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合集下载

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评价和主张美国的政策措施:前期紧急性救援,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一.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刚刚发生,美国财政部实施了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援助:1.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

2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

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启用2000亿美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

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

3.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

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的帮助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四.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货币政策方面,首先利用利率工具增加市场流动性,连续下调贴现率,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频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张波(招商银行总行同业银行部,广东深圳518040)摘要:金融监管体制应当以市场为基准不断变革与完善。

以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市场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机构和产品的双重市场转型,但相应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却产生了自觉性和自生性的监管滞后。

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现行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我国正处于综合化市场转型期,在当前主要是明确市场稳定性监管主体,并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目标性监管;市场稳定性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103-06中图分类号:F 830.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according to market change.Ame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ducts are boosted by its financial reform since Financial Service Act in 1999,but the lag of supervision is the result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It is Sub -prime crisis that urges America to inspect its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so Treasury Blueprint of Modern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issued in March 2008,in which objectives-oriented optim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by three steps.China should clarify institution body for Market stability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mong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Key Words:Lag of Supervision ;Sub -prime Crisis ;Objectives -oriented Supervision ;Market Stability收稿日期:2008-10),,,。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其对全球经济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仍然在持续。

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期稳定国内经济,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在2006年开始破裂,随后各类贷款违约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在此后几年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策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该政策以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为手段,注入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以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在2013年推出,一直持续到2017年。

虽然这一政策确实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等不利后果。

二、欧洲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十分严重,部分欧洲国家由于长期的赤字问题已然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欧洲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大多以减少开支、提高税收和实施紧缩政策为主。

这一政策使得部分国家的公共服务逐渐减弱,而失业率和经济压力也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也实施了类似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以期通过增加借贷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欧洲央行的政策并没有像美国央行所产生的效果明显。

三、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危机后明显放缓,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多项减税政策,这使得企业得以缓解经济压力,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还逐步开放了市场,加强了国际合作,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危机后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四、日本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后的几年中,日本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

尽管日本央行也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但由于日本的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市场对这一政策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反应。

从08年金融危机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新趋势

从08年金融危机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新趋势

从08年金融危机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新趋势黄冬冬1065147110 金融10-1 伯南克开创性提出的金融加速理论,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导致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衰退时加速拖累实体经济,对策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资金成本,稳定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打破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衰退时的加速收缩的恶性循坏。

为08年的金融危机伯南克曾说过:如有必要,可用飞机撒钱。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他“撒钱”的新趋势。

一、货币政策由常规向非常规的转变:央行可采取压低货币价格(利率)和增加货币数量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用14个月的时间将07年7月5.25%的联邦基准利率下调到08年12月的0到25个基点的目标区间,而美国在09年面临零利率、10%的失业率、2.5%的核心通胀(扣除能源、食品、资源以后的通胀率),以传统理论,此时美联储该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用公开市场业务释放流动性,但此时美联储弃准备金而选择资产购买计划,即QE,通过3轮QE大规模印钞买入政府和企业债券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刺激借贷、消费和出口,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但QE的正面效果是有限的,短期可以大幅度提高流动性,信贷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实体经济,若信心不足,则达不到促进增长及就业的目的;但负面效果却相当明显,恶性通胀!美联储敢启用QE,是与美元作为世界最大储备货币和流动性最广的交易货币分不开的,可以使全世界承担美国的通胀!若对应二八法则,80%的世界其他人口为20%美国人提供服务。

二、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转变:对房利美、房地美的债务支持及其担保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支持,以及扭曲操作(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这些都表明美联储最终目的是直接为房地产产业和问题金融机构融资,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企业扩大资本支出,直接干预实体经济。

这些已经脱离的了传统的货币主义的政策范畴,走进了隐形的财政政策的灰色地带。

三、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向“无限”转变:主要为两个方面:货币供给量从传统的事先确定转向事先不确定;实施期限从传统的有明确退出期限的政策转向不规定明确退出时间。

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启示

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启示

金融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76-01摘要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在金融全球化下面临着众多问题与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

本文就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案,以期推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科学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体系问题改革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国际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震荡。

为了达到更有效地保障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金融机构运行的目标,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亟待变革和创新,以适应国际需要。

一、美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随着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持续推进,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得以激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金融市场自我监管优于政府监管”的金融监管理念与金融企业逐利倾向高风险金融活动之间的矛盾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奉行“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加有效”的监管理念,认为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壮大,势必推行“利益与风险并重”的经营理念。

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往往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从事高风险金融活动,致使金融风险快速累积,在市场大幅逆转时,产生灾难性后果。

(二)金融“分业监管”结构的调整跟不上金融混业经营发展步伐的矛盾美国金融“分业监管”结构并没有随金融混业经营的大力推进而调整,导致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出现了四个“无人”监管的现象:金融系统性风险无人监管、私募基金无人监管、金融衍生品无人监管、评级机构无人监管。

(三)监管机构鼓励金融创新与其对消费者保护不足之间的矛盾在金融监管机构的倡导与鼓励下,美国金融创新产品快速发展。

日趋复杂的金融产品使得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加剧。

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措施评析

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措施评析
原 有 金
向新的国民银行颁发执照 ;监督 和定期 检查所 有国民银 行 ;批准所有关于国民银行新的分支机构设置 信 托 权 、

兼并和收购 的申请

的 联邦存款保险公 司( D C 对遵守其监管 的银行 的存款进 行保 险 ;批准已得到保险 F I) 的银行关于建立根治机构 兼并或执行信托权 的申请 ; 要求所有 已获得保险 的银行递 交银 行财务状况报表
职责 监督和定期检查所有州颁发执 照的会 员银 行和在美国执
后数 次公 布了金融 监管 方面 的一些计 划。
本 文 旨在 对 美 国 按 年 金 融 监 管 变 革进 行 简
要分析 、
Fa wok) rme r 金融监 管改革计划 ,该计划
提 出对 美 国 金 融 监 管 体 制 进 行 重 建 , 立 建
这 是 美 国 房 贷 市 场 崩 溃 ,进 而 在 全 球 引 发



行 的银行控股公 司 ;执行对存款的准备金要求( 监管条
款) ;批准所有关于会员银行兼并 、建立分支机构和执行 信托权的 申请注册 ;监督和检查在 美国营业的国际银行
企业

从 2 0 年 次 贷 危 机 发 生 以 来 , 国 总 07 美 统 金 融 市 场 工 作 小 组 、美 联 储 、美 国财 政 部 以及 一 些 国 际 组 织 等 权 威 机 构 和 专 家 开
要集 中在稳定监管 、审慎监管和市场 商业 行为监管三个 方面 。
美 国金 融监 管架构 的调 整 主要 包 括
以 下 几 个 监 管 机 构 的 撤 并 和 新 增 : 组 建 联 邦级 的金融服 务监 管委 员会 ( S F OC ) , 负 责 识 别 和 防 止 影 响 金 融 体 系 稳 定 的 系 统 性 风 险 ,协 调 各 监 管 机 构 、 分 享 信 息 、 处 置 重 大 事 件 和 重 要 制 度 变 化 。 成 立 消

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的影响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出现失控或系统性风险而导致的经济系统的动荡和崩溃。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监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监管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 权力分散和制衡机制的加强金融危机的爆发通常与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疏漏有关。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加强了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机构过度集中风险,并通过增加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来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 改进风险管理和监测机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进风险管理和监测机制,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及早发现和管理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此外,各国还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 强化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披露要求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并推动了透明度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

此外,一些国家还鼓励金融机构采用更为透明的会计准则,并对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督进行了改革,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体制监管的影响1. 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认识到对金融行业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监管的必要性。

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罚款和惩罚力度。

此外,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风险,一些国家还建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金融安全政策,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测和评估。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

本文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找出了相似之处:把央行置于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位置;将所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纳入监管;成立专门机构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希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的上升,从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动荡。

市场的紧缩随后蔓延到其他资产支持市场、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并逐步传递到其他市场和经济体。

危机不仅造成许多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危机的突发性,极大挑战了现行“严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人们正“沾沾自喜”的金融创新成果。

这种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由金融机构自己创造的产品及具有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引起。

但对金融机构部门来说,也暴露了现行监管措施的不完善性。

美国、英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尽管两国选择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一样,但是仍然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找出这些相似之处,提炼两国改革的特点。

希望使我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使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科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稳定,自由与风险的关系,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二、文献综述2007年以来,在借鉴、创新、深化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与之相适应,也对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凤岐(2012)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

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

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

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思路和模式研究引言:2008年全球性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迫使各国重新思考金融监管的思路和模式。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探讨次贷危机后国内外金融监管的思路和模式,并提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一、整体思路调整:次贷危机发生前,金融监管更加注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忽视了风险控制和监管的主动性。

次贷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者普遍意识到,监管的核心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稳定性。

1.1 强化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风险的预警和识别机制并不完善,监管者未能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危机。

因此,次贷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识别能力,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风险监测系统。

例如,美国金融体系改革法案要求建立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监测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1.2 增强监管的协调性和全球化:次贷危机爆发时,全球金融监管存在国际合作不足和监管隔离的问题,监管者相对孤立地进行监管活动。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风险,各国加强了监管的协调性和全球化,在监管法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协调各国监管活动,加强信息共享,提升监管合作效率。

二、细节模式创新:次贷危机后,各国认识到监管模式需要更加细化和创新,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新兴金融业态的挑战。

各国在金融监管的细节环节进行了模式的创新,以强化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1 加强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次贷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因持有过多的高风险资产而陷入困境。

因此,各国普遍加强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例如,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III协议,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并引入了更为严格的风险权重计算方法。

危机与变革: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变迁

危机与变革: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变迁

危机与变革: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变迁作者:苏洁澈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监管体系变革,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经历了从非正式监管到法定监管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银行监管中的角色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变革将让英格兰银行在银行监管和危机管理中发挥更大的角色。

【关键词】金融危机;英国银行监管体系改革;中央银行;金融【中图分类号】D99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4)01-0115-09引言历史上的银行危机通常推动银行监管体系的变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国为了避免本国银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进行了多次监管体系的变革。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减少监管成本,英国根据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合并了原先“碎片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成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

而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其旧监管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英国当前的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撤销了原先的监管机构,建立了新的银行监管模式。

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探讨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变迁。

一、2008年金融危机前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演变(一)英国早期监管体系英国的银行体系虽然历史悠久,却一直没有法定正式的监管体系。

英格兰银行事实上履行着非正式的维持金融稳定的职能,其监管体系相对简单与不正式。

1694年,英格兰银行作为一家私营机构成立,成为享有政府特权的银行。

①该行专门管理政府债务,给政府提供贷款并开展商业银行活动。

其功能此后逐渐加强,获得发行货币的垄断权。

货币的垄断发行权让其聚集了全国性的黄金储备并在危机时有能力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

[1]英格兰银行随后逐渐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出色地完成了提供紧急流动性以及维持金融稳定的任务。

但其私营性质并不适合行使正式的监管功能,英国历史上一直实行比较缺乏法律控制的银行体系。

1946年,英格兰银行被国有化,《英格兰银行法1946》第四条第三款授权英格兰银行可以出于公共利益需要要求银行向其提供信息或向银行提供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变迁及各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和特点。

简单来说,金融监管制度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再管制”的过程。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前较少管制的自由竞争时期,1929年大萧条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和监管机构“双头多重”的监管时期。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再次发生重大变革。

针对这次危机,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次贷危机爆发前后,美国金融监管的嬗变和暴露出的缺陷。

危机爆发前的美国金融监管,存在着功能性监管落后于结构性监管,金融监管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监控主体的重叠和缺失三个主要问题。

针对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监管的问题,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于2010年7月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这项具有历史性改革意义的法案被称为美国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

法案内容几乎涉及到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法案扩大了美联储的监管职权和范围,美联储被赋予了全面监管的职权。

法案进入了原先未被严格监管的非传统金融及影子银行领域,并在联邦政府进行组织架构重组,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

在传统金融市场领域,法案颁布条款致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和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监管。

针对非传统类型、并长期缺乏足够金融监管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场外金融衍生品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市场的微观审慎。

法案还着重强调了金融消费者保护。

本文将从《多德—弗兰克法案》对美国金融市场带来的主要变革,以及其颁布以来的演变和改革前景做出论述。

接着,本文对法案的主要影响和特朗普政府对法案的改革做出了分析论述。

最后,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意义。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人民银行的建立,并以改革开放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界限,最终实现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_王志成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_王志成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内容摘要:本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英等国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措施,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金融监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在对比几种主要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利弊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金融体系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并据此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协调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75/ki.1006-1029.2016.07.003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都致力于研究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很多理论思考和行动措施。

谢平、邹传伟(2010)从九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全球主要金融监管当局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代表性文献;尹哲、张晓艳(2014)、胡再勇(2014)分别总结介绍了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措施。

在我国,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为有限,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老问题更加突出,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内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升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课题组(2010)总结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缺陷,并从加强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政策建议;丁志杰(2016)认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该反思权责割据逻辑和金融监管与金融救助分离的逻辑,从系统稳定角度提出了构建新型中央银行监管架构的政策建议;卜永祥(2016)系统论述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提出“单一央行”方案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优选择。

本文从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开始,着重探讨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独有问题,尝试提出一种适合中国现实需要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

一、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改革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危机的成因,并提出了监管改革的建议。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一、引言金融监管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与发展历史,与国家的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金融改革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从美国金融制度的起初、第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制度的演变以及金融监管的新动向等方面来探讨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

二、美国金融制度的起初美国金融制度的起初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初期。

1776年美国独立后,国家建立了联邦政府。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美国金融制度经历了探索与试错的过程。

联邦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货币的稳定,保障信用的流通。

而金融监管的功能在早期阶段被较少关注。

直到1800年代中期,美国的金融体系开始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成为主要的金融机构。

在此时期,国家开始对银行资本和储备的要求进行一定的限制,并建立了监管机构,如美国国家银行(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三、第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19世纪末的美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07年的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暴露了早期金融监管制度的不足。

当时,美国缺乏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来应对危机,各个州的银行没有一致的监管标准,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传染。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1908年成立了国家管理银行业的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国家级的金融监管机构。

联邦储备系统的成立,为金融危机的防范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同时也中央化了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四、制度的演变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不断增加,金融监管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20世纪以来,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

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再次面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揭示了早期金融监管体系的局限性。

金融危机下美英金融监管改革的比较与借鉴

金融危机下美英金融监管改革的比较与借鉴
度 放 松 了 政府 对 金 融 体 系 和 金 融 机 构 的外 部 监 管 力度 。 ( ) 国 的金 融监 管 改 革 方 案 二 美
的改 革 。笔 者 通 过 对美 国和 英 国金 融监 管 改 革 的 比较 分 析, 总结 出对 我 国 金融 监 管 改 革 的借 鉴 作 用 。

监 管 , 成 了监 管 重 叠 , 仅 成 本 高 而 且效 率 低 。种 种 现 造 不
象 表 明现 有 的 监 管 框 架 已 不 能 适 应 金 融 体 系 的 发 展 趋 势。 2过 度 依 赖 金 融 机 构 自律 , . 忽视 外 部 监 管 。美 国 的金
摘 要 : 效 的金 融 监 管是 防 范金 融 风 险 最有 力的 外 部 约 束 力量 。 轮 金 融 危 机 的发 生和 蔓延 暴 露 了各 个 国 家在 有 本 金 融 监 管理 念 、 制及 国 际合 作 等 多 方 面的 问题 。 融 监 管 未 能跟 上 金 融 创 新 的 步 伐 , 而导 致 监 管 的缺 失是 其 主要 体 金 从 原 因之 一 。在金 融 市场 产 品 不 断创 新 、 杂性 不 断增 加 的 同时 , 何 提 升 监 管 能 力 , 立 一 个 适 应金 融 市 场发 展 水 平 复 如 建

金 融 危 机 下美 国的 金 融监 管 改 革
( ) 国金 融 监管 结 构 暴 露 出的 问题 一 美
1美 国双 线 多头 的监 管模 式 不 能 适 应 现代 金 融 业 的 .
发 展 。 国 采取 的监 管模 式 是 双 线 多 头 型 的 。双 线 ” 指 美 “ 是
联 邦 政府 和州 政 府 两 条线 ,即联 邦政 府 机 构 管 理 在联 邦
中 图分 类 号 : 8 1 F3.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9 3 ( 0 0) 1 0 4 — 5 l0 — 0 12 1 0 — 0 4 0

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评价和主张美国的政策措施:前期紧急性救援,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一.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刚刚发生,美国财政部实施了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援助:1.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

2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

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启用2000亿美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

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

3.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

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的帮助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四.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货币政策方面,首先利用利率工具增加市场流动性,连续下调贴现率,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频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认知,也揭示了金融监管和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和制度改革的影响,并讨论相应的改革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

在危机前,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并未能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且没有采取及时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监管制度也不够灵活和紧密,无法有效应对迅速变化的金融环境。

因此,金融危机促使了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和改革。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更加严格监管的呼声。

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呼唤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来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度的要求,并制定更严格的规则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大。

此外,还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监管机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三,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制度的改革。

危机揭示了金融制度的缺陷和不稳定性,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重点包括:加强金融产品监管,避免过于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的产生,同时加强金融产品的规范化管理;推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公开程度,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评估风险;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

最后,金融危机也为金融监管与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

危机给政府和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和制度改革。

危机还引发了公众对金融行业的质疑和不满,这也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基础。

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总之,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危机揭示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促使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改革。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金融监管旨在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和蔓延。

本文将探讨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的背景、目标和重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现有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

许多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利用监管制度的漏洞和规避手段,导致风险积累。

此外,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也引发了金融监管面临的新挑战。

因此,改革与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其次,改革与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目标是什么?首先,它旨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提高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准确识别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威胁,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其次,改革还着眼于推动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诚信经营,加强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

此外,改革还旨在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自身能力和监管体制的协调性,以适应快速变化和复杂性增加的金融市场的需求。

那么,如何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呢?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监管法规应该是普遍适用、明确和可执行的,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合规运作。

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审慎监管和问责机制,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其次,利用科技手段强化金融监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举措。

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分析和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和预警。

此外,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防止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溢出效应。

最后,改革与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改革的进程可能会受到利益相关方的阻力和反对。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积极应对各方面的反馈和解决利益分歧。

其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简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简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简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变化。

本文将简述这些新趋势,并探讨它们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1.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技术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安全、匿名的交易方式,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和交易者。

例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一种新的投资和支付工具。

同时,许多国际组织和企业也开始采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这些应用不仅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转型,也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和安全性。

2. 新兴市场的融资需求除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融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生产和投资。

这使得许多国际组织和企业开始向这些市场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例如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

此外,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推出自己的货币,例如人民币、越南盾等,这有助于促进了这些市场的国际化和融入全球经济。

3. 金融监管的改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监管得到了改进。

国际组织和企业开始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性,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

例如,美国监管者开始加强监管合规性,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和披露。

欧洲监管机构也在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改革,以应对风险管理和合规问题。

此外,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金融监管,例如中国正在推进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4. 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国际组织和企业开始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例如,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例如全球金融机构的改革、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等。

英国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英国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英国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和风险传播。

英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同样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经济危机,英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不仅影响着英国的经济走势,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英国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英国央行政策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英国央行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政策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降息的目的是降低融资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而量化宽松政策则是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来增加流动性,以缓解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

央行还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如对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注入、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复苏。

二、政策效果分析1. 经济复苏由于英国央行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措施,英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特别是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提振了市场信心,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降息措施也刺激了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行为,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

据英国官方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1.7%,2014年则上升至2.9%。

2. 通货膨胀英国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英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英国央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为2%,然而在2011年和2012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超过了该目标,最高甚至达到了5%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

本文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找出了相似之处:把央行置于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位置;将所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纳入监管;成立专门机构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希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的上升,从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动荡。

市场的紧缩随后蔓延到其他资产支持市场、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并逐步传递到其他市场和经济体。

危机不仅造成许多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危机的突发性,极大挑战了现行“严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人们正“沾沾自喜”的金融创新成果。

这种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由金融机构自己创造的产品及具有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引起。

但对金融机构部门来说,也暴露了现行监管措施的不完善性。

美国、英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尽管两国选择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一样,但是仍然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找出这些相似之处,提炼两国改革的特点。

希望使我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使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科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稳定,自由与风险的关系,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二、文献综述2007年以来,在借鉴、创新、深化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与之相适应,也对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凤岐(2012)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走综合监管、统一监管之路,以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要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断完善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制度与措施[1]。

刘霞(2014)对200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职能、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原则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金融监管改革应该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重点监控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结构相匹配的结论[2]。

陈敏娟,廖东声(2014)通过总结借鉴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启示:任何国家政策的制定,特别在宏观审慎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因为位于微观和宏观中间的审慎政策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3]。

尹哲,张晓艳(2014)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英国和欧盟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阐述了危机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

在新的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外,中央银行在微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强化,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一。

同时,预期强化对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也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内容[4]。

高宇(2014)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不同类型国家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

尽管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容和力度有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强化监管,表现出非常强的共性,如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扩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标准;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等。

从而,预示了未来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5]。

总的来说,通过对次贷危机回顾和梳理金融监管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主要分析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职能、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原则、危机前资本主义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措施。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个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内容及进程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是比较少。

本文选择了美国和英国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由于世界上普遍采用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而英国和美国又是其典型代表。

因此,对英、美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找出相似之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阐述(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金融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状态。

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

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引起新一轮的衰退。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

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

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二)金融监管的内涵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四、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分析(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2010年7月1日以来,经过参、众两院立法到协调,历时一年多,《多德一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最后生效。

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

法案的核心分别为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主要在5个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保护消费者权益新法案将成立一个新的监管机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CFPB)。

该机构隶属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要负责监管向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如信用卡、按揭贷款等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检查所有抵押贷款相关业务。

此外,CFPB将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Office of Financial Literacy, OFL)设立社区热线,以加强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教育。

2、为应对系统性风险,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新法案将成立一家新机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 FSOC),由9家金融监管机构首脑组成,主要负责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

权限范围是:收集来自各个联邦和州监管机构的信息;向国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提出有利于加强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竞争性、有效性的建议;如认为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跨国银行的附属机构会对美国金融市场构成威胁,可将其纳入Fed监管范围;对于美金融体系形势要定期上报国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权向主要监管机构提出具体金融活动的意见,监管机构必须遵照执行,并就执行情况报告国会[6]。

新法案针对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如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要求,由FSOC确定具体的标准。

为防范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可在三分之二多数投票通过后,批准Fed对大型金融机构强制分拆重组或资产剥离。

委员会将在金融研究所专家的协助下,负责收集和分析金融信息,定期将得出的相关结果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3、为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完善现有机制为降低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威胁,需要建立新的系统风险监管框架,使Fed能够监管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为限制大型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投机性金融套利,将场外金融衍生品纳入监管权限,采纳“沃尔克规则(V olcker rule)”,具体为:限制从事自营性交易的主体,如银行和控股公司;限制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主体—银行,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其一级资本的3%;禁止银行对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做空或做多,以避免利益冲突。

清盘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重建清算机制,相应损失由股东及无担保债权人承担。

一次性审计Fed在金融危机期间所实施的应急借款计划。

限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应急借款权,禁止Fed向私人公司发放紧急贷款,只有美国财政部长批准的贷款计划才能实施,破产公司也不能参与其中。

4、为抑制风险过度行为,监督高管薪酬让股东在高管薪酬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如董事选举可以让代理人参与,拥有的投票权可以不具约束力,具体说就是对管理层薪酬有建议权,但没有强制权;由独立人士构成董事会下的薪酬委员会;对于金融机构不恰当、不谨慎的薪酬方案有权要求监管机构强行中止;针对薪酬结构中所有的激励要素,金融机构应该及时披露;美国证监会(SEC)对上市公司基于错误财务信息发放的高管薪酬,拥有追索权。

5、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强化证券业监管为保证投资顾问、金融经纪人和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要重新制定严格规定;把受托职责放在首位,经纪人的自身利益要放在客户利益之后;增加美国证监会(SEC)的监管经费,以加强其监管职能。

新法案规定在SEC内部设立监管办公室,专门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年度监管报告;评级机构需要向其提供包括内部运作、评级方法、历史表现、报酬来源等在内的更为完全的信息披露等;评级公司与被评级机构和承销商间的利益关系要减弱,对跳槽至客户方的评级公司人员进行离职审查;如评价公司的行为有恶意和轻率的,允许投资者诉讼;为减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依赖,投资者可以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标准;SEC对长期评级质量低劣的机构拥有摘牌的权利。

(二)英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2009年7月8日,英国布朗政府公布《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涉及对英国多个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全面改革,旨在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在英国上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