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解

合集下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其中记载了大量中药。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
1. 解表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

2. 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等。

3. 泻下药:大黄、芒硝、芫花等。

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5. 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等。

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等。

8. 理气药:陈皮、木香、厚朴等。

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等。

10. 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等。

11. 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等。

12. 安神药:酸枣仁、龙骨等。

13. 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等。

14. 收涩药:五味子、乌梅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实际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还包含有很多其他种类的中药,如驱虫药、祛痰止咳药等。

同时,由于中医注重配伍,所以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如果要使用中药治疗疾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解读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解读

(92)“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 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 本条则是表证兼里虚寒证时的 先后缓急原则。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 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 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 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 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184)

银翘散方: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牛蒡子、鲜芦根 (煎汤)、芥穗、淡豆鼓 没有恶寒,用荆芥、豆鼓意 义何在?
银翘散证是邪热在肺的轻证, 比银翘散证再轻一点就是桑菊饮 证,比银翘散重的就是白虎汤证, 这就是所谓的辛凉轻剂、平剂、 重剂的意思。三方都是清热的, 只是程度有轻重。 如果桑菊饮证、银翘散证是 表证,就不能和白虎汤证相提并 论了。
3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 温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会 束缚肌表,郁遏卫气,故不会恶 寒。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 不经过肌表,所以也无表证的可 能。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4 《温热论》中的“卫”不 是表证 温病的卫、气、营、血,实为 气分和血分两个层次,其中卫为 气分的初期轻证,营为血分的初 期轻证。卫,并不是表证。这可 以从《温热论》中找到根据。
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 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解表 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内经》 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 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 黄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 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 消退。
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 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注意,因为麻黄 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 浮萍,用量是30克。

《伤寒论》176条"表有热,里有寒"析义

《伤寒论》176条"表有热,里有寒"析义

伤寒论 1 6 7 条是伤 寒论 中争议较 大的条 文之一 。后世 关于此条众说纷纭 ,傅元谋教授独辟蹊径揭示 出 16条 7
“ ”实为阳明,“ 表 里” 实为太 阴,很 好的解释 了此条文的意义。 【 关键词 】 1 6条;表有 热;里有 寒;表里 7
[ s a t I h n h nte r e1 6 r ce s n f h o t v ri r c . t r pno r w d l iie , r fso Ab t c ] nS a g a oyt 7 t l i o eo e nr es l t l Af r r h h a i t c o a a ie e wo l o iin e ieyd d d po es r d a v
身热不去 ,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条则看作是温太阴之 】 里寒 ,清阳明之表热 ,阳明太 阴表里同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2 笔者验案
患者 甲,女 ,2 5岁 ,因 “ 热 l ”于 8月 就 诊 ,患 者 受 发 天 凉后 出现 恶 寒 发热 ,咳 嗽 咯 痰 , 恶 心 呕 吐 、小 便 不 利 等里 证 , 无 在 去 其他 医 院 诊 治 后 ( 体 不 详 ) 具 ,症 状 未 缓 解 ,反 而 恶 寒 消 失 ,出现 发 热 ,大 汗 、口渴 等 一 派 里 热 之 象 ,脉 滑 数 ,舌质 红 ,
里 有 寒 者 ,必 表 里 字 差 矣 。又 阳 明一 证 云 ,脉 浮 迟 ,表 热 里 寒 ,
四逆 汤 主 之 。又 少 阴一 证 云 :里 寒 外 热 ,通 脉 四逆 汤 主 之 。此
表里 自差 ,明矣 表 里俱热 ”之意 。后世注家、现行教材多从其说 。
白虎汤主之…。 ”林按:前篇云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者 ,白虎

伤寒论评话 第8章 治表解肌调营卫,治里补中和阴阳——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

伤寒论评话 第8章 治表解肌调营卫,治里补中和阴阳——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
《伤寒论》 《伤寒论 》 摘要: 目的: 探讨 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 。方法: 引 第 53 条、 第 54 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 分析治表 治里的原则。结果: 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 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 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 ② 六经皆有 中风, 不唯太阳可有中风; 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 也有肌里, 还络属脏腑, 所以既有经证, 也有腑证; 经证既有经表证, 还 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 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 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 既有太阴 有经里证; 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 经经气的失常, 也有太阴脾、 肺的功能失常; 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 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 : 《伤寒论》 同, 虽同是卫外不谐, 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 。结论 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 对临床有极其重 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Guizhi Decoction's major indication in Shanghanlun. Methods: The fiftythree and the fiftyfourth articles about the major indication of Guizhi Decoction in Shanghanlun were cited, so as to analyz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reatment principle. Results: ① Guizhi Decoction could not only treat apoplexy in six meridians, but also many other syndromes, therefore, syndrome of Guizhi Decoction could not equal to windstroke syndrome of Taiyang meridian; ② Windstroke could occur in any of six meridians and not simply in Taiyang meridian; ③ Distribution of the six meridians not only went through the external skin but also the internal muscle, and subordinate to five viscera and sixfu organs, so syndrome of Guizhi Decoction included the meridian syndrome and fuorgan syndrome, and the meridian syndrome included external meridian syndrome and internal meridian syndrome as well; ④ Symptoms of windstroke in Yangming and Taiyang were similar, because Taiyang dominated the surface of skin and Yangming dominated the internal muscle; windstroke of Tanyin was exteriorinterior concurrent disease, which not only presented the disorder of Taiyin meridian qi, but also the malfunction of spleen and lung; ⑤ Guizhi Decoction treated spontaneous sweating and feverous sweating caused by the disharmony of defend qi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two kinds of sweating were quite different. Though they were all belonged to disharmony of defensive qi's function of preventing exogenous pathogens from invading the body, they were caused by disper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defensive qi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Guizhi Decoction's major indication in Shanghanlun has vital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汤; 六经中风证; 太阳中风; 阳明中风; 太阴中风 Key words: Shanghanlun; Guizhi Decoction; windstroke syndrome in six meridians; windstroke of Taiyang; windstroke of Yangming; windstroke of Taiyin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22. 2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 2012 ) 08 - 0941 - 04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阳明…本证…热证★栀子豉汤属性:治发汗吐下後,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从张本,删此二句)歌曰: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

故相传为涌吐之方。

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

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于汤六节,并不言一“吐”字。

且吐下後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

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

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

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叶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

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

栀於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人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

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侬、结痛等证俱解矣。

原本列於“太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

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

即此,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白虎汤属性:治发汗後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

(按:此条从《内台方》原文,与《伤寒论》稍异。

)知母(二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恶寒(论中“背恶寒”三字两见:一见於少阴证附子汤,一见於此汤。

一寒一热,须辨於毫厘之间,为死生大关头),知六膏斤甘二两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等证。

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阳条“甘草附子汤”之下者,言外见风寒湿燥火之气。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一、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先表后里:当表证和里证同时存在时,治疗应先解表,后治里。

这是因为表证是病邪侵袭的初始部位,如果不及时解除,邪气会进一步深入,加重病情。

因此,在治疗时应先解决表面问题,再解决内部问题。

2.先汗后下:在表证未解的情况下,如果病人出现里实证,应先使用发汗的方法解表,再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里实。

这是因为发汗可以祛除表邪,使病邪从汗孔排出体外。

而泻下则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积滞,消除里实。

3.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对于表里同病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如果表证和里证都比较轻微,可以同时治疗表和里。

如果表证或里证其中一方较为严重,则应先治疗严重的一方。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表证和里证都极为严重,也可以同时治疗表和里,但必须谨慎操作,避免过度损伤正气。

二、伤寒论中常见的表里同病证治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常见的表里同病证治,以下是其中一些:1.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阳明病的证候,如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

此时可使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同时使用葛根汤来清阳明热邪。

2.太阳少阳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

此时可使用柴胡桂枝汤来和解少阳,同时解太阳之邪。

3.太阳太阴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太阴病的证候,如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等症。

此时可使用桂枝汤来解太阳之邪,同时使用四逆汤来温太阴之寒4.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病未解,又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如大便干燥、口苦、咽干、脉弦等症。

此时可使用大柴胡汤来和解少阳,同时使用承气汤来清阳明之热。

5.阳明太阴合病:阳明病未解,又出现太阴病的证候,如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此时可使用半夏泻心汤来调理中焦气机,同时使用承气汤来清除阳明热邪。

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

1702017.08中医中药《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郑双铭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摘 要】《伤寒论》是指导临床的经典,对于八纲辨证,阴阳是总纲,而“表里”是临床看病的第一要素,本篇重在总结《伤寒论》表里关系中,表里同治的临床表现、方药以及临床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伤寒论;表里同治;临床《伤寒论》中针对表里病症的治疗,有先解表后攻里,有先扶里后解表,也有表里同治的,在临床治疗上要分析清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对证用方,而对于表里同治方面,临床表现和遣方用药是如何体现的呢?1 大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中倍用麻黄,合桂枝、生姜辛温之品,使发汗之力较麻黄汤更强,说明表证更重;原文第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从脉象看出这是伤寒表证,身疼,不汗出,提示外在寒邪郁闭在表,故而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解表发汗,烦躁提示里有郁热,这里的热不时阳明里实的大热,而是无名郁郁之热,乃寒气郁闭,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散发于外,郁于内而产生的,故加入石膏以清里热;此方伤寒表证明显,郁遏阳气致烦亦明显,表里同病,若先解表,里热加重;先清里则更出变证,故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内外兼顾。

此方被称为“发汗峻剂”,是表郁较麻黄汤更为严重,同时,里热出现的烦躁是“不汗出”的必要条件,故要辨别此在里的烦热之象和在表的表证的关系,临床上只要证见“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均可应用,又如外感、流脑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烦躁都在本方运用范围。

2 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本方既能治疗伤寒表不解,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紧等伤寒表实证,又治心下胃脘部寒饮内停而出现的“心下有水气”,用干姜、细辛散胃中水寒之邪,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散一收,即不会发散太过损伤正气,又能使寒气得以温散;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大塚敬节伤寒论解说

大塚敬节伤寒论解说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

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 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解表 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内经》 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 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 黄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 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 消退。
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 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注意,因为麻黄 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 浮萍,用量是30克。
3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
温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会 束缚肌表,郁遏卫气,故不会恶 寒。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 不经过肌表,所以也无表证的可 能。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4 《温热论》中的“卫”不 是表证
温病的卫、气、营、血,实为 气分和血分两个层次,其中卫为 气分的初期轻证,营为血分的初 期轻证。卫,并不是表证。这可 以从《温热论》中找到根据。
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 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所 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不急不 重,兼有表证时要求先解表。
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 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 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 所主治的蓄血证,因为蓄血急重, 即使有表证也要先治蓄血。
麻黄是平喘的要药,若兼有寒 饮犯肺,咳喘而痰多清稀,则配 温肺化饮之品,如姜、辛、夏、 味等,小青龙汤是其例;若是肺 热壅盛致喘,而见高热汗出,喘 促鼻扇等,则配辛寒清热之石膏, 麻杏石甘汤是其例。
3 利水:
用于表证水肿,其病机为寒邪 束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得宣发 于肌表而为汗,又不得通调水道 而尿,溢于肌肤而为肿。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一、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1.3治有深浅。
此种写法之意义: 1.掌握外感病治疗体系。 2.治学上为解决条文疑义提供线索。
1.1 先论后方
先论后方的结构要求在治疗上与论相应。全篇是一个整体。 比如伤寒,中风,治疗在后面。
1.2 论有次序
相当于总论性质。包括定义,转属,恢复,转剧。 所有疾病宏观上的三种趋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转属:未愈但发生转归。 恢复:向愈。 转剧:恶化。
而现代医学对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 应用于临床实际了。
1.1 外感病与内伤病治疗先后的基本原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宏观上要有清晰的原则。所以疾病首先要进行如此的分类。
2. 战役上
要分清主次先后,即将人体分析出一个至数个方证,依据 一定的原则进行先后处理。
3. 战术上
认真研究并掌握各个方证。 以方证做为应用单元。 方证体现的是对人体内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的调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论的基本结构
太阳病 定义 本病来路 治法禁忌 自愈(欲愈,可治) 欲解时 阳复 1,2,3, 4,5 6 7,8 9 10 少阴病 281 282,283 284,285,286 287,288,289,290 291 292,293 294,295,296,297, 298,299,300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2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2条

【每⽇⼀诵】伤寒论第152条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短⽓,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未和也,⼗枣汤主之。

芫花(熬)⽢遂⼤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

以⽔⼀升半,先煮⼤枣肥者⼗枚,取⼋合,去滓,内药末。

强⼈服⼀钱⼔,羸⼈服半钱,温服之。

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养。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下利,呕逆,⾥受邪也。

邪在⾥者,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者,表已解也;头痛,⼼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短⽓者,邪热内蓄⽽有伏饮,是⾥未和也,与⼗枣汤,下热逐饮。

⾟以散之,芫花之⾟,以散饮;苦以泄之,⽢遂、⼤戟之苦,以泄⽔。

⽔者,肾所主也;⽢者,脾之味也。

⼤枣之⽢者,益⼟⽽胜⽔。

清·吴谦《医宗⾦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

若是「下」字,岂有上呕下利⽽⽤⼗枣汤峻剂攻之之理乎?惟其⼤便不利,痞满痛,始属⾥病;⼩便不利,呕逆短⽓,始属饮病,乃可攻也。

发作之「作」字,当是「热」字。

若⽆热汗出,乃少阴阴邪寒饮,真武汤证也。

且「作」字与上下句⽂义皆不相属。

太阳中风,表邪也。

不利呕逆,⾥饮也。

表邪解者,乃可攻饮也。

审其⼈微汗不辍,发热有时,头痛,若仍恶寒,是表未解,尚不可攻。

若不恶寒,则为表已解矣。

⽽更见⾥未和之⼼下痞满,引下痛,⼲呕短⽓,⽔蓄⽆所从出之急证,故迳以⼗枣汤峻剂,直攻⽔之巢⽳⽽不疑也。

伤寒表未解,⽔停⼼下,呕逆者,是寒束于外,⽔⽓不得宣越也,宜⼩青龙汤汗⽽散之;中风表未解,⽔停⼼下⽽吐者,是饮格于中,⽔⽓不得输泄也,宜五苓散散⽽利之。

此皆表未解,不可攻⾥之饮证也。

读书笔记:方剂学背诵解表剂 《伤寒论》《此事难知》《医学心悟》《伤寒六书》

读书笔记:方剂学背诵解表剂 《伤寒论》《此事难知》《医学心悟》《伤寒六书》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袪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一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二细辛、白芷、川芎(少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三配伍特点1升散药和清热药结合2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A小柴胡汤
《伤寒论》
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和解少阳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
2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一柴胡1透泄少阳之邪2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
升麻葛根赤芍药炙甘草
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
一 升麻①透疹;②解毒;③散风邪;④升清阳(解肌透疹,清热解毒)
B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风寒感冒,郁而化热证
解肌清热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柴胡 葛根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白芍桔梗 生姜 大枣石膏
黄芪 人参桂枝 甘草 熟附子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煨生姜 赤芍
再造散用参附芪
桂甘羌防芎芍齐
再加细辛姜枣煮
阳虚寒闭最相宜
一 煨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 二 扶正不留邪,发汗不伤正
B升麻葛根汤
《闫氏小儿方论》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内容清晰)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内容清晰)

发热表症邪在肌表营卫不和翕翕发热12调和营卫桂枝汤头痛发热13时发热自汗出54发热汗出95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邪未解郁热在里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卫阳受遏内停水饮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风寒束表心下有水发热而咳40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发热不渴41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邪未解水湿不化中风发热74化湿解表五苓散发热汗出244头痛发热386表邪未解邪热结胸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发热里证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表邪入里结滞中脘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湿热瘀蒸发热汗出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发热实证胃肠结热不恶寒,但热者70清下荡热调胃承气汤蒸蒸发热者248邪结胃肠其后发热者209 泻结清热小承气汤大肠燥结但发热谵语者212攻下泻热大承气汤日晡所发热者240发热汗多者253发热虚证阳虚水泛虚阳浮越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潮热表热未解里热化燥日晡所发潮热104 解表泻热先宜予小柴胡汤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里热化燥发潮热,脉滑而疾214 泻下清热小承气汤燥热成实谵语有潮热215攻下泻热大承气汤有潮热者208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209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220热郁在里发潮热…胸胁满不去者229小柴胡汤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231实热内结日晡所小有潮热137 泻下结热大陷胸汤往来寒热表邪未解邪热入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96清解表里小柴胡汤往来寒热,休作有时97胁下鞕满……往来寒热266表邪未解里有水饮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147 解表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邪热结滞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清下邪热大柴胡汤恶寒表证风寒束表啬啬恶寒12解肌散邪桂枝汤恶寒者,表未解也164表邪未解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 调和营卫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疏邪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风寒郁表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邪未解恶风寒……而胁下满痛,目及身黄98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148 解表和胃邪尚在表发热微恶寒146 解肌和表柴胡桂枝汤卫阳不足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温阳泻痞附子泻心汤表邪未解而反恶寒者……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恶寒热证里热炽盛汗出表疏背微恶寒者169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恶寒虚证汗后阳虚反恶寒者,虚故也68 敛汗温阳芍药甘草附子汤寒盛阳虚其背恶寒者304 温阳散寒附子汤阴盛亡阳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回阳救逆四逆汤阴盛阳浮发热恶寒……手足厥冷388阳虚阴脱恶寒,脉微数而复利385 回阳益阴四逆加人参汤恶风表证风邪外袭腠理疏松淅淅恶风12调和营卫桂枝汤汗出、恶风13风邪外袭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14 疏风解肌桂枝加葛根汤汗多阳虚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20 温阳固表桂枝加附子汤风湿郁表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175 温经去湿甘草附子汤风寒束表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恶风热证里热炽盛汗出表疏时时恶风,大渴168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汗出表证营卫不和阴弱者汗自出12调和营卫桂枝汤发热汗出,恶风13热汗出者……故使汗出95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病常自汗出者53风邪在表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 解肌和表桂枝加葛根汤表邪未解水停下焦伤寒,汗出而渴者73 化饮解表五苓散汗出热证邪热迫肺汗出而喘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163热邪外蒸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34 清热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里热炽盛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辛寒清热白虎汤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219邪滞热蒸汗出不解,心下痞鞕165 泻下清热大柴胡汤燥结郁蒸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213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里热蒸腾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攻下燥结大承气汤里热燥实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220汗出里证水邪外攻手足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152 逐水攻下十枣汤汗出虚证阴盛阳脱大汗出,热不去353回阳就逆四逆汤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内寒外热38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吐利汗出388真阳欲脱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者370 温阳固脱通脉四逆汤阳脱阴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无汗表证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发汗解表麻黄汤脉浮紧,无汗发热46脉浮,无汗而喘者235邪郁肌表以其不得小汗出23 解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卫阳受遏水饮内停翕翕发热,无汗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白朮汤风寒束表太阳病……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无汗邪热内郁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231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无汗热证湿热内瘀但头汗,身无汗……身必发黄236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头汗出水热郁蒸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136 泻下热结大陷胸汤湿热上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236 清利湿热茵陈蒿汤郁热上蒸心中懊憹……但头汗出者228 清宣郁热栀子鼓汤郁热上蒸头汗出……今头汗出148 清解郁热小柴胡汤阳郁上迫但头汗出,往来寒热147 疏邪解郁柴胡桂枝干姜汤头痛表证风寒在表太阳病,头痛,发热13 疏风解表桂枝汤表热不解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 解表清热风寒束表太阳病,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表邪外束里阴寒盛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92 温里救表四逆汤表邪不解霍乱,头痛发热386 救里和表热多:五茯散寒多:理中汤头痛里证水饮上攻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152 逐水泻下十枣汤寒证浊阴上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温肝降浊吴茱萸汤脾虚脾虚水停仍头项强痛,小便利28 健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阳虚肾虚水泛心下悸,头眩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水停水气上犯起则头眩67 通阳行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颈项强表证水停经输不利仍头项强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邪闭经输项背强几几31 解表散邪葛根汤邪郁不解颈项强98疏解清热小柴胡汤颈项强99里证邪结郁阻结胸者,项亦强131 攻下结热大陷胸丸身痛表证寒邪束表头痛发热,身疼腰痛35辛温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身疼痛46表邪未解身疼痛者……后身疼痛91解肌去邪桂枝汤身体疼痛者37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寒邪束表发热恶寒,身疼痛38 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霍乱表邪头痛发热,身疼痛386 温里和表五苓散、理中丸表邪未解里寒又急脉反沉……身体疼痛92 温阳救里四逆汤身痛虚证汗后营虚身体痛,脉沉迟者62 温养血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阳虚湿搏身体痛……脉沉者305 温阳除湿附子汤肢节疼痛表证寒邪束表太阳病……骨节疼痛35 解表散邪麻黄汤表邪外束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疏解表邪柴胡桂枝汤风湿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祛湿桂枝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175 温经散邪甘草附子汤寒湿凝滞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虚证阳虚不布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 回阳通脉四逆汤身重表证风寒在表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39 解表散邪大青龙汤热证热盛津伤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清热去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津液耗伤腹满身重,难于转测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邪热伤气不恶寒者,其身必重208 泻下热结大承气汤虚证阳虚水泛四肢沉重疼痛316 温阳利水真武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5条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

吐利,心腹濡软为里虚;呕吐而下利,心下痞硬者,是里实也,与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清·吴谦《医宗金鉴》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

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

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

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

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是调胃承气证。

汗出解后,心下痞硬、下利者,是生姜泻心汤证。

此心下痞硬,协热而利,表里不解,似桂枝人参证。

然彼在妄下后而不呕,则此未经下而呕,则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矣。

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胁下,斯虚实补泻之所由分也。

故去参、甘之甘温益气,而加枳、芍之酸苦涌泄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表证发热,汗出当解,乃汗出不解,是内有阳明里证。

热自内发,非关表寒,汗去津亡,则燥热愈增矣。

心下痞硬,是胆胃两家之郁塞也。

呕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于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纳水谷也。

吐利心痞,自是太阴证,而见于发热汗出之后,则非太阴而阳明也。

大柴胡汤,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泻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者,病机已属阳明。

心脏本实,虽胃系脉道所属,为营气出纳之所,但容积甚隘,心中正不当有痞,可知所谓心中痞者,特虚气为胃中实热所迫,阻遏于心之部位而不能散,故转似心中痞硬,实即后文胸中痞耳。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翕翕发热,可能是表邪入侵导致的。

邪气在肌表,营卫不和,导致头痛发热。

有时可能会出现发热汗出的情况,这是寒邪束表的表现。

如果表邪未解,可能会导致邪气怫郁,甚至进一步影响内部的水饮,导致内停水饮的表现。

风寒束表也会导致心下有水的情况。

如果阳虚感寒,表邪未解,水湿不化,邪热结胸,热入血室,热郁表里,就可能会出现热郁胸中的症状。

如果瘀热在里,身体就会发黄,伤寒身黄发热就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等症状,可以使用调和营卫桂枝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有些症状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了实证,比如大肠燥结导致的发热;有些则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了虚证,比如阳虚水泛、虚阳浮越等。

如果表热未解,可以使用清热解郁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胃肠结热的情况,可以使用栀子豉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发热谵语、日晡所发热等症状,可以使用消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总之,不同的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使用中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可能是感冒或其他疾病的症状。

若伴随着微恶寒、热结在里、啬啬恶寒等症状,则表明表未解。

若症状类似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可能是热邪入侵。

此时,可以采用清下荡热、泻结清热、攻下泻热等方剂治疗。

若病情较重,可考虑使用真武汤等强效方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调和营卫,避免卫阳不足导致病情加重。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邪热入里,导致里有水饮、邪热结滞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小柴胡汤、大陷胸汤等方剂解表化饮、清下邪热。

若病情较重,也可以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强效方剂。

若病情出现恶风寒、腠理疏松等症状,需注意防止XXX 外袭。

同时,也要注意调和营卫,避免阳虚阴脱等情况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清热益气生津、敛汗温阳、回阳救逆等方剂治疗。

疏风解肌、温阳固表、温经去湿、发汗解表都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恶寒、虚证、表证、热证等病症时,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参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葛根汤、麻黄汤等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發黃偏於表證-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無表裏證─傷寒身黃發熱─梔子蘗皮湯。
蓄血證-喜忘,少腹鞕滿,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
三、少陽病篇
性質:半表半裏,熱證。
提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
脈弦細。
治則:和解少陽。
主方:小柴胡湯。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發奔豚-桂枝加桂湯。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如瘧狀-小柴胡湯。
熱入血室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刺期門。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
脾胃陽虛,水飲內停,心上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身為振振搖-苓桂朮甘湯。
表邪與內飲相搏,服桂枝湯或下之,病仍不解,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芍)加苓朮湯。
心陽虛衰,心神被擾,煩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火逆變證火劫亡陽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牡救逆湯。
陰虛水熱互結: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
陰虛火浮: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
虛火上炎:二三日咽痛者-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痰熱閉阻: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苦酒湯。
外感風寒: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
陽鬱於內,四肢逆冷-四逆散。
反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
得之二、三日,無裏證-麻黃附子甘草湯。
太陽與少陰併病
太陽、陽明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淅淅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大承氣湯。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白虎湯。
方劑組成表解
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湯。
去芍藥、加附子-桂枝附子湯。再去桂枝、加白朮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湯。
蚘厥:得食而嘔,又煩,常自吐蚘-烏梅丸。
陰盛陽衰:下利惡寒,四肢厥逆-四逆湯。
血虛寒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如其人內有久寒,加吳茱萸、生薑。
熱厥:脈滑而厥,煩渴引飲,熱深厥深-白虎湯。
水飲致厥: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
痰厥: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瓜蒂散。
正虛邪陷,表裏三焦俱病: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四、太陰病篇
性質:裏虛寒證。
提綱: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自利益甚。
正治:自利而不渴,脾胃虛寒-四逆湯、理中湯。
兼太陽表證-桂枝湯。如下利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水飲為患,汗出而口不渴-茯苓甘草湯。
誤用冷水治後,意欲飲水而反不渴-文蛤散。
似桂枝證: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膈上痰涎壅塞)-瓜蒂散。
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脈浮虛而濇-桂枝附子湯。
似風濕證 前證若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
風濕相搏,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麻黃湯-血弱,津虧,中寒,裏虛等證。
表閉-汗而不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
形似瘧,日再發-桂枝二麻黃一湯。
表實:惡寒發熱不汗出煩躁-大青龍湯。
表虛: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桂枝二越婢一湯。
表實: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
表虛:項背強几几,有汗惡風-桂枝加葛根湯。
表虛:解肌、調和榮衛-桂枝湯。
表實:開腠、發汗散寒-麻黃湯。
蓄水-熱結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結-桃仁承氣湯。
蓄血發狂,少腹鞕滿-抵當湯。
少腹滿,證較緩-抵當丸。
1.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表實證不可用。
桂枝湯2.酒客病-內有濕熱,不喜甘,得之則嘔。
3.服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熱。
重用桂枝-桂枝加桂湯。
去芍藥、生薑、大棗-茯苓甘草湯。
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
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桂枝去芍藥加蜀漆
龍骨牡蠣救逆湯。
去芍藥、生薑、大棗加龍骨、牡蠣-桂枝甘草龍
骨牡蠣湯。
重用芍藥-桂枝加芍藥湯。
加葛根、麻黃-葛根湯。
加葛根、麻黃、半夏-葛根加半夏湯。
加黃芩-陽旦湯。
裏熱表虛,心下痞而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寒汗出-附子瀉心湯。
胃虛挾水氣,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胃氣上逆,痞滿而嘔-半夏瀉心湯。
再次誤下,虛熱益甚,心煩不得安-甘草瀉心湯。
胃寒氣逆,心下痞鞕,噫氣不除-旋覆代赭石湯。
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或結痛,或煩熱胸中窒-梔子豉湯-若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薑。
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
脾胃虛寒,濁陰上逆: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
熱迫大腸:熱利下重,渴欲飲水-白頭翁湯。
邪傳陽明,熱結旁流:下利譫語-小承氣湯。
邪傳少陽:嘔而發熱-小柴胡湯。
熱擾胸膈: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梔子豉湯。
七、合病、併病
下利-葛根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喘而胸滿-麻黃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加麻黃、杏仁
倍芍藥加飴糖-小建中湯。
去芍藥、加人參、膠、麥冬、麻仁、生地黃
-炙甘草湯。
加麻黃、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湯。
去芍藥-桂枝去芍藥湯。
去芍藥,加附子-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湯。
增芍藥、生薑,加人參-桂枝新加湯。
去芍藥、生薑,加茯苓-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
五、少陰病篇
性質:全身裏虛寒證。
提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寒化證-助陽抑陰。
熱化證-育陰清熱。
脾腎陽虛,陰寒內盛:脈沉,手足厥冷-四逆湯。
陰盛於內,格陽於外: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通脈四逆湯。
下利,脈微-白通湯。
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
下後表不解,微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胸陽被遏,脈促胸滿-桂枝去芍藥湯。
前證兼陽虛而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大結胸證: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手不可近,脈沉緊-大陷胸湯。證較緩,如柔痙狀-大陷胸丸。
小結胸證: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小陷胸湯。
屬寒者:寒實結胸,無熱證-三物白散。
邪熱入胃,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大黃黃連瀉心湯。
兼少陽證陽明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
陽明中風,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
四逆湯證
裏寒證
吳茱萸湯證-胃中寒冷,食穀欲嘔。
熱留上焦-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
熱移下焦-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
偏於裏實證-陽明病,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或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湯。
兼陽明裏實證:口燥咽乾,不大便-大承氣湯。
六、厥陰病篇
性質:屬寒熱錯雜之裏證。
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烏梅丸。
寒格,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麻黃升麻湯。
胃中燥實,不惡寒,但熱-調胃承氣湯。
熱邪迫肺,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甘石湯。
過汗傷津,內傳陽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參湯。
脾虛氣滯,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表裏俱熱,喘而汗出-葛根芩連湯。
表熱裏虛,心下痞鞕,表裏不解-桂枝人參湯。
下利清穀-四逆湯。
虛寒利脾胃陽虛-理中湯。
下焦滑脫-赤石脂禹餘糧湯。
津液虧損,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不吐不下,心煩,或蒸蒸發熱,或吐後腹脹滿,脈沉數或沉實有力,偏於燥熱者-調胃承氣湯證。(輕)
大便鞕,腹大滿不通,潮熱譫語,脈浮滑而疾,偏於痞滿者-小承氣湯。(較重)
腹滿痛,不大便或大便難或乍難乍易有燥屎內結,煩躁譫語,潮熱多汗,甚則有喘冒直視或如見鬼狀循衣摸床,脈實大或滑數,痞
二、陽明病篇
性質:裏熱實證。
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經證:身大熱、汗多煩渴、脈洪大或浮滑。
府證:腹滿痛、大便難、潮熱、譫語、脈實或沉遲有利,甚者循衣摸床,昏不識人。
太陽陽明(脾約)
少陽陽明
正陽陽明(胃家實)-燥熱之邪直犯陽明。
三陰-陰證轉陽。
表裏俱熱,惡熱不惡寒,身大熱,口渴飲冷,心煩脈洪大-白虎湯。
滿燥實堅全見者-大承氣湯。(最重)
麻仁丸(脾約)-小便數,大便鞕,脈浮而濇。
蜜煎導法
豬膽汁導法
有汗表虛,汗出多,微惡寒-桂枝湯。
有汗表實,脈浮,無汗而喘-麻黃湯。
府證-小便數,大便鞕,渴欲飲水-五苓散。
兼痞證-心下痞,惡寒,先解表-桂枝湯;後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
陽明潮濕,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
陽虛液脫,漏汗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陽虛陰盛,晝日煩躁,夜而安靜,脈沉微-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傷,煩躁-茯苓四逆湯。
心陽虛,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湯。
心陽虛,腎水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
陰陽兩虛,腳攣急,汗出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