快乐。
当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离婚、死亡等都会严重影响子女的情绪;3、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建立,过分要求、过分照顾或过分放纵都有不良影响;4、电视文化是儿童模仿对象。
成长危机:1、入园入学适应2、弟妹出生3、转变照顾者4、父母分离(如离婚、分居等)5、失去心爱的东西(如宠物、玩具等)学龄期(6~12岁)心理发展特征:1、情绪相对较平静,对事物恐惧感渐渐消失;2、6、7岁后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减少,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了解别人行为的原因,由同理心取代自我中心;3、开始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通过以往的经验及与同伴能力的比较,逐渐建立自我价值感。
影响因素:1、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赞同与否,直接影响自我概念的建立与行为;2、容易受偶像或有权力者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十分重要,若与同伴比较时自觉不足,可能会退缩到较早时期的发展阶段。
成长危机:1、读小学或初一2、转校、留级3、在学校内的成绩和行为表现4、弟妹出生5、父母分离如死亡、离婚、分居等青少年(12~19岁)心理发展特征:1、由儿童依赖别人的特点向独立自主的时期过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不愿意受限制及约束;2、寻求生活方向及生命的价值,但在确立价值标准和观念上有困难;3、适应性别角色及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4、对“性”产生好奇,易有性幻想和性冲动;5、充满理想及不切实际的期望,故容易有挫败感;6、性格反叛,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7、为获得认同和肯定自我,很注重和同伴间的关系;8、情绪容易波动,但又不懂得有效处理。
一、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
一、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从本世纪初青年心理学家的创始者霍尔的《青年期》开始,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青年期研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体制化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因此,为了理解一个个体的人,我们需要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这三个侧面去进行研究。
心理社会发展就是指人在社会中为了实现健全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必须完成的学习和训练(即课题)。
这些课题的顺利完成是我们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性的重要基础。
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相应的心理社会发展课题,这些课题,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成长、需要、价值观及所隶属的社会的要求等的相互联系来设定的。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有不同优势的发展阶段。
并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阶段(见表1),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产生两个极端,接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接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避免或超越某一时期的心理危机,就会获得这一时期特有的力量。
附图青少年期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期,是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和自我同一危机的关键年龄。
这一危机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时间混淆”、“自我确信←→自我疑虑”、“角色尝试←→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工作不力”、“性别分化←→性别混淆”、“主从分际←→权威混淆”、“价值定向←→价值混淆”等7个层面(Erikson,1968)。
“时间观念”代表青少年对时间概念及时间意义的了解。
由于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发展出一种切合实际的终生目标感是至关重要的。
危机期、关键期、弗洛伊德等相关介绍
关键期1.概念: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别名:敏感期2.特点: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3.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4.实验:印刻实验5.例子:印度狼孩、伤仲永6.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在关键期内,越早给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的大脑就越聪明,灵活。
7.常考的关键期: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由上可以看出,关键期发展的内容在不同时段的侧重点不同,并且多集中在8岁之前。
这启示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既要重视早期教育,又要抓住时机进行科学教育。
1.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由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多在幼年,实施早期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
美国学者研究提出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假设,认为儿童学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与个体的早期发展。
日本学者研究也提出,儿童的潜在能力存在递减规律。
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自出生起即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5岁开始进行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进行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也就是说,教育越晚,儿童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小。
这些观点强调了人类婴幼儿在关键期受到教育,对其以后的一生能起长期作用。
既有研究启示我们: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着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快速发展。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行为,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1. 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逐渐长高,肌肉也逐渐变得强壮。
这种身体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身体的发育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尝试和移动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其次,身体的发育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发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2. 认知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
这种认知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认知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来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
其次,认知的发展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
3. 情感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感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情感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和挑战。
其次,情感的发展也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情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合作。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成长危机学前期(2~6岁)
心理发展特征:
1、通过模仿及认同,肯定自己的性别;
2、模仿别人的想法、特点、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3、希望自己动手做某些事,未能做到会感到愧疚;
4、时常易混淆事实与幻想,因此容易恐惧,如怕黑等
5、情绪容易受刺激,难于指导及控制,2~4岁更是较易发脾气及较多恐惧时期;
6、开始争夺空间和玩具,具有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
1、父母的行为、情绪表现是儿童模仿的对象;
2、主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和快乐。
当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离婚、死亡等都会严重影响子女的情绪;
3、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建立,过分要求、过分照顾或过分放纵都有不良影响;
4、电视文化是儿童模仿对象。
成长危机:
1、入园入学适应
2、弟妹出生
3、转变照顾者
4、父母分离(如离婚、分居等)
5、失去心爱的东西(如宠物、玩具等)
学龄期(6~12岁)
心理发展特征:
1、情绪相对较平静,对事物恐惧感渐渐消失;
2、6、7岁后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减少,较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了解别人行为的原因,由同理心取代自我中心;
3、开始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通过以往的经验及与同伴能力的比较,逐渐建立自我价值感。
影响因素:
1、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赞同与否,直接影响自我概念的建立与行为;
2、容易受偶像或有权力者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十分重要,若与同伴比较时自觉不足,可能会退缩到较早时期的发展阶段。
成长危机:
1、读小学或初一
2、转校、留级
3、在学校内的成绩和行为表现
4、弟妹出生
5、父母分离如死亡、离婚、分居等
青少年(12~19岁)
心理发展特征:
1、由儿童依赖别人的特点向独立自主的时期过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不愿意受限制及约束;
2、寻求生活方向及生命的价值,但在确立价值标准和观念上有困难;
3、适应性别角色及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
4、对“性”产生好奇,易有性幻想和性冲动;
5、充满理想及不切实际的期望,故容易有挫败感;
6、性格反叛,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
7、为获得认同和肯定自我,很注重和同伴间的关系;
8、情绪容易波动,但又不懂得有效处理。
影响因素:
1、由于青少年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及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
2、父母因子女迈向独立自主而产生失落感,转而加强对青少年的控制甚而压抑其成长;
3、大众传媒对性所传递的信息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性观念的形成;
4、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如学业成就、工作种类、收入多寡等会影响青少年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
5、青少年身体的变化,如身高、肥胖和性器官的变化会令他们产生不安的情绪和困扰;
6、学校的功课及考试压力、老师和家长的态度、与同学及兄弟姐妹比较会直接影响自我形象。
成长危机:
1、学业上的转变,升学、高考等
2、转学、移民
3、第一份工作
4、恋爱问题
5、性的困扰
成年早期(20~40岁)
心理发展特征:
1、性格发展趋向稳定、成熟;
2、希望与人建立亲密而有承诺的婚姻关系;
3、由父母的支配走向自主、独立;
4、选择配偶建立家庭养育子女;
5、建立及巩固个人的事业;
6、寻找建立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是否稳定;
2、个人经济能力;
3、在社交圈子中能否找到合适的对象;
4、家庭关系与配偶的适应及协调。
成长危机:
1、选择单身或结婚
2、婚姻危机,如离婚、婚外情
3、子女出生,适应父母角色
4、已婚女性继续工作还是当家庭主妇
5、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成长晚期(40~55岁)
心理发展特征:
1、发展友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主要专注家庭、工作于建立退休后的安全感;
2、中年除去养儿的责任后表现出过去所压抑的人格特征,如女性会变得更自我肯定,男性则更多的情绪表达;
3、设你系统逐渐衰退,更年期会影响个人情绪变化,身体不适;
4、有些中年人会处于事业巅峰状态,更有些人可能因中年期的自我评估而促发转职业行动。
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是否稳定;
2、个人事业、家庭发展,若事业稳定,子女长大,会是步入收成阶段;若事业仍不稳定或单身,需要面对很多压力;
3、个人健康状况;
4、更年期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及生理变化。
成长危机:
1、女性更年期
2、适应家庭的空巢期,子女长大离开家庭,如留学、结婚、移民等
3、适应做祖父母的角色
4、预备退休后生活
5、婚姻危机,如离婚、丧偶、婚外情
老年期(55岁以上)
心理发展特征:
1、害怕转变
2、安全感降低
3、情绪较易低落
4、开始思索面对死亡
5、自我形象偏低
6、对事物的观念较保守
7、与子女关系的转变
影响因素:
1、因年长者已有固定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等,又加上身体功能的衰退、对熟悉的环境和食物会感到安全,因此不习惯改变;
2、由于经济来源因退休减少,身体状况变差,亲友相继离开,会感觉到自己随内外在的控制能力减低,因此缺乏以往可依赖的安全感;
3、面对各种失落。
如亲友生离死别,社会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原有的朋友日少,社会圈子缩减,建立友谊和认识朋友的机会不多,因此就郁郁寡欢;
4、当看到同辈的朋友相继离世,加上身体的疾病日多,老人在客观和主管上皆感到日子不多,死亡将会降临;
5、社会普遍对老人存在轻视和负面的看法,而老人也感到处于高效率、快节奏、经济至上的社会中无所贡献、无所作为;
6、由于长期经验的积累,老人又固有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同时较少接触新事物,因此更为保守;
7、由于身体日差,配偶死亡及朋友日少,加上经济上依靠子女供养,老人视子女为情感和经济的支持者。
成长危机:
1、不愿意改变,甚至不容许别人改变,寄存残旧的物品,不愿抛弃什物,过分依恋某些事物
2、产生一些怪异行为,如拾垃圾和收集某些物品以建立其安全感和控制能力
3、严重者患抑郁
4、对死亡产生很大的恐惧,否认和逃避与死亡有关的事情,如不可提及与死亡有关的不吉利的话等
5、不愿意参与社会事务,贬低自我
6、固执、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旧有思想处理事情,不能与年轻人沟通
7、过分要求和依赖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