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使用教材 打造高效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使用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章丘市清照小学宋林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她只用半学期就能完成。效率之高,令人惊讶。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呢?其实就是四个字:通晓数学。马芯兰老师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整理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图,这个网络图不是只呈现在纸上,而是装在了她的心里。因此效率如此之高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更为重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阵地,然而《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和《大纲》相比又略有减少,把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了。在这一条件制约下,要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一目标,惟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彻底改变“水多泡倒墙”的做法。即使不能像马芯兰老师那样,至少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近几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有很多,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仅从有效使用教材的角度来粗略地谈一下。

一、整体把握教材

(一)从理念角度整体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有利于我们从理念的高度俯视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偏离大方向。有些教师说,新教材不好教,知识不系统,结论不明确,感觉不适应,甚至很茫然、

苦恼。这就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不了解所致。传统的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主要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使学生掌握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新的教材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方面突破了学科中心,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结论的呈现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四则运算的意义,新教材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给学生提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再如周长的概念,从一般性的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引入,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使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体现了重过程轻结论的新理念。

(二)从知识角度整体把握教材。

首先要从纵向深度上钻研教材。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纵横联系,十分紧密。尽管新教材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但作为教材的组织者、运用者,必须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小学数学教材,整合教材,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清难点,把握重点,找准关键点,将教材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

己知识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次要从横向广度上扩展教材。课堂教学综合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增强,更加淡化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因此教师必须以本学科为主线,学习一些相邻学科知识,使教材得以横向扩展。在这一点上孙维刚老师可以说做到了极至,他的学生这样描述:“他数学课上第一次写出α、β、γ时,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讲到二战;讲到二战,他顺手就画军事地图……看似信马由缰,可他最后总能又回到原话题,非常到位,像是精心设计的。”“这些看似和数学毫不相干,其实它们和数学和其他学科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同出一辙。学科间本无明显界线,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做到知识越学越少,真正的从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相反,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学设计思路必然会显得狭隘,课堂教学就不会有深度和广度,学生获取的知识犹如一盘散沙,不利于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二、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编写而成的典型教学材料,凝聚了无数编写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反映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实施教学活动很好的载

体。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尊重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资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以提高课课堂教学效率。对教材挖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挖掘教材可围绕这几方面进行:

(一)挖掘知识的前后联系

不管是单元教材还是课时教材,教学前都要弄清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做好铺垫。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部分知识必须夯实,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小数的基本性质,短短的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的话,就会注意到这几个词值得推敲:小数、末尾、大小。“小数”换成“整数”行吗?当然不行,因为整数的末尾是最小的整数计数单位,添上零占据了个位,其它数字就依次向左移动一位,数就会扩大,去掉零则相反。如果在最高位的左边添上零或去掉零,大小就不会改变。“末尾”换成“小数点后面”行吗?当然也不行,因为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添上零占据了十分位,其它数字就依次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会缩小,

去掉零则相反。“大小”去掉行吗?当然还不行,因为后面还要学小数的精确度问题,有零比没零精确度高。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也是数学的归宿。之所以有些孩子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生活实际。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教材毕竟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而不仅仅是教教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说过,“好的教师自己就是一部教材,他明白教学指向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他对教材有基于宏观和微观的清醒认识,懂得自己的长处和学生的需要,他会尽可能地开掘教材中潜在的元素来突显它,更会尽可能地发掘教材外丰富的资源来丰满它,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愉悦和实效。”的确,同样的教材,有人上得有滋有味,有人上得淡如白开水。对教材挖掘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如“找规律”,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有很多,像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变换、季节交替、每日三餐、每星期七天等,学生对这些都非常感兴趣,等学生对这些生活素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抽象成符号,如可以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1、2、3、4分别代替春、夏、秋、冬,也可以用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