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标准〔一〕适应症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
〔二〕穿刺途径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动脉。
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为首选。
股动脉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前动脉的延续,比拟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
肱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三〕桡动脉穿刺插管术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s试验:用本法估计来自尺动脉掌浅弓的侧枝分流。
观察手掌转红时间,正常人5~7秒,平均3秒,<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血供缺乏。
>7秒者属Allens 试验阳性,不宜选桡动脉穿刺。
3.工具:(1)20G〔小儿22G、24G〕静脉留置针;(2)开皮用18G普通针头;(3)肝素冲洗液〔2.5~5μ/ml肝素〕;(4)测压装置包括三通开关,压力换能器和监测仪等。
4.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法、穿透法。
(1)直接穿刺法:摸准动脉的部位和走向,选好进针点,在局麻下〔或诱导后〕用20G留置针进行动脉穿刺。
针尖指向与血流方向相反,针体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对准动脉缓慢进针。
当发现针芯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1~2mm,固定针芯而向前推送外套管,后撤出针芯,这时套管尾部应向外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2)穿透法: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角度同上。
当见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0.5cm左右,后撤针芯,将套管缓慢后退当出现喷血时停止退针,并立即将套管向前推进,送入无阻力并且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中心静脉置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操作记录

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记录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左侧,取右侧颈动脉搏动最强处外侧约0.5cm处为穿刺点,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cm皮肤区域,铺无菌洞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右颈内静脉为靶静脉,以短轴平面外穿刺法穿刺。
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成功后,以静脉穿刺针穿刺进入右颈内静脉,依次放置导丝、皮肤扩张器和中心静脉导管,深度为13cm,从管腔抽出暗红色回血并根据血管压力证实导管在静脉血管腔内,以肝素盐水封闭管腔。
以固定器缝合固定于皮肤。
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无菌敷料粘贴覆盖穿刺区域。
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局部无血肿和皮下气肿。
嘱严密监测局部情况。
操作者:医师签名: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置管操作记录用物准备完毕,患者取仰卧位,右下肢伸直,轻度外展、外旋,取右腹股沟韧带下2cm动脉搏动最强处内侧约0.5cm处为穿刺点。
操作者穿消毒隔离衣,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厘米皮肤区域,铺无菌洞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成功后,以静脉穿刺针刺入皮下,后与冠状面夹角约为30度带负压进针,针尖指向髂血管方向。
待有突破感且回抽有静脉血后,依次放置导丝、皮肤扩张器和股静脉导管,退出导引钢丝,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随即用5m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导管体外端接肝素帽待输液,体外部分用固定件缝合固定,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测量并记录导管尖端与皮肤固定点的距离,无菌敷料粘贴覆盖穿刺区域。
操作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局部无血肿。
嘱严密监测局部情况。
操作者:医师签名: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记录用物准备完毕,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一薄枕,头后仰并偏向左侧,取右侧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下方约1cm处为穿刺点。
操作者穿消毒隔离衣,常规以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半径15厘米皮肤区域,铺无菌巾。
无菌手套包裹超声探头,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超声引导下以注射器试穿探测静脉血管部位,右手持专用穿刺针,保持穿刺针与额平面平行,左手食指放在胸骨上凹处定位,穿刺针进入皮肤后保持负压,针尖指向右胸锁关节上缘方向,针体与胸壁夹角约为15度,确定穿刺针触及锁骨骨膜后,保持穿刺针紧贴在锁骨后,对准胸骨柄上切迹进针,待有突破感且回抽有静脉血后从穿刺针针管内置入导引钢丝,依次放置皮肤扩张器和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引钢丝,接注射器抽回血通畅,随即用5m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护理穿刺的技巧

护理穿刺的技巧护理穿刺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操作,主要包括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和骨髓穿刺等。
正确的穿刺技巧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穿刺成功率。
下面是关于护理穿刺技巧的一些要点:1. 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前应检查患者的手臂,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静脉粗直、质地柔软、无明显曲张、表皮二次感染等因素的部位。
- 洗手并戴上手套后,使用消毒剂清洁穿刺部位,以确保操作无菌。
同时将患者的手臂下垂,以增加静脉血液充盈度。
- 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一般对于普通成人选择22G或23G的针头,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需要选择更小号的针头。
- 在穿刺时,需要将针头与皮肤成30-45角,迅速穿透皮肤,并顺着周围静脉方向将针头插入静脉内,然后顺利取出穿刺针,然后用胶带固定针头。
- 在针头插入之后,要注意保持稳定,避免滑动或移位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抽血或皮下注射时,需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交角不超过15。
- 穿刺后,要观察是否有出血点,如有需要用压迫的方式控制出血,避免血液渗透到周围组织。
2. 动脉穿刺技巧:- 动脉穿刺主要用于采血、监测血气分析等要求精确的操作。
在进行动脉穿刺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动脉血流状态、血管状态和操作风险。
- 平卧患者,将相关部位暴露并清洁消毒。
通常动脉穿刺部位为桡动脉和股动脉,选择时需要注意避开关节的部位。
- 在插管之前,应用手指定位找到穿刺部位的脉搏。
确定穿刺点后,将局部皮肤扭转以固定动脉,用消毒纱布清洁穿刺点,并用透明胶带固定。
- 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一般选择22G或23G的血管内针头。
在穿刺时,要逐渐添加力量,同时注意反馈信号,直到进入动脉腔。
然后将弹簧活塞推进穿刺针,将指示器连线松开,并固定弹簧活塞以避免脱出。
- 动脉穿刺后,要考虑到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及时依据需要进行止血或消毒处理。
对于长时间穿刺后需要持续监测的患者,可以使用透明胶带固定管路。
3. 骨髓穿刺技巧:- 骨髓穿刺用于获得骨髓液和骨髓组织的标本。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名词解释
经皮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简称TAE)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动脉插管,将导管引入患者体内,然后选择性地堵塞引流区域的动脉,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血管,达到治疗的目的。
该术语中的几个名词解释如下:
1. 经皮穿刺动脉插管(Transcatheter arterial puncture):通过
穿刺皮肤和血管,将导管插入动脉内,以进行治疗或诊断操作。
2. 引流区域(Drainage area):指异常供血或出血的部位,通
过选择性堵塞该区域的动脉,可以达到阻断血液流向该区域的效果。
3. 动脉堵塞(Arterial embolization):指通过介入治疗手段在
血管内引入堵塞物,阻塞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
4. 导管(Catheter):一种柔软的管状装置,通过经皮穿刺技
术将其插入体内,可以输送介入器械和介质至目标部位进行治疗或诊断。
5. 介入性治疗技术(Interventional therapy):指通过体表穿刺
插入血管、脉管、毛细血管或其他实质组织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一种医疗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经皮动脉栓塞术是利用经皮穿刺动脉插管技术,通过插入导管将堵塞物引入血管中,从而阻断异常供血或出血的动脉的一种介入性治疗技术。
有创动脉穿刺技术及评分标准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7.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发现血栓形成和远端肢体有缺血时,须立即拨除测压导管,必要时可手术探查,取出血块。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8.如抽出暗黑色血液表示误入静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3~5分钟;
1
口述漏一项扣1分
总分
100
扣分
评卷人
得分
(2)将手放下,自然伸开手掌;
(3)松开尺动脉,6秒内手掌色泽回复,指示尺动脉通畅,掌浅弓完好,8秒至15秒可疑,15秒钟以上说明尺动脉血供有障碍。
3
口述漏一项扣1分
2.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延续,在伸拇长肌腱外侧向下至足背部皮下。穿刺前需了解胫后动脉供血情况。即压迫足背动脉后,压迫拇趾甲数秒钟,使大拇趾变苍白,解除对趾甲的压迫,若颜色迅速变红,表示侧支循环良好。如侧支循环不佳,不宜行足背动脉穿刺置管。
1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3.测压装置:
(1)弹簧血压表测压:穿刺针与充满肝素盐水的动脉延长管、三通及血压表相连,可直接读取平均动脉压值。
10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2)换能器测压:将导管与换能器相连,换能器可将压力转换成电信号,经放大显示在监护仪上使压力波形、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数字形式显示。
10
据熟练程度适当叩分
2
体位不当扣2分
2)消毒铺巾,清醒病人可在腕横线桡动脉搏动表面用少量局部麻醉药浸润麻醉。
2
未戴口罩帽子扣2分
2
未洗手扣2分
3
未消毒铺巾扣3分
3)术者术者戴好帽子口罩,立于病人穿刺侧,戴无菌手套,用左手示指、中指摸清桡动脉搏动,右手持套管针,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刺入动脉后有鲜红血液喷出,压低针干与皮肤呈10度角,将外套管置入血管腔内约2.5~3.5cm。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 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 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 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 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 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动脉置管术操作流程

动脉置管术(Arterial Catheterization)是一种医疗程序,通过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动脉置管)进入主要动脉血管,用于监测动脉压力和采集动脉血样等目的。
以下是一般的动脉置管术操作流程:1. 准备:医护人员必须戴上手套、口罩和无菌隔离衣等防护装备。
检查患者的病历和医嘱,了解置管的目的和相关风险。
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2. 选择插管部位:一般常用的动脉置管部位包括桡动脉(位于手腕内侧)和股动脉(位于大腿内侧)。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需求。
3. 皮肤消毒:使用无菌消毒液(如酒精和碘酒)对插管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局部麻醉: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以减轻插管过程的疼痛和不适感。
麻醉药物通常通过皮肤针头注射到插管部位周围。
5.穿刺和插入导管:医护人员使用一根针头穿刺皮肤和血管,并在穿刺后将针头换成细长的导管。
导管会被轻轻推进血管内,直至达到所需的深度。
6. 确认位置和连接设备:一旦导管置入正确位置,医护人员会通过观察导管的血液返回、血流脉搏波形监测设备的显示等方法来确认位置的准确性。
然后,导管会与监测仪器或输液装置连接。
7. 固定导管和绷带:在确保导管稳定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会使用透明敷料或绷带固定导管,以避免导管的移动或脱落。
8. 监测和护理:一旦导管置入,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在导管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检查插管部位的情况,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请注意,动脉置管术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术和经验的医疗操作,应由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
手术过程和细节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偏好而有所不同。
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19:46
(4)操作 步骤
• 皮肤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
19:46
气压止血带加压充气
19:46
• 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穿刺静脉,一边穿刺 一边回抽,当有静脉通畅回血时,穿刺成 功
19:46
• 退出针芯,轻压引导导管,防止出血
19:46
•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至预定长度
第4节 动静脉穿刺置管术
19:46
一、动脉穿刺置管术
• 适应症
• 1)重度休克患者须经动脉注射高渗液体 • 及输血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 • 2)血管疾病的介入疗法。 • 3)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行区域性化疗。 • 4)直接作动脉测压或采集动脉血标本。
19:46
禁忌症
• 1)穿刺部位有感染、血肿、动脉瘤者。 • 2)凝血功能不良者。 • 3)动脉闭塞或由于纤维瘢痕等因素导致
穿刺困难者。
19:46
物品准备
19:46
操作方法
• 1)摆好体位,充分暴露肢体并固定。
1Hale Waihona Puke :462)消毒:皮肤常规消毒。
19:46
3)操作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19:46
4)穿刺:
• 左手在穿刺点摸到动脉搏动并固定 • 右手持穿刺针
19:46
• 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皮下
19:46
19:46
1.穿刺点:
• 锁骨中内1/3交界锁骨下1cm处。
19:46
2.体位
• 患者仰卧,头部略偏向穿刺侧,面部转向 对侧,两肩胛间下及穿刺侧垫一小软枕以 利暴露血管,下肢抬高15°~20°,以保持 静脉充盈和减少空气栓塞的危险性。
19:46
动脉穿刺操作标准

动脉穿刺操作标准
动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通常用于获取动脉血样或进行动脉压监测,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动脉导管插管等治疗操作。
进行动脉穿刺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操作的准确性。
以下是动脉穿刺的一般操作标准:
1. 准备工作:
- 洗手并佩戴洁净手套。
- 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包括消毒剂、穿刺针、生理盐水、止血带等。
-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 定位和消毒:
-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一般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
- 用消毒剂彻底清洁穿刺部位,保持无菌状态。
3. 穿刺操作:
- 将消毒过的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逐渐向前推进至动脉腔内。
- 观察是否有鲜红色的搏动血液返回,确认已成功穿刺到动脉。
4. 固定和处理:
- 确认成功穿刺后,固定穿刺处的针头,连接采血器或监测装置,进行采血或动脉压监测。
- 操作完成后,妥善处理穿刺部位,如覆盖干净敷料进行包扎固定。
5. 监测和护理:
- 进行动脉压监测时,需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记录监测数据。
- 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检查是否出现感染迹象或血肿等并发症。
在进行动脉穿刺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并在操作后做好相关的护理和记录工作。
如果您需要进行动脉穿刺操作,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经锁骨下动脉静脉穿刺插管术讲解

方法
如穿刺入胸膜腔,说明穿刺过深及偏下。 透视下将第1肋环外缘的中点作骨性标志,锁骨下动脉常 在该点0.5cm上下范围走行。 当常规穿刺不易成功时,此标志十分有用。
若上述二方法均不能刺中,可经股动脉插管至锁骨下动脉, 透视下直接穿刺可获成功
左锁骨下动脉的骨性标志
BC为第1肋两端的连 线,其中点垂直线D与 肋环的交点为较恒定 的锁骨下动脉走行区
相关图示
双倒锁骨下动脉起始及走行
左锁骨下动脉插管后,显示二者的关系
方法
由于锁骨下动脉 位置较深,其搏动大部分难以触 及,仅 在少数消瘦的人可触及到外段搏动因此 ,穿 刺多为盲穿。 销骨下动脉穿刺的进针点多选在锁骨下窝(锁骨外侧头与 肱骨头中的凹陷)顶部下方3.0—4.5cm(2-3横指)处,溜肩 者稍偏高,平肩者稍偏低。 用无芯18G穿刺针穿刺,主要优点为省去退针等待回血的 麻烦,且一旦刺入胸膜腔即可见气体吸入或呼出,可立即 退针以防气胸。
右锁骨下静脉与骨性标志投影关系
锁骨下静脉穿刺有两种途径
锁骨上入路 体位同上,进针点 选取胸锁乳突肌锁 骨头外侧缘、锁骨 上1cm处,空刺针 与矢状面呈45度角 与冠状面平行或略 向前倾15度角,向 胸锁关节穿刺,进 针深度约1.5-2cm
锁骨上入路穿入锁骨下静脉
经锁骨下动脉、静脉穿刺插管术
相关
以往:在临床上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多用于留置中心静 脉管 目前:国外则更多应用于血液透析导管置入。 锁骨下动脉较深在,不易穿刺并担心穿刺导致气胸及提心 术后拔管难以压迫目血,以往极少当作插管的入路。
通过临床和解剖学研究,证实:在此穿插管是安全可行的, 而且在使用5F导管的情况下,拔管后止血并不困难,因为 其周围有较强大的肌肉群和韧带包绕,少量出血后即受限 制,加上手压锁骨上下区即可有效目血
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的操作要点

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的操作要点一、气管插管的操作要点1.准备工作①清洁手术区域,穿好手术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②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如气管插管器、喉镜、注射器等。
2.麻醉和镇痛在进行气管插管前,需要给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镇痛。
常用的方法有静脉注射麻醉剂和局部浸润麻醉。
3.定位和定向①使用喉镜或指控制舌根,将气管插管器沿着口腔和喉部引导至气管入口。
②通过观察胸廓运动情况和听取呼吸音来确认气管插入位置是否正确。
4.固定气管导管在确认气管导管位置正确后,需要将其固定在患者颈部。
常用的方法有使用绷带或贴布固定。
5.监测并处理并发症在进行气管插管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不张、误吸等。
二、颈总动脉插管的操作要点1.准备工作①清洁手术区域,穿好手术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②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如导管、穿刺针、注射器等。
2.定位和定向①使用超声或X线引导,将穿刺针沿着颈总动脉引导至插管部位。
②通过观察血液回流情况来确认穿刺位置是否正确。
3.插入导管在确认穿刺位置正确后,将导管沿着穿刺针插入颈总动脉。
在插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固定导管和监测并发症在插入导管后,需要将其固定在患者颈部,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同时还需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5.维护和拔除导管在完成颈总动脉插管后,需要对导管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并根据医嘱及时拔除。
拔除导管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动脉切开术、中心静脉和动脉穿刺插管术

静脉切开术、中心静脉和动脉穿刺插管术一、静脉切开术(一)适应证1、大出血、休克等危重病人,因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而急需补充血容量者或输液速度不能满足抢救需要。
2、帮助施行抢救中的一些特殊检查和治疗,如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心导管检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置等。
(二)操作方法1、切开部位的选择首选大隐静脉,也可选择前臂静脉。
一般输血、输液可选择内踝上方的大隐静脉,测定中心静脉压可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及腹股沟的大隐静脉。
2、步骤(以踝部大隐静脉切开为例)(1)病人仰卧,术侧下肢外旋,以内踝上方3~5cm处的大隐静脉为中心,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2)横形切开皮肤1.5~2cm,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游离大隐静脉(图6-74)。
(3)用小弯血管钳在静脉下方置两根丝线,一根在静脉的远端结扎,另一根置于静脉近端暂不结扎(图6-75)。
(4)提起静脉远端的结扎线,用小尖剪刀往向心方向在静脉壁上剪一斜口,插入塑料输液管3~7cm于静脉腔内,检查输液通畅无漏液后,结扎静脉近端丝线(图6-76)。
(5)剪断两端的结扎线头,缝合切口皮肤,留一皮肤缝线结扎固定塑料输液管,覆盖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
儿童及意识障碍的病人可用夹板固定下肢,防止输液管滑脱。
(三)注意事项1、切口不可太深太大,以免伤及血管。
切开部位应由远心向近心端分段使用,以保护静脉。
2、静脉内置管不宜超过2~3d,否则易发生静脉炎或脉管栓塞。
如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施行拔管、抬高患肢、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等处理措施。
二、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适应证1、严重刨伤、休克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无法作周围静脉穿刺者。
2、需接受大量快速补充血容量或输血的病人。
3、需长期静脉输注高渗或有刺激性液体及实施全静脉营养者。
4、经中心静脉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5、利用中心静脉导管测定中心静脉压,随时调节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
6、需长期多次静脉取血化验及临床研究。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心动脉插管方法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心动脉插管方法动脉插管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步骤之一,用于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提供静脉通路。
术中心动脉插管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技巧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术中心动脉插管方法,并重点讨论其优缺点及操作要点。
一、经股动脉插管法经股动脉插管法是外科手术中最常用的术中心动脉插管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患者平躺,选择合适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将导管和生理盐水灌注器连接好。
2. 局部麻醉:应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麻醉股动脉插管部位。
3. 找准插管点:在股动脉与髂总动脉分叉处找到正确的插管点。
4. 穿刺插管: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确保血液回血,然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插入动脉中。
5. 插入导管:将导丝留在动脉内,然后沿着导丝将导管插入动脉,直至插管到位。
6. 固定导管:用固定带或固定器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
二、经桡动脉插管法经桡动脉插管法适用于需要同时插管两个动脉的情况,其操作步骤与经股动脉插管法类似,但插管点位于桡动脉处。
经桡动脉插管法相比于经股动脉插管法的优点是更加方便和准确地监测患者的血液氧饱和度,并且不会干扰手术区域的操作。
三、经颈动脉插管法经颈动脉插管法适用于颈部手术或无法应用股动脉插管法的情况。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患者平躺,选择合适大小和类型的导管,将导管和生理盐水灌注器连接好。
2. 局部麻醉:应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麻醉颈部插管部位。
3. 找准插管点:在颈部寻找正确的插管点,一般位于颈动脉降支或锁骨上动脉。
4. 穿刺插管:用穿刺针穿刺动脉,确保回血,然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插入动脉中。
5. 插入导管:将导丝留在动脉内,然后沿着导丝将导管插入动脉,直至插管到位。
6. 固定导管:用固定带或固定器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
四、经肱动脉插管法经肱动脉插管法适用于上肢手术或无法应用其他动脉插管法的情况。
操作步骤与经桡动脉插管法类似,但插管点位于肱动脉处。
ICU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和动静脉插管

ICU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和动静脉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动静脉插管是在重症监护室(ICU)中为患者提供必要治疗和监测的常见操作。
这些技术对于确保ICU患者的稳定状态、合理用药和监测病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和动静脉插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是将导管插入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大型静脉,用于输液、血液透析、抗生素静脉治疗等目的。
下面是中心静脉置管的步骤:1. 遵循无菌操作,准备导管和相关设备。
2. 可以通过直视下,或使用超声引导来定位血管,准确选取静脉穿刺点。
穿刺点通常选择在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
3. 将皮肤和周围组织消毒,使用消毒液使其彻底干燥。
4. 注射局部麻醉剂,减轻患者疼痛。
5. 切开皮肤,暴露出血管,并小心插入导管。
导管应该顺利通过皮下组织并进入血管内。
6. 在进一步插入导管之前,通过红色标记确认导管是否插入正确位置。
在正确的位置,可以观察到鲜红色的血液回流。
7. 在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将导管固定,确保导管不会意外脱落或移位。
8. 进行最终的皮肤缝合,确保创口闭合。
注意事项:1. 在操作中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
2. 在固定导管时,要避免过度张力,以免造成损伤或刺激。
3. 监测并记录置管部位的感染迹象,如红肿、热度等。
4. 导管应定期更换,避免导管滞留时间过长。
5. 在插管过程中,如果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或不适,及时停止操作。
二、动静脉插管动静脉插管技术允许医务人员同时监测血压和动脉氧合饱和度,以及提供血液样本用于分析。
这对于ICU患者的监测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动静脉插管的步骤:1. 遵循无菌操作,准备导管和相关设备。
2. 确定插管点,通常在桡动脉或肱动脉。
注意选择适合的动脉,并尽量避免对神经的损害。
3. 对插管点进行彻底消毒,确保附近没有任何污染。
4. 用局部麻醉剂麻醉插管点,减轻患者疼痛。
5. 使用穿刺针进入动脉,注意观察到返回的鲜红色血液。
动脉穿刺、插管及注射术

②采用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先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 向进穿刺针,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每次注药前先回 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后再行注入。以后边退针边注入,以逐层麻醉皮下组织。
ECMO总论及插管技术2

右颈内静脉双腔管(V--V double lumen ECMO)
三、ECMO插管的选择
(一)插管灌注阻力的影响因素 (二)静脉插管选择 (三)动脉脉插管选择 (四)双腔插管
(一)灌注阻力的影响因素
灌注阻力 = Viscosity x Length Diameter4 插管的直径比插管的长度更为重要 公式的直径指的是插管的内径,而非外径 • 插管的商品型号是指外径 (Fr size = circumference in mm) • 选择插管时必须考虑插管壁的厚度
ECMO总论及插管技术
李颖 2012.1.31
ECMO的概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是以体外循环系统为基本设备,采用体外 循环技术进行操作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治疗 手段。是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 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驱动泵将血液灌入 体内。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和心 脏功能不全的支持。
ECMO的发展
1972年,Bartlett用ECMO救治一2岁心脏术 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儿,36小时成功脱机 。 1986年,建立ECMO的资料登记系统。 2008年,在ECLS注册的开展ECMO的医院 120家左右,每年开展ECMO约2000例。
ECMO的原理
ECMO治疗的特点
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成人也开始使用这种插管。
Avalon Elite™ Bi-Caval Dual Lumen(改进技术,减少再循环)
四、ECMO插管方式选择
(一)婴幼儿插管方式的选择 (二)儿童插管方式的选择 (三)成人插管方式的选择
(一)婴幼儿插管方式的选择
婴幼儿的血管细小,所以插管尤其困难。插管 的方式依据所选用ECMO的方式、体重以及具体的临 床情况不同而不同。 婴幼儿ECMO支持方式的选择
动脉穿刺、插管及注射操作技术

动脉穿刺、插管及注射术
【适应证】
重度休克,须经动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及输血等,以提高冠状动脉灌注量及增加有效血容量;施行某些特殊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施行某些治疗,如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行区域性化疗,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等;需动脉采血检验,如血气分析。
【用品】
同静脉采血及注射术。
【方法】
1、充分暴露穿刺部位,作广泛皮肤常规消毒,依据穿刺目的铺或不铺消毒巾单。
2、术者戴手套或用碘酊、乙醇消毒左手手指,立于穿刺侧,以左手示指及中指固定欲穿刺的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刺入,如见鲜血直升入注射器,即表示已刺入动脉。
此时左手固定原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右手以最大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
3、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不得少于5min。
【注意点】
1、局部严格消毒,操作应保持无菌,以防感染。
2、动脉穿刺及注射术仅于必要时使用。
(如采血送细菌培养及动脉冲击性注射疗法等)。
3、穿刺点应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常用穿刺点为桡动脉和股动脉。
如行注射,则头面部疾病注入颈总动脉,上肢疾病注入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下肢疾病注入股动脉。
简述家兔颈动脉插管术过程

简述家兔颈动脉插管术过程家兔颈动脉插管术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家兔进行血液循环的监测和治疗。
本文将对家兔颈动脉插管术的过程进行简述,以期达到表达流畅的目的。
首先,为了确保家兔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麻醉。
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静脉麻醉和肌肉注射麻醉。
在选择麻醉方式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家兔的体重、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需要准备手术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这些工具包括手术器械、手术绷带、手术腔巾、碘伏、绷带夹、手术帽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准备生理盐水、凡士林、手术刀、血管夹等材料。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家兔的头部放在手术台上,然后使用手术椅来固定家兔的身体。
接下来,我们需要在颈部进行剃毛,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
接着,我们需要在颈动脉处进行穿刺。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因为颈动脉是家兔身体中最重要的血管之一,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会导致出血或感染等不良反应。
在穿刺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血管夹固定穿刺针,并缓慢地将针头插入血管中。
一旦针头到达血管中,我们需要将手术绷带固定在颈动脉上,以便监测家兔的血压。
同时,我们还需要将碘伏涂在家兔的皮肤上,以便以后涂抹凡士林,以避免感染。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将手术刀或手术剪沿着颈动脉的走向进行切开。
然后,我们需要使用血管夹夹住一个细小的手术针,并将其穿过切开处,以便将凡士林涂在家兔的皮肤上。
最后,我们需要用凡士林涂抹器将凡士林均匀地涂抹在家兔的皮肤上,以阻塞颈动脉,并确保我们可以进行血压监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小心地操作,以免损伤到家兔的神经或血管。
总之,家兔颈动脉插管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但通过精细的操作,我们可以为家兔提供准确的血压监测,并有助于治疗家兔的疾病。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非常小心,以确保家兔的安全和舒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穿刺及插管技术一、适应证动脉插管或动脉内留置导管适用于:①持续监测动脉压;②避免频繁的动脉穿刺产生的不适感和损伤;③可在稳定状态(steady state)下采取动脉血样;④用吲哚靛蓝染料法测定心输出量;⑤若输液负荷过度可从动脉迅速放血。
使用持续动脉内插管术,术者避孕药须技术熟练;指导医师必须熟悉导管和换能器装置的性能,排除气泡的方法,防止凝血和污染的措施,并能准确地校正换能器系统以及避免人为的错误。
二、动脉内压力监测的原理在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的休克病人,听诊或触仍测得的血压与动脉内直接测得血压可用明显差异。
动脉内的收缩压可以较用血压计测得的读数明显增高。
但体循环血管阻力正常或降低的低血压病人,用这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并无差别。
当袖套气囊放气时,在肱动脉上听到Korotkoff音可能系血流间断通过受压血管而使血管壁产生震动所致。
如无这一声音,则提示血流量不蹉中血管壁本身已有病充不能传递声凌晨。
低血压时动脉显收缩,舒张期血流变慢;因而在血流开始流通时,随着气囊减压,血管内压力阶差减小。
这样就没能血流急速流过受阴部位所产生的间断性涡流,因而也就没有声音产生。
血流收缩增加了血管壁张力,这也可减少血管壁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应用油套测到的较低的血压未必应付工表动脉内的低血压,不认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治疗上的严重错误。
凡需要静脉内滴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病人都必须持续监测动脉内压力。
不仅如前所述,在低血压病人由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可以明显地低于动脉内血压,而且续动脉内血压监测也将使我们得以发现使用血管收缩或扩张药后突然的血压变化。
三、直接和间接测动脉压容易发生的误差(一)0.7~7.7kPa(5~20mmHg)差异直接测得的动脉压比间接法略高,相差0.7~7.7kPa是必然的,所以如此有几个原因。
动脉压的脉冲波传向外周,其波形发生明显的变化。
压力波到达越迟,上升枝变得越陡,收缩压愈高,而舒张压就愈低。
然而平均动脉压并无变化。
影响动脉波型的主要因素有:①压力波传向外周血管,其组成部分变形;②构成压力波各成分的传递的速率不一;③脉搏波的记录波或反射波各不同部分的放大或变形;④动脉弹性和内径方面的差异;⑤某些动能转变成静能;⑥发生在动脉导管和换能器连接管道之间的一些变化。
此外,也可以是由于袖带的大小或放置不当而造成的差异。
最后还可因换能器定标或零点调整不准确。
若间接法测得的压力大于直接法,这种现象多数由于仪器发生故障或操作误差。
动脉波形幅度降低提示管道有问题:导管及换能器圆盖内可能有凝血块或动脉内导管和连接管道有机械性阻塞,或导管的连接部松动或脱开。
若动脉波形正常,则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如袖带大小不适和放置方法有误,没有校正血压计和换能器,能换器的零点调正存在电学上的和机械性误差。
(二)2.7~4kPa(20~30mmHg)差异当袖带测压与动脉内测得的压力有2.7~4kPa差异时,前述原因均需考虑。
此外,在有严重血管收缩,如休克与低温的病人,听诊法可使压力读数偏低。
另一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袖带测压是反映每搏的血压改变,而记录在电子监测仪上的数字则代表每3~7秒内压力的最高值。
在患才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者,从外周动脉,如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记录到的压力可明显地低于用袖带在近心动脉所测的压力。
(三)大于4kPa(30mmHg)的差异如差异大于4kPa,最常见的原因是因导管系统共振引起收缩压过度上升。
这现象较常出殃于心率快、压力的升高率(dp/dt)迅速以及导管的固有频率是低的。
可以预料,所用的连接管越长和越富有弹性,导管的固有频率就越低,测量误差也将越大。
因此,选用尽可能短而质硬的连接管能减少这种误差。
若将仅有顶端开孔的导管插入血流迅速的腔窄小动脉,则所测得的动脉内压力可明显地高于袖带所测血压。
导管对向血流时,动能被转变为垫能,人为地提高了所测的血压。
遵从下列操作能减少直接和间接法测压之间的差异。
1、测压系统调整零点和定标前换能器和放大器至少预热10分钟。
2、确定换能器的机械零点。
3、排尽测压系统内的空气。
4、检查各个连接部分,确保旋紧所有衔接处。
5、用水银血压计或水柱测压仪定标,并调正测压系统电学零点。
6、应用尽可能短的无顺应性的硬质连接管,在导管与换能器之间避免使用多个三路开关。
7、避免从管道系统中抽取血标本。
8、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凝血块。
9、连接导管要小心安放靠近病人,防止导管震动。
10、病人体位变动后,如有必要,应重新校正机械和电的零点,并得新定标。
11、除定标外,切勿调整放大器。
12、仪器每次移动后,至少必须重新校正电及机械零点和定标一次。
四、应用多普勒仪进行血压监护多普勒仪和袖带可用作无创伤性的血压测定。
氢具有高频输出(10MHz)的多普勒换能器放置在腕部桡动脉表面,用一大小适当的袖套包绕上臂。
向套内充气直至多普勒仪讯号消失,然后缓慢放气直到能再次听到血流声为止,这即收缩压。
讯号弯化时即为舒张压。
即使是在低血压病人,听不到Korotkoff音和摸不到脉搏,而多普勒仪上的信号仍清晰可闻并能记录下来。
但在低血压病人用这种方法很难测到舒张压。
虽然即使在低血压病人用多普勒仪测得的桡动脉压与动脉压内测压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在应激反应高亢的病人中,外周血低于主动脉压。
因此无论是采用多普勒仪或桡动脉内测压不一定反映主动脉内压力,可能需选用较为中心的动脉,如股动脉或腋动脉插管测压;无创性多普勒仪宜用于那些仪器能可靠地反映动脉压力的患者。
五、插管部位适合于插管和持续监测的动脉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血管内径要足够大,能精确测量血压而不致发生导管堵塞动脉或血栓形成;②万一动脉栓塞,仍有充分的侧枝循环;③应在易于进行护理的部位;④不应在易切生污染的部位。
桡动脉是最常用的插管部位,如插管前证实尺动脉的侧枝循环良好,此法安全且无严重并发症。
插管的桡动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如下文所述),但只要有尺动脉侧枝循环,极少发生手部的缺血性损害。
如能证明供应足部其他部位的胫后动脉侧支循环良好,选用足背动脉并无明显危害。
腋动脉是有丰富侧支循环的大动脉,即使有血栓形成,不致产生严重后果。
然而,空气栓塞或导管尖端血栓或引脑和手部的缺血损害。
股动脉是常用作监测血压的大动脉,但有下肢闭过时性动脉病变时,应避免使用。
严重低血压病人,桡动脉搏动消失而股动脉搏动仍能扪及小组时,股动脉可能是惟一可行插管的动脉。
股动脉内压较之桡动脉能更好地反映主动脉内的压力。
因肱动脉插管可能引志血栓形成,可产生明显的前臂及手部的缺血性损害,因此不应常规使用。
六、动脉插管的并发症动脉插管的主要并发症是由血栓或栓塞引起的缺血和坏死。
无论休息或活动时患肢疼痛、苍白、感觉异常表明肢体缺血。
坏死的特征为明显的组织死亡。
阻塞部位以远区域究间是出现缺知还是坏死,这取决于侧支循环以及再通率。
其他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迷走神经性昏厥、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现将动脉插管的共同并发症评述于后。
(一)血栓形成(thrombosis)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
桡动脉插管留置超过48小时,血栓形成发病北明显增高。
但也有报告在股动脉留置一薄壁长导管14天之久并未出现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对动脉腔直径而言,导管越粗,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越高。
宁中能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导管越粗越易损伤血管内膜;二是较粗的导管插入较小血管内,占据大部分血管腔而阻断血流。
一根18号导管插入小的血管内,可能占据了管腔的大部分;而20号导管插入较粗的血管,或许仅占管腔的15%~20%。
因而用20号导管作桡动脉插管,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最低。
据报道,不论用18号或20号导管,动脉波衰减度两者并无差别。
但就导管可能发生功能障碍的原因而言,较粗的导管总是因血栓形成,较细的导管则为扭曲。
所用导管的外形及其制作材料也影响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管尖段逐步弯细的导管较外径一致者更易引起血栓形成;聚四氟乙烯的导管血栓形成发生率最低。
即使在桡动脉内不留置导管,反复动脉穿刺也易产生血栓形成,如反复穿刺后又在桡动脉内留置导管就更增加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低血压、低心输出量、应用血管加压药、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疾病、糖尿病、雷诺病、低温、自家免疫性疾病伴有血管炎或为控制拔除导管后的出血而长时间过度压迫动脉,都容易形成血栓及缺血后遗症,严重者可致远端肢痛,甚至坏死。
间断冲洗导管会增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故应采用持续冲洗装置以保证上导管通畅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栓塞的发病率。
现有数种持续冲洗装置,当其加压至40kPa(300mmHg)时,每小时的灌注量为3.0ml。
启开活塞可提供每秒1.5ml的冲洗液。
关闭活塞,灌流系统内的阻力增高,以至于核系统内的压力与导管尖端的压力相差不超过2%。
但空气极易通过灌注系统,故在加压前必须驱尽气囊中的空气。
冲洗液中必须加入肝素,浓度以2~U/ml为宜。
打开灌注器活塞,然后迅速关闭,若在动脉波中可出现一个方形波,说明冲洗装置中有无血凝块及气泡存在。
如有血凝块、气泡或是接头处松动,方形动脉波形将明显衰减。
(二)栓塞(embolism)栓子可来自围绕在导管尖端的小血块、气泡或混入测压系统内的颗粒状物质。
手法间断冲洗导管者,栓子较为多见。
如需这样做,应先经三通开关从导管内抽出数毫升血液,在冲洗前清除灌注装置内的空气或凝血块,用持续灌注代替间断冲洗可减少栓过时的发生(三)出血若动脉与换能器之间的连接松脱,如不及时发现可导致快速失血。
应有抗凝剂或疾病所致的出血性素质,均增加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
如果导管的穿刺针比导管粗,则可发生导管周围出血,或拔除导管后出血。
高血压病,尤其是动脉收缩压微分(dp/dt)升高者,出血的机会增多。
拔除动脉内导管后发生血肿是常见的,去除导管后,1~2天就可消失,但也可持续7~10天。
局部压迫10分钟能减少血肿的发生率,减小血肿的大小。
(四)感染与导管有关的感染,最明显的因素是导管在血管内留置的时间。
多数感染见于导管留置72小时以上时。
切开插管较经皮穿刺插管感染的发生率为高。
还有其他与导管有关的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详见第十一章。
(五)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动脉穿刺时可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阿托品能迅速使其逆转。
七、动脉插管术(一)桡动脉1、解剖:桡动脉是肱动脉的一个分支,向下延伸至前臂桡侧前方,在那里发出一个分支至掌部。
然后,刚好在桡骨远端以远,行走于外展拇长肌腱的深部。
由此经解剖上的鼻烟窝底部进入手背部。
在腕部,桡屈腕肌腱和桡骨下之间的纵沟中,可摸到桡动脉搏动。
尺动脉是肱动脉的另一重要分支,于前臂右侧向下延伸至腕部,由尺屈腕肌腱覆盖。
在腕部,尺动脉刚好在该肌腱外侧能被触及。
掌浅弓是由尺动脉进入手部所形成;掌深弓及背弓均由桡动脉延伸而来。
Mozersky等应用多普勒血流探头对140只手进行了研究,发现掌浅弓主要由尺动脉供给者占88%,其余12%仅有较差的侧支循环或因掌弓不全而无侧支循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