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史之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目录一、原始公社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地理学 (3)(一)、地理知识萌芽 (3)1.地理著作 (3)(1).山经 (3)(2).禹贡 (3)(3).“管子”中“地员”篇 (4)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秦至唐) (4)(一)、中央集权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及地理学的发展(秦、汉) (4)1.地理学的发展 (4)2.地理著作 (4)(1).史记“货殖列传” (4)(2).汉书“地理志” (4)3.域外地理知识-张骞通西域 (5)(二)、封建同一国家分裂时期地理学上的一些成绩(三国至南北朝) (5)1.地理学上的一些成绩 (5)2.地理著作 (5)(1).裴秀“制图六体” (5)(2).郦道元“水经注” (5)(3).法显“佛国记” (6)(三)、封建统一国家的再建及其地理学(隋、唐) (6)1.地理学的发展 (6)2.地理著作 (6)(1).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6)(2).贾耽“海内华夷图” (6)(3).玄奘“大唐西域记” (6)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宋、元) (7)(一)、宋代封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地理学 (7)1.宋代地理 (7)(1).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7)(2).地志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化 (7)(3).沿革地理的发展 (8)2.元代地理 (8)(1).东西方地理知识的交流 (8)(2).河源的实地考察 (9)(3).宋元舆图 (9)四、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明至鸦片战争) (10)(一)、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10)1.郑和的远航 (10)2.西洋制图学的输入与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10)3.反应于水利事业中的地理学 (11)(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所反映的地理知识 (11)(2).在与黄河斗争中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发展 (11)(3).从“畿辅水利”的讨论中所看到的一些改造自然的理想 (12)4.时代先进的地理学家 (12)(1).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上所开辟的新方向 (12)(2).把地理研究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 (12)(3).刘继庄的地理思想,兼论顾祖禹和孙兰 (13)5.封建社会末期地理古籍的整理 (13)一、原始公社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地理学(一)、地理知识萌芽原始公社时期地理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生活需要对他们所处环境的认识,原始时期的交换关系,也会引起人们对远处想象和探寻的欲望。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代,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源头。
在这个时期,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
在当时,我国的天文历法、气象、音律、几何数学等学科,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声、光、力等物理学科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带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气象学: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
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
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
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早在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竖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以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的方向,便可以确定风向。
对相风铜鸟的有无,国外始终存有异议。
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安平县逯家庄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一幅东汉建筑群鸟瞰图,其后的一座钟楼上立有相风鸟,从而毫无疑问地证明相风鸟是世界最早出现和使用的风向仪。
而西方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是在12世纪开始有的,比张衡的“相风铜鸟”晚了约1000年。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随风飘动。
观测的人听到铃声,去看旗被吹动的方向,就可知道风向。
这是和现代风向袋相似的一种仪器。
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突出,其中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地学、医药药学和纺织、建筑、冶金、陶瓷、造纸、印刷等方面,曾长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思想界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起过重要作用,文人化艺术等方面也是人才辈出,作品各具特色。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1、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时期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到19世纪,造纸术已传遍整个世界,它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印刷术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发展,现存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这两个古老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的应用有了显著的发展,北宋政府设有专门制造火器和火药的武器作坊。
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4)战国时发明了司南。
北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业。
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使郑和七次下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条件。
2自然科学的发展①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②来源于生产生实践,与生产联系密切,推广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主要是对一些生产经验的总结,实践性强,但理论研究欠缺,创新性不强。
二、中国古代思想和宗教(一)政治思想1、诸子百家的思想(1)、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虐民”“暴民”○3西汉时期,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政治需要,将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家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一)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在地中海流域希腊化时代和中国古代,地理学也很繁荣,出现了一批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思想。
一、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前275-前195)曾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第一次用“地理学”的名称来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并建议在地理学研究中采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的方法。
他认为地球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球形的,地表的地震、蒸发等变化都不会改变地球总的形状,因为在这样巨大的范围内,任何显著的变化都是看不出来的。
但他又强调地球表面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他常在陆地上发现贝壳、古代海船的碎片和含有海水的湖泊。
他赞同被人称为“物理学家”的斯特拉唐的看法:海洋干旱后就变成了陆地。
在我们居住世界的周围是海洋还是大陆?这是古代地理学家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埃拉托色尼是海洋论者。
他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的相似,主张两洋相通,欧亚非三大洲连成一片,因此乘船从西班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就可以到达印度。
他错误地认为里海是北冰洋的一个海湾。
尤其宝贵的是他计算了地球的大小,他所用的方法简单而又科学。
夏至的正午,在距离亚历山大约5000斯塔季亚的塞恩城(现今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附近),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所有直立的物体都没有影子。
而这时的亚历山大城,直立物体都有一段很短的影子,说明照在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应当同假想的从地心出发,引向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的两根直线所形成的夹角相等。
那么测出亚历山大直立物体与阳光的夹角,再利用两地相隔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了。
他测出这个夹角大约是7度,约为地球圆周的1/50。
因此地球圆周长是25200斯塔季亚。
这个数值约为40000千米,实际上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6千米。
在那样的时代埃拉托色尼能对地球大小测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
二、辛尼加古罗马地理学家辛尼加(前4-后65)的主要著作是《自然科学诸问题》,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水、气、风、地震等各种地理现象。
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理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地理学。
古人发展出一种关于地理学的独特理论,即“五行”理论,其中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组成的。
到了三国时期(公元三一〇年至六二八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即“郡县制度”。
这种理论提出了一种分级管理的概念,认为政府可以按照郡县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行政管理,至今仍然存在。
到了唐朝(六一八年至九07年),中国地理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名为“太极地理学”的理论,它将中国的地理学与宇宙观和道教的观念相结合,认为宇宙的变化是由天地的统一而产生的。
到了宋朝(九07年至一二一三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出一种名为“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它将中国的地理学与现代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从而把地理学发展到新的水平。
进入元朝(一二一三年至一四0五年)时期,中国地理学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名为“测量学”的理论,它把地理学的研究从一种非科学的观点转变为一种科学的观点,把地理学发展到新的水平。
到了清朝(一四0五年至一九11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了一种名为“气候学”的理论,它将气候学与地理学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地理现象。
到了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地理学现代化”的理论,它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地理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地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因此,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包括了从古代的“五行”理论,到三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唐朝的“太极地理学”,宋朝的“中国地理学”,元朝的“测量学”,清朝的“气候学”,以及20世纪的“地理学现代化”,在这其中,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土地和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地理学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中国地理学主要是以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在《山海经》和《水经注》等古籍中,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精确的描述和记录,为后人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中国地理学的研究逐渐开始系统化,地理学家陆九渊编写了《大河图经》,详细描述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水文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宋代还出现了一批以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如贺铸编写的《碎唐志》和苏颖编写的《丹霞记》,对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明清时期,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地理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联,形成了以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体系。
著名地理学家郑和等人在《航海图》和《海国全图》中详细描绘了明代的海外航行和贸易路线,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地理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到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与乡村规划等多个领域。
中国地理学家在地形测量、地质勘探、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会议、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而漫长,从古代至今,中国地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记录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记录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学者们对物质、能量、力学等现象进行了观察、实验和研究。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物理学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物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周易》、《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就包含了一些关于物理学的记录。
比如《尚书》中有关于测量、天文、气候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比如张仲景、华佗等,他们不仅擅长医学,也对物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他们对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在唐宋时期,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的学者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光学、声学、热学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光、声、热等方面的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其中最著名的是郭守敬的“水银铜爵”,通过这个实验,他测量了天文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运动的理论。
明清时期,中国的物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学者们对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比如,明代的杨恩斋提出了机械工作原理和力的守恒定律;清代的沈中阳研究了电磁现象,并发现了电场和磁场的关系;饶士腾在清代末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实验物理学教学体系。
20世纪初,中国的物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青年学者前往国外留学,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技术。
他们携带所学,回到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在1928年,钱学森等学者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起点。
此后,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走上了正轨,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物理学研究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进研究。
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化简史之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春秋时期,开始冶炼生铁。冶炼领
域扩展到金、银、黄铜、纯锌等金 属。
2.炼丹
随着神仙信仰的流行,中国古代炼丹术曾盛 极一时。炼丹术意在通过化学变化把矿物和 草木炼制成长生不死之药。其动机无疑带有 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炼丹的实践却有助 于化学知识的积累。炼丹应用的实验工具和 化学反应实验,开启了古代化学实验的先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 天,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与 利用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物理知识, 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指南针 的发明就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伟大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
的国家 “司南” 指南针
司南
指南针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
即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进行磁化,比欧 洲早了400多年。 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中国古代同样 不乏出色的成就 。
唐代陶瓷烧造工艺中出现了彩色釉陶,即唐 三彩。唐三彩多以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 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 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烧炼温度在800 -1000℃左右,成品的色彩呈黄、绿、紫三色 交织,其制作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5.酿酒
中国酿酒历史十分漫长。早在距今四五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开始 用粮食酿酒。我国的酿酒经历了曲蘖酿酒、 制曲酿酒和蒸馏酿酒三个阶段。尤其是用蒸 馏法酿制白酒,在世界上当属最早。
喷水鱼洗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 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 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 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 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同样,内环支承在 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 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 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 水平状态。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 银熏球。
理学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说明
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或宋学。
理学流派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朱熹
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徽派理学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且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世称"新安理学"。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婺源朱熹的祖籍均在歙县篁墩,故称其为"程朱阙里"。朱熹亦自称“新安朱熹”。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之父朱松,祖居歙县篁墩,曾在歙县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尉自署"紫阳书堂",后因被任武职,举家迁到婺源。他以“紫阳”名其居、朱熹亦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 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朱熹从师李侗,接受程颐的思想观点,后加以发挥,建立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他融道家和禅学思想入儒学之中,使儒学蜕变炽国古代社会的半期的经典理论--理学。他提出“天”、"气"、"格物致知"、"知行为一"等到一系列重要思想范畴。他认为"理"是至高和包罗一切的,故称"理学"。朱熹所说的"理",实际上指封建伦理纲常。而且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企图使封建伦理永恒化。他还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朱熹广收弟子,亲自讲学,门生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政治建树者颇多,这使朱熹学派成为理学史上最有势力的学派。他是理学伯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甚巨。朱熹曾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学行最著的徽州弟子有歙县祝穆、吴昶,休宁程光、程永奇、汪莘、许文蔚,祁门谢琏等等。这些学生,讲学乡里,推崇理学,使徽州成为理学影响最深的地区。南宋理宗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推崇,追封死后的朱熹为太师、徽国公,亲自为歙县"紫阳书院"题额。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 元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竭力推崇理学。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教,子弟不以为学",并在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当时,徽州"书院林立,以紫阳为大",紫阳书院被视为传播程朱理学之圣坛。清代曹振镛称:"自宋、元、明,迄今数百年,江以南之私淑文公,能于学校自表见者,必推我新安”故徽州被称为"理学之邦"。新安理学家,除朱熹及其门弟子外,还有休宁理学九贤,歙县钱时、曹泾、郑玉、唐仲实、姚琏、吴曰慎,祁门汪克宽,黟县李希士。新安理学的主要著作,有解释程来理学命题的《性理率训讲义》、《太极图书》、《近思录注》,有解释程朱理学命题的《四书发明》、《太极篡疏》、《礼记集成》、《六典撮要》等。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这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学,即“方舆之学”。
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然而,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开始的。
张相文、竺可桢、翁文灏等人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设立了地理课程,张相文在此任教并编著了中国最早的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该国地理教科书》。
1908年,他又编出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书《地文学》。
此外,邹代钧在湖北武昌创办了舆地学会,学会译绘中外舆图700多幅,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事业的发展。
1909年,张相文、白雅雨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地学会,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
该学会创办的《地理杂志》于1910年问世,所载论著以地理学方面的最多。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组织和文献。
总的来说,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其中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这些贡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地理学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自然环
境和人类活动的工具。
中国物理学发展
中国物理学发展中国物理学发展中国物理学历史悠久,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涵盖了许多领域和学科。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学科划分来介绍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物理学家对自然世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例如,在战国时期,墨子首先提出“光行无限”的观点,认为光无限传播,并且能够沿着直线传播。
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浑天仪,并使用它来研究星象和气象。
在唐朝时期,李淳风首次使用恒星测定经度,对地理学和导航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最早的物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慈禧太后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康有为。
他通过研究洛谷问题和二次函数等数学问题,使得他对物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将国际上的物理学研究引入中国,并且积极探索新的物理理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了发展物理学和纳入既定的科技计划中,开始了大规模的科学计划和科研投资。
当代物理学中国物理学在当代得到了许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自主研究和发展了一些重大的物理理论和技术。
例如,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开始了“天眼”和“神舟”计划,旨在研究宇宙和探索太空。
中国还开始大规模发展核能技术,建设了大规模的核电站。
目前,中国正在发展新的物理技术,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能源、医疗、环保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结语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仅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成为了世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再加上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投资,相信中国物理学会有更大的发展,做出更多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学1 、古代中国的文化地理现象记载远在2000年前,文化地理思想的萌芽;如《山海经》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汉书》专设地理志,此后“方志”延续不绝,蔚为大观。
2 、古代中国对文化地理的理论性探讨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礼记王制》、《管子水地篇》、《考工记》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质疑:“有恒言曰:水土,人也者,非水土不生,而非水土所能囿也……人之性禀于天,自畿土中至于海隅,日出一地。
习者则系乎君之令,师之教,而非水土所含也。
”(明朝杨慎,《赶州乡试录?序》)二、中国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输入· 梁启超:鼓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亚洲地理大势论》《中国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 竺可桢:《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气候与人生及其他之关系》三、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新世纪以来:新文化地理学的引入从无到有、从单一区域到多级区域、从单一问题到多元问题,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1 文化地理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及其发展1983 年底,国内地理界读到的第一本文化地理学著作是香港学者陈正祥先生的《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
1985 年,“人文地理学论丛”中刊登了钱今昔教授的《文化地理学与现代化建设》一文,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以此呼吁为正式开篇,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第一个系统引入文化地理学现代理论体系并在高校教育中全面介绍给学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
王恩涌先生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于1989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将各个文化地理现象的时空发展,与自然、生态、文化整合的相互联系及文化景观等联为一体。
1991 年,夏日云、张二勋等共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教材出版。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谢觉民先生的文化地理学讲稿整理出版。
中国地理学发展
中国地理学发展
二.中国近代地理学
1,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
16-17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
《徐霞客游记》涉及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 考察,动植物生态品种比较,矿产,物价 的记录,风土人情等,世界上最早记录的 岩溶地貌的文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地理学发展
2,早期近代地理学——先驱者张相文
1.奴隶社会
(1)先秦的地理学思想:商周时期对于“天” 看法:一是,主宰一切;二是,不以人意志 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2)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与《山 径》
《禹贡》春秋战国时期,记述了全国山川,物 产,田赋等内容
《山径》以山列为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地理学发展
2,封建社会 (1)地质学:
三.中国现代地理学
1,新中国地理学成就 (1)竺可桢
建国初期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主持成立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水 土保持所等。
气候变迁是他科学研究的顶峰。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地理学发展
(2)综合考察中的地理工作 包括:地理,地质,矿产,气象,地球物
理,植物,动物,水利等学科。
(3)地理学各个部门学科的发展
(4)区域地理学和地图编制的成果
(5)自然区划工作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地理学发展
三.中国现代地理学
2,晚近地理学的进展 (1)地理学在规划中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理学进入国家规划实践 城市,区域与环境三大规划。
(2)人文地理学的复兴 1981年,第一次人文地理学讨论会。 我国人文地理带头人是李旭旦。
张相文1901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2 册与《中等地理学教科书》4册,标志着中 国民族的新地理学的产生。
关于物理 生物 化学 地理 历史的专业分类知识点
关于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的专业分类知识点电脑中的物理是指物理地址,也就是MAC 地址 2、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英文:physics全称物理学。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
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
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
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特别是数学、化学、地理学。
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质学要用到物理的力学,气象学和热学有关。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中国物理发展史
中国物理发展史
中国物理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学者就开始研究自然现象并提出了有关物理学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受到天地之道和人
类行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
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是张衡,他设计了一种测量地震的仪器,并发现了地磁现象。
在现代物理学出现之前,中国物理学主要是实践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始了现代物理学的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在国内从事物理学研究。
他们
在国内建立了物理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着手建设物理学教育和研究体系。
同时,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包括参加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和交流研究成果等。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探索了一些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包括超导技术和核聚变等。
这些成果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到了21世纪,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中国的
科学家们在量子计算、物质科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总的来说,中国物理学从古代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高远的目标,继续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史以及它对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影响。
1. 古代物理学的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这个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开始研究自然现象,比如气象、地质和天文。
孔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强调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秦汉时期,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物理学。
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衡,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并提出了“地心说”理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科学和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古代物理学的成就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在物理学领域,中国的研究成就主要包括测量学、天文学和光学等方面。
测量学方面,中国古代已经有了以红色为基础颜色的长度单位“尺”,并提出了10进位记数法。
这使中国几乎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笛卡尔坐标系的文明。
在天文学方面,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记录天象,发掘出了大量有关天文现象的文献。
到了汉代,刘歆等人开始修建天文台,观测天象,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光学方面,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散射定律,并发明了光学器具,如双凸透镜、李氏光学和摩擦起电等。
3. 古代物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成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重视和宇宙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依存的。
这种人文主义对中国哲学、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古代的物理学家注重实际研究和实际应用,无论是古代的工艺品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中国物理的印记。
中国物理的贡献也使中国自然科学具备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多方面。
4. 古代物理学的现实意义古代物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的需要,也是为了实际应用。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们对于“如何运用自然规律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的思考,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例如在地理方面,长城的修筑根据地形和物理学法则进行了布局;并且中国还出现了许多的编写地图的专家,他们并不断总结优化宣传技术。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作者:郑度杨勤业来源:《科学》2015年第05期中国是世界上地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地理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深厚根基和源泉。
在当代科学体系中,通常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并列,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六大领域。
地学(Geoscience),也称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最重要的一门基础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研究地球的全部学科。
中国是世界上地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地理学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深厚根基和源泉。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中国古代常将“天文”和“地理”并称,认为天文和地理是有关自然界的全部知识。
中国古代地学知识萌芽于远古时代,至上古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汉字已基本成熟,对地形、地物的文字记载和图形表达,使地理学知识得到快速增长和积累。
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山海经》、《禹贡》和《管子》等一批有关地理的著述;相关的地理学思想,如有关区域差异的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以及护育人类生存环境等思想均已初显端倪。
论述中国古代地理学,一般是以《山海经》和《禹贡》为起点。
《山海经》和《禹贡》最早对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涉及自然、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地学内容。
无论是所涉及的区域,还是所讨论的内容。
这些相关著作都具有代表性。
描述大范围区域的地理情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将所掌握的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并给予清晰、有条理的表述。
《山海经》将大地进行划分,然后分区予以描述,开创了地理学区域描述的先河。
《山海经》中的《山经》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分别记述山川、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
《山经》是最古老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是我们祖先自古以来在生产生活中所获得的全部地理知识的一个总结。
《禹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尚书》里的一篇,为最早且最具系统性的综合地理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
中国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科学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点1.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对星象、日月运行、季节变化等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
古代天文学家如张衡、王恂、郭守敬等都对天文现象进行了精确的观测和记录,其中张衡发明了浑天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2. 中国古代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通过地图和地理著作来描述和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内容。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著作之一,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状况有着详细的记载,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主要包括中医和外科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都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中国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和几何等方面。
中国古代数学家如张丘建、秦九韶等在数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5. 中国古代农学中国古代农学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等内容。
中国古代农学家如贾思勰、王祯等在农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现代中国科学知识点1. 现代物理学现代物理学是中国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包括了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核物理、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如神舟九号发射、量子通信等。
2. 现代化学现代化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
中国的化学家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如药物研发、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
3. 现代生物学现代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方面。
中国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抗癌药物研发、转基因作物种植等。
4. 现代地球科学现代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
中国文化与物理学
中国文化与物理学中国文化与物理学中国文化是一种庞大而深厚的文化体系,涵盖了中国人民的基本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习俗等。
与此同时,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力学规律、能量转化和传播等的科学学科。
尽管中国文化和物理学在内容上看似不相关,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却存在着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联系。
首先,中国文化与物理学都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和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念和物理学中的自然法则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的行为应与自然的运行规律相适应,这与物理学中的自然法则相一致。
同时,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天文、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文化倡导的一些思想观念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有着一定的关联。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观察和实践,强调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总结,并通过推理和论证来得到结论。
这与物理学中的实验和推理方法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观念,如“知行合一”,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与物理学中的实践和实验验证相契合。
另外,中国文化中注重的“和谐”观念也与物理学中的平衡、稳定性等相关。
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和规律都强调在特定条件下的平衡和稳定,这与中国文化中关于和谐的追求相吻合。
最后,中国文化和物理学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人类的道德、伦理和道德修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物理学则致力于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运行方式,帮助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
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类的和谐进步。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文化与物理学在内容上的差异很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文化与物理学都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和理解,倡导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声学方面
中国是首先发现声音共振现象的国
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 发现了声音的共振现象,并加以利 用。
据《庄子· 徐无鬼篇》记载,西周的鲁遽曾把 二瑟置于二屋,一屋中拨弦,另一屋中相应 的弦即随之振动,“鼓宫宫动,鼓角角动, 音律同矣”。如果调一瑟中的某一弦,使它 与五声中任何一声都不相当,那么弹动它时, 另一瑟上的二十五根弦都会振动。这可说是 世界上最早的共振实验。
唐代陶瓷烧造工艺中出现了彩色釉陶,即唐 三彩。唐三彩多以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 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 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烧炼温度在800 -1000℃左右,成品的色彩呈黄、绿、紫三色 交织,其制作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5.酿酒
中国酿酒历史十分漫长。早在距今四五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开始 用粮食酿酒。我国的酿酒经历了曲蘖酿酒、 制曲酿酒和蒸馏酿酒三个阶段。尤其是用蒸 馏法酿制白酒,在世界上当属最早。
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物理知识, 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指南针 的发明就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伟大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
的国家 “司南” 指南针
司南
指南针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
即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进行磁化,比欧 洲早了400多年。 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中国古代同样 不乏出色的成就 。
春秋时期,开始冶炼生铁。冶炼领
域扩展到金、银、黄铜、纯锌等金 属。
2.炼丹
随着神仙信仰的流行,中国古代炼丹术曾盛 极一时。炼丹术意在通过化学变化把矿物和 草木炼制成长生不死之药。其动机无疑带有 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炼丹的实践却有助 于化学知识的积累。炼丹应用的实验工具和 化学反应实验,开启了古代化学实验的先河。
(一)地理学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壮美,其奇特的地
貌及丰富的物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便是一部古 老的地理作品。该书记述了九州的情况, 九州无疑是我国原始的地理区划,对我 国几千年来的地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九州
冀州(今山西、河北及辽宁辽河以西) 青州(今山东东部) 兖州(今山东西部)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 豫州(今河南) 雍州(今陕西、甘肃) 荆州(今湖南、湖北) 梁州(今陕西西南、四川)
战国时齐国著作《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
着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的配方——“六 齐”规则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 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共金而锡居一, 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 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后来,沈括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在一根琴弦上放置一小纸人,弹 动另一架琴上频率相应的弦,则弦 上的纸人就会跳动;弹动其他的弦, 则纸人不动。欧洲直到十七世纪, 方进行了相似的实验。
关于声音的反射问题,中国也早就有所研究, 现存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是 利用声音反射效应的杰作。 音律学的研究,更是中国古代长期关注的问 题,特别是明代朱载堉于1581年前后首创的 十二平均律,以及十二平均律的计算公式, 在世界音律学史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对近 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制造方法经阿拉伯人 传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恩格 斯指出:“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 里传人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 革。……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 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 火器对摧毁欧洲封建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化学
在化学领域,古代中国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金属冶炼、炼丹、制陶、制瓷、酿 酒和火药的发明是这一成就的集中体现。
1.金属冶炼
中国人很早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 早在夏朝,先民已开始采矿并冶铸 铜器,在以后的冶炼实践中。又发 明了青铜冶炼方法,即在红铜中加 入适量的锡,以降低熔点和增强硬 度。用这种合金制造的器具,即是 青铜器。
3.火药
Hale Waihona Puke 火药的发明也与古代炼丹实验有着直接的关联。火 药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炼丹 士在操作中一再发现上述物质经化学反应,极易燃 烧和爆炸,并在其著述中记录了他们的发现。成书 于中唐的《真元妙道要略》中,记载了最早的火药 配方:“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 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火药发明后,至迟在北宋 已用于实战。
中国文化简史之 地理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
五 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生存的
自然环境最初的认识,我国古代地 理学不论是地理分区、地图绘制还 是地理学家的出现,都走在世界的 前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写的 《示儿》 九州:中国
(四)生物学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中国传统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大都见于 《周礼· 地官》、《考工记· 梓人》、《礼 记· 月令》等典籍之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 谷、菜、果、木五类,动物分为虫、鳞、介、 禽、兽、人六类,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分类学 之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人们还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学 知识。《管子· 地员篇》就记载了植物生态学 知识,在考察了土质优劣、地势高低和水泉 深浅等地理条件与植物关系的基础上,得出 了“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 有草土”的重要结论。
中国古代人们还进行了杂交育种的探索和研 究。 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马与驴杂交而成骡子。 此后,利用杂交优势,超前培育骡子的工作 一直是家畜繁殖中的一件大事,受到历代的 重视。 植物的嫁接技术也是中国所首创,在东汉 《汜胜之书》中,就记载了瓠的嫁接方法。
白酒,也称烧酒,其乙醇含量高达50%—70%,有 味道辛烈的特点,并且点火能燃烧。这种烈性酒的 生产不能仅靠简单的发酵,原因在于酿酒时随着乙 醇含量的增高,酵母菌的活动将受到抑制。当乙醇 浓度达到10%时便会强烈地抑制酵母菌的繁殖,此 时发酵就基本停止了。可见,高浓度酒的酿制离不 开化学知识。元代已经开始用蒸馏法酿制烧酒。明 清时期,用蒸馏法酿制烧酒的技术已经很完美了, 山西的汾酒、贵州的茅台酒和四川的五粮液等名酒 的生产都肇始于这一时期。
据南宋《丹房须知》载,有一种盛药物加热的容器 为全封闭装置,旁通一管,使水银蒸气流入冷凝罐, 这已是一套完善的蒸馏设备了。 又据西汉的《淮南万华术》载:“曾青得铁则化为 铜。”东汉《神农本草经》载:“石胆……能化铁 为铜。”曾青、石胆是天然硫酸铜,其溶液与铁接 触,硫酸铜溶液能被铁离子置换出铜离子。这一金 属置换反应实验,开启了后世的水法炼铜。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
2.光学方面
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子和他的 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 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 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 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现象呢?墨家解释说, 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 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 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对 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喷水鱼洗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 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 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 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 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同样,内环支承在 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 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 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 水平状态。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 银熏球。
4.瓷器
瓷器制作工艺的发明和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丰富的化学知识。中国是最早烧制原始瓷的 国家,其年代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这与我国蕴藏有 丰富的瓷石及高岭土原料有关,其含铁量一般低于 3%,并含有长石、石英等成分,经高温烧炼,即 成质地坚硬的瓷器。汉代以后,制瓷工艺得到长足 的发展,东汉已能烧制青瓷,魏晋南北朝已能烧制 白瓷。由于瓷土中含有呈色性极强的铁成分,要使 瓷洁白,须在烧制中分解出部分铁元素,使含铁量 控制在1%以内,白瓷技术是反映制瓷水平的重要 标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 天,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与 利用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约瑟曾把墨子光学与古希腊光学
进行比较,指出墨子的光学研究 “比我们任何所知的希腊为早”, “印度亦不能比拟”
宋代的沈括和元代的赵友钦 西汉中晚期制作的透光镜,能够反
射出铜镜背面的精美图像,是中国 古代光学的一大发明,现在仍引起 中外学者的关注。
透光镜(背面)
透光镜(正面)
透光镜
郦道元 《水经注》记述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目 的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是一部 全面的、综合性的全国地理著作。因其文笔 优美,所以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山水文学名 著,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一部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二)物理学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历代的人
《山海经》是一部独具风格的“奇书”,很多人都 把它当作神话作品来读,其实,这部书中包含了我 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之一《五藏山经》,简称《山 经》。 《山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以山为纲,附记河流、 地形、动物、植物、神话等内容。《山经》尽管记 述了不少无稽的鬼怪神话,对地理方位的记述也不 尽准确,但它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自然地理的初步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