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 常 心 理 学

合集下载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与社会 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 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异常,以及心理异常的程 度如何。判别异常心理和行为时没有一个绝对的划分标准,目 前通常按以下几种标准:
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标准
– 心理特征的测量显示为常态分布 –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
则被视为“异常”。 – 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定,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越不正常。
– “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界限。 –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等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4.精神病学分类
我国精神疾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中,把心理异常分为十类: 0.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即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
• 优点: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易行。 • 缺陷: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极少数,很少被认为
病态。不是所有的都是正态分布,心理测量本身受社会文化 的制约。
低于一般心理健康 水平(神经症与人格障碍)
严重心理疾病 (精神病)
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极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常态分布曲线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

常见心理障碍
(四)治疗 1.药物治疗有肯定疗效。应在医生的指导
下进行治疗。原则是足量、足程、个性 化。 2.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陪伴、关 心、劝导、鼓励等。认知行为治疗:改 变负性自动化思维,行为训练。
常见心理障碍
三、人格障碍 (一)概念:是指明显偏离正常的异常人
格模式。表现为明显的适应不良,在社 会生活中经常碰壁,有时会造成危害社 会的不良后果。 人格障碍者无智力障碍,无确切的起病 时间,一般从儿童或青少年起,持续终 生。
合征 F60-F69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主要分类举例
DSM-IV 6.心境障碍 7.焦虑障碍 8.躯体形式障碍 9.分离性障碍 10.性及性身份障碍 11.进食障碍
主要分类举例
CCMD-3 F30-F39情感性精神障碍 F44、F43、F40-49癔症、严重应激障碍、
神经症 F50-59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F60-69人格、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
(h) 适应不良. 涉及这些因素越多,就越被认为 异常。
三、异常心理的分类
三种分类系统(标准):均依据病因和 症状进行分类。 ICD-10(国际公认) DSM-IV(国际公认) CCMD-3(国内使用)
主要分类举例
ICD-10: F30-F39心境障碍 F40-F49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
人格障碍) 6.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强迫性人格障
碍) 7.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焦虑性人格障碍) 8.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依赖性人格障碍) 9.other or unspecified personality disorders(其他或待分类

变态心理学概论

变态心理学概论
• 包括: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美国DSM-IV多轴诊断系统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I(1994,2000)
• Axis I
Clinical disorders
•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 mental retardation
• ICD-10(1992)包括各科疾病,第五章为精 神障碍
• 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于ICD系统相似
变态心理学历史简介
变态心理学历史简介 -国外的情况
埃及、早期的希伯莱人和希腊人都有关于鬼神附体 的说法(约公元前1千年左右),治疗方法是“驱 魔”(exorism)。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时期。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左 右),希腊医生。否认神鬼是心理障碍的原因,认为 这些障碍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 金元时代的名医张子和(1156-1228) 的论著《儒门事亲》。
•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 1593)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了我国16 世纪前我国中医药物的知识,记载了治 疗癫痫、狂惑、健忘、惊悸、烦躁、不 眠等症状的药物达数百种之多。
• 中医中的心理治疗思想:
• 《内经》中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的心理活动, 认为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例如“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
超自然的解释:我国也如同早期的埃及人、希伯莱 人和希腊人那样有关于鬼神附体的说法。
在民间一旦有人出现异常行为,往往也被认为是鬼 神附体。
治疗采用驱魔仪式或驱魔咒语,让鬼神离开人的肉 体;还有让病人喝下念过咒语的药水,鞭笞病人 的驱魔的办法。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心理异常的病因模式1.生物学模式(疾病模式):异常行为相当于疾病,每个异常行为就像一场疾病,有具体的原因和一系列症状。

2.心理动力学模式:假设异常行为源于无意识心理冲突,此冲突产生于童年时期。

3.行为主义模式:异常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所导致的。

4.认知理论模式:异常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所导致的。

5.人际关系理论模式:异常行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6.社会文化理论模式:相信异常行为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7.神经科学模式:异常心理学与神经化学、神经解剖及神经激素等有关。

8.整体模式:异常心理是上述多元因素的结果。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问:判别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1.主观经验标准:是指被判别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与判别着的主观临床经验。

但这种判别标准的主观随意性太大,稍不谨慎,则可能造成失误。

2.统计分析标准(以平均数为标准):通过对个体心理特征的测量而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划定来判别被判别者的心里异常与否,可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以及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确定。

3.心理测验标准(以分数为标准):是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被判别者行为样本来予以数量化,或进行划分范畴的描述并加以分析,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4.病因症状标准:任何心理异常都有致病原因和症状表现。

5.社会适应标准:根据个体是否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心理异常的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失调或心理失衡):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常为一定的情景所诱发(是一过性的,暂时的)。

2.心理障碍(心理异常):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特异性(无情境性),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迁延不愈的表现和结果。

3.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的或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心理状态病理性变化的突出表现,具有明显的稳固性和变态性。

轻性心理疾病: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一般是指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不足,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2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单项选择题1.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 )。

A.有明确的界线B.不能互相转化C.绝对互相转化D.有互相转化的可能[答案] D[解析] 正常与异常,只不过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种情况而已,体现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二者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是指( )。

A.知、情、意之间保持协调B.个体经验系统层次清晰、运用得当C.合理运用以往经验处理当前的事务D.能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环境[答案] A[解析]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因此答案为A。

3.关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随时都可以改变B.当一个人的人格发生突然改变,那么他的精神活动一定偏离了正常轨道C.可以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D.在没有重大外在变化的情况下,人格特征一般是不会改变的[答案] A[解析]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指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就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因此,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因此答案为A。

4.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方法不包括( )区分法。

A.常识性B.非标准化C.标准化D.半标准化[答案] D[解析] 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方法包括常识性区分、非标准化区分和标准化区分三种。

5.在常识性区分法中,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键不包括( )。

A.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B.有无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C.有无个体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D.有无明显躯体反应[答案] D[解析] 常识性区分法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键可以归纳为四点: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和影响他人生活。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观来自学习困难等。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
差。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往往发生障碍,注意力不能 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注意不稳定,范围狭窄且容易 分心,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多动症儿童的记忆障碍
多动症儿童识记过程的速度较慢,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 容易遗忘,记忆的再认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对识记材料 的选择、加工和分类能力较弱。
• DSM-IV将其归于第二轴的发育性障碍 • 发病年龄 –发生于18岁之前 • 患病率: – 我国(1988)调查约有1%儿童为智力迟滞,农村高于 城市 – 北京一调查(1991)轻度智力迟滞2.74‰,中度以上智力 迟滞3.36‰
诊断主要考察三个方面
●适应性行为 ●智力 ●发病年龄
分级
• DSM-IV
学习障碍





影响层面
书写 方 面:
• 不会写自己的名 字 • 常写错字 • 字体歪七扭八 • 文法错误
阅读 方 面:
• 阅读速度很慢且 常发生错误 • 有跳行跳字的现 象 • 不爱阅读
行 为 方 面:
• 注意力不集中 • 常常掉东西 • 及忘记带东西
推 理 方 面:
• 对于文章的理解或 数学概念的理解或 运用很差
●家庭环境与多动症
父母的态度、教育方法对儿童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 环境能避免多动症的发生或使多动症状减轻;不良的家庭 环境是促发多动症的温床。
●饮食习惯与多动症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含有大量的人工色素、亚 硝酸钠及硝酸钠,这些物质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生长 发育,出现乏力、行为异常、脾气暴躁等。
●工业污染与多动症
铅中毒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抑制免疫功能,对中枢神经 造成伤害,使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冷淡、嗜睡等,注意力不 集中,理解力下降等多动症的一些表现。

健康心理学知识点

健康心理学知识点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1.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⑴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⑵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⑶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常识性方法:⑴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⑵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⑶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⑷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3.李心天非标准化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⑴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⑵就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⑶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⑷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⑸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4.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标准化的区分:⑴医学标准⑵统计学标准⑶内省经验标准⑷社会适应标准。

5.郭念锋病与非病(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有无自知力,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⑵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⑶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假性幻觉(形象模糊、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如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也能听到声音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存在、消失)、思维鸣响(听到自己的思想)、心因性幻觉(强烈精神刺激引发)。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⑴思维奔逸(词汇丰富,自诉脑子反应快);⑵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语速慢、自诉脑子不灵了);⑶思维贫乏(语速不慢,回答简单,没有什么要想,也没有什么可说的);⑷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不切题,答非所问);⑸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旁人无法理解);⑹思维不连贯(严重的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⑺思维中断(思维过程突然中断,不受意愿的支配,心里明白,但脑子里一片空白);⑻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还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⑼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完全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

变态心理学-概述、区别

变态心理学-概述、区别

• 超我------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
德化了的自我。也称理想自我。
超我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 最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和 价值标准内化的结果。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准则”监督自 我的行动。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 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
③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 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 性冲破防线 – 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 如果冲不破防御,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 – 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 – 隐藏到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 达自己 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口误或失误行 为等
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群体占人群总体13.47%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1】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不全是异常; 2】经过治疗,心理的异常能够改善或完全纠正;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永远并存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异 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
(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
•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 能”,“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都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潜能”的发展受 到了阻碍。
• 所有人都力求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遵 照他人的期望和价值观的社会压力,以及存在 焦虑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存在焦虑
•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 是“存 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 “责任”的冲突。
• “存在”—个体的人欲选择自己的生存方 式与道路的自由
• “责任”—不得不服从作为社会人的那种 责任

生活中的异常心理

生活中的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统计分析的标准 心理特征符合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 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心 理异常。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心理测验的标准 通过心理测验在标准情境下,取得被判别 者行为样本予以数量化描述并加以分析,以 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评分标准:
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 反向计分题(标注*的题目题号:5、9、13、 17、19)按4、3、2、1计分。总分乘以1.25 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 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 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续)
食欲减退是常见的症状,患者为生存而强迫 自己进食,但没有饥饿感。体重下降明显。 个别患者为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醒 是抑郁症的特点。其他睡眠障碍有入睡困难、 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彻底不眠。个 别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度。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续)

可达妄想程度;
抑郁症的诊断(续)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之念,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 降;或食欲增加、体重明显增加; 9.性欲明显减退。
抑郁症的诊断(续)
病程持续至少2周。 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
数的44%;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占世界女性总自杀人数 的56%。 女性自杀年龄段有2个高峰:青年和老年 男性呈线性上升
中国自杀率---22.2/100000(1993年)
每10万人 15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复习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复习

异常心理学知识点复习1、什么是心理异常?(判)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2、心理异常有哪些特征?(选)(1)心理反应失去合理性(2)心理过程失去协调性(3)个性特征失去稳定性和一般心理问题的三个特征区分开3、心理异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一般心理问题(2)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心理紊乱;b、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精神失常;c、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障碍,指边缘状态)括号4、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有哪些?(客)(1)生物学模式;(2)心理动力学模式;(3)行为模式;(4)社会学模式;(5)整体论模式5、哪些因素引起心理异常?(简答题)(1)生物学因素(a、遗传;b、脑功能失调;c、神经递质代谢异常)(2)环境因素(a、人际关系不良;b、社会生活事件;c、丧失)(3)心理因素(a、应激;b、消极情绪;c、挫折;d、挫折感)三大因素,十小因素都要写。

先写大的,空一行,再写小的。

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6、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客观题、主观题)课本P5心理健康运动起点:1793法国皮内尔医生将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脱出来,提倡到的治疗正式开始:1908,一本书和一个协会(美国比尔斯《一颗失而复得的心》,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年限(客观题,百年运动)第一阶段1908到1945年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二阶段二战结束到60年代第三阶段70年代初到现在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1)心理学史上的标准——生存标准(a、主观经验标准;b、统计分析标准;c、心理测验标准;d、社会适应标准;e、病因症状标准)(2)当今社会的判别标准——发展标准(a、认识清醒健全;b、情绪积极饱满;c、意志品质良好;d、个性完善统一;e、人际关系和谐;f、潜能充分发挥)前三个:知情意人际关系和谐:悦纳自己,包容他人。

01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病理现象

01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病理现象

变态心理学——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病理现象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对象变态心理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痛苦的个体体验适应不良行为无合理理由不可预期性及失去控制少见的和非传统的观察者不适违背社会标准的三种主要的诊断标准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我国的心理障碍诊断标准(CCMD) 国际疾病分类(ICD)二、症状学学习异常心理症状的目的是: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①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消失以后;②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③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判断正常和异常要考虑的方面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精神症状表现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症状表现。

以上两点称为症状的病理塑形因素(pathoplastic factors)。

这些因素往往会对患者症状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患者。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于原则
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
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
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
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
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
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
人的精神属性(如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各种
人格特征),与人的生物属性(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征、高级神经
活动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等)和社会属性
(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
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
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
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
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2.统计学标准 ::: · 、
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
倾向、不良反应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

异常心理授课提纲(心理学三级、二级)

异常心理授课提纲(心理学三级、二级)

异常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健康导论1、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通常是指能以积极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以及自我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定义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完满状态。

(1)心理学史上对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第一、主观经验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优点是最便捷也最直接,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得最广泛。

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太大,可能造成失误。

第二、统计分析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优点是较为客观,便于比较。

缺点是操作专业性强,有一定难度,也存在明显缺陷。

第三、心理测验标准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优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缺点是操作具有相当难度,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熟悉掌握。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优点是比较容易掌握,适应范围较广。

缺点是必须考虑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习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第五、病因症状标准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优点是客观可靠。

缺点是适应范围受到限制。

(2)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第一、认识清醒健全第二、情绪积极饱满第三、意志品质良好第四、个性完善统一第五、人际关系和谐第六、潜能充分发挥2、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1)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1793年,以法国医生皮内尔主张对精神病人进行道德治疗为心理健康运动的起点。

1908年,以美国比尔斯的著作《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在美国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2)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1945年底二战结束此阶段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对精神病的防治。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此阶段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此阶段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异常心理学2-一般心理问题

异常心理学2-一般心理问题

孤独

1.善于进取; 2.培养广泛兴趣; 3.多学习一些交际方法,与具有各种观点 、习惯、知识、经历、性格、兴趣的人打 交道。
敌对



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 。其目的在于在心理上给他人造成有害结果,使 对方蒙受痛苦和不快。 情景:一种是客观情景,当受到他人轻视、指责 和伤害时有敌对心态,表现为怒目相对、冷漠仇 视,对一切“不利”的言谈充满敌意;另一种是 主观情景,凡自己主观上看不顺眼、不满、厌恶 的人冷眼相对和非难。 易发展成攻击性行为。 vs攻击:侵犯和破坏行为,程度有轻有重,从语 言上的谩骂到行动上的暴力;前者只是一种情绪 状态,不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敌对


1.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戴有色眼镜 曲解他人; 2.热情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包容、谅 解。
攻击性


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 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 出现在攻击行为之前,但会变成攻击行为,对外 直接或间接攻击,对自己攻击 情景:受到挫折时,为缓和内心紧张而表现出攻 击性(诟骂、斗殴、敲击物体等);出现莫明的 烦恼或内分泌失调等引起情绪不安;无聊空虚时 为寻求刺激寻衅滋事 vs敌对:敌视对抗的心态,不直接表现为攻击行 为,前者是攻击自控能力(自我锻炼、自我监督, 不断提高忍耐水平)
冲动


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 性,对后果缺乏清醒认识的行为缺陷 靠激情推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 情景:通常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情景下出现;怨 恨和愤懑长期郁积无法排遣,当外界出现微不足 道刺激下也会发生。易发展为冲动型人格障碍。 vs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意志控制发生障碍,通 常具有反社会性,每次行为前有强烈的紧张焦虑 感,一般可预见到结果,害怕失去控制,但无法 约束自己。冲动是受情绪左右靠激情推动的行为 缺陷,一般无明显反社会性质。

变态学

变态学

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心理行为异常的类别变态心理学的简史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1、人体的功能态:基本态、异常态、特殊态2、概念:研究揭示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认知、情感、动机意志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3、相关概念——《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P3A、神经病B、精神病C、精神障碍D、心理障碍二、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现象2、解释原因3、治疗干预三、意义理论:心理现象的实质,心身、心物的哲学命题实践:心理健康和精神保健四、研究方法——《变态心理学》张伯源 P31、观察法(概念、分类、内容)2、个案调查法(概念、材料、内容)3、实验法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法一位男性与另一位男性在街上见面时相互亲吻一位妇女在喃喃自语一个年轻人在奋力砸碎一座文物雕像一位年轻女性连续多日拒绝进食一个中年男子披头散发、手舞足蹈的对天大声呼喊第二节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一、Barlow和Duranf(2001)1、心理失调(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2、感到痛苦或受到伤害(distress or impairment)3、非典型性的反应(atypical)二、Nevid、Rathus和Gerene(2000)1、不寻常的行为2、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规的行为3、对现实的感知或解释是错误的4、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中5、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自我挫败式的6、行为是危险的三、中国的标准陈仲庚、张伯源(1986)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医生、个体)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医学、心理检测)——李心天(1991年)第三节心理行为异常的类别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青少年行为偏离、人格障碍、性行为异常、适应性障碍)(14章)2、特殊意识状态(催眠、梦、宗教、气功、药物)3、轻度心理异常(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4、心身障碍(心因性疾病)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智力迟滞、器质性障碍)6、严重的心理异常(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第四节变态心理学的简史一、古代超自然和自然混杂野蛮粗暴+人道二、中世纪与魔鬼为伍的人迫害+摧残本章重点1、变态心理学的概念2、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判别标准3、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式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第一节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基因)直系亲属患病率是正常群体的10倍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只是遗传“易感性(diathesis)”,并不是疾病二、神经解剖1、大脑皮层额叶:语言、精细地自主运动、高级认知、重要的比较器官、整合情感和认知的关键颞叶:听觉、视觉、记忆顶叶:感觉的内在整合、调控运动和躯体感觉枕叶:视觉的分辨和视觉记忆2、大脑结构边缘系统与下丘脑:交配、战斗和快乐体验等行为杏仁核:情感的反应(正性反应和负性反应)海马:同时控制记忆与情感基底神经核:有计划的行为纹状体:调节运动的模式和静止的状态三、神经生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 ):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肌肉,与睡眠和阿尔采默氏病有关多巴胺(DA):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根据上述分类系统,可以把心理、行为异常(障 碍)分为六大类 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 2、特殊意识状态 3、轻度心理异常 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 5、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 6、严重的心理异常 三、其他分类
1.精神病 属于重度的心理异常,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 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其主要特点为: ①具有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破裂、 妄想、情绪情感的极端不稳定等。 ②社会适应能力丧失。 ③明显的人格改变。 ④没有自知力。这是重症精神病人的显著特点,也是 区别于其他心理异常的重要特点。严重心理异常的 人尽管存在严重的精神病症状,以及明显的社会适 应障碍和人格改变,但他们对这些问题并无批判力, 不认为自己存在任何障碍,因此不会主动求医。
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 其一是指异常者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 郁、不愉快,或者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 为,从而寻找他人的帮助。这些判别标准在 许多心理障碍者身上常有应用,但也有些异 常者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而正好可以作为 判别标准; 其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经验来判 别正常或异常。这种标准普遍应用,但因人 而异,主观性较大。
异常心理学
学时:48 人文学院 李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异常心理学的含义 也称变态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变态心理的一 门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 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分类、解释,阐明其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同时把这些 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与行 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本章讨论:对象、任务、方法、历史
7.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 包括儿童特异性行为异常(如遗尿症、抽动 症、夜惊、咬指甲、多动症等)、儿童神经 症、儿童精神病、儿童孤独症等。 这类异常主要发生在儿童少年期,其症状具 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即使是与成人同名的心 理障碍,如焦虑症,其表现、原因、治疗和 预后都与成人不完全相同。
8.其它 包括某些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异常(如药物所 致心理异常、气功偏差性精神障碍等),躯 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以及中毒所伴发的 精神障碍等。 另外,自杀既是社会问题,也与心理因素密 切相关,所以也属于变态心理学范畴。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 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 合征
F60-F69
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这种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 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 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人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般情况下, 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 这一标准是根据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完善的顺 应为出发点。 当然,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点、 习俗和文化等条件影响的,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 成不变,以此来进行判别也会有差异性。
5、评述 如上所述,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一个十 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 上列种种标准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 全解决问题的,但这并不是说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 常就无法鉴别了。 事实上,在患严重精神障碍时,所有的标准都是适 用的; 但在临界状态(边缘状态)时,哪一种标准都难以判 定。心理行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异常范围会有许多 细微的变化,而到了一定的阶段是会有突变的,这 必须通过量与质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 题。
3.应激和适应障碍 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适应不良等。其 特点是: ①有轻度到中度的情绪困扰和行为紊乱,包括情绪的 紧张不安、害怕恐惧、低落消沉以及行为的退缩、 反常等,但持续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 多不超过半年。 ②部分社会适应不良,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③无明显的人格改变。 ④有自知力。
5.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回避性人 格障碍、癔病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性变 态等。其特点表现为: ①从青春期或儿童期发展起来的持续存在的人格偏离, 主要表现为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适应不良,但 思维和智能并无异常。 ②由于人格的偏离正常,其后果往往直接影响其人际 关系和社会适应,进而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 生活。 ③部分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个性上的偏差所导致的人际后果,反而敌视社会和 他人。

深灰色


第二节 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
一、对精神病学而言,心理异常的分类是这 一学科领域的一项重大问题。心理异常的表 现多种多样,各国都有自己的心理疾病的分 类体系或方案。 1、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ICD-10,1992年),关于精神障碍 的分类如下:
F00-F09
2.神经症(Neurosis) 属于中度的心理异常,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




症、癔病、神经衰弱等。其主要特点是: ①有明显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障碍,包括易激 惹、紧张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不良情绪,以及植物 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 或癔病性表现如发作性痉挛、抽搐、肤觉消失等。 ②部分社会适应不良,包括社会工作过程中负担加 重,日常人际关系紧张等。 ③部分的人格改变。这种变化会因人而异,虽然不 如严重的心理异常那样严重,但仍会对心理异常者 有明显的影响。 ④有自知力。与严重的心理异常不同,这类心理障 碍者对自己的心理异常有批判力,并且一般能主动 求治。
6.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包括脑部器质性损害(大脑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 病变)所致的心理异常; 大脑发育不全时的心理异常,即由于先天的或儿童 期的疾病所引起的精神活动发育受阻,特别表现为 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如盲、聋、哑、跛等)。 其特点是所有的心理症状都是继发于大脑或躯体的 疾病与缺陷,即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学因素 所致。治疗主要应解决原发的病因为主。当然社会 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二、什么是变态心理 1、变态心理学的对象是变态的心理。对变态心理有 许多不同的理解,有关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理失 调、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等。严格地说, 这些概念是有区别的: 心理障碍的概念要比较宽泛些,也比较中性,它能 反映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不一的心理问题。当然, 这种区别是人为的,实际上,在许多时候,这些概 念都是通用的。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变态似乎被予以了特殊的意 义
神经症的五大共同特点(补充)
(1)他们的发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没讲因果关系)。 神经症发病前与所遭遇的重大刺激有关; (2)他们都有突出的人格特征(强迫人格、癔症人 格); (3)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4)社会功能相对完好,相对于重性精神病而言,学 习、工作、社交功能等; (5)他们有充分的自知力。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渴 望达到什么状态。有强烈的痛苦感,没有痛苦感就 不是神经症。
4.心身疾病与心身障碍 心身疾病:有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 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属于心身 交互作用的心理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消化 性溃疡、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癌症等。其特点是: ①症状以躯体疾病为主,具有器官或组织的病理变 化,但其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②心身疾病的种类与个体的性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关 联明显。③治疗应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重。 心身障碍:又称心理因素所致的生理功能障碍。它 与心身疾病的区别在于,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 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 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但不包括心身疾病。 包括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内脏器官功能障 碍等。
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 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数的分配为依据的。 在取大样本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 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 异常。 因此,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 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就是说,许多异 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或多或少有表现,但不像 病人身上那样增强。 这里,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 的平均差异来确定。这种判别标准也是较为客观的, 并可以在不少情况下采用。当然,有些行为的分布 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所以此标准也有一定的局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弄清异常心理的原因、机 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一般认为,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 以及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它既反映了 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表现为社会人 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②提供判别心理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和方法。目前已有 很多判别正常和异常的标准,但许多都不是绝对的, 几乎没有一种标准在单独使用时是完全适用的,需 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判别人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很不容易。因为:
A 异常与正常之间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没有泾 渭分明的界线。 B 而且,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客观环境、主观经验以及人际和社会关系等因 素的影响,其表现是复杂多变的。 C 加上判别者在判别他人的行为时,其判别的标准 又受其对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的看法,及自己方法 论的影响,因而在这些问题上较难有统一而公认的 标准。 当然,也不是不能判别,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心 理是否异常的主要指标。
⑤与苯丙胺(或苯丙胺类)有关的障碍 ⑥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⑦心境障碍⑧焦虑障碍 ⑨躯体型精神障碍 ⑩做作性精神障碍⑾分裂性精神障碍 ⑿性及性角色认同障碍 ⒀进食障碍⒁睡眠障碍 ⒂未在他处提及的冲动控制障碍⒃适应障碍 ⒄人格障碍⒅可能引起临床关注的其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