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害虫】二点叶蝉(叶蝉科)
农田昆虫的识别
缨翅目 Thysanoptera
缨翅目昆虫常见科 (蓟马科)
鞘翅目 Coleoptera
体小到中型,体壁坚硬。口器咀嚼 式,触角多样。前翅鞘翅,后翅膜翅, 折叠于鞘翅下。完全变态,幼虫多为 寡足型,少为无足型,离蛹。肉食性、 植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本目根据 其食性可分为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鞘翅目 Coleoptera
蝽科 Pentatomidae
体小至中型,触角多为5节,中胸小盾片发达, 三角形,前翅膜区有纵脉,且多出自一条基横脉 上。
盲蝽科 Miridae
体小型纤细,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背板前 缘被横沟分出狭长的领片,前翅膜片有2~4个封 闭的翅室。
半翅目 Hemiptera
缘蝽科 Coreidae
体较狭,两侧缘略平行,触角4节;中胸 小盾片小,三角形,不超过爪区长度;前 翅膜区有多数分叉纵脉,从横脉上分出 。
鞘翅目 Coleoptera
肉食亚目 Adephaga
虎甲科 Cicindelidae
体中型,具鲜艳色斑及金属光泽,头下口式,比 胸部略宽。唇基宽达触角基部,复眼突出。
鞘翅目 Coleoptera
肉食亚目昆虫常见科 1.虎甲科 2.步甲科
鞘翅目 Coleoptera
多食亚目 Poryphaga
触角长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后足跳跃足, 雄虫发音器位于前翅基部。雌虫产卵器呈剑状,尾须长。
螽斯科Tettigonuridae
触角长于体,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翅发达,也有短 或无翅类型。产卵器发达,呈刀状或剑状,尾须短小。
直翅目 Orthoptera
直翅目昆虫常见科 1.蝗科 2.螽斯科 3.蝼蛄科 4.蟋蟀科
同翅目 Homoptera
昆虫主要科鉴别—同翅目及主要科
同翅目及主要科
同翅目Homoptera 为小型或中型昆虫, 头后口式, 刺吸式口器, 喙3 节, 其基部
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 似出自前足基节之 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静止时呈 屋脊状覆于体背。也有无翅种类, 以雌介壳 虫和蚜虫最为常见。
1. 蝉科Cicadidae
2. 叶蝉科 Cicadellidae
3. 蜡蝉科Fulgoridae
中型至大型昆虫, 善跳 跃一般体色美丽如蝶蛾。 有些种类额延长如象鼻, 还有的种类可分泌绵状的 白蜡。
触角短, 末端具1 刚毛, 位于复眼的下方。
前后翅端区翅脉呈网状, 多分叉和横脉。
4. 木虱科psylli dae
5. 粉虱科Aleyrodidae
蚧总科
实训 同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目的 能鉴别同翅目主要科 实训材料 同翅目常见科标本 实训用具 实体显微镜、扩大镜
实训 同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内容 蝉科特征观察 叶蝉科特征观察 蜡蝉科特征观察 木虱科特征观察 粉虱科特征观察 蚜虫类特征观察 蚧虫类特征观察 实蚜科Aphididae
体细小, 柔软。
触角长, 通常6 节, 很 少5 节, 末节中部突然 变细, 故又分为基部和 鞭部两部分; 第3 ~6 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 的感觉圈, 它的数目和 分布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多数蚜虫的腹部第六节背 面生有一对“腹管”, 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 腹管及尾片的形状为分类 上的重要特征。
7. 介壳虫总科Coccoidea
形态非常特化。
一般为小型昆虫, 体长0.5 ~7 m m 。
大多数介壳虫以固定不动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 进行危害, 同时体表常盖有介壳或各种粉状、 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同翅目害虫】小绿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小绿叶蝉(叶蝉科)小绿叶蝉图片,小绿叶蝉长怎么样?小绿叶蝉怎么防治,小绿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小绿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小绿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小绿叶蝉二、别名:桃叶蝉、桃小绿叶蝉三、学名: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四、分部地区: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以及欧洲、非洲、北美等地五、危害作物:桃、苹果、梨、柑橘、葡萄、杏、李、山楂、樱桃、杨梅、油桐以及单、双子叶草本植物。
棉花、茄子、菜豆、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甜菜、水稻等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成、若虫在叶片上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出现失绿白斑,严重时全树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脱落,树势衰弱。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3.3~3.7mm。
体淡绿,头冠淡黄绿。
复眼灰褐,无单眼。
前胸背板与小盾板淡鲜绿色。
前翅半透明黄绿色,周缘具淡绿细边。
后翅透明具珍珠折光。
胸、腹部腹面为淡黄绿色。
腹末端淡青绿色。
头冠前伸,前翅端部第1、2分脉在基部接近但向端部伸出,其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端室,后翅具亚缘脉,仅一端室。
2、卵:长卵形,乳白色,长径约0.60mm,短径约0.15mm,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
3、若虫:似成虫,老熟体长2.5~3.5mm,体鲜绿微黄,复眼灰褐色。
具翅芽,头冠与腹部各节疏生细毛。
九、发生规律:此虫年生5〜12代,以成虫在杂草、落叶、树皮缝隙及冬季的低矮生绿色植物中过冬。
长江以南天暖即活动;江西翌年3月上旬始产卵繁殖。
北方翌春,桃、杏等寄主发芽后开始活动图2小绿叶蝉成虫危害芽叶。
十、繁殖方式:卵散产于新梢及叶脉组织内,产卵前期4~5天,卵期5~20天,若虫期8~19天,非越冬成虫寿命1月左右。
6月虫口数量渐增,8~9月数量最多,危害最甚。
旬均温在15~25度时适于其生长发育,28度以上虫口密度即下降;多雨或雨量大、久晴不雨均不利其繁殖。
【同翅目害虫】窗耳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窗耳叶蝉(叶蝉科)窗耳叶蝉图片,窗耳叶蝉长怎么样?窗耳叶蝉怎么防治,窗耳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窗耳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窗耳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窗耳叶蝉二、别名:苹果耳叶蝉、苹果耳蝉、耳蝉三、学名:Ledraauditura Walker四、分部地区:我国分布于辽宁、山西、陕西、安徽、四川、广东、河南、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
五、危害作物:苹果、山楂、梨、杧果、葡萄、槟沙果、枣、栎、柳及其他阔叶树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成、若虫刺吸枝叶汁液,削弱树势。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14~18mm,体暗褐、常带赤色,头冠具刻点,前部散生颗粒突起,前胸背板两侧区有1对似耳状突,头部中域凹区薄而色浅,半透明似天窗,故名窗耳叶蝉。
颜面中央具1条黑色纵带。
复眼黑褐色,单眼暗红色。
头冠中央及两侧区呈“山”形隆起。
前胸背板表面具刻点。
翅脉隆起。
后足胫节外侧疏生强齿及纤毛。
2、若虫:形似成虫,老熟若虫体长10~12mm,体扁平,复眼前突,头前半黄色,后半黑色。
胸细长略隆,黑褐色。
腹部宽,腹背中央黄色。
体腹面及足具黄绿色斑纹。
中龄开始出现翅芽。
九、发生规律:此虫年生1代,以成虫于树体上越冬。
翌春寄主萌动后开始活动危害。
若虫6~7月发生,成虫8~9月发生,成虫具趋光性。
成、若虫均扁平,栖息枝上不易发现,尤体色与枝条色相似。
十、繁殖方式:危害至秋后于树体上的伤疤等处越冬。
十一、防治方法:此虫不需单独防治,可在成、若虫危害期结合防治其他果树害虫喷用常用触杀剂等药剂,使用常规浓度均有明显防效。
同翅目各科介绍
角蝉
苹果红脊角蝉
7、木虱科 Psylloidea
触角9-10节,末端有两支刚毛;单眼3枚, 跗节2节;雌虫有3枚产卵瓣。成虫前R、M和Cu1 在基部愈合,近中部3分支,近端部6分支。 常见昆虫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为害梨树)、 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为害柑 桔和香料植物)。
同翅目分类系统及重要科的介绍
学 生:严 斌 指导教师:戴仁怀 教授 2013年11月19日
同翅目Homoptera
Homo-是指“同、均一”的意思, 而-ptera(翅)指的是前翅质地均 一。同翅目由此而来。其前翅从 基部到端部质地一样,代表昆虫 有蝉类、叶蝉、飞虱、蚜虫、白 背飞虱等;口器均为刺吸式,全 为植食性昆虫,很多还传播植物 的病毒病。因此同翅目在农业昆 虫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
蜡蝉科(蜡蝉亚科、飞虱亚科) 蝉科 (蝉亚科) 沫蝉科(沫蝉亚科) 蝉亚目Cicadomorpha 叶蝉科(叶蝉亚科) 角蝉科 (角蝉亚科)
同 翅 目
木虱亚目Psyllomorpha
木虱科(木虱亚科)
球蚜科
蚜亚目Aphidomorpha
蚜科 蚜亚科
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
中国梨木虱
柑桔木虱
8、蚜科 Aphididae
触角6节,极少有5节或4节,感觉孔圆形,罕见椭 圆形;复眼多小眼面;前胸及腹部常有缘瘤;翅痣大, 中脉分叉1-2次,爪间毛毛状;尾片形状多样,但不呈瘤 状,尾板末端圆。如: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 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同翅目害虫】苦楝斑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苦楝斑叶蝉(叶蝉科)苦楝斑叶蝉图片,苦楝斑叶蝉长怎么样?苦楝斑叶蝉怎么防治,苦楝斑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苦楝斑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苦楝斑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苦楝斑叶蝉二、别名:暂无三、学名:Erythroneuramelia Kuoh四、分部地区:已知分布于湖南、江西、浙江。
五、危害作物:桑、桃、李、梅、柑桔、葡萄等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苦楝斑叶蝉为单食性害虫,只危害苦楝树。
以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取食,被害叶面初期出现苍白斑点,随后全叶变为苍白色,最后变成枯黄色而提前脱落。
八、形态特征:1、成虫:雌虫体长4.0~4.4mm,头宽1.1~1.3mm;雄虫体长3.8~4.2mm,头宽0.9~1.1mm,淡黄色,头、前胸背板、小盾片、前胸及前翅密被灰白色蜡粉。
头部在冠部前缘有2枚明显的黑色圆斑。
胸部背板浅黄色,腹板有黑色斑块,胸足淡黄色,爪暗褐色。
腹部各节背板与腹板均为黑色或黑褐色,各节背板、腹板边缘黄白色,两种颜色交替成环状排列。
2、卵:乳白色,柔软,略透明,长卵圆形。
长0.95~10.0mm,宽0.20~0.25mm;中间微弯曲,先产出的一端较粗,后产出的一端较细,表面光滑。
3、若虫:共5龄。
各龄若虫均为淡黄,体扁平,中间宽,两端窄,触角几乎跟身体等长,复眼黑色。
老熟若虫体长 3.5~3.8mm,头宽0.8~1.0mm,触角刚毛状,长3.8~4.8mm;头部前缘中央略向后凹陷,并着生一排刚毛;翅芽长1.6mm;腹部两侧各着生一排刚毛,腹部倒数第2、3、4、5节边缘略透明。
九、发生规律:济南地区1年2代,以卵在寄主树皮内越夏越冬,若虫始孵期在5月上旬,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为孵化末期。
若虫初孵时间与寄主展叶时间关系密切,苦楝长出羽状复叶时,若虫开始孵化。
9~10月成虫开始产卵越冬。
十、繁殖方式:卵产于2年生枝条和幼树树干皮层内,以树冠部位为多。
【同翅目害虫】桑斑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桑斑叶蝉(叶蝉科)桑斑叶蝉图片,桑斑叶蝉长怎么样?桑斑叶蝉怎么防治,桑斑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桑斑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桑斑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桑斑叶蝉二、别名:血斑浮尘子、桑树桑叶蝉三、学名:Nephotettixbipunctatus (Fabricius)四、分部地区:分布在各桑区。
五、危害作物:桑、桃、李、梅、柑桔、葡萄等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成、若虫栖于叶背刺吸新梢及叶,吸吮汁液,初现小白点,后受害处变为黄褐色,严重的造成桑园一片黄褐,叶片枯焦,而无法食用。
成虫把卵产在叶脉组织里,致叶脉受伤失水,桑叶硬化,影响产量和质量。
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5mm,浅黄色,头、胸各生两条血红色纵向斑纹。
头冠向前成钝角前突,前翅半透明,翅上也生有血红色斑纹;后翅略带黄色,透明无斑纹。
卵长0.2mm,椭圆形,略弯曲,深黄色。
末龄若虫比成虫稍小,浅绿色,周身生有分散的暗绿色条纹。
九、发生规律:浙江年生4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中越冬。
春芽萌动后,桑叶蝉把卵产在叶脉组织里,每处1粒,卵期14天左右。
各代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下旬孵化后,分别于7月、8月、9月的上旬及10月中旬羽化。
成、若虫喜欢栖息在叶背面。
若虫不大活动。
秋季为害重,春季发生少,夏季较多。
十、繁殖方式:春芽萌动后,桑叶蝉把卵产在叶脉组织里,每处1粒,卵期14天左右。
十一、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桑园内杂草,秋冬清除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可减少越冬成虫。
2、在发生期及时喷洒50%敌敌畏乳油或40%菊·马乳油、或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啶虫.毒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
晚秋蚕结束后,可喷残效期较长的20%速灭杀丁乳油4000倍液等菊酯类杀虫剂。
茶小绿叶蝉基本知识介绍
茶树害虫各论
我国茶区分布广泛,害虫种类繁多。据 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余种,其中经常发 生的达50~60种之多。常年造成损失约 5~10%,严重时达20%以上 。
*
茶 树 害 虫
食叶性害虫:
鳞翅目(尺蠖、毒蛾、刺蛾、蓑蛾、卷叶蛾、斑蛾、 夜蛾、细蛾、蚕蛾,鞘翅目(象甲、叶甲)等
在华南一带越冬现象不明显,甚至冬季也有卵及若虫 存在。
雌成虫以产卵器刺入茶树嫩梢组织内产卵(散 产于嫩茎皮层和木质部之间,茶褐色的枝条上不产 卵),1个孔仅产1粒卵,春季产卵量多达32粒,夏 秋季只产9-12粒。成虫产卵期达20多天(越冬成虫 产卵期长达1个月)且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 的习性,致使世代重叠明显。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同 翅目,叶蝉科 Cicadellidae 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 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 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一般茶 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 虫之一。
分布
芽
叶生长停滞
4级—— 枯焦期,焦状向全叶扩张,直至全叶枯焦,以至
脱落,如同火烧。
形态特征
【 成虫 】头至翅端长3.1-3.8 mm, 淡绿至淡黄绿色。头冠中域大多有 两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1对绿色晕 圈(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 小盾板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 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 透明或微烟褐;第3端室的前、后二 端脉基部大多起自一点(个别有一 极短共柄),致第三端室呈长三角 形。足与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
及跗节绿色。
【 卵 】新月形,长约0.8 mm, 宽约0.15 mm,初为乳白色,渐 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1对红色 眼点。
葡萄二星叶蝉的防治方法
葡萄二星叶蝉的防治方法孙淑媛;张冰杰;邢华【期刊名称】《新农业》【年(卷),期】2000(000)006【摘要】葡萄二星叶蝉又名二点浮尘子、葡萄小叶蝉、葡萄斑叶蝉,俗名小猛虫、八哥等,属同翅目,叶蝉科。
葡萄二星叶蝉以成虫、若虫聚集在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出现失绿的白色小斑,严重时叶片苍白焦枯。
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梨、桃、樱桃、山楂等。
成虫体长29~37毫米,全体淡黄色,头顶有两个明显的圆形黑斑,前胸背板前缘有几个淡褐色小斑点,中央具有暗褐色纵纹。
小盾板前缘左右各有一个三角形黑纹。
翅透明,黄白色,有淡褐色条纹。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稍弯曲。
若虫黄白色,末龄体长25毫米。
在沈阳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葡萄园的石缝里、杂草或落叶下越冬。
翌年春季葡萄发芽前,越冬成虫即在桃、梨、樱桃、山楂嫩叶上吸食汁液。
葡萄展叶后又转到葡萄为害,并产卵于叶背面的叶脉内或绒毛中,产卵的伤痕呈淡黄色。
6月末至7月初开始出现第一代成虫,8月出现第二代成虫。
此时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也最严重。
在葡萄品种间,美洲系统葡萄和欧美杂交品系受害较重,欧洲系统葡萄较轻。
防治方法:①秋后要彻底清扫园内落叶和杂草,减少严冬虫源。
②加强田间管理,使架面通风透光良好。
③抓住6月中下旬若虫发生盛期,第一代成虫尚未出现之前这一关键时期喷布40%氧化乐果1500倍液。
一般情况下,这...【总页数】1页(P)【作者】孙淑媛;张冰杰;邢华【作者单位】辽宁省农业技工学校;沈阳市苏家屯区种子公司;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31.12【相关文献】1.葡萄二星叶蝉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J], 李文钊2.山葡萄园二星叶蝉危害与防治 [J], 郑光伟;王振兴;秦红艳3.葡萄二星叶蝉葡萄虎蛾和葡萄十星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J], 马宝松;赵红菊;景瑞华;刘启威4.葡萄二星叶蝉对山葡萄的危害及防治 [J], 艾军;沈育杰5.葡萄二星叶蝉防治 [J], 黄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学8.刺吸式害虫
长江流域1年9~11代,闽11~12代,粤12~13代,桂13 代,琼15代 以成虫在茶丛内叶背、冬作豆类、绿肥、杂草上越冬。 3月气温10℃↑开始活动,4/上中 第1代盛发 此后每半月至1个月发生1代,11月停止繁殖 世代极为重叠(世代多,产卵期长) 卵期7~8d,若虫10d,成虫25~30d,越冬成虫150d (条件适宜)
第二节 刺吸式害虫
一、叶蝉类
(二)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
4.发生规律与习性 趋嫩为害,芽下2~3叶叶背虫口为多。 喜横行,3龄后善爬善跳。 怕湿畏光,成虫具趋光性、趋黄性。 羽化后1~2d交尾产卵,卵散产于嫩茎皮层和木质 部之间,春32粒/雌,秋12粒/雌,夏9粒/雌。 为害程度:0级-正常未受害;1级-水渍状斑、午间 凋萎;2级-红脉期;3级-焦边期;4级-枯焦期。
第二节 刺吸式害虫
二、蚧类
第二节 刺吸式害虫
二、蚧类
(一)基本特征与主要种类
3.生物学特性:
过渐变态,性二型 雌:幼期3龄,无蛹期,持 续取食,卵产于介壳下 或卵囊中,每雌产卵量 几十至上千不等; 雄:2龄-前蛹,3龄-伪蛹, 2龄后不再取食。 随风、雨扩散,随茶苗、 茶种远距离传播。 喜阴湿、郁闭,常见于中、 下层枝叶。
第二节 刺吸式害虫
一、叶蝉类
(二)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
4.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双峰型、迟单峰型、早单峰型 双峰型:平地低丘,冬季低温期,夏季高温干旱期, 为害夏、秋茶。 迟单峰型:冬季气温低,无霜期段,为害秋茶。 早单峰型:冬季温暖、夏季无酷热,为害夏、秋茶。
第二节 刺吸式害虫
第二节刺吸式害虫
一、叶蝉类
中国角顶叶蝉亚科一新属六新种(同翅目:叶蝉科)
A hn sa e s p O . 茎 柔 突 叶蝉 A 6 egh n n i s n V 短 s
武夷 柔 突 叶 蝉 A w  ̄ n ss n v 、 茎 柔 突 叶 蝉 A b^r .. p [ V 和 锥 尾 柔 突 叶 蝉 ^ u i d p o 叉 e i ct ̄s I au O c P s.N V . 有 种 的 检 索 表 . 述 了种 的外 部 形 态 特 征及 雄 性 外 生 殖 器 特 征 肘 有 主 要 特 征 o w p O 列 描
有 1 发达 突起 , 个 阳茎 口位 于 阳茎 干端部 , 后者 阳茎 干 中部 向腹 面 有或 无 突起 , 阳茎 口位 于阳 茎 干远端 部腹 面或 阳茎 干中部 突起 上 ; ) 唇基 端 向渐 宽 , 者前 唇基端 向渐窄 ; ) 长 、 粗 3前 后 4体 较 壮 ( 长大于 8c ; ) 生殖 板外缘 有许 多大剐 毛 , 成列 或 2至多列 , 体 m)5 下 不 后者仅 一 。 列
模 式 种 : 山 柔 突 叶蝉 , 种 A rs egh n ni s n V 衡 新 bu n sa es p O . h s 属征 体 长 , 粗 壮 , 冠 向前 钝 圆 突 出 、 域 平 坦 , 长 大 于 两 侧 近 复 眼 处 长 , 小 于 两 较 头 中 中 略
复眼 间宽 , 缘有 4个黑 色或红 褐 色斑 , 前 复眼大 , 眼 靠 近复 眼 , 单 间距 离 等 于或 小 于单 眼直 径 ; 颜 面平 坦 , 唇基 区窄长 , 额 中长大 于两 复 眼问宽 , 唇 基 区 向端 部渐 宽 。前胸 背 板 前缘 弧形 突 前 出, 后缘 微 凹。 中胸 小盾 片 中域横 刻 痕 明显 、 平直 , 中长约 为头冠 中长 的 1 5倍 。前翅 4端 室 . .
桑树同翅目害虫种类及其发生特点
桑树同翅目害虫种类及其发生特点作者:王展等来源:《广东蚕业》 2015年第1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15.01.11王展黄志君*(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同翅目(Homopteran)昆虫是目前昆虫纲(Insecta)中桑树害虫最大的种群,有20科,159种,由于被寄生桑树症状不明显,而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由于其寄生数量庞大,极大为害桑树的健康和桑叶的品质,部分同翅目害虫还是植物病原体的介体生物,因此,本文主要对桑树同翅目害虫所属的20科以及各科具有代表性种属的发生特点进行进行介绍和阐述,以对同翅目桑树害虫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树;同翅目害虫;分类;发生特点中国分类号:S88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15)01-34-08作者简介:王展(1993-),华南农业大学2012级在读蚕学本科生。
通讯作者:黄志君(1971-),男,高级实验师,E-mail:hzj@scau.edu.cn同翅目(Homopteran)昆虫属昆虫纲(Insecta),其数目繁多,是目前昆虫纲中桑树害虫最大的种群。
该目昆虫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其若虫与成虫口器均为刺吸式,通常寄生于植物体表面,以吸食寄主(植物)汁液为生。
由于被寄生植物往往不形成病症或形成病症不明显,因此同翅目昆虫的寄生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其寄生数量庞大,极大为害桑树的健康和桑叶的品质。
同时,同翅目昆虫吸食植物汁液的取食方式使其自身极易成为植物病原体的介体生物,从而造成植物病原体的传播与蔓延,对农林生产危害极大[1]。
依据现有的《中国桑树害虫名录》,可知能够危害桑树的同翅目害虫共有20科,159种[1][2][3]。
本文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以科为单位,对危害桑树的同翅目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以期为桑园害虫的防治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同翅目害虫】葡萄斑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葡萄斑叶蝉(叶蝉科)葡萄斑叶蝉图片,葡萄斑叶蝉长怎么样?葡萄斑叶蝉怎么防治,葡萄斑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葡萄斑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葡萄斑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葡萄斑叶蝉二、别名:葡萄二星叶蝉、葡萄二黄斑叶蝉三、学名:Erythroneuraapticalis(Nawa)四、分部地区:我国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广西、台湾等地;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
五、危害作物:葡萄、樱桃、苹果、山楂、梨、蜀葵、桃、桑树等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以成、若虫在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初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叶片苍白或焦枯,提早脱落,影响枝条成熟和花序分化。
大叶型欧美杂交品系受害重,小叶型欧洲品系受害轻。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2.9~3.7mm,有红褐及黄白色两型。
越冬前成虫皆为红褐色,头顶有2个明显的圆形斑点。
前胸背板前缘区有数个淡褐色斑纹,斑纹大小变化,有时全消失。
小盾板基缘近侧角处各有一块大型黑斑。
翅透明淡黄白色,翅面具不规则的淡褐色斑纹,但其色泽深浅不一,形式多变或全缺。
中胸腹面中央具黑色斑块。
各足跗节端爪黑色。
2、卵:黄白色长椭圆形,长径约0.2mm。
3、若虫:老熟若虫体长约2mm,分红褐与黄白两色,前者尾部上举,后者尾部不上举。
九、发生规律:此虫我国北方年生2~3代,以成虫在果园附近的石缝、杂草或落叶中过冬。
翌年葡萄发芽前,先在发芽早的苹果、山楂等寄主上吸食嫩叶汁液,葡萄展叶花穗出现前后再迁至葡萄上危害。
十、繁殖方式:卵产于叶背叶脉内或绒毛中。
5月中下旬若虫孵化。
第1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第2代成虫8月中旬发生最多,9~10月盛发第3代成虫。
一般通风不良的果园或杂草繁生的葡萄园发生重。
十一、防治方法:1、秋季葡萄落叶后彻底清除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场所,减少虫源。
叶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叶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标题:叶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叶蝉作为一种生物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养殖在景观设计、农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叶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从饲养环境、饲料选择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叶蝉养殖爱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正文:一、饲养环境叶蝉对光线和温度较为敏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的饲养环境。
首先,选择一个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场所,并进行隔离污染物的处理。
叶蝉饲养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
二、饲料选择叶蝉的主要食物是叶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确保提供足够的新鲜叶片供其取食。
最好选择无农药残留和新鲜度较高的树叶,如橙子叶、矾豆叶等供应给叶蝉。
同时,对于不同品种的叶蝉,还需根据其食性差异选择合适的饲料。
三、繁殖与孵化叶蝉的繁殖主要通过交尾方式进行,交尾活动多发生在傍晚黄昏或是夜晚时段。
成熟的雌蝉通过产卵器将卵产在树叶的背面,一般为单个有机小褐色卵。
孵化期可根据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在1-3周之间,孵化后的幼虫生活在叶片上并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
四、病虫害防治在叶蝉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些病虫害问题,如蜘蛛、蚂蚁和白粉虱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清理饲养环境,清除枯叶和杂物,以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环保措施,避免滥用化学农药对叶蝉产生伤害。
五、其他注意事项叶蝉是一种嗜食性强的昆虫,对食物的新鲜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期更换叶片,确保食物的新鲜。
叶蝉养殖中还要注意定期清洁饲养容器,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病菌滋生。
此外,及时观察叶蝉的行为习性和生理状况,如不正常的活动、精神欠佳等都可能是健康问题的信号,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
总结:叶蝉的养殖虽然相对繁琐,但通过合理的饲养环境和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叶蝉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条大叶蝉属八新种—新记录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条大叶蝉属八新种—新记录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张正明;葛钟麟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20)1
【摘要】本文记述了大叶蝉科Cicadellidae条大叶蝉属Atkinsoniella Distant的8个新种,即四点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tetramaculata Zhang et kuoh、点条大叶蝉A.stigma zhang et kuoh、三点条大叶蝉A.triguttata zhang et kuoh、黑盾条大叶蝉A.nigroscuta zhang et kuoh、黑背条大叶蝉A.nigritazhang et kuoh、曲斑条大叶蝉A.curvata zhang et kuoh、斜斑条大叶蝉A.obliqua Zhang et Kuoh和叉斑条大叶蝉A.furcata Zhang et Kuoh,1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大斑条大叶蝉A.dubia Young.
【总页数】11页(P7-17)
【关键词】大叶蝉科;条大叶蝉属;新种
【作者】张正明;葛钟麟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352.2
【相关文献】
1.云南条大叶蝉属五新种一新纪录(同翅目:叶蝉总科:大叶蝉科) [J], 蔡平;葛钟麟
2.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一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J], 张正明;葛钟麟
3.福建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三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 [J], 葛钟麟;卓文禧
4.中国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一新组合(同翅目:叶蝉总科) [J], 杨茂发;李子忠
5.云南条大叶蝉属五新种一新纪录(同翅目:叶蝉总科:大叶蝉科) [J], 蔡平;葛钟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翅目害虫】二点叶蝉(叶蝉科)
二点叶蝉图片,二点叶蝉长怎么样?二点叶蝉怎么防治,二点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二点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二点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二点叶蝉
二、别名:暂无
三、学名:Cicadulinabipunctella
四、分部地区:分布于东北、陕西、甘肃、河南、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五、危害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茄子、白菜、胡萝卜、大豆、棉花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等
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成虫、若虫在叶背面刺吸汁液,破坏叶绿素的形成。
柿树受害严重时能造成早期落叶。
近几年在产柿山区,发生普遍且严重,是造成柿树生长衰弱,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八、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3毫米,全体淡黄绿色,前胸中央有纵行白色宽带,两侧各有1个大白斑。
小盾片黄褪色,中央白带及两侧白斑与前胸背板相接。
前翅有光泽,半透明,翅端1/3处有黑褐色斑1个。
2、卵:长0.7毫米,宽0.15毫米,无色透明,孵化前为淡绿色,长肾形。
3、若虫:初孵时色较淡,头特别大,无翅,以后体色变深,翅芽发达,5龄时前翅芽达第4腹节,后翅翅芽达第4腹节末端。
前翅翅芽黄色。
九、发生规律:在江西南昌1年约发生5代,以成虫及大、中若虫在较潮湿的浅草地越冬(冬暖时仍能活动取食)。
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羽化。
第一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以后陆续繁殖危害,直到12月上、中旬仍能正常活动。
在宁夏银川,以成虫在冬麦上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春危害。
1年中7~8月间为盛发期,11月在冬麦上仍有发生。
在湖南长沙,12月中、下旬仍有发生,且数量较多。
十、繁殖方式:以卵在当年生枝条皮层内越冬。
十一、防治方法:
1、冬季和早春清除田间及周围的杂草,在成虫益发初期利用黑光灯或普通灯火诱杀(主要雌虫),可以减少虫口基数。
2、在各代若虫发生初期,尤其是5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应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叶蝉散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400~500倍液,或50%叶蝉散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75%乙酰甲胺磷乳剂1000倍液,或20%菊乐合酯乳剂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等。
在田间喷药时要注意喷头向上,使叶背面全面喷到,提高效果。
并注意几种农药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