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解剖结构

合集下载

耳部解剖及常见疾病诊断

耳部解剖及常见疾病诊断
精选课件
轴位上鼓室及锤砧关节层面
▪ 上鼓室腔内可见锤骨头和砧骨体及其关节 间隙,砧骨体内侧较细长的突起为长脚上 段,其内端指向卵圆窗;砧骨体后外侧较粗 大而短的突起为短脚,其后端指向乳突窦 入口,上鼓室后方三角形含气腔即为乳突 窦;
▪ 卵圆窗表现为上鼓室内壁的骨缺口, 与卵 圆窗内侧相通的椭圆形低密度影为前庭; 与前庭后内侧部相通,向后外方延伸的低 密度小管状影为后半规管弓下段(下脚) ;
总和的影像显示,可100%利用扫描容积内的容积 数据,较MIP及SSD等仅利用约10%的容积数据资 料处理所得的图像更准确、清晰、细腻、层次丰
富,且立体感强。
精选课件
Nagv (VR )
域值的选取
1. 正常听骨链密度 砧镫关节<镫骨<锤砧关节; 2. 域值的下限应以密度的结构为准; 3. 域值的上限以鼓室结构显示清晰为度; 4. 正常听骨链的域值下限-500~-600左右,炎症时明显
精选课件
轴位上鼓室及锤砧关节层面
▪ 前庭前方可见凹面向后内侧的短弯管状低密 度影为耳蜗中圈,二者之间有厚约2mm的骨 性间隔。前庭内方略呈外窄内宽喇叭状、自 前外向后内通向中颅窝的宽大低密度管影即 为内耳道 ;
▪ 面神经管水平段位于上鼓室内壁,表现为自前 内向后外方延伸、经过卵圆窗与砧骨长脚之 间的细管状低密度影,其后端达面隐窝后缘向 下转折移行为垂直段,其前端达岩骨前缘骨壁 下稍变宽大,此即为膝状神经节窝,在此处面 神经管精选呈课件锐角向后内方返折移行为迷路段
镫骨斜轴面
镫骨细小,卵圆窗 口骨性封闭
精选课件
卵圆窗、圆窗封闭
▪ 镫骨的异常大都合并卵圆窗口的改变,表现为仅有卵圆窗 龛,而窗口为骨化封闭,可能为发育过程中缺乏镫骨原基 压迫刺激的结果,因此卵圆窗口骨性封闭常合并镫骨未发 育或部分未发育同时存在;

01耳的解剖及生理-ply

01耳的解剖及生理-ply

前庭 视觉 本体感觉
协调、平衡
壶腹嵴 动平衡 角加速-旋转
球囊斑、椭圆囊斑 静平衡 直线加速度
广医二院耳鼻咽喉科 翁盛贤
– 传导部分(包括外耳、中耳) – 感觉部分(包括内耳、听觉神经
及最终感觉声音的大脑中枢)
外耳
外耳
• 外耳是由耳的可见部分(耳廓)和通向鼓膜的 外耳道组成。
耳 廓
外耳道
①耳 廓→收集、传导声波
• 人类的耳廓在头部两侧,主要由软骨和肌肤组 成。这使得它非常柔软。
• 耳垂部分无软骨。
耳轮 三角窝 舟状窝
耳的解剖及生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导言
解剖 帮助我们了解身体各个器官的结构。
生理 则涉及这些器官的功能。耳朵的生理 学帮助我们认识声音是如何传输到耳朵并 产生感觉。
• 从解剖学上,耳分成三部分: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鼓室 鼓窦 咽鼓管 乳突
半规管 内耳 前庭
耳蜗
• 从生理学上,耳分成两部分:
①骨部
(外1/3): 开放状态。
②软骨部
(内2/3): 闭合状态。
③峡部 长2mm内径1mm
咽 口 纤 维 镜 像
骨部
软骨部
咽鼓管示意图
鼓口
峡部 咽口
小儿咽鼓管特点:短,平,宽,直。
中耳炎与咽鼓管
小儿与成人咽鼓管比较
3.鼓窦: 乳突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鼓窦 鼓窦盖 鼓窦入口
上鼓室
乳突气房
鼓窦冠状剖面观
4.乳突: Mastoid process
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岁完成.
分型:①气化型②板障型③硬化型④混合型
气化型 Pneumatic type

解剖学第七课-耳

解剖学第七课-耳
膜螺旋板又称基底膜,与螺旋韧 带相连。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基底膜*: 结构 1) 长30mm 蜗底窄 0.16mm 蜗顶宽 0.52mm 内有24000条纤维(长 0.04~0.5 mm)(听弦,分析音 频的基础)
2)螺旋器(spiral organ or Corti) *
由蜗管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 支持细胞 毛细胞:顶端机械门控K离子通道内外电位 差(内淋巴液80mv与-70mv差,150-160mv) 静息电位:-60—70mv 纤毛弯曲(1°,或变形0.3nm),机械门控 K离子通道开放,激活电压依赖性Ca通道打 开, Ca内流, 囊泡释放递质,同时激活Ca 依赖的K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达到平衡电
毛细胞: 1列内毛细胞,3000~4000个 传递听觉冲动 3列外毛细胞,12000~15000个 接受传出纤维支配,提高 对不同频率声反应的敏感性 听毛,100根/个细胞 盖膜
二 听觉生理 一)声波传导 增压效应 面积比(鼓膜:前庭窗膜=17: 1 ) 压强增加 听骨链(锤骨柄:砧骨长脚=1: 1.3) 压力增大
减震
圆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移 基底膜形变
二) 耳对声信号的初步分析 耳对声信号感知特点
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Hz 能感知 0.1%频率变化
鼓膜位移变化可感知 1~2dB变 化
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 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频率的 函数,高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近 蜗底,而低频率振动最大振幅靠 近蜗顶。行波振幅最大处毛细胞 受到的刺激最强
3 内耳*: 骨迷路:耳蜗 前庭 半规管 内装外淋巴液
膜迷路: 膜性半规管 耳蜗 前庭(球囊、椭圆囊) 内装内淋巴液
耳蜗: 环绕锥形骨轴(蜗轴)2.5~2.75 圈 内有螺旋神经节

耳部解剖

耳部解剖
耳鼻咽喉解剖
一、耳部解剖 二、鼻部解剖
三、咽部解剖
四剖分为以下部分
1、外耳 2、中耳 具有导音作用,合称为导音系. 3、内耳---具有感音作用,称为感音系。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一)耳廓: 1、软骨:内含弹性软骨支架,外面为皮 肤。耳垂无软骨,由脂肪及结绨组织和皮 肤组成 2、皮肤: 耳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 血流缓慢。
鼓室的六壁
鼓室六个壁
4、下壁 又称颈静脉壁,借一薄骨板与颈静脉球分开。 5、后壁 上宽下窄,内侧有面神经的垂直部通过,上 部有鼓窦入口,与乳突气房相通。 6、前壁 称颈动脉壁,下壁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 相隔,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与鼻咽相通。
(二)鼓室内容物 1、听小骨:包括锤 骨、砧骨、镫骨这三 块小骨通过关节相接 成链,合称听骨链。 2、听骨链的生理功 能:具有杠杆作用, 声波经听骨链的杠杆 作用传到卵圆窗时, 可提高声压1.3倍。 17×1.3=22.1倍 相当于声压级27dB
1、骨迷路:分为前庭、半规管、 耳蜗三部分。 (1)前庭:位于骨迷路的中部, 前连耳蜗,后连半规管。其 外侧壁有卵圆窗及圆窗与中 耳相隔。 前庭嵴,后面有椭圆隐窝, 内含椭圆囊;前面有球囊隐 窝,内含球圆囊。 (2)骨半规管:共有三个。位 于前庭的后方。包括:外半 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 规管、后半规管(垂直半规 管)。每个半规管的一段膨 大,名骨壶腹。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 形似蜗牛壳。前庭阶居上, 与前庭相通;故阶居下,借 园窗与鼓室相通。两阶内含 有外淋巴液,借蜗尖的蜗孔 彼此相通。
膜迷路
基底膜
椭圆囊斑及球囊斑
(一)听的生理学: 人的听觉范围在16----24000Hz之间,常用的 听觉范围在500----2000Hz之间。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个。 (1)空气传导: 声波---空气震动---耳廓收集----经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链和鼓室内空气震动--卵圆窗震动----刺激前庭外淋巴液----液波---震动内淋巴液和基底膜----刺激螺旋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

耳的PPT课件

耳的PPT课件

内耳
01
02
03
04
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和前庭 器官等结构,主要功能是感受
声音和平衡感觉。
耳蜗是内耳中最关键的结构, 能够将机械振动转化为听神经
纤维的神经冲动。
听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递到 大脑皮层,最终产生听觉。
前庭器官能够感受头部位置和 运动状态,参与平衡和位置感
觉的调节。
听觉的产生过程
当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向内 耳时,会引起耳蜗内机械振动 。
耳廓
外耳道
中耳
内耳
由软骨和皮肤组成,负 责收集声音。
连接耳廓与中耳的管道 ,引导声音进入。
包括鼓膜和听骨,传递 声音。
负责感知平衡和听觉。
耳的功能
听觉
通过中耳和内耳结构,感知声音 。
平衡
内耳中的半规管负责感知头部运动 和平衡。
保护
耳廓和外耳道能够保护深部结构免 受损伤。
耳在人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位置
耳廓具有聚集声波的 作用,将声波导向外 耳道,然后传向中耳 和内耳。
中耳
01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 鼓室等结构,主要功能 是传音和增压。
02
鼓膜是中耳中最关键的 结构,能够将声波从外 耳传导到内耳。
03
听骨包括锤骨、砧骨和 镫骨,能够将声波放大 并传递到鼓室。
04
鼓室是一个充满空气的 腔室,能够进一步增强 声音的传导。
耳的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耳的概述 • 耳的构造与功能 • 耳朵的疾病与治疗 • 耳朵的保健与保护 • 耳朵在生活中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01
耳的概述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的临床解剖学》课件

耳部手术
针对耳部疾病如中耳炎 、外耳道炎等进行手术
治疗。
听力康复
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听 力辅助设备如助听器和 人工耳蜗,帮助他们改
善听力。
02
外耳
外耳的解剖结构
01
耳廓
由软骨和皮肤组成,具有收集声 波的作用。
02
外耳道
连接耳廓与中耳的管道,具有传 音功能。
03
耳屏、耳轮、对耳 轮等结构
这些结构有助于固定和保护外耳 。
耳的解剖结构
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和导 向。
中耳
包括鼓膜、中耳腔和听骨,主要功能是传音和 增压。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平衡。
耳的临床应用
听力检测
通过听力测试评估听力 损失程度,为听力障碍 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
据。
平衡功能检查
通过前庭功能检查评估 平衡障碍,为眩晕、晕 厥等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乳突
位于鼓室的后方,容纳中耳的 动脉和神经。
中耳的功能
01
02
03
声波传导
中耳通过听骨将声波从外 耳传导到内耳,使我们能 听到声音。
声音放大
中耳的听骨链具有放大声 音的作用咽鼓管和鼓膜的 传音作用,使外耳和中耳 之间的声阻抗得以匹配, 提高声音传导效率。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 声音并将其导向中耳。此外,外耳还能过 滤和聚焦声音。
中耳结构与功能
内耳结构与功能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鼓室,其主要功能 是将声音从外耳传导到内耳,并增强声音 的强度。
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器官,负责将声波转 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
平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耳结构解剖

2.耳结构解剖

响度感知 内毛细胞 Inner hair cell
所有声音信息的传送
外毛细胞 Outer hair cells
小声放大
22
耳结构解剖:内耳
外毛细胞
内毛细胞
23
耳结构解剖:内耳
▪ 完好的毛细胞
24
耳结构解剖:内耳
▪ 轻度损坏的毛细胞
25
耳结构解剖:内耳
▪ 严重损坏的毛细胞
26
耳结构解剖:内耳
咽鼓管的功能
▪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 ▪ 引流中耳的分泌物 ▪ 防止逆行性的感染 ▪ 阻声和消声
15
耳结构解剖:中耳
中耳的功能
▪ 换能:中耳将外耳道传过来的声能转换为机 械能;
▪ 增能:鼓膜面积约为85 m㎡,有效振动面积 55m㎡ ,椭圆窗面积3.2m㎡,鼓膜面
积比卵圆窗大17倍,而听骨链的杠杆作 用可使声压提高1.3倍,即
耳廓
▪ 软骨构成支架,外附皮肤和皮下组织
4
耳结构解剖:外耳
耳廓功能
▪ 收集声音:一般耳廓将收集20Hz~20KHz的声 音 ,所收集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方向 性,像雷达一样。
▪ 声源定位:根据声源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强度 差,在大脑中形成定位的印象。
▪ 扩大声能:对频率2K~5KHz的声音,耳廓能扩 大其声能。
▪ 正常鼓膜标志: ① 锤骨短突 ② 锤骨柄 ③ 光锥
9
耳结构解剖:中耳
10
耳结构解剖:中耳
▪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构成 听骨链。它们是人身上最小的骨 头。
三者以关节和韧带相互连接成链状的 杠杆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骨链 的连串运动,使蹬骨底在前庭窗上摆动, 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

外耳-中耳-内耳系统解剖(图文并茂)展开全文外耳—系统解剖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一)耳廓耳廓又称耳郭,位于头部两侧,主要由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较少,但血管神经丰富。

耳廓下部无软骨,仅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称耳垂,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

耳廓中部深凹的部位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外耳道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一条弯曲管道,长约2.5~3.5cm。

外耳道内侧2/3部位于颞骨内,称骨部;外侧1/3部以软骨为基础,称软骨部。

牵拉耳廓,软骨部可随之移动。

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

但检查婴儿的鼓膜时,由于其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的黄褐色粘稠物称耵聍,干燥后形成痂块,有保护作用。

(三) 鼓膜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

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

鼓膜的上1/4区活体观察时,薄而松弛,呈淡红色,称松弛部;下3/4区活体观察时,坚实紧张,呈灰白色,称紧张部。

从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由于鼓膜很薄,中耳炎或强声作用易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系统解剖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

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

鼓室上部即位于鼓膜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较为狭小,称上鼓室或鼓上隐窝,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

鼓室壁内表面和听小骨表面都有粘膜覆盖。

1. 鼓室壁鼓室有6个壁。

(1)上壁又称盖壁,即鼓室盖,为一层薄骨板,借此与颅中窝分隔。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层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又称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

耳部解剖

耳部解剖
➢血管
迷 (来路 或自动 ):脉 基小 底脑 动前 脉下 、动 椎脉 动 脉
耳的神经
位听神经
• 蜗神经 主管听觉(螺旋器) • 前庭神经 主管平衡(囊斑和壶腹嵴)
• 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鼓膜的 振动频率与声波一致),再经听 骨链传至前庭窗时声音强度可提 高27分贝。此时外淋巴液振动, 外淋巴液的振动促使基底膜、内 淋巴液的振动,毛细胞兴奋(机 械能转化成生物电能)传至蜗神 经末梢,经双极细胞周围突等途 径传至大脑皮层颞横回(听觉中 枢)。
(6)外壁:主要为鼓膜。鼓膜介于鼓室与外 耳道之间,呈椭圆形、微向内凹入、 半透明薄膜。 详细解剖标志见图(见下图)。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即锤骨、砧 骨和蹬骨。
另外有两条小肌肉,分别为蹬骨肌和 鼓膜张肌。
鼓室血管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系统。
2.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Eustanchian tube) 起自鼓室 前壁下部,向前、内、下方斜行止于 鼻咽侧壁,即咽鼓管咽口。其外1/3 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该管软骨 部静息时闭合,仅在吞咽或打呵欠时 开放,使空气进入鼓室,以调节中耳 腔与外界气压的平衡,维持中耳的正 常生理功能。
apoptosis 概述
外耳道外1/3皮肤内含有丰富 的皮脂腺和耵聍腺,还具有丰富 的神经末梢,主要是面神经、三 叉神经和脊神经的神经末梢,当 外耳道皮肤感染时可致疼痛难忍。
(二)中耳
apoptosis 概述
中耳(middle ear) 包括鼓室、 咽鼓管、鼓窦和乳突。
1. 鼓室(tympanic cavity)
(2)下壁: 借薄骨板与颈内静脉球相隔。 (3)前壁: 上有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下有咽鼓管的鼓室口 。

耳部结构医学课件

耳部结构医学课件

耳蜗
01
耳蜗是内耳中的听觉器官,呈螺旋状结构,由基底膜和 毛细胞组成。
02
基底膜上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胞,每个毛细胞上都有几百 个听毛,能够感知声音的振动。
03
当声音振动时,听毛会受到刺激并产生电信号,通过听 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听觉感知。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是内耳中负责感受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的器官,由前庭神经和前庭细胞组 成。
03
内耳
耳蜗、半规
耳部结构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逐渐形成。
新生儿期
耳部结构基本发育完成 ,但尚未完全成熟。
儿童期
耳部结构继续发育,听 觉功能逐渐完善。
青春期
耳部结构发育成熟,听 觉功能达到成人水平。
02
外耳结构
耳廓
01
02
03
耳廓概述
耳廓是外耳的一部分,主 要由软骨组织和皮肤构成 ,具有收集声波并引导至 外耳道的作用。
耳廓构造
耳廓由前、上、后三个方 向组成,内部结构包括耳 轮、对耳轮、三角窝和耳 屏等部分。
耳廓疾病
耳廓常见的疾病包括耳廓 软骨膜炎、耳廓冻伤、耳 廓外伤等,需要医生进行 诊断和治疗。
外耳道
外耳道概述
外耳道是引导声波从耳廓 到鼓膜的管道,具有保护 鼓膜的作用。
外耳道构造
外耳道由外耳门、外耳道 骨部和外耳道软骨部组成 ,内部有耳垢腺体分泌油 脂润滑外耳道。
日常生活。
06 耳部结构的医学影像学分析
X光片与CT扫描
X光片
X光片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用于观察耳部结构,如外耳道、 中耳和内耳的骨质部分。它具有较高 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骨 骼形态信息。
CT扫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高精度 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耳部结 构的详细图像。它能够显示耳部软组 织和骨骼的细节,有助于诊断各种耳 部疾病。

耳解剖ppt课件

耳解剖ppt课件

整理ppt
43
1.空气传导
整理ppt
44
2.骨传导
▪ 声波经颅骨途径激动耳蜗的螺旋器而产生听觉。 ▪ 在正常听觉功能中,由骨导传入耳蜗的声能甚微,故无实际
意义,但是骨导听觉在耳聋性质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骨导 曲线下降表明感音功能下降。
整理ppt
45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上部有两个骨性
开口,上为鼓膜
张肌半管的开口; 前

下为咽鼓管的鼓
室口。
▪ 下部与颈内动脉
相隔。
鼓室外侧壁(右侧)
整理ppt
12
(4)后壁:
▪ 又称乳突壁;
▪ 上部有鼓窦入口,借此与 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
▪ 面神经垂直段从此壁的内 侧通过。
颈内动脉
颈静脉球
整理ppt
面神经垂直段
13
(5)内壁:即内耳的外壁。鼓岬、前庭窗(卵圆窗)、蜗 窗(圆窗)、面神经水平段(面神经管凸)。
▪ 上方与鼓窦通连; ▪ 后壁借骨板与乙状窦和颅后窝相隔; ▪ 根据气房发育的程度,分为4种类型:气化型、板障型、
硬化型、混合型。
整理ppt
26
整理ppt
27
(三)内耳
▪ 又称迷路,深居于颞骨岩部,有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 ▪ 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两者形状相
似。两者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内 、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 按解剖和功能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3个部分。
▪ 小儿咽鼓管宽、短且接近水平,细菌易经此侵入鼓室引发 感染。
整理ppt
22
整理ppt
23
儿童与成人咽鼓管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听、位器官
一、耳的解剖结构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

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

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

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

鼓膜为椭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

鼓膜能随音波振动而振动,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

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

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

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三)内耳
内耳(图12-8)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

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

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

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

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
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2.5~2.75圈。

涡轴为骨质,耳蜗神经从中通过,内有听神经,从涡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

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

蜗管是一个盲管。

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

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

毛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

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

二、听觉生理
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卵圆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

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

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

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

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

此外,声音传导除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外,尚可通过颅骨的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

骨传导极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气传导。

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

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

称为神经性耳聋。

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可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

三、平衡功能
前庭器官是人体运动状态及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当人头的位置改变或作直线变速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感受器的兴奋。

椭圆囊和球囊中内淋巴的流动而使囊斑上毛细胞顶部的纤毛倾倒,引起与之相连的神经发放神经冲动传至中枢,引起机体在空间位置及变速运动的感觉,并可反射性地引起姿势改变,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另外,当人的头部作旋转变速运动时,半规管中的内淋巴流动而引起壶腹上的毛细胞倾倒而引起与之相连的神经兴奋,传至中枢引起旋转感觉,并能反射地引起眼球震颤及躯体骨骼肌的张力改变,以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以上平衡(感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内耳的前庭神经节中,其树突分布于前庭器官的毛细胞,其轴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耳蜗神经一道组成位听神经(第八对脑神经),入脑桥止于延髓脑桥中的前庭神经核,经换神经元,发出纤维至第四脑室正中线两侧,再向上并发出纤维支配眼球肌及头颈部分肌肉。

由前庭核发出的另一些神经纤维由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通过这些传导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眼球震颤及反射性调节姿势。

前庭神经还可上行,投射于大脑皮层,引起位觉。

当前庭器官受到过强过长时间的刺激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症状,称之为前庭植物神经性反应。

有些人前庭机能非常敏感,前庭器官受到轻微刺激就可引起不适应反应,严重时称为晕动病,如晕车、晕船、航空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