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高教出版社,《马原》2018年版
2018版马原第2章说课讲解
康德:把“实践”概念引入 哲学中,提出了“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概念,并指 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和功能。
6
实践是一种实 验、科学实验
培根
王阳明
“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 成。”
黑格
尔的
“实践 理念”
实践是人 们现实的 感性活动
7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光本性的认识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 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 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
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 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 苏格拉底
5
1.旧哲学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 内的在内的活动。”
(三)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因为: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马原教学实践报告书(3篇)
第1篇一、前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以我国某高校马原课程为例,对马原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马原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马原教学实践概述1.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理论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政治经济学原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
(3)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体系。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4)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马原教学实践效果分析1. 学生理论素养提高通过马原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
2. 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在马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思想政治素质提升马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四个自信”,为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马原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1. 不足(1)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足。
(2)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节不够丰富,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改进措施(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原》各章主要原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第一章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
6、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7、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9、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0、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意义:在理论上,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要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在实践上,要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二章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地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5、真理的客观性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9、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基本结构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第三,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操作这此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仲、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主体 中介 客体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分为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标检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实践是指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进行尝试、实现和验证一定目标的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真实经验和知识积累,是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应用。
理论是由实践经验和实践问题抽象而成的,而实践则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应用的过程。
实践通过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完善和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应用,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方法,从而解决实践问题。
其次,实践是科学认识和创造发展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猜想,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来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
实践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再次,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锻炼人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等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务实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此外,实践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之一。
实践是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通过实践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实践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实践的任务、时间、地点、人员和资源等。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实践活动的驱动力和指导方向。
第二层是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实践活动需要有组织和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包括组织团队、分配任务、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实施和监督评估等。
这一层次主要涉及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
第三层是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
实践活动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对实践活动的效果、问题和经验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和水平。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简答题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简答题
实践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不同于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同时实践可以把人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目标:实践的目标是实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可以是个人、组织或社会的。
2.行动:实践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目标,行动包括思考、计划、执行、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组合。
3.反馈:实践中的反馈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实践的结果,了解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和改进。
4.反思:实践需要进行反思,即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实践的效果和水平。
此外,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
这种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综上所述,实践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目标、行动、反馈和反思等要素,同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要正确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和人的能动性的关系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承认世界的物质 性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更不是全部。 从这个起点出发,唯物辩证地理解和把握 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 动性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从人类意识的根源来看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 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的。”“意识在任何 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 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 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从人的本质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 成的。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 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 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
结 语 上述实践的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统一。这也正是整个马克思主 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的客观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毛泽东认为实践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 中说:“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 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 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 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 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结 语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 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 秘密就在于实践活动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 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 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 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 们怎样生产一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 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2/R F=GM M
1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一、《马原》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编写的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重要读物之一。
下面将介绍《马原》中的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变革世界的基础。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观察、思考和实践。
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质量互变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等。
这些原理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矛盾运动的规律,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体现和运行规律。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适应原有的生产关系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六、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存在于阶级社会中阶级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和阶级的存在。
剥削和被剥削是阶级社会中的基本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被剥削阶级可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七、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按需取得社会财富。
马原2018教材
马原2018教材一、教材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
该教材是中国大陆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参考书。
二、教材结构《马原2018教材》共分为五个章节,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论述。
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1. 第一章: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此章主要介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唯心主义的区别。
同时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正确的认识。
2.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重点介绍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物质的无限性以及物质的运动形式。
讲解了世界物质的发展规律,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3. 第三章:意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此章介绍了意识的来源、性质和基本属性,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重点讲解了意识的发展规律,包括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社会历史对意识发展的影响。
4. 第四章:实践与认识本章通过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同时介绍了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5. 第五章:辩证法发展的基本规律此章重点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三重规律和辩证思维方法。
三、教材特点和优势《马原2018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体系完整: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2.语言通俗易懂:教材编写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3.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知识结构清晰:教材按照逻辑顺序编排,每个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知识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系统学习和复习。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实践”的简称。
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过程。
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手段。
马原视实践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实践的本质是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并从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可以是物质生产实践,例如农业、工业等各个生产领域;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例如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还可以是理论创新实践,例如科学研究、哲学思考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实践,都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探索真理的主动行动,同时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对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直观的认识逐渐提高到科学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驾驶时,只有亲自上路实际驾驶才能真正学会驾驶技能,单纯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践不仅提供了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反思,使我们能够逐渐建立科学的认识体系,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这意味着通过实践验证来检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科学。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验证,才能确定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真实可靠。
实践的检验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修正的关键环节。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无法通过实践的测试,即无法得到实际效果,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者放弃。
实践的检验标准既体现了思维和实践的统一性,也保证了认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马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实践注重实际行动和经验总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①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③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②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阶段②人类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上②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对一时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③从意识的本质来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2)意识反作用与物质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与目的性③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④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⑤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践是基本途径,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④从社会历史领域说,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内容与形式是反映事物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合适的形式…不合适的…(2)本质与现象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表现的一堆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深圳
名人名言
• “不登高山,不知 天之高也;不临深 溪,不知地之厚 也。”——荀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 要躬行——陆游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
3、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尝一尝。 ——毛泽东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数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产生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200 倍
电子显微镜 – 300万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