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2

合集下载

【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1895
7
1896
11
1897
49
1898
47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3
42.9%
7
63.6%
45
91.8%
39
83%
近代前期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报刊 维这新些报变纸法分别反映辛了亥近革代哪命些政治新主文张?化运动
练一练: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 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 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 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 《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 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刊载新闻评论和 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
A.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有助于新的意识形态的构建 C.造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使报纸杂志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2.近现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1)民众阅读需求的推动;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改革和革命的推动; (4)科技进步,社会发展;
A.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B.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C.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D.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
练一练: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 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 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 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 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说明( )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反映出新的传媒方式被广泛接受 C.导致西方国家控制中国舆论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练一练:“居今日而欲振兴中国,采五大洲之良 规,剔四千年之积弊,贫一变而为富,弱一变而 为强,其必以君主之国而行立宪之法,最为当务 之急。”近代宣扬此类思想的著名报刊是( )

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共40张PPT)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什么是大众传媒?有哪些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 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
印刷媒介——阅读改变生活
报 刊 篇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 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 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 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 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 觉天下。
vs
反方观点:所传递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不良 的社会舆论不利于人们思想品格的发展。(弊大于利)
你知道吗?
中国网民规模 将近7亿
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
22
每天发送微博
1亿条
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23
每天电子邮件总量
1440亿封邮件
24
人们每天发送的文字信息
R
话题一: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 纸?
一分为二辩证地 观点一: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
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 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和手段。
看待历史问题 观点二: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
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 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 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30



新 时 代
历史的车轮
变化
是不可改变的
32
我们 如何面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共36张PPT)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四)报刊业的发展阶段: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 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业纷纷创办起 来
作用: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进一步解放 了人们思想。
报刊局限性: 文化要求相对较高, 缺乏直观感染力, 影响普及不如影视。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正式接入:1994年;中国发展,2000年近 1000万户,其势头方兴未艾。
风靡全球原因(优势)
(1)集前三者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感染力,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互联网都能办到,且用费低廉。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 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变化获取信息。
局限性
(4)电影《风云儿女》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二)建国后
(1)建国初期: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搬 上银幕。
(2)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导演王晶
演员周星驰
电影的特点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 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科技:卫星传送技术进步。
三、互联网的兴起
问题3:什么叫第四媒介? 其发展历程怎样? 为什会风靡全球? 有何局限性? 大众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四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电视这 三大媒介一样,同样是有传播信息的功 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发展历程
(1)世界互联网产生:20世纪六十年代末;风靡全球,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问题2:我国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 电影事业有何特点? 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建国前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手段之多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信息呢?
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等
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 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提 到的一 种大众 传媒是 什么?
1、起步阶段
洋人 办报
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电影
(1)起步
思考: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什么?
标志
《定军山》 首映成功
这一年 中国电 影事业 起步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1年,是我国第一部 歌女红牡丹 有声电影,它是《 ___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4年,是我国第一部获得 渔光曲 国际荣誉的影片,它是《 _______》
(2)发展至成熟
拍摄于1935年,它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 风云儿女 来成为新中国国歌,它是《 _________》
(3)走向辉煌 建国后
主题:
(3)走向辉煌
名导、 名演
80年代 中期后
“数”“质” 远超以前
改革开 放之后
品牌栏目
“家庭电脑有 朝一日会像电 视和洗碗机一 样普及。”
“是的,就是你。 你控制着这个信息 时代,欢迎来到你 的世界。”
1、接入
时间
1994年
材料1:据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 达1.23亿。 (教材P75) 材料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 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网民 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 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起步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电影发展经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走向辉煌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牡丹》(1931年)
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电影 (1935年)
80年代

90年代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1958年诞生
电视
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 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 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 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 网络时代。”
本课小结 形成 报刊业走向繁荣 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 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三)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 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共19张PPT)
4.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 ▲又表现为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现象
影响
19世纪末
电影传入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1935年
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建国后
主要的电工影农题生材活:和革命战争为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④改变人们娱乐、社交方式
⑤推动生产方式(经济)的深刻变化,使信息化社会 开始出现,促进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生产力 的极大提高
⑥突破空间限制,世界联系更紧密,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 6.存在问题: 必修三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 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①西方侵略的客观作用(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②民主革命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 ③政策的促进 ④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 ⑤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深入 ⑥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⑦先进中国人推动
3.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渐进
义革命时期 《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即大众传媒
2.报刊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挥的共性影响
①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了解社会
②开启民智,思想启蒙,解放观念
③开阔眼界,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④反映民情,立言议政,舆论监督
3.报纸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 ①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文化素质的限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

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理利用网络的责任意识。

报刊业走向繁荣1.出现(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2.发展(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

(2)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繁荣(1)时间: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表现①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②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的发展(1)起步: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4)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PPT(19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PPT(19张)优质课件


2.“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 个真正 的孩子 ,真正 的大海 ,一条 真正的 鱼和许 多真正 的鲨鱼 。然而 ,如果 我能写 得足够 逼真的 话,他 们也能 代表许 多其他 的事物 。

3.后面一系列的情节都是老人的内心 表白, 一个是 与大海 与大鱼 的对话 ,一个 是自言 自语, 说给自 己听, 一个是 自己心 里的想 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PPT(19张)优质课件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
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优势: 1. 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PPT(19张)优质课件
阶段
时间
代表报刊 影响
兴起 19世纪中期前《中国丛报》传播西方文化,促进人们

《万国公报》的思想解放
19世纪70年代《昭文新报》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唤醒民众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宣传革命思想,同维新派 展开论战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电影主题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 PPT(19张)优质课件
(二)电视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视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2)中国电视的普及—— 改革开放后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提示: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维新、革命、五四、新文化) (3)推动中国发展。 (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舆论监督等)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年, 由卢米埃尔兄 弟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大门 》在巴黎公映 ,标志着世界 电影的诞生。
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班猪。由于拼音输入造 成的美妙谐音。 副版主叫“板斧”。 筒子:同志 沙发: 第一个回贴的人 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 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 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 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 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 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 水”,不含贬义。
网络是充满阳光的精灵,还是黑暗中的幽灵?说它有益, 是片面的;说它有害,也不是绝对的。网络就像大海。 在平静的时候,人人都会赞叹其美丽与神奇。但普希金 曾这样对大海说:“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 的船只就会覆亡。”所以,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学会自控 与自制,对外界能抵制诱惑,关键在于自己;同时呼吁: 驱逐网络垃圾,净化网络天空,还我们一片洁净的网络 空间。 ——《浙江在线》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 ──京剧《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歌。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中国近代报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其诞生之初,便与各政党及利益集团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无论是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还是维新派及革命派的报纸,中国近代报刊很多时候体现的都是一己之私,而非社会公义。

各派报纸以“大公无私”的姿态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但最后大多走不出谋私利而舍公理的窠臼。

精英治国的传统更是剥夺了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形成“大政府小社会”的景象。

表达意见的渠道掌握在权贵及士大夫阶层手中,普通民众少有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机会,报刊这一新兴的信息沟通的工具也多被党派所利用并为之服务,党同伐异的现象很普遍。

报刊未能成为社会公器,报刊公共领域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1926年10月,31岁的邹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

《生活》周刊地处上海,其目标受众群体是当时上海有正当职业的“中产阶层”,包括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及工匠学徒等各个行当。

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有稳定的收入,关心时事。

当这些人参与到报刊上社会问题的讨论中时,报刊就能为社会主流群体发声,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条件和提供可能性。

——梁宏伟《浅谈近代报刊的发展》2.电影对历史的介入电影作为一种历史表现手段的出现,反映了大众传媒对历史研究领域的渗透。

从西方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史学民主化的一个结果。

长期以来,历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历史学家,历史学也成为一个壁垒森严、常人难以触及的精英领域。

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怀揣一种福柯式的求真意志,但体制内的约束和政治上的影响,使得历史学家很难追求纯粹的学术,反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着对国家或民族神话的塑造,历史学家的撰述也往往成为一种主导叙事,形成对其他历史表现方式的压制。

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阿尔托格曾指出,不同时代,关于历史的机制总会变化,其原因就在于社会思考与应对过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课堂探究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一、探究问题:报刊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探究素材】 材料一 [扬子晚报]消息:河北已销毁300余吨三鹿牌婴 幼儿配方奶粉。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新中国成立前: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定__军__山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 走向成熟。 (2)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 银幕,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 向辉煌。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二、辩证认识互联网的作用及应对措施 1.作用
工作和生 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
活方式的 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
革命
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积极 作用
教育和学 习方式的 革命
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 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 学习的革命随练习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历史 ·必修2
一、选择题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41张)

人教版必修2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件(共41张)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大众传媒
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 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 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 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 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 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 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 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 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 视覆盖网络。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
《中央日报》等报刊
2、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返回]
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中万国国丛公报报》》_ 1873年 《昭文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艾小梅,汉口)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从刚才图片中我 们可以看出古代是如 何传递信息?而我们 今天还有哪些更先进 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呢?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简要概括中国报刊的发展历 程,并探索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中国的影视事业是如何发展的?简要指 出中国影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剖析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剖析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讨论: 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是害处大还
是益处大?
那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 康地使用互联网呢?
媒介依存症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 现象, •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 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 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 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 动; •孤独、自闭及?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 庭中的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 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 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 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 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现 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歌。
《风雨儿女》剧照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 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 征。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 www网站1 500个,上网人数62万人,到了 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 www 网站有15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 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次于美国、日 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据中国互联网 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04年6月底,我们互联 网应用人已经达到了8700万,居世界第二位。上 网计算机达到了3630万台,www网站数达到了 626600个,CN域名达到了2200个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 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 的功能 2、对社会舆论具有导向性作用,推动中国社会 的发展
1895.1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 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标志电 影的诞生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 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2、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 展开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 机关报,1905年11月 创刊于日本东京。
3、新文化运动时期:利用报刊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从 1998 年开始实施,到 2001 年 3 月,累 计投资 16.2 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 10万多个,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 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2、90年代:风靡全球——个人电脑的普及
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思考:互联网有何优势?
创办了一批名牌栏目 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
优秀电视剧的播映
1、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 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 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3、国家的政策支持 (“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工程-----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 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 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
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 第一份中文报刊(1833)
是中国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刊
2、1873年:《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境内 创办的报刊。
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 新思想。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思考:互联网有何影响?
1、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使人们 的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
2、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阔人们的视野
3、推动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互联网有何影响?
1、青少年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 荒废学业。 2、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暴 力犯罪。 3、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 海创办。成为宣传新文化的阵地。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 《共产党》《红色中华报》《新华日 报》《解放日报》等 。 国民党: 《中央日报》等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5、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5、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 为电影主题
6、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1、时效性不强
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 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1、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 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 越丰富
1905年11月, 北京丰泰照相馆的 老板任景丰,在自 家照相馆中的露天 空地上,拍摄了中 国有史以来的第一 部电影──京剧 《定军山》。
任景丰
3、 20世纪20年代以后:走向成熟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电影相当发达。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1934年
5、新中国成立后:《光明日报》、《文汇报》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6、改革开放后:欣欣向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 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 2000年的8725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