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_5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
4、理解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本课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古老的文明;3、风土人情。
【本课难点】: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风成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PPT讲授、讨论探究、汇报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
【教后反思】:
利用视频、图片导入新课在一定水准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实行补充教学。
通过四环节教学法,在知识“传授”上起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概括知识点的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忽略板书的补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汇报积极性,拓展提升的内容也做得很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正不足,对于做得比较好的也要继续保持跟发扬。
6.3黄土高原(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根据图文和相关数据,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主要危害。
3.通过读图,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4.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提升其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5.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演示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展示黄河的图片并提问:古代书籍里曾记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利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讲授: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大河,黄河流域大约70%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6亿吨左右。
【复习导入】黄河的水为什么黄?为什么黄河会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回答: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的泥沙冲入黄河。
引导过渡:黄河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就是说黄河水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黄的,因为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那么水土流失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材来源: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内容来源: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主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教材分析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人为景观同样也受着黄土这一自然因素及其独特环境的深刻印象。
教材分为四个标题讲述:文明摇篮(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分成黄土(黄土景观和地貌),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均与黄土这一自然因素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求知欲和好胜心也更加突出,这些都构成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开放性、多角度归纳整理更是他们的弱项,这会给本节课的重、难点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相关资料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区别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评价任务:学习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教学目标:1.运用黄土高原的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图文资料,认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图文资料,认识塬、墚、峁、川等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其地表特征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教学重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具有黄土风情的一些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关于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黄土高原),教师又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黄土风情的内容吗?”学生回答(窑洞、白羊肚手巾、信天游等)。
教师说,你们对黄土高原有一些的了解了,那么你们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吗?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黄土高原,其看看神秘的黄土高原。
二、新授: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稍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范围: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教师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历史优势,为什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相传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其中,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以及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黄土高原
1.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答案:黄土高原处于祖国内陆地区,大体位于北纬34°~40°之间,属于暖温带。
2.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长城、秦岭,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3.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答案:主要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跨越晋、陕、宁、甘、内蒙古、豫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景观。
探究二黄土高原的能源及开发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答案: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陕西的神府。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主要的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答案:主要的铁路线有陇海线、大秦线、太焦线、包西线等,为黄土高原的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包括依靠铁路、公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煤转化成电力、煤转化成煤气。
3.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案:(1)减轻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压力。
(2)有利地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环境。
(3)延长了能源基地的“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众多的能源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探究点结合材料,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1.结合材料一,水土流失小实验,思考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植被的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
2.结合材料二,黄土高原自然特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1)地表坡度大;(2)植被覆盖率低;(3)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和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欣赏一段音乐,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图片上展示的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黄土高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和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内蒙古、豫的部分)。
2、古代文明与黄土风情指导学生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何而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为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很早就出现了农耕文明,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第1-2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大区第三节黄土高原第1-2课时教学设计地貌形成先后顺序,理解事物是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的。
1.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回答问题:(检测目标1)⑴写出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山脉:B C河流:D 高原:A行政中心:①④⑵B以东的地形区是,C以南的地形区是;从季风区的分布上来看,黄土高原属于区;从降水看,黄土高原降水量大部分在 mm-- mm。
⑶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民歌《信天游》歌腔高亢而悠长,这是因为当地的地形具有特征。
设计意图:该作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基础读图能力,第二部分要求了解太行山、秦岭等地理意义,并由此判断其气候特征,理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考察地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此外还要求能将区域图与中国地图联系起来,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读“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检测目标2)⑴黄土高原主要是在作用下形成的。
⑵图中“风向”是,季节盛行这种风;受风向影响,我国土壤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形成→沙漠→,土壤颗粒由粗到细,这是因为风力越来越。
⑶请列举黄土高原风成说的主要依据:①,②,③。
设计意图:该试题从黄土形成原因及依据、风向、风力变化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等环节,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把西北风与黄土形成过程联系起来,能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3.读图,完成问题:(检测目标2)⑴上图描述黄土高原三种地貌从左到右分别是()A.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B.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C.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D.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⑵下面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千沟万壑B.起伏平缓C.崎岖不平D.雪山连绵⑶黄土高原主要的农耕区是()A.黄土梁B.黄土塬C.黄土峁设计意图:该试题通过黄土景观图判断不同的黄土地貌,并通过图片归纳黄土高原主要的地形特征,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图片能判断不同黄土地貌的生产方式,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 黄土高原 第1课时【教案】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黄土层的厚度100米左右。这么巨厚的黄土层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黄土来源问题,有三种主要的观点:风成(风力沉积)说、水成(流水侵蚀沉积)学说认为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吹来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到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当大风减弱或遇到秦岭,太行山等高山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的说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学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美丽风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
教学准备:
PPT课件和微课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有这样的诗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看着这黄土莽原,也不禁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慨当今之巨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
认识不同的黄土地貌,了解黄土地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
联系生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怀。
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图文转换的能力。
联系生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_20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目标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4.理解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教学过程结论:坡度越________(陡/缓),水土流失越严重地表植被越________(多/少),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________(大/少),水土流失越严重土质越________(粘重/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根据以上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里面,哪个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植被覆盖度)举例:对比黄土高原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布图,请问这两幅图中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增加了?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森林、草地面积减少,沙漠增加了)这说明植被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了什么影响?(植被覆盖率越高,水土流失量越少)植被覆盖率又受什么因素影响?为什么植被覆盖率会降低?(过度放牧过度开荒)展示“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的图片,解释:五色土中黄土居中央,说明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开发历史悠久。
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悠久的开发历史都是因为这个地区的人口在不断的增长,这些因素都说明了植被破坏后的人为原因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增长的人口。
黄土高原的形成及水土流失的原因为什么黄土高原能够孕育中华文明?黄土本身具有什么特性?(深厚而疏松的黄土,利于耕作)1.介绍黄土高原的特性与黄土高原中黄土的厚度;2.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深厚的黄土?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展示黄土高原的歌词,这些歌词里面提到了黄土高原的风,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正是我国的季风,这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利用这幅图以及黑板上的板图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冬季盛行西北风,从西伯利亚及蒙古过来,这里多半是荒漠戈壁。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遇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等。黄土塬、黄土茆、黄土川等地形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类型。这些地貌特征是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包括古村落、古道、古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方法。
- 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包括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案例。
- 学生可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了解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原理和效果。
-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等,了解民间艺术的传统技艺和创作方法。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请简要描述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答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东临黄河,西靠祁连山,北依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难点:
1. 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2.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影响的深入理解。
3. 提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
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
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4。
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_9
3思考讨论: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4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植被?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5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
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6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练习:
1.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得到广泛支持的是( )
A.风成说
B.水成说
C.风水雨相说
D.雨相说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
A.地表光秃,植被稀少
B.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
3.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旱涝
C.滑坡
D.塌陷
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 )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A 人均耕地减少,
燃料需求增加 B 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C 农作物产量下降 D 破坏植被,开垦耕地,砍伐森林。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认识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案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_18(20200512154632)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学习,了解根据问题因地制宜的治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在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和问题引导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突破方法:利用教师讲解和问题探究的方法,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举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多法并用,引导学生探讨、理解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渗透保护环境意识。
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加深印象。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畜吃水困难。
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
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三、脆弱的生态环境四、生态建设1.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
[反馈练习]1.填空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_____________增多、扩大、加深。
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减少;还向__________________输送大量泥沙,给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__________季节。
2.简答题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沟谷耕地面积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防洪(2)温带大陆性季风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夏秋2.略●板书设计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四、生态建设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备课资料一、“以林为主”还是“草灌乔结合”本文提要:本文认为治理大西北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具体分析和比较西北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治理与整治贫困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与封山相结合”的治理对策;认为单纯的“以林(乔)为主”的方针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还建议将治理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有人提出,大西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推行“以林为主”的战略方针。
我国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气候和草原气候,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曾多次作出努力,但均收效甚微。
50年代苏联专家提出通过造林抑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最终三门峡水库还是大规模淤塞。
80年代初发起了大规模的“种树种草”运动,又未获成功。
最近即将掀起的造林高潮,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按科学规律运作的问题仍是众多人关心的焦点。
我在近30年内曾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多次学习与考察,既看到西北农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的确见到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现提出来供讨论。
要遵循两个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告诉我们,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有特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而各种生物都需要其一定的适宜的特定环境,当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最好的时候,也就体现了这个生物群落的最高生产力。
人类的任务就是促使生物与环境的最佳吻合,也即人工栽培植物或动物部署在最适宜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尽量通过人为的努力为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态生产环境条件。
80年代初,一张大报曾刊载十多位生态学家的建议,将以干旱半干旱的草原气候为主的××省建设成为“林木繁茂的生态省”。
愿望是好的,但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地域分异规律告诉我们,地球不同空间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方面是有差别的,因而生物的适应性与分布也是不同的。
大西北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差极大,特别是在年降水分布上,可从600毫米到几十毫米。
因而无论是农业还是种树种草都要强调因地制宜,要区别是森林气候还是草原气候。
80年代初的种树种草运动之所以事与愿违,种树是由于违背了生态适应性规律与地域分异规律,而当时的种草未与发展畜牧业密切配合,不是出于农民自愿,违反了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