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归园田居》简介

一、《归园田居》创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二、《归园田居》主要内容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诗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三、艺术特色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

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四、名家点评

总评

①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此五诗衣被后来,各大家无不受其孕育者,当与尔哉!”

②近代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品格》:“《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

其一

①宋代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②现代朱光潜:“如秋谭月影,彻底澄莹。”

③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起首一句:名言;凡人百思千虑,不能得。”

其二

①清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

②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布置悠悠而有转折,妙甚。”

其三

①宋代苏轼:“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

②清代查慎行:“前言桑麻,此言种豆,皆田园中实事,亦有次第。”

③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五古中之精金秀玉。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

其四

①现代朱光潜《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②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终当归空无”,岂可不领林野娱乎?

其五

①明代黄文焕:“欢来映洗怅恨,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荆薪代烛,真致旷然。”

②清代方东树:“不特章法完整,直是一幅画图,一篇记序。”

③清代孙人龙:“田家真情,令人悠然。”

第二部分:《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释义和赏析朝代:东晋作者:陶渊明

原文:

(一)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1)野外:郊野。(2)罕:少。(3)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4)穷巷:偏僻的里巷。(5)轮鞅(yāng):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6)白日:白天。(7)荆扉:柴门。(8)尘想:世俗的观念。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三)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9)时复:有时又。(10)墟曲:乡野。(11)曲,隐僻的地方。(12)披:拨开。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四)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13)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14)但道:只说。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五)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15)我土:我开垦的土地。(16)广: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