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出生于巴黎。

帕累托的父亲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长期在法国生活,曾经追随马志尼的自由主义事业,做过土木工程师。

帕累托读完中学后到都灵工艺学校学习土木工程。

读书期间花了大量时间专攻数学。

2.学术生涯1889年,帕累托在父母去世后放弃了从事近20年的商业活动,开始学术生涯。

46岁那年,帕累托被聘为洛桑大学终身政治经济学教授。

20世纪初,帕累托的学术兴趣扩及社会学领域。

1900年,他首先在一篇名为《意大利社会学评论》的长文中阐述了非理性主义社会学观点。

1916年,帕累托的社会学代表作《社会学通论》发表,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非理性主义社会学理论。

3.思想来源较早对帕累托产生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古代史学、现代数学和现代数量经济学。

对于帕累托社会学观点更具体的影响主要有: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莫斯卡的精英统治论以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1)古代史学方面的知识是帕累托在中学读书期间作为基础教育而吸收的,现代数学是在都灵工艺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现代数量经济学的影响主要继承于洛桑大学的瓦尔拉教授,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属于知识基础和实证方法方面。

(2)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意大利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奠基人,注重从人的那些非理性的本性来分析社会问题,是从马基雅维利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学术传统之一。

帕累托从非理性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无疑是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展开。

(3)帕累托在斯宾塞和孔德那里接受的影响是矛盾的。

他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观点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社会可以进化的观点,转向了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循环论。

从孔德那里帕累托不仅继承了实证原则,而且也肯定了孔德关于宗教情感在社会生活中起凝聚作用的观点,但是他又反对孔德试图为现代人创造新宗教。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28.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1)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2)霍桑实验霍桑实验,即20世纪20年代起在大型工业企业——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力公司的霍桑发电厂进行的著名调查,整个实验一共进行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照明”实验。

就霍桑发电厂方面,实验的既定目标是研究工厂车间的照明条件的改善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是两个实验小组的照明条件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劳动产量却不相上下,照明条件充其量不过是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是“继电器装备”实验,以期发现在照明条件之外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软性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较之硬性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更具影响力。

霍桑实验第二阶段所发现的“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引发了许多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者的理论探索。

麦克格里哥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其著作《企业的人性面》,并论述了著名的“Y理论”。

第三阶段的研究,直接以工人对工作的态度及情感为理论起点,实验结果是工作态度的影响因素并非局限于是否获得重视以及自身的声誉,而是复杂到既有资料无法解释。

第四阶段实验——“绕电话线”实验,凭借参与观察和访问相配合的方法最终发现,工厂里存在着非正式的小群体,它强烈地左右着个体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种非正式的发生影响,这种规范直接关系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深为成员们所认同和关注,个别成员的不服从行为将受到小群体的严厉制裁。

(3)行为科学理论的两条途径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从两条不同的途径对劳动者的组织环境进行改善:①聘用一些顾问人员,其任务就是耐心地倾听工人们的抱怨。

为这种方法所设计的相互交流技术,促进了现今普遍使用的间接指导技术的发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1.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和评价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答:(1)布迪厄多次指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确立了研究社会问题的关系论原则。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组织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八章组织社会学理论1.如何认识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答:西方组织社会学理论包括组织行为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系统与组织环境理论。

其各自形成与发展过程简述如下:(1)组织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科层制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企业伦理学理论。

①行为科学理论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认为企业组织中的人不仅拥有经济性需要,还同时具备社会性需要。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霍桑实验。

②科层制理论。

韦伯首先论述了科层组织的实用性,他认为科层制的组织效率远高于神秘主义组织和传统型组织。

科层制组织的工具理性趋向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理性化的进程,文化、宗教等组织也不可阻挡地采用科层制的组织行为方式,效率与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仰与理想则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③社会网络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以科尔曼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博特为代表的结构洞理论以及以华森和斯特盖兹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既是在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又是通过这种联系获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的数量决定着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处于关系稠密的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社会资本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扩展,处于某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更倾向于根据已有网络的特征和规范来寻找确定交往对象。

结构洞理论认为,一个网络中最能给参与者带来信息与资源优势的位置位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居于关系稠密地带之中;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地带就是结构洞,它的存在能使参与者在信息与资源方面的优势和整个社会网络的价值得以提升。

小世界理论以“六度分离”理论为基础,后者由心理学家密尔格莱姆于20世纪60年代在实验中提出,它指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由于能够通过平均6个熟人实现相互联系,而存在“六度分离”现象;这种“六度分离”现象实际上正是现实世界中聚集程度较高的社会网络,它表明尽管世界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因此而降低,信息传递的途径也并不因此而繁杂、漫长,由此产生的小世界效应,能使大世界转化为小世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1.怎样理解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答:(1)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理论观点①活动、互动、情感,这三个概念是霍曼斯分析小群体行为结构的基本概念。

a.活动是指在具体的经验层面上的实际行为,只要研究人类行为群体,其目光都必须从这种可观察的经验活动开始。

b.互动是指发出刺激或接受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它明显地表现出群体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

c.情感是指某种内部状态的外部显现或行为符号,可见这与一般的理解是不同的。

霍曼斯在这里强调了情感概念的可观察性。

在他看来,情感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的。

情感的比较分析主要表现在情感强度(高或低)与情感方向(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

三者的关系:活动、互动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人们的活动可以引起群体内部的互动与情感发生,而且互动与情感也相互影响,并且又都能影响人们的活动。

活动、互动和情感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构成了群体内部的行为结构或群体自身的社会体系。

三种群体内部行为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范围,是群体的边界。

在这个边界之外是社会环境,群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并且必须适应环境。

②小群体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a.群体的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而形成了群体的外部系统。

所谓群体的外部系统,不是指群体之外建立了什么系统,而是指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内部结构。

b.群体的另一些活动、互动和情感是超出环境限制而发生的,这时活动、互动和情感所构成的联系被称为内部系统。

这种不受环境压力而形成的内部系统,是群体成员主动性的活动、互动和情感关系,是在群体任务之外的群体关系,因此霍曼斯又称之为附加系统。

c.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并且两个系统始终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系统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系统。

(2)霍曼斯关于小群体行为结构的研究方法①霍曼斯强调社会交换研究的描述性时,是借助别人的观察材料进行的。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第六章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918)出⽣于德国⼀个犹太富商家庭。

中学毕业后,齐美尔到柏林⼤学学习历史和哲学。

1881年,齐美尔撰写了博⼠论⽂《根据康德的⾃然单⼦论谈物质的性质》,并获得了博⼠学位。

2.学术⽣涯齐美尔长期在柏林⼤学任教,但⼀直被排斥在正式学术圈之外。

但⼈们都承认,他和滕尼斯⼀起创⽴了德国社会学,并且是他开始了西⽅社会学由宏观层⾯向微观层⾯的转化。

齐美尔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多种领域,不仅⼴⼤青年学⽣在他那⾥接受了充实⽽⽣动的知识,⽽且像韦伯、卢卡奇、布洛赫、舍勒、曼海姆、阿多尔诺、霍克海墨等⼀⼤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在齐美尔精彩⾮凡的讲演中获益匪浅。

科瑟在评价齐美尔的学术影响时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次世界⼤战及战后,没有⼀个德国的知识分⼦能够逃脱齐美尔的修辞和辩证技巧的强有⼒的影响。

”3.时代背景齐美尔的学术与教学如此活跃,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齐美尔学术与教学的⾼峰期,正是“铁⾎宰相”俾斯麦当权时期。

在强权专制下,统⼀的德意志帝国在1870年对法战争取得胜利后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迅速⽽⼜⽭盾重重的德国现实,反映在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蒸蒸⽇上的德国经济和德国⼯业,是齐美尔始终以激进的态度抨击时弊、张扬进步的现实基础。

齐美尔的思想实质上是代表着刚刚获得较⼤经济实⼒的德国资产阶级精神表现。

4.主要著作齐美尔著述甚丰,⽣前曾发表200多篇⽂章,其中有三分之⼀为学术论⽂,在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和⽂艺批评等⽅⾯的著作有20余部,其中影响较⼤的有:《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伦理学科学导⾔》《货币哲学》《社会学》《纯粹理性批判》《⽣命观》等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

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

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

“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

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

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

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

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

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2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制度主义兴起的背景1.西方制度主义兴起是人们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的产物(1)古典经济学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出发,认为私有产权、市场、国家等是自发形成的制度,在保护私有产权的宪法秩序的前提下,人们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效率、经济均衡和社会普遍福利的增加,而把其他社会文化或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

这种经济理论的实践结果却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与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2)在此种情况下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虽然视制度文化因素为影响人们的偏好或者效用的函数,但是仍然认为这些因素是外生于经济过程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出现了福特式生产体制与福利国家制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及其宏观政策、经济科层组织中的经理阶层的管理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仍认为非正式制度因素对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组织经济绩效的提高起着干扰作用而力图排除之,其结果加速了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福特制的危机。

(3)随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诸学派,重视货币、供给、个人理性预期等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态度,受到历史方法的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特别是经济社会学的批判。

促使经济学主流根本地改变对制度的看法的,是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诸流派。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虽然对各学科的制度研究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但其理性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制度理论并不为所有人接受。

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很多新制度主义学者都试图从旧制度经济学和历史学派那里去寻找制度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主流不同的诸多新制度理论及新制度主义流派。

2.西方社会制度主义的兴起,也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的演进,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运用,但鉴于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传统与现代重叠的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学较为注重综合性的分析。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默顿的中层功能主义13.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家境贫寒,默顿以优异成绩考入坦普尔大学。

大学期间,默顿因选修辛普森教授主讲的《社会学入门》而对社会学发生兴趣。

1931年,默顿考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里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

帕森斯、索罗金和纳策斯费尔德都对默顿产生了很大影响。

2.学术生涯1936年,默顿在哈佛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l947年,默顿转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1979年以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退休。

默顿同纳策斯费尔德在哥伦比亚大学长期合作,开展对社会问题的经验性研究。

l949年,默顿发表了《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书中阐明了经验研究的基本方式。

1957年他荣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l97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现在,默顿是美国科学院四位社会学院士之一。

3.学术贡献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理论在美国引起了广泛赞成。

这不仅由于默顿的中程社会学研究突破了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模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展开了新的学术层面,而且还因为这种中程研究注重经验事实,强调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使社会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

4.主要著作除了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著作《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外,还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社会结构与失范》、《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社会》、《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研究的连续性》、《社会理论与功能分析》等著作。

二、中程功能分析的基本原则1.中程理论默顿认为,在社会学学科基本成熟阶段,没必要再像帕森斯那样专心致志地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而应当从经验事实出发,在研究实际社会问题、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建构不远离经验事实的社会学理论。

默顿把按照这种原则建构的社会学理论称为中程理论。

(1)仅仅描述经验事实,在具体琐碎的经验事实中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观层面的假设,不能解释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无法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2)而试图用某些理论框架解释所有社会问题、旨在建立宏伟理论大厦的宏观社会学,距离经验事实太远,也无法具体而真实地回答现实社会问题。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26.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拒斥与认同1.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拒斥(1)布劳①布劳坚决反对把理性选择研究引入社会学,他认为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学只有把这种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才能保持自己的学科特点、完成自己的使命。

②布劳对理性选择的排斥,是在维护由迪尔凯姆确立的、并且由大多数社会学家坚持的社会学原则。

a.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客观的物,社会事实制约着个体行为,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个体的行为特别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去解释它的实质与功能。

b.韦伯:把人及其行为纳入社会学的视野,但他是在经济学范畴里论述个体的选择行为,而不是在社会学范畴之内开展的讨论。

c.帕森斯:仍然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讨论人们的行动模式,而不是在个体的选择活动中开展研究;在社会系统论中,把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看作两个独立并存的系统,这种划分的结果导致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两个学科可以互不相关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2)古德与哈勃①古德:尽管很多社会学家把理性选择研究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排斥出去,但是社会学家们从来没有脱离理性思维,而且理性选择问题从来没有从社会学的视野中消失。

社会学家们都承认人的社会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有目的的行为就一定包含有指向的选择,当社会学家研究人们的目的行为时,其实质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

②哈勃:社会学不应当否定理性选择理论,否则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将无法确立自己的理论核心。

在哈勃看来,社会学面对人们的目的行为,应当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开展对具有选择性的目的行为的研究,否则社会学研究将放弃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并转而失去中心、流于空疏。

③古德和哈勃再次提出了社会学长期为之困扰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由迪尔凯姆创立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将个人行为和个人心理排斥在社会学视野之外,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没有远离社会学。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2.1 复习笔记一、社会实证论概况1.社会实证论的含义社会实证论是以实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穆勒、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是他们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早期社会学成为一门区别于哲学、文学、宗教学和伦理学且具有强烈自然主义(naturalism)色彩的社会“科学”。

2.社会实证论的产生(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

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但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3.社会实证论的发展(1)社会实证论首先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孔德在法国率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从实证主义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想。

迪尔凯姆把孔德的社会学构想系统化、具体化,社会实证论由此在学科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穆勒像斯宾塞一样在孔德思想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唯名论的社会实证论和有机论的社会实证论。

孔德、迪尔凯姆、穆勒和斯宾塞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早期社会实证论,主要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24.1 复习笔记一、直面当代社会1.生平(1)1929年,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总教堂所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2)1956年布希亚开始攻读德国社会理论和文学,到1966年以前,他一直在一所中学教授德语。

(3)l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1966年9月在巴黎南戴尔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社会科学教师。

(4)由于受萨特的影响,布希亚的思想较为激进,并在萨特举办的《现代》杂志发表了几篇评论性的文章。

(5)60年代布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l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

(6)20世纪60年代的布希亚还参与创办了激进的《乌托邦》杂志。

2.主要著作布希亚的著作主要有《物体系》(l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仿真与拟象》(1981)、《冷酷的回忆》(1987)、《末日的幻觉》(1992)、《完美的罪行》(1995)等。

3.消费社会学的主要思想(1)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三部著作里。

(2)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

他认为,从早期的竞争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和增加并引导消费。

在这个阶段,强化消费的需要增强了对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量的关注。

(3)经济的集中、新的生产技术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促进了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发展,消费资本主义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操纵消费、创造对新的知名商品的需求上,符号价值领域应运而生。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18.1 复习笔记一、展开社会学新视野1.生平与著述(1)人物生平①贝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早年去世,自幼随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

②1934年,贝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怀着推进社会进步的愿望选择了社会学专业。

30年代中期的右倾思潮中,贝尔猛烈抨击斯大林的极权专制政策,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失去了前途。

③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之后,贝尔开始拥护罗斯福新政,呼吁进一步发扬美国政治的民主传统,为学术界和知识界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

④二战后,贝尔在倡导“新自由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激进主义和社会革命理想均已告败,福利国家、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等观念深入人心。

(2)主要著作贝尔主要的学术著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业社会即将终结、后工业社会即将来临的预测,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方面揭示了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

2.学术立场(1)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政治的自由主义,简言之,贝尔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2)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而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贝尔的经济社会主义实质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活动现象,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开展经济活动。

(3)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贝尔在文化方面的立场被称为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鼓励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贝尔认为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应当维护文明的延续性,承认文化传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中的作用。

(4)评价①贝尔的这种思想结构表现了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认为这个统一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应当不加区分地一概而论,应当面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答:(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思想来源:①经验主义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

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

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2.孔德提出的实证原则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实证原则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如何?答:(1)孔德实证原则的基本内容①孔德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排斥自然科学方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虽然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复杂,但是二者都是一种外在于人们情感意志的客观现象,都是可以观察、实验和对比的经验事实。

②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

其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是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而应仅仅从客观事实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

在这个意义上,孔德曾把他创立的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

③孔德特别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

孔德认为,社会学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面对经验现象本身,因此社会学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知识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直接关于具体社会事实的相对性知识。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19.1 复习笔记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1.奇异的思想,怪诞的生活(1)富裕、节俭和要求严格的家庭生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1926年10月15日在法国维埃纳省普瓦捷市出生。

父亲保罗·福柯不仅是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而且是拥有两个私人诊所的大学教授,声望显赫,家庭十分富裕。

福柯在父母那里接受的训导是“生活要简朴,行为要规矩,做事要勤奋。

”福柯后来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时,常常泛起阵阵深沉的压抑感。

(2)少年时期的三个可怕印象关于中小学的学习经历,福柯临终前在医院里回忆起三个可怕的印象。

①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有父亲为了锻炼福柯的胆量,把他带到了自己的手术室,让他观看截肢手术。

看到患者的肢体被父亲血淋淋地割下来,福柯十分惊恐。

②第二个可怕的印象:1901年,警察在普瓦捷市的一家医院里发现了一个被囚禁了几十年的妇女,她因年轻时偷情怀孕,被家人当作精神病人送进了医院,关在黑屋子里。

福柯看到这条新闻后,在内心引起了剧烈震撼,对医院产生了恐怖。

③第三个可怕的印象:福柯在中学读书时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后因德军入侵,一些插班的犹太学生成绩优异,将福柯挤到后边,福柯因此厌恶甚至诅咒他们。

不久,这些犹太学生都被法西斯侵略者关进了集中营,福柯同情他们并因以前对他们的责骂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福柯后来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都与这些心灵刺激有关。

(3)巴黎高等师范时期1946年,福柯在经历了两次考试后,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书期间,福柯以“学习狂”著称,他学养深厚、才识广博,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能力。

然而,福柯很难与周围的同学和谐相处,他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待人傲慢,言谈尖刻,同学们都以为他精神不太正常避而远之。

(4)学术生涯与传奇人生①福柯曾两度自杀未遂。

人们把他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同性恋倾向受到了压抑。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马克思的社会实践论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学术背景1.家庭背景和教育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律师。

中学毕业后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

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的法学老师萨维尼和甘斯对他都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哲学的兴趣却越来越浓。

2.重要著作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5年,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而充分地论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即从实践出发去认识与回答一切问题。

1847年12月一1848年1月,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这部著作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继续以主要精力撰写《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实践的观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在现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具体关系中人们所进行的、受特定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所支配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处理社会关系或社会矛盾的社会活动(如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现实的感性活动,不同于心理的或观念的活动,实践都是人们亲身经历的可以发挥某种物质力量、产生某种物质作用的可以被感知的活动,是直接在生活实际中发生的活动。

(2)总体性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是区别于观念活动的感性活动或物质活动,但是,实践中包含着人们的情感意志、理想选择等主观因素,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通过人的物质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因此,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程。

(3)历史性实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开展的现实活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对实践过程发生种种限制。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29.1 复习笔记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

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

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

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

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

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

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

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丹尼尔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丹尼尔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1.怎样理解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什么说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答:(1)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

贝尔认为,从中轴原理观察到的主要问题应当随视野不同而发生变化。

理论视野的转换导致了面对主要问题的转换,同时也必然引起理论观念的变化。

因此,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贝尔把自己的方法称为“旋转着的中轴”。

②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

决定论同因果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社会现象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联系。

由于贝尔认为社会因素或社会结构是中心与环绕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判断一种因素是另一种因素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③中轴原理可以克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严重错误绝对论。

社会科学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想通过一个凌驾一切的单一概念去观察一个社会的特点。

任何社会都混合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体系(有些特征是所有体系所共同的,而有些特征则是历史的和特殊的),要根据人们心中的问题,从不同的有利点加以分析。

④中轴原理在贝尔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划分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研究后工业社会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基本尺度和方法原则。

从中轴原理出发,贝尔关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研究,是关于主要问题的提出和中心结构的阐述,它给出的是如何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视角和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新方式。

(2)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的原因:①它突破了以往社会学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多采取单一因果决定论或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中轴原理力图说明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趋中性。

②它突破了中心论可能导致的片面决定论,中轴理论认为不能用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1.怎样理解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什么说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
答:(1)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

贝尔认为,从中轴原理观察到的主要问题应当随视野不同而发生变化。

理论视野的转换导致了面对主要问题的转换,同时也必然引起理论观念的变化。

因此,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贝尔把自己的方法称为“旋转着的中轴”。

②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

决定论同因果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社会现象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联系。

由于贝尔认为社会因素或社会结构是中心与环绕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判断一种因素是另一种因素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③中轴原理可以克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严重错误绝对论。

社会科学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想通过一个凌驾一切的单一概念去观察一个社会的特点。

任何社会都混合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体系(有些特征是所有体系所共同的,而有些特征则是历史的和特殊的),要根据人们心中的问题,从不同的有利点加以分析。

④中轴原理在贝尔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划分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研究后工业社会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基本尺度和方法原则。

从中轴原理出发,贝尔关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研究,是关于主要问题的提出和中心结构的阐述,它给出的是如何看
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视角和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新方式。

(2)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的原因:
①它突破了以往社会学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多采取单一因果决定论或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中轴原理力图说明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趋中性。

②它突破了中心论可能导致的片面决定论,中轴理论认为不能用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丹尼尔·贝尔关于社会中心任务已经由物质生产转向为人服务的论断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答: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下:
(1)贝尔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将人类社会分为3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在经济方面的变化是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因此,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里主要考虑的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主要人物是专业人员。

这里,虽然贝尔没有沿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但是他讨论的问题在内容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指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2)无论怎样说,社会的主要任务或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居于基础地位的。

如果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主要任务或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发生变化的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则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发生变化。

(3)在后工业社会,当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再是社会主要任务,而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任务时,正像贝尔所论述的那样,为人服务的产业取代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并且原先建立在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之上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文
化观念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社会结构都将发生一场根本的,空前深刻的革命。

(4)因此,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来临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系列论述,实质是向人们宣告,一种从根本性质和展开形式上都是全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社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3.丹尼尔·贝尔怎样论述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但是他并不认为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决定着政治或文化的相应变化。

而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向社会的其余部分提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是:
(1)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结构——是一个旨在协调个人行动以达到特殊目的的职能结构。

这些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但是人们是否自觉到这种划分,或是否接受这种划分,这是值得追问的。

(2)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制度提出了“管理”问题。

即社会知识化和理论知识地位的提高,都提出了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和控制政治活动的问题。

(3)强烈依靠认识能力至上和理论知识至上的新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冲突。

依靠科学知识管理政治和指导生活,是理性主义精神或现代主义精神的继续,可是后工业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却是反理性主义或反现代性的,怎样去认识和理解这种文化冲突。

概而言之,贝尔得出的这三方面问题实质就是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其中包含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问题。

而这三个结构都是在马克思社会结构范畴之内的。

差别在于:马克思更注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根本决定作用,而贝尔则突出强调科学知识对三种结构的轴心作用。

4.为什么丹尼尔·贝尔认为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
答:贝尔认为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原因如下:
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上升到首要地位,这是划分和研制后工业社会的中轴。

理论知识对于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理论知识超越经验而上升到首要地位是由两种过程共同促成的:
(1)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形式与性质发生了变化。

l9世纪的工业技术基本上都是发明家的创造或者是工匠的发明,他们对于科学和研究工作所依据的规律都不大注意。

而到了化学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必须具备高分子理论方面的知识,化学工业推动理论知识在工业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上走上支配地位。

(2)经济学领域的两种革命空前提升了理论知识的地位。

①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实际作用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理论的注意力,并且使经济学由被动描述的经验性研究转向经济理论的建构性研究。

②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革命,是一直有人试图运用一种日益严格的、数学化的经济理论体系。

计算机为规范而复杂的经济理论体系整理或提供了大量数学统计,使经济理论在精确而庞大的量化分析中获得了充分论证,获得了更强的说服力,并因此而具备了直接同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的操作性或可行性。

5.怎样理解丹尼尔·贝尔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冲动和宗教冲动之间的冲突?
答:贝尔在韦伯和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分析了三大社会领域分裂与冲突的根源。

贝尔把韦伯所说的“禁欲苦行主义”称为“宗教冲动力”,而把桑巴特所说的“贪婪攫取性”称为“经济冲动力”。

(1)贝尔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紧密相
连,具有相互亲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宗教冲动力”蕴育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节俭经营的风范;另一方面,“经济冲动力”鼓动着资产阶级奋力开发、勇敢进取的勃勃雄心。

正是这种对立保持了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的相对平衡。

(2)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冲动力”不断亢奋,而限制物欲的“宗教冲动力”却越发显得苍白无力。

在“经济冲动力”的冲击下,“宗教冲动力”节节败退。

最后,“经济冲动力”成为唯一支配、推动和统治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变化的力量。

(3)在“宗教冲动力”还发挥作用的时代,资本主义文化中还有歌颂勤俭、认真、负责和守信等道德规范和人生态度的内容。

而当“经济冲动力”开始放荡奔腾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层面时,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贝尔通过对现代主义怒潮的分析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走向极端、扭曲异变的历史与现实。

(4)现代主义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企业家。

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独立艺术家的成长。

企业家代表着“经济冲动力”,艺术家则代表着“宗教冲动力”。

这两股势力曾经拧在一起,合力掀开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两股冲动力很快变得提防对方,害怕对方,并企图摧毁对方。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