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毫针技术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6)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毫针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目的是通过针刺,激活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理健康的作用。
下面是毫针法的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一、流程
1.检查患者病情:询问病史、观察舌苔、脉象等。
2.准备工具:选择合适的毫针和手术器械,消毒工具。
3.选择穴位:根据病史、舌苔、脉象等,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
4.穴位处理: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遵循穴位的取穴规律。
5.刺入毫针:将毫针慢慢插入穴位,注意尊重疼痛感觉,不宜快速、强力。
6.反复弹毫:将毫针在穴位中反复弹动,激发皮肤、筋膜、经络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
7.拔出毫针:一般来说,毫针的刺激时间不可过长,一般2-3分钟为宜。
8.治疗结束:观察患者反应,帮助患者整理衣物、饮水等。
二、要点说明
1.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选择适合的毫针对于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毫针是从不同材质制作而成,不同的毫针有不同的医疗作用。
2.消毒工具、穴位处理:治疗前需要认真消毒工具,防止交叉感染。
穴位需要规范处理,依照操作标准。
3.注意毫针插入深度:插入毫针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内脏等重要器官,同时不宜过浅,以免无法激活经络。
4.注意针刺力度:针刺力度要掌握好,刺入速度过快、过强对身体有害。
5.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了解治疗效果。
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总之,在进行毫针法操作时,要认真把握操作流程和要点说明,正确使用毫针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细小的针头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毫针刺法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以下是我对毫针刺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毫针刺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在我的病例中,我遇到过很多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患者。
他们往往因为长时间的办公所致,颈椎、腰椎处于过度负荷的状态,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
通过使用毫针刺法,我能够准确地刺激患者身体上的穴位,从而改善他们的症状。
针刺过程中,患者通常会感到一阵轻微的刺痛,但随着治疗的进行,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得到缓解。
这种疗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够恢复颈椎、腰椎的正常功能,让患者重新获得健康与活力。
其次,毫针刺法对调理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穴位是与经络相连接的,在经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毫针刺法正是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针刺穴位可以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背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肝脏的排毒功能,改善肝功能不良的症状;刺激腹部的穴位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系统的问题。
通过针刺,不仅可以纠正身体的功能失调,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外,毫针刺法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针刺穴位不仅可以刺激身体,还可以刺激神经系统。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与心理压力相关的问题。
许多患者在接受毫针刺法治疗后,反映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这也反映出毫针刺法不仅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调理方法。
此外,毫针刺法具有无副作用、疗效持久等特点,让人们更加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相比于药物治疗,毫针刺法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避免了很多患者受药物困扰的问题。
同时,由于毫针刺法针对具体穴位刺激,疗效持久,因此患者可以在治疗后长期保持良好的疗效。
5中医护理基础操作——毫针
概念:毫针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针,运用各 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证: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 物品准备: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 解释:操作前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操作:
昌江县中医院护理部பைடு நூலகம்2009年3月2日
① 暴露针刺部位,取穴位,用拇指按压穴位,询问患者感觉, 以确定穴位。
②常规消毒皮肤,按腧穴深浅和患者体质选择毫针,根据针 刺部位选择适当的进针方法,通过提、插、捻、转毫针调 节针感。
③ 据病情取用不同的补泻手法,询问患者感觉,酸、麻、胀、 重为得气。
④ 记录留针时间,留针10—20分钟,并交待注意事项。 ⑤ 留针完毕,取针,一手捻动针柄,另一手拇、食指按压针孔
周围皮肤,将针退至皮下,迅速取针,核对针数。
注意事项: 1.刺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 以便于暴露腧穴,方便操作。 2.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3.针刺胸肋、腰背部位的腧穴时,不宜直刺、深刺,以免 刺伤内脏。 4.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 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5.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6.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7. 起针时要核对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中医适宜技术-针灸
请看下图
弹入速刺法
1.5 缓慢进针法
1.5.1 缓慢捻进法 1.5.2 压针缓慢进法
1.5.1 缓慢捻进法
左手单指指切或双指舒张,右手持 针,稍用压力,轻微而缓慢地以小 于90℃角的手法,均匀捻转针柄, 边捻边进,使针体垂直于皮肤,慢 慢地捻入皮内。进针时,不要用力 太猛,捻转角度不可太大。
1、进针法: 1.1单手进针法 1.2双手进针法 1.3管针进针法 1.4快速进针法 1.5缓慢进针法
1.1 单手进针法
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 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 中指端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所需的深 度。
此法三指两用,在双穴同时进针时尤其适宜, 刺入穴位后,中指离开此穴位,然后,拇、 食、中指随意配合,实行补泻。多用于较短 的毫针。
请看下图
单手进针法:
1.2 双手进针法
1.2.1 1.2.2 1.2.3 1.2.4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1.2.1 指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 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用拇、 食、中指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 处,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 针刺。
【注意事项】
4.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 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 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6.对胸、胁、腰、背部脏腑的腧穴,不 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 更要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 穴,若直刺过深,有伤及肺脏的可能, 导致气胸。
在脏腑宜深刺。
2.2.3 部位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2).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 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会、膻中、 中脘、足三里等穴。
2、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 肢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 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3、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 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 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 扶、委中、悬钟等穴。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 度和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 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刺同一腧穴 , 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浅 度不同 , 则刺达的组织得到的感应和疗 效就会有显著的差异。 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浅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 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 而定。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 棉球,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 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 使针身垂直,在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 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
( 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入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 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4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 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 天突、肩髃 、曲池等穴。
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 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 听宫等穴。
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颈、后头、颈肩、 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 背俞等穴。
3).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芒针疗法 一般采用26号、28号,5寸、7寸、1尺长的长针,以夹持进针法进针,两手配合,将针缓缓刺入。头面、胸背部用横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针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针感为度,不可盲目过深,应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人胖瘦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反应,消除恐惧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针刺意外,老人、小儿、体弱、孕妇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针刺深、刺激量大等特点,临床可用于中风偏瘫、癫狂、痹证等。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一、毫针刺法1、消毒(1)针具器械的消毒①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后用消毒巾或者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②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器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温度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③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2)医者手指和针刺部位的消毒①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将手洗刷干净,在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后,才能持针操作。
针毕应洗手,重新消毒后方可针刺下一病人。
②在患者需要针刺的学位皮肤上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擦拭时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需严格消毒的部位,可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消毒过的部位,应避免重新污染。
3.进针法(1)进针:临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之为“押手”。
进针时,最主要的任务是避免疼痛。
痛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上,因此要尽快将针尖穿过皮肤。
临床上一般用左手掐按欲针之处,可确定穴位和转移患者注意力,同时右手运指力于针尖,将针插入(可稍捻转)穴位。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者是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所针部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珍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三、针刺的方法:1、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2、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3、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6、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7、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学习人员
中医--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见表1、表2)。
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一)常用体位仰卧位:前身部的穴位(头面、胸腹、四肢)(图2-5)俯卧位:后身部的穴位(后头、肾、腰臂、四肢)(图2-6)侧卧位:侧身部的穴位(侧头、胁肋、臀、四肢)(图2-7)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穴位。
(图2-8)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穴位。
(图2-9)侧伏坐位:侧头、面颊、颈侧、耳穴。
(图2-10)图5-5 仰卧位常用体位图5-6 侧卧位图5-6 俯卧位图5-8 仰靠坐位图5-9 俯伏坐位图5-10 侧伏坐位由于仰卧位自然、舒适、持久、不易疲劳。
对初次针刺者,精神紧张惧针者,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
(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1.原则医生:取穴准确,操作方便。
患者:自然舒适,持久留针。
2.意义体位选择适当,取穴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能持久留针,并能防止针刺意外;如果体位选择不当,则取穴不准,操作不方便,病人不能持久留针,病人因不适而移动体位还容易发生弯针、滞针、断针、晕针等针刺意外。
特别是对体虚病重、紧张畏针者,体位选择尤为重要。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施针穴位局部衣服要解开,充分暴露。
3.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弯针、断针。
4.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适当的位置。
二、腧穴的揣定医生在腧穴处揣摸、按压,以取定穴位的方法叫“揣穴”。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心得体会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它是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毫针刺法的疗效和操作技巧,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毫针刺法的基本原理毫针刺法是一种微创的针灸疗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尖微小的刺激,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针具非常细小,一般只有0.12毫米左右的粗细,因此刺激力度非常微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非常重要,它需要医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我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操作技巧:1. 穴位的选择毫针刺法的穴位选择非常重要,它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
一般来说,毫针刺法适用于一些比较轻微的疾病,如头痛、失眠、胃痛等。
在选择穴位时,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选择合适的穴位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 针具的选择毫针刺法的针具非常细小,一般只有0.12毫米左右的粗细,因此需要选择质量好、材料好的针具,以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使用针具时,需要注意消毒和清洁,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3. 操作的技巧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非常重要,它需要医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具的插入角度要正确,一般来说,插入角度应该与皮肤垂直或稍微倾斜,以确保针具能够穿透皮肤并刺激到穴位。
•针具的插入深度要适当,一般来说,插入深度应该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患者的体质来确定,以确保针具能够刺激到穴位并达到治疗效果。
•针具的插入速度要适当,一般来说,插入速度应该缓慢而稳定,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不适。
毫针刺法的疗效毫针刺法的疗效非常显著,它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比较轻微的疾病,如头痛、失眠、胃痛等。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毫针刺法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疼痛毫针刺法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等生理功能,从而缓解疼痛。
毫针技术的概念
毫针技术的概念毫针技术(Scalp Acupuncture,SA)是一种源于中医理论的特殊针灸技术,也是西方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结合的产物。
毫针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针灸专家杨继洲教授开创并发展,广泛运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疼痛和其他身体病症。
毫针技术利用特殊的针刺方法和特定穴位,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神经末梢、神经网络和大脑皮质,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健康。
毫针技术与传统针灸有所不同,它主要在头皮上选择穴位进行刺激,而非全身的经络和穴位。
毫针技术的特点是刺激浅表穴位,通常只刺透头皮浅表1-2mm,而不刺入头骨。
这样的刺激方式相对较为安全,减少了局部出血和伤害的风险。
据杨继洲教授的理论,头皮上的穴位和神经末梢与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针刺头皮上的特定穴位,可以刺激头皮上的神经末梢,并通过神经网络传导到大脑皮质,进而调节和改善整个身体的功能。
毫针技术在治疗过程中,传统上使用短针,刺激头皮上的特定反射区,以达到治疗效果。
这些反射区涉及到脑的不同部分,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和脑内神经核团等。
具体而言,毫针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穴位,可以促进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减轻脑缺血和脑梗塞的损害。
其次,毫针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帕金森病、脑瘫、面瘫、癫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毫针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改善病患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此外,毫针技术还可以治疗各种疼痛相关疾病,包括头痛、面痛、颈肩痛、腰痛,以及慢性疼痛综合征等。
毫针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也值得关注。
首先,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问诊和评估,确定治疗的目标和方案。
其次,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头皮穴位。
例如,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可以选择病变所在的脑区对应的穴位。
然后,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力度,避免刺伤神经和出血。
中医专长毫针技术治疗中风病范文
中医专长毫针技术治疗中风病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理论基础。
1. 中风病的定义。
中风病,又称中风瘫,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肌肉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第一篇针刺类技术第一章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
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
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技术亳针技术,是指利用亳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袪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亳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亳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见表1、表2)。
临床上以直径32〜26号(0. 25mra-0.40rara)的亳针最为常用。
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而、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表2:毫针长短规格表临床上以长度1.0〜3.0寸(25〜75inm)的亳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 5寸(40rara)考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耳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L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腌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 以固是脸穴皮朕。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脸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脸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3)提捏进针法用左乎拇、示二指将欲刺脸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我薄部位的脸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脸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踰穴。
用于较长亳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亳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踰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脸穴一立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我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宦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圉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二、常见疾病的毫针治疗技术(一)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凤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倉厚味, 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凤,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晴窍,发为中风。
本病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楚标准》中凤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亳针治疗。
【治则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
可随症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
剌法: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
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8-1. 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寸。
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二)头风(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淸阳之府, 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
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
本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亳针治疗。
【治则治法】疏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
【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头维,可随症配穴,少阳头痛加率谷、角孙;太阳头痛加天柱、太阳:阳明头痛加攒竹、印堂。
刺法: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
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
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表现为一侧而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屈沟变践,口角下垂,井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示齿、鼓颊等动作, 部分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
本病多由 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 病。
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治则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
【操作步骤】取宾: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
随症配穴:鼻馬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 加水沟;频膺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
刺法:对于而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毎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 启凝症(用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其表现为日轻夜重,晨 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手臂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
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
本 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 病的形成有关。
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治则治法】疏筋通络,行气活血。
【操作步骤】取穴: 痛加曲垣、刺法:疗程: (五)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 或痛连臀腿。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
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
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亳针治疗。
【治则治法】舒经通络,活血化瘀。
【操作步骤】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剌法:直剌。
疗程:每次留针20〜30分钟,毎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 禁忌症L 孕妇不宜在下腹、腰低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踰穴进行针刺。
2. 小儿肉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脸穴不宜针刺。
3. 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4. 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
四、 注意事项L 患考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 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
3.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踰穴,不宜深刺。
4. 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k 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 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
肩惆、肩醪、肩前、阿是穴、条口穴。
可随症配宾:上臂痛加臂嚅、曲池:肩胛 天宗。
直剌。
每次留针20〜30分钟,毎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5.对尿潴留的想者,针刺小腹部脸穴时,应避免深刺。
五、针剌时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剌刺激过强等,患考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而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
应立即停止针剌,将针全部起出, 让患者去枕平卧,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髓、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 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痉挛,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
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胸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磯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应停止行针,務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4.断针:由于针具质S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
用左手拇示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蹑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X线下:位,手术取出。
5.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
6.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井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
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