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界定教师的工作范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界定教师的工作范围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要看学生的天赋和本身的努力。然而学校领导为了抓考试成绩,以便成为名校,就提出了一句十分流行的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此口号一经提出,便风靡神州大地。于是各校校长就用这句话来要求教师,教师就加大工作力度,加班加点,盘、补、盯轮番上,生怕成为“不会教的老师”。但教师即使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上,也不见成效。这种教育万能观念是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读了王晓春的《班主任工作边界谈》,才明白我们通常见到的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焦头烂额的班主任,原来是把培养学生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没有分清工作边界而造成的。
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唯一的,那就是学习成绩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
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然而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只是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就使许多老师因没能提高学生成绩,就成了一个“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要想老师在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左右,教师和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开始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却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关注与培养――这是中国教育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不要把学生成绩不好归咎教师
1.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片面问责教师
教育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都在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并且成绩如何,首先应该是学生本人的事情。如此,给教师下达学生学习成绩指标是没有道理,也没有科学依据的。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只应该检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教育工作是否敬业,而不应下达什么及格率、优秀率的指标。不要片面地认为只要教师努力,只要教师水平高,学生升学率就高,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升学率高,就一定证明教师有水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倘若如此,重点学校为什么还有“生源大战”?为什么要抢好学生?说明谁心里其实都明白,事
情不完全决定于教师。
2.问题学生应分三级处理
问题学生可以分成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的问题生,可以由教师来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教师就应该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负责,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比如品德型的重度问题生应该送工读学校,心理型重度问题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习惯型重度问题生应该进特许学校,个性非常特殊、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应送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有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
3.家长的工作,社区和公安机关应该介入
问题学生的后面,往往有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我主张把问题家长也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的家长应该由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公安机关做工作,一般教师是很难应付他们的。
经过这样的剥离,明确了社会各部门的责任,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和边界就比较清楚了,他们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重点上,集中在班级多数学生身上,才可以少做那些焦头烂额的事情,这才符合教育科学精神。
三、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
老师们总是说家长应该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多数家长也认可这种说法。这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特点: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中心,家长要帮助老师完成学校的任务和指标。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较之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但是
基础性的,而且是全程性的,孩子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定调的。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只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给家长帮忙的,学校只是“有限责任公司”。要说“配合”,其实是教师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现在倒过来说,好像老师反成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倒退居二位了,这是不正常的。教师不要抢家长的风头,不要把无限责任扛到自己的肩膀上,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只是受国家委派,帮助家长教育好他们的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我们不能代替家长,我们不是孩子一生的承包者。
科学都是讲边界的。你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它都会很清楚地告诉你,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不是什么,它会明明白白地划定自己的边界,绝不大包大揽。教师如果具有边界意识,他就会很清醒、很镇静,而不是每天急急挠挠地和学生较劲。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什么事我能应对,什么事我只能交给别人去办……也就是说,他知己知彼,工作不盲目,心里不焦虑,他把精力集中在确实能做的事情上,不浪费感情,尽量少做无用功。当他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校园无小事”这种话的时候,他能明白,这是宣传鼓动口号,不是科学结论;当他遇到确实教育不好的学生的时候,他只会总结经验教训,尽力而为,而不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公平地说,有些学生的问题确实需要专家来处理,或者由公安机关来介入,人
们本不该要求班主任拼老命去解决,正像器官移植那种大手术不能要求县医院完成一样。大家的工作都是有边界的,不能漫无边际,谁也不能提没有科学依据的要求。
树立边界意识,对于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和界定教师的工作范围,少提一些漫无边际的、经不起推敲的口号,以免误导教师,无端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