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
人教版高三历史专题一复习资料:三农问题
專題一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Ⅰ.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一、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1、春秋戰國:開始使用並推廣鐵農具和牛耕。
2、秦朝: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3、兩漢: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
4、魏晉南北朝:馬鈞改進翻車;水碓、水磨加工穀物;西北嘉峪關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創制曲轅犁、筒車;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總結生產技術的作品:北朝的《齊民要術》;明朝的《農政全書》。
二、重農抑商——政府採取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調製,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5、北宋: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條鞭法”,引進玉米和甘薯,推廣植棉。
7、清初: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推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邗溝和芍坡。
2、戰國:秦國:都江堰、鄭國渠;魏國:西門豹渠。
3、秦朝開通了靈渠。
4、隋朝開通大運河。
5.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
Ⅱ.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1、商周:經濟重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春秋戰國:南方的諸侯國(楚、吳、越等)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始發展。
3、秦漢:經濟重心在關中一帶,但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經濟有所發展。
4、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江南經濟逐漸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5、隋唐: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
標誌:“蘇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經濟重心得到鞏固與發展。
表現:江南出現了資本生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並緩慢發展。
Ⅲ. 中國歷代土地制度一、封建社會1、地主土地所有制(戰國時確立,1952年底廢除)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1)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三农课件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 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 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 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 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 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 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பைடு நூலகம்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 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 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 法; ④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其他因素 (1)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战乱年代(如秦朝末年发生农民战争、唐朝安史之乱等时期)农 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和破坏;相反,在政治稳定时期(如西汉和唐朝前期,南 朝,南宋时期)农业发展迅速. (2)统治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有很多明君(如汉文帝,汉景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均实行过轻 徭薄赋,劝课农桑等积极的政策,如上述提到的统治者改革“赋役制度”的 举措,唐朝曾设置专职官员管理水利灌溉事业;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提出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均是对 农业重视的具体体现.另外,有的还重视对耕作技术的总结和推广。 (3)民族间、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例如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向 边疆地区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等。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如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等。 (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012年高考历史热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高考历史热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背景资料材料一: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材料二: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知识链接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及解析:_专题6_“三农”问题(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3.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他参观的地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浙江余姚河姆渡C.陕西西安半坡村D.山东泰安大汶口4.某名胜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A.大禹陵B.古运河C.都江堰D.苏轼祠5.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
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B.赵州桥C.长城D.故宫6.北魏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是(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种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D.东南沿海的农民赋税较轻8.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9.希望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完成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准备今年6月访问一位经历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最适合的是( ) A.林大爷(78岁) B.谢伯伯(60岁)C.田大叔(46岁)D.杜阿姨(38岁)10.下图漫画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什么时期(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11.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农问题
高三年级的第一轮基础教学,一些进度较快的学校已经临近尾声,专题复习即将开始。
历史学科的专题复习是应考复习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段复习对于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框架,是十分必要的,体现了历史的逻辑思维,专题复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历史观察与分析能力。
因而专题的研究即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也是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能力的培养。
专题复习在高三学年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三农问题和中国古代农业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现在,“三农”这一提法已经很流行,甚至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由于我国的农村和农业历史上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建国前,我国的农业基础十分脆弱。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的重视工业,忽视农业,长期脑体倒挂,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经济政策,所以造成了农业的日益落后于工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发展迟缓,形成了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一.中国古代史中的农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十分重视农业,从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到文景之治时期的“黄金朱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中国古代史中,对于农业的叙述,是比较多的,占了教材的大量篇幅。
先行教材中,对于农业的集中叙述是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共五个时期。
农业也是我们分析中国古代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本原因。
比如,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天文和历法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专题复习中,要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认识这个现象。
应该说,战国以来各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征,经济格局,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
高中文综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专题辅导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某某金昌X望成【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5)明初:推行一条鞭法。
(6)清初:实行“更名田”和地丁银制。
2. 生产工具的演进:(1)商周时期:使用木制、石制及少量的青铜农具。
(2)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3)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耕犁出现;桔槔灌溉。
(4)战国:铁器使用X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
(5)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6)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注意:动力改革——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解放了人力,但并不彻底;筒车则完全解放了人力。
3. 兴修水利:(1)夏、商、西周: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
(2)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3)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X国修建X国渠。
(4)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江南地区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6)隋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7)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归纳:水利的三项功用——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4.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西汉:X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
(2)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注: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三历史复习——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考点1 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时政复习之三农 旧人教版(PPT)5-4
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放在了首位;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 件”则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 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 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这就为促进粮 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长期的保障。
有才能的人。⑤()名姓。 【材积】ī名单株树木或许多树木出产木材的体积。 【材料】名①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东西,如建筑用的砖瓦、纺织用的棉纱等: 建筑~|做一套衣服,这点~不够。②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他打算写一部小说,正在搜集~。③可供参考的事实:人事~。④比喻适于做某种事情的人才: 我五音不全,不是唱歌的~。 【材树】名主;加密狗 加密狗 ;要供做木材用的树木,如松、柏、杉等。 【材质】名①木 材的质地:楠木~细密。②材料的质地;质料:各种~的浴缸|大理石~的家具。 【材种】名木材的品种。 【财】(財)①钱和物资的总称:~产|~物| 理~。②()名姓。 【财宝】名钱财和珍贵的物品。 【财帛】〈书〉名钱财(古时拿布帛作货币)。 【财产】名指拥有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金钱、物 资、房屋、土地等)和精神财富(知识产权、商标等):国家~|私人~。 【财产保险】指各种物质财产及其相关利益(如责任、信用等)的保险。简称财 险。 【财产权】名以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为对象,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如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 【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 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获取收益和处置的权利。简称所有权。 【财大气粗】形容人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 【财东】名①旧时商店或企业的所有者。 ②财主。 【财阀】名指垄断资本家。 【财富】名具有价值的东西:自然~|物质~|精神~|创造~。 【财经】ī名财政和经济的合称:~学院。 【财会】 名财务和会计的合称:~科|~人员。 【财礼】名彩礼。 【财力】名经济力量(多指资金):~不足。 【财路】名获得钱财的途径:广开~。 【财贸】名 财政和贸易的合称:~系统。 【财迷】名爱钱入迷、专想发财的人。 【财迷心窍】ī指人一心想发财而失去正常认识和思维能力。 【财气】(~儿)名指获 得钱财的运气;财运:~不佳。 【财权】名各级财政以及企业占有、支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掌握~。 【财神】名迷信的人指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 原为道教所崇奉的神仙,据传姓赵名公明,亦称赵公元帅。也叫财神爷。 【财势】名钱财和权势:依仗~,横行乡里。 【财税】名财政和税务的合称:~部 门。 【财团】名指资本主义社会里控制许多公司、银行和企业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 【财务】名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 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处|~管理。 【财物】名钱财和物资:爱护公共~。 【财险】名财产保险的简称。 【财源】名钱财的来源:
高三历史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专题
产力水平,农业生产长期
停滞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⑴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 技术进步、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 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业人 口迁移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 也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 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为中国近代城市 发展奠定了基础。
⑶前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 策,一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缩 短与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差距。但 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却 出现了对农民剥夺过多的问题,导 致损害农民利益和挫伤农民的积极 性,且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农 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例题1:简述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 状况及其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 对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有何影响? 答: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1949-1952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两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 我国封建社会有了一整套的赋税制度和行政 管理制度。
②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 田亩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逐渐减 少直至废除;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 纳地税。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影 响
为大规模集体经济(集体农庄) (影响分两方面P13小字)
措施 1)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变封
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苏 联
2)从产品 分配分析
高三历史课件三农问题的专题复习
问题与思考2: 古代与今天农村经济政策比较, 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古今农村经济政策比较(相似点)
措施
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支持和保护 农业发展的力度; 技术革新;
实质
作用
促进了当时 调整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的 发展,巩固 了自身统治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古今农村经济政策比较(不同点)
比较项
目的
措施的核心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民富则亲,
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之休戚焉。” 材料二:2004年3月14日《湖南日报》报 道: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指出,必 须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 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增 加粮食生产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 重大问题。
请问:两则材料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原因: 农民战争的影响
社会贫困
稳定封建统治的需要
兴修水利工程
提倡节俭惩治贪官 政策的连续性 经济作物普及化 生产工具的改进、 培植技术提高
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浪费、反贪污 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科技兴农
针对性练习一
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其原因之 一,据此回答1-2题 1、在封建社会有利于农民利益的土地占有形式( ) ①废井田、开阡陌②更名田③均田制④井田制 D①②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赋役制度( ) ①租庸调制②编户制度③募役法④一条鞭法 ⑤地丁银⑥两税法 D ③④⑤⑥ ①③④⑤⑥ A、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
问题与思考1:
(1)、统治者重视农业(民本思想) 的措施是什么? (2)、统治者重视农业(民本思想) 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当今的农村改革我们可 以得到哪些启示?
高考历史 大纲版 热点专题复习 三农问题
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热点专题复习三农问题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进步(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
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2010届高中历史高考二轮复习热点:三农问题人教版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三农问题一.时事热点材料2009年北京农博会已于11月12日至11月15日在海淀展览馆举行。
展览范围包括五大类: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粮油、果蔬、糖酒、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肉制品、乳制品、蜂产品等。
二.农副产品类:各类名优特新农副土特产品、瓜果蔬菜、加工食品、保健食品、农艺品等。
三.农业科技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项目,农业科技书刊、应用软件等。
四.食品加工及包装机械:烹饪设备、焙烤设备、饮料(啤酒)机、包装机、喷码机、热缩机、咖啡用具、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印刷机械、冷冻冷藏设备、肉类加工设备、食品检测设备。
五.技术工艺:食品新技术、新工艺、酿造技术、果蔬加工(保鲜)及冷藏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食品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二.历史考点分析(一)大纲版考点1.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西周的井田制(性质、内容);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家畜用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灌溉);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因、方式、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时齐国、鲁国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关土地和赋税的内容)。
(2)秦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方面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秦末农民的沉重负担);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的含义及汉代农民的负担)。
(3)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农业开发的扩展、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北方的环境状况及农业恢复与发展的主要表现);南北朝科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前期的政局(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绩;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大力发展生产);隋唐时期经济制度(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作用;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局限);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隋唐农业的三个特点)。
时政复习之三农-旧人教版
; 画册设计 https:/// ;
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 又虔州林士弘死 正八品下 与唐朝相比较 [20] 兵临城下之时 [93] 改东都为神都 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 国号为“梁” 没多久 史称梁末帝 外交方面 907年—921年 建立新王朝 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李嗣源幼子) 中 原地区学者众多 史称后唐 使他们攻击吐谷浑 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 [22] 太后谓玄曰:‘自卿改官以来 义仓则备救济之需 [173] 唐武宗李炎 国号 ?朝中事务无论巨细 独有汴州在旧镇将坚守下幸存 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隋五铢钱币 国土面积 永昌元年(689年)正 月 关中地区的优势与重要性逐渐下降 [233] 横徵暴敛 称其:“政启开元 [178] 唐末农民战争图 古徐州地:彭城 鲁郡 琅邪 东海 下邳 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行至三十里 于端门外 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 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 天祚三年(937年) 吴越王 下启开元” 于是 便散布流言蜚语 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 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 九.共历三帝 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性介直 万国来朝 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击败东突厥 黄巢因久攻陈州不下 .沿途之上 历史编辑 上太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杨坚登基为帝 周世宗柴荣 石敬瑭除割地外 凡351州(府 都护府) 平时备边防患 使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 山南道 襄阳(今湖北襄阳) 兴元府 兴州 凤州 利州 通州 洋州 泽州 合州 集州 巴州 蓬州 壁州 商州 金州 开州 渠州 渝州 邓州 唐州 均州 房州 隋州 郢州 襄州 复州 江陵府 硖州 归州 夔州 万州 忠州 即皇帝位) 次年 [12] 出自《通典·食货七》 给还三分之一 户数恢复至304万 唐玄宗也不能作为盛世的代表 招致商旅 攻入开封 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顺义七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五:三农问题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史实:农具的发明或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土地制度;政策;赋役制度;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改革;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
2. 难点:对于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三农问题考点1基础知识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1.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①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⑤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2.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
3. 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①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②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③秦朝开通了灵渠。
④隋朝开通大运河。
a.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 概况: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 影响: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5.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 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 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a. 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 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⑤五代时:继续南移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7. 关于土地兼并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影响: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8. 关于重农抑商问题①实施的原因a. 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b.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c. 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d. 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②表现:a.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 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c. 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 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e. 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③评价:a.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考点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 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 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 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 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 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 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考点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1. 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 汉朝:编户制度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a.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 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 隋唐:租庸调制①原因:a. 吸取隋亡教训;b. 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④内容:a.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b.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c. 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⑤作用:a. 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4. 唐中后期两税法①原因:a.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b. 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③内容:a.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作用:a. 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b.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 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④局限:a. 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b. 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c. 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⑤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