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国1031县公开课教案
衡水一中初中历史教案模板
衡水一中初中历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史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主要史实。
2. 重点知识点:(1)夏商西周: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兴衰、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侯争霸战争、战国改革与变法。
(3)秦汉: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兴衰、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4)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民族融合与分裂。
(5)隋唐五代十国: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
(6)宋元明清:宋朝的兴衰、元朝的统一与灭亡、明朝的兴衰、清朝的兴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史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历史知识。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教育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利国为民的重要性,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利国为民》的内容和主旨。
2. 研究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利国为民”、“奉献”、“忠诚”等。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4. 讨论研究利国为民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利国为民的兴趣。
2. 阅读:分组阅读课文《利国为民》,让学生理解文中情节以及作者的意图。
3. 讲解:重点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宽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4.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利国为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
6. 总结: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利国为民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作为作业,评价学生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书籍,加深对利国为民的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惯。
3.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探究具体案例中利国为民的具体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利国为民》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讲义和练题4. 社区服务活动安排5. 相关书籍和阅读材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7课内战烽火枣庄市第26中学黄西刚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基本史实: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如重庆谈判,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和视频材料,使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图画和视频材料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通过学习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感知和平来之不易。
达成共识:改善国共关系是实现国内和平的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
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是蒋介石为掩盖其发动内战的真相而实施的政治阴谋。
通过学习重庆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重点讲解。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挺进大别山——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
七年级上册思品日新又新我常新公布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思品《日新又新我常新》公布课教学设计七上第五课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教学设计河北省保定市回民中学刘秀继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能用进展的目光主动踊跃地熟悉自我,在全面熟悉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奋斗目标。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正确熟悉自我的方式,提高正确分析、评判自己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人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了解正确熟悉自己的几种适当途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熟悉自我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后续知识的认知,而且对走好尔后的人一辈子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是重点。
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式实践调查法、活动探讨法、集体讨论法四、学习方式社会实践、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总结反思法五、课前预备全班分三组,将本课内容设计成“你想了解自己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如何了解自己”三个问题分派给每组,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讲义、搜集相关资料一起解决本组问题,培育学生合作探讨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组、第二组:在阅读讲义的基础上,采纳小记者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调查结果,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引发质疑,组织语言,用小教师的形式明确学会正确熟悉自己利于成长,是自身进展的需要,有其重要意义,而且熟悉自己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人们天天都在不断地熟悉自己。
第三组: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纳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对在第二组调查中显现的问题进行帮忙,由此分析出正确熟悉自我的含义、方式及应注意的原那么。
六、教学进程(一)同窗来信,导入新课(来自一名中学生心灵的呼唤)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变得愈来愈关注自己了。
我有时在想:我是如何的一个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我以后能干什么?等等。
今天,在下学的路上,我还下意识地把自己和同窗比较了一番,我哪点比她强,是学习、是衣服……因为想问题,走路不警惕,差点和他人撞了。
我这么关注自己正常吗?我该如何办?教师:针对同窗的困惑,咱们班的同窗展开了调查,下面是各小组调查的结果。
天津市宝坻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疆域(第3课时 行政区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时行政区划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
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就要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设问:七年级刚开学时,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班,分班后班主任又在班内进行分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于管理。
提问: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也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我们叫做行政区划,我国行政区划分几级?学生: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行政区划。
设问:读图中张力和加依娜尔两位同学的对话,说说你的家乡。
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展示。
提问:介绍家庭住址时一般按照三级行政区划来说明。
过渡: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
提问:读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有多少个?其中有多少个省?多少个自治区?多少个直辖市?多少个特别行政区?学生: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范文八年级历史第17课教案1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程目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x 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x藏和平解放。
通过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指导学生讨论x藏解放的策略,培养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分小组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x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简介课本封面,引入新课。
回忆旧知。
从国旗或国歌导入。
讨论:百年中国——1901年的中国与2001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开国大典教师简要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知识。
绘制图表:填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的准备工作。
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红旗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四颗,其中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
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小议论: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得到周恩来和其他与会者的肯定。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革命已经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不应当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选用这首歌作国歌,也要修改歌词。
后经代表们讨论,决定还是用原来的歌词。
请议一议,为什么还要用原歌词好?材料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观看《开国大典》录像片段,交流感受,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模拟直播: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你能想象一下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吗?你知道吗: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教学设计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0课《幅员辽阔的祖国》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和地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我国疆域的认识较为模糊,对一些地理概念如经纬度、半球等尚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我国在不同洲的位置,认识经纬度、半球等地理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2.难点:经纬度、半球等地理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地域特色。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在不同洲的位置。
提问:“我国在哪个洲?它是世界上面积第几大的国家?”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图片,展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如经纬度、半球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片展示了我国的哪些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张地图和一些案例资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生:思考,回答。
生:思考,回答。
生:合作讨论,自由发言。
生:合作讨论,回答。
生:合作讨论,回答。
生:回答略。
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提示,幻灯片显示。
学生集体小结
巩固练习
幻灯片展示:《标准学案》基础巩固、诊断订正题
材料分析题(共2题),教师归纳。
学生课堂完成
课后反思
课题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设计思路
学生
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本课涉及的三个子目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又不全面。学生对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后对日政策的变化的分析尚存在一定困难。
教材
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导致中日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课文讲述了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
(幻灯片显示问题和答案)
生:预习教材,完成探究天地。
生:回答略。
生:在课本上找出描绘日军预谋进攻过程的材料和历史照片。
生:学生分析“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内容,完成探究天地。
生:通过“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认识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东北沦亡的主要因素。直接受害者是劳动人民。
师:日军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什么结果谁是直接的受害者
(幻灯片显示“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播放《松花江上》和日军在沈阳向中国军队进攻、日军进入沈阳城、日军杀戮无辜百姓、东北人民抗争的历史图片)
公开课教案(常雪勤)
公开课教案(常雪勤)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设定1.1 课程背景与意义解释公开课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强调本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信心。
1.2 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态度培养。
让学生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获得哪些实际收益。
1.3 课程内容概述简要介绍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让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期待。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介绍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解释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目的。
2.2 教学策略说明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列出本课程所需的主要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说明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
3.2 辅助材料介绍一些辅助材料,如参考书籍、学术文章、视频资料等。
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第四章:课程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法解释将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考试、作业、口头报告等。
强调评估的标准和准则,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
4.2 反馈机制说明将如何提供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反馈,积极参与自我改进。
第五章:课程安排与进度5.1 课程时间表提供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列出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让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的进度和时间节点。
5.2 进度管理解释如何管理课程进度,确保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
强调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对于课程进度的重要性。
第六章:第一单元内容详解6.1 单元主题介绍详细介绍第一单元的主题,包括其背景和相关性。
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思考。
6.2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或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3 互动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问题解决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进行设计的。
通过本课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案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活动、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学生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利国为民》这篇传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文章中表现的爱国情感和主题;-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意识到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分析《利国为民》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让学生明白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利国为民》这篇文章,并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主题,并展示他们的结论。
4. 分析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隐喻的使用。
5. 讨论公民责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学生练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与爱国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并与同学分享他们对爱国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教师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课堂参与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展示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课后作业评分:评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教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 《八年级泰山出版社传统文学》第十三课:《利国为民》- 其他爱国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感受共和国巨变>>反思银川回中张晓春初中思品教学案例<<感受共和国巨变>>反思张晓春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精选有关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探究中去,从而深刻领悟本课的相关的知识和理论。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
教师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二、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活动中、从合作中、从探究中获得收益。
三、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一些知识点的细节问题,处理不细致,过于笼统。
二、让学生学会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梳理。
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牢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问题设计的探究度。
首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做到难易适中。
若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结论,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若问题的设计过于艰深或严重脱离学生,使学生无从探究,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十课(二)
清河初中简洁式课堂方案科目:历史年级:八年级课题: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二)姓名:贾俊洲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主要构成是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文化底蕴比较浅薄,兴趣爱好比较单一,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求知欲强。
学习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重难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重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过程【一】导入(反馈)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诗词《长征》,并简单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由此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简洁课堂(学、讲、练、测)(讲、学、练、测)师生课堂活动批注(第二课时)任务一:自主学习红军长征,完成知识网络红军长征:1.开始年10月,从出发,长征开始的原因:。
2. 时间:年1月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内容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③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冲出重围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雪山,草地,进入甘肃。
(结合《长征》讲述)任务一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①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胜利会师②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③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小组合作,如果小组无法完成,可以在教师巡视解决,最后请同学展示。
如果发现共性问题,教师最后统一强调。
提前完成的同学可以背诵)任务二:课堂探究,通过设问,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合作的形式完成。
设问一,为什么说遵义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设问二,观察69页《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说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
八上1.3教案
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
学生据教师提问回答
1、教师提问我国的一些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导入:你知道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哪国吗?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学生看11页文本第1自然节及地图,了解我国人口状学生看教材11页文本第1自然节及地图,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并完成活动、
课题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课型
新授
时间
2017年9月日
主备人
沈桂秋
审核人
沈桂秋
使用人
沈桂秋
总课时
4
教学
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总数,知道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重点
记住我国34个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看课件了解相关内容
3、记好笔记
1、要求学生看13—14页内容,找出我国人口分布疏密地理分界线,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放课件了解相关内容
3、要求学生记好笔记
平泉县党坝中学八年级组地理教案
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四、中国的人口政策
五、小结
课后回顾
1、看课本15页文字,了解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原因,找出并记住我国的人口政策
2、检查自学情况并要求学生记下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份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看12-13页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找出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原因
2、、看课件了解相关内容并记好笔记
1、要求学生看12-13页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找出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原因
2、放课件了解相关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公开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扬子一中宰兆勤课程标准知道孔子,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奉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根底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才能;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才能;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络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才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络,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才能,学习制表的根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考虑、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究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那么?,对孔子思想内涵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构造呈开放性,这为老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根底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河北隆化县第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教案
-测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2.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秦始皇历史评价分析: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秦始皇与近代国家统一比较:让学生将秦始皇统一六国与近代中国国家的统一过程进行比较,探讨统一过程中的异同点。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我在教授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课程中,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教学手段,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围绕秦始皇开创大一统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页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研习新课】
教学过程实施页
教一学互动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图纸
本课任务:
一、阅读图纸,分析加工要求
20
EL;
e
o
d
A
Q
TO-!. DIM
技术要求
1、未注尺寸公差按IT9加工;
2、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0.04mm ;
3、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时间定额180分钟。
师---生互动
形式
时间
检查课前准3' 备情
况(教师介绍:课
前我们已将今天练
习课题图发给大家
了,这是你们考工
前最后一张练习
图,也是过去初级
考试的一张图,其
包括角、槽、圆弧
与钻铰孔。
我们先
来看一下图纸上的
加工要求。
_______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分组分析图纸教师
对学生分析结果进T
行评价
学生分析图纸
的基础上分析
加工顺
学生工作页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识读零件图,熟悉零件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能熟练分析加工工艺、掌握加工步骤、编写加工工序、选择正确的加工路线与合 理的测量方法。
3、 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养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品质,培 养学生的工人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7S 管理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与质量第一位意识。
课前任务:
1、熟悉图纸
技术要求
1、 未注尺寸公差按IT9加工;
2、 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 0.04mm ;
3、 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 时间定额180分钟。
2、 整理工量具
3、 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
4、 备
料
T0-2
O
Srf +IH
课堂任务:
一、阅读图纸,分析加工要求
技术要求
1、 未注尺寸公差按 IT9加工;(10: 0.036; 20: 0.052)
2、 锉削平面的平面度不大于 0.04mm ;
3、 锐边倒棱或去毛刺;
4、 时间定额180分钟。
0.
C l 2 A 〃
)2
B
7 1-0. 3
0,02 A
10
0.04 A
二、分析加工工艺,编写加工工艺
1、划线T锯削角T锉削加工角T加工右侧槽T加工R13圆弧T钻铰孔
2、划线T加工右侧槽T锯角T锉削加工角T加工R13圆弧T钻铰孔
三、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测量
1 、确定测量工具
2、两种加工路线的尺寸换算
3、两种加工路线测量比较
4、确定合理加工路线
四、学生练习
五、学生操作过程检测与评价
1 、学生自评、小组长评
2、教师检测与评价
课后任务:完成练习并反思加工尺寸偏差超差原因分析
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