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
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入门知识: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认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新闻传播到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传播理论和传播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传播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它用于解释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接收和解读信息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传播理论:1.1. 传统媒体理论传统媒体理论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对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这些理论包括媒介效应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旨在解释媒体对大众行为和意见的影响。
1.2. 新闻价值理论新闻价值理论解释了新闻编辑和传播的基本原则。
例如,新闻消息的时效性、重要性、稀有性、冲突性和近距离性等,会影响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
1.3. 互动传播理论互动传播理论关注人们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交互行为。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使用和分享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通过社交网络传播。
2. 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指的是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路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播方式:2.1. 一对一传播一对一传播是指信息通过面对面或私人交流的方式传递。
例如,电话、面谈、邮件等都属于一对一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交流体验,但传播范围有限。
2.2. 一对多传播一对多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大量人群传递。
这种方式可以覆盖较大的受众,但交流形式相对单向,接收者无法主动参与。
2.3.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提供了多对多传播的机会,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3. 传播学的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传播学的常见应用:3.1. 媒体与广告广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常借助传播学的理论和方式。
通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反应,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
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3.有限效果论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
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
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的学科,传播理论是新闻学中的重要分支。
传播理论探讨了新闻是如何被传递和接收的,以及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动媒体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它研究了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媒体可以通过传递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对观众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关注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比如暴力电影是否会导致观众的攻击性行为增加等。
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来验证媒体效果的存在和影响程度。
社会认知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理论。
它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形成的,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塑造媒体形象、提供社会规范和榜样等方式来影响观众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深度访谈,以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规律。
互动媒体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传播理论。
它研究了互动媒体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和变革。
互动媒体理论认为,互动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传播过程更加双向、多元化和交互式。
互动媒体理论主要研究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互动媒体环境中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行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网络调查和实时数据分析等,以获取互动媒体的使用和影响的量化数据。
综上所述,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涵盖了多个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传播的机制和影响。
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动媒体理论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它们分别研究了媒体效果、社会化过程和新媒体变革对传播的影响。
研究传播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原理和规律,也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传播研究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涵盖了多种内容。
以下是传播研究的五个主要内容:1.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的基础,它主要研究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传播理论包括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等三要素,以及观点、认知、观念等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传播,如大众传媒的传播、口碑传播、政治传播等,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2.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媒介研究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
这包括对传播媒介的特征、功能、使用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传播媒介研究可以涉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不同类型的媒介,以及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受众研究:受众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受者的特征、需求、行为和反应等方面。
受众研究使用各种方法,如调查、实验、观察等,来了解受众的传播行为和对传播信息的理解和反应。
受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
4.传播策略研究:传播策略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
它涉及传播目标、传播消息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传播策略研究包括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定制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传播策略研究对于传播行业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传播的目标和效果。
5.传播伦理研究:传播伦理研究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它探讨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责任,以及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应对伦理挑战。
传播伦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虚假广告、新闻真实性、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议题。
传播伦理研究对于维护传播行业的声誉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至关重要。
总之,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包括传播理论、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传播策略研究和传播伦理研究。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进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理论(Dissemination
传播理论(Dissemination theory)第⼆章传播理论(Dissemination theory)⽤传播学理论来研究⼯业贸易的实践过程,探索媒体在⼯业贸易实践过程中的作⽤机理,是传播技术的⼀个新的研究途径。
⼀、传播和教育传播(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传播 (Communication)原意为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
⼈类社会信息交流的过程,⼜称为传播。
早期的⼀般含义是利⽤各种媒体把信息从信源(信息来源⽅)传递到信宿(信息接受⽅)的过程。
在⼈类社会中的传播,按⽅式可分为⼤众传播、⼈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使⽤⼤众传播媒体(如报刊、书、⼴播、电视等),以整体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称为⼤众传播。
⼈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分别指:⼈与⼈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及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按照传播的不同的内容⼜可分为:新闻传播、教育传播、经济传播、娱乐传播、科技传播、服务传播。
教育传播泛指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
教育实践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向接受教育者传递新的、复杂的各种知识和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实践本⾝是传播过程,是⼀种有⽬的、有组织的特殊传播活动。
教育传播指按照专门的实践计划、实践⽬标和实践内容,选定合适的媒体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定的传输通道,进⾏学习信息及与学习有关信息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包括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两种情况。
在学校的课堂实践中,施教育者利⽤各种媒体(幻灯、投影、教科书以及施教育者本⼈等),向接受教育者传递知识技能的活动是⼀种实践信息的教育传播活动。
在校外,通过⼴播、电视、计算机⽹络等媒体,传播课程节⽬,学习者利⽤收⾳机、电视机等进⾏有关课程的学习,也是⼀种教育传播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要素(In spreading process essential factor) 不论哪种模式的传播过程,通常都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传播理论及其主要派别
传播理论及其主要派别传播理论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信息传播的规律。
传播理论包括众多派别和理论模型,每个派别都从不同角度对传播过程进行解构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传播理论的主要派别及其特点。
一、传统传播理论1. 传统传播理论概述传统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最早期理论体系,主要关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侧重于分析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媒介的传播功能和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塑造作用,代表性的理论有源-媒介-受众模型和线性传播模型。
2. 源-媒介-受众模型源-媒介-受众模型是最早出现的传播理论模型之一,它认为信息从源头经过媒介传递到受众,通过媒介选择和传播过程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这一模型假设了信息传播是线性和单向的,受众被视为被动接收者。
3. 线性传播模型线性传播模型认为信息传播是线性和单向的过程,信息由源头经过媒介传递到受众,受众被视为被动接收者。
该模型强调媒介对受众的影响,而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参与。
二、媒介效应派别1. 媒介效应派别概述媒介效应派别的关注点在于分析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该派别研究媒介对受众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代表性的理论有犹太媒介效应、流行文化理论和认知媒介理论。
2. 犹太媒介效应犹太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核心观点是媒介能塑造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媒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但也引发了对媒介对受众操控的担忧。
3. 流行文化理论流行文化理论关注媒介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它认为媒介在塑造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该理论激发了对媒介对社会影响的深入思考。
4. 认知媒介理论认知媒介理论强调受众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该理论研究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解码和理解过程,认为受众在接收媒介信息时具有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符号互动派别1. 符号互动派别概述符号互动派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符号交流和受众的主动参与。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在德国传播主义的先驱、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拉策尔( 传播理论是在德国传播主义的先驱、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拉策尔( Ratzel,1844-1904)提出的文化移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Friedrich Ratzel,1844-1904)提出的文化移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在1882 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反对巴斯蒂安的“ 他在1882—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反对巴斯蒂安的“ 1882 1891年出版的 心理一致”说和“独立发明” 心理一致”说和“独立发明”说,提出文化移动论,从文化空间的角 提出文化移动论, 度,即从地理环境和民族移动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播或转移的过程。 即从地理环境和民族移动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播或转移的过程。 他主张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决定因素, 他主张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决定因素,它造成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 他采用的是地理学的方法:广泛追踪考察对象的文化要素分布, 异。他采用的是地理学的方法:广泛追踪考察对象的文化要素分布, 在地图上作出标记,由此推断传播路线。他首次阐述了文化传播现象 在地图上作出标记,由此推断传播路线。他首次阐述了文化传播现象 并认为文化传播是民族迁徙造成的。 ,并认为文化传播是民族迁徙造成的。
传播理论的观点
人类的创造力很有限,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人类的创造力很有限,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一种文化被发明或创造 出来之后,便向四周传播,从被创造的地方(原点)慢慢扩散出去, 出来之后,便向四周传播,从被创造的地方(原点)慢慢扩散出去, 跨越空间,一圈又一圈地向外传播,最后传遍世界各地。 跨越空间,一圈又一圈地向外传播,最后传遍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 从高处传向低处,是很自然的。 从高处传向低处,是很自然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那些因素又是从相邻民族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 或相距很远的民族那里传播而来的。 或相距很远的民族那里传播而来的。不同地区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现 象不是独立发明的,而是历史的接触和传播。 象不是独立发明的,而是历史的接触和传播。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一 样不会重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次被创造, 样不会重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次被创造,在不同的地区两次 或多次创造相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的。 或多次创造相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的。 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传播的结果。因此, 新文化的产生,是几种文化综合体传播的结果。因此,人类文化发展 史就是几种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移动、传播的历史。 史就是几种文化综合体在地球上移动、传播的历史。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研究第一章传播理论的概述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它涵盖了信息传播的各个层面,包括人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传播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主流理论和模型。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传统传播理论、二步流程理论、多媒体融合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三元素理论等。
第二章新闻伦理研究的概述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传媒界的职业人士必须坚守新闻伦理准则,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伦理是新闻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为新闻传递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新闻伦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新闻伦理研究的范围包括对伦理准则的探讨和制定、对违反伦理准则的惩罚、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和教育等。
第三章传统传播理论传统传播理论是指研究人类传播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成立于20世纪初期,主张信息传输是线性的,信息流向是单向的,是由信息源传递给接受者。
以此为基础,该理论发展出了一些传播模型,如五个W模型、拉波尔传播模型。
第四章二步流程理论二步流程理论认为,真正影响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并不是媒体,而是观众自己。
该理论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信息传播,由媒体向大众传递信息;第二步是信息处理,大众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接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解释。
第五章多媒体融合理论多媒体融合理论主张将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共同传播信息。
随着数字化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融合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拓展了传统媒体的范围。
第六章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研究人们对信息感知、记忆和判断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建立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之上的。
媒体传播的信息在被大众接受和处理时,受到接受者自身认知的影响。
第七章媒介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主要从媒介和社会两个方面考察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
传播理论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练习
什么是教育传播? 提出SMCR模式的学者是谁? 谁提出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哪个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与5W模式相比,多了哪些内容 ? 谁提出了课堂教学系统六维空间结构模式?影 响课堂教学的六大因素是什么?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二、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模型
又称为“5W模型”。西方认为此模型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 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忽视了“反馈” 因素,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重视 传播者的地位,忽视了接收者的主体参与地位。有局限性。
Who 谁 传播者 教育者 控制研究 Says what 说什么 信息 教育信息 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教育媒体 媒介研究 To whom 给谁 受众 受教育者 受众研究
想一想?
课堂教学属于哪一类型传播?某班主任单独找 某同学谈话属于? 某同学在微信群聊天属于?翻看朋友圈属于? 某同学翻看某订阅号专栏内容属于? 某同学上网查阅某明星的最新专辑或电影?
二、教育传播模式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并将传播过程分为若干个要素
,然后用一定的方式去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 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传播过程的模 式。
案例分析
中学化学老师给同学做《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的实验课
信源:老师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制度、文化。 信息:因为同学对实验的不熟,所以要求老师实际操作讲解, 并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把握 。 通道:老师示范操作,学生自己体验操作。学生观察盐酸的颜 色变化,闻到的味道。 受传者:通过对传播技能、态度、知识、背景的考虑,了解学 习者是否达到了传播者的教学目标。
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
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
弗朗西斯·麦奎尔(Francis Mackey)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是传播
理论的创始者,他提出了六种传播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今天传播理论的基础。
麦奎尔的首要传播理论是受众观察理论,它提出了受众心理学的概念,深入探
究了传播的接受者的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态度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文化、社会、家庭等背景,以及广播或其他信息的内容。
第二个传播理论的概念是源、受众和效应均衡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三大
要素:信息的源、受众和效果。
这一模型强调,传播者和受众都至关重要,整个过程必须向目标和期望有关。
此外,还有三种重要的传播理论:假说测试理论、行动表现理论和认知处理理论。
假说测试理论强调以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实践,以增强传播效果。
行为表现理论则着重探讨传播消息如何影响受众的行为表现。
最后,认知处理理论探究传播中受众的认知过程以及受众如何感知、接受和了解信息。
总的来说,弗朗西斯·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有力地构建了今天的传播理论,
它们提供了传播者更精准的理解受众,并以便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的基础。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
传播学理论知识梳理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发布,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个人内心的思考与反思)、人际传播(两人或少数人之间的交流,如朋友聊天、家庭讨论)、群体传播(具有共同目标或身份的一群人的交流,如工作小组讨论、社区会议)、组织传播(在正式组织中的信息交流,如公司内部的通知、会议)和大众传播(通过大众媒体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报道)。
二、经典的传播学理论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指出传播过程由五个要素构成: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为我们理解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框架。
2、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让我们意识到传播并非总是完美无误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失真或丢失。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传播的效果研究1、魔弹论也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迅速而直接地影响受众。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受众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2、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受众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一、传播1、传播是利用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过程。
2、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3、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传播信息、协调行为、教育、娱乐等二、教育传播当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相关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基本要素1、传播者2、信息3、媒体4、编码5、译码6、受播者7、噪音8、反馈9、效果四、传播过程传播者把信息解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受播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五、传播理论1、深入研究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模式方法2、模式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抽象,把传播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用最简要的方式描述出来。
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香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贝罗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1、传播是传递。
(信息的传递)2、传播是有意图的控制(传播是传者控制受者的过程)3、传播是游戏(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4、传播是权力(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利,语言中蕴含着让我们察觉不到的强迫)5、传播是撒播(传播应该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没有控制的过程)6、传播是共享与互动(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的理解和共识)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就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
(定义中传播就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把讯息看成是一个包含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是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的意向,产生了某种效果)传播的数学模式: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在传递过程中,我们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合或非语言符合,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合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受双方能够到达高度一致。
唯我论:追求一致性,是传者希望受者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以我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的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致)控制论:传播控制论模式:游戏: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是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
史蒂芬森: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给人带来快乐,甚至有时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根本连快乐都感觉不到。
话语: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传播的5W模式:信息:不确定性的消除传播的数学模式:概论理论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经过一个解码与编码的过程(P9)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游戏语言行为权力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霸权撒播“我—你”关系:你我关系是不分离的整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也不会用理性分析你,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与你相遇。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对话是平等、双向的。
传播仪式:是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所谓传播,即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传送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四、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双向传递信息,以影响其社会发展及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行为或过程。
传播理论
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西方人对传播的认识
西方人对传播的认识是通过对“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分析进行的。“Communication”在英语中是一个沿用已久的普通词语,源于拉丁语“Communicatio”和“Communis”,其含义主要有“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信息”、“传送”等。 传播行为
三、关于传播的定义
(一)西方学者关于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这一类定义中比较典型的是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后来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提出了更为简洁而又准确的定义,传播“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4、“符号(信息)”说
“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信息)的流动。如美国学者B.贝雷尔森主张:“所谓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二)中国学者关于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第二节 传播的特性
一、共享性
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二、关系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二、中国人对传播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的语言中,传和播这两个词的主要意思是特定的主体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具象的或抽象的东西向外输送出去,让别人接受。是一种“授”与“被授”的行为,一方是主动的,另一方是被动的。而在英语中,Communication一词的意思同古代汉语中的传与播并不完全对应。辞书中对Communication的解释是“通信”、“交流”,具体地说是“与…… 通信”或“与……交流”的意思。它强调的是参与双方对某种东西(信息)的共同拥有和分享。
2、“交流”说
“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如美国学者J.霍本认为:“传播即用言语交流思想。”这有点类似“共享”说,唯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3、“影响(劝服)”说
“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如美国学者J.露西和G.彼得森提出:“传播这一概念,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 美国学者霍夫兰、欧文·霍尼斯和哈罗德·凯利三人的定义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