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揭示的组织机构与管理世界
巴纳德揭示的组织与管理世界
巴纳德揭示的组织与管理世界作者:包政来源:《管理学家》2010年第08期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1886年一1961年)一生只发表了两本书,《经理人员的职能》和《组织与管理》,刻画了组织与管理世界的真相。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了巴纳德的心血,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比如,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增进彼此的相互适应性,也会增进彼此的知识和才干。
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独特、个别和与众不同。
就像线条相交成一个点一样,交汇的线条越多,交汇点就越明显、就越显现出独特的个性。
”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频繁与加深,我们越来越不能无视个性的存在,不能忽略个性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要想理解和把握巴纳德的理论及其思想全貌,只能从每一句话入手,加以反复研读。
在这里,本人想就巴纳德的基本概念谈点体会,以帮助读者进入他所开创的组织理论及其管理世界。
正式组织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组织,大体就是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中小学、社会团体,以及高楼大厦、桌椅板凳、机器设备、招牌印章,等等。
巴纳德把这一切都抽象掉了,把这一切物理意义上的东西都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关系。
所谓“正式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行为关系,是一种合作行为关系,是一种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也就不成为其组织。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很少合作,很少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个共同目标进行合作,或缺乏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及其意愿;每个老师只顾自己写文章、发表文章;或者,各讲各的课,有什么吆喝什么,讲完一走了之,那么就不是一个组织。
只能算是一个松散群体,类似农贸市场或个体户的集散地。
哪怕这所学校有明亮的教室、尖端的设施和宽广的场地,也不能算是一个组织,根本无法获取组织起来的力量。
中国诸多企业就是这样,董事会为了激励总裁,并减免监督上的麻烦和成本,做出明文定规:如果总裁完成多少利润以及销售收入,可以提取多少奖金,也称“分享资本所有者或股东、出资者、投资人的利润”;反之,就按比例扣除奖金,扣完为止。
浅析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
・管理视野・
2 009. 12(下)
力量的系统。那么组织做为一个系统本身也是存在于整个社会 这个大系统当中, 而社会中其它元素就构成了组织的外部环境, 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其他的元素发生 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 当外部环境变化时, 组织本身也要适应变 化, 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个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就是保持外部平 衡。巴纳德指出, “组织平衡开始时是组织内部的是各种要素之 间的比例, 但最终和基本的是协作系统同其他整个外界环境的平 衡。 ” (四) 权威接受论 巴纳德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 社会中违反法律的事件极其普 遍, 很多从理论上讲应该有权威的事物, 在实际的组织中却形同 虚设。在许多单位中, “许多已死的法律, 条例和规定, 没有人敢 于公开的废除他们, 但它们并不被人们所遵守, 对这种公开的不 遵守, 大家都小心的视而不见。例如, ” 美国的禁酒法, 就曾是一个 权威不被社会接受的典型事例。那么这种不遵守权威的现象是 为什么呢?巴纳德认为, 权威并不象所宣扬的那样, 认为权威大 多是建立在某种等级系列或组织职位的权力之上的, 来源于权威 者或发布命令的人。巴纳德认为, 权威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支配 属下的命令是否能为属下所接受, “一个命令之是否有权威决定 于接受命令的人, 而不决定于权威者或发命令的人。 也就是说, ” 如果下属接受了上级的命令, 那么上级就具有了权威, 而如果上 级的命令没有得到接受, 则上级对这个下属就没有权威。 这是一 个全新的概念, 而且巴纳德还列出了权威存在的四个条件: 要 1. 使人们能理解所传达的命令。2. 要使人们认为发出的命令同组 织目标是一致的。3. 要使人们认为命令是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 一致的。4. 要使下属在精神上和精力上都能执行这一命令。但 是如果权威的存在与否是由下属个人决定的, 那么组织的秩序是 怎么维持的呢?关于这一点, 巴纳德提出了“无差异范围”的概 念。所谓无差异范围指一个人对于让他干什么和怎么干是无所 谓的, 他不一定真正信服这样的指令或建议, 仅仅是服从而已。 这个无差异范围就是接受权威的范围, 巴纳德认为从某种程度上 说, 组织成员的无差异范围的大小是和他对组织的满意度有关系 的,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组织内部平衡那样, 组织对成员的诱因等 于或大于成员的贡献则无差异范围就相应的大, 否则相反。 同时 巴纳德认为, 领导者对下级人员的权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职 位权威; 另一种是领导权威。 职位权威来自于领导者职位和等级 制本身; 领导权威来自领导者的才能、 知识、 知识、 水平对属下的 影响。 将这两种权威结合起来会大大提高下级人员的接受范围。 特别是后者的加强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的相关理论, 除此之外, 巴纳德 的组织理论还涉及到非正式组织组织决策以及管理人员等方面, 特别是其在 《经理人员职能》 一书中谈到的理论和观点对后来学 者对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影响深远, 许多管理学家都受惠于巴纳 德。例如, 决策理论的集大成者西蒙, 对巴纳德理论的动态部分 全面展开, 从而在组织行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
巴纳德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对巴纳德的管理思想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对其理论进行简单系统的论述。
本文主要针对其对高校管理的启示进行阐述:第一,从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本思想、系统运作、道德统合三个方面论述可能获得启示和改进;第二,从高校教学的教师权威、激励、非正式组织三个方面论述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巴纳德高校管理启示目录一、理论提出背景 (2)二、理论概述 (2)三、对现代高校管理的启示 (4)(一)对于行政管理的启示 (4)(二)对于教学管理的启示 (5)四、总结 (6)参考文献: (6)巴纳德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 ,1886~1961)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近代管理理论奠基人之一,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一、理论提出背景1929年-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促使西方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行政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
梅奥等人有关西方电气公司实验的报告从医师的角度来考察工人的满足和第一线管理人员的问题,虽发现新的模式解释社会现象,但是并没有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理论模式。
由于巴纳德自己的经理人员经历而对同环境关联的公司更感兴趣,且二十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行政学家对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做了很多工作(管理主义认为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二、理论概述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又称为自觉协作活动系统理论,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其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他的人性论---人只能在一定环境下体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行使自己的选择能力。
一定的环境意味着存在约束条件或因素,若从事的某项活动也非依靠个人的能力能过完成的,则需要群体的协作克服上述的困难,但是协作并不意味能够达成任务,即有效地协作才能完成任务;从个体的动机方面讲,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条件--物的因素 (指宇宙的各种物理的力量)、生物的力量(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存在的必然有限性)、社会的因素(指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或者精神的力量),若要实现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行使自己的选择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因此建立或加入组织是必要的。
巴纳德组织理论
B.非逻辑过程: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判断过程, 表现为快速的直觉反应,对决策工作也很重 要。
LOGO
简评
贡献性:现代 管理理论之父
理论的不完善性
LOGO
(1)贡献性: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A 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管理领域,提出系 统组织观,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B 系统观的价值:改变了人们描述和分析组织各个部分的 做法,将注意力从组织的各个部分转移到各个部分之间的 相互关系,转移到整体,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处理各个 问题,而应当认识到它们的相互影响。
LOGO
2.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 (组织三要素说)
协作的意愿
明确的共同目标
良好的沟通
组织 三要素
LOGO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1)协作的意愿
A.协作意愿:自我克制,交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及个人行 为的非个人化;
B.协作意愿对于达成组织目标至关重要; C.协作意愿因人因时而变化;
D.协作意愿的强度取决于贡献与诱因之间的对比; E.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诱因,增加协作意愿;
(2)管理学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这个协 作系统的各个方面,而只研究其中的一部 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 的协作关系”。
LOGO
(3)组织的特点:
特点
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 构成的系统
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方法进行 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系统
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 组织也要发生变化
决策的作用就是通过反复注意目标与环境,使 两者越来越具体,最后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 动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
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
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
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目标。
经理人员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核心,必须具有权威。
要建立和维护一种既能树立上级权威,又能争取广大群众的客观权威,关键在于能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
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命令的程度。
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令的四个条件:他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他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他认为指令与他的个人利益是不矛盾的;他在体力和精神上是能胜任的。
巴纳德在《组织与管理》一书中再次突出强调了经理人员在企业组织与管理中的重要领导作用,从五个方面精辟地论述了“领导的性质”这一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构成领导行为的四要素: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教学课件
资源不足:当资源分配不均或不足时,可能会导 致协作中的冲突和不满。
克服方法3
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确保各 成员能够共享所需的资源。
协作的实践应用
01
应用1
团队建设:在组织内进行团队建 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
意识。
03
应用3
项目合作:在跨部门、跨组织的 大型项目中,采用协作方式,整 合资源、共享信息,实现共赢。
巴纳德理论的核心概念
01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组成 。
02
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
领导者的职责是确保组织的协调和稳定,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
03
创造力。
02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组织的定义与性质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1
2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协作系统
巴纳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设计
巴纳德的理论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划分组 织层级、确定管理幅度、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
决策制定
巴纳德的理论强调了决策制定应该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以 及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考虑的权衡和取舍,这有助于指导组织在决
策时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02
应用2
培训与发展:提供协作技能培训 ,帮助成员提高协作能力和效果
。
04
应用4
内部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 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决策
效率和协作效果。
04
巴纳德的组织与社会关系理论
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组织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组织和社会的需求、目标和价值观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
巴纳德认为:一个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组织的对内和对外的平衡。
所谓组织的对内平衡,是指组织通过把创造出来的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 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 “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其中包括物质(金钱等)、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牺牲”是指个人为了 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所谓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
组织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在变化中。组织平衡不是一次性的,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当组织内外环境条件 发生变化时,原有平衡即被打破,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另一方面,组织本身存在打破平衡的力 量。组织中客观上存在差异、矛盾、冲突本身,就是平衡的一种破坏性力量。同时,组织的发展,也会打破原有 的平衡。应该说,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由此看来,除组织内外平 衡外,组织动态平衡也是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好稳定和变革的矛盾,另外 动态平衡的实现需要有系统和权变的观念。要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协作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平衡。这是指把协作系统或企业看成是组织,让企业适应经济、技术、社会待企 业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
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行为科学时期的代表。
巴纳德的管理思想在组织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
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丰富了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理论,想对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转型和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办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巴纳德的行政管理思想。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明了为什么选择以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评析为题进行研究,并从揭示组织的本质及其最一般规律、提出组织系统观、建立非正式组织理论、明晰权威与信息交流关系以及搭建古典管理思想和行为思想的桥梁五个方面阐释了本文研究具有的理论价值;从牢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政府改革良性发展以及厘清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职责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研究具有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巴纳德管理思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明确研究本文的价值所在;最后说明了本文写作的研究方法、逻辑框架以及可能产生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起点——协作系统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
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起点。
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首先,阐述了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对协作的认识——古典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对协作的认识;其次,提出了巴纳德思想对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对协作的认知;最后,从协作系统内涵、必要性及内在逻辑诠释了巴纳德协作系统理论体系。
第三章,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组织理论本章主要阐释了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作为巴纳德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梳理了巴纳德之前管理思想家对组织理论的认识;其次,说明了巴纳德的组织基本内涵,诠释了组织平衡论是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最后,分析了巴纳德组织理论的特点,巴纳德的组织结构思想具有动态性、系统性、人本主义以及道德责任特征。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课件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4)正确认识和利用非正式组织
5.组织平衡论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1)组织存在 和发展的关键 在于使组织成 员获得一种贡 献与满足之间 的平衡
(2)诱因可以是 多种多样的: 经济的与非经济 的
(3)组织的 平衡是不稳定 的
6.权威接受论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阐明并确定本 组织的目标
促使组织中的每个人 都能作出重要贡献
1.招募选聘,促使人们与组织建立 协作关系(对组织产生兴趣) 2.建立合理的激励监控机制,促使 成员提供恰当数量质量的服务(加 入组织)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说
(1)非正式组织的含义
一种无正式的组织结构、无自觉地共同目标, 但具有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 规范和情感等特点的集合体
E、不要仅仅依赖职权,要把职权与才能、威信结合
7.组织决策论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1)组织中的决策分为 个人决策与组织决策两类
(5)决策的思维过程
(2)组织决策的两 个客观因素:组织目
标与环境
(4)决策的方法与艺术
(3)管理者决策工 作有三个来源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1)组织中决策的分类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思想
3.管理人员的职能
主要体现为建立一个管理人 员组织; 1.确定和阐明管理人员的职 务(组织构造——组织职位 的确定) 2.找到合适的人员来担任这 些职务(人员配备——经理 人员与一般管理人员)
建立并维持
一套信息传
递系统
1.以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具 体目标来阐明组织的共同 目标; 2.并使之相互协调
巴纳德揭示的组织与管理世界
巴纳德揭示的组织与管理世界包政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年-1961年)一生只发表了两本书,《经理人员的职能》和《组织与管理》,刻画了组织与管理世界的真相。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了巴纳德的心血,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比如,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增进彼此的相互适应性,也会增进彼此的知识和才干。
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独特、个别和与众不同。
就像线条相交成一个点一样,交汇的线条越多,交汇点就越明显、就越显现出独特的个性。
”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频繁与加深,我们越来越不能无视个性的存在,不能忽略个性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要想理解和把握巴纳德的理论及其思想全貌,只能从每一句话入手,加以反复研读。
在这里,本人想就巴纳德的基本概念谈点体会,以帮助读者进入他所开创的组织理论及其管理世界。
正式组织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组织,大体就是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中小学、社会团体,以及高楼大厦、桌椅板凳、机器设备、招牌印章,等等。
巴纳德把这一切都抽象掉了,把这一切物理意义上的东西都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关系。
所谓“正式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行为关系,是一种合作行为关系,是一种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也就不成为其组织。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很少合作,很少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个共同目标进行合作,或缺乏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及其意愿;每个老师只顾自己写文章、发表文章;或者,各讲各的课,有什么吆喝什么,讲完一走了之,那么就不是一个组织。
只能算是一个松散群体,类似农贸市场或个体户的集散地。
哪怕这所学校有明亮的教室、尖端的设施和宽广的场地,也不能算是一个组织,根本无法获取组织起来的力量。
中国诸多企业就是这样,董事会为了激励总裁,并减免监督上的麻烦和成本,做出明文定规:如果总裁完成多少利润以及销售收入,可以提取多少奖金,也称“分享资本所有者或股东、出资者、投资人的利润”,反之,就按比例扣除奖金,扣完为止。
巴纳德组织理论课件
噪音干扰
外部因素如环境噪音、技术故障等引起的沟通障碍。解决 策略:选择适当的沟通媒介和时间,减少外部干扰。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可能对信息产生不同的解读。解决 策略: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沟通培训。
结构化
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目 标的实现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组织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 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
责划分。
互动性
环境适应性
组织成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 流、协作配合等活动,以实现
共同的目标。
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
式。
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是组织的基本单元,组织的运作离不开个人的参与 和贡献。
科学性原 则
决策的制定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 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05
04
合法性原则
决策的制定需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组织 规章制度的要求。
决策的执行与评估
执行过程
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监督和控制,确 保方案的顺利执行和效果的实现。
评估结果
决策实施后需要对效果进行评估,总 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决策提供参考 和借鉴。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启示
非营利组织管理
政治组织管理
社会治理创新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管理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非营利组织应 借鉴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注重组织的 合理性和高效性,提高组织的运营效 率和响应速度。
政治组织也可以借鉴巴纳德的组织理 论,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提高 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政 治组织应注重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生平概述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 r Barnar 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
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
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
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
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
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
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
第八章_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
校、医院等)都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或部分组成的协作系统,但组织理论只研究其中的一部 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 关系”。
尽管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排除了物的因素,但他没有简 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把组织界定为 “有 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二)组织的三要素
巴纳德在把组织定义为人的行为协作系统的基础上, 将组织分解为三个基本因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 目标和信息交流。
他认为,这些要素是组织初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 件,并且在所有的组织中都存在着,组织的产生和存 在只有通过这三个要素的结合才能实现。
1.协作的意愿
协作意愿的涵义和作用 这是所有的各种组织不可缺少的第一项基本要素。
达了对非正式组织存在的认识。”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客观和必然的,也是
必不可少的,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2、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非正式组织、并正确利 用它来增进组织的健康发展,但不可过分过 分依赖非正式组织。
(四)组织平衡论
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组织成员 愿意并且确实能够进行正式协作,即参加和不愿 意离开组织,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 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吸 引力,二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从这种观点 出发解释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的理论,就是所 谓的“组织平衡论”,亦称“组织存续的理论”。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 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 不太明显。
协作系统(各种组织)由包括组织 在内的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组织 起着核心作用。他认为,协作系统 以组织为核心,把其它三个子系 统 —— 物 质 子 系 统 、 人 员 子 系 统 和 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 体 。(如图所示)
巴纳德
谢谢!
2、协作意愿——协作体系永续的动 力
保持组织协作体系存在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 组织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目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给组织提供资源和能量),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则依 赖于构成协作体系的个体愿意做出的贡献,并通过 协作的行为、行动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如果组织成 员没有协作意愿,组织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 话。所以,个体愿意做出贡献的意愿就必然地成为 组织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了。巴纳德也正是从这个
3、信息沟通——协作体系运行的机 制
巴纳德将正式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 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成员的协作 意愿和组织的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 起来,因此,要维持此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 需要一个共同的目的,另外一个方面则需要构成组 织的个体的贡献,而要让大家对于共同的目标产生 认可,且愿意付出努力,都需要通过信息的沟通。 因此信息沟通也就成为构成组织的第三个基本要素。 巴纳德提出的关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把正式组织 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 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认为,目标是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目 标组织也就不会存在。协作体系是因为要实现共同目标 而产生,组织的共同目标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但 目标本身同时就是协作的产物,这是因为协作反过来会 对个体产生影响,以前的目的可能会发生改变,通过协 作又产生新的目的。所以,巴纳德指出,协作体系最终 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动机,而其表象的结果就是满足了 动机,但实质的结果就是确保织决策的原理包括两个因素:心理上的因素和客观的随 即因素。巴纳德认为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各种战略要素 的探索。在任何一个要素系统中,都存在两种要素:一是 制约要素;一是补充要素。只有对制约的或战略的要素加 以控制,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巴纳德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巴纳德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4、权威接受论管理学方法论巴纳德管理学的方法论,是以职工和组织的区别和联系为基础的。
他认为,每一个职工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人,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他们的行动往往受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个人的需要和情感的影响。
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往往是主观的、非逻辑的,和组织对他们的要求有区别的。
巴纳德用组织的“效力”和个人的“效率”将组织中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解决了这两者的不一致。
他认为,个人参加组织进行协作,是为了实现那些他们单独做时实现不了的目标。
如果协作是成功的,达到了组织的目标,这个协作系统就是有效力的。
但效率则不同,它是指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
由于协作是每个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目标而产生的,如果他们的个人动机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停止贡献力量或退出该组织,因为从他们的观点看来,这样的组织是无效率的。
在很多方面,巴纳德对组织中管理职能的观点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巴纳德关于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及经理人员职能等观点仍然被广泛地采纳和应用。
虽然巴纳德的著作比较深奥、抽象和晦涩,但是他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处处闪耀着无法掩盖的光芒。
很难想像,没有巴纳德的理论,管理文化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巴纳德独创性地提出了组织的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
在此基础上,巴纳德又阐述了正式组织的定义、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以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一个体系。
他认为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形式的组织,从公司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直到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
不管哪一级的系统,全都包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协作的意愿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许多具有社会心理需求的个人组成的,如果组织中的个人都不愿意相互协作,那么组织的目标就无法完成。
巴纳德和西蒙组织理论的比较分析
巴纳德和西蒙组织理论的比较分析巴纳德和西蒙都是管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们早在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就阐述了自己的组织理论,这两位学者对组织的本质和结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他们的组织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组织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巴纳德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巴纳德是组织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一,他曾定义组织为“满足人们某些目标的有系统行为的总体”,他认为这个定义并不是仅指商业或者非商业组织,而是应该包括所有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互动的人员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巴纳德把组织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它由人员、物质、时间和资金等要素组成,是以目的为导向的。
2、组织的目标巴纳德认为,组织的核心是共同的目标,人员会通过彼此的协作来实现目标。
他同时认为,组织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实现经济利益,而应该包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种方面的目标。
通过共同的目标,员工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就是组织的基础。
3、权力的概念巴纳德对权力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定义权力为“控制人们行为的能力”,并认为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两种。
正式权力是组织特别授予的,在组织特定的职位上,人员可以对其他人员施加权力。
而非正式权力则是从人员的地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获得的,这种权力是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效的。
巴纳德声称,权力是组织内重要的控制机制,是组织能够协调人员之间关系的关键。
4、组织的管理对于组织管理,巴纳德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他认为,组织管理者必须要在尊重和理解员工的基础上,以“授权的方式”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他们应该通过清楚的沟通来建立信任关系,形成有效的组织氛围。
二、西蒙组织理论1、认知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西蒙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曾提出了认知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他认为,组织是“人格的和有智慧的社会系统”,人类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对于组织的决策和行为贡献很大。
组织与管理切斯特·巴纳德
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的发展离不开经理人员对于个体员 工的重视,而且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要建立一 种合作关系,要做到这点,雇主和管理者就 必须首先百分百的诚实和诚恳。
(1)协作体系中个人之间的 相互作用。
(2)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
(3)作为协作体系影响对象 的个人。 (4)社会目的和协作的有效 性。 (5)个人动机和协作的能率。 巴纳德认为,协作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 本而又重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的各种组织,不管 它是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还是企业的、学 术的,都是一个协作系统。而且协作系统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它的运营环境以及组成要素都在不 断地变化,因此协作系统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 之中。协作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决定于协作 系统的有效性和高能率。“协作系统”之所以能够
组织平衡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基本 出发点是个人参加组织的动 机问题。个人为组织做出了 牺牲,而组织则为个人提供 了诱因,组织与管理的全部 活动,都围绕着牺牲与诱因 之间的平衡而展开。组织中 的一切运转机制和行为规则, 来自于这种组织平衡。
经 理 人 员 的 教 育 问 题
经理人要接受正规的教育, 尽管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初 步的培训,学校要教给经理 人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如何帮 助他们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自 学。 具备超强的智力水平,为了 理解复杂组织的结构,组织 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科技、 经济、财务、社会和法律等 方面的事物,并把自己对这 些事物的理解明白的传达给 他人。
切斯特·巴纳德 (1886~1961 ),现代管理学理 论之父
彼得·德鲁克 (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父
组织存续的条件
所谓“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是一种行为关系,是一种合作行为关系,是 一种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 的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也就不称其为组织。 组织就是行为关系的集合。
(完整word版)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生平概述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
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
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
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
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在这些著作中,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
论巴纳德对组织理论发展的贡献
论巴纳德对组织理论发展的贡献荆广荣(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切斯特巴纳德(1886-1961),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
他创立了组织系统理论,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巴纳德的组织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
一巴纳德主要思想1.组织三要素。
正式组织需要三个基本要素:(1)共同的目的;(2)相互沟通;(3)协作意向。
这是所有组织存在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只要具备这三个要素,只要它存在一分钟,它都构成一个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理论。
非正式组织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结构的。
非正式性是其基本特点。
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沟通,维持组织凝聚力,维持个人人格自由独立的作用。
3.权威论。
在传统学派中,认同的是职务—责任—权限的模式(亦即认为被委任的是责任)。
巴纳德认为,权限有客观与主观之分,客观即法律的正式化的命令,主观即“正因为认得这种性质,所以沟通才被组织的贡献者作为支配自己的贡献行为而接受。
”权限的根源来自于组织成员接受这一点。
4.责任论。
责任是个人的资质。
“所谓责任的能力,是抗拒违反准则的一时的冲动欲望,使这样的情绪转变为与准则调和的欲望,接受强烈的道德准则支配的能力”。
5.责任优先论。
针对“权限责任均等”理论,巴纳德认为均等原则假定的人性观是官僚主义的回避责任的被动的模型。
如果源于以法律的解释为中心的均等原则的回避责任问题在组织中过度渗透的话,组织的有效性就会明显下降。
巴纳德放弃了把责任和权限放在组织内的相关性上思考的方法,而认为应根据组织本来的目的来对它进行思考。
6.组织平衡理论。
即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巴纳德看来组织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使组织成员得到一种贡献与满足的平衡。
二巴纳德理论的应用及贡献1.新的人性观。
传统理论认为先有组织后有个人。
巴纳德认为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力不是无限制的,而是经常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人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达到目的,就必须协作;要进行有效的协作就必须建立组织。
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现代管理理论-—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
后来的许多学者如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利克特等人都极大地受益于巴纳德,并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发展。
对于经理人员,尤其是将一个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员来说,巴纳德的价值尤其突出。
因为传统的组织偏重于非正式组织和非结构化的决策与沟通机制,目标也是隐含的,要将其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
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同时在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力量。
这一点对我国当前的企业改革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巴纳德是个罕见的天才——他是一个管理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美国的高级管理人员,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
美国《财富》杂志盛赞他为“可能是美国适合任何企业管理者职位的具有最大智慧的人".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的贡献和影响,可能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都更为重要。
切斯特·Z·巴纳德(Chester Z·Barnard)1886年出生于美国,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三年内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课程,但因缺少实验科学学分未获学士学位.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公司统计服务部。
1927年担任美国新泽西贝尔公司的总经理直到退休。
他一生中还在许多组织中兼职,如:在洛克非勒基金会任董事长四年,再联合服务组织任主席三年等.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用于管理上,在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中获得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纳德揭示的组织与管理世界2011年01月11日08:48 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包政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年-1961年)一生只发表了两本书,《经理人员的职能》和《组织与管理》,刻画了组织与管理世界的真相。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了巴纳德的心血,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比如,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增进彼此的相互适应性,也会增进彼此的知识和才干。
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使每个人变得越来越独特、个别和与众不同。
就像线条相交成一个点一样,交汇的线条越多,交汇点就越明显、就越显现出独特的个性。
”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频繁与加深,我们越来越不能无视个性的存在,不能忽略个性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要想理解和把握巴纳德的理论及其思想全貌,只能从每一句话入手,加以反复研读。
在这里,本人想就巴纳德的基本概念谈点体会,以帮助读者进入他所开创的组织理论及其管理世界。
正式组织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组织,大体就是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中小学、社会团体,以及高楼大厦、桌椅板凳、机器设备、招牌印章,等等。
巴纳德把这一切都抽象掉了,把这一切物理意义上的东西都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关系。
所谓“正式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行为关系,是一种合作行为关系,是一种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的合作行为关系,也就不成为其组织。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很少合作,很少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个共同目标进行合作,或缺乏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及其意愿;每个老师只顾自己写文章、发表文章;或者,各讲各的课,有什么吆喝什么,讲完一走了之,那么就不是一个组织。
只能算是一个松散群体,类似农贸市场或个体户的集散地。
哪怕这所学校有明亮的教室、尖端的设施和宽广的场地,也不能算是一个组织,根本无法获取组织起来的力量。
中国诸多企业就是这样,董事会为了激励总裁,并减免监督上的麻烦和成本,做出明文定规:如果总裁完成多少利润以及销售收入,可以提取多少奖金,也称“分享资本所有者或股东、出资者、投资人的利润”,反之,就按比例扣除奖金,扣完为止。
总裁为了完成业绩指标、获取奖金,以同样的方法、即按照完成绩效提奖的方法,激励和约束下属分子公司负责人。
各分子公司负责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如法炮制,把业绩指标分解到下属所有部门和人员。
有人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是“以包代管”的分层承包制。
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组织起来,不是一个组织,没有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
自总裁至全体员工,各人头上一方天,都是承包业绩指标的包工头或个体户。
很多著名大企业都是这种德性,连总裁这样的企业当家人,都不对企业的生死存亡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负责,只对企业利润和产销量最大化承担责任。
错误的根源在于夸大了资本所有权的地位和作用。
这导致个别利益群体的自由意志及其利益诉求,凌驾于整个企业组织或各个利益群体之上,并导致少数人,包括资本所有者、股东、出资人、投资者的利益目标,成为整个组织的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一定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少数利益群体的个别目标。
利润最大化不是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利润只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只是企业共同目标实现的一个检验指标。
错误的根源还在于,没有把企业当做一个组织、当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没有把员工当做组织的“公民”,而是当做被雇佣的“臣民”。
“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就是把员工当做公民,当做有自我意识合作伙伴。
现代企业内生的力量源泉,在于组织成员的自我引导,真心实意地为企业、他部门、他职务作贡献,并像对待恋人一样地对待顾客、对待工作伙伴、对待上司,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长期积累的才干。
过去,我们学会了对体力工作者的管理,这就是依靠资本派生出来的权利,对体力工作者的工作及其成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基本的管理方法就是,围绕着物品或产品设定标准,包括物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及其加工方法的标准化;再围绕着物品或产品加工过程,对工作者进行逻辑分工。
管理者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按照物化的标准,进行检查、控制,再检查、再控制,确保产品加工过程的正常运行。
现在,工作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企业成为高度专业化、知识化和技能化的分工合作体系。
知识工作者的特性,不是围绕着“物品”展开工作,而是围绕着“事情”展开工作,包括应用知识、经验或才干,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主动地为顾客作贡献。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所从事的“事情”及其品质进行标准化,进而检查与控制。
知识工作者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需要内在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开发。
组织存续的条件一个组织要想存在下去,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共同的目标,二是合作的意愿。
两者联系起来就是,组织成员愿意为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
这两个条件,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中国诸多企业当家人往往一厢情愿、空喊口号,诸如“做大做强做久”。
很少有人想过,离开了组织全体成员的精诚合作,何以能够成为五百强、何以能够持续五百年?离开了组织内部普遍的合作意愿,更多的是“做大做虚做烂”。
共同目标与合作意愿,两者必须建立内在的联系。
古人说得好“上下同欲者胜”。
统一两者的关键,在于确立企业的宗旨(company tenet)。
宗旨如同植物界的种子,种子中包含着的基因,决定着一颗种子的未来命运。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此唤起民众,同心同德建立新中国。
百年企业都必须确立宗旨或基本组织原则,以唤起组织成员普遍的合作意愿。
马利奥特公司的宗旨:一是对客人提供友善的服务,使离家在外的人能吃上一顿好吃的饭,有一张舒适的床、友善的待遇,并觉得置身于朋友之中,深受欢迎;二是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高品质的食物及服务;三是尽我所能日夜工作,从工作中体验自豪感或成就感,由此获取收益或报酬,确保企业的成长以及员工的工作机会或生计。
概言之,就是按照共同目标,建立企业共同体。
企业宗旨要明确的是,共同的目标不是五百大、五百强或五百年,而是创造顾客或为顾客创造价值。
企业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就是能为谁、创造什么价值以及多大价值?企业一旦失去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愿,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建立在企业能力之上的,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之上的。
分工合作体系,也称经营方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或盈利模式,决定了企业为顾客、为目标顾客群提供价值的效能,决定了企业能否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
企业宗旨要明确的是,企业是一个共同体。
全体组织成员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相互合作、共享未来。
组织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统一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统一于价值创造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的利益再分配,不再依赖所有权及其资源条件;企业内部也不再依据所有权划分各种利益群体。
上自总裁、下至员工,组织成员之间不是所有权关系,而是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社会关系。
彼此依靠对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的实际贡献,分享利益和企业的长期价值。
企业是组织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平台,企业必须为组织成员提供生活的保障、做人的尊严和心灵的归属。
现实中诸多企业的误区,在于延续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忽略企业的宗旨以及构建企业共同体。
诸如,在商言商、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就是利润最大化。
最终把企业变成了少数利益集团的挣钱机器,并把经济物质利益当做管理的杠杆,调节组织成员的合作行为。
殊不知,人类不可能在物质领域得到持久的满足。
在物质或金钱刺激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企业最终将失去管理上的调节能力,并走上规模不经济的不归之路。
可以肯定地说,百年企业的管理当局,一定是一个道义集团,而不是一个利益集团;一定不能单纯依靠资本的权利,去确立管理上的合法性基础,包括管理上持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产业社会是由一系列组织机构组成的,组织是产业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形式。
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误解,以为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获得长寿,其实不是这样。
组织往往是短命的,很少有组织可以活过一个人的寿命。
组织短命的根源,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经理人的职能,就是要维持企业生命体的内外的平衡,维持组织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有能率(efficiency)。
所谓“有效性”(effectiveness),强调的是共同目标的正确性及其实现程度。
如果共同目标是正确的话,组织就能维持与外部的平衡,也称“外在的适应性”。
如果共同目标能够如期完成,企业就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满足组织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个人需求。
所谓“有能率”(efficiency),强调的是合作意愿的产生及其强度。
如果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实现过程中,能够得到个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就能对企业的宗旨及其管理当局产生普遍的信任,产生普遍的合作意愿,也称“内在的统一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共同目标的实现,提高目标实现的程度,形成良性循环。
换言之,在“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有能率”(efficiency)之间存在着一个接口,即在目标实现基础上的实现共享。
经理人员的职能“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有能率”(efficiency),讲的是一个组织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这两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形成。
如果企业不能确立正确的共同目标,或者不能在共享的基础上唤起普遍的合作意愿,那么企业就不能维持组织的均衡。
在现实中,组织会经常直面两个难题:一是何以能够确立正确的共同目标,并让所有成员确信目标是正确的?二是组织何以能够对成员的贡献做出评估,并让所有成员确信个人获得了公正的奖励或补偿?这两个难题会始终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全过程,并始终威胁到组织的存续。
因此,组织必须建立经理人阶层及其管理职能,不断地去处理这两个难题。
经理人员至少要承担三项管理职能:维持沟通体系、促进合作意愿、确立组织目标。
管理是维持组织均衡不可或缺的手段或职能,是经理人员的日常工作。
经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工作不是发散的,而是聚焦的,聚焦于组织均衡的核心命题。
现如今,各种管理学说,宗派林立,莫衷一是,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组织理论”的支撑。
人们似乎不明白,组织理论是管理学科内在统一性的基础,这致使后来的莘莘学子,在学习管理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迷失在杂乱无章的学说丛林之中。
维持沟通体系组织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价值主张和心理动机。
而那些没有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心、认为自己的所作所想无足轻重、没有什么主动性的人,是有问题的、病态的、荒唐的、不现实的、不适合进行合作的人。
要把这些心理健全的个体组织起来,按照共同的目标进行持续地合作,就必须建立经理人阶层。
经理人员首要的管理职能,就是建立和维持沟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