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VP起来”语法语义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40501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vP起来”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包括“VP起来”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法化分析以及比较分析。
把“起来”的词性分析放在“vP起来”的语义分析中,因为“VP起来”表达的语义不同,“起来”的词性也不相同。
并且对“起来”的词性重新进行了界定,分为“趋向动词”和“准表体助词”。
在对“vP起来”进行语义分析时,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找出“VP起来”隐层的语义内容和显层的句法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V起来”和“A起来”中的v和A的语义特征的分析,列出了能够进入“V起来”和“A起来”的动词和形容词分类表。
并力图找出“v起来”和“A起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形式上的标志,如某些副词(逐渐、渐渐、才、就)等放在“v起来”和“A起来”之前通常都是表示[始续】的意义。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还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起来”的语法化历程,把“起来”分为五类。
并且试图探讨导致这种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认为“起来”的语法化动因是语言内部力量,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而引起的。
同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韵律特征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以趋向动词所表示的“趋向意义、结果意义、状态意义”为纲,对“VP起来,上来/上去”和“VP起来/下来厂F去”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起来、上来、上去”和“起来、下来、下去”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如“起来、下来、下去”能够表示状态意义,而“上来、上去”却没有状态意义,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还是从它们的本义上寻求解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组趋向动词虚化的程度并不相同,“起来”的虚化程度最高,“下来、下去”次之,“上来、上去”最低。
AbstractThispapertakes“VPQilai”structurewhichisusedfrequentlyinModernChineseassuveryingobject,includingsyntacticananlysis,semanticananlysisgrammaticalizationalananlysisandcomparativeanalysisof“VPQilai”.Thequalitativeanantysisisplacedwithinthesemanticananlysisof“VPQilai”.BecausethequalitYof“qilai”ismainlyrestrictedbythedifferentmeaningof“Qilai”.Wealsoredefinethequalityof“Qilai”as“directionalverb”and“semi—aspectauxiliary”.Basedonthepricinpleofformandmeaningintegrated,Wefindoutthecorrespondingrelationbetweendeepsemanticcontentsandsurfacesyntacticstructure。
VP壳理论与几个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最简方案作为转换生成语法的 最新发展,致力于简化语法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过程。 其体现在 动词上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将语言的所有动词结构表征纳入
到一 个VP壳 (VP shell)结 构 当 中 。 之 前 的 研 究 已 经 将VP壳 广 泛应用于对多种英语动词现象的底层结构分析当中, 体现了 其强大的理论解释力, 大大简化和统一了英语动词的句法结 构。 鉴于普遍语法本质上是全人类所特有和共有的,也为了更 好地理解VP壳理论, 本文从现代汉语的几个较特殊的动词结 构入手, 希望借助VP壳结构发现在汉语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 之下也存在统一的逻辑式。
b.来 了 客 人 。 按照一般理解,“来” 是不及物动词, 不指派宾格, 所以 (3b)句的“客人”一词的位置较难解释。 但(3a)和(3b)两句 虽 然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却相同,且两句中都只有一个名词论 元,扮演相同的题元角色— ——主 题 (theme)。 根 据 题 元 角 色 指 派 统 一 化 假 设 (UTAH),具 有 相 同 题 元 角 色 的 论 元 在 句 法 结 构 上也应该占有相同的位置。 也就是说,(3b)句和(3a)句的逻辑 式 应 该 是 一 致 的 , (3b) 句 是 在 (3a) 句 的 基 础 上 演 变 而 来 的 , 可 用 VP壳 解 释 如 下 : (4)
(二)动词复制句 动词复制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 它的表层 结构有动宾和动补两个动词词组, 并且这两个动词词组的中 心词是相同的。 例如: (5)a.我 吃 饭 吃 (得 )很 快 。
b.他 说 话 说 (得 )很 慢 。 用VP壳 结 构 来 描 述 动 词 复 制 句 的 逻 辑 式 ,我 们 可 以 假 设 上层v结构的中心词为具有施事意义do的显性轻动词,其 语 音 形式由句子当中描述的具体施事行为来决定。 如在例子(5a) 中 的 轻 动 词 do 指 的 是 “ 吃 ” , 而 在 (5b) 句 子 中 的 do 则 指 “ 说 ” 。 这 个显性轻动词可以独立存在,不触发下层动词移位,并指派 句 中 的 施 事 论 元 及 主 题 论 元 。 下 层 VP词 组 多 以 “V- 得 ” 结 构 加 形容词形式或直接以V加形容词形式表动词状态补语,“得” 此处被处理成一个动词后缀。 图(6a)描述的就是(5a)句的VP 壳结构:
现代汉语VP的结构定界和结构关系判定(硕士论文)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VP的结构定界和结构关系判定Determining Boundaries and Constructional Relations of Verb Phra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姓名: 詹卫东学号: 19320036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计算语言学导师:陆俭明教授俞士汶教授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八日-- 1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VP的结构定界和结构关系判定摘 要本文首先按语法功能标准将现代汉语短语进行了全面分类,对其中的动词短语(VP)做了详细的结构和分布描写。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对VP进行结构定界和结构关系判定时产生歧义的情况,包括自囿型歧义和他囿型歧义,真歧义、伪歧义和准歧义等不同类型。
解决歧义问题的关键是找出VP的句法分布条件。
本文以跟“被”字结构相关的VP为例,具体分析了跟“被”字结构相关的VP的分布限制条件,较好地解决了“被”字句中VP的结构定界和结构关系判定的歧义问题。
最后,本文将归纳所得的语言知识加以形式化,交付计算机处理使用,使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检验和进一步改进。
-- 2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etermining Boundaries and Constructional Relations of Verb Phra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assification of phra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distribution, and particularly,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s and the functions of Verb Phrase(VP).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mbiguity of determining by computer boundaries and constructional relations of VP . They can be classified from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view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ambiguity, ambiguous VP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kinds: the closed-ambiguous type and the opened-ambiguous type; and viewed from differentiated types of relation between model ambiguity and concrete ambiguity, ambiguous VP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kinds: the true-ambiguous type, the pseudo-ambiguous type and the quasi-ambiguous type.Then, the author gives an example of determining boundaries and construc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PP VP VP” in order to introduce how to solve ambiguous problems by the method of giving the restrained conditions of VP in certain contexts.At last,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bout the restrained conditions of VP in certain contexts is formalized for a Chinese-English Machine Translation Prototype system.-- 3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第一章引 言 (1)第二章关于现代汉语VP (3)§2.1VP的内部构造 (3)§2.2VP的外部功能 (4)§2.3分布条件 (6)第三章VP的结构定界问题 (7)§3.1 可能发生VP结构体定界歧义的排列式 (7)§3.2 自囿型结构体定界歧义 (8)§3.3 他囿型结构体定界歧义 (8)§3.4 真歧义 (9)§3.5 伪歧义 (10)§3.6 准歧义 (11)第四章VP内部结构关系判定问题 (13)§4.1 他囿型结构关系歧义 (13)§4.2 自囿型结构关系歧义 (13)第五章举例: PP VP VP组合 (16)§5.1PP VP组合中VP要满足的条件 (17)§5.2VP VP构成不同结构关系的限制条件 (24)第六章语言知识的形式化表示 (27)§6.1复杂特征集与合一运算 (27)§6.2词的属性描述 (28)§6.3短语的属性描述 (28)第七章分析结果示例 (30)结语 (36)附注 (37)参考文献 (39)致 谢 (40)附录一现代汉语词和短语功能分类标记体系 (41)附录二涉及到VP的短语规则(部分) (42)附录三能跟“被”字结构组合的VP (45)-- 4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 言中文信息处理经历字处理、词处理阶段,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目前已发展到用计算机进行短语处理的时期。
“VP的”歧义指数扩展研究

“VP的”歧义指数扩展研究摘要文章通过对“VP的”中名词的配价分析,扩展完善朱德熙先生就“VP的”歧义与指称问题提出的歧义指数公式。
在“VP的”结构中,动词或有价名词的一个配价位置(即与其有相同语义关系)出现多个成分与其配价,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名词成分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词的不同配价位置(即有不同语义关系),也可能产生歧义。
关键词价名词配价歧义分析引言“价”是一个化学概念,为的是说明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
最早将其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斯尼耶尔。
他认为词与词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排列在一起的,相互之间有关联。
特斯尼耶尔语法是一种依存语法。
他认为句子核心是动词;句子中除了动词外的词跟动词有依存关系;动词外的成分又分为行动元和状态元,行动元即跟动词相关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成分(1~3个),状态元是无限的,包括时间、条件、处所等成分。
配价语法就是研究动词与行动元之间关系的语法。
语法中的“价”是用来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词组。
即动词的“价”决定于动词所能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
在汉语中,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的是一价动词,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的是二价动词,能支配三个行动元的是三价动词。
如,桥塌了。
鸡吃米。
我送朋友礼物。
配价理论最初用于动词,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实际语法问题。
比如,“VP的”的指称与歧义问题,为此朱德熙先生归纳总结出了一个歧义指数公式:P=n-mP代表歧义指数,n代表动词的配价数,m代表结构中出现的动词配价成分的数目。
P=0 不能单独指称人或物,只能作定语,无歧义 *张三游泳的P=1 可指称人或物,作主语、定语,不会引起歧义游泳的是张三P=2 可指称人或物,作主语、定语,但可能会引起歧义吃的然而,对于以上歧义指数公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一下问题解释力就不强。
如:孩子考上北京大学的(家长)我撕了封面的(书)个儿高的(运动员)弹性很好的(金属)然而,以上短语中动词、形容词配价歧义指数P为零,为什么所修饰的中心语可以不出现,即可单独指称人或物?再如:A.对考试的意见 *对《红楼梦》的论文 *对黑社会的仇对祖国的感情 *对农村情况的影片 *对家乡的情对身体的害处B.对校长的意见为什么有些名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有些不能;同样能受其修饰,有的会有歧义?以上这些问题都与名词的配价有关,也就是说,不仅动词、形容词有价,名词也有价。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

“都XP了,还VP呢”句式分析“都XP了,还VP呢”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语句式,通常用于表达某事已经很糟糕了,还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
这句话的主要特点是用“都”和“还”来形成对比,并且使用缩写词“XP”和“VP”来代表两种不同的糟糕程度。
句式结构分析:“都XP了,还VP呢”这句话的基本句型是“A了,还B呢”。
其中“A了”表示一个事实或状态,而“还B呢”则表示与A相比还有更糟糕的事情。
在这个句型中,A和B通常被描述为两个类似的事物或情况,但A要比B更不好或更糟糕一些。
在“都XP了,还VP呢”这个句式中,“都”表示已经发生了一些糟糕的事情,而“XP”则是“Experience points”,意思是经验值,通常用于指代一些游戏里的经验奖励积分。
在这个句子中,XP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度量,表示事情已经达到了某种糟糕的程度。
而“还VP呢”中的“VP”则是“Vice President”的缩写,表示“副总统”,是指更糟糕的情况或结果。
因此,“都XP了,还VP呢”这个句子的整体意思是,已经达到了某个极度糟糕的程度,但事情还没到最坏的情况,仍有更糟糕的结果等待着我们。
语言特点分析:1. 使用套话句式“都XP了,还VP呢”这个句式是一种典型的套话,通常被广泛使用。
套话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通常用于口语和非正式的书面语言中。
2. 精炼简洁这个句式中只有7个字,但表达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情绪和语气。
同时,使用了缩写词“XP”和“VP”,增加了语言的紧凑度和简洁性。
3. 带有幽默和讽刺意味这个句子用了明显的夸张和讽刺手法,并通过语气的配合让听者觉得有轻松愉悦的感觉。
同时,使用缩写词的方式也增加了一些幽默成分。
使用场景:“都XP了,还VP呢”这个句式通常用于感叹或讽刺某个事件或情况已经很糟糕,但还可以变得更加糟糕。
这个句式在娱乐圈和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见,常常被用来谈论某个名人的言行,或者某个社会事件的发展趋势。
例如:“你已经失败了,还有更多的失败呢。
从“VP壳”视角下分析汉语容纳句NP1+V+NP2结构

从“VP壳”视角下分析汉语容纳句NP1+V+NP2结构本文从容纳句式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最简方案中的“VP壳”理论探讨这一句式的形成。
汉语容纳句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这个句式表示数量关系,是由双数量短语和动词构成,即“NP1+V+NP2”,动词后的数量短语为施事,是动作的发起者。
研究发现,容纳句中有一个轻动词,其强语素特征会促使下层结构的移位,并指出这一句式现象主要是不同的语用效果导致的。
标签:NP1+V+NP2 “VP壳” 容纳句内涵语用效果一、引言汉语中有“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房间住三个人”“一张床睡两个人”这样的句子是由一种共同的方式来表达容纳意义。
汉语容纳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标记程度特别高的特殊句式,引起了语法学界各学者的关注。
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不只是表示数量,更强调NP1和NP2之间的数量关系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情况,汉语容纳句中的语序是施事在动词后NP1作为话题位于句首,NP2作为句末焦点,形成了背景与焦点之间的关系,使语序具有和谐性。
本文尝试运用生成语法中最简方案下“VP壳”(VP shell)的假设,对汉语容纳句的生成做出解释,并分析这一句法产生的语用效果,更深层探究该句法的生成过程。
二、相关研究在有关汉语容纳句式的句法研究中,讨论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汉语容纳句式特征的描写。
丁加勇(2004)对“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类数量性施事宾语句存在三种数量关系:分配量关系,容纳量和使用量关系。
并提出了一个数量转喻认知模型,用施事参与动作的数量来转喻事物的容纳量,用一个事物的数量来表达另一事物的数量。
当我们提到容纳物N1时,N2就会被激活,如分析“一张床睡两个人”这一容纳句情景时,往往人们谈到“床”的大小时,会激活“人的数量”这个概念,因为床是专门供人使用的。
且用具体的人的数量(如能容纳两个人)来说明床的大小,比用抽象的数量(如床的尺寸)来说明床的大小要具体、熟悉得多,于是数量转喻相应产生。
指称性“VP的”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指称性“VP的”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一、引言“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例1.开车的跑了。
= 开车的人跑了。
“开车的”指称“开车的人”,作主语。
例2.难的都不会。
= 难的题都不会。
“难的” 指称“难题”,作主语。
例3.来了一个卖菜的。
= 来了一个卖菜的人。
“卖菜的”指称“卖菜的人”,作宾语。
例4.我爱看打仗的。
= 我爱看打仗的电影。
“打仗的”指称“打仗的电影”,作宾语。
例5.木头的比水泥的住着舒服。
(指木头的房子、水泥的房子)例6.我的书在包里,你的我没看见。
(指你的书)例7.一斤重的鸡太小,买两斤的正好。
(指两斤的鸡)例8.这些学费是我和弟弟的。
(指我和弟弟的学费)例1~例4,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谓词性结构(用VP表示)加上“的”,变成了名词性结构(用NP表示),指称人、事、物,作主语、宾语。
例5~例8:名词、代词、数量词组成的体词性结构加上“的”,仍为名词性结构,指称人、事、物。
NP本身具有指称功能,加上“的”仍具有指称意义,不过指称的对象不同,即语法功能不变,语义所指变了。
本文只讨论指称性“VP的”结构,指称性“NP的”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VP的”中VP可以是单个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复杂的谓词性结构,内部组合或为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或为连动结构、兼语结构、主谓结构等,陈述动作、行为、事件或事物的特征,带上“的”后,意义转化为指称动作、行为、事件的主体或对象。
例如:VP“VP+的”NP(指称对象)动词“吃”吃的摆了一桌子。
吃的食物形容词“紫”杜鹃花紫的好看。
vp 汉语语法

vp 汉语语法VP汉语语法指的是虚词和助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和作用。
虚词和助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标记等作用,能够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VP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
一、虚词的使用虚词是一类没有具体实义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作用。
常见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助词等。
1.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
例如:“和”、“或”、“但是”、“所以”等。
连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的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2.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在句子中起到修饰、标记的作用。
例如:“在”、“上”、“下”、“由于”等。
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其他成分。
3. 助词助词是一类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起到标记句子成分和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
例如:“的”、“地”、“得”等。
助词在句子中起到限定、修饰、标记等作用,能够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助词的使用助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标记词性、句法功能和语法关系的作用。
常见的助词有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
1. 时态助词时态助词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时间,有过去、现在、将来等不同的时态。
例如:“了”、“着”、“过”等。
时态助词能够帮助表达句子中动作或状态的时间关系。
2.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情感、态度等,能够帮助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愿或感受。
例如:“吧”、“呢”、“啊”等。
语气助词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3.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用于标记句子的结构,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
例如:“的”、“得”、“地”等。
结构助词能够帮助句子的修饰成分更加准确、清晰,使句子更加通顺。
三、VP汉语语法的作用VP汉语语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使语言更加准确、流畅。
通过使用虚词和助词,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清晰,起到连接、修饰、标记等作用。
汉语“有VP”结构的演变

汉语“有VP”结构的演变
汉语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也在不断演变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结构是“有VP”结构,即动词短语前加上“有”字。
本文将探讨过程。
最早,“有VP”结构的使用主要是表达具有某种属性或状态的事物。
例如,“有书在桌子上”表示桌子上有一本书。
这种结构的基本意义是表达存在和拥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逐渐扩展到表示行为和动作。
在古代汉语中,“有VP”结构主要用于描述拥有或存在的状态。
例如,“有人在跑”表示有人在奔跑。
这种结构的使用较为简洁,能够清晰表达动作和状态。
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表达方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进入现代汉语时期,“有VP”结构逐渐扩展到表示动作和行为。
例如,“有人在唱歌”表示有人在唱歌。
这种用法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这种结构也增加了句子的灵活性,使得表达更加自由。
除了表达行为和状态外,“有VP”结构还可以用于表达结果和目的。
例如,“有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表示明亮的星星使夜空变得明亮。
这种用法的出现使得句子更加丰满,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汉语“有VP”结构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简单描述拥有和存在的状态到表达动作、行为、结果和目的的扩展。
这种演变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汉语“有VP”结构在未来继续演变,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魅力。
“有的VP”的构式语义

“有的VP”的构式语义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有的VP”的基本含义与结构分析 (6)2.1 “有的”词汇特点 (7)2.2 “VP”的构成分析 (8)2.3 “有的VP”短语的语义特征 (9)三、“有的VP”在句子中的功能与作用 (10)3.1 作为谓语的情况 (11)3.2 作为宾语的情况 (13)3.3 作为定语或状语的情况 (14)四、“有的VP”与其他相似结构的比较 (14)4.1 与“有些VP”的区别与联系 (15)4.2 与“所有VP”的区别与联系 (16)4.3 与“某个VP”的区别与联系 (18)五、“有的VP”的语义演变与变化 (19)5.1 语义的泛化 (21)5.2 语义的特化 (22)5.3 语义的弱化 (23)六、“有的VP”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与理解 (24)6.1 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与理解 (25)6.2 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与理解 (26)6.3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理解 (27)七、“有的VP”的认知与语用分析 (29)7.1 认知角度的分析 (30)7.2 语用角度的分析 (31)7.3 认知与语用的关联分析 (33)八、结论与展望 (34)8.1 研究总结 (35)8.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7)8.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8)一、内容综述“有的VP”的构式语义文档旨在探讨和分析一种特定语言结构——“有的VP”的使用语境及其含义。
在这个综述段落中,我们将概述“有的VP”的基本形式,重点讨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主要含义和用法,并简要介绍该构式的常见变体及其重要性。
“有的VP”构式中的“有的”是一个量词短语,用于泛指某些存在的事物或情况。
“VP”则代表动词短语,可以是具体的动作、状态或事件。
这个构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有的”这一表达来引导一个不确定或泛指的对象,然后跟随一个动词来描述这一对象所执行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
vp 语言学术语

vp 语言学术语VP语言学术语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了众多的学术术语。
其中,VP语言学术语是指在语言学研究中用于描述和分析动词短语(VP)的特殊术语。
本文将对VP语言学术语进行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VP(动词短语)VP作为句子中的核心部分,由一个动词和其它相关成分组成。
它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状态或者事件。
在句子中,VP处于句子的中心位置,起着连接句子各个部分的重要作用。
二、论元论元是VP的必要成分,它是与动词紧密相关的成分。
论元可以是主语、宾语、补语或其他补充成分等。
它们在VP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完整的动词短语。
1. 主语(Subject)主语是VP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执行动作或经历状态的实体或事物。
主语一般位于VP中的最前面,起到命名和指代的作用。
例如,在句子“The cat is sleeping.”中,主语是“the cat”。
2. 宾语(Object)宾语是VP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它是动词操作的对象。
它通常回答了“谁”或“什么”的问题。
例如,在句子“The cat is chasing a mouse.”中,宾语是“a mouse”。
3. 补语(Complement)补语是VP中的一个必要成分,用于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说明。
它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在句子“She is a doctor.”中,补语是“a doctor”。
三、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论元结构指的是VP中论元的排列和组织方式。
论元结构决定了语法和语义内容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论元结构,VP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1. 一位论元(One-Place Predicate)一位论元指的是只有一个主语的VP。
它表达的是一个动作或状态。
例如,在句子“He sleeps.”中,VP只有一个主语,表达的是“睡觉”。
2. 二位论元(Two-Place Predicate)二位论元指的是有一个主语和一个宾语的VP。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句法、语义、语用的比较分析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句法、语义、语用的比较分析作者:施静雯来源:《学周刊·A》2014年第02期摘要:“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
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
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关键词:“在+处所词+Vp” “Vp+在+处所词” 句法语义语用“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两类句式的差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
这两类句式的差异留学生难以分辨,时常混用,造出了诸如“我吃饭在五道口、我浇花在院子里”这样的错句。
关于这两类句式,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句式的变换条件、动词的特点、语义表达的差异等等。
本文借助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考察这两类句式的整体差异,试图为汉语教学提供指导。
一、句法层面的比较(一)当主语为受事成分时,两类句式对动词形式的要求例:A.书在桌上放;画在墙上贴;鱼在鱼缸里养;小猫在院子里关;B.书在桌上放着;画在墙上贴好了;鱼在鱼缸里养了三天;小猫在院子里关了很久;C.书放在桌上;画贴在墙上;鱼养在鱼缸里;小猫关在院子里;D.鱼在水里游;他在楼上住;他在床上躺;他在桥上站;先看A、C两例,A类句子都不合格,相同的说法却在C都中成立。
再看A、B两例,当B例中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着”和相应补语成分后,A类中的说法才成立。
可见当主语为受事成分,并且动词为光杆形式,即句末无附加成分时,只能使用“Vp+在+处所词”格式。
只有我们在动词后加上附加成分诸如“着、了”和补语成分时,才可以使用“在+处所词+Vp”格式。
再比较A和D类,A类主语为受事成分,D类主语均为施事,但D类中前面两个说法成立而后面两个不成立。
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

首先 ,“ 十动词 ”的释 义方 式难 以推 及到 “ +形容词 ” 有 有 ,例 如 : a 有看 蜀遍 ( . 已经 看完 了一遍 ) a. 有大蜀 寸 ( 的语 用价 值 是 强调 、 聚 焦 和 完 句功 能 。 有 P
关 键 词 :福 州 方 言 ; 有 +v P;语 义 ;语 用 中图 分 类 号 :H 7 1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8 (O 9 6 02—0 0 0 2 5 2 O )O —0 9 7
本身 的语 法 语 义 性 质 . 二 是 “ +v ” 所 处 的 语境 。 “ ”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 成 ” 义 只是 上 述 两 种 因素 相 有 P 有 完
遇 合 时 产生 的 言 语 意 义 , 它本 身 固有 的 语 义 是 肯 定 动作 的发 生 或 状 态 的 存 在 , [ +静 态 ]是 “ +v ” 句 有 P 式 的语 义 特 征 。 通过 与普 通 话 “ ” 的 比 较 可 知 ,“ ” 是 一 种过 程性 成 分 , 而 “ ” 则 是 一 种 非 过 程 性 了】 了】 有
某事的意 志 、意 愿和可 能”和 “ 示动作 的频度 或 效果 大 ”这 两 项 意义 。 总之 ,对 “ 十vP 表 有 ”句 式
的研究 至今还未 达成共 识 ,大 多 只是举例 判 断,缺 乏缜 密分 析 ,其 中 陈泽 平业 ( 9 8 , 已展 开初 步 19 )
论证 ,予 以后学 深刻 启发 ,但其 仅从 “ 有”与 “ ” “ ”关 系这 个 方 面入 手 ,论 述 不够 详 细周 全。 时 、 体 为此笔者拟 从分歧 的焦 点—— “ 完成 说 ”与 “ 定说 ” 入手 ,从 多 个 角 度 多 方 论证 如 下 观 点 ,即 用 肯
_有_NP_VP_的句法_语义_语用特点

“有+NP +VP ”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杨 玲“有”是一个特殊的二价动词,可以作为动核去构成各种句式。
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有+NP +VP ”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有”包括“没有、没”。
一、“有+NP +VP ”的句法特点“有+NP +VP ”可以独立成句,有时也充当句中的某一个成分。
如:①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
(鲁迅:阿Q 正传)根据大多数的语法学著作,我们再进一步把“有+NP +VP ”划分为三种类型:Ⅰ类 S 1(主语)+有+S 2(兼语)+VP ,此类格式可以构成非主谓句。
Ⅱ类 S +有+O +P ,此类格式中的NP 与“有”是动宾关系,所以记作O 。
Ⅲ类 S +有+NP +这/那么+VP ,此类格式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概括起来说,Ⅰ类为“有”字兼语句,V 与“有”都指向S 2,全句主语(S 1)可以无条件不出现。
Ⅱ类是“有”字连动句,V 与“有”共同指向S ,在一定条件下S 才可以不出现。
Ⅲ类是“有”字主动宾句,S 可以无条件不出现。
1.1(1) 有+S 2+VP②有几个女人拗不过孩子的欲望,便给他们买了最便宜的小洋囝囝。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③他立了一会儿,看见有一只小火轮从对岸过来了。
(郁达夫:沉沦)④潘师母从来不曾受过这样的困累,好容易下了车,却还有可怕的拥挤在前头。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⑤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
(鲁迅:伤逝)1.1(2) S 1+有+S 2+VP⑥我有三个堂叔叔,两个姑姑都住在城南乡下,离城四十里左右。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⑦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
(鲁迅:伤逝)⑧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
(张爱玲:倾城之恋)如果S 1不出现,那么S 2少有受事,在我们所掌握的语料中仅有个把例句:⑨有时节出城去看看,有谁的柴船无人照料。
“-量名+Neg+VP”和“Neg+VP+-量名”的不对称

仅表示 数量“ 一” , 但受 构式赋 义及全 称量化词 “ 都/ 也” 影 响 后。 意义产 生了分化 。 两种语 序的对立是“ 一量 名” 中的“ 一” 在 不 同构 式 中语 义 分 化 的 结 果 。
同 的地 方 ,也 有 一 些 不 同 的 地 方 。郭 锐 ( 1 9 9 8 ) 、倪 建 文 ( 2 0 0 1 ) 、 戴耀 晶 ( 2 0 0 0 a ) 、 胡清 国( 2 0 0 4 、 2 0 0 6 、 2 0 0 7 ) 、 刘 承 峰 ( 2 0 0 7 ) 指 出“ 一量 名” 否 定 格 式 存 在 两 种 语 序 。郭 锐 ( 1 9 9 8 ) 认为 “ 一量 名+ N e g + VP ” 是 由“ N e g + v P + 一量名 ” 句 式 的 焦 点 成分 “ 一量 名” 前置形成 的 , 这 两 种 句 式 有 几 乎 完 全 一 致 的 结 构 限制 。 两种句式之 间 , “ 一量名 ” 的 论 元 角 色 和 句 法 成 分
“ 他没喝一杯酒 , 只 喝 了半 杯 ” 。
焦 点 安 排 等 信 息 结 构 的要 求 造 成 的 。 郭锐 ( 1 9 9 8 ) 认为 , 在语 感上 , A 式 比 B式 说 着 顺 口 , A式 ( o v) 是 一 种 非 常 规 配 位 语序 , B式 ( v o) 是 一 种 常 规 配 位 语 序 。 这 种 非 常 规 配 位 语 序 显 然 更 能 突 出焦 点 , 符 合 汉 语 的一 般 倾 向 , 在 使 用 上 更 易
因。 最后, 解释 了两种语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 包括量化“ 个体” 和量化“ 事件” 、 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的区别.
得 出“ 一量名” 否定格式 两种语序 不存在 平行 变换 关系. 而是不对称的 关键词 : 一量名 ;语序 ;不对称 ;焦点;否定 中图分类号 : H0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0 5 4 4 ( 2 0 1 3 ) 0 5 — 0 0 9 0 - 0 5
“一量VP”与“VP一量”的句法与表意差别

A 式与 B式 两 种 格式 在 口语 中使 用率 都 很 高 , 但表 示意 思有 明显 的差别 。本 文将 通过 大 量 真实 文 本 的语 言 材 料 分 析 , 察 其表 意 的差 别 并试 解 释 观
其 差别 的成 因 。
[ 稿 日期 ]2 1 — 2 1 收 0 0 1—0
“
一
、
A 式 与 B式 结 构 上 的 差 别
番 感 慨 ” “ 把 抓 住 ”“ 、一 、 一脚 踢 开 ” 结 构 ;VP 等 “ 量 ” “ 慨 一 番 ” “ 了一 把 ” “ 了 一脚 ” 结 指 感 、抓 、踢 等
( ) 一 可转 换 的 A 式与 B式 。
一
有 一小部 分 的 A 式可 以转换 成 B式 如 : 词 为 双 音 联 合词 ( “ 叫 ” 如 呼 、 “ 喊 ”“ 叹 ” “ 慨 ” “ 闹 ”“ 喊 ” ) 哭 、感 、感 、打 、呐 等 或单 音
动词 前 加 一 个 表 情 状 的 状 语 ( “ ” “ ” “ ” 如 猛 、狂 、乱 、
量词 , “ ” “ ” “ ” “ ” , 包 括 一 些 临 时 如 句 、声 、步 、把 等 还
脚 踢 翻 一 *踢 翻 一 脚
[ 金 项 目]天 津 市 哲 学 社 会科 学 项 目“ 代 汉 语 t气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J W0 ——2 ) 基 现 3 ( T Z 810 1 。
[ 者 简 介 ]温 锁 林 (9 2 ) 男 . 作 1 6 一 . 山西 寿 阳 人 . 津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 : 代 汉 语 语 法 。 天 文 研 现 ① 本文 语 料 全部 选 自北 京籍 作家 的作 品 。文 中《 》弋 曹雪 芹 、 红 『表 高鄂 的《 楼梦 》《 》 《 》 别 代 表 老舍 的《 驼祥 子 》 红 ;骆 和 二 分 骆 和 《 马 》《 》 表霍 达 的《 斯林 的 葬礼 》《 》玩 》 动 》 别 代表 王 朔的《 失我 爱 》玩 的 就是 心 跳 》 《 物 凶猛 》 二 ;穆 代 穆 ;永 《 和《 分 永 《 和 动 。
“一量VP”的历时研究

Diachronic Study of“Yi liang(一量)VP”
作者: 于洁[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
页码: 39-4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一量动”;“一量形”;历时演变
摘要: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具有定中关系的“一量VP”的历时演变进行考察。
“一量VP”包括“一量动”和“一量形”两种类型。
在先秦时期,没有发现“一量动”这一结构,但出现了由时间量词构成的“一量之VP”结构;到两汉时期,出现了由时间量词参与构成的“一量VP”。
由时间量词构成的“一量VP”很有可能是“一量动(量词为时量词)”格式的来源。
之后,更多量词能够进入这一格式。
“一量形”这一结构则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表示数量
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另一个是具有修辞色彩的“一量形”。
其中,表示数量的“一量形”和“一量之形”,其数词不一定必须为“一”;而带有修辞色彩的“一量形”,数词必须
是“一”,而且不表示数量。
“VP也是醉了”构式探析

“VP也是醉了”构式探析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带来了大量流行语,“也是醉了”作为2014年度流行语使用度排行前列的词语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这篇文章将从构式角度对“也是醉了”中的小类“VP也是醉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剖析。
关键词:vp也是醉了;构式语法;主观性一、词语缘起这一神回复的创始人,可以追朔到金庸《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大侠。
令狐冲以:“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谄媚样,可就浑身难受,摇摇晃晃几欲醉倒”来讽刺别人的谄媚。
后常被人用来表示对事物、状态或行为的无力吐槽,表达一种无奈、无语和无法交流的心理感受。
二、“VP也是醉了”构式分析(一)“VP也是醉了”构式义分析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整体的意义不能从各部分意义简单相加而得,而是大于各部分的意义,“VP也是醉了”的含义不能从字面意义推出,例如“看看也是醉了”表达的不是看看就喝醉了,而是表示对一种现象的无力吐槽,所以我们认为,“VP也是醉了”是一个构式,可以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其就行剖析。
先看下面几个例句①:(1)遇到个坑爹的阿姨也是醉了(2)这小胸脯挺的,看看也是醉了(3)听听也是醉了(4)一到周末就下雨,想想也是醉了根据形式我们将此构式进行分类,一类是“听听也是醉了”类,另一类是“遇到个坑爹的阿姨”类。
1.“听听也是醉了”类这一类的“VP也是醉了”类通常使用的VP是动词的重叠形式,常使用的动词是“看看、说说、想想、听听”,表示时间短、次数少、动作轻,语气更为轻松、悠闲。
(5)传真听了整整一首铃声。
想想也是醉了,至于是那首铃声,…《水手》。
(6)看看这里的天也是醉了,人家不希望被污染第一个例子中“想想也是醉了”,“想想”是动词“想”的重叠形式,重叠以后动词的动量变小,语气变得更为口语化,表达一种无奈的心情。
2.“遇到个坑爹的卖家”类这一类的“VP也是醉了”常用的形式是动宾形式,即动词+名词。
(7)见到这样的牙膏也是醉了,小巨蛋火了!(8)瞅那小眼神,也是醉了这一种的“VP也是醉了”是该构式的常规使用,表达的语气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吐槽。
现代汉语“有+VP/V”句式成因刍议

现代汉语“有+VP/V”句式成因刍议“有+VP/V”句式是近些年来在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中非常活跃的一种表达方法。
这种结构句式的成因,既不是古汉语的复活,也不是语言自身的对称发展,而是受到了东南方言语法的影响,并由港台普通话传至大陆普通话中。
尽管该句式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有其独特的表达优势,但在普通话中的接受度并不高,使用人群受到职业、年龄、性别和地域的限制,尚不能成为普通话规范语法格式。
标签:现代汉语“有+VP/V”句式成因一、前言“有”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活跃的一个动词,一般表示“领有、具有、拥有”或者“存在”,与“无”“没(没有)”相对,其后一般接名词性宾语,如“年轻人有热情,有朝气”“小王有艺术家的气质”等等。
此外,“有”还可以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劳、有请”等,但数量极其有限,只限极个别动词。
杨庆蕙(1993)主编的《现代汉语正误辞典》中指出:“动词‘有’表示领有、具有,它后面一般要求直接跟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充当的宾语,有时也可带动词(大多是双音节动词)充当的宾语,如‘有发展’,‘有增加’。
但一般不能带动宾短语或补充短语充当的宾语。
”杨庆蕙指出的一个典型错误例句是“山上有下雪。
”她认为,“下雪”是动宾短语,不能作“有”的宾语,应将“有”改为副词“在”,表示山上正在下雪。
朱德熙(1982)认为,动词“有”能带的动词宾语是有限制的,只能带“名动词”,可以说“有影响”“有准备”“有计划”,但是不能说“有看”“有写”“有去”“有反对”“有喜欢”“有同意”等。
然而,近年来,“有+VP/V”结构的句式在电影、电视、电台、网络甚至报纸和杂志中却大行其道,使用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影响到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
以前朱德熙先生和杨庆蕙教授认为错误的用法如“山上有下雪”正在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并且呈现泛化态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有+VP/V”这种看似不正确的用法?二、“有+VP/V”结构句式的类型“有+VP/V”结构的句式一般在口语对话中使用较多,报刊和杂志等媒体出于新潮的需要也会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讨论有关“一量VP”的三个问题:第一,充当量词的词语;第二,VP的构成;第
三,“一量VP”的语义特点。
一、量词
在“一量VP”中充当“量”的词语,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临时借用的动量词;第
二类,一般动量词。
(一)临时借用的动量词
临时借用的动量词又分两种:第一种,表示身体器官的;第二种,表示工具器械的。
年6期164页)
(7)那红色人影一甩头一拧腰,酷似一个劫法场的江湖侠盗,一手抄住汪清亮的后腰,
低声喝道:“还不快走!”(程鹰《神钓》,《花城》1989年6期63页)
(4)(6)中的“一脚”、“一手”中间可以加“只”,且不能用“一下”替换,是“一名”结构。
(5)(7)中的“一脚”、“一手”中间不能加“只”,且可以用“一下”替换,是“一量”结构。
例如:
(4)紫娥不慌不忙割了根青藤,一脚踩着一端,用手将它扭熟。(罗旋《红线记》,《1980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41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5)恩老爷子晃了几晃,一脚踢开恩少岩。(关仁山《老陵》,《当代》1997年3期97页)
(6)星星一手抓住了小汽车,一手抓住了钢笔。(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
“眼”不用“目”,用“头”不用“头颅”,用“屁股”不用“臀部”等。③而且这些口语词
也多是单音节的。第二,这些词所代表的部位相对说来都是运动性比较强的。“鼻子、耳朵、
肚子、脊梁、大腿、脚踝”等一般都不被借用为”一量VP”中的量词。在这些词语中,手部
的词语较多,其次是头部。
2、表示工具器械的
(23)父亲一步跨出门槛,喘着粗气说,(晓苏《重上娘山》155页,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24)肖剑锋一把拉住老赵:“来不及啦!我们也不能暴露自己。”(刘泉、刘琼、石勇《明
灯》,《十月》1984年1期177页)
(25)小杜一把抱住她不许她再去撞头……(航鹰《蒺藜女》,《当代》1997年3期128
在“一量VP ”结构中出现的动词的范围,很明显受可在此结构中出现的动量词的制约,
因为动词与动量词具有一定的选配关系。动量词的语义越是具体,对动词的选择制约越是明
确。
除了一些抽象、虚化、比喻之类的特殊情况,与“下、下子、眼”等之外的动量词相配
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都是可以诉诸视觉的,这类动词可称为“外显动词”;与“把”
(29)他又一脚踩在小板凳上……(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年6期68
页)
(30)不喜欢了,把他一脚踢开!(同上,158页)
(31)简直想唾他一口,扇他几个耳光,然后一脚踹倒他,让他滚蛋。(同上,91页)
(32)他忍无可忍,把她一脚跺倒。
再如,与“头”相配的动词多是“扎、栽、钻、撞、倒”等:
《花城》1989年6期92页)
(42)说着,一把攥住了她的臂膀。(达理《“亚西亚”的故事》,《收获》1984年3期9
页)
(43)王老师一把拽住他的手,也瞪着眼睛冲他叫道,“那你打我吧!”(肖复兴《和当代
中学生对话》,《当代》1987年6期234页)
(44)她很快地追上了晚珠,一把拉住她问:“你这是怎么了!”(航鹰《蒺藜女》,《当代》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2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8)男人和女人在一块儿,有没有过“事”,他一眼就明白。(柯云路《衰与荣(上卷)》,
《当代》1987年6期81页)
这三例的“一口、一头、一眼”中的“口、头、眼”,便难以再看作其VP的工具,不再具有
“工具性”,它们在向一般动量词转化。当然,转化是有条件的,例如“他一眼就明白”是
(15)弟弟大宝正一脚踩在凳子上,哼着曲,擦他的皮鞋,没抬头。(同上,132页)
(16)他一屁股坐在我床上,瞪着两个圆眼睛猝然说道……(程鹰《神钓》,《花城》1989
年6 期46页)
并非所有的表示身体器官的词语都能被”一量VP”借用为量词。上面列举的这些词语,
具有两个倾向明显的特点:第一,多为口语词,表明“一量VP”是口语性的结构。例如,用
年6期116页)
(37)说完就一头倒进了石中的怀抱。(晓苏《重上娘山》8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年)
又如,与“把”相配的动词是表示手部和胳膊活动的动词:
(38)他竟伸出手,一把抓住了大亮的衣袖,“长贵,你怎么了?”(达理《“亚西亚”的
故事》,《收获》1984年3期7页)
和临时借用的动量词相配的动词,都是需要凭借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的“有凭动词”⑤。
与“下、下子、”等相配的动词,可以是外显动词、有凭动词,也可以不是。
(二)动词短语的类型
VP一般都由动词结构充当,而且主要是动补结构,包括带有宾语的动补结构。例如:
(48)我一脚踢过去,哎约,那石头比咱脚硬!(杨继仁《绝无仅有》,《当代》1997年3
(54)凭什么一步登天成为明星?(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年6期21
129页)
(52)猛地一把抓住它的背鳍……(黄康俊《“雪鱼”》,《花城》1989年6期24页)
只有个别是动宾结构,单个动词充当VP的现象更为少见。例如:
(53)一枪崩了他!(韩少功《西望茅草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
集》 4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英雄传(一)》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就在这时,山虎朝着正要行凶的猪牯怒吼一声,一钢叉扎过去,但扎在脊背上,只
伤一层皮。(罗旋《红线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414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20)我认识的导演多了,挑个名气大些的,说不定一炮打响!(袁一强《戏剧人生》,《当
期14页)
(49)他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罗旋《红线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
选获奖作品集》41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50)自己又斟一壶酒,一口喝干……(金庸《射雕英雄传(一)》7页,吉林人民出版
社,1984年)
(51)黄平平一眼就看明白了这位屠泰。(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年6 期
1、表示身体器官的
表示身体器官的词语,主要有头部的“头、眼、口”,手部的“手、爪、掌、巴掌、拳”,
以及“脚、屁股”等。②例如:
(8)胡摊主像一片叶子一样飞了起来,来不及惊呼一声,就一头撞在路边一根电杆上,
眼珠子都迸出来了。(小牛《上路谣》,《当代》1997年3期54页)
(9)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年6期173页)
福义先生的指教,特此致谢。
(12)可是荣荣向来不怕他,见他瞪眼,反而一掌推开了他妈妈端着的碗,大嚷起来……
(高尔品《风流误》,《花城》1989年6期177页)
(13)一巴掌便将鸨儿杨婶婶打了个趔趄……(王鸿儒《绿腰风尘》,《今古传奇》1996
年3期108页)
(14)苏健劈面一拳打了过去。(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年6期50页)
顿、遍”等多数所谓的“专用动量词”很难进入”一量VP”。一般动量词有宽泛和具体的差
异。例如:
(21)小莉夺过火柴,一下坐到父亲身边,噌地划着了。(柯云路《夜与昼》(上卷),《当
代》1986年1期26页)
(22)陈导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陈世旭《天鹅湖畔》,《十月》1984年1期137页)
页)
“下、下子”是比较宽泛的,“步、把”是比较具体的。作为动量词的“步”指脚移动一下,
作为动量词的“把”,是指作抓握动作的手[如(24)]或作搂抱动作的胳膊[如(25)]的一次运
动。一般动量词的宽泛或具体,不仅表现在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与动词的组合上。下面讨
论“一量”与VP的关系时,将会看到,宽泛的量词与动词的组合面也较宽泛,而具体的量
词与动词组合具有较大的限制。
一般动量词与临时借用的动量词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鸿沟,有些临时借用的动量词正在
向一般动量词发展。例如:
(26)三木……一口回绝了。(袁一强《戏剧人生》,《当代》1997年3期114页)
(27)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1980年
(33)一头扎进他的怀里,痛哭起来。
(34)豹子喊了一声,一头栽进草窠里,哆嗦着痉挛。(关仁山《老陵》,《当代》1997年
3期 84页)
(35)下课,他就一头钻进宿舍,一直闷到吃晚饭才出来。(肖复兴《和当代中学生对话》,
《当代》1987年6期234页)
(36)她跌下来,一头撞在了前面座椅的铁背上。(柯云路《衰与荣(上卷)》,《当代》1987
(1)中的“辆”是名量词,(2)中的“刻”是时量词,(3)中的“把”是动量词。本文讨论的
是第三类,即量词为动量词的“一量VP”。
许多动量词借自名词,有些”一名“结构与本文讨论的现象语表近似。本文采用两种办
法来甄别:第一,看“一X”之间能否再插入量词;第二,看“一X”能否被“一下”替换。
“一量VP”的语法、语义特点.
李 宇 明
根据量词的不同,“一量VP”可以分为三类:
(1)畜力车,哪怕是牛车,竟一辆没有。(陈冲《不自然的黑色》,《十月》1989年6期
34页)
(2)一刻都不敢离开你呢。(小牛《上路谣》,《当代》1997年3期58页)
(3)一把抓住了杜金的脖子。(晓苏《重上娘山》72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省略“看”造成的。这种转化条件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