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合集下载

共济失调一毛细血管扩张症二例

共济失调一毛细血管扩张症二例
例 2,妹 ,5岁 ,起病 时间及其 症状 体征 酷似其 姐发 病初 期 , 讲话 缓慢 ,偶尔有 I:1吃 ,每次感 冒后走路 不稳 的症 状加重 ,对 头 孢 类 、阿奇霉素过敏 。足月剖宫产 ,出生体重 3.08 kg,按 时计划 免疫接 种。面部 未见毛 细血管 扩张 ,但 双 眼球结膜 可见 毛细血 管扩张。双 眼近视 ,看物体呈凝视状 ,但无眼球震颤 。指 鼻试验 不稳 ,闭 目难立征 、跟 膝胫试 验 、轮 替运 动试验 均阴性 。双下 肢 步态正常 ,行走较 正常 儿童笨 拙。腱 反射 未引 出 ,双 巴 氏征 、布 氏 征 、克 氏征 均 阴性 。脑 电 图 正 常 。 AFP 164.14 ng/L,未 进行 胸
营养正常 ,表情呆 滞 ,双眼球结膜 内毛 细血管扩 张明显 ,眼球水 在 14ql1、7p13~15和 7q32~35 。绝大多数患者 AFP升 高 ,此
平震颤明显 ,双侧面部毛细血管扩 张如网状 ,咽充血 ,颈 软 ,呼吸 两例 的 AFP明显 高于正常值 。
平稳规则 ,无 口周发 绀 ,肺 部 听诊 未 闻及 干 湿 I罗音 ,心 率 为 8O 次/min,节律规整 ,未及病 理性 杂音 。腹软 ,未及 肝脾 肿大 。四 肢肌张力正常 ,闭 目难立征 、跟膝胫 试验 、轮替运动试验 、指鼻试 验均 阳性 。双下肢脑 瘫步态 ,需 搀扶行走 ,腱 反射 未引 出 ,双 巴
中华临床 医师杂志 (电子版)2o12年 3月第 6卷第 6期 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March15,2012,Vo1.6,No.6
· 病 例 报 告 ·
共 济 失调一毛 细血 管扩 张症 二例
王 增 芹 袁 宝强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皮肤红斑、瘙痒 、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严 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定期观察:对MCAS患者进行密 切观察,记录症状、体征及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及体 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组 胺剂、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 。
护理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帮助患者避免接触可能 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药物和环境刺激 。
毛细血管扩张 性共济失调综 合征护理查房
PPT
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概述 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
综合概述
综合概述
病情简介:毛细血管扩张性共 济失调综合征(MCAS)是一种 罕见且复杂的免疫介导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孤立性或多系统 器官的过敏反应。
综合概述
病因分析:MCAS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但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和免疫系 统异常有关。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
病情评估:通过定期观察和询 问患者症状,了解病情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
心理评估:关注患者的心理状 况,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 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护理评估
家庭支持评估: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 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提供家庭支持和教 育。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范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范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篇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与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一、引言共济失调,又称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神经、免疫和造血系统。

此病与一种称为AT突变蛋白(ATM)的基因密切相关。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共济失调的病理机制,发现了ATM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与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关系。

二、共济失调与ATM蛋白共济失调是由于ATM基因突变导致ATM蛋白功能异常,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生命周期的一种疾病。

ATM蛋白是一种关键的细胞保护因子,其具有调节DNA损伤反应、信号传导及维持基因稳定性等重要作用。

当ATM蛋白功能异常时,可能导致DNA修复受损、基因不稳定等问题,从而引发共济失调等多种疾病。

三、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技术。

通过将体细胞(如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可以用于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及细胞治疗等领域。

iPSC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基因的过表达或抑制,使体细胞获得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

四、ATM蛋白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ATM蛋白在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ATM蛋白能够促进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稳定性维持,从而保证重编程过程中基因组的完整性;另一方面,ATM蛋白还能够调节信号传导和转录因子活性,影响重编程过程中的细胞命运决定。

因此,通过抑制ATM蛋白的功能可以影响体细胞的命运,促进其向多能性方向转变。

五、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与体细胞重编程针对共济失调患者的ATM基因突变导致的功能异常,研究人员尝试通过抑制突变ATM蛋白的功能来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

2024年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2024年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和护理计划
肢体震颤:手、脚等部 位出现不自主抖动
视力障碍: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
平衡障碍:站立不稳, 容易摔倒
情绪障碍:情绪波动较 大,易怒、焦虑、抑郁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 慌、出汗、头晕等
步态不稳:行走时出现 摇晃、摇摆等现象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 清,发音困难
听力障碍:听力下降, 听力受损
睡眠障碍:失眠、多梦、 早醒等
加强与其他科室 的沟通与协作, 共同制定护理计 划和方案
定期召开跨科室 护理会议,分享 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验和案例
建立跨科室护理 团队,共同解决 护理问题
加强护理人员的 培训和交流,提 高护理质量和水 平
症状:患者主要症状,如步态不稳、 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检查结果: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如 脑部CT、MRI等
诊断:患者诊断结果,如毛细血管 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病史:患者发 病时间、症状、
治疗过程等
诊断:根据病 史和检查结果, 确定患者病情
病情评估:根 据患者病情, 制定护理计划
和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观 察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单击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单击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 基因突变有关。
单击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 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
单击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 疗法、语言疗法和认知疗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患 者 病 情 评 估 03 护 理 措 施 及 效 果 评 价 04 并 发 症 预 防 及 处 理 05 健 康 教 育 及 康 复 指 导 06 护 理 质 量 提 升 建 议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业务学习PPT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护理业务学习PPT
什么是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 调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一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简介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第二部分:护 理要点及护理安全第二部分:护理要点及护理安全
对症护理:头晕、晕厥、肌无 力
合理用药:对各类药物的反应 情况、用药剂量的调整等方面 的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护理要点及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湿疹发作、外出前的注意事 项、膀胱训练等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家 庭护理和预防
控制
第三部分:家庭护理和预防控制
家庭护理:平时生活中应注意 的事项和护理措施 预防控制:避免劳累、避免受 凉、饮食指导等
第四部分:参 考资料和扩展
阅读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
参考资料:相关文献、业界标准等 扩展阅读: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 学等
第五部分:答 疑解惑
第五部分:答疑解惑
疑问解答:针对学员提出的问 题进行详细解答
交流分享:学员自由交流,分 享学习和疗程体验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毛细血管扩张 性共济失调综 合征护理业务
学习PPT
目录 第一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 济失调综合征简介 第二部分:护理要点及护理安 全 第三部分:家庭护理和预防控 制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和扩展阅 读 第五部分:答疑解惑
第一部分:毛 细血管扩张性 共济失调综合
征简介
第一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简介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健康教育PPT课件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健康教育PPT课件

谁会受到影响? 环境影响
虽然主要是遗传因素,但环境因素也可能在 某些情况下加重病情。
例如,某些感染或外伤可能诱发病情加重。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时
如果孩子出现运动协调不良或皮肤异常,应尽快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检查
对已确诊的孩子,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和血管健 康检查。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 征健康教育
演讲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 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管理和护理? 5. 为什么提高公众意识很重要?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 扩张综合征?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定义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 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能力障碍和皮 肤毛细血管扩张。
如何管理和护理?
心理支持
由于疾病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心理支持和咨 询是必要的。
家庭也应提供支持,帮助孩子积极面对挑战 。
如何管理和护理?
营养管理
为确保孩子的健康,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 至关重要。
咨询营养师可以帮助制定适合孩子的饮食计 划。
为什么提高公众意识很重要?
为什么提高公众意识很重要? 增加早期诊断
该综合征通常在儿童早期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 活动能力。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症状
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步态不稳、平衡困难、 眼球震颤和皮肤红斑等。
症状可能因个体而异,有些孩子可能表现出更严 重的症状。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2024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范文

《2024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范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篇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抑制与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高质量研究一、引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R-X)的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共济失调综合征作为一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引发了广大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此外,该类蛋白在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医药方面的潜在应用也在迅速发展的干细胞研究领域找到了新出路。

尤其是在利用共济失调突变蛋白抑制过程以及其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讨论。

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概述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R-X)是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在细胞生长、分化以及基因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当其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共济失调综合征的发生,这是一种以神经退行性病变、认知障碍和血管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该蛋白深入研究的推进,其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程序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也渐渐显露出来。

三、ATR-X的抑制及其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ATR-X的抑制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抑制ATR-X的活性,可以有效地促进体细胞的重新编程,从而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

这些iPSC在遗传性疾病的治疗、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构建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四、高质量的iPSC生成方法与策略高质量的iPSC生成是干细胞研究的关键环节。

在共济失调突变蛋白的抑制过程中,研究者们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成功地生成了具有高度多能性和稳定性的iPSC。

这些iPSC在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以及细胞治疗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

五、展望未来,对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口腔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R)相关抑制剂BAY 1895344的首次人体试验

口腔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R)相关抑制剂BAY 1895344的首次人体试验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Dose Escalation: Patient enrollment and disposition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ATR inhibitor BAY 1895344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ATR inhibitor BAY 1895344 PD profile<br />Target modulation of pH2AX and pKAP1 levels in paired tumor biopsies
Conclusions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Acknowledgments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Dose escalation: RECIST / PCWG3 response by patient
Presented By Johann De Bono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Targeting replication stress and DNA damage repair <br />by ATR inhibition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
调综合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别名: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毛细血管扩 张性共济失调综合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 管扩张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 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路易斯·巴尔 氏综合征。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病因:
其次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亦有合并颅内 胶质瘤者。
其他扩张的毛细血管系表皮乳头静脉 丛小静脉的分枝,肺部可见支气管扩张和 纤维化。还可见卵巢增生不良、睾丸间质 细胞减少,肝脏汇管区脂肪细胞浸润、实 质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等。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症状_毛 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有什么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的神经系统症 状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常于婴儿期即 出现。起初主要影响躯干和头部。病儿开 始学走路时步态摇晃,两腿分得很宽。继 之出现上肢意向性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 病儿常因此而延迟走路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内科学疾病部分: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病因:
胚层的相互作用。本病患者胸腺发育不良, 血清中胎甲球蛋白升高,性腺增生低下, 表明器官系统成熟障碍。
3.DNA合成和修复缺陷假说 这似乎是 目前大家较公认的看法。近年来经细胞培 养证实,本病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自 发性断裂,高于正常人的40倍。这种染色 体的异常可造成病人头发和皮肤早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护理查房PPT课件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护理查房PPT课件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必要时提供心理辅导。
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康复过程。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随访与评估
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护理效果并调整方案。
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医疗团队。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功能性评估
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及 言语能力。
该综合征通常伴随有平衡和协调能力差的问题, 以及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现象。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症状
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协调、震颤、言语障碍及皮肤 血管扩张。
这些症状可能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开始显现。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病因
该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有关,通常是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
功能性改善是评估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心理状态评估
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
心理健康的改善是整体康复的重要部分。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家属反馈
收集患者家庭对护理效果的反馈,了解患者 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
家属的反馈可以为护理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 信息多学科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护理效果。
我们如何进行护理? 家庭支持与教育
对患者家庭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 理解疾病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安全性
确保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安全,防止跌倒和其他 意外情况。
可采取措施如使用辅助器具等。
加强护理与其他学科(如康复医学、心理学)的 合作。
综合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护理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应用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四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四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四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郑岚;刘晓黎;曹立【摘要】Objective To report 4 cases of ataxia-telangiectasia (AT) with ATM genetic mutation and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T by literatures review.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 patients from 3 AT families was collected in detail and genomic DNA of the patients and family members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Whole exon sequencing (WES)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of Sanger sequencing was used to analyse ATM genic mutation.Results Four pati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cerebellar ataxia with onset in childhood,oculocutaneous telangiectasia,recurrent infection caused by immunodeficiency,α-fetoprotein (AFP) elevation and cerebellar atrophy shown in brain MRI were presented.Sequence analysis of ATM gene revealed two known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c.8287C > T (p.Arg2763X) and c.9139C > T (p.Arg3047X) which were nonsense mutation in Case 1 and Case 2.In Case 3,there were two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including nonsence mutation c.8911C > T(p.Gln2971X) and deficit mutation c.7141_7151delAATGGAAAAAT(p.Asn2381GlufsX18) both of which were not reported previously.Case 4 carried homozygotic mutation c.1402_1403delAA(p.Lys468GlufsX18).Conclusions Four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T with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atients with variant AT present mild nervous system symptom,normal head MRI and less involvement other thannervous systemt.Definite diagnosis should be dependant on ATM genetic testing.%目的报道4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结合文献总结该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集3个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共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进行ATM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4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均表现为儿童期发病的进行性进展的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导致反复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ATM基因检测显示,例1和例2存在已知复合杂合突变c.8287C> T(p.Arg2763X)和c.9139C>T(p.Arg3047X),均为无义突变;例3存在2种未报道的复合杂合突变,包括无义突变c.8911C> T(p.Gln2971X)和缺失突变c.7141_7151delAATGGAAAAAT(p.Asn2381GlufsX18);例4存在纯合突变c.1402_1403delAA (p.Lys468 GlufsX 18).结论 4例患者具有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神经系统受累较轻,头部MRI通常正常,神经系统以外受累少见,明确诊断仍依靠ATM基因检测.【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17)007【总页数】7页(P519-525)【关键词】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表型;基因;突变【作者】郑岚;刘晓黎;曹立【作者单位】201199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编号:208900]亦称Louis⁃Bar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系统疾病,系ATM基因突变(OMIM 编号:607585)所致,累及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等[1⁃2].该病全球发病率1/10万~1/4万,通常于婴幼儿期(1~5岁)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3],其中,神经系统受累还可以表现为吟诗样语言、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眼运动性共济失调等;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和染色体不稳定;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疾病晚期易合并恶性肿瘤.本研究报道4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一、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6日-2015年9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3个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共4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Harding标准[4];均为汉族,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0~15岁,平均14.75岁;发病年龄14~18个月,平均15.75个月;其中例1和例2为同胞姊弟;所有患者父母(6例)均身体健康,无相似临床症状,否认近亲婚配;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选择我院既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200名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均为汉族.本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父母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二、研究方法1.样本采集采集4例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各2 ml,予乙二胺四乙酸(EDTA,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抗凝.采用标准酚氯仿法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多功能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检测DNA纯度.2.基因检测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对先证者外周静脉血DNA进行检测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存在ATM基因突变.根据测序结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M基因相应外显子编码区,再行Sanger测序验证.针对ATM基因第10、49、57、62、63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设计引物,由英潍捷基(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合成,正向引物序列分别为ATM⁃10F:5'⁃CTCCCAAATGCTGGGAAAC⁃3'、ATM⁃49F:5'⁃AATTTGTGTTGGGCCACATT⁃3'、ATM⁃57F:5'⁃GGGCAGGCTCTCAAACATC ⁃3'、ATM⁃62F:5'⁃AAGTGTGCATGATGTTTGTTCC ⁃3'、ATM⁃63F:5'⁃GACCAAGAATGCAAACGAAA⁃3',反向引物序列分别为ATM⁃10R:5'⁃CTTCTCGGCCAAACAAGAAA⁃3'、ATM⁃49R:5'⁃CGAAAAGAACCCAAAAGACC⁃3'、ATM⁃57R:5'⁃TTTTCACTCACACACTTTCATTCT⁃3'、ATM⁃62R:5'⁃CAGTGCCTTCTTCCACTCC⁃3'、ATM⁃63R:5'⁃CTGGGATTACAGGCGTGAG⁃3'.PCR 反应体系25 μl,依次加入dNTPs 2.50 mmol、2XGC 缓冲液Ⅰ12.50 μl、各引物序列 5 pmol、模板 DNA 100 ng、r⁃Taq 1U,再加水补充至25 μl;反应条件为95 ℃预变性5 min,95℃ 90 s、62 ℃ 1 min、72℃ 1 min,共循环35次,72℃延伸10 min.然后将Sanger测序结果与人类基因组ATM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NM_000051)进行比对,采用DNAStar软件包中SeqMan软件(美国DNAStar公司)进行基因突变分析.针对未报道的基因突变,对200例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正常对照者进行相应基因检测,并采用Mutation Taster软件[5]预测其致病性.一、临床特征例1 女性,25岁,主因行走不稳25年、扭转性痉挛反复发作11年,于2014年9月6日至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患者刚会行走(1岁)时即出现行走不稳,呈醉酒步态;16个月时出现球结膜充血;4~5岁时可见眼睛有明显血丝;5岁时出现扭转性痉挛,表现为头向两侧扭转痉挛,发作频率逐渐增加,逐渐出现四肢痉挛,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6岁时头部抖动更加明显,经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症状缓解;8岁时再行MRI 检查显示小脑萎缩;9岁时不能独立行走,需搀扶,进行性加重;24岁时完全不能站立,困于轮椅中,同时伴言语障碍、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其中言语障碍自学习说话时即有体现,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目前言语难以理解.患者足月剖宫产,出生时3.60 kg,无产伤和窒息史,2个月会俯卧抬头,3个月会翻身,5个月可独坐片刻,7个月会爬行,14个月可独立行走但常跌倒,此后逐渐不能生活自理,需喂养,17个月时会说话;8岁时有反复低热史(37.5~38.0℃),原因不明,自行痊愈;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中等,小学六年级(11岁)后辍学,反应较同龄正常儿童稍慢;14岁时曾出现一次阴道流血,后未再出现,第二性征已发育;咀嚼稍慢,饮水呛咳.父母身体健康,无相似症状,否认近亲婚配;其弟表现出相似临床症状.门诊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欠清晰;双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双眼水平眼震,眼球各向活动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余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发作性头部向后仰,四肢不自主抖动与肌阵挛,双足内翻,尤以右侧显著;四肢肌力检查不配合,肌张力增高;不能独自站立,双侧快复轮替动作、指鼻试验差,跟⁃膝⁃胫试验和Romberg征不配合;四肢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318.61 μg/L(<7 μg/L).头部 MRI显示小脑萎缩.例2 例1之弟,男性,15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伴言语不清13年,于2014年9月6日至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患儿临床症状与其姊(例1)相似,包括进行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不同之处为持续性流涎和左眼向外斜视.患儿足月剖宫产,出生时3.20 kg,无产伤和窒息史;16个月时会独立行走,但行走不稳,易跌倒,出现球结膜充血;18个月时会说话,言语含糊不清;3.50岁时仍有流涎;10岁时无法独自站立,搀扶可行走;尚可生活自理,智力发育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差异.门诊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欠清晰;双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双眼水平眼震,左眼向外斜视,双眼各向活动充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余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无法独自站立,困于轮椅中,无高弓足;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快复轮替动作、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差;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426.33 μg/L.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例3 男性,14岁,主因进行性行走不稳伴言语欠流利12年,于2014年6月3日至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患儿生长发育里程碑正常,12个月会说话,言语欠流利;18个月可独立行走,呈阔基步态,易跌倒,可见足内翻畸形;行走不稳和言语障碍进行性加重;9岁时出现平衡障碍,伴四肢和躯干不自主抖动;11岁时需助行器辅助行走;目前只能依靠轮椅,言语难以理解;幼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父母身体健康,无相似症状,否认近亲婚配.门诊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含糊不清;双眼球结膜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双眼水平眼震,眼球各向活动充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50 mm,余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意向性震颤,紧张时加重;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双侧快复轮替动作和指鼻试验差,跟⁃膝⁃胫试验和Romberg征不配合,深浅感觉和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511 μg/L.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例4 男性,10岁,主因进行性行走不稳9年,于2015年7月7日至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患儿15个月时可独立行走,易跌倒;5岁时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明显行走不稳,进行性加重;目前上小学3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病程中可见肢体抽搐.患儿足月剖宫产,出生时3.60 kg,无产伤和窒息史;12个月时会说话.父母身体健康,无相似症状,否认近亲婚配.门诊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尚清晰;双眼球结膜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无明显眼震,眼球各向活动尚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余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可见共济失调步态,一字步不能;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快复轮替动作、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差,Romberg征阳性;双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二、基因检测对4例患者及其父母进行ATM基因检测,共发现5种突变:例1和例2(图1)为ATM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287C>T(p.Arg2763X)和c.9139C>T(p.Arg3047X),均为无义突变,其中,c.8287C>T(p.Arg2763X)突变源自其父(图2a),c.9139C>T(p.Arg3047X)突变源自其母(图2b);例3(图3)亦为ATM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无义突变c.8911C>T(p.Gln2971X)和缺失突变c.7141_7151delAATGGAAAAAT(p.Asn2381GlufsX18),其中,c.8911C>T(p.Gln2971X)突变源自其父(图4a),c.7141_7151delAATGGAAAAAT (p.Asn2381GlufsX18)突变源自其母(图4b),此2种突变均未见诸报道,经Mutation Taster软件[5]预测其致病率均为1,且未在200例正常对照者中检出该突变;例4(图5)为ATM基因纯合突变c.1402_1403delAA(p.Lys468GlufsX18,图6a),其父母均为该突变携带者(图6b). ATM基因定位于11q22~q23,覆盖长度160 kb的基因组DNA,包含66个外显子,该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包含305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15X103),属磷酸肌醇3⁃激酶相关蛋白激酶(PIKK)家族成员,参与DNA损伤应答、细胞周期调控等信号转导通路,在儿童和成人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6].ATM基因突变具有极高的异质性,突变形式和种类具有多样性.突变形式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等,其中70%为无义突变[7].突变位点遍布ATM基因全长,无明显热点突变[8].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系ATM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其中85%系错义突变或剪切位点突变导致蛋白截短或蛋白功能缺失[8⁃9].本研究例1、例2和例3均存在ATM基因无义突变,导致编码蛋白提前终止;例4存在ATM基因纯合移码突变,改变氨基酸序列,既往文献报道该突变具有致病性[10].本研究4例患者均以步态性共济失调(2岁前)为首发症状,伴进行性加重的小脑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至儿童晚期(约12岁)需轮椅辅助行走,符合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11].Moin等[12]对104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伴小脑共济失调,87例(83.65%)可见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73例(70.19%)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扩张,78例(75.00%)伴感染,尤以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常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部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进展缓慢或仅轻度受累,统称为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此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头部MRI通常正常,神经系统以外受累少见,无毛细血管扩张,内分泌功能和呼吸功能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生存期较长,肿瘤发生较晚[13].临床表型与ATM蛋白活性相关,ATM蛋白活性越高、临床症状越轻[13].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多系ATM基因错义突变所致,与残留部分功能性ATM蛋白有关[1,13].随着ATM基因的克隆,诸多研究显示,并非所有患者均伴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甚至无神经系统受累表现[14⁃15].一项对成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运动障碍的研究共纳入14例患者,结果显示,10/14例存在小脑共济失调,2/14例存在构音障碍和肌张力障碍,所有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运动障碍以肌张力障碍和皮质下肌阵挛最为常见(86%),其次为震颤(6/14)[14].Teive等[11]总结50例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显示,86%(43/50)患者存在运动障碍,78%(39/50)存在小脑共济失调,仅16%(8/50)存在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Verhagen等[1]总结13例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小脑共济失调(12例)、肌张力障碍(10例)、舞蹈手足徐动症(9例)、静止性震颤(9例)和脊髓前角细胞性周围神经病(3例).变异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通常于儿童期发病,毛细血管扩张可能并非其主要临床症状,共济失调进展缓慢,至成年期仅表现为轻中度共济失调,运动障碍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肌阵挛、舞蹈样动作,帕金森样症状和震颤等.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断对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共济失调发病的患者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相鉴别.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5岁前发病的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 共济失调(FRDA)通常于儿童晚期发病,且伴深反射消失,Romberg征阳性和病理征阳性,可资鉴别.小脑萎缩通常在婴幼儿期不明显,至儿童晚期(约10岁)可见明显小脑萎缩.实验室检查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约95%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7],核型分析可见第7号染色体与第14号染色体易位,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B淋巴细胞数目正常或仅轻度增加,IgE(80%)、IgG2(80%)和IgA(60%)明显缺陷且随疾病进展相对稳定,而IgM在病程中波动较大[7].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结合ATM基因检测发现复合杂合突变或纯合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在本研究中,例1和例2存在2种已报道的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8287C>T为无义突变,位于第57外显子,由Cavalieri等[16]于2008年率先报道,该突变可以导致1个未成熟的截短蛋白(p.Arg2763X);c.9139C>T亦为无义突变,导致蛋白羧基末端(C末端)10 个氨基酸缺失(p.Arg3047X)[17⁃18],上述2种突变位于磷酸肌醇3⁃激酶相关蛋白激酶结构域内或附近,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尽管例1和例2存在相同致病性突变,但二者临床表型不尽一致,如足内翻、斜视、扭转性痉挛、肌阵挛、原发性闭经和口角流涎等,表现出疾病的遗传异质性.例3存在2种未报道的突变,包括无义突变c.8911C>T和缺失突变c.7141_7151delAATGGAAAAAT,均导致截短蛋白(p.Gln2971X,p.Asn2381GlufsX18),但这2种突变在20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检出,且突变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经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其严重影响蛋白功能,提示这2种突变均为例3的致病性突变,明确诊断尚待进一步分子功能学检测.研究显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父母均为突变基因携带者,虽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症状与体征,但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其肿瘤易感性(乳腺癌、白血病)明显增加[19⁃20].本研究4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父母目前均无肿瘤表现,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本研究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4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均为儿童期发病的进行性进展的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免疫缺陷导致反复感染;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头部MRI显示小脑萎缩;同时报道2种ATM基因新突变和3种已知致病性突变,扩大ATM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相关文献】[1]VerhagenMM,AbdoWF,WillemsenMA,HogervorstFB,Smeets DF,Hiel JA,Brunt ER,van Rijn MA,Majoor Krakauer D,Oldenburg RA,Broeks A,Last JI,van't Veer LJ,Tijssen MA,Dubois AM,Kremer HP,Weemaes CM,Taylor AM,van Deuren M.Clinicalspectrumofataxia⁃telangiectasia in adulthood.Neurology,2009,73:430⁃437.[2]Gatti RA,Berkel I,Boder E,Braedt G,Charmley P,Concannon P,Ersoy F,Foroud T,Jaspers NG,Lange K,Lathrop GM,Leppert M,Nakamura Y,O'Connell P,Paterson M,Salser W,Sanal O,Silver J,Sparkes RS,Susi E,Weeks DE,Wei S,White R,Yoder F.Localization of anataxia⁃telangiectasia gene to chromosome 11q22-23.Nature,1988,336:577⁃580.[3]Becker⁃Catania SG,Chen G,Hwang MJ,Wang Z,Sun X,SanalO,Bernatowska⁃Matuszkiewicz E,Chessa L,Lee EY,GattiRA.Ataxia⁃telangiectasia:phenotype/genotype studies ofATM proteinexpression,mutations,and radiosensitivity.Mol Genet Metab,2000,70:122⁃133.[4]Harding AE.The hereditary ataxiasand related disorders.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1984:325⁃326.[5]Schwarz JM, Cooper DN, Schuelke M, Seelow D.MutationTaster2:mutation prediction for the deep⁃sequencing age.Nat Methods,2014,11:361⁃362.[6]Chaudhary MW,Al⁃Baradie RS.Ataxia⁃telangiectasia:future prospects.Appl Clin Genet,2014,7:159⁃167.[7]Perlman S,Becker⁃Catania S,Gatti RA.Ataxia⁃telangiectasia:diagnosis and treatment.Semin Pediatr Neurol,2003,10:173⁃182.[8]Chun HH,GattiRA.Ataxia⁃telangiectasia,an evolving phenotype.DNARepair,2004,3:1187⁃1196.[9]Taylor AM, Byrd PJ. Molecular pathology of ataxia telangiectasia.J ClinPathol,2005,58:1009⁃1015.[10]Broeks A,de Klein A,Floore AN,Muijtjens M,Kleijer WJ,Jaspers NG,van'tVeerLJ.ATM germline mutationsin classical ataxia⁃telangiectasia patients in the Dutch population.Hum Mutat,1998,12:330⁃337.[11]Teive HA,Moro A,Moscovich M,Arruda WO,Munhoz RP,Raskin S,AshizawaT.Ataxia⁃telangiectasia⁃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 proposal for a new designation:ATM syndrome.J Neurol Sci,2015,355:3⁃6.[12]Moin M,Aghamohammadi A,Kouhi A,Tavassoli S,Rezaei N,Ghaffari SR,Gharagozlou M,Movahedi M,Purpak Z,Mirsaeid Ghazi B,Mahmoudi M,Farhoudi A.Ataxia⁃telangiectasia in Iran: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104 patients.Pediatr Neurol,2007,37:21⁃28. [13]Verhagen MM,Last JI,Hogervorst FB,Smeets DF,Roeleveld N,VerheijenF,Catsman⁃Berrevoets CE,Wulffraat NM,Cobben JM,Hiel J,Brunt ER,Peeters EA,Gómez Garcia EB,van der Knaap MS,Lincke CR,Laan LA,Tijssen MA,van Rijn MA,Majoor⁃Krakauer D,Visser M,van't Veer LJ,Kleijer WJ,van de Warrenburg BP,Warris A,de Groot IJ,de Groot R,Broeks A,Preijers F,Kremer BH,Weemaes CM,Taylor MA,vanDeurenM,WillemsenMA.PresenceofATM proteinand residual kinase 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the phenotype in ataxia⁃telangiectasia:a genotype⁃phenotype study.HumMutat,2012,33:561⁃571.[14]Méneret A,Ahmar⁃Beaugendre Y,Rieunier G,Mahlaoui N,Gaymard B,ApartisE,Tranchant C,Rivaud⁃Péchoux S,Degos B,Benyahia B,Suarez F,Maisonobe T,Koenig M,Durr A,Stern MH,Dubois d'Enghien C,Fischer A,Vidailhet M,Stoppa⁃Lyonnet D,Grabli D,Anheim M.The pleiotropic movement disorders phenotype of adultataxia⁃telangiectasia.Neurology,2014,83:1087⁃1095.[15]Trimis GG,Athanassaki CK,Kanariou MM,Giannoulia⁃Karantana AA.Unusual absence of neurologic symptoms in a six⁃year old girl with ataxia⁃telangiectasia.J PostgradMed,2004,50:270⁃271.[16]Cavalieri S,Funaro A,Pappi P,Migone N,Gatti RA,Brusco rge genomic mutations within the ATM gene detected by MLPA,including a duplication of 41 kb from exon 4 to 20.Ann Hum Genet,2008,72:10⁃18.[17]Toyoshima M,Hara T,Zhang H,Yamamoto T,Akaboshi S,Nanba E,Ohno K,Hori N,Sato K,Takeshita K.Ataxia⁃telangiectasia without immunodeficiency:novel point mutations within and adjacent to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like domain.Am J Med Genet,1998,75:141⁃144.[18]McConville CM,Stankovic T,Byrd PJ,McGuire GM,Yao QY,LennoxGG,TaylorMR.Mutationsassociated with variant phenotypes in ataxia⁃telangiectasia.Am J Hum Genet,1996,59:320⁃330.[19]GattiRA,Tward A,Concannon P.Cancerrisk in ATM heterozygotes: a model of phenotypic and mechan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missense and truncating mutations.Mol Genet Metab,1999,68:419⁃423.[20]Ahmed M,Rahman N.ATM and breast cancersusceptibility.Oncogene,2006,25:5906⁃5911.。

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的病理病因,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病因*一、病因: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但主要为染色体方面的遗传原因所造成。

*二、病理机制:病变(ataxiatelangiectasiamutated,ATM)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22~23包含了66个外显子,从氨基到碳基依次可分为ATM、开放阅读框架(ORF)和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I3-激酶)3个区。

ATM基因的未翻译区(untranslatedregions,UTRs)存在广泛健康搜索的突变位点累及ATM、ORF和PI-3激酶3个区域。

70%导致ATM蛋白失活的ATM基因突变为大片段缺失,其他突变形式有阻断拼接引起的插入、框架内缺失和无义突变。

发病机制: ATM蛋白作为PI3-激酶相关家族,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内蛋白转运和DNA损伤的反应。

当细胞受到放射线照射时,ATM蛋白鶒的主要功能鶒是使细胞周期处于静止期,使受损的DNA有机会得以修复。

ATM通过磷酸化途径保持p53的稳定性和与蛋白酪氨酸激酶c-Abl结合为复合物以便调控细胞周期。

ATM基因突变使受损细胞持续处于分裂期,受损的DNA在细胞不断分裂过程中其DNA不但得不到修复,更容易发生进一步断裂。

细胞端粒有缩短的现象,导致细胞凋亡此可解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患者对放射性高度敏感性及小脑Purkinje细胞死亡诱发的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

根据无效等位基因优势原理,突变形式不同可导致临床表型的极大差异,从典型ATS临床表型到无任何临床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病因,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Bloom综合征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Bloom综合征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Bloom综合征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Llerna JJ;Murer-Orlando M;韩泽广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年(卷),期】1992(15)1
【摘要】Bloom 综合征(BS)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属染色体不稳定性病。

BS 细胞有自发染色体断裂倾向,主要表现为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增多,提示疾病与DNA 连接酶活性缺陷有关。

AT 细胞遗传学特征为累及7号、14号染色体畸变和自发或射线诱发的染色体断裂,提示发病与免疫球蛋白、T 细胞受体基因定位及DNA 修饰机制缺陷有关。

绒膜的绒毛标本染色体检查是产前诊断BS、AT 新方法,并初步显示此法可靠。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Llerna JJ;Murer-Orlando M;韩泽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55
【相关文献】
1.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2家系ATM基因分析 [J], 王浩;罗强;张继要;董伟;史丹丹;和宁辛;赵亚梅
2.1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J], 陈晓轶; 朱永杰; 索军芳; 王莉; 陈国洪
3.儿童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4例病例报告 [J], 杨家鑫;蒋莉
4.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王丽;田刚
5.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续)骨髓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调综合征) [J], 王秋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科普宣传课件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科普宣传课件
此病通常在儿童时期显现,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 和生活质量。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病因
该综合征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导致神经系统和 血管系统的发育异常。
目前已发现与此病相关的几种基因,研究仍在继 续。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流行病学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较低,具体数字尚不 明确,可能因地区和种族差异而异。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对儿童健康至 关重要。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观察
如孩子出现运动协调困难、平衡感差、皮肤出现 异常血管扩张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轻症状。
何时应就医?
专业评估
需进行专业的神经科和遗传科评估,以确诊该综 合征。
医师可能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诊断。
何时应就医?
监测与随访
确诊后,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 案。
家长应与医务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孩子 的健康。
如何管理和治疗?
如何管理和治疗?
治疗方法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症状管理,包 括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
这些治疗能够帮助孩子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 生活能力。
如何管理和治疗?
家庭支持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 征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 征?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管理和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 扩张综合征?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定义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 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皮肤毛 细血管扩张。

不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不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病案报告•不典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冯晋楠'张波2王又平I谭香玉'武辉I'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长春130000通信作者:武辉,Email:wuhui97@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1.03.019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 telangiecta­sia,AT),又称为Louis-B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本病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免疫缺陷、生长发育迟缓、对电离辐射极度敏感及肿瘤易感等,其中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因此就诊。

该病致病基因为AT突变基因(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定位于染色体llq22.3,目前国际报道的ATM约有984种(http://),突变类型中绝大多数为复合性杂合突变,突变形式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小片段插入突变、小片段缺失突变、大片段缺失和同义突变等,突变位点遍布基因全长,无突变热点⑷,突变类型以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为主[5'6]0本文报道的患儿存在2种高度致病性ATM,其中存在新发基因突变位点。

1病例资料患儿女,7岁,因“走路不稳、姿势异常6年,加重1周”入院。

患儿生后14个月会走,但走路不稳,步态略蹒跚,偶有跌倒,随生长发育该症状未进行性加重,但肢体姿势常异常,肘部常呈过伸、旋外姿势,情绪激动及感染时步态及姿势异常加重,睡眠时可缓解,无抽搐发作,无眼颤,无不自主运动,全身未见扩张毛细血管,语言学习及发音正常。

间断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康复训练,走路步态及肢体姿势趋于正常。

患儿智力正常,可正常学习唱歌跳舞。

入院前1个月患儿感冒后,再次出现走路不稳,逐渐加重,入院时不能自主行走,上肢不自主运动增加,难以完成指定动作,伴有间断性头后仰,此次发病期间,患儿无发热及抽搐。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肌电图、CT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心理学实验检查是诊断有无痴呆及痴呆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近年来我国引进和修订了许多国际通用的简捷快速的筛查工具,诊断效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简要概述如下:1.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评定计分标准,如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记“5”,拒绝回答或说不会记“9”或“7”。

主要统计“1”的项目总和(MMSE总分),范围为0~300国际标准24分为分界值,18~24为轻度痴呆,16~17为中度痴呆,≤15分为重度痴呆。

我国发现因教育程度不同临界值也不同;文盲为17分,小学(教育年限≤6年)为20分,中学及以上为24分。

2.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由长谷川和夫1974年制订。

共11个项目,包括定向力(2项)、记忆力(4项)、常识(2项)、计算(1项)、铭记命名回忆(2项)。

该量表采用正向记分法,满分为32.5分。

原作者的临界值定为:痴呆≤10.5分,可疑痴呆10.5~21.5分、边缘状态22.0~30.5分、正常≥31.0分,亦可按教育程度划分正常值:文盲≤16分、小学&lt;20分、中学以上&lt;24分。

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969年Lawton和Brody制订,主要用于评定受试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共分14项,评分为4级:①自己完全可以做;②有些困难;③需要帮助;④根本不能做。

64分为满分,总分≤16分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

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功能减退,有2项或2项以上≥3或总分≥22为临界值,提示功能有明显减退。

我国常规总分18.5±5.5。

4.其他辅助检查头颅CT和MRI可显示尾核萎缩。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尾核代谢明显低下。

预防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课件

预防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课件
预防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 扩张综合征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行筛查和诊断? 4. 如何预防和管理此综合征? 5. 为什么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 管扩张综合征?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定义
发病机制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基因突变有关,影响神经系统 和血管的正常发育。
遗传因素在此综合征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谁容易患有此综合征?
谁容易患有此综合征?
高危人群
家族中有类似病史的儿童更容易患上这种综合征 。
了解家族遗传情况有助于早期筛查与预防。
谁容易患有此综合征?
年龄因素
通常在儿童早期阶段会被诊断,尤其是3岁以下 的儿童。
早期识别症状可以帮助及时干预。
谁容易患有此综合征?
性别差异
虽然该病对男孩和女孩均有影响,但某些研究显 示男孩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性别可能在疾病的表现和发展上有一定影响。
何时进行筛查和诊断?
何时进行筛查和诊断?
症状出现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运动协调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问 题,应及时就医。
家长应关注儿童的发育里程碑。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 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和毛细血 管扩张现象。
该综合征常见于儿童,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能力。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运动不协调、平衡问题、言语障碍 以及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儿童可能会在运动和社交活动中遇到困难。
什么是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何时进行筛查和诊断?
专业检查
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相关的基因 检测来确诊。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科普宣传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科普宣传

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科普宣传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也叫夏卡特-阿尔布赖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不稳、行走困难和运动协调障碍。

同时,患者往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韧带松弛等症状。

本文将科普宣传关于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姿势不稳、行走困难和运动协调障碍。

患儿常常呈现出异常的姿势,如足外翻、手部不稳定等。

行走时,常常会出现摆动式步态,呈现蹒跚和不稳定的特点。

此外,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抓握物体困难、书写困难等。

除了神经系统症状,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还常伴有皮肤和其他器官的症状。

患儿的皮肤往往会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韧带松弛的现象。

毛细血管扩张可以在皮肤上呈现出红斑、紫斑,甚至是血管瘤。

此外,一些患儿还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言语障碍、眼球震颤等症状。

目前,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遗传因素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与ATM基因突变密切相关,且呈自显性遗传。

ATM基因突变可导致细胞DNA修复受阻,从而导致遗传性DNA损伤。

针对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的。

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改善患儿运动协调能力和姿势控制。

针对皮肤症状,如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韧带松弛,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光治疗等。

此外,患儿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发育和适应能力。

对于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的患儿和家长来说,了解和认识该病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便尽早确诊和进行治疗。

此外,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于患儿的康复和适应也非常重要。

提供温暖、支持和积极的环境,有助于患儿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发育。

总之,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姿势不稳、行走困难和运动协调障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保证患儿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的研究进展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26・ 4
中国辐射卫生 20 年 6月第 1 卷第 2 08 7 期
C iJ ai !I , n h R d l ah u n oH l
! ! !! !
【 述 】 综
毛 细血 管 扩 张 性 共济 失调 症 ( T 的研 究 进展 A )

抑制 A T细胞 中端粒 的缩短 , 复 G 恢 。M 期细胞 周期 的关 卡 隆了该基 因的部 分序列 。至此 , T病 因基 本得到 明确 , A 即它 是 降低细胞 辐射 敏感 性 , 这些 说 明 T F 在 与 A M 相关 的 RI T 由于 A T基 因突变所致 。此 后 , 们逐 步认识 了该 病的临 床 缺失 , 人 N 症状 , 并且在 A T基 因结构组 成及 A M基 因的突变引起基 因组 D A损伤修 复及 细胞 周期信号 传导调 节机 制 中起着 关键性 的 T
死亡 的敏感性是正 常人 成纤 维细胞的 2 7倍 。当 A 1 T细胞在 G 1期受电离辐射后 , T 基 因 的异常表 达会恢 复 电离辐射 诱 AM 发 的 P 3磷 酸化 , 5 从而使 I 3调节 作用 减弱 或延迟 , o 5 阻碍 D A N 的修 复过程 , 而导致染 色体 的不稳 定性 , 从 使细胞 对诸 如射线 等损伤 因子 异常 敏感 , 称作 “ 被 辐射 抗性 的 D A合成 ”(ai N rdo rs t t N ytei, D ) D ei a A snhs R S 。R S导致 2种 结 果 : 损伤 的 sn D s ①
定性 、 高辐射 敏感性 、 端粒缩短及 易患肿瘤等 。
2 A M 基 因 的 结构 与 功 能 T
D A得 不 到有 效修 复 , N 导致 细胞 死亡 ; “ ② 错误 重 接” D A 的 N 存在 , 导致细胞 的基 因组 异 常 , 子代细 胞异 常 的几 率增 加 。虽 然A T病的发生率很低 , 然而作 为一种 遗传性 高辐射 敏感性 的

联合免疫缺陷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联合免疫缺陷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联合免疫缺陷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联合免疫缺陷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联合免疫缺陷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联合免疫缺陷病如何诊断鉴别,联合免疫缺陷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联合免疫缺陷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血小板计数(PLT)、体液免疫检测法、细胞免疫检查、皮肤试验、EEG、肌电图、AFP、肝功能检查、胸透、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嗜酸性粒细胞数、固相酶免疫测定技术*一、检查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辅助检查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均明显异常。

通常:IgG、IgA与IgM很低,但少数病人可能有1~2项Ig正常。

部分病例血液和淋巴组织B细胞减少,而有些病例则可能基本正常。

细胞免疫试验均异常,外周血T细胞数明显减少。

T细胞功能试验亦明显异常。

2、伴有血小板减少及湿疹的免疫缺陷病,体液与细胞免疫均有异常。

IgM降低,IgA及IgE升高,IgG正常或轻度降低。

细胞免疫检查可有不同的异常。

皮肤试验无反应,体外T细胞对PHA和刀豆素反应存在,但对特异抗原如破伤风类毒素和混合反应异种细胞反应极差。

T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也有变化。

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

可有贫血。

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T、B细胞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异常。

可有淋巴细胞减少。

T细胞计数降低或正常。

对PHA或ConA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低反应或正常。

迟发性变态反应皮肤试验阴性。

40%患者血清缺乏IgA,也有IgG4、IgG2和IgA2缺乏或IgE减少者。

B细胞计数和NK细胞活性正常。

脑电图、肌电图异常。

血清甲胎蛋白增高,肝功能异常,血清中可检出自身抗体。

4、伴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淋巴细胞减少或正常,T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淋巴细胞对PHA和特异性抗原的反应降低或缺如,对异体淋巴细胞反应正常或降低,迟发性皮肤反应阴性。

体液免疫也有不同程度缺陷,血清Ig正常、升高或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有缺失 dl 4 (3) e 1) 2,与文献所载较一致。 可能。 ( q
另方面 ,由于 A T的染 色体易发生断裂而又 无 5 迄今本病 尚无特效疗法,预后不佳。我 .
规律, 因而例 I 染色体的多种多样畸变 ( I I 累及 1 2 4 6 7 1 号染色体) , , , , , 4 也就不足为奇。不 过, 本例所丢失的染色体片段极小, 故对患儿的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梁 龄 刘霖 张 如 潘 榜 秀 悼 影 锡
( 中山 医科大 学神经病学研 究室 , 广州)
区宝样
卓子兰
(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 研究所 , 州) 广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t itag Aa ae ni x -l - et i cs aa简称 A )又称 L u-a 综合征, T oiBr s 是

I V
男} m
1 {1 4 2



13 2


斗1 斗

皮肤 萎缩及皮下脂肪 少 皮肤 色素 沉着 头发 黄、 失光泽 身高( 米)) 厘 ” 体 重( 公斤), 3



+ +
( 眼结合9 毛 , i 细 血 管 扩 万) 米 ( 偶有轻 V上 R 二 ) 呼吸道 炎;
+ + 十 + + + 十 + + + + + +
217 年 T e a . 94 hr n等提出, 长臂有失 m X
活中心;17 年进一步推测, 99 失活中心大概位 于X长臂近端 Q带的暗区与相邻亮区的中间部
分;18 年 Mae 研究证实,失活中心位于 91 ti l X 12 q 之间区带中 q 和X 2. 1 . 1 2 。有人认为失活 中心形成X 小体, 那末 p d ( ) 2 )具 s i X (2. u c p 3
眼结合膜毛细血管扩张, 突出表现为血管症状; 皮下脂肪少、 有不规则色素沉着, 头发变黄且失 光泽, 突出表现为早老性改变; 身高体重明显低 于同龄儿,突出表现为躯体发育障碍。这几方
害— 走路不稳。随着病情发展, 4 例先后发 生了小脑性共济失调, 突出表现为神经症状, 并
伴 有 F反 射减 弱 、 性 眼球 麻 痹 、 智 力减 退 等 ; m t 假
1本例未作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查,不能排 . 除 嵌合体。此等臂双着丝点X的形成,可能在 配子形成过程中, 或受精卵在 G 期中,其中一 a
条X ,在p 3 2.处发生断裂,相邻的姐妹单体 2
发生融合, 在细胞分裂后期, 着丝点纵裂后,形 成等臂双着丝点,其中一着丝点已失活,成为
[ ] 邱信芳等:18,遗传学报, () 12 2, 4 91 82- -1 .2 5
} N球蛋k E ; ` 1
IA g
IG g
3. 0 1 4 4. 2. 96
3. 2 1 4 4. 2. 8
2. 0 1 6 9. 〔. 、 88
一/ (‘ m’ g’ 川 ‘
淋巴 细胞转 化率2 》 玫瑰 花结 形成率2 〕
脑电 图
IM g
7 7 7 , 6 8 8 5 %}%一%一%
未 } 检 }8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未 5 % ’ %
于对病因及治疗的探索。
1根据资料分析,本组 4 . 例可诊断为共济 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尽管有人提出本病确诊 有赖于患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经7射线照
射后证实 D A修复功能有缺陷〔 N ] 8 。本文作者
则同意大多数作者的意见,即典型的临床表现 加上辅助检查结果的支持是可以诊断本病 的。 因目前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 经Y射线照射) 诊 断技术尚未能普遍开展。 2A 是一种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具有 . T 自发性染色体断裂和重排的特征L 其染色体 ” 。 的断裂点似不固定在哪些部位,故是随 机的。
( 另 . 列)

状 及



血清甲 胎蛋白 n/ l} ; (gm) '
外周 血淋 巴细胞染 色体 头颅 照片 头部 C T
2 0 0】 8 }1 I 0 7 0 }! r , J a
( 未 检) } 正常



+ +
正 { 常} 常} 常 常 正 正 正
( 未 检 } 常 ) 正




结合膜毛细血管扩张;例 I V则为神经 系 统 损 其是肝脏的发育不成熟。有些作者指出血清甲
色体断裂:dl1) 3) I 为 4, , e 4 ( 2;例 I ( q I 6X Y 检查 3 个G显带核型,染色体 畸 变有: () 1 1 dl ) 3) e(4 ( 2 ,见于 8 1 q 个细胞。 () 7 2 t1 ) (; ( 3; 3 ,见 于 1 个细 胞。 ( ) l p q ) 5 3 4 3 d () e 6 (2) q3,见于 4 个细胞。()有 1 4 个细胞有 dl e
院 共诊治 4例 ,全部作了染色体和免疫功能的
4 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结果:例 I 4 , 为 6 X Y,未见明显染色体改 变;例 1为 1 4 , ,检查 8 6 X Y 个G显带核型, 其中 3 个有染
La g uig a : a i-ea getsa in X l e l Atxatln icai t n t . 本 文 于 18 年 4月 2 96 1日收到。
胎蛋白比正常(5gm) 2n / l 增高 2 0 即对本 -1倍, 病有诊断意义。本组 4例的脑电图及 1 C 例 T 扫描均正常。
3 5


质性。根据他的分型标准, II I 比较符 例 , I I I ,
合 I 型( I 不伴有复发性鼻窦和肺部感染,但伴 I 有精神发育迟缓, 共济失调为非进行性)例 w ; 很可能属 W 型 ( 共济失调性双侧瘫痪伴 有 细 胞免疫缺陷) 我们认为对本病进行分型有助 。
走路 不稳 上炎
十 1 30 21
+ 1 27
+ 1 20

矮小
肺炎
十 十 + + 十 +
1 5 9.
1 8
消瘦
1.0 10.8 1.3 6

经 系 统
共济失调 语言障碍 肢体震颤 水平性 眼震 闭 目难 立征 假性眼 球麻痹 肌萎缩 肌张力 低 肌力减退 健反射减 弱 病理反射 智力低下
!免 血 二
父母非近亲结婚, 3 代均未见类似的患者。母 孕期健康, 足月顺产, 病前生长发育正常。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见表 t o
1 00, 此 / , 0 由 估测人群中 40 杂合子约1 [ %9 1 。国
内马君牧于 16 9 4年报告首例 ,至 18 年底见 95
于文献共 1 例〔 ,主要研究了本病的免疫障 1 卜习 碍,但均未提及有关染色体的研究。近两年本
e. 6 : 9 13 t 5 1 - 4, , 3
pu ()按单着丝点的行为完成细胞分 sd X i c
[ ] hr a, e a : 4 A . H m ee , 7 T em n E t 1 . J u G n3 . l 9 . 7 m . .
2 ; - 6 8 3
裂〔 , , a

十 +



1 +” )“ 表示有症状或阳性,“ ” 一 表示无症状或阴性; 2 )本院正常值: IA 0-22mg 1 I 05-1.5 g g 12 . . 6 加 , . g G1 5 49m / m , 07-17 m / l 淋巴细胞转化率 5%,玫瑰花结形成率 59、血清甲胎蛋白2n/ l 3 l IM .8 .4 m 、 g g 5 51 o 5gm; )儿童正常 身高体重值参阅文献 〔3 6e
们对例 I 试用心得安和胸腺素治疗, I I 前者口服 1 毫克, 0 每日3 后者肌注 2毫升, 3日1 次; 每 次。持续治疗 3 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变。
参 考 文 献
表型可不发生严重影响。
同胞 3兄弟中以例 I 的神经症状最重而例 I 较轻,但其染色体改变刚好相反。例 I I I V的 症状比他们更重且更典型,也只见个别异常的 染色体。这种情况看来似很矛盾。但据文献记 载, T患者在新生儿期及幼婴期, A 其染色体比 较正常, 以后可出现染色体不稳定现象, 染色体
图 2 患者 口腔粘膜 X染色 质
有两个失活中心[, 可推测双X染色质的出现 3 1
与此异常 X的结构有关。


参 考 文 献
[ ] 周焕 庚等: 18。上海 医学 ,51) 75 78 1 92 ( 2 1- 1, : [ 1 朱俊 真等:18。 中华 医学杂志 , 3 1) 72 2 93 6( 1: , 1 [ ] 黄 新力等: 18, 遗传与 疾病 ,33 14 16 3 96 () 5- 5, :
[ ] o eto , e a. 18. u nl Mei l 5 R b rsn J t : 2 J ra o . l 9 o l dc a G ni , 1)43 7 , et s 1 9: -46 c ( 6
[ ] Ln M S ad io , G: . Hu . n 6 i, , W l n M. 18 . n s . 93 - m G - e
[ ] 马君 牧: 16。 中华儿科杂志 , 348 1 94 1:00
[ ] 施有昆等:1 8 2 9 0陕西新医药, 5:6 7 ()3,
[ 1 张雪 意:18。 武汉医学杂志 , :00 3 91 513 [ ] 张宗 昊: 18。 中华儿科杂志 , 08, 4 92 2:0
4本病在世界很多地区和种族均有发生, . 家族性发病率很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 患儿父母的亲缘类很低 (.-4 沁)1 3 1 . E, 4 9提示本 病的突变基因在普通人群中分布较为广泛。由
于在某些患儿的父母及其正常的同胞中可见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