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合集下载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三家归晋,说出西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及统治区域,了解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替。

(2)知道“八王之乱”,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后西晋从此日趋衰落。

(3)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方向,分析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灭亡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述西晋兴亡的故事,绘制十六国北朝的更替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西晋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3)通过读图,了解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国家分裂、政权林立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

(2)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兴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识图法、讲述法、表格图示法。

学习方法有: 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进行了解;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上篇:王潘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诗的上篇用生动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西晋统一那势不可挡的恢宏场面,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到公元280年,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纷争和分裂之后,古老的中国又由西晋完成了统一。

今天我们回到那逝去的时空彼岸,进入新课的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本课分为三块内容: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二、讲授新课:(一)西晋的建立1.魏灭吴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那么到了三国后期,这三个政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生:三国后期,魏国的实力增强,吴国、蜀国日益衰弱。

初中历史西晋教案

初中历史西晋教案

初中历史西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其短暂的统治时间。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认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政治黑暗的重要问题。

3. 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1. 西晋建立、统一到灭亡的过程。

2. 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认识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教学准备:1. 教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三国最终是如何统一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西晋的建立过程,包括司马炎篡魏建晋、灭吴统一等。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原因包括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

3. 讲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如战乱、灾荒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对我国历史有什么意义?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

2. 思考: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意义,以及北方各族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短命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资料的引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西晋和东晋》教学设计之三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西晋和东晋》教学设计之三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材分析从265年到420年,历时150多年的两晋是三国和南北朝之间的一段历史。

280年西晋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但仅维系30多年,又出现了山河破碎,群雄并立的局面。

软弱、腐朽的东晋只偏安东南一隅,一任北方各族竞相厮杀、争战,不敢北顾。

国家分裂,统治残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构成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而各族人民彼此学习,相互融合,在艰难中推动历史发展,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侧面。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灭亡;十六国和东晋建立;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2.思想政治教育:①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通常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通过学习淝水之战,使学生认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③统治阶级的腐朽是人民痛苦、国家灾难的根源。

3.能力培养: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和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各族和淝水之战胜败原因的分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1.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提问:三国时期的曹魏由何人、何时建立?学生答。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

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这期间,他在平定辽东,抗拒蜀、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

明帝死,他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曹爽见司马懿权势一天天增大,就设计夺了他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托病不出,用假象欺骗曹爽。

(一学生读“李胜访司马懿”和“高平陵事变”的小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历史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思考。
3.价值观教育:通过本章节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业布置:布置与本章节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家作业:
-与家人分享本章节所学内容,讨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充实作业内容;
3.组内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4.作业提交时,请附上作业完成过程的简要说明,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育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请结合本章节内容,分析西晋统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的发展情况中,总结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或现象。
2.论述题:
-以“西晋短暂统一的历史意义”为题,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过程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历史发展过程。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教案陆静卿主讲第一章时代特征总述一、社会特征三至六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些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呢?简单而言,这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一个民族交融的时代,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等等。

具体来讲,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社会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朝代更迭频繁。

从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行程,其间除西晋有过短期统一外(280年灭吴统一全国,317年灭亡,仅存30余年时间)其余都处于南北分裂割据对峙局面。

战争常有发生,社会极不稳定。

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生命没有保障。

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江左,后又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数朝,朝代频繁更迭。

第二、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日趋衰微。

第三、劳动者地位下降,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出现了一大批如客、部曲、门生、故吏等依附性人口。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史学界因此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第四、皇权衰弱,门阀士族专政。

第五、民族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融合发展。

第六、思想活跃,文化勃兴,打破了两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的思想格局,出现了综合儒、道、名等家思想的玄学思潮。

魏晋时期,儒、墨、道、法、名等各家思想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使两汉以来沉闷的思想界为之一变,思想家们开始追求个性,寻求自身的价值,讲求人与自然的合协。

这一时期的佛教、道教逐渐深入人心,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上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众多的史学、地理学、农学、数学、文学著作。

二、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差异东汉末年,南北双方同步发展。

大土地所有制、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模拟大地主田庄的屯田和屯田客,模拟家兵部曲的国家世袭兵制,品评人才的乡里清议之官方化,都在曹魏与孙吴同时存在。

经过西晋短暂统一,永嘉乱后南北重又分裂,那时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遂在某些方面发生相当重要的差异。

初中历史西晋的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西晋的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西晋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2. 掌握西晋建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3. 能够分析西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西晋的建立过程。

2. 西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教学难点:
1. 能够理解西晋建立的背景和原因。

2. 能够分析西晋建立后的政治变革。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和相关资料。

2. 电子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讲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西晋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西晋的建立背景和原因。

2. 西晋建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西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四、展示交流(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全班讨论并整理出结论。

五、练习(10分钟)
1. 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西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西晋建立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西晋的建立背景和过程,掌握西晋建立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提高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第23课西晋和东晋北京市铁路子弟第五中学高级教师李开亮(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

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胜利原因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棗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棗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棗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

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

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一)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政。

(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

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

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

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搀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

教师资格证说课教案范文(初中历史:两晋与南朝)

教师资格证说课教案范文(初中历史:两晋与南朝)

第十六课两晋与南朝说课稿镇沅三中范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晋和南朝时期的发展线索。

东晋南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培养学生从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国家进步和统一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西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短期统一”。

本课内容可用筛选法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教学,可以发动学生用填图和连线等方法进行知识落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今后要树立在逆境中不要气馁、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都是亲兄弟的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的开发;少数民族南迁与民族融合,民族矛盾激化的关系。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讨论法、提问法学法指导:通过分析与读图得出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真实,学会分析历史【课前准备】视频音频地图册【导入新课】从三国鼎立,后归晋说明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

切入到西晋短暂统一与南朝的发展。

【新课探究】一、西晋的短暂统一1、西晋统一之初的安定2、晋武帝后期的腐败3、“八王之乱”——国力大衰4、民族矛盾尖锐5、西晋灭亡于316年(过渡:由于官僚腐败政治没落,西晋的统一并没有维持多久)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2、南朝的更替(1)宋的建立:420年,东晋灭亡(2)南朝的更替:宋、齐、梁、陈(420-589)统治南方,都建康(过渡:东晋既是西晋的延续,也是南北世家大族利益集中代表的政权)三、“永嘉南渡”与南方的开发1、江南开发(1)原因:主要原因是西晋后期永嘉南渡,大量掌握先进制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2)条件:a、北人南迁,人数众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b、南迁人民带去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

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

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教案标题: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东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灭亡的原因。

2. 掌握东西晋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2. 东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原因。

2. 理解东晋和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东西晋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西晋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东西晋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东晋的建立和政治特点,包括刘裕的起义和称帝,东晋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

2. 介绍西晋的建立和政治特点,包括司马炎的起义和称帝,西晋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

3. 分析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原因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

四、概念澄清(10分钟)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澄清相关概念,确保学生对东西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清晰的认识。

五、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东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东晋时期的文学繁荣和西晋时期的政治腐败。

六、总结(5分钟)总结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过程,强调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鼓励学生思考东西晋的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文章,包括对原因的分析和个人观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东西晋时期的重要人物,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扩展对东西晋时期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模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模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模板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本事的有效途径。

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部编七年级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模板,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自主预习】一.西晋的建立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

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西晋和东晋2

西晋和东晋2

第23课西晋和东晋(一)教学目的1.知识传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司马炎、苻坚的简要评论;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内迁的五种少数民族名称;十六国时期的起止年代;东晋建立的年代;淝水之战的简况及胜负原因的评议。

2.思想教育:①由西晋的兴亡、疆土的分合、淝水之战的胜负,以期获得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之因的思考。

②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了解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希图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

3.能力培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具体的历史分析,尤其是透过纷繁交错的历史现象观察历史的本质,学习评议重要历史人物与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

教学重要、难点:西晋的短命原因和淝水之战的胜负原因是本课重点。

对头绪繁多的课,要把握整体,把握主线,权衡主次轻重,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西晋和东晋,同学们打开课本139页,(板书)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先请你们回忆一下上一课——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哪一国发展得最强?(学生议论)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因为它的地域最宽广,尽管东汉末年遭到严重的破坏,但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经过中原人民几十年艰苦努力,黄河流域原来有着悠远深厚的文明,超过了吴、蜀。

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的角逐竞争,结果是——不仅吴、蜀,就连曹魏也未能如愿,反而是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了解这个变化,还得从139页上画的这个老头说起,你看他,由两个丫鬟搀着——不——是架着,病势沉重,眼瞧着就要一命呜呼,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司马甏。

其实,他的病是装的,骗得同他一起辅佐曹魏朝政的曹爽对他不加提防,被他夺了兵权。

从司马甏到他的儿子司马昭,逐步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曹魏皇帝在一个漆黑的雨夜里,密召一些大臣,他说——请你看140页第1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教学设计03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教学设计03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4、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发导学稿给学生,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灭亡。

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明确其性质和特点;2.能够分析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和性质;2.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原因;2.分析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多媒体设备;2.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晋和东晋的地图,简要介绍西晋和东晋的背景和时间。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西晋的兴起:a.通过讲述晋武帝的登基和三次征伐,介绍西晋的兴起。

b.讲解晋武帝的改革措施和政治制度,重点突出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

2.西晋的兴衰原因:a.通过讲述晋惠帝的失政以及外戚干政的问题,分析西晋的兴衰原因。

b.讲解外族入侵的威胁和内部社会矛盾的加剧,进一步说明西晋的孱弱性。

3.东晋的兴起:a.讲解东晋的兴起和建立,重点介绍刘裕的平定南方割据势力。

b.讲解东晋建立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原因,分析并总结。

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个人总结(10分钟)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进行个人总结,强调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五、拓展延伸(5分钟)请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背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个人总结和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要保证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使学生对于西晋和东晋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5课三国与西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与西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2.各小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形成共识,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三国与西晋时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通过学习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学会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故事性的叙述,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影视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存在片面理解。
2.提问学生:“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讲授新知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分析各个战役的影响。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与西晋时期某一历史人物的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2.政治上,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走向新的大一统;3.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汉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一、知识点:三国与西晋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三国鼎立示意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1.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洛阳、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2年,孙权、建业、吴2.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教师出示PPT,介绍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四个人物曹丕:魏武帝曹操次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课型探究课课题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年级高一时间班级出课人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特点的基础上,用短时间、长远两个时间维度|以及辩证的眼光评价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以体悟这一时期的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东晋以来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等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历史解释】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魅力.重点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难点东晋士族专权、民族交融的历史影响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法指导问题导引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西晋是怎样建立并完成统一的?3、西晋是如何灭亡的?4、思考东汉到西晋之间政权是如何更迭的?并画出更迭关系图?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是怎样建立的?2、什么是士族?士族对东晋政权的影响是什么?3、南朝包括哪些王朝?这些政权是如何更迭的?4、什么是六朝?5、六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6、东晋的疆域是怎样演变的?7、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是如何更迭的?并画出更迭关系图?东晋南朝时期的统治疆域主要在哪个地区?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结合教材自学完成2、前秦统一后为什么迅速瓦解?3、北魏是怎样建立的?4、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意义?5、北朝包括哪些政权?这些政权是如何更迭的?6、思考十六国到北朝结束时,政权是如何更迭的?并画出更迭关系图?十六国到北朝时,其统治疆域主要是哪个区域?7、东晋与十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南朝与北朝的政治局势如何?合作探究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历史教案)教案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历史教案)教案

第23课西晋和东晋(历史教案)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____年)(板书)1.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
(2)推荐阅读与西晋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直接输出教学内容部分:
教学内容: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章节主要围绕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影响展开。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晋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西晋统一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2.学习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掌握五胡乱华的历史现象。
3.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理解其内部矛盾及外部压力。
4.掌握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之间的关联。
a.西晋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b.北方各族内迁对西晋政权的影响
c.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内迁的关联及其历史启示
3.请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选取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再现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关的历史场景。要求每组准备一个5分钟左右的表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相关内容,了解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记载和评价,拓宽知识视野。
3.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5.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基本的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针对本章节《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以下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

(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
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板书)
1.十六国:(板书)
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143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东晋建立:(板书)
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书)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板书)
1.战前形势:(板书)
(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

北方经过长期混战,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144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
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2.战争经过:(板书)
383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

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
前秦(80)东晋(8万)
苻坚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破秦军前哨
胆怯(草木皆兵)请秦军稍退
失误(后撤)渡河决战
溃败(风声鹤唳)收复失地
(以上图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3.战争结果:(板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a.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

兵虽多,战斗力不强。

b.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4.小结巩固:
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

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

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缉室:《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