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 第12课 寄欧阳舍人书 含答案
第12课寄欧阳舍人书1.通假字(1)则必铭而见.之同________,________。
(2)至于通材.达识同________,________。
(3)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同________,________。
(4)恶人无有所纪.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于众人..则能辨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而世之学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勇于自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铭⎩⎪⎨⎪⎧ 夫铭.志之著于世: 则必铭.而见之:(2)一⎩⎪⎨⎪⎧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一.欲褒扬其亲: 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一.归于先生:(3)书⎩⎪⎨⎪⎧ 寄欧阳舍人书.: 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4)乎⎩⎪⎨⎪⎧ 则与铭乎.何有: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5)恶⎩⎪⎨⎪⎧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 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4.词类活用(1)则必铭.而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不受而铭.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先生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曾巩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欧阳子固,吾友也。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翻译: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我曾经与他交往,相处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子固拿着书信来见我,说:“我想写一部《五代史》,用以记载我祖先的功业,让后世之人了解我祖先的德行。
”我回答他说:“好呀!我了解我祖先的德行,但我不能说一句赞美的话。
”解析:此段文字展现了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欧阳子固提议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欧阳子固,吾友也。
”中,“子固”是欧阳修的字,此处直译为“欧阳子固,是我的朋友。
”2. “吾尝与游,相得甚欢。
”中,“游”指交往,“相得甚欢”表示相处得非常愉快。
3. “一日,子固以书见,曰:‘吾欲作《五代史》,以纪吾祖之勋业,俾后之人知吾祖之德也。
’”中,“以书见”指拿着书信来见我,“纪”指记载,“俾”表示让。
4. “吾答之曰:‘善哉!吾祖之德,吾知之,然吾不能赞一辞。
’”中,“善哉”表示赞叹,“赞一辞”指说一句赞美的话。
整段翻译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传达了曾巩对欧阳子固的赞赏及自己谦虚的态度。
在解析过程中,对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总结:通过对曾巩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的翻译及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巩与欧阳子固的深厚友谊,以及曾巩对撰写《五代史》的赞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保留了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同时通过详细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这体现了曾巩文言文翻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为后人研究曾巩及其作品提供了参考。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含解析
单文精练一寄欧阳舍人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寄欧阳舍人书
指明的,有实绩高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绩 的。好像任用人才一样,不是具有道德素养的 人,怎么能分辨它而不迷惑,评论它而不徇私 呢?不被迷惑不徇私情,就会公正而且真实了。
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 但是倘若文章词藻不精美,那么还是不能流传
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于世,因此能流传下来的,又在于道德和文才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给我书信 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文。我反复拜读后,感 激和惭愧一并涌来。铭志一类的文章在世上流 传,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一 样的地方。史书对于善恶之事全部写入没有遗 漏,而碑铭之类的文章,大概是古代功业品德 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 后代的人不知道,就决定刻写铭文来使自己显 扬。或把它放置在宗庙中,或把它放置在坟墓 旁,其意义都是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是个恶人, 那有什么可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书不同 的地方。碑铭的写作,为的是使死去的人没有 什么遗憾,使活在世上的人能表达他们的敬意。 铭文这种警世劝诫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难 道还会与别的什么相近呢?
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 文就开始不符合事实了。后代想为逝者写碑铭
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 的人,应当首先看一下作者的为人。假若所委
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 托的人不得当,那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失去公平
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 和真实,那么铭文便不会传于后世。所以千百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 年来,虽说从公卿大夫到乡里小民,死去后没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 为也,岂非然哉!
都同时美好。所以说:不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 并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好铭文的,难道 不是这样吗?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 畜:积聚 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 能:擅长 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 或:有时(可能) 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 并世:同时代 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 固:诚然、确实。 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卓卓:突出貌。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 幸遇而得铭:幸运地相遇而又能得到对方撰 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 写铭文。 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 衋然:伤痛的样子。 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秋天,人们收到了书籍,并在第一位伟大父亲的墓上题字。
他们反复阅读,感到羞愧。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好人喜欢看新闻,所以他们有勇气独立;恶人若不受管教,就羞耻惧怕。
对于知识渊博、正直忠诚的学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找到好的言行,这对于后面的方法来说已经足够了。
警告的方式与历史并不接近。
安全吗?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夸耀后代。
发表演讲的人不应该拒绝这样做,但也应该在子孙后代的要求下写下自己的罪恶,这不是人类情感所能做到的。
因此,铭文一开始并不真实。
那些后来刻铭文的人应该看看。
勾沱的非人类,即书中的非公共和权利,不足以从世界上传承下来。
因此,几千年来,内巷的公卿官员和学者都有碑文,而传记作者的报道较少。
原因不是他,信任不是人,这本书也不是公开和正确的。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裘德的职业不是动物道德。
当他做出邪恶的判断时,他不会感到困惑,在讨论它时,他也不喜欢?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而,那些能够根据动物道德来写文章的人可能存在于世界上,也可能存在于几十个,或者一两百个。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七篇 寄欧阳舍人书 文言文阅读
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翻译赏析
古诗寄欧阳舍人书翻译赏析《寄欧阳舍人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寄欧阳舍人书》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给其师欧阳修的一封感谢信,因为欧阳修曾为作者祖父作墓志铭。
文章围绕墓志铭的功用和写作展开论述,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原文】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着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原文逐句翻译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荐于墓,一也。
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
高中语文文言文《寄欧阳舍人书》译文
《寄欧阳舍人书》译文曾巩叩头再拜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
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
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
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
好人喜欢自己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
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
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
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
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
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
所以千百年来,朝廷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
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
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
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最新)
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赏析原文朝代:宋代作者: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⑧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⑨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七篇 寄欧阳舍人书 文言文阅读
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键入文字]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古文《寄欧阳舍人书》作者: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⑤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⑥,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⑦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1。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原文-翻译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原文|翻译
原文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
1。
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99、寄欧阳舍人书
99、寄欧阳舍人书(原文)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壮,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七篇 寄欧阳舍人书 文言文阅读
第七篇寄欧阳舍人书·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寄欧阳舍人书①[宋]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
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岂非然哉!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②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③以死,而先生显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
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而人之
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
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
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
②衋x :悲伤苦痛。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
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
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
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
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