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重点范围

合集下载

专升本《组织行为学》

专升本《组织行为学》

引言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员工在组织内的行为规律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需求不断变化和竞争加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专升本《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正文内容:一、个体行为与决策1. 个体行为的类型:包括个人动机、人格特质、态度和价值观等。

2. 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偏差、风险偏好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3. 个体决策错误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理性和情绪影响等。

4. 个体行为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5. 个体行为的改善方法:包括员工培训、激励措施和工作设计等。

二、团队与团队动力学1. 团队形成的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建立规则和分工合作等。

2. 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包括领导风格、沟通和团队氛围等。

3. 团队冲突的类型:包括任务冲突、人际冲突和角色冲突等。

4. 解决团队冲突的方法:包括调解、协商和妥协等。

5. 提高团队效能的策略:包括鼓励合作、激发创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

三、组织结构与设计1. 组织结构的类型:包括功能性结构、分工结构和矩阵结构等。

2. 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适度集权、明确分工和合理协调等。

3. 组织文化的塑造:包括价值观的传递、符号与仪式的引导和制度建设等。

4. 组织变革的管理:包括识别变革需求、制定变革策略和激励员工参与等。

5.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型领导力的培养等。

四、领导与领导力1. 领导的类型:包括权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和服务型领导等。

2. 领导力的内涵:包括任务导向、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等。

3. 领导行为的价值观:包括公正和道德、追求卓越和自我管理等。

4. 领导风格的选择:包括情境领导和适应性领导等。

5. 提高领导力的方法:包括培养沟通技巧、增强协作能力和推动创新等。

组织行为学考试范围

组织行为学考试范围

组织行为学考试范围●第2章表面层次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多元化,多元化的管理策略表面层次的多元化主要指年龄、民族、性别、种族、宗教和残疾状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这些浅层次上特征的差异会使组织成员在沟通和交流上体会到不同,甚至会成为组织中歧视行为的基础,但表面上的相似性也不一定会导致积极的互动。

深层次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人格、价值观、能力等内在因素,组织成员之间深层次的相似性会掩盖他们表面上的一些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多元化管理是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差异和需求都更有意识、更敏感。

多元化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吸引、选择、开发和留住多元化员工,营造积极的多元化氛围,从而提高组织承诺并降低离职意愿,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

群体中的多元化也有助于群体业绩,组织也可以做出多种努力来利用多元化的价值,针对多层级的多元化环境而设计的全面性项目,比一次性的多元化培训更有效。

●第3章态度的构成、类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我的薪水很低”是态度的认知成分,“我对工资如此少感到气愤”是情感成分,“我要去找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是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组织行为学对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上: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另一些重要态度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

工作满意度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态度,当员工工作满意度低时或会采取退出、建议、忠诚、怠工中的某种方式。

工作满意度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所负责客户的满意度、缺勤率、流动率等,过低的工作满意度还会导致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

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与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正相关,与缺勤率和离职率负相关。

组织承诺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与工作绩效似乎正相关,但联系并不强。

而根据一些研究来看,组织承诺与绩效联系还与加入组织的时间有负相关性,不同形式的承诺对行为也有不同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一)个体行为1、人格与价值观人格的概念和主要人格特质理论价值观的概念和分类人格与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知觉与归因知觉的概念和影响知觉的因素社会知觉偏差归因理论及其应用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态度的概念和成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及对工作行为的影响4、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强化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二)群体行为1、群体的概念和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发展的阶段2、群体动力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方法3、团队建设团队的概念和特点团队发展的阶段和管理高效团队的特征和建设途径4、沟通沟通的过程和类型沟通障碍及其克服方法有效沟通的技巧(三)领导行为1、领导的概念和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如领导方格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领导权变理论(如菲德勒权变模型、路径目标理论等)2、领导权力与影响力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和提升3、领导风格与领导艺术不同的领导风格及其特点领导艺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四)组织行为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和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文化的塑造和传承2、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组织变革的模式和方法组织发展的概念和技术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组织中的职权配置三、考试题型1、选择题(约 30%)考查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涵盖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2、简答题(约 30%)要求学生简要回答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论要点和实际应用问题。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包含了三层含义:(1)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2)指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三大领域:组织环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个体与组织的接触面、组织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联系。

(3)指出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了解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所谓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的。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时指人多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行为组织,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二章个体认知第一节知觉与归因1、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2、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社会知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

包括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4、社会知觉偏差社会知觉偏差的主要表现如下所述:(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当我们与某人初次见面时,我们最了解到的信息被视为是最重要的,因为此前对其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2)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这种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最近印象效应或最后印象效应。

(3)刻板印象,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迷糊不清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试题库南开远程主干课试题库(组织行为学)一、简答题(48)0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功能、组织目标、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激励与行为、挫折与行为、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行为效能0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组织行为规律的一个学科群。

2. 组织行为学研究各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特别是组织中的管理者的行为规律。

3. 组织行为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4.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重点是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行为关系。

0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知识考核点:组织行为学研究目的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04.管理伦理及其内涵知识考核点:管理伦理概念及内涵管理伦理是企业在通过提供产品或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及其对外部伦理规范的反应。

其内涵包括:第一,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

第二,管理伦理是关于对他人利益会产生影响的行为的规范。

第三,管理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的善与恶,应该与不应该的规范及其认识和反应。

第四,管理伦理是企业在既有的社会伦理基础上,根据既有的社会法律和行业规范,关于正确处理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和行为判断标准。

05.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知识考核点:组织文化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06.企业社会责任知识考核的参考答案: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既定社会中从社会和企业两个方面出发,为了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在道义方面的积极追求。

组织行为学重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定义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以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更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参考孙彤书279页]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4.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意义(一)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具体表现为:1.多学科交叉性 2.多层次相交切性(二)两重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属性性又具有自然属性的学科。

其两重性的原因来自:1.来自多学科性。

2.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

3.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三)实用性研究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第二章重点掌握知觉的定义与特性(一)定义知觉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特性1.直接性知觉以感官为壁,直接接受客观事件并给予反应,所以直接性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性。

2.整体性当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特征。

3.理解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解释当下的知觉对象,并把它归入一定类别的范畴中,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观察法: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遇查达二是为了到达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戈IJ,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开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当或将要承当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行为: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开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响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 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 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它是对个体现在所能做的事情的—种评估。

心理能力:即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包括7个维度,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以及记忆力。

体质能力: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交。

三种主要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从根本上说,条件反射的学习指的是,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

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时,中性刺激物就会变成条件刺激物,因而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操作性行为指的是主动的或习得的行为,而不是反射性或先天的行为。

该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这一行为重复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强化可以巩固行为并增加其重复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比如,我们通过观察榜样——父母、教师、同伴影视演员、上司等等.学会了很多东西。

这种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恢复过程、强化过程。

行为塑造的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选择、名解,简答,案例第一章1.行为的三大特点。

(1)行为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2)行为是有目标指向的;(3)行为是在组织情景中发生的。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分析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的学科,它分析个体、群体、组织等不同水平的因素对人们工作行为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组织中的管理工作,提高组织效果与效能。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通过研究者收集到的事例证明所主张的观点。

二、问卷调查对问题设计问卷,发放调查、回收、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操纵某个/些因素(变量)的变化,观测、记录其它因素/变量的变化,从中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4.泰勒、梅奥泰勒: 1.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2.源起:提高劳动生产率3.基本原则:总结工人知识和技能;科学挑选工人;科学地培养每个工人;管理者和工人密切合作。

4.改革内容:工时分析计件工资制梅奥:霍桑实验结论:第一,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即按他们自己确定的“非正式标准”工作。

第二,工人对待他们的不同层次的上级的态度明显不同。

一般,职位越高,受到的尊敬程度越大,但工人对他的顾忌心理也越强。

第三,成员中存在小派系,各派系有自己的领袖,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实验表明: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5.组织行为学的三个部分(研究层次)(了解):个人,群体,组织第二章(小题居多)1.人口统计变量指的是什么内容,判断年龄属于哪种人口统计变量:会对员工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等起影响作用的个体差异因素。

年龄与流动率有关,与缺勤率也有关。

2.个性影响的因素,俗语的表现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环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情境3.区别A型个性与B型个性的特点。

A型个性的人总是不断的驱动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富有进取心。

(行动迅速,吃饭与步行节奏很快;同时做几件事情;不适应休闲时间;用数字来衡量做事的成功)B型个性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无休止的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分析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2.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性假设理论、领导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

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和经验。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组织行为学案例,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1. 教材:推荐《组织行为学》教材,供学生参考。

2. 案例资料:提供相关的组织行为学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2. 掌握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性、价值观、动机等。

3. 分析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行为。

二、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个性特质、价值观和信念、动机和需要等。

2. 人际关系和团队行为:人际沟通、冲突管理、团队合作等。

3. 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来源和表现、政治行为在组织中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部分的内容,巩固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和团队行为、权力与政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4. 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组织中的情境,增强对理论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与范围解析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与范围解析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与范围解析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影响的学科。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出发,它探讨了个体和集体在组织中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组织绩效和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解析。

一、基本概念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行为、集体行为和组织绩效。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表现和动力机制。

个体行为可以通过心理、情绪和动机等因素来解释。

个体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个体,使其更好地适应组织环境和实现个体目标。

2. 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成员间的互动和合作行为。

集体行为研究关注于组织内部的团队合作、领导力、决策过程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

通过研究集体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团队协作的效果和组织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3.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是组织的目标实现程度和持续竞争力的体现。

组织绩效反映了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对组织目标的贡献。

组织行为学研究如何通过管理和激励个体和团队行为来提高组织的产出和效益。

二、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

1. 个体:个体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个体行为的特点和动力机制对于组织绩效和组织运营有重要作用。

个体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和动机因素等。

2. 团队:团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团队协作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团队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团队的合作机制、领导力、沟通和决策等。

3. 组织:组织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最终关注对象。

组织行为学关注于组织的文化、结构、变革和目标管理等。

组织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和组织学习等。

三、研究范围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

1. 个体行为方面的研究包括:个体的动机、满意度和承诺等;个体的学习和知识管理;个体的决策和创新。

2. 团队行为方面的研究包括:团队的协作和决策;团队的领导力和沟通;团队的冲突和解决。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成员如何行为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绩效。

下面将介绍几个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第一,领导力的发展。

领导力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领导力行为、影响和效果。

在企业中,领导者对于组织的效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领导者,通过组织行为学的领导力理论,提高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协调和管理整个团队,并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目标。

第二,员工动机和激励。

组织行为学研究了员工的动机和激励机制,包括员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

员工动机和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因为它们与员工的生产力和绩效密切相关。

通过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和方法,企业可以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个人成就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第三,团队合作和沟通。

团队合作是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沟通和决策行为。

在企业中,团队合作和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和方法,企业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的团队结构和流程,提高团队沟通和合作能力,共同完成组织任务。

第四,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对于企业的形象、品牌和员工满意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组织行为学的文化和价值观理论和方法,企业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组织文化,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第五,组织学习和发展。

组织学习和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的另一重要研究内容,它研究企业如何持续发展和适应变化。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组织学习和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主要内容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呢?哎呀,组织行为学就是一门超有趣的学科啦,它研究的是在组织里,人是怎么表现的,人和人之间怎么互动,还有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又有啥特点。

就像是我们在学校社团里,大家不同的性格、做事风格啥的,这都是组织行为学可以研究的东西呢。

二、组织行为学里关于个体的部分这部分可有意思啦。

它会研究个体的性格特点。

比如说有些人特别外向,在组织里就像小太阳一样,到处和人打交道,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而有些人比较内向,可能就默默在背后做很多支持性的工作。

还有个体的动机,为啥有人特别努力工作,是为了赚钱呢,还是为了得到认可,或者就是单纯喜欢这份工作呀?另外,个体的能力也在研究范围内哦,比如有人数学特别好,有人文字表达能力超强,这些不同的能力在组织里怎么发挥作用,都是很值得探讨的。

三、组织行为学里关于群体的内容群体是组织里很重要的部分呢。

这里面会涉及到群体的形成。

就像我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兴趣,比如都喜欢打篮球,然后就形成了一个篮球队这个群体。

群体里的角色也很有趣,有领导者,就像篮球队的队长,要带领大家训练、比赛,安排战术;还有普通成员,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群体的凝聚力也很关键哦,如果一个群体里大家关系都很好,目标很一致,那这个群体就很有力量,就像那种特别团结的班级,不管做什么都很厉害。

四、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系统方面组织有自己的结构呢,比如说有层级式的,像大公司里从基层员工到高层领导,一层一层的。

还有扁平式的,大家的层级差别没有那么大。

组织的文化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有些组织文化很开放,鼓励创新,大家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有些则比较传统,更注重纪律和规则。

组织的变革也是研究的重点,为啥有的组织变革很成功,一下子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变得更强大了;而有的组织变革就失败了,反而搞得一团糟呢?这都是组织行为学要探索的奥秘。

五、组织行为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企业管理里,组织行为学可有用啦。

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性格、动机等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让员工发挥最大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起点就是从个体的行为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如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会有影响。

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为了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控制。

他们要比较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管理者扮演者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人角色。

(2)信息传递者角色包括监控者角色、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角色、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成功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有效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1)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剌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间接推测而知内隐的心理活动.可见广义的行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研究不同之处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一定组织范围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依据研究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

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简单地说,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大纲(30学时)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理论基础: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1.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研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2.组织行为学要充分运用人的心理行为规律,对其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

3.人是组织发展的目的;4.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5.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6.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第二章个体行为1、个体行为规律2、1人的行为模式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3、常见的知觉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期望效应、相似错误、对比效应、投射效应4、个性的概念及特征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特征:1)差异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社会性。

能力的概念及分类能力。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①实际能力②一般能力3潜在能力4特殊能力。

5、气质的类型及特征气质。

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性情”、“脾气”相近。

胆汁质(兴奋型)。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

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粘液质(安静型)。

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

主要行为特性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抑郁型(抑制型)。

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

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6、什么是态度,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一)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二)三个层次: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

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工作本身:多样化、自主性、中等程度的挑战性*奖酬:分配制度、晋升制度能夠满足需求*工作环境:条件、时间、装备*工作群体:友好与合作*个性与工作的匹配8、价值观的概念及分类定义: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以上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分类:经济型:以谋求经济利益为人生最高价值。

权力型:以掌握权力和利用别人为最大价值。

社会型:以帮助别人和人际协调为最高价值。

艺术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最大价值。

宗教型:以超脱的生活和满意的体验为人生最高价值。

理论型:以追求真理和探求事物本质为人生最高价值。

激励1、什么是激励,激励的实质是什么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关键问题。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2、内容型激励理论(层次需要、ERG、双因素、成就需要)马斯洛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ERG理论爱尔德弗提出人们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到有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报酬、福利、安全条件等关系需要(Relatedness)——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长的需要(Growth)——指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洛需要层次的论点: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层次性原理。

3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

洛需要理论的不足1需要层次理论是以唯心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的需要是本能的活动,是生而具有的。

其实,除生理需要外,其他各种需要都是后天学习产生,忽视了后天环境对人的需要具有的重要影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次理论认为需要层次机械地由低向高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解释越级上升或由高到低下降的现象,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才是最主要的激励因素。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工作的激励》,《工作与人性》,《再一次,你如何激励职工》基本论点;赫兹伯格归纳职工非常不满的因素有:(保健因素:与生活工作环境报酬有关的)1公司的政策和制度;2技术监督;3与上级之间的人事关系;4与同级之间的人事关系;5与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6工资;7职务保障;8个人的生活;9工作条件;10职务地位使职工感到十分满意的因素是:(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1工作上的成就感;2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3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4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5工作的发展前途;6个人成长发展的机会。

理论概括:2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很大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会记起强烈的激动。

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也就是说,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由于工作本身就有报酬,所以在进行工作时也就有可能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

得之于工作本身的报酬称为内酬,发自于员工内心的激励称为内激。

所谓内酬,是指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它是与工作任务同步。

麦克里兰的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强烈达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喜欢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如果不是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她们就不会感到取得成就,如果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偶然碰巧或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到不满足。

2他们既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又有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他们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既有一定挑战性(难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如果目标太容易达到,对他们就没有什么成就而言。

也就不可能满足她们的成就需要。

如果目标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他们的成就需要自然也得不到满足。

所以,冒险成都中等,成功与失败机会各半的任务能满足其成就需要。

3他们强烈要求对其工作有明显的和不断的反馈,如果他们的工作不得不承认,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如何,更谈不上满足成就需要。

相反,如果能经常从上级哪里得到嘉奖.提及.晋升或赞许时,他们就会感到有一种成就感,或许他们也看重金钱,但不是追求金钱,而是因为从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也是对他们工作认可的反馈。

过程型激励理论(目标设置、期望、公平)目标设置理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目标设置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目标设置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目标管理(MBO)来实现的,其要点是:1、管理者一定要善于给员工设定目标。

2、给员工定目标一定要有具体数字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人。

3、给员工及时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反馈。

4、建立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关系。

(一)期望理论的要点1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产生内在的激发力量,从而产生真正的行为。

这种激发力量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人的效价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要的主观估计(期望值)的乘积。

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M=V*E式中:M为激励水平。

是指动机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

V为效价.价值.重要值。

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这是个体对成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期望值.期望概率.可能性。

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期望是一种概率,其数值范围由0到1。

效价和期望值不同的结合,决定着不通的激励强度。

1 E高*V高=M高强激励;2 E中*V中=M中中激励3 E低*V高=M高弱激励;4 E高*V低=M低弱激励5 E低*V低=M低极弱激励或无激励员工的情绪指数=实现值比期望值,实现值都大于期望值,绪指数大于1,强化了员工接受新任务的积极性。

实现目标的激励力量M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E,取得绩效后获得报酬的可能I以及报酬对于个体的重要程度V三个因素。

根据员工的需要设置报酬和奖励措施(提高效价V);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增强其达到目标的信心(提高E);建立有功必赏的奖罚分明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E)。

三公平理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

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组织在客观上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分配现象。

第二,不同员工在投入和所得上存在不可比性,人总是过多地估计自己的投入与别人的所得。

第三,不同员工对投入和产出的认知不同,他们总是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与人进行比较。

第四,组织中的一些绩效考评和奖励制度不透明,总是暗箱操作,增大了员工的猜测和不公平感。

消除不公平感的途径:第一,改变投入。

第二,试图改变成果。

第三,调整心理。

第四,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

第五,改变环境。

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要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

2、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

3、实行量化管理、增加透明度。

4、战略为主,平衡为辅,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强化理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强。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

凡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

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

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

2强化力度必须达到最小的临界值。

3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

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5奖酬机制的运用。

第三章群体行为1、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小群体、大群体职能群体、任务群体同质群体、异质群体开放群体、封闭群体2、群体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群体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系统相互联系的阶段:1.形成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