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民风民俗”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实用)文档

“民风民俗”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实用)文档

“民风民俗”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导读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预设用40分钟对第五单元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做一通览,进而对分课学习做个简单的规划。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单元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培养学生浏览的阅读能力,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促进他们重局部轻整体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1.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浏览本组课文,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大致内容,明确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3.能按照自己的阅读起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规划,并加以尝试实践。

【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创设氛围。

1.人类发展到今天,科学家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课件出示各种发明创造)。

2.看了这组图片,想说点什么?科学家真了不起。

那么是什么让科学家们最后有了这样的了不起的贡献?板书:科学精神。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第五组课文,单元主题就是——(齐读板书)科学精神。

二、浏览导语,明确重点1.根据经验,教材哪部分会提示本组学习的重点?(单元导语和交流平台)2.默读单元导语和交流平台,划出学习重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1)体会科学精神(2)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3)阅读科学家传记或科普作品三、指导方法,形成规划1.带着编者这两个重要的方法提示,请大家静静浏览4篇课文,注意浏览和默读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画小节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

规定时间三分钟。

注意不要落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怎么样的科学精神。

2.汇报:课文介绍科学家们怎么样的科学精神?(每课交流2-3个,简单互动,提示学生整体上去把握)3.那深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选择一篇文章再快速浏览一下,思考哪些地方会遇到困难?一分钟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老师捕捉重点有价值信息,为全班汇报准备。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民风民俗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风民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1、感知欣赏:(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3、情感迁移: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民风民俗教案2活动目标1、理解的情节和内容,了解中国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2、认读字、词“年,春节”。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难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大多数孩子只知道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长辈们会给自己压岁钱,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准备自制小对联、年兽的挂图、汉字卡活动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寒假我们在家过年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呀?(出示小对联)幼:……师:这个就叫做“对联”,过年的时候我们除了在家门前贴这个对联,还会放鞭炮、烟花。

快!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家门前贴对联,放鞭炮。

幼:……2、听故事:师: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专门靠吃人填饱肚子,而且特别喜欢吃不听话的小朋友。

幼:哇!那怪兽长什么样子?(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有关怪兽的故事)师:这只怪兽长得跟狮子很像(出示年兽的挂图),但是它比大象还要大,爪子也长得很长很长。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

分享课民风民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分享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探讨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民俗的魅力。

2.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俗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俗为例,让学生感受民俗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如家庭、社区、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

3. 教学场地布置,设置展示区,方便学生展示和分享。

【章节一:民俗的概念与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

2. 讲解:详细介绍民俗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群体性等。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民俗为例,分析民俗的特点。

【章节二: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2. 讲解:详细介绍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春节、端午节、藏历新年等。

3.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民俗风情,讨论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

【章节三: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阐述民俗对于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章节四:民俗的传承与保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2. 讲解:介绍民俗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俗的魅力。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第一篇:《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兴文城西学校:钟琴教材及学情分析: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

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

本次习作的材料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材料的来源途径众多。

我们处在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域,本身就具有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学生除了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容,更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因此,此次教学要防止学生简单地将材料集结起来,或大量摘抄课前收集的资料等现象,重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亲身经历,将习作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出来,文章要洋溢着作者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把陈醋的民风民俗鲜活的跃然纸上。

同时注重从教材中的课文例子学习写法。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阅读《兴文石海》一书。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件。

3.加强学科整合,与“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等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有祥有略地介绍民风民俗,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民风民俗。

二、初闻酒香,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⑴ 交流本土民风民俗:兴文大坝4月30号举办的高桩节。

1、民风民俗教案一等奖

1、民风民俗教案一等奖
2.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适时变化语调,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新课导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2.控制好每个环节的过渡时间,避免拖延或过于仓促;
3.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提问时间,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三、课堂提问
三、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补充说明:例题讲解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民俗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等方面,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
四、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补充说明:作业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在题目设置上,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例如,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学具:笔记本、参考资料、文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民风民俗的内涵、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
3.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风民俗,增强课堂互动。
4.例题讲解:以端午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意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风民俗。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补充说明: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在动力。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
补充说明: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民俗现象,如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民风民俗的魅力。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风民俗的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民俗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3.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所选主题的民风民俗。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民风民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寓意、端午节的起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撰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的短文、制作一个民风民俗的手抄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万福小学赖秋芬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重点难点用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把内容说清楚、写清楚。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习作要求。

1.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来了解本次习作的内容: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还可以写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要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写。

师:习作要求我们什么:一是――,二是――,三是――最后要――本次习作老师要求同学们选取你最熟悉的内容来写。

2、先来回忆本组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先来说一说从本组《北京的春节》和《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两篇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以及作者都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

(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引导着重回忆《北京的春节》。

二、打开思路,寻找素材。

1.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2、举例春节:春节的时间?准备工作?过年前你们家会准备些什么?有什么活动?(扫尘、贴对联、贴福字、祭祖)除夕夜是怎样辞旧迎新的?(吃团圆饭、看春晚、放炮竹、守岁)初一?(拜年、迎财神、讨压岁钱)师引导:你们说的老师已经猜到了,但是写作文可不能记流水帐一样,高年级作文要求要具体、形象、最好加一点个人感受。

(指扫尘、贴对联、贴福字、祭祖)请同学们用联词语把它连起来――贴对联红红火火,对联的内容是什么?说一说。

这几个习俗选一个来详细说,如祭祖:莲藕寓意是香火不断,苹果-平平安安,枣子-早生贵子,甘蔗――生活水平节节高,葱――聪明,蒜――会算,芹――芹菜。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四年级《民风民俗》单元,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节《丰富多彩的民俗》。

详细内容包括:民间传统节日、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民间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民间艺术品)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艺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1)讲解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2)讲解民间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

(3)讲解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欣赏和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4. 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2)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3)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民间艺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间艺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间节日或风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丰富多彩的民俗2. 内容:(1)民间传统节日(2)民间风俗习惯(3)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

民风民俗教案引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了解和研究民风民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结合课程实际,以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风民俗,从而增强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一、民风民俗的概念和意义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引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兴趣。

2. 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民风民俗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1. 通过故事、图片等多种表达形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邀请当地社区的老人、有文化修养的父母等到校分享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体验,并与学生一起制作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或手工艺品。

三、地方特色民俗1. 选取学生所在地区或附近地区的民俗活动,如庙会、婚俗、民间歌舞等。

通过地方特色民俗的介绍和展示,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自己所处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了解更多的民俗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与民风民俗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1. 引导学生阅读与民风民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春园景点、《西游记》中的水陆大会等,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民俗风情。

2. 邀请艺术家、戏曲演员等到校进行艺术表演或讲座,向学生展示和讲解中国传统演艺形式中所体现的民俗元素。

五、民风民俗与现代社会1. 分析和讨论现代社会中的消失或演变的民风民俗,如婚俗、饮食习俗等。

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2.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和推广中,如参加合唱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等。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社会与文化》教材第四单元《民风民俗》的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认识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并探讨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及其习俗,增进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习民风民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民族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艺术的基本技巧。

重点:熟记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民间艺术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剪纸材料、泥塑材料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1)节日习俗: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讲解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民间艺术:展示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讲解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分享自己的见解。

(2)剪纸体验: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民风民俗2. 内容:(1)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皮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我国三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民风民俗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3.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4.地方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三、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各自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举办民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谈论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民俗现象,如过年、结婚、腊八等,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铺垫教学内容。

2.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及其内涵,并解释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了解,分享各自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强调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5.实地考察(6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举办民俗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多样性和特色。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评价其对民风民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和交流能力,评价其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3.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地考察报告,对所参观的传统民俗村落、博物馆或民俗展览进行描述和分析,评价其对中国传统民俗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民俗民风》的教案

《民俗民风》的教案

《民俗民风》的教案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第二课时习作一、编写提纲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导入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

(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

(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

(阅读提示)引读: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妈妈说:“要到夜里!”(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

(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

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

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六年级语文民风民俗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民风民俗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民风民俗说课稿六年级语文民风民俗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民风民俗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的口语交际,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

二:学生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口语交际的关键。

另外本节口语交际课的:收集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而这一点正好借助多媒体。

选择这一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期望借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

针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利用网络收集民风民俗信息,用PPT整理相关信息;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情感目标:通过交流了解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从小树立为国增光的志向。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围绕主题交流本组收集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归纳整理后汇报交流。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条理清晰地介绍民风民俗。

三、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课前准备重指导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我课前就带领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引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标志,是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将民风民俗纳入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介绍一种整合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主题式探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体验和传承民风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民风民俗单元的探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和兴趣;2. 了解民俗的定义、分类和意义;3. 学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庆祝方式;4. 学习制作和传承民俗手工艺品;5. 培养学生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的能力;6.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7. 增加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步骤1. 概念导入(1节课)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民风民俗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民风民俗。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各地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民风民俗调研(2节课)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进行深入调研。

可以选择传统节日、民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品等作为调研对象。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研,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3. 学习传统节日(3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学习,包括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特色菜肴、传统习俗等内容。

学生可以制作海报、PPT等形式,展示他们对节日的了解,并举办一个模拟庆祝活动。

4. 制作民俗手工艺品(2节课)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例如剪纸、泥人、刺绣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手工艺品进行制作,并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民风民俗展示与交流(2节课)学生将自己关于民风民俗的调研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邀请其他班级或教师参观。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

中班民风民俗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中班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的民风民俗,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习俗等;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民俗现象;能够通过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民俗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我国民俗的概述,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等;2.各地特色民俗的介绍,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习俗等;3.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学生的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民俗的基本概念、各地民俗的特点等进行讲解;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民俗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民俗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的文化内涵;4.实验法:学生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的魅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班民风民俗课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民俗研究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3.多媒体资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地民俗的特色和魅力;4.实验设备:如绘画工具、表演道具等,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民俗研究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4.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民俗体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收获。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民风民俗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风民俗教学工作,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识和行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风民俗。

二、教学内容。

1. 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和访谈,让他们深入了解民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撰写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设计相关展览或活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到民风民俗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3.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书面测试和口头答辩。

2. 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展览设计或活动方案,考察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体验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

五、教学资源。

1.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民风民俗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

2. 学校应提供相关的教学设备和场地,保障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顺利开展。

3. 教学资源还包括各种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

六、教学保障。

1.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民风民俗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学生应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民风民俗教案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幼儿园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幼儿对民风民俗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民风民俗(1)民风民风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族群特有的习惯,风俗习惯不同,反应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也不同。

(2)民俗民俗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习俗性质和仪式性质的行为、活动等综合体,如传统节日、习俗等。

2. 儿童节庆活动(1)儿童节庆活动介绍针对儿童节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2)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儿童游戏比如折纸、叠毛巾、一人开口,全体倒霉、捉迷藏等有趣游戏,充满欢声笑语的氛围会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儿童节。

(3)制作儿童节礼物幼儿可以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父母和老师,表达对家长和老师的感激之情。

(4)组织全园儿童节汇演全园各班级可以在儿童节当天进行汇演,展现自己的才艺和特长,呈现出一份精彩纷呈的节日氛围。

3. 民俗文化教育(1)传统节日的介绍介绍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传说故事和庆祝方式,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展示传统节日需要的文具如大红灯笼、年画、结婚糖盒等,让幼儿认识传统节日所需要的文具。

(3)传统节日美食介绍传统节日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让幼儿了解传统美食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4)绘制传统文化图案如篆刻、剪纸、中国结等,让幼儿亲手绘制出传统文化的图案,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文具、美食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并了解。

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

2. 体验法通过组织儿童游戏、制作礼物等活动,让幼儿具体体验和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3. 讲解法通过直接地讲解、解释和举例,让幼儿具体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评估幼儿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中国民俗文化;2.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3.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民俗节日: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2.民俗习惯:新年祭扫、月饼制作、踩秋千、包粽子等;3.民俗活动:舞龙舞狮、打陀螺、耍大刀等。

三、教学重点1.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3.能够参与和体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和讲解;2.观察和体验;3.小组讨论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认识民俗节日1.以春节为例,教师先介绍春节的意义和由来;2.向孩子们展示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3.孩子们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并汇报给全班。

第二节:学习民俗习惯1.以包粽子为例,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2.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包粽子,让孩子们跟着操作;3.孩子们分组,一起制作自己的粽子,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第三节:体验民俗活动1.以打陀螺为例,向孩子们介绍陀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教师给孩子们展示如何打陀螺,让孩子们跟着操作;3.孩子们分组,一起比拼谁能打得最好,并交流彼此的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孩子们参与操作和讨论的积极程度;3.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中国民俗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并培养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孩子们对一些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活动并不熟悉,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知识和活动的介绍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
兴文城西学校:钟琴
教材及学情分析:
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

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

本次习作的材料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材料的来源途径众多。

我们处在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域,本身就具有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学生除了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容,更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因此,此次教学要防止学生简单地将材料集结起来,或大量摘抄课前收集的资料等现象,重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亲身经历,将习作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出来,文章要洋溢着作者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把陈醋的民风民俗鲜活的跃然纸上。

同时注重从教材中的课文例子学习写法。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
风俗习惯,阅读《兴文石海》一书。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件。

3. 加强学科整合,与“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等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有祥有略地介绍民风民俗,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民风民俗。

二、初闻酒香,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⑴交流本土民风民俗:
兴文大坝4月30号举办的高桩节。

兴文苗族的花山节、舞蹈、服饰、头饰、建筑。

九丝城镇2月初2的文倡会。

……
(2)交流异地民风民俗:
从课外阅读中
从调查、上网中
从品德与社会等中
(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3)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汇报民风民俗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言。

2、明确有关要求:
⑴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⑵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⑶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进行相应地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
淀。

希望同学们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回顾写法,
聊:你最欣赏本单元中哪篇文章中对民风民俗的介绍。

预设: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1)详略的手法运用得最好,使读者印象深刻,中心突出。

(2)非常自然地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批比方等方法。

第七课《藏戏》
(1)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2)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文简练,平实质朴。

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

(例如,全文有一个中心句,每个特点均以中心句的形式开头) 归纳:全班共议此次的作文的要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想想我们本次习作的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并板书。

(1)全文要有一个介绍的中心内容,并按这个中心去组织材料。

(2)在介绍每个特点时,详略要得当。

(4)要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或修辞方法。

(5)语言要流畅。

二、学习抓“趣”“味”,进行重点介绍
1. 品鉴酒香,选取自己习作的材料。

导: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聊: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聊出: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它的吸引你的“趣”“味”在哪里?你是从哪里发掘出来的?顺势板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归纳:历史沉淀+鲜活经历
三、指导学生习作
1.指导写提纲
2.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