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3.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 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很多穿支动脉,供应脑 干、丘脑等部位。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或 延伸入穿支血管开口,形成微小的动脉粥样斑, 出现穿支动脉闭塞。
4.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主要症状为疼痛,以颈、 枕后部为著,向肩部放射。患者也可出现弥漫 性头痛,常在枕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可造成 延髓、小脑和脑桥缺血,引起头晕、复视等症 状;与栓子栓塞不同,它同时还可以引起 蛛 网膜下腔出血。
2.对侧椎动脉代偿 双侧椎动脉在颅内融合为 基底动脉。在一侧椎动脉闭塞的情况,从对侧 来的椎动脉血流会发生逆流,重新灌注椎动脉 分布的供血区。
3.颅内Willis环 此环发育健全的情况下,能起 到重要的代偿作用,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 代偿机制。Willis发育不完整势必影响其代偿。
4.颅外椎动脉与颈动脉系统的吻合 主要包括 椎动脉-咽升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椎动脉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的吻合。其中椎动 脉-枕动脉吻合比较恒illis环。
二、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眩晕、头痛、呕吐、复视、 失明、共济失调、麻木无力等。
后循环缺血极少出现单个症状,常常表现为一 组临床症状。
三、与其他系统疾病鉴别
头晕:指轻微的头痛、头胀、头重脚轻等主观 感觉,或称一般性眩晕。常由椎动脉供血不足 引起,常伴有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内听动脉 闭塞可引起眩晕症状,可发生在脑干梗死之前, 提示椎-基底动脉存在病变。
MRA、DSA等;AHA/ASA推荐CTA和MRA 作为无创评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首选。诊断 的金标准是DSA;
④椎动脉颅外段狭窄计算方法(NASCET法)
4.SCA:供应小脑上部、结合臂、中脑尾端和 脑桥被盖头端。SCA发生出血多见,而闭塞性 疾病少见。发生闭塞时可同时出现小脑及脑干 的症状。
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对38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
结果38例患者中,25例为优势椎动脉开口狭窄,8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狭窄,其中1例为一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为双侧椎动脉开口,合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
共置入支架45枚,椎动脉开口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8.9%,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1.8、P<0.05。
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随访1~18个月,37例患者无脑梗死/TIA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
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有效,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收集病例和随访研究。
标签: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循环缺血性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5%~30%。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即使规律服用药物,卒中的风险仍相对较高,且预后不佳。
9%的后循环梗死是椎动脉开口狭窄所致[1]。
本研究对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的38椎动脉开口狭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术的38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65.8岁。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彩超、头颅磁共振平扫+血管成像(MRI+MR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为椎动脉开口狭窄(≥50%),其中,左侧21例,右侧12,双侧5例。
临床表现为:言语含糊、眩晕、共济失调。
诊断为:脑梗死28例,TIA 10例。
1.2方法在镇静+局麻、全身肝素化和监测生命征的情况下行支架植入术。
以右腹股沟中点下方约1cm处为穿刺点,以改良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置8F动脉鞘,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5F椎动脉造影管送至病变侧锁骨下动脉近端处,造影明确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处血管的走行形态以及病变血管供血区的侧枝循环情况。
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
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支架患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ICD-10:I77.107,I77.131,I65.007,I65.008):主要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V1或V2段狭窄。
锁骨下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或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ICD-9-CM-3: 00.6401,00.6408,00.6402,00.6403)(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临床表现和/或辅助检查可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
依其临床症状的有无,可分为症状性狭窄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1.临床表现:(1) 脑低灌注症状:头痛、头晕,以运动、情绪激动及应激后为甚;(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度狭窄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共济失调及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 内完全恢复。
影像学检查无脑局灶性缺血性病变。
(3) 缺血性脑卒中:偏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偏盲,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闭锁综合征等,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无完全缓解。
2.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征。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动脉狭窄,管腔内充盈缺损。
CTP或MRP或SPECT显示脑灌注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 拟诊断为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患者,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与相应狭窄部位以及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的临床症状。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无症状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即使DSA 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小于70%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其余患者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内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有椎动脉“盗血”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狭窄程度小于70%,但斑块有溃疡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椎动脉狭窄是指椎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超声诊断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安全、无创、价格低廉且易于操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的超声检查主要包括颈部血流图、椎动脉追踪和多普勒超声三个方面。
在进行检查时,医师需要了解椎动脉的解剖位置和血流方向,采用特定的探头位置和角度扫查,并结合椎动脉追踪和多普勒技术对椎动脉进行详细的检查。
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速度异常: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应该在60-120cm/s之间。
如果椎动脉狭窄,血流受到阻碍,血流速度会显著增加。
通常认为,当椎动脉内的平均血流速度超过140cm/s时,椎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较大。
2. 血流谱图改变:在超声检查中,可以通过多普勒技术绘制椎动脉的血流谱图。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血流谱呈现出单向且连续的波形。
如果椎动脉狭窄,血流谱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加速、湍流和不规则的波形。
3. 狭窄程度评估:超声检查还可以通过测量椎动脉的管腔直径和血流速度来评估狭窄的程度。
通常情况下,管腔狭窄50%以上可以诊断为中度狭窄,狭窄70%以上可以诊断为高度狭窄。
超声诊断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椎动脉狭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超声检查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受到解剖结构、探头位置和操作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在进行超声诊断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做出综合判断。
超声诊断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了解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希望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诊疗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二篇示例:一、技术要求1、检查仪器:超声诊断仪器应当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具有较高分辨率和探头频率;2、探头:应选用高频(≥7.5MHz)线阵探头,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3、超声探头的操作者需具备丰富的超声检查经验,熟练掌握超声检查技巧。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一、流行病学和筛查人群1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国外社区老年SS患病率约2%, 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70岁以上人群约占9%。
老年人SS 常合并其他动脉疾病, 合并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疾病的比例分别高达50%、29%和27%。
老年人SS往往提示合并心脑血管病, 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有预测价值。
2 颅外椎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国外研究表明,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患者中(3 717例, 平均年龄60岁) , 超声诊断近段VAS>50%的患者达7.6%。
在老年人群, 尤其是患ASCVD的人群中, 估计ECVAS的患病率较高, 且与后循环脑卒中相关。
3 建议筛查人群基于SS和VAS患病人群的特征, 本共识不推荐在普通人群中开展筛查。
依据已有的指南或者共识推荐, 结合临床实践, 本共识建议SS/ECVAS的筛查人群如下: SS/ECVAS筛查人群建议:具备以下任何一条的人群, 建议作进一步的专业检查。
(1) 有上肢缺血症状, 或查体发现左右侧肱/桡动脉搏动明显不对称, 或锁骨上窝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或两侧肱动脉收缩压差值≥10 mmHg;(2) 有后循环缺血相关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的患者;(3) 40岁以上ASCVD患者。
二、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机制锁骨下动脉主要为上肢供血, 左侧锁骨下动脉往往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右侧往往起源于无名动脉。
椎动脉大部分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近段, 左右二支入颅后汇集到基底动脉, 与Willis环相连并发出大脑后动脉, 主要为小脑半球和脑干供血。
因此SS主要引起患侧上肢缺血和(或) 后循环缺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由于锁骨下动脉与颈外动脉可形成侧支循环, 还与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连接, 故慢性闭塞过程中往往侧支循环代偿较好, 发生明显症状的少见, 但急性闭塞和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者往往导致明显症状和严重临床后果。
SS好发于左侧, 左右侧患病比例约为3:1, 原因可能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与主动脉弓血流方向呈近似直角, 血流正面冲击血管壁, 容易产生涡流, 进而损伤这部分血管。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椎动脉很长,从SubA发出后经颈椎横突孔,然后绕行环枢椎入颅,再行走很长一段后两侧合并成BA。
VA不但行程很长,而且变异多,因此,诊断VA狭窄或闭塞一直是TCD诊断技术中的难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进行VA颅内段和颅外段多部位检查能增加对VA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将VA颅内和颅外段闭塞性病变放在一起讨论。
第一节VA狭窄和闭塞的TCD诊断一、VA颅内段狭窄颅内段血流速度增快(Vs>100cm/s),频谱紊乱,符合狭窄频谱改变。
当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时,不仅狭窄部位出现明显血流速度增快和更紊乱的频谱,狭窄近端及同侧VA起始段和同侧VA环枢段出现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增高。
更多时候,检测狭窄近端血流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狭窄是哪一侧,VA走行变异很大,有时很难确定左右,此时,起始部和环枢段血流频谱能给你某些提示。
二、VA起始段狭窄VA起始部狭窄时的TCD表现分直接和间接改变。
直接改变是在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频谱紊乱;间接改变双侧VA环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减低。
VA起始部收缩期峰血流速度≥100cm/s伴频谱紊乱可考虑有血管狭窄,VA起始部狭窄通常为局限性,因此,当发现血流速度增快时,将探头再逐渐向上提,血流速度变正常或减低,这种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对诊断更有价值。
VA严重狭窄时出现间接改变,主要表现为VA 环枢段和VA颅内段呈低血流低搏动指数频谱。
VA低血流低搏动指数改变有时在环枢段较颅内段更敏感,这是由于颅内VA接受了更多代偿血流。
狭窄不很严重时,狭窄远端血管的血流频谱不出现明显改变,而仅表现为血流速度较对侧减慢。
VA起始部狭窄诊断的关键是要熟悉VA 各部位的检查方法,并时刻记住VA是一条很长的血管,起始部病变会影响到其后的血流。
如图8-1-1所示。
图8-1-1,RVA起始部严重狭窄,造成RVA远端动脉内压力降低,颅内段血流呈低平血流频谱信号(红色圆点处)。
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696文章编号:1003—2754(2006)06—0696—03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December2006,Vol23,No.6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刘勇,帅杰,郑健,李黔宁,邓志宽,黄华,谷月玲摘要: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
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赢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
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椎动脉;血管狭窄;卒中;支架植入中图分类号:R741.044文献标识码:AClinicaldiagnosisandendovascularstentingofsymptomatic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
IUYong-SHUAIJie,ZHENGJian,eta1.(DepartmentofNeurology,XinqiaoHospital,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37,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diagnosisandtheapplicationofangioplastyandstentinginthetreatmentof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VA)stenosis.Methods106patientswithsevere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wereinvestigatedbytheirclinicfeatures,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ghy(DSA)andtheendovascularstenting.Results(1)Aus—cuhationforcarotidbruitsshowed95patients(89.6%)wereabnormity.Thereweremanydangerousfactorsforcerebrovasculardiseaseinpatientswith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nthisstudy,ashyperlipemia83(78.3%),hypertention62(58.5%),diabetes49(46.2%),alcohol44(41.5%),smoking41(38.7%)andhyper—uricemia23(21.7%)successively.(2)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showed106patientshave169arterystenosis,includingextracranialcarotid,40patients,VAoriginatingsite,30patients,extracranialcarotidandVA,36patients.(3)123stentplacementswasperformedin104cases.Thestenosislevelwasreducedto10%~20%afterstent—assistedangioplasty.3patients(2.88%)hadseverityperiprocedualcomplications.92patientswereclinicallyasymptomaticwithoutrecurrentTIA/strokeduringfollowupfor6~12monthes.ConclusionsDSAisoneoftheidealandreliablediagnosticmethods,andishelpfulinassessingtheprognosisandworkingoutthetherapyplanforthesymptomaticextracranial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Endovascularstentingofsymptomaticcarotidandvertebralarterystenosisisaneffectiveandsafetherapeuticmethodwithfewandacceptablecomplications.Keywords:Carotid;Vertebralartery;Arterystenosis;Stroke;Stentplacement脑卒中或卒中(Stroke)发病率高达150~200/10万,缺血性卒中(脑血栓、脑栓塞等)是其主要类型,有资料表明颈、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防治是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新的挑战[1]。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72-179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苏克江王桂敏译1 前言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
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
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
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
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
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对椎动脉解剖学,椎动脉病变自然史,影象学在椎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2 解剖学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
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
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
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
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
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
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
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
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
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
tcd狭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tcd狭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TCD(Transcranial Doppler)狭窄是一种在颅内血管中发生的血管狭窄的情况。
血管狭窄通常是由于血管内壁的斑块或血栓等物质的堆积引起的,这会导致血液供应到大脑的血流量减少。
TCD狭窄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功能和活动。
本文主要讨论TCD狭窄的诊断标准,旨在提供一种准确和标准化的方法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TCD狭窄。
通过建立明确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在本文中,首先将介绍TCD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探讨TCD狭窄对人体的影响,包括可能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接下来,重点将放在TCD狭窄的诊断标准上,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并讨论其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总结TCD狭窄的重要性和治疗方法。
我们会探讨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并讨论它们的效果和风险。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对TCD狭窄标准的一些建议,以帮助医学界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总之,本文将系统地介绍TCD狭窄的概念、影响、诊断标准以及相关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TCD狭窄,我们可以提供更准确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多可能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介绍TCD狭窄的概念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对TCD狭窄问题的关注,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TCD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相关的生理机制以及发病机制。
其次,我们将重点讨论TCD 狭窄对人体的影响,包括对血流动力学、脑功能和血压控制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详细探讨TCD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目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和评估指标。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阐述,我们将全面了解TCD狭窄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诊断手段。
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标准
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标准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标准引言: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引起脑血供不足的血管疾病。
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是一种简单、无创、可靠的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标准,从不同方面解析这一医学诊断技术。
一、超声诊断原理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获得人体组织的信息。
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探头对颈部进行扫描,将超声波反射回来的信号转化为图像,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以判断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二、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指征1.临床症状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首要指征是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如头晕、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2.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可以用于测量椎动脉血流的速度和流量,进而评估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常用的指标有椎动脉内膜峰值流速(Vmax)、椎动脉内径(D)和椎动脉峡部流速变异系数(CV)等。
3.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将血流速度以颜色标记在超声图像上的方法。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三、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评估标准1.狭窄程度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的主要评估标准是狭窄程度。
根据国际标准,将椎动脉狭窄分为四个等级: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和闭塞(100%)。
通过测量椎动脉内径和峡部流速,可以准确评估狭窄程度。
2.病变性质除了评估狭窄程度,超声诊断还可以评估椎动脉狭窄的病变性质。
常见的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等。
这些病变可以通过超声图像的分析来确定,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3.侧支循环形成在椎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侧支循环,以保证脑部的血供。
超声诊断可以评估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于指导椎动脉狭窄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超声诊断的优势与局限性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具有许多优势,如无创、无放射性、可重复检查等。
然而,超声诊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影像解释的主观性等。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表现
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侧头痛,多为跳痛或刺痛,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此外,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TIA,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眼前 发黑等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诊断方法
诊断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症状询问、体检、影像学检查等。在症 状询问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信息。体检中,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颈部血管杂音、神经系统异常等。影像学检查是 诊断的关键,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等,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 程度和范围。
四、处理原则
肾动脉狭窄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首 先需要控制高血压,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 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和利 尿剂等。此外,对于缺血性肾病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肼 苯哒嗪等也可以缓解症状。
在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时,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包括 经皮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善肾脏血流,缓解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的症状。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严重肾动脉狭窄患者,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肾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肾移植术。
五、药物选择
治疗肾动脉狭窄的药物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在控制高血压时, ACEI或ARB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同时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此外, 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也有助于控制血压。在改善缺血性肾病时,扩血 管药物如硝普钠、肼苯哒嗪等可以缓解症状,但需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在预防血栓和血小板聚集时,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等也需要考虑 使用。
椎动脉狭窄治疗的三大注意事项
椎动脉狭窄治疗的三大注意事项引言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变,其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眩晕等,严重时甚至可引发中风。
对于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康复。
1. 准确定位和确诊在治疗椎动脉狭窄之前,首先需要准确地定位和确诊这一疾病。
通常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和颅内血管造影(DSA)等方法来帮助医生确认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确诊后,医生可以根据病情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来制定。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等因素。
对于一些年轻且病情较轻的患者,保守治疗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而对于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干预,如颈椎手术或血管成形术等。
因此,在治疗椎动脉狭窄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术后康复和长期随访治疗椎动脉狭窄不仅仅是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术后康复和长期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术后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恢复颈椎和椎动脉的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颈部肌肉锻炼、伸展运动、物理治疗等。
同时,患者在康复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引起颈部不适和加重病情。
此外,治疗椎动脉狭窄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
如果有必要,可以根据随访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结论治疗椎动脉狭窄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生对该疾病有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操作技能。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地定位和确诊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后进行术后康复和长期随访。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全面的康复,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好,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椎动脉是供应头颈部的血管之一,其狭窄可导致缺血性卒中、眩晕、头痛等症状。
超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检查方式,可用于对椎动脉狭窄进行诊断,其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速参数:超声检查时可以通过测量椎动脉内血流的速度和流量参数,来评估其狭窄的程度。
常用的流速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末流速(EDV),以及两者之间的比值(PSV/EDV)。
一般来说,PSV大于50cm/s、EDV大于20cm/s、PSV/EDV比值大于3均可提示椎动脉狭窄存在。
2.内膜厚度:椎动脉狭窄常常伴随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壁内膜增厚。
因此,超声检查时还可测量椎动脉的内膜厚度,一般来说,其正常范围为0.6-0.9mm。
若内膜厚度超出正常范围,可提示狭窄存在。
3.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当椎动脉受到狭窄影响,颅内血流量下降时,颅内侧支循环将会增强,以保证头颈部血供的正常。
因此,超声检查时还可以评估颅内侧支循环情况,其主要表现为在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分叉处,可观察到一些小血管和旁路管的形成,若这些血管的直径超过1mm,且血流量较大,则可提示颅内侧支循环加强。
4.声像图特征:超声检查时可以通过观察椎动脉的声像图特征来判断其狭窄的程度。
一般来说,狭窄区域血流速度增快,回声增强,甚至出现锐利的流速梯度。
此外,狭窄区域还可能出现彻底闭塞、堆积的血流以及回声影消失等特征。
总的来说,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了流速参数、内膜厚度、颅内侧支循环情况以及声像图特征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椎动脉狭窄,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椎动脉狭窄是一种颈部血管供应不足的疾病,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头痛、眩晕、视觉障碍等。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
一、超声检查的目的和方法: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来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在患者的颈部用超声探头进行检查。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动脉的状态,包括管壁的厚度、管腔的直径、血流速度等参数。
二、超声诊断标准:1. 椎动脉狭窄的直接征象: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椎动脉管壁的内皮增厚、管壁钙化、管腔狭窄等现象。
通过测量管腔的最小直径和管壁的厚度,可以确定椎动脉的狭窄程度。
2. 血流参数的改变:椎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速度的改变,超声检查可以测量椎动脉内血液的流速,包括峰值流速和平均流速等参数。
较高的流速和不规则的流速波形可能是椎动脉狭窄的表现。
3. 血流谱的改变:超声检查可以获取椎动脉血流的波形图,通过观察波形的形态和特点,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狭窄。
正常的椎动脉血流呈现单一的连续波形,而受狭窄影响的椎动脉血流波形可能呈现双峰波、三峰波等异常波形。
4. 反射超声血流成像:椎动脉狭窄也可以通过反射超声血流成像来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该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动脉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
通过观察椎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结合血流参数和血流谱的改变,可以判断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所述的超声诊断标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椎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和诊断要点。
第二篇示例:椎动脉狭窄(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VAS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是引起脑卒中、颅内大血管病变甚至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椎动脉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动脉,它负责供应大脑后部的血液。
椎动脉狭窄是指椎动脉内径缩小或阻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准确诊断椎动脉狭窄,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椎动脉狭窄的典型症状是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耳鸣、颈部和肩部疼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意识丧失和偏瘫等症状。
椎动脉狭窄的症状随狭窄程度和病程长短而变化,因此,椎动脉狭窄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椎动脉狭窄的重要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彩超、颈椎CTA、颈椎MRA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直接显示椎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为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诊断标准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椎动脉狭窄,国内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以下是常用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1. 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或颈动脉内径缩小30%-50%并伴有下列症状之一:头晕、眩晕、视力模糊、耳鸣、颈部和肩部疼痛等。
2. 颈椎CTA:颈椎CTA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3. 颈椎MRA:颈椎MRA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4.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内径缩小50%以上。
以上四种诊断标准是目前常用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不同的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四、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动,从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狭窄部位、扩张血管等方法,恢复血液流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预防椎动脉狭窄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2. 避免烟酒等有害物质。
3. 注意保持颈部和肩部的温暖。
4. 避免颈部和头部的剧烈运动。
总结: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医学界制定的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椎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椎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狭窄程度: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将椎动脉狭窄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
一般采用血管造影或超声多普勒等影像学方法来评
估狭窄程度。
2. 症状和体征:根据椎动脉狭窄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不同,可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 无症状: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时间(<24小时)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 缺血性卒中:脑血管发生梗死导致持续性神经功能缺陷。
- 顶枕性头痛:颈部活动或头位改变时出现头痛。
- 颈动脉源猝倒症:颈动脉迅速受压或闭塞导致眩晕、复视、平衡
障碍等症状。
3. 影像学表现: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对椎动脉狭窄进行进
一步的分级。
- 血管造影: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狭窄<50%)、中度(50%≤狭窄<70%)和重度(狭窄≥70%)狭窄。
- 超声多普勒:可以观察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等指标来评估狭窄程度。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对椎动脉狭窄进行分级诊断,从
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具体的分级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可根据具
体的临床实际情况来确定。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超声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颈椎病、颈椎损伤等。
早期的椎动脉狭窄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引起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例如脑梗死等。
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波来检测血管的大小、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常用的超声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椎动脉的流量速度和血流峰值,可以反映出动脉管壁厚度和直径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存在狭窄。
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1.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该指标是判断椎动脉狭窄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通常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应该小于60cm/s。
一旦该指标超过了60cm/s,就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狭窄。
2.椎动脉的流量变化:这是反映狭窄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在狭窄的情况下,椎动脉的流量将显著降低。
通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流量应该在100-200ml/min之间。
3.椎动脉狭窄的血流谱:在超声多普勒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椎动脉的血流谱来判断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在狭窄区域,血流谱呈现出不规则、回声低或相对均匀的扁平形态,这些都是椎动脉狭窄的重要表现之一。
4.椎动脉的通畅度:在超声多普勒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来判断椎动脉的通畅度。
对于轻度的狭窄,可以出现管腔的扩张现象。
而对于重度狭窄,则可能出现管腔变细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例如患者情绪的影响、血管压迫导致的误差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以尽可能减少误差的发生。
总之,超声检查是一种可靠、无创、低风险的检查方法,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综合分析,确诊椎动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精选右侧椎动脉狭窄该怎么治疗
右侧椎动脉狭窄该怎么治疗随着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老年人患病几率会逐渐的增大,有年轻时的时候不锻炼身体,各种各样的颈椎病就会相应而生了,右侧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因为,阻塞了血液循环,而导致的椎动脉疾病,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右侧椎动脉,狭窄该怎么治疗。
一:中医重视人的整体观念,就是辨症用药。
二:强调人体的自身修复功能,能在尽量保护人体的原来结构的基础加以调理调节使其自然修复。
三:中药是个化学集团体,不是单味化学药,是个整体作用,是多味药协同作用,和特定作用.四:重视人的后天功能,就是强调脾胃,肝肾的强健对人体生存衰老的生活质良。
只要辨症得地,用药正确,不仅可以治好,并且复发率极低.治疗本病的关键是选对大夫用对药很重要的.从中医角度上看中医的某些病也是有特药对特病的,只要找出这个病的特药治好这个病就佝如鼓应桴的效应.如咽喉炎用咽喉草就是药到病除的.生地,地骨皮,首乌合用治疗牙根松动疼痛三五次用药就可以解决了病痛的,如是用西药花上千元也是无法解决的,中药只用几元钱就可以治好的.同样的原理人们己找到了治疗颈椎病的药物,治好本病也可以也是应手可治好的..中医很重视治末病,如患了动脉型颈椎病就会考虑到长期下去就会引起脑梗塞,脑缺血性病变,就会及早在治疗颈椎病的同时预脑梗塞,脑缺血性病变的药物,而西医则是治己病,对末病是不能防治的,等到脑梗,缺血性病变再去用药就木已成舟晚了,对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个方面人的颈椎有7个椎体,腰椎有5个椎体,发病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或二个,西医的手术只能取出病变的椎间盘,而不能防治其他的以后就不会发生病变,而中医辨症用药就可以解决这些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治疗的同时防治其他椎体的退变,给患者体质一个修复康复的过程.以上就是右侧椎动脉狭窄该怎么治疗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首先要确诊自己的病情,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以上的主要方式,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后期仍然需要自己的调理,这样才能够预防复发的可能性。
分析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
分析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2-04-27T16:31:31.15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2期作者:王运航[导读] 分析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
王运航鸡西市中医医院 158100【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采取血管超声诊断,并与血管减影造影(DSA)相比,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DSA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检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各6例、10例、12例,闭塞22例,血管超声将1例重度狭窄诊断为闭塞,1例中度狭窄诊断为重度狭窄,符合率为96.0%,与DSA的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管超声诊断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有助于评估狭窄程度,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血管超声[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a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February 2021 were studie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vascular ultrasound,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was analyzed compared with vascular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Results DSA diagnosed stenosis at the opening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detected 6 cases of mild, 10 cases of moderate and 12 cases of severe stenosis and 22 cases of occlusion. Vascular ultrasound diagnosed 1 case of severe stenosis as occlusion and 1 case of moderate stenosis as severe stenosis. 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96.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DSA and DSA Conclusion vascular ultrasound is helpful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tenosis an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 stenosis at the opening of vertebral artery; vascular ultrasound 椎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72-179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苏克江王桂敏译1 前言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
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
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
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
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
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对椎动脉解剖学,椎动脉病变自然史,影象学在椎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2 解剖学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
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
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
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
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
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
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
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
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
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
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体,肌支到位于深部的周围肌肉区。
行程短的颅内段发出重要的脊髓前、后动脉到延髓和脊髓,细小的穿支血管到延髓;其最大的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负责咀侧延髓一小部和小脑的血液供应。
当PICA分支偶尔缺如时,由侧枝血管负责延髓外侧供血。
椎动脉入颅后,管壁发生显著的变化,外膜和内膜变薄,内膜和外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减少。
健康人群中,一侧椎动脉不通畅(直径<2mm)者达15%,其对基底动脉血流的贡献相当小。
较小程度的不对称也较常见,其中以左侧椎动脉占优势者为50%;右侧25%,仅余下的1/4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
除非合并有椎动脉起始部或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否则这些变异的临床意义有限或者根本无意义。
3 颅外椎动脉狭窄颅外椎动脉可通过数种病理学过程引起卒中,以本文讨论重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常见。
其他包括椎动脉夹层,颈部纤维带,由第二或第三颈椎创伤,骨赘浸蚀或压迫引起的外源性压迫,以及血管炎,后者以巨细胞动脉炎最常见。
对脑血管病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已发现椎动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
同时,那些椎动脉第一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者,其颈内动脉通常合并有类似病变。
然而,来自活体的病理学切片相当有限,原因是极少进行针对椎动脉狭窄的动脉内膜切除术,而旁路手术则根本就没有开展。
尽管颅外椎动脉与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的表现可能不同,但其依然是分析常见发病机制时经常要考虑到的两个部位,即在粥样硬化斑区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卒中。
然而,由于双侧椎动脉最终汇集为一条基底动脉,故血流动力学性卒中很少因一侧椎动脉狭窄引起。
此外,与ICA相比,椎动脉在颈部发出很多分支,因此,提供了强大的侧枝血液支持,当起始部闭塞后,其终末动脉常籍此实现再通。
目前尚无针对颅外椎动脉狭窄的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特殊的队列研究中,所涉及的样本数也很小。
迄今为止,已发表的最大系列来自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
在407例症状性后循环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二者兼有的病人中,80例(20%)发现有椎动脉第一段>50%的狭窄。
该研究中后循环卒中经影象学研究确认,椎基底动脉TIA的诊断由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采用Caplan’s标准完成。
狭窄则是经传统抑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
近半数(37/80)有椎动脉闭塞,其中15%(12/80)为双侧受累。
这些病例的1/4(22/80)同时存在颅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病变,并可能是引起症状的原因。
然而,仍有近半数病人(38/80)以椎动脉起始部狭窄为卒中的唯一病因,提示以椎动脉狭窄为卒中病因者至少占全部登记事件的10%。
这些病人的危险因素谱与前循环卒中者相似,平均年龄62.5岁。
性别分布与全部登记相似,但椎动脉狭窄组以男性居多。
该组资料中未提供有关随访的数据。
与颈动脉病变不同的是,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预后至今未明。
已发表的唯一涉及椎动脉狭窄的前瞻系列研究来自Cleveland诊所,以无症状病例为主。
共前瞻性收集了血管造影提示椎动脉存在≥50%狭窄的96例病人,其中89例狭窄位于起始部,8例并存颅内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病变。
排除了椎动脉闭塞或因担心症状发生而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
5年随访提示总的卒中率轻微增加,为5.25%/年,而且仅18例在首次血管造影时即有后循环症状。
事实上,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前循环症状,74例伴有>50%的ICA狭窄,52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假如不出意外的话,全组生存率与他们的颈动脉病变和伴发的心脏病有关。
随访期间发生卒中的23例病人中,仅2例为后循环,该2例发生症状时同时存在基底动脉狭窄。
无1例单纯颅外椎动脉狭窄者发生后循环梗死。
4 颅内椎动脉狭窄椎动脉第四段—颅内椎动脉狭窄常同时累及基底动脉,与颅外椎动脉狭窄相比,其与脑干梗死之间有更强烈的相关性。
现有的报道以症状性病人为主,其中日本人,中国人和美国黑人比白人更常见。
在Cleveland诊所44例终末端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病人的随访系列中,38例有后循环疾病的症状。
其中仅16例为单纯椎动脉病变,内2例的颅外椎动脉同时受累。
然而,6年后随访发现,与颅外椎动脉狭窄相比,该组后循环TIA,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更高,总的卒中率为7%/年。
在一项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狭窄>50%病人进行二级预防的前瞻性非随机研究中,37/68例累及椎动脉。
在中位时间13.8月的随访中,单纯颅内椎动脉狭窄(31/68例)病人的总卒中率为13.7%/年。
狭窄椎动脉供血区的卒中复发率较低,为7.8%/年。
华法林组的卒中复发率较低,但由于病例数量少,且未进行随机治疗,故欲肯定华法林的疗效是困难的。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共确认严重症状性颅内椎动脉闭塞性病变75例,病变主要位于终末端至PICA起始部。
双侧颅内椎动脉病变也较常见(42/430例登记病人)。
研究发现,心脏性栓塞和颅外椎动脉狭窄是“近端”后循环卒中(延髓和PICA小脑供血区卒中)的最常见原因。
那些同时存在基底动脉和终末端后循环病变者的结局不良,此与Cleveland诊所的研究不同;后者未能发现狭窄分布的预后意义。
5 影象学在诊断中的作用尽管存在小的致残和死亡的危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依然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由于锁骨下动脉与椎动脉第一段重叠,使通过标准主动脉弓窗不能显示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需要另建倾斜窗。
针对颅外椎动脉病变的非侵入性初期检查为超声波技术,因为椎动脉的80~90%可产生回波。
但是,单纯采用Doppler超声仅能得到60%的影象。
若结合使用彩色Doppler血流影象,可使影象获得率提高到80%。
最近的研究发现,加强Doppler影象与彩色血流影象技术联用,极大提高了传统技术在探测显著狭窄方面的敏感性,且不降低特异性,在某些研究中敏感性接近100%。
通过阅读低(C5~6)至高(C1~2)颈区血流可准确的提供血流速度信息。
尽管如此,同全部超声影响学一样,对技术存在高度依赖性。
经颅Doppler超声(TCD)可用于探测颅外椎动脉狭窄;与DSA相比,敏感性高达80%,特异性为80~97%。
然而,超过半数病例不能显示狭窄程度,且会遗漏闭塞的血管。
TCD的其他潜在的用途是探测源于狭窄处的血栓,许多研究将此用于探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无症状性栓塞。
但是,尽管TCD已被用于椎动脉经皮血管成型术(PTA)期间的监测,但所有研究均未包括椎动脉起始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可提供颅外椎动脉影象,且不会发生导管血管造影时的危险并发症,但是依然不能完全取代DSA。
一项有希望的研究包括24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人,CTA观察到了全部病人的椎动脉起始部,同时能够探明经DSA发现的全部颅外椎动脉狭窄。
此外,在对“卷曲的”血管与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进行区分方面有进一步诊断意义。
在另一项研究中,DSA上可见到病变的14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中,13例被CTA探测到,但此13例中仅7例能够作出狭窄或闭塞的肯定报告。
同一项共103例后循环卒中研究发现,CTA与Doppler之间的良好相关性很小。
磁共振影象(MRI)可单独用于探测颅内椎动脉病变,但最好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使用,以同时进行颅外和颅内椎动脉。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登记尝试对MRA与DSA进行比较,显示MRA在探测基底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方面高于颅外或颅内椎动脉。
两个独立的观察者同时确认39条基底动脉中有12条狭窄,敏感性达100%。
而62例颅外椎动脉狭窄的病人,由于并非总能明确基底动脉起始处,故得出敏感性较低的结果。
颅内椎动脉狭窄的敏感性最少引人注意,且常遗漏病变,尤其是当病变位于颅内与颅外椎动脉交界处时。
MRA的一个重要诱惑是能预告高等级狭窄的闭塞。
这是因为MRA能显示瞬间血流相关性血管流过增强,进而提供有关血流特征的信息;低血流可能是血管缺如的表现。
信号-干扰比可通过加用对比剂改善,对比增强MRA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现有的资料报道集中在颈动脉病变,但也有作者提出经改进的常规MRA能进行颅外椎动脉起始部病变的探测。
然而,由血管卷曲图象对椎动脉影象产生的影响,以及血管卷曲区的信号减低依然是一个特殊问题;这种信号缺失会加剧由高等级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血流变异,并且不可能通过使用对比剂而成功地避免。
6 治疗6.1 内科治疗虽然不象心脏栓塞性病因那样趋向于发生特殊病理生理学事件,单纯内科治疗依然是后循环卒中的常规治疗。
但是,至今尚无针对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采用不同抗血小板疗法或抗凝剂与抗血小板疗法进行的随机研究。
同样,除了仅有的一项小样本回顾性非随机研究外,尚无针对颅内椎动脉狭窄的完全随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