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校本课程开发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地理教学应该面向生活、接地气,注重体验和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自身情况为基础进行设计与开发的一种课程,具有高度的本地性和针对性,通过对教育、教学、服务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对学生品德、智力、体魄、美育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

在地理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需求。

地理学校本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结合行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竞争力与适应市场的能力。

(2)师资力量。

地理学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保障,教学效果良好。

(3)教材教辅。

地理学校本课程需要开发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简化的教材和教辅,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地理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应该注重贴近生活与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

应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践:(1)互课、合作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方式,如互课、合作探究等,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兴趣激发。

(2)户外实践。

通过户外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

以生活情境和实际社会问题为背景,设置情境模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模拟中充分体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方面的变化因素,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全面跨越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模式摘要: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新向标,是学科教育价值体现的概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时,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问题中去,进一步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初中地理教学实现其教学的价值,从而为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推动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实际教学;综合能力学生具备核心素养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使得学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还有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内容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得到全面提升,让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条件,成为社会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就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而言,还是存在不少教师没有对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教学实践,依旧重视地理知识性的教学,忽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初中地理教学没有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方法,远比教授知识更有效。

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在今后学习中好似如鱼得水般自如。

因此,教师要秉承古人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使得学生拥有自由学习权和主观意识。

这样才能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世界的海陆分布》时,首先教师要尽量增加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自主思考的意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于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有人称地球为水球,是因为地球除了陆地以外还有海洋,那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它占比地球总面积多少呢?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地理新课标核心素养

地理新课标核心素养

地理新课标核心素养新课标中新增设了“跨学科”内容,我认为在现行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提出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完全必要的。

第一,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课程是不分科的做为教育而言,如果还只是单一展开某门学科划分式教学,就很难将学生生活整体化。

第二,学生实际的活动,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多是跨学科的跨学科的自学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展开现实生活的问题。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发展自身专业素养跨学科自学,就是基于学科又主动跨界。

因此,我们必须搞一个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教育改革实践者。

但跨学科最终还是必须返回学科本身,必须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才存有能力展开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的自学。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让课程真正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

从代莱课程标准可以窥见,物理课程内容囊括的知识面更广为,著重了学科的扩散,并使物理更迈向社会,走进学生,贴近生活。

“跨学科实践”侧重体现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前面一版的课标中有要求,在新课标中,地位更加突出。

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操作等,新课标要求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物理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建议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就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须要就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开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作为一位物理教师,我们既要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又要提高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信息素养等,以适应未来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需要。

崭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做为基本理念;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满足用户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市场需求为培育目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予、乐意研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自学物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培育其科学探究能力,并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 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 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作者:陈红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第07期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新的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凝练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

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要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领会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把地理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节地理课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包含三类课程依据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以前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见下表)。

其中,必修课程的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必修课程共设2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的要求为准。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专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

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学分。

选修课程共设9个模块,包括侧重自然领域的4个模块、侧重人文领域的3个模块和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的2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三类课程的设计,一方面注重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为基本框架,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在课程中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关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生的素养提升放在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跨学科思维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将这些核心素养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背景介绍】结束。

1.2 研究意义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地理科学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地球环境、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要符合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指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总结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和具体内容,探讨如何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培养水平。

也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出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设计模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正文2.1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措施分析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措施分析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措施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地理作为学科之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也需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探索。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措施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教师教学理念不符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目前许多地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

2.学生学习动机不高由于传统地理教学中内容单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实践以及实际应用。

3.教学资源匮乏目前,学校地理教学资源普遍匮乏,不利于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核心素养教学常常成为空中楼阁。

二、措施分析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综合素养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如项目研究、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使地理知识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学校地理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该加大对地理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地理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丰富学校的地理教学设备,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注重学科整合,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地理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比如地理与数学的整合教学,地理与化学的整合教学,地理与语文的整合教学等,通过多学科的互相渗透,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地理教师不断改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学校加大对地理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注重学科整合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从而使地理教学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

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选择。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用原理来说明现实”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图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探讨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视角,提高生活品味与精神境界,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如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地理课程当中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知识和素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综合和精炼。

其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中学地理教学既要符合高考的基本要求,又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领悟的思维与技巧,应当转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修养,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一)立足教材,走进生活中学地理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

“立德”指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道德观念,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并尊重、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树人”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逐渐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

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既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也有一定的隐性资源。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本的要求,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并与教材的编写思路相结合,保证课程内容的衔接和逻辑性。

[2]本文以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为案例,在每一章末尾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建立相关的实例,组织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演讲,并在总结与启发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目标及达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目标及达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目标及达成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三个层面上的综合表现。

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地理思维和增强地理问题解决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实证研究等多个方面。

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地图、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分析的能力,以及进行地理实证研究和实地调查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地理是一门关注地球整体和世界各地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了解不同文化和地域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课程应该通过野外地理教学和地理实地调查等方式,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地环境中探究学习,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5.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保护环境和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实践。

1. 强化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案例分析和地理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在地理学科中培养系统性思维、地域性思维和整体感。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下,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达成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目标及达成,是地理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例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例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例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者:洪成旗胡海光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核心素养”正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目前基本确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这四个地理核心素养,是直接从地理学科和地理课程性质中提升出来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的是地理教育中学生发展中的“大问题”,指向更为综合的、开放的地理课程和教学实践,应成为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指挥棒”。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核心素养;落实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一文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丁尧清博士在《地理核心素养》系列讲座中,也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了深入的解读。

他认为,人地协调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核心线索;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

这四个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构建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笔者结合在日常教研、教学中收集整理的一些课例,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这四个方面浅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一、巧设活动培养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核心素养解读及新教材目标(整理)

核心素养解读及新教材目标(整理)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一)人地协调观(二)综合思维(三)区域认知(四)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目标必修一模块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摘要:为了适应现阶段初中地理素养教学的要求,必须健全初中地理教学体系,实现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应用,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有效增强初中生的地理理论素养及应用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相应的地理学科知识。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一、前言《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历经了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素质教育的精神,顺应了国际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势。

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对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上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地理课程标准本身还存在诸如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是否恰当,各章节课程各模块设置是否合理、均衡等问题。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势在必行。

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准确把握好新时期课标修订的目标任务,要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环节,充实完善课程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

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同时也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一)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初中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其学习的课程门类较多。

面对这种教学环境,有些学校忽略了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这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精力比较分散,难以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点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有些学习任务的低效率完成,难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应用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

如果教师素质较低,不能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将可能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厌恶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及老师过分重视地理课程的分数,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地理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初中生地理素养地提升。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以“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地理课标修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以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背景,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深入研究并行开展。

“核心素养”也正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何为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一、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到目前为止确定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也是学生具有地理特色的最基本、最关键、最稳定的心理品质。

李家清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文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明晰了“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去。

落实这一课程教育改革思想需要具体的培养策略,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的主力军就是教师,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标说明了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地理课程的意义,强调了地理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观念、能力和价值观上的作用和育人价值。

现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于学习任务与达成效果的考虑,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运用,题目的解决。

这样就没有时间在概念、理论的形成以及引申、拓展,方法的引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了解认识概念及物质转化的本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韦志榕:对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一、课改回顾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个“抓手”————课程改革五项任务(五个统筹)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

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创新学习方式 培育核心素养

创新学习方式 培育核心素养

创新学习方式培育核心素养作者:李善中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8年第05期【关键词】地理课程基地;地理社团活动;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5-0050-031.地理课程基地的物态环境。

笔者任教的江苏省清河中学的地理课程基地于201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笔者为该项目执行人。

目前,基地室内场馆主要建有天文科普展厅、地质标本展厅、地震体验厅、海洋地缘政治展厅、淮安乡土地理展区以及地理专用教室、地理综合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等,室外在校园内建有1座数字式气象站。

基地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物质与文化交融、教学与实验兼顾、课程开发与开设同步的学科基地。

2.地理课程基地的育人功能。

地理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色,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体验学习为主线,以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景。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近年来,笔者与地理学科组同仁依托地理课程基地平台,在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2017年10月24日,笔者所在学校承办了由淮安市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广教研”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我校张凯老师开设了一节地理社团公开课,由57名高一年级学生组建的“经纬社团”在学校地理课程基地现场展示。

在此笔者以这节地理社团公开课为例,介绍一下地理社团活动的主要实施流程。

1.课前方案设计。

(1)设计探究主题。

利用地理课程基地相关仪器设施、演示设备、实物展品、物性模型、灯箱展牌等物态资源,由师生共同设计了地震灾害、太空探索、海洋权益等3个探究主题,每个探究主题又设置了适量的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课外考察活动设计——以“植被”为例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课外考察活动设计——以“植被”为例

862021 年第 5 期•下研学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课外考察活动设计—以“植被”为例谭晓雄王远(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摘要:开展课外考察、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章选取福州市鼓山作为 活动场所,通过分析挖掘教学素材、设计活动流程与实施、进行活动评价等,探索了高中生地理课外考 察活动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植被;课外实践活动;森林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开展森林城市建设 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流。

《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 划(2018—2025年)》指出:在2020年初步构建森林 城市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森林城市群 和森林城市为主的森林城市建设体系[1]。

植被是城 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 (2019年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中增加了“植被”部分的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 标准(2017年版)》对“植被”的内容要求为“通过野 外观察和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开展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的主要途径,也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福 州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城市、联合国“森 创”标兵。

选取福州市鼓山作为本次地理课外考察活 动的场所,在课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_、聚焦区域,挖掘“教材”1.区域选择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较高,位居全国前列。

2018 年3月,福州市被联合国《森林和可持续城市》专刊宣 传、报道,向世界介绍了福州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 与成果。

2019年,福建省所辖的九市一区全部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是典型的“绿都”。

鼓山(26°05'N,119°E )地处福州市东郊,卧闽江 北岸,海拔969米,山麓年均温约20 T,与山顶垂直温差可达8 l O t,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回顾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重要文件对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则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则将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抓手”,提出了五项任务。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被视为地理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同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被提出,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等。

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而地理实践力则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综合思维则是指将各种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全局性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

而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了共同趋势。

因此,在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综合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胡家露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具有哪些核心素养的人,怎样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2015年12月8日,附中地理组教研组织学习了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新指向,就此次学习,我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什么是核心素养?既然是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素养和能力,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在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两个方面。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目前需要加强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五大方面。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即“地理核心素养”。

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关于此方面的若干典型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支柱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关键能力说,欧盟提出了八大素养说。

综合来看,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关键性。

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就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

例如地图学知识素养。

第二、动态性。

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

例如地理信息素养。

第三、生长性。

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景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

无论是从纵向的不同教育阶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学生的发展方向来看,都体现了生长特征。

当我们要探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什么样子时,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彭溥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这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好地理知识,还需要促使学生其他良好素养的提升,使学生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而基于这一要求,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认真应对,努力落实好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以下这篇文章便围绕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要求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前言向高中生们开展地理教学,绝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为他们顺利通过高考提供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们对人文自然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并且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而且,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地理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学,使学生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看待自然事物和环境的价值观。

一、有效结合教学与具体的地理案例,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是向学生们讲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向学生们渗透人地协调的观念,有利于学生们对人类社会环境及文化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

为此,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效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时,便可以组织学生们围绕“公交车和私家车”这一主题开展辩论赛。

这一辩论赛中,学生们需要就这两种出行方式的优劣展开辩论。

而通过这一激烈的辩论过程,学生们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出行方式与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关系。

公交车出行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私家车出行则可以让我国产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以此来有效联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可以使学生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4期深度关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李家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常珊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30079)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

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关键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设想,并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教育式回答。

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目前,素质教育步向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认识和厘清“地理核心素养”这一新范畴、探索并阐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将成为推动和深化发展地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据考证,“素养”最初涵义是指基本的修养,包括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具体指个体平时修养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1]。

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

例如,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素养学科化,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化学素养、地理素养等;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以将素养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一般素养等。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2]。

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

2.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育赋予人的发展的价值体现,是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

培养今日和未来社会活跃又负责人的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关键性。

关键性或者说不可或缺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首要特征。

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许多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发展与挑战。

地理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能获得的地理素养愈发丰富。

然而,有些素养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的,如果通过地理课程体系得到完全培养,恐怕难以尽善尽美,只有有所取舍,才能使地理教育功效最大化。

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

因此,关键性应该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例如,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知识隶属于这一范畴。

中学地理课程仅要求学习地图“三要素”,且重在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体现了对地图学知识的取舍,是地图素养关键能力的所在。

动态性。

核心素养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它与社会发展及其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根本需求。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公民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

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2中要求:“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地理课程涉及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就是为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以适应作为21世纪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所必须的。

生长性。

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

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一定的生长性。

从纵向发展看,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摘要:本文在界定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地理学学科特性的视角,讨论地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对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实践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的深度跟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课程改革42015年第4期深度关注养在地理课程中表现出来既具有共同指向,又具有层次层级的阶段差异性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而高中地理课程则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横向发展看,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够不断延伸、拓展和生长的开放体系,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个体发展需求增加,能在已有素养的基础上获得自我丰富和完善。

例如,高中地理课程中比较重视区位因素、区位原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培养区域地理素养。

实际上,社会实践中的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聚集与变化,比理论学习的区位因素更复杂、更动态,更需要“审时度势”,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核心素养的生长特性。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从素质教育发展到核心素养培养新阶段,它是伴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课程改革的推动原因,也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结果。

通过深度分析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态势、着力挖掘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人的素养需求、客观梳理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紧密结合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等,可为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思考方向。

1.视角一:国际地理教育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地理教育蓬勃发展,各国纷纷研制或修订地理课程标准,推动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为我国建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启示。

首先,地理核心素养需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素质。

如《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生活化的、终生的、维持生活和提升生活的”。

日本《学习指导纲要(地理篇)》指出:“养成地理的见解与看法,并培养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个体而存在的日本人的自觉性与素质”。

由此可见,地理素养中包含学生生活质量、生命发展质量以及终身发展需要的素质应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

其次,地理核心素养体系需体现全球化趋势与区域性问题。

如《宪章》中指出:“在各个教育阶段里,都体现国际度量和全球观点”。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中提出“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保护、文化交流以及分析国际事务中具有地理的视角和能力”。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中的环境地理和人文地理重点反映了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包含国际理解、合作意识以及全球性观念等地理思想。

第三,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应包含现代化地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地理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育人环境,国际地理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3]。

如美国《国家地理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之一;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学习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体现地理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应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追求之一。

2.视角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地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建构只有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与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教育的价值诉求。

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全球性问题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中,社会结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4],知识与信息爆炸式发展,经济与科技水平直线式进步,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部署与实施,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与完善,都需要以地理科学知识、能力和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等,迫使地理教育必须为社会的改良和发展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地理课程内容发展出现“环境化”趋向,地理信息获取手段呈现出“现代化”特征。

因此,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应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关注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价值大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为重点,以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并着重体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等具有鲜明地理学科特色的观念培育与价值认同。

3.视角三: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理教育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地理课程目标也不断演变。

梳理建国以来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认识其内在联系,能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建构找到历史依据。

第一,建国以来的地理课程目标内容在不断深化和丰富。

由原来的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步发展到今天融三维为一体、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课程目标。

例如,1986年之前的地理教学大纲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地图的技能,1992年之后的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了对地理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的重视,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发展到注重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地理课程目标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地理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要求,以地图为基础的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第二,建国以来的地理课程目标逐步凸显出学科人文价值。

这一特征在情感目标的演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1992年之前的地理情感目标大多重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新课程进一步提出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重视挖掘地理学科本身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趋向,能为建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重要的价值取向。

4.视角四:地理科学的学科特性地理科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5]。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因而空间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突出特征,而大多数存在的地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指向于空间问题,如上文提到的以地图为基础的地理技能、国际理解、全球意识、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地理观念也都以空间视角的形成为前提和基础,涉及到空间联52015年第4期深度关注系、空间格局、空间规律、空间思维等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