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沉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现代浙籍作家研究

题目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教师潘正文

学期10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班号 3161

学号08086146

姓名张黎丽

成绩

二0 一一年五月

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

【摘要】郁达夫的《沉沦》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自叙体”小说,记录了作者部分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我通过《沉沦》来解读郁达夫,他的苦闷、颓废,他的真诚、勇气,他的真挚的爱国情,他的傲世的才情,并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浙西文化中特有的水性。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作品解析;浙西文化;水性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兄弟三人,大哥从政,二哥行伍。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天性聪慧加上又是家中的“老小”,自然从小备受家人疼爱。除此之外,富阳位于浙西,所谓“浙西”,是历史上浙江以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多山地,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的“浙西”多水域。浙西多水,乃鱼米之乡,经济条件优越,这使的郁达夫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不用为生计担忧,让他有更多的好时间去思考人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除此之外,浙东和浙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郁达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群;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则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由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并非单纯地理因素决定的,但如此显著的地域群体性现象的出现,却不能说与区域文化特质完全无关,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读郁达夫的《沉沦》,着实感到深深的压抑。但不可否认,“苦闷”是他小说中呈现出的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从戚哀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窥测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身处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的心倍感凄凉。羸弱的祖国带给郁达夫的是关于尊严的践踏,以及人格的侮辱,还有欲求而不足的尴尬,因此内心苦闷之至。他这样描述自己在日本的心情:“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十年的留学生活,加深了他的忧郁思想并影响到了他的性格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沉沦》中的主人公忧郁、敏感,很大程度上是郁达夫本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曾经评价郁达夫,说其是“颓废之人”。一方面,可能是他的作品中多含“灰色”成分,描写的主人公不外乎是一些受封建社会迫害的苦命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他作品中关于“性”的大量描述,对于“性欲冲动”和内心隐秘心理活动的大胆揭示。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所以不能作为对郁达夫的全面的评价。他作品中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灰色”格调浓郁,这是确实的,《沉沦》便是如此。但是作为创造社有为的一员,他必定传承了本社的特色——文学作品在情绪表现上与浪漫主义的情感性、主观性相契合,这种契合又融进了西方的感伤主义以及中国古代的感伤传统因素,而且,在当时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中国,郁达夫作为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看到故国的陆沉,怎会不感到在异乡的屈辱,进而引起内心的苦闷?李初梨就这样说:“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

教徒。”然而说到关于“性”的描绘,我并不认为这是淫秽。相反的,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郁达夫的真诚之心。面对自身生理需求,心理不健康,他并不隐讳,反而进行大胆而直白的坦露。或许,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并不会投入太多的诧异眼神。但在封建礼教这座大山的压迫下,自由被剥夺,个性受压抑,身心受摧残的中国子民,能够英勇、果断地表现对“性”的饥渴,实在称的上是壮举。有人说“文学是自我情绪的表现”或许这些便是郁达夫真实的自我感情的流露。郭沫若曾代表同仁宣称:“我们所同的,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罢了。”而这中内心要求便是“情绪”因为“艺术家目的只在乎如何能真挚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后来又提出;“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用规矩来测量的。”成仿吾也认为“文学始终是以情感为生命的,情感便是它的始终”。可以这么说,正是郁达夫赤裸裸的心灵坦露才缩短了其与读者的距离。而这种直白的坦露是因为他以宣传“真”为美,把“真”当作自己创作的目的,只需真实表露自我心灵。毕竟,对于一个有灵魂的人来说,心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谈到郁达夫,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如梦似画的文字,仿如农家烟囱上缭绕的袅袅炊烟,又似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随着水草一起荡漾。或许是家乡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抑或是少时的视书如命,阅读量的宏大,阅读面的广博赋予了他不同于别人的写作风格。他运用自己灵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身心理活动及周遭环境,采用“情绪流”的形式诠释生的颤动,灵的叫喊。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他的挚友郭沫若说:“在创造社的初期达夫起了很大作用,他的清新晚调,在中国的朽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甚至于狂怒了。”好友的高度评价足见其真才实学,足见其别具一格。

“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地拂上面来”。所谓的“南方”便是他的故乡——浙江杭州富阳,它处于日本的西南方,将家乡的风比作琼浆,带着沁香,内心盈满惬意之感。运用通感的手法,清晰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郁达夫的作品总是带有一股家乡特有的“水性”思想。

的确,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风尚总是对作家的创作思维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有时隐蔽,有时显著”的影响。浙西作家的艺术思维是“水性”的,他们受吴文化圈“儒雅”风尚浸淫,追求雅逸清绮的审美意趣。浙西地区水域广阔、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了浙西人平和柔慧的品性,也浸染了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凝聚于郁达夫等作家笔端的水文化情结,是浙西文秀柔慧民性民风的内化。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认知和选择上,那些凝重的、刚性的甚至惨烈的题材便很少进入浙西现代作家的视野,而轻松、自然、似乎是平淡而又充满灵性内涵的题材却被他们偏爱。对于郁达夫,则是使其作品带有一种“水性”的阴柔风范。他作品中忧郁感伤的情凋、灵动细腻的笔写,以及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等,这些都体现了其“水性”的特点。

文中多处描写主人公独自一人享受自然界的美,表面上是感受美实则隐逸孤独。他只能以大自然为伴,也唯有面对大自然时,才能感到“健康”的真实的自我,所以他称其为“避难所”。事实上,大自然只是一个知识青年无力抗争,抗争不得而逃避退缩的“疗伤港”,在这里,他欣赏美景,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但最终也是它——大海,成为了葬送他生命的“销魂地”。或许,他实在太爱大自然了,连死都想依偎在它怀抱里。正如书中的描述“世界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