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感觉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感觉

(3)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例如,在用红色 与绿色的波长来匹配黄色时,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红色, 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绿色,前者叫甲型色弱,后者叫乙型 色弱。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 ,女性色弱较少。 色盲。可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 能看到灰色和白色。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 ,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例如红 -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 观点: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 ,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 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 P=KIn P=KI P指知觉到的或感觉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n 是乘方指数,K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据 此公式,乘方函数的指数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 长而缓慢上升,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感觉量随着刺 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3)明度的绝对阀限与差别阀限
2、颜色
(1)概念 颜色(color)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 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颜色。 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 仅指彩色。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 、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由于占优 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如果700毫微米的 波长占优势,光源看去是红的。对物体表面来说, 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 射。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它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 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 都是高度饱和的,例如鲜红等。混杂上白色、灰色 或其它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例如粉红色 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 的各种灰色。
普通心理学考研资料----第三章 感觉

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它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肤觉感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koffka)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
三、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如:电报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vller)最早研究感觉编码,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如视神经受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刺激产生听觉)3.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不同。
评价:1.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否定了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2.人脑对神经信号的加工是一种编码过程,它能揭示这种神经信号所代表的现实刺激物的特征,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缪勒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定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
3.缪勒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左右半球各负责不同的功能。
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感觉的编码是由不同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_第03章_感觉

2.2 视觉的基本现象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 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 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 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2.2 视觉的基本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 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 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 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 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 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 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 行加工的结果。
1.2 感觉的编码
德国生理学家缪斯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 学说。
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 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 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 生另外的感觉。
这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 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
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 传导和中枢机制
3.2 听觉基本现象
• 1、音调和频率: •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
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 变化不完全对应。
• 2、音响和频率:在相同 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 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 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 同样的音响。
3.2 听觉基本现象
•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其中 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思考题
4. 视觉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5. 解释明适应与暗适应的原理。 6. 有关色觉的理论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不足? 7. 听觉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8. 有关听觉的理论都有哪些?
视 觉 视觉神经元
嗅 嗅觉神经元 觉
听 觉 听觉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一、感觉概述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3、感觉测量(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4、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3)感觉对比;(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6)联觉。
(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
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1)折光机制:眼球(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3、视觉现象(1)色觉三种属性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①普肯耶现象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
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在太阳照射下,可能红花(长波)和蓝花(短波)显得一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缘故。
普通心理学第04章 感觉

第四章感觉感觉:感受器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感觉双重功能:生存和耽于声色。
1、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心理物理学: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
绝对阈限: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操作定义: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心理测量函数(S曲线)每一种刺激强度下刺激被觉察到的百分数的曲线。
感觉系统对感觉环境中的变化比对稳态更为敏感。
感觉适应: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嗅觉适应体验反应偏差:一些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观察者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而产生的系统趋势。
信号检测论(SDT):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
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程:(1)最初的感觉过程(2)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四中反应: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否定。
权衡矩阵(击中和虚报测得感受性和反应偏差)差别阈限:有一半次数觉察出差异的刺激值。
也称为最小可觉察(JND)。
JND与标准刺激强度比之时恒定的。
(韦伯定律)感觉生理学: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
换能: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
感觉系统具有共同的信息传递过程。
感受器把感觉信号的物理形式转化为能够被神经系统加工的细胞信号,神经细胞提取关于刺激的基本性质信息,信息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上传到大脑特定感觉区和联合皮层。
2、视觉系统眼睛的关键作用是把光波转换为神经信号。
色调:表示对光线颜色不同性质的体验。
饱和度:颜色感觉的纯度和亮度。
灰色饱和度0,纯色最大。
明度:光的强度。
白色最大,黑色最小。
互补色:色环上经过中心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混合后产生白光的感觉。
加法颜色混合,减法颜色混合颜色视觉理论:(1)杨---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三种颜色感受器:红、绿、蓝,其他颜色都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减得到。
3种椎体细胞(2)海林—拮抗加工理论:三个系统,每个系统两种拮抗成分。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 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 一、相似原则 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二、接近原则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三、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 知觉经验。如图4-5 四、连续原则 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 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 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 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 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 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 对象。 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
(四)色觉缺失
• 色觉缺失包括色弱和色盲。 • 8%的男性和0.5%的女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色弱或色盲。 • 其中,色弱是指对红色和绿色的感受性很低。色盲是指丧失 颜色的辨别能力。 • 色盲分为部分色盲和全色盲。全色盲是由亍缺乏规锥绅 胞或功能丧失造成的,很罕见。 • 部分色盲有红绿色盲或者黄蓝色盲。 • 色盲有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下绝对阈限(感觉产生)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晴朗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一支烛光 安静房间内可以听到20英尺外的表的滴答声。 两加仑谁中加以茶叶可以变热变出甜味 一滴香水可使香味扩散至三个房间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厘米外落到面颊上课觉到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乊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乊间成反比兲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亍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过弱时,都丌适用。
衡。否则就没有人的心理。(“感觉剥夺”实验)
小知识:“感觉剥夺”实验
• 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 布和贝克斯顿在1954年进行的。 • 他们征募了一些大学生为被试,这些大学生每忍受一天的 感觉剥夺,就可以获得20美元的报酬。当时大学生打工的收入一般 是每小时50美分,因此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可 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且在实验中,大学生的工作好像是一次 愉快的享受,因为实验者要他们做的只是每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 房间里的一张极其舒服的床上,只要被试愿意,尽可以躺在那儿白 拿钱。
(二)声音的混合不掩蔽
• • • • • 1.共鸣——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 2.强化不干涉 3.差音不和音 4.声音的掩蔽——声音的干扰现象。 ——当两个声音混合同时到达耳朵,人对一个声音的感受 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 分为三类: 纯音对纯音的掩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视器官 感受物体的明、暗
视 觉
视觉现象
• 色觉 • 色觉理论 • 视觉适应、马赫带、视敏度、闪光融合
视 觉
颜色
三个基本特性: 色调:决定与光波的长度 明度:决定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 是一种加法过程 颜料混合:将两种颜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减法过程 色觉缺陷: 色弱: 色盲: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视 觉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 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 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红色---长波 绿色----中波 蓝色----短波 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 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 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定义: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380~780mm的光波
视 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大脑枕叶
的纹状区
视 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锥体细胞 形态 分布 功能 粗短,呈锥形
棒体细胞 细长,呈棒状 中央窝外
中央窝:只有锥体 没有棒体
昼视器官 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3、视敏度: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4、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谢谢!
感觉概述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概述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 Nhomakorabea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概述
感觉测量
•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性 差别感觉阈限
反比
反比
感觉概述
视 觉
1、视觉适应:
视觉现象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马赫带: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 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 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普通心理学 — 感觉
目录
感觉概念 感觉概述
感觉测量 感觉现象
含义 视觉
感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现象 视觉理论 含义 听觉 听觉现象 听觉的生理机制 听觉理论 其他感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内脏感觉、温度觉
感觉概述
• 感觉概念 • 感觉测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感觉现象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定律 公式 适用范围
韦伯定律 k=ΔI/I 刺激的中等强度
费希纳定律
对数定律
斯蒂文斯定律
幂定律
p = k lg I 刺激的中等强度
p=kIn
I:原刺激量 ΔI:刺激增量
P:感觉量 I:刺激量
感觉概述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联觉 感觉后像
感觉概述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看灯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暖色系、冷色系 咨询室暖色 夏天的矿泉水瓶多蓝绿色
视 觉
• 视觉定义
• 视觉的生理机制 • 视觉现象 • 色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