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如何保证经济、资源、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人心,这些也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现代地理教育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观,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成功经验,应当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根本转变。一方面体现在对地理课程科学的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载体——课程目标与教材上,再一方面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实施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上。这次新课程改革与原地理课程相比,此次地理新课改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已大大减少,更注重能力与知识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强调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倡导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分析、判断,并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和交往。这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突出强化学生的地理技能学习。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除课本外,还包括从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媒体获取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强调地理的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地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新教材更切合学生实际,新教材强调地理思想,将人们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作为教材的主线。注重问题探究,“活动式”教材内容的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在“做”中学,使学生改变了对地理课死记硬背的现象。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地理无时不有”的特点。另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力求增加趣味性。

4、突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思维一改传统的呆板式、模式化特点,而采用一种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地理”不断走向“会学地理”。注重人性化、生活化和多元化,让学生在有趣、探索、质疑、顿悟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语言、音乐、视觉等手段实现多元智能教学;强调师生角色的根本转变,强化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是基于对地理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它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素质,而不是培养地理工作者。因此,基础地理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不应以培养地理工作者的高等地理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为蓝本,要走自己的路;基础地理教育的课程内容,要跳出单纯传授知识的框框,要着重观念和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从总体上看,目前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计划设计和课程的实施两大方面。

1、地理课程改革设计存在着很大不足:

(1)地理课程改革基础性研究不够充分

本次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国历次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不够,对国外改革了解不透,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把握不稳。在课程编制中缺少理论支持和深入研究,致使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不明确,重知识,轻能力、轻态度培养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研究中事实堆积较多,理论分析不足,存在着对地理教育和中国国情认识不清,机械照搬和盲目攀比的现象。较多的是“如何教好,如何学好”,缺少宏观和深入的分析。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导致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从而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主要原因。对国外地理教育研究较多的是介绍国外现状,以“是什么”、“有什么”为主,缺少“为什么”、“将来怎样,如何改革”的深入研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在满足社会需要、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上相距较远,课程设计、编制技术还较为落后。因此可以看出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2)地理课程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等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地理学的新要求是将全球观点、国际观点、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充实完善到地理课程中,这对初中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深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比较普遍地存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差距,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地理课程被称作“副科”、“小科”。新课改的目标体系仍然偏重于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在学习完课

程后对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培养难以达到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标准,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由于受到地理课程功能及价值取向的不利影响,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地理课程目标重生产建设,轻文化建设和生活休闲的特点还比较突出,这也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为主的地理教育理念相违背。地理课程目标中,我国主要强调经济地理,在人文地理的其他许多方面比较薄弱或不够落实,甚至有空缺。从世界范围横向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地理教育中强调对国际理解教育与国情教育并重,我国重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得较差,而且主要集中在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批判方面,对国际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念的认同方面关注较少。还有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也过于粗化,对于学生而言,目标不具体,难以确定努力方向,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其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3)教材编写的理想化倾向

新教材跳出了以纯知识填充为内容的框架,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内容的选择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增加了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的内容。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知识。这些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地理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新教材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教材的理想化趋向明显。即教材忽视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带来的认识差别。由于主持编写新教材的专家、学者绝大部分都不是第一线的在岗教师,甚至有很多专家从来没有上过中小学的课,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了解不足。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专家、学者,城市化思维特点明显,忽视了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实际。致使实际与理论脱节,把学生、环境等因素都置于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来编写教材。使其编写教材的意图和编出来的教材与当前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不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难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外,本套教材内容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许多重要内容都放在活动课文中,课本中不易找到答案,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若是按探究—总结—记笔记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课堂上很难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2、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主要问题: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许多重大的课程改革之所以总是“轰轰烈烈开幕,凄凄惨惨收场”,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课程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理想、是否完美,而在于实施上的种种问题。一些课程改革的倡导者过多地沉迷于描绘改革的理想蓝图,而很少关心课程实施过程,这使得许多改革方案并未在教育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