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以及如何突围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对策和建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加强耕地面积管理、鼓励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耕地面积管理。
对于耕地占补平衡的管理,监管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
为此,我们可以完善耕地占用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加强公众的教育,提高人们对耕地保护的意识,从而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其次,我们可以鼓励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耕地灌溉的用水量也相应增加。
使用现代化和高效的农业灌溉技术是保护耕地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农民采用最新的高效节水技术,如雨水收集、滴灌、喷灌等,并向其提供技术支持和补贴。
最后,我们要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下热门话题之一。
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保护耕地资源方面,农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
我们需要通过扶持支持和政策倡导,鼓励农民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野生食品采摘等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同时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效益,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协力推进。
通过加强耕地面积管理、鼓励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并为今后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如何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难的问题

如何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难的问题
如何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难的问题
面对我国耕地资源匮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也越来越少,补充耕地成本高,国土局不得不想出办法,看如何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
一是着力内部挖潜,狠抓补充耕地项目实施。
以来共实施投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补充耕地。
计划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加强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协调和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
严格项目验收制度,严格执行标准要求,确保补充耕地达标。
二是着力推行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等新举措,切实增强新增耕地质量,打造土地流转新平台。
分批实施厂房复垦片,项目总面积增加和提高,覆土区覆土达20cm以上,工程剥离再利用土方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125万元。
三是着力建全占补平衡后备资源贮备库,全面启动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工作,编制完成新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明确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稳妥实施项目建设。
通过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质量和数量。
同时,应尽快研究出台国家重大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由国家统筹的政策措施。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一些国家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大,补充耕地任务重,如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由所在省份负责补充耕地,不仅要挤占当地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而且长期不落实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建设项目,应由国家统筹安排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建立国家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库,制定指标交易办法。
从调研情况看,很多省份面临的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对国家统筹重大建设项目占补平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应尽快启动相关政策研究工作。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对策目前,以县为单位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途径存在“占优补劣”、过分依赖土地开发、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缺失、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度开发、“易地占补”难以监管等诸多现实困境,应围绕回归建设用地单位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主体和国土部门行使耕地保护监管本位职能这一核心,以所占耕地产能为依据,按照阶梯费率形成的耕地复垦费来倒逼用地单位加强耕地保护,同时,把土地整治作为耕地补充的实施平台,通过加强对土地整治效果的监督、确保耕地产能的占补平衡来体现国土部门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监管职能。
标签: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现实困境;完善对策一、引言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确实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战略需求,耕地占补平衡是落实耕地保护战略的一个基本政策,自1997年中央首次提出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政策后,该政策内容在实施之中不断得到完善,并由“先占后补”“边占边补”发展为现在的“先补后占、占水田补水田”,强调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占补平衡。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作为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补救手段,在我国耕地保护中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也作为我国土地管理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观念上逐渐强化着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
“三分政策、七分落实”,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在具体实施中却发生了异化,主要以县为单位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途径,多停留在耕地数量上占补的平衡,“占优补劣”现象普遍,难以有效地抑制建设对优质耕地的占用,导致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存在下降趋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及其实施途径,切实落实“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政策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系统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中的种种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及其实现途径具有积极意义。
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设计初衷是要通过增加占用耕地的建设成本,倒逼建设主体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但在实际落实中,建设用地单位并不直接承担耕地的补充任务,而多是象征性地交纳一定的复垦费,具体耕地补充责任通常由县级政府承担,并最终落实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自2016年起我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仍面临两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补贴标准偏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有限。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随着种粮成本的不断上升,当前种粮补贴相对偏低,自2015年以来,一直执行每亩125元的标准,不足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粮食价格有所回升,但种植成本逐年上升,农业生产效益仍然较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调度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作用还非常有限。
(二)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大,补贴资金按基数分配,导致基层资金缺口大、财政压力大。
《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指出,“中央财政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等因素测算切块到省级财政,由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
”省里将以2015年各市核定的小麦种植面积测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并作为基数分配以后年度补贴资金,由各市包干使用。
各市年度补贴资金如有不足,由地方统筹解决。
对本来财政薄弱的县区来说,资金压力较大。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以及如何突围

“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中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依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于守住耕地资源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耕地非农化需求日益增长,地方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过程中逐渐出现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
有调研发现,当前多地存在“好地搞建设、劣地搞农业”“种草种树不种粮,基本农田为他用”“数据失真打架,制度缺失监管弱”等典型问题。
“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现行的耕地数量平衡已经在理论解释、信息获取、实施监管、工程技术等多方面远远滞后于实践管理需求。
如何科学认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并强化监督实施,已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1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存在多重严峻挑战单一目标的耕地数量平衡导致优质耕地快速流失2001—2015 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达 6000 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耕地面积之和。
客观来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控占、制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优质耕地大多靠近城镇边缘,无力对抗城镇的蔓延进程;而补充耕地往往相对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水土条件差,其质量普遍低于被占用耕地,耕地边际化问题突出。
地方占而不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零、占水田补旱地等异化现象由点及面、普遍存在,特别是花了很大代价建成的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也被成片占用。
作为快速发展的代价,已经损失的优质耕地难以重建,因此单纯依靠数量平衡难以阻断优质耕地继续流失。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
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困境及创新路径分析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管理干部学校)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困境及创新路径分析◎刘育新一、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的问题所在1.耕地保护科学认知不到位导致地方政策操作异化。
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刚性要求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产生冲突和博弈。
由于缺乏耕地资源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认知,地方政府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经常为追求经济发展,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异化为建设用地扩张的操作路径,以补充耕地之名行使占用耕地之实。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难,本质上是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耕地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而重点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占而不补”政策更给予地方“搭便车”的机会。
在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两难选择中,地方政府利用现有政策缺陷,尽可能降低不断上升的耕地占用成本,将本应承担的发展成本交由国家和整个社会来分摊“买单”。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耕地健康产能平衡技术支撑产能是维持耕地生产能力的根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必须强调产能平衡。
当前的政府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管护水平,缺乏对加强耕地产能保护、耕地生态保护紧迫性的深刻认识,缺乏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决心和勇气。
由于缺乏耕地产能平衡、生态平衡的可操作措施,不少地方只是追求耕地数量上的形式占补平衡,而不考虑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潜力、提高耕地质量潜力和保持耕地健康。
社会上普遍存在“耕地占补平衡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虑。
3.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的理论水平、方法上均明显不足,技术年代差多年,尤其是缺乏对耕地资源本底全要素状况以及耕地质量、生态关键参量数据的全面掌握。
例如,对东北地区耕地资源退化、华北平原耕地水资源危机、东部和南方地区耕地环境污染,以及西部地区耕地荒漠化、石漠化、边际化等突出问题缺乏必要、及时、全面的分析研判,没有形成基于耕地资源演化动态研判而建立的定期、制度化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服务能力,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独立、智慧的政策响应和决策支持系统。
后备资源薄弱地区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后备资源不足导致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面临问题:一是:本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占补平衡项目土地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其他草地、废弃坑塘水面、裸地、内陆滩涂)以及废弃园地、其他林地等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根据三调最新成果,耕地后备资源来源包括零星宜耕未利用地、废弃果园、其他林地、布设不合理的沟、渠用地以及部分废弃的坑塘水面,可开发利用价值很小,且本地大部分未利用地位于丘陵地,在规划生态红线范围、公益林、河道红线内,受政策限制,不得进行整理,造成当地资源浪费。
二是:本地补充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低。
按照《关于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文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
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一般为7、8等地,而购买的占补平衡指标耕地质量等别相对较低,一般为9、10等地,受产能指标缺乏的制约。
质量等别不够的需由产能进行核补,无法满足新上项目征地占用高等级耕地上报材料的需要,只能购买产能指标解决。
为满足新上项目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需求,需要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力度,大量新增耕地产能指标。
三是:因本地大部分未利用地位于丘陵地,部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资金投资过大,资金紧张。
四是: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费用较高,且省市差异较大。
五是:本地补充新增耕地项目,涉及面广且分散,后期管控和维护需要加强。
项目完成后,存在老百姓种树苗及堆放杂物的问题;个别地块有损毁撂荒及占用新增耕地建养殖场现象,导致已经入库完成的项目,不断在整改和核减数量,需要当地政府增加后期管护力度。
解决思路:针对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又必须新上项目,由于土地利用率较高,新上项目需占用大量耕地,仅靠自身力量已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实行采取走出去战略,实行自我补充与异地调剂相结合模式推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积极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
通过重点耕地占补项目储备库中予以占补。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难点及对策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难点及对策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是指在城乡发展变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国
家和地方政策规定,合理统筹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
活需要的工作。
其难点和对策如下:
难点:
1.定位不清: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缺乏方向性。
2.土地供需信息不对称:部分地区土地供需信息不对称,难以全面掌
握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发展动态,导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存在
一定难度。
3.制约因素多: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不仅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也
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策:
1.完善规划和定位: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目标的规划和定位,
建立起长效的、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2.加强信息统计和管理:推动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提
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掌握土地供需信息,为耕地占补平衡
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3.强化政策措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农村
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体系,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顺利实施。
耕地占补平衡如何破解“资源紧约束”?

耕地占补平衡如何破解“资源紧约束”?作者:赵昊吕蕾来源:《资源导刊》2018年第10期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规定“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算起,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颁布21年。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耕地快速减少趋势,保护了耕地红线,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在耕地后备资源持续减少、生态保护压力日益增大、补充耕地质量升级等“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耕地占补平衡已进入“瓶颈期”。
耕地占补平衡一直是督察机构督察的重点。
围绕耕地保护职责定位,督察机构将地方政府耕地占补平衡义务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运用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等手段,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切实督促地方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义务。
2012年,督察机构曾专门就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督察。
从近年来的督察情况看,一方面要面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种种因素制约,占补平衡之路可谓举步维艰,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
补充耕地比占用的耕地质量低,数量平衡,但粮食产能却严重缩水。
南京督察局在江西省督察调研发现,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交通便利,灌溉设施配套,耕作条件好,而通过土地开发复垦补充的耕地多位于丘陵山区、低洼易涝、耕作条件差的地方,地力一般在7~9等之间,与占用耕地地力相差4个等级以上,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优质耕地的产能。
同时,补充耕地由于地块规模偏小、耕作条件不便利等原因,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也造成了补充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
据统计,江西省现有耕地中水田与旱地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16年与2013年相比,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净减少22.5万亩,旱地面积净增加14.6万亩,受自然条件影响,旱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远低于水田。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平衡,许多县(市、区)无法在本行政区内完成补充耕地计划任务。
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及实现途径

补 平 衡 补 充 耕 地 质 量 建 设 与 管 理 工 作 的 通 知 》( 国 土 资 发 [ 2 0 0 9 ] 1 6 8号 ) 文 发 布后 , 农 业 部 门建 立 了 补 充 耕 地 质 量 评 价 制 度, 国 土 资 源 部 门在 验 收 项 目时农 业部 门 出具 的新 增 耕 地 质 量 分析报 告成为必 备要件 , 但 在 实 际 工 作 中效 果 也 不 明 显 , 甚 至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说 影 响 了 耕 地 占补 平 衡 的开 展 . 根 据 基 层 国 土 资源部 门工作 中情况来看 农业 部门验收耕 地质量 制度存 在 以
但 真 正 实 施 效 果 不 佳 。2 0 0 9年 《 国土 资 源 部 农 业 部关 于 加 强 占
目前 土 地 开 发 整 理 领 域 出 台 的 3个 技 术 规 程 《 土 地 开 发 整
理 项 目规 划 设 计 规 范 》 T D f I ' 1 0 1 2 -2 0 0 O ) 、 《 土地开发整 理项 目 规划 编制规 程》 ( T D / T1 0 1 I - 2 0 0 0 ) 、 《 土 地 开 发 整 理 项 目验 收 规 程》 ( T D / T 1 0 1 3 —2 0 0 0 ) 颁 布 时间较 久 , 已不 能 完 全 满 足 实 际 工
目前 关 于 耕 地 占补 平 衡 制 度 的 一 些 规 定 散 见 于 国 土 资 源 部里 出台的多个文件 , 时 间跨 度 长 达 1 O年 , 有些 文件的 内容 已
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现状及建议

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现状及建议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现状及建议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耕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其保护和管理尤为重要。
为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护好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现状分析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制定背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用于建设,这导致了耕地资源逐渐减少的局面。
为了保障农民的生计和粮食安全,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在占用耕地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补偿,以保持耕地总量的平衡。
2. 政策的实施情况尽管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出台已有多年时间,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
对于占用耕地的补偿方式和标准存在差异,这给农民的利益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效果评估在一些地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显著的。
政府在占用耕地时会及时进行补偿,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三、问题分析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
在面对土地占用时,相关部门没有及时提供有效的补偿方案,导致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2. 补偿方式和标准不一致对于占用耕地的补偿方式和标准,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有些地方对于同样面积的耕地占用,给予的补偿标准差距较大,这导致了农民的利益受到不公平对待。
3. 农民权益保护措施有待加强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农民的权益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但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
在补偿时,对于农民的实际损失没有进行充分评估;另农民对于自己权益的维护意识不足,导致他们在面对政策执行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强执行力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能够得到切实的落实。
破解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难的分析与思考

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 营
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民收入水平,为耕地占补平衡提 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保障。
引入市场机制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引入市场 机制,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土地利用行 为,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合理 性。例如,对于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 ,可以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设立土 地开发基金等方式,引导企业和个人 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培养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他们保护耕地的 意识,提高他们参与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积极性 和能力。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公众参与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监督,建立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 保护耕地资源。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管 理体制机制,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更 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案例介绍
要点一
案例一
某市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实现了耕地面积增加,同时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通过 公开招标和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项目实施主体,并采 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要点二
案例二
某县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利用农村闲散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流转 土地,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流转 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加强监管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项目的合 法性和规范性,防止出现违规操作和权力寻租现象。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政策发展方向
01
02
03
完善政策法规
耕地占补平衡实施中的不平衡问题与对策

耕地占补平衡实施中的不平衡问题与对策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需求居高不下,实现占补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而实践中出现的占多补少、占整补零、占优补劣等问题也暴露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一些弊端。
鉴于此,本文运用政策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剖析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多种“不平衡”问题,探讨导致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1、数量方面不平衡补充耕地不实,账面“平衡”弄虚作假一些地方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虽然在信息库里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实现了“平衡”,但是存在补充耕地实地现状为非耕地、实际补充耕地面积少于验收入库面积、补充耕地验收后“非农化”等补充耕地不实的问题,账面上的数量“平衡”实际为弄虚作假。
2019年,自然资源督察系统随机抽取了7214个2017年以来的补充耕地项目开展实地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面积为245.1万亩,发现虚假补充耕地共计8.3万亩,占比3.4%。
而同年开展的耕地保护督察,发现全国28个省的部分占补平衡项目存在补充耕地数量不实问题,涉及耕地16.98万亩。
补充耕地弄虚作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补充耕地地块未整理成耕地,却按新增耕地验收入库。
在自然资源部通报的土地违法违规典型案例中,这是耕地占补平衡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
如湖南省某市某镇4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2020年5月经市自然资源局验收通过,新增耕地(水田)797.95亩,2021年8月经省自然资源厅审核通过并纳入省级耕地储备库。
但是,核查发现该项目有2个地块在项目实施前后均为坑塘水面、水工建筑,实际上未进行开发整理却按耕地验收,虚增耕地57.16亩。
二是将耕地地块违规变更为其他地类属性,后续纳入补充耕地项目。
如2021年6月,吉林省某县2020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经县政府整体验收通过,新增耕地21798 .44亩。
2021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但核查发现,该项目有46个图斑共计1222.89亩新增耕地在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为耕地。
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耕地休养补偿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促进耕地休养和可持续利用。
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优化路径,以推动耕地休养补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
1. 资金来源不明确目前我国的耕地休养补偿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土地使用费等,然而由于财政压力加大和土地收益法定的制约,导致耕地休养补偿的资金来源不明确,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2. 补偿标准不统一各地区对于耕地休养补偿的标准存在差异,有的地方过高,有的地方过低,导致了不公平的情况出现,也严重影响了耕地休养制度的实施效果。
3. 技术支撑不足管理和监督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相关技术和手段不够成熟,导致耕地休养的情况和效果不能得到有效监控和评估,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调整。
4. 建设规划与实际执行脱节有些地方在制定建设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耕地休养补偿的情况,导致实际执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顺利运行。
1. 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要保障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建立起稳定的资金来源。
可以考虑通过土地出让收益、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耕地休养补偿资金池。
2. 统一标准和公平补偿通过建立统一的耕地休养补偿标准,制定公平的补偿政策,确保各地区的耕地休养补偿水平相对一致,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补偿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效果。
3. 加强技术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耕地休养实施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卫星遥感、GIS技术等手段,对耕地休养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确保休养补偿制度的有效实施。
4. 强化规划和执行的衔接要保障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有序实施,就必须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休养补偿的因素,保障规划和执行的衔接,确保休养补偿制度的有序运行。
关于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描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大量耕地被征用,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老龄化问题,大量耕地闲置或者低效利用。
这些问题导致耕地资源面临严重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存在问题1. 耕地被大规模征用。
在城市扩张和工业园区建设的需求下,大片耕地被征用,直接减少了耕地面积,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2. 耕地闲置现象严重。
与此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大片耕地闲置,或者仅仅种植杂草,从而导致了耕地的低效利用。
3. 土地承载力下降。
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过度耕作等原因,土地承载能力下降,使得原有的耕地难以再次利用。
4. 土地准确占补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划难度大,土地的准确占补难以实现,导致耕地占补平衡一直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三、解决建议1. 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
政府应当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加大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确保耕地被合理补偿,并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更新等方面,保护耕地资源。
2. 强化耕地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
加强对耕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非法征用耕地的打击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施耕地红线制度,确保耕地资源不被非法征用。
3.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规划整理和利用,确保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
4. 实行耕地占补置换。
对于被征用的耕地,应当实行相应的占补置换政策,即在城市建设需要用地时,应当优先考虑使用已经被开发过的土地,确保耕地被有效补充。
5.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机械化和集约化转变,使得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从而减少对耕地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建议的相关内容,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耕地问题将迎刃而解,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行各业加大了建设力度,对建设用地需求与日俱增,补充耕地数量难度加大,当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可开发补充耕地的未利用地十分有限。
经过前些年的开发补充,全县除不宜开发利用的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沿海滩涂以及受自然淡水资源、湿地保护区及城市周边建设条件限制外,可开发利用的很少,在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保证上也凸现不足,因此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难度日益加大。
(二)补充耕地质量难保障。
当前,以补充耕地为目的的土地整治项目或多或少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耕地质量很难达标,为占补平衡带来诸多困难。
由于土地肥力差,产出少,项目建设完成后,群众耕种意愿不高,甚至出现荒芜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一是建议划拨专项资金,对现有的劣质、等级低的耕地,通过回填耕作层表土,增施有机肥料或者采用生物培肥技术,改善土壤耕作层表土的养分含量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拓宽补充耕地途径,除耕地开垦费外,其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产生的耕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产生的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耕地等均可用于占补平衡。
三是实施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有效耕地。
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

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耕地休养补偿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农业耕地资源,实行周期性或者断面性的休养制度,并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政策。
这一制度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占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境,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一、投入追求快速效果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效果和产出,急于获取快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他们盲目追求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表面功效,减少了休养期和休养面积,导致耕地休养的实质性效果不明显。
解决这一问题的优化路径是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确保耕地休养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补偿标准不合理耕地休养补偿标准的制定方式不合理也是困扰实施的一个问题。
目前补偿标准多数以农民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基础,无法真正反映出耕地休养的综合效益。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地区的补偿金额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实施的不公平性。
优化路径是建立统一的补偿标准体系,将纯经济损失与土壤修复成本相结合,科学合理制定补偿标准。
三、管理不规范在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规范也是一个问题。
一方面,对休养地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休养地被破坏和占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对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也缺乏有效监督,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休养地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
四、缺乏长效机制耕地休养补偿制度实施中的一个困境是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的制度主要集中在补偿农民的直接经济损失,但很少考虑到农民长期耕种的利益。
这导致一些农民对参与耕地休养缺乏积极性,甚至存在绕过制度进行非法破坏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起耕地休养制度的长效激励机制,给予农民参与休养的积极回报,才能够真正实现耕地休养补偿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时期温州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与突破

国土资源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LAND&RESOURCES38“十三五”时期温州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与突破□温州市国土资源局 邵子豪 陈 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自1997年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年的时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该政策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的,但是通过20年的演变,一些问题已经慢慢显现出来,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温州市的资源禀赋条件,特别是“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的新政出台,耕地占补平衡困境在温州率先表现出来。
一、“十二五”时期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温州市依法审批建设占用耕地8.14万亩,其中2011、2012、2013、2014、2015年分别是1.4、1.36、1.82、2.06、1.5万亩,年均依法审批建设占用1.63万亩。
温州市通过深度挖潜、大力垦造、异地购买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难,每年都按要求完成了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2011年末温州市耕地面积为362.3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4.24万亩,水田占耕地的比例为67.40%,耕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为20.02%;2015年末温州市耕地面积为363.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38.91万亩,水田占耕地的比例为65.70%,耕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为20.06%。
通过近五年的耕地面积对比,温州市耕地面积总体变化不大,2015年末比之2011年末增加了1.24万亩,但水田占耕地的比例逐年下降,水田面积减少5.32万亩。
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温州市近几年大力开发垦造耕地,水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占用水田可以补充旱地来完成占补平衡 ,见表1。
水田占耕地的比例逐年下降,这耕地占补平衡在数量上是做到了,但质量上的平衡极为困难。
温州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占用的耕地大都分布在平原区,这些耕地大都是历史上长期发育或经年培育的优质耕地,通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水氧气热协调,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高产稳产,基础地力高。
耕地占补平衡遇到麻烦了六招轻松搞定!

耕地占补平衡遇到麻烦了?六招轻松搞定!现行以县为单位的区域耕地“占一补一”的数量平衡比较困难。
一是因为耕地是稀缺资源,无法随意“创造”。
二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地矛盾一直比较突出,那些适应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早已被大量开垦或被农民自行开垦为自留地,只剩下数量不多、位置偏远、耕作条件差的耕地后备资源,且多零星分布,开垦价值不大,导致县域内占卜平衡难以实现。
耕地占补的责任主体错位。
现实中,一些建设用地单位并不直接承担耕地补充任务,而是象征性地交纳一定的耕地复垦费,具体耕地补充责任通常由县级地方政府负责,并最终落实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使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建设主体占用耕地的制约作用大打折扣。
而就土地管理部门而言,既要负责耕地的开发,又要负责耕地开发的质量监管与验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创新”应对措施,使占补平衡“变味”。
一是利用地籍年度变更机会,增加未利用地,人为地制造出宜耕后备资源;二是毁林造地或围滩造田,有的地方不得不由政府出面协调林业部门、水利部门与国土部门的关系,为“造地”开绿灯,结果造成生态破坏,引发水土流失。
三是为了实现“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创新地提出了“旱改水”工程。
但是,并不是只要资金投入多,就能建成水田,有些旱地,土质就是沙壤土,保水性能差,无法形成犁底层。
即使有些地段,通过泵站建设,抽取地下水来解决水源问题,但维持成本也很高。
新增耕地的开发、利用与管理难度大。
兰德土地认为,首先,由于农村的山地(包括地籍上的一些未利用地)基本上都分配至各家各户。
由于耕地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果园,如果可开发成果园,农民当然不希望自家的山地被列为耕地后备资源。
其次,新增耕地很难计入国家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面积。
如何化解耕地占补平衡的麻烦?第一招:回归建设用地单位的耕地补充责任主体地位。
只有真正把建设用地单位作为耕地补充的责任主体,才能发挥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少占耕地的调控作用,因此,应防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各项建设项目投资,而把耕地补充转移给地方国土部门的行为,应切实让建设用地单位承担起补充耕地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中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依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确保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于守住耕地资源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耕地非农化需求日益增长,地方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过程中逐渐出现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问题。
有调研发现,当前多地存在“好地搞建设、劣地搞农业”“种草种树不种粮,基本农田为他用”“数据失真打架,制度缺失监管弱”等典型问题。
“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现行的耕地数量平衡已经在理论解释、信息获取、实施监管、工程技术等多方面远远滞后于实践管理需求。
如何科学认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并强化监督实施,已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1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存在多重严峻挑战单一目标的耕地数量平衡导致优质耕地快速流失2001—2015 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达 6000 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耕地面积之和。
客观来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控占、制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优质耕地大多靠近城镇边缘,无力对抗城镇的蔓延进程;而补充耕地往往相对偏远、配套设施不完善、水土条件差,其质量普遍低于被占用耕地,耕地边际化问题突出。
地方占而不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零、占水田补旱地等异化现象由点及面、普遍存在,特别是花了很大代价建成的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也被成片占用。
作为快速发展的代价,已经损失的优质耕地难以重建,因此单纯依靠数量平衡难以阻断优质耕地继续流失。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
搞耕地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质量是极大亏空了。
质量不平衡、生态不平衡问题危及耕地安全生产能力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我国耕地平均等别总体上变化不大;但从空间上看,东部优质耕地减少、北方和西部地区大量开垦为耕地,全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耕地质量相对较差的西北方向“漂移”。
1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占用、非农化、非粮化趋势严重;而补充耕地的方式主要在边远山区的地方实施,以小规模、分散性、碎片化补充为主。
这不仅难以补充同等质量的耕地,还会由于耕作不方便,导致补充耕地出现撂荒和闲置问题。
有研究表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山区县撂荒率均已超过 20%。
2我国东北地区因水热资源和耕地资源匹配较好,毁湿种地、毁林开荒现象比较普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耕地最多的地区。
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运”逆转为“北粮南运”。
黑龙江、吉林两省甚至被认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耕地的过度利用。
例如,黑龙江有超过 70% 的耕地处于土壤养分轻度以上贫瘠化状态,黑土耕地质量整体退化。
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十分有限,年际间降雨量波动大、农牧间经济效益差异大,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不同利用方式的转化经常发生。
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由于缺乏生态平衡机制和差异化保护机制,一定程度上诱发以草地、湿地和生态用地消失为代价形成了粮食产区,激化了该地区的农牧矛盾。
例如,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不适当地增加了相当数量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和 25° 以上陡坡的“不稳定耕地”。
根据全国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数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存在不稳定耕地面积占地区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 4.11%,东北地区甚至高达 11.57%。
经过长期发展,因忽视耕地质量、耕地生态造成的耕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已经对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必须对接生态红线政策、休养生息政策,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要探索补充耕地国家统筹,解决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占地需求与后备资源空间不匹配的现实问题,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圈倾斜,提高用地效率。
2018 年《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跨省域补充耕地资金要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资金、资源互补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绝不是不再需要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更不是放松耕地保护要求,而是国家公权力对资源环境条件严重约束的省、市从国家层面进行土地资源的再配置。
另一方面,直观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地方补充耕地热情。
欠发达地区想尽办法筹集、补充耕地指标用于交易,甚至为获取短期经济收益透支自身发展空间。
长期来看,如果忽视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发展权将会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同时,欠发达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不少分布在水源不足的半干旱地区或生态脆弱地区,一旦开发不慎将彻底违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初衷。
因此,既要做到稀缺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公开、公平,更要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降低,确保耕地资源开发及开发后的耕作活动不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扰动。
这就要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必须全面掌握国家级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基础数据和精细化的资源调控与空间配置能力;这也是对地方实施严格监督,以及科学、公正、规范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本依据。
2造成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难的关键科学问题耕地保护科学认知不到位导致地方政策操作异化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刚性要求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产生冲突和博弈。
由于缺乏耕地资源与国家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认知,地方政府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经常为追求经济发展,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异化为建设用地扩张的操作路径,以补充耕地之名行使占用耕地之实。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难,本质上是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耕地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而重点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占而不补”政策更给予地方“搭便车”的机会。
在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两难选择中,地方政府利用现有政策缺陷,尽可能降低不断上升的耕地占用成本,将本应承担的发展成本交由国家和整个社会来分摊“买单”。
缺乏符合地理国情的差别化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生态脆弱区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发展用地上的需求与模式大相径庭。
东北黑土地退化、华北地下水超采、西北土地荒漠化、南方耕地撂荒等情况已经证明,简单保障数量上的耕地占补平衡不适合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
而且,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一刀切”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对各地区的政策底线要求不够明确,尚缺乏耕地与人口、资源、产业、经济、环境关系的系统梳理和耕地全要素基础数据支撑;此外,也未能全面、系统地总结各地在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过程中开展差别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缺乏可操作耕地健康产能平衡技术手段支撑产能是维持耕地生产能力的根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必须强调产能平衡。
当前的政府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管护水平,缺乏对加强耕地产能保护、耕地生态保护紧迫性的深刻认识,缺乏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决心和勇气。
由于缺乏耕地产能平衡、生态平衡的可操作措施,不少地方只是追求耕地数量上的形式占补平衡,而不考虑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潜力、提高耕地质量潜力和保持耕地健康。
社会上普遍存在“耕地占补平衡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虑。
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的理论水平、方法上均明显不足,技术年代差近 14 年,尤其是缺乏对耕地资源本底全要素状况以及耕地质量、生态关键参量数据的全面掌握。
例如,对东北地区耕地资源退化、华北平原耕地水资源危机、东部和南方地区耕地环境污染,以及西部地区耕地荒漠化、石漠化、边际化等突出问题缺乏必要、及时、全面的分析研判,没有形成基于耕地资源演化动态研判而建立的定期、制度化耕地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服务能力,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独立、智慧的政策响应和决策支持系统。
3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效能加强耕地资源系统认知,制定差异化的耕地“红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耕地“红线”就是底线,要确保这条底线不被突破;应根据耕地资源状况及其与人口、经济社会关系,差别化设立全国和省级层面耕地保护“红线”。
具体而言,1.经济发达地区,应首先遏制粗放扩张的土地利用惯性,稳定耕地保有量、严守数量平衡和布局稳定,倒逼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率先实行耕地产能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占补平衡,优化以土壤为核心的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和布局。
例如,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大都市应不允许退耕,并实行耕地零减少;部分沿海发达地区要尽可能提高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比例。
2.粮食主产区,必须做到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生态向好,尽可能向光温水土条件好的优势区集中。
根据水土匹配状况适度确定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不同区域的耕地保护数量和比例,并安排内蒙古退出粮食主产区。
3.西北干旱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域,要将耕地质量提升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修复放在突出位置,适当退出一部分边际耕地,降低耕地保护数量和比例。
实施差异化耕地“红线”本质是维护优质健康耕地数量和布局,是在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以及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生态建设时空冲突下的路径选择。
必须抓住耕地保护主要矛盾,避免未来发生更加巨大甚至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
同时,做好“红线”外耕地保护细分,实施分级管控,引入市场化机制,协调好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等利益相关方。
加快研制土地生态工程技术体系,推进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垦。
宁留耕地后备资源不开发,绝不能不谨慎乱开发、滥补充。
要在建设美丽中国、富强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土空间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干一片、成一片、保护一片、监督到位一片。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
在严格落实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实施提质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优补优。
要围绕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耕地健康修复和生态良田构建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