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篇一: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六讲岁时节日民俗【教学目的】掌握岁时节日民俗形成的原因,掌握我国岁时民俗节日的分类及特征;了解汉族及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岁时节日及其民俗。
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民俗概述岁时节日民俗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岁时民俗,一是节日民俗。
这两个部分是有紧密联系的。
岁时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
而节日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日。
在不同的岁时节日中,同样传承下来的是不同的民俗事象。
据此,我们认为,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岁时节日民俗在精神民俗内容中是最丰富的一种民俗。
它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认识,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观察。
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法产生了。
有了历法,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和安排生活就方便多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一般在农闲时候)举行祭祀仪式,开展各种文娱活动,这样,节日就产生了。
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就是相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此,节日及其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岁时节日民俗
3、干支之节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由干支日而成的节日: 正月上辛、正月上辰、三月上巳、二月 及其八月上丁。 此外古代一些节日的节期的制定和干支 日有关的还有: 社日、三伏、黄梅天(季)。
二、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古人对数字的 信仰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除了上述的岁时节日外,还有一组形成 序列的节日: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 月七、九月九。这种安排和道家的阴阳观念 有关。根据万物皆有阴阳的观念,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阳气意味着光明、有力、兴旺, 所以节日多取月日的复合基数,以求吉利。
的便是各民族都有的“年节”。
五、社交游乐节日 主要内容是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 往来。汉民族中这种单一性质的社交游乐节 日较少,而在少数民族中则较多。如大理白 族的传统盛会“绕山林”,西北甘肃汉、回、 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的六月六莲花山“花 儿会”,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蒙古族 传统盛会“那达慕”等。
三、纪念节日 纪念节日,主要内容是追念民族英 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的和活动。 如寒食节与纪念介子推,端午节与 纪念屈原。
四、庆贺节日 是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平安幸 福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它和具有庆贺成分的 祭祀等节日的不同,还在于构成连续性或系 列化的喜庆活动,在时间上形成一组节日, 有一定的阶段性。在民间,这种节日大多属 于全民性的、最大的节日。其中最有代表性
节日。
2、朔望(晦)之节 定在朔日的,如正月初一“元旦”节
(后因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改称春节), 十月初一“十月朔”节(“十月朝”节)。 定在望日的,如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十五 真元节、三月十五龙王节、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定在晦 日的,如正月晦日送穷节,七月三十地藏节。 等等。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和饮食PPT课件
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习俗:
春分后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
南辟方邪谷、雨明摘 目茶 等。 。传说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12
谷雨
木兰花慢 王恽yùn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七言诗 郑板桥(清)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cun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期间。
谷雨采茶食香椿 谷雨前后,春茶开始采收。正所谓“阳春三月试新茶”。谷雨采摘的新茶, 具有生津止渴、消暑清热、祛病延年的功效,精通茶道的人就常说品茶应品 谷雨茶。同时谷雨前后一段时间也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 口,营养价值高,固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夏至吃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日短一线”的说法,意用 面条之长比喻夏至之长昼。而且夏至时恰巧也是麦 子刚刚收割完毕的世界,吃面也有品尝新麦的含义。
15
小满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 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 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
4
雨水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水吃龙须饼 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说的,“二月二,龙 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来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 罚压在山下的天龙。
5
惊蛰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 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的蛇虫蚁鼠。古 时,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驱赶蛇虫霉味。 谚语云: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传统节令美食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很古的俗语。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信仰,中国人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则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庆祝方式。
节日期间,人们仍然愿意吃一些传统食品,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食品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饮食习俗的影响。
饺子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混沌”。
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混沌”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
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
元代人称饺子为“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子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而民间在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就已经相当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春节习俗
感谢观看
风俗习惯
祭 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 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 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 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 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 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 “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节日活动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 之为“除夕”。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 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 上都被称为 “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 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 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 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 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 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岁时节令的概念
岁时节令的概念岁时节令是指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变化及气候的变化而划分的四季。
在中国古代,岁时节令主要根据古代天文学和气候特点来划分。
岁时节令的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对于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春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天是四季之首,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天的开始是立春,这意味着大地开始回暖,万物开始苏醒生长。
而立春后的雨水时节,是春天的主要特征之一,雨水的丰沛有助于大地的回春。
接着是惊蛰,这个时节象征着春雷始动,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
而春分则标志着昼夜平分,白天渐长,天气开始变暖。
进入清明时期,大地回春盛景,万物蓬勃生长。
最后,谷雨时期标志着春天接近尾声,田园万物竞相生长。
二、夏天(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天是岁时节令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意味着夏季的正式来临,而小满时期则标志着谷物开始灌浆。
芒种时节,庄稼开始抽穗、颗粒饱满。
夏至时节是夏天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白天达到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时期,气温继续上升,天气更加炎热。
最后,大暑时期正值炎热的盛夏,是夏天的高峰期。
三、秋天(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天气转凉的时候。
立秋时节,秋季正式开始,天气逐渐转凉,气候适宜。
而处暑则是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白露时节,天气已经转凉,早晨的露水逐渐增多。
秋分是秋天的分界点,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天气开始转凉。
随后,寒露时节,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更显浓厚。
最后,霜降时期便意味着冷空气的到来,寒意越来越浓。
四、冬天(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天是岁时节令中最寒冷的季节,大部分地区都有降雪的现象。
立冬时节,冬季正式开始,气温开始明显下降。
而小雪时期,天气更加寒冷,降雪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大雪时节,则意味着雪量开始增加,同样也是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冬至时节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阳光直射距离最短。
浙江民俗文化
吴文化区。
就地理环境而言: 浙东地区群山环抱,多山地、黄土,“土性”特 征明显; 浙西地区水网密布,多湖泊、河流,“水性”特 征明显。 浙东以山地为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发展相 对迟缓,当地人民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这块 土地上生存; 浙西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田地收成高,当地 人民的生活水准自然也要高得多。
浙江民俗文化
第一节 岁时节令
一、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浙江民间年节中最隆 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气息最浓郁 的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夜”
等。
三、清明节 清明节,由我国二十四节气而来,时间在公历 4月5日前后。其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 是外出赏春的大好时机,因此又叫踏青节。
第四节 生产行业
一、插秧习俗 二、制瓷习俗 三、商业习俗
四、渔业习俗
浙东、浙西文化比较
在历史上,以钱塘江为界,江的东面被称为浙
东,江的西面被称为浙西,史称“两浙”。浙
东主要指宁绍平原和金衢盆地,代表古代越文
化区;浙西主要指杭嘉湖平代表古代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老人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 体会桑榆晚景的乐趣,因此又称老人节。
八、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这一天,
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寄上一份祝愿;贴上一副
春联,保宅第人员平平安安;围着炉火守岁,
守住一家人的福和寿。
第二节 诞育寿庆
四、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五、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之时,女孩们 手拿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不等的针,在月 光下比赛穿线,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武汉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武汉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武汉的节令饮食习俗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
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
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
兴尽归来,人们用采来的地米菜蠹Φ埃胰斯餐碛谩C窦淙衔孛撞四苁谷嗣髂俊⒅瓮吩巍?br;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
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
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
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九月九为重阳节——民间习惯饮菊花酒,还吃蜜汁甜藕、红薯面窝、桂花糍粑等。
冬季,武汉天气寒冷,人们为了补充热量、滋养身体,除了进食牛肉、羊肉、狗肉外,还有煨汤的习惯。
家家都有煨汤陶罐,武汉人常以煨汤待客。
煨汤的主料多为排骨、鸡、鸭、牛肉等,辅料则有萝卜、藕、海带、香菇等。
萝卜以黄陂县麦地湾出产的最佳,武汉月湖藕因其淀粉含量高,亦人为所喜爱。
武汉人在腊月还有腌制腊鱼腊肉的习俗。
每逢农历年底,在临街向阳的阳台上都有一挂挂红扑扑的腌鱼腌肉。
家乡的风俗 岁时节令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岁时节令的习俗家乡的风俗源远流长,每逢岁时节令,都有特定的习俗与传统,代代相传,让人感受到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家乡,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气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天到来的时候,是家乡最热闹的时刻。
这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上红彤彤的对联,门框上悬挂着大红灯笼,为家里增添喜庆的氛围。
人们还会踩着高跷、玩着滚铁环、舞着龙灯,场面热闹非凡。
在春节这一天,全家团聚,吃着团圆饭,分享着快乐,祝福着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而就在春节之后,清明节也是家乡的重要节日。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祖,通常会带上鲜花、食物、茶叶等祭品,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挂柳、踏青等民俗活动,让清明节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随着夏日的到来,农村地区的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
立夏这天,人们会在家中熬菜汤、吃艾叶饭,以此来驱除瘴气,预防疾病。
而夏至这一天,则是吃鱼的好时机,表示吉祥富贵。
在这个炎炎夏日,各种习俗让家乡的风俗更加多彩多姿。
秋天的丰收季节,是最值得期待的时刻。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这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寓意团圆美满。
除此之外,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爬山赏景、喝茱萸酒、佩艾叶戴花,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最后,冬天的到来,也让家乡变得格外宁静。
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幸福。
元旦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彩灯,为新的一年祈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乡的风俗让人倍感温馨和幸福。
总的来说,家乡的风俗习俗与岁时节令紧密相连,虽然时间已过去很久,但每一个传统习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让我们一起珍惜家乡的风俗,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家乡的风俗习俗永存人心。
愿家乡的风俗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璀璨夺目,永不凋零。
春节饮食习俗及传统习俗
春节饮食习俗及传统习俗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在外的游子纷纷回家,与家人团聚,家家张灯结彩,放着喜庆的音乐,可谓热闹至极。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饮食习俗及传统习俗2022,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春节饮食习俗腊八粥“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学号:0809062 班级:08护本姓名:徐甜甜岁时节令,是指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
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中国的节日多数都体现有季候特点,同四季变换紧密相关。
如立春、立夏、夏至、冬至,清明、中秋、伏日、腊日,便都是以季候设节。
与各种节日相关的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节日体系。
汉末以后已出现一些记叙节令和节令食品的著作。
这里就浅谈一下中国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意义上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进入农历腊月底和正月初中旬,家家户户备好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
汉族更是:“竭尽庐之入”,把最好的肉类、蔬菜、果类、点心类摆满以宴宾客。
这儿简述两种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年糕的种类很多,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北方年糕以甜为主,有蒸、炸二种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年糕则甜咸兼具,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而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饺子——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除夕,又称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饺子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有的地方会在饺子里放些硬币、红枣等。
正统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福建省岁时节令习俗
福建省岁时节令习俗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节。
有吃“汤圆”、闹花灯、舞龙灯、样古史、禳神、打甑盖等习俗。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
取百花盛开之意而得名。
这天,农村家家用糯谷爆禾泡,以示丰登大熟之意。
妇女围坐食擂茶,女孩子要在这天穿耳环孔。
择此日结婚的多,取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为吉庆。
晚上烧花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观音送子灯和麒麟灯,要在这天晚上烧去麒麟灯,而观音送子灯则待新妇生子后的次年花朝节晚上烧去)。
清明节:古以寒食后第二天(一说第三天)为清明节,今以日历所定节气日为准。
家家户户都进行扫墓祭祖。
旧时,以族或房支办酒筵,男丁参加宴会,名为祭祖食“清酒”。
女人头戴扁柏或桃、柳枝。
谷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立夏节:这天,腊味、盐蛋、米粉肉是不能少的,故有“腊杂节”之俗称。
还有吃糯米糖、烹狗、炖鸡、吃补品的习惯,俗称“补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阳”、“重午”。
食粽子、麦糍(又叫煎鱼),喝雄黄酒,家家门窗上挂着葛藤捆卷的菖蒲、艾枝。
县城有龙舟竞赛,各龙舟队在节前要向辖区内逐家发送糖、肉包子、粽子。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七月半”。
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二日,备办茶酒香烛供奉祖宗,名叫“接太公太婆回堂”。
节日,将纸钱、金银锭装于大纸包内,纸包写明某祖受用、某寄字样,并祭以鸭血,入夜整包焚烧,俗称“烧包”。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最尚月饼,民俗多以饼相赠。
夜晚,中老年盛行赏月,青少年有摸青(窃少许蔬菜瓜果),妇女们有“接月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
有登高、饮茱萸菊花酒。
至今吃油炸芋包、薯包的习俗仍旧盛行。
以上俗称“四时八节”。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也有少数乡村二十四日过小年的。
从前,节前之夜送灶群,自节日起不吃粥,不吃霉豆腐,妇女不入娘家,更不能在娘家住宿。
大年:即除夕,俗称“大年晡”。
这天,贴门神、春联,点香烛,要备三荤三素酒茶鸡汤,敬祖先,俗称“上汤”。
二十四节气食俗大全!收藏吃好一整年
霜降|柚子两吃
霜降一过,秋冬进补的最佳时节就到了。秋日的柚子个大饱满,清甜多汁,果肉富含丰富的维 C,果皮还有祛火止咳的功效,是霜降后后降燥养胃补气血的绝佳食材。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柚子两吃详细做法 用柚子皮包裹肉馅上锅蒸,就是客家名菜柚子酿,可以很好地降燥去火。把柚子肉做成沙拉, 在秋老虎肆虐的日子里,酸甜微辣的柚子虾沙拉绝对能让你元气满满!
立冬|砂锅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这段时间我们饮食上的主旋律就是补!面对断崖式降温,再暖和 的秋裤都抵不上热火朝天的砂锅。小火慢炖,食材烫口又入味,鸡鸭鱼肉一锅鲜,各种食材都 争着在砂锅里露个面。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立冬砂锅菜合集
全国各地有很多带着地方特色的砂锅,米粉面在砂锅里得到了统一,自己在家做砂锅也能有五 花八门的选择。看完这15个砂锅,冬令进补立马安排! 小雪|鲍汁香菇萝卜干贝煲
民间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小雪一到,家里的主妇们就要张罗着腌萝卜、雪里蕻了。 屋外严寒,屋内开始空调、暖气供暖,体内燥热,这一时期的饮食要注意清火降气,多吃除内 火的食物,白菜、萝卜这种冬储菜都可以安排上了!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鲍汁香菇萝卜干贝煲详细做法
有“平民人参”之称的白萝卜,个头大、水灵灵,最适合入冬吃。不妨炖一锅热腾腾的鲍汁香菇萝 卜干贝煲,萝卜被汤汁煨得软乎乎,唇齿间皆是鲜甜,虽是全素,却鲜到给肉都不换!
清明时节已经进入四月,艾草正值生长旺季,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帮助除寒祛湿,清 明时节必吃的青团、清明粿,都是以艾草为原料的。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清明粿详细做法
相较于外形圆润的青团,清明粿的样貌更为多变,传统的有花边收口的饺子形,或模具压花的 圆扁形。趁着艾草枝叶繁盛,摘些细嫩的艾叶做成软糯清香的清明粿,再合适不过。
浙江民俗文化
第四节 生产行业
一、插秧习俗 二、制瓷习俗 三、商业习俗 四、渔业习俗
浙东、浙西文化比较
在历史上,以钱塘江为界,江的东面被称为浙东,江的西 面被称为浙西,史称“两浙”。浙东主要指宁绍平原和金 衢盆地,代表古代越文化区;浙西主要指杭嘉湖平原,它 和太湖流域的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和扬州,代表古代
吴文化区。
就地理环境而言: 浙东地区群山环抱,多山地、黄土,“土性”特征明显; 浙西地区水网密布,多湖泊、河流,“水性”特征明显。 浙东以山地为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当 地人民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存; 浙西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田地收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 水准自然也要高得多。
第二节 诞育寿庆
一、诞育礼俗 催生——生育——坐产——开口奶——做三朝—— 满月——取名——抓周。
二、寿庆礼俗 做生——做寿。
第三节 婚姻丧葬
一、婚姻礼俗 合婚——下聘——发行嫁——迎娶——拜天地—— 见亲——回门认亲。
二、丧葬礼俗 报丧——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谢孝。 浙东民间丧葬方式:土葬、火葬、葬。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老人在这一天或赏
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体会桑榆晚景的乐趣, 因此又称老人节。
八、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过年。这一天,长辈给小辈 压岁钱,寄上一份祝愿;贴上一副春联,保宅第人员平平 安安;围着炉火守岁,守住一家人的福和寿。
因此又叫踏青节。
四、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五、七夕节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乞巧之时,女孩们手拿双眼、
五孔、七孔、九孔不等的针,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先穿 过就是“得巧”。
湖北鹤峰习俗6:岁时节令
湖北鹤峰习俗6六岁时节令岁时节令,有兴有灭,境内民族、地域之间也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多已大同小异,趋于一致。
忙年筹备春节叫做忙年。
俗话说“腊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浇腊,还有个年猪杀”。
城关地区喜打纯糯米小糍粑。
走马一带喜打粘米糯米对掺的泡粉子粑粑,不产米的地方也有用糯包谷、粟米和糯高粱做粑粑的,且用立春前大寒期间的水做甜酒,称“赶腊水”。
走马的粑粑无论大小都用印模,印模十分讲究,打粑粑时,还做几条小鱼,寓意年年有余。
大粑粑是拜年馈赠的主礼,拜长辈送一个,拜岳父送一双。
城关地区最爱摊豆皮,用粘米掺绿豆磨粑是浆,烙成薄皮,切丝晾干。
调以油汤佐料,是传统待客佳品。
杀年猪时,猪头猪尾都要保留原型,以备祭祀。
过去还兴将猪头放在大门旮兄里,用蓑衣盖上,遇有过往的客人,非留下吃饭不可。
小年土家族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扫除旧尘祭灶。
团年年三十早起,由童男清洗家神菩萨,为之挂红,然后一家之长用托盘或筛子将猪头、猪尾、酒醴,依次摆在神龛前、土地庙及水井三处祭神,然后中堂设宴,红烛高照,闭门鸣炮,举家入席,庆贺团圆,俗称“团年”。
家长给晚辈“压岁钱”。
傍晚,给祖坟送亮。
解放后,大部分民户不先祀神后团年,而是就宴醮祖。
赶年相传土家族先民为抗击来犯者,提前一日团年。
次日,趁入侵者忙于过年,戒备松懈,将其歼灭,因而相沿成习。
守岁除夕夜,农家火坑里都要烧一个大的树蔸,称为“年蔸”,不能烧完,要留碗口大一块于正月十五日送到土地庙内。
“年蔸”被视为“圣火”,寄托着烟火永继,子孙绵长的愿望。
是夕,每家大门前悬挂天灯,房间、过道、茅厕、水井亦点灯,彻夜不熄,合家老幼通宵不眠。
迎春正月初一拂晓,在大门口以炮仗纸钱祭天地、迎春。
然后请长辈至中堂接受拜年,有的小孩跪拜,儿媳以“鸡蛋茶”敬公婆。
80年代城镇迎春提前到午夜零点正,燃放鞭炮迎接新春到来。
拜年农村的规矩是:初一、初二拜家神,初三、初四拜丈人(岳父),初五、初六拜亲朋。
城镇市民于初一日,三五相约,遍拜街坊、不备礼,请主人至中堂,拱手祝贺,寒暄数语,即到别家,称“拜跑跑年”。
第五章岁时节令民俗
3、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是指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 上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节日。因为,大多数现 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 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 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 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 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 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 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从节气演变为很重要的传统 节日“清明节”。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传统的节俗活动五彩缤纷,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 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 永恒的推动力: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 平安。
1、试举例说明岁时节日形成的两大要素。 2、谈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3、在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中,起主要作用的因 素有哪些? 4、谈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5、你如何看待现代新节日?
参考书目
1、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作为展销、促销的一种手段而偶一为之,对于 开拓视野、交流信息、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以及与 之相关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整顿等项工作,应该 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过滥的“人造 节日”活动却不宜提倡;而且,也不可能作为“节日” 存活下来、持续下去。因为,它不符合节日自身发展 的规律。
沭阳岁时节令习俗
沭阳岁时节令风俗【沭阳年俗】春节,如今基本是指除夕和初一,而地方传统意义的春节,则是腊八或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甚而有带调侃的“未出正月俱为年”地说法。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们这,乃至更大的区域,自腊八开始,就张罗过年食品了。
首先是腌制食品,因为这要一定的风冻沥汰才可酿出香馥并可耐储藏和便于携带馈赠的“腊味”。
然后是蒸年糕,白的是米粉,黄的是玉米粉,间杂撒上几颗大枣栗子葡萄干赤豆等增味添色,然后切成条块,寓意黄金白银,红红火火。
这其间还有“祭灶”这个祈祷灶老爷的大年辅节及“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等过年铺垫。
过年的前一天称“年晚”,所有大菜都在这一天上齐,而不可或缺的取其谐音“年年有余”的鱼、“吉庆安详”的鸡、“团团圆圆”的肉丸、“旭日高升”的蛋,这鸡鱼肉蛋四大主菜是不可少的。
吃鱼不可翻身,寓意安稳并可藉此留下一面谓“有余”;吃鸡鸡头属一家之主,为首吗!鸡翅是年轻人,可飞腾,鸡腿,一般是那劳碌命的主妇们的。
孩子吃些鸡内脏,什么鸡心可起早啥的,无非是图个烘染节日气氛。
肉圆是不可夹开分食的,所以农村多是小肉圆,好一口一个团圆。
鸡蛋多掌成糕,取步步升高之意。
年晚的午饭后,是贴门神对联挂浪时候,地方上的秀才大显身手,根据各家生活特征特性写出不同的楹联,歌德的,喻示的,彰显的,虽各自不同,全都充满喜庆。
即使有的人家此前不久经历“白事”,只要“出七”,也可贴楹联悬挂浪,只不过一定要去除大红及明亮色彩,改为青蓝及轻淡色彩,谓之“下五色”。
还有那“福”字是倒过来贴的,取谐声“福到”之意。
一切准备好,天黑后就是守岁时候了。
吃过晚饭,全家团聚在一起,围着火盆取暖,剥着花生,嗑着瓜子,讲着故事,直到如今被“春晚”替换依旧乐此不疲常有人通宵达旦,“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最多的感慨说法。
过了年晚是大年初一,而初一家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放鞭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学号:0809062 班级:08护本姓名:徐甜甜
岁时节令,是指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
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中国的节日多数都体现有季候特点,同四季变换紧密相关。
如立春、立夏、夏至、冬至,清明、中秋、伏日、腊日,便都是以季候设节。
与各种节日相关的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节日体系。
汉末以后已出现一些记叙节令和节令食品的著作。
这里就浅谈一下中国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意义上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进入农历腊月底和正月初中旬,家家户户备好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
汉族更是:“竭尽庐之入”,把最好的肉类、蔬菜、果类、点心类摆满以宴宾客。
这儿简述两种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年糕的种类很多,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北方年糕以甜为主,有蒸、炸二种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年糕则甜咸兼具,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而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饺子——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除夕,又称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饺子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有的地方会在饺子里放些硬币、红枣等。
正统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吃元宵---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北方习惯叫元宵,而南方习惯叫汤圆。
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黄桂、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热热火火、团圆美满之意。
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要吃元宵,象征家庭的团圆美满、吉祥和睦,也表达了对离别亲人的怀恋,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后来逐渐的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禁烟火,吃寒食。
青团子---江南一带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吃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
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阳”、“重午”。
食粽子、麦糍(又叫煎鱼),喝雄黄酒,家家门窗上挂着葛藤捆卷的菖蒲、艾枝。
粽子---最初,粽子是为了祭奠楚国诗人屈原屈原而来。
粽子造型有三角、四角锥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粽子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有用纯糯米制成的白粽子;有果脯、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猪肉等为馅心的多种口味的粽子。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也叫做团圆节。
月饼---“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象征团圆、吉祥的月饼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就口味而言,月饼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就馅心而言,有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月饼等;就饼皮而言,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吃芋头---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
在中秋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重阳节,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敬老节”,是以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
重阳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可以延年益寿,祛灾祈福的重阳必饮琼浆。
重阳糕---又称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糕以谐音“高”,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
多种岁时节令习俗被传承下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
不论是平时过节时候,还是到某地旅游时候,我们都可以重温一下祖国的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