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初中物理_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考其中原因生发现和推理出“看不见的运动”。
二、分析推理科学探究视频拓展结论形成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提出分子是否运动的问题、设计扩散实验、操作实验和展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出扩散现象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展示交流,得出结论以小组合作形式,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环节,通过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实验设计和观察,得出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
三、实验延伸发现问题持续探究获得新知示范引导学生,完成“鸡尾酒”的调制,从扩散现象引发“分子间隙”的新问题思考探究。
从“酒水混合体积减小”现象,分析推理微观原因,并进行科学探究。
得出分子间有空隙的结论。
由上一环节“分子运动”自然过度到“分子间隙”研究,学生思维和探究状态保持了连续性,提高了课堂探究效率。
四、汇总分析生成疑问三次探究揭示真相引导学生分析“分子运动”“分子间隙”与有形世界的矛盾,激发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思考。
通过集体讨论,发现理论存在的矛盾性,并探究寻找“分子间作用力”这一关键条件,完善分子动理论。
通过理论的前两条进行汇总分析,发现与现实中的矛盾点,并以前面的知识为起点,探究新的完善性、补充性证据。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故知新”“以故探新”的方法,感受科学的魅力。
五、整体分析拓展拔高引导学生完成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作用力的不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实际经验,完成学习内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深入认识,需要理论支撑,理论学习完毕,则学生通过推理即可得出答案。
六、知识落实反馈练习延伸拓展怡情育人引导完成拓展练习并播放视频“人在宇宙”完成知识落实的反馈练习,观看视频“人在宇宙”由知识的探究过程自然升华到感情与素养的熏陶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教学流程图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学情分析知识方法基础: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八年级期末的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内容已有清晰的认识,初步熟悉了物理学科的探究方法,掌握了力学基础知识,并利用力学原理,能解决压强、浮力、机械功、滑轮、杠杆等问题。
看不见的运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看不见的运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继承初中物理的学科思想,学习了解力、功和能等概念。
2.学习了解看不见的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部分,了解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本次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力、功和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了解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难点1.看不见的运动不易被察觉,需要借助科学实验进行解释和探究。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看不见的运动所涉及的力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看不见的运动是指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观察到的运动,如声音、电磁波、光线等。
讨论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雷达、医学成像等。
2. 概念理解力:力是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物理现象,在运动学中属于矢量量。
向学生展示力的公式F=ma,并进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概念。
功:功是指物体在受到一定力的作用下,由于路径上的各种几何因素,而产生的能量改变。
主要分为正功和负功两类。
能:能是指物体在运动或变形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能量,分为势能和动能两种。
而能的守恒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力、功和能的概念,了解不同物体间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4. 案例分析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带领学生分析研究电梯升降的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能、功和力的理解。
随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电磁波和光线等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互相分享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5. 总结评价在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整理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和体验,并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以便在下次课程中进行解答。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看不见的运动和力、能、功等物理学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1.2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11.2 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11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掌握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扩散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
难点: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两瓶不同颜色的液体、滴管、玻璃板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瓶不同颜色的液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将这两瓶液体混合时,颜色会怎样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液体颜色逐渐混合,引出扩散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扩散现象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运动的规律。
讲解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展示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分子的运动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分子运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请描述你观察到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2. 举例说明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拓展延伸。
综上,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板书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以及掌握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
(3)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实物投影仪、课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你知道物质的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分子是否运动?分子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分子很小,也很轻,肉眼是看不见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上问题的正确答案了。
1、分子间有空隙吗?实验步骤:(1)在两个量筒中分别装50㎝3的水和酒精。
(2)往装有50㎝3水的量筒中注入50㎝3的染色酒精。
(3)预计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观察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均匀后,读出混合后的总体积。
(5)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实验中应注意的是(1)倒水时,要小心,要倒干净。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相平。
请比较表格中你预计得到的总体积与实际得到的总体积,你发现什么?【分析总结】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应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液体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间隙。
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这个压强相当于子弹出膛前枪膛里压强的100倍),结果发现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
学生分组实验:将针筒的活塞拉到最上端,针筒中充满空气,用手将针筒嘴按住,往下推活塞,针筒中空气被压缩。
该现象表明了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2、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实验1: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表明了什么?【分析总结】两瓶气体混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表明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物理:11.2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
学生利用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导学提纲.
合作共建
知识点1:分子间有空隙吗
问题: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分子间有空隙.
知识点2: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问题1: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2:向水中滴蓝墨水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3:堆放煤炭的白色墙壁变黑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固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4: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尘埃不是分子,它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所以它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诊断评价
“当堂达标题”见学案
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并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
合理执行
作业
无
记住分子动理论内容即可
不设书面作业
教学问题最
佳解决方案
1、通过课件投影实验,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画图增加直观形象,通过课件投影让实验现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很香,同学们都爱吃.校门口新搬来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让学生通过类比列举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思考,讨论,引入新课.
执行
自主学习
1.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2.分子是否运动?
3.分子间是否有相互作用力?
4.哪பைடு நூலகம்现象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第二节__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情况,容易吗?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
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例、请指出下图中的几个实验,各是演示
什么现象? (1) 甲是演示
;(2)乙是 演示;(3)丙是
演示。
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
三、学情分析(手写)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
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独立 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 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 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 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题: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课型:授新课课时: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课,本节内容比较抽 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 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 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通过讨论宏观现象, 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 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的结论。在这些 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充 分体现了 “注重实验探究”的新理念。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 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 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 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 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 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 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八年级物理教案《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内容
评价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将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香味?这能说明什么?
生:香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运动。
师: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子的运动。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分子是运动的
实验1:在装着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瓶口相对,中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11-2-2甲所示。抽掉玻璃板后,发现上面瓶子里空气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均匀。
图11-2-1
实验2: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水界限分明,如图乙所示。过了几天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面已模糊不清。
实验3:在墙角堆一堆煤,过一段时间再去看,发现地面和墙角都有厚厚的一层变黑了。
问题1:以上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案]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会彼此进入对方。
问题2: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地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1:如图11-2-2甲所示,将两铅块的表面削平,紧紧压在一起,能吊起一个重物。
图11-2-2
实验2:如图乙所示,用力推活塞,针管内的水很难被压缩。
实验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问题1: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那为什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会飞散开呢?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子间有间隙、分子运动和分子间引力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知道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0mL水和50mL染色酒精、100mL量筒、玻璃板、细线、弹簧测力计、集气瓶、盛满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毛玻璃片.【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将一瓶香水放在桌子上,打开瓶盖,学生会闻到香味,提问: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香水的味道,这说明了什么?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219-P222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分子间有空隙吗请同学们按教材图11-14所示的实验探究进行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教材图11-14水与酒精的实验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发现混合后总体积不到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知识点2 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演示教材图11-15中的实验,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让学生观察当中间的玻璃板被抽掉后,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化.小组讨论可以得出:气体中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二)学生按课本图11-16液体分子的运动分组实验,并讨论交流,归纳结论:液体中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三)教师举例“墙角堆煤墙皮变黑”,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举例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固体中的分子也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知识点3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 1.演示实验: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并在下面吊一个重物,如图教材11-17所示,让学生观察这个重物能否将它们拉开.该实验说明什么?生:1.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师 2.学生小组间利用注射器和水进行实验加以探究:将注射器中拉开一段距离,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然后在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再用力推活塞,与空气相比,容易推动吗?分析实验现象,并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生:2.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知识点4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教师说明:由于分子间有一定距离,而分子间距离的不同就导致物质存在不同的形态,学生说出物质的存在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利用课件展示教材图11-19物质中的分子状态示意图,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并填入表格.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收获?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23页作业1、2、3.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223)1.做无规则运动2.花香四溢说明花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3.D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一)分子间有空隙吗: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二)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三)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固体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强,分子有规则排列;液体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分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运动;气体分子间作用力更弱,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但对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要求不高,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实验,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感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达到对知识消化的目的.。
八年级《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微观粒子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看不见的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4.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学会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交流、互助,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难易适度的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加强课后辅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5.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
4.学习使用科学方法,如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分析归纳等,培养实证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提高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的原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1.2 看不见的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2 看不见的运动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看不见的运动,即分子运动。
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分子运动的看不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风、雨、雪等,引导学生关注看不见的运动。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分子运动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分子运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根据生活经验,分析分子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2. 实验观察:各小组选取一种物质,如酒精、盐水等,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3.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分子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三、知识讲解(10分钟)2. 分子运动的特点:讲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缓慢性等特点。
3. 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分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制药等。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分子运动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2. 拓展延伸:讨论分子运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分子运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分子运动的看不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了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分子运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1)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
(2)详细内容:① 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② 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③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掌握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能够运用分子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的运动特点,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及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布朗运动的现象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酒精的气味传播等。
2. 知识讲解:(1)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的特点,引出扩散现象;(2)讲解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展示布朗运动的实验现象;(3)分析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得出分子运动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分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分子运动与布朗运动的知识。
5. 知识拓展:讨论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1.2 看不见的运动分子运动:看不见的特点、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形成原因、实验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Example: 厨房里煮饭时,香味弥漫整个房间。
这是因为食材中的气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域(煮饭的锅)向低浓度区域(整个厨房)扩散,直到达到平衡。
2. 简述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或气体中悬浮微粒受到分子碰撞的不平衡力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它反映了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对于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温度如何影响分子热运动。
八年级物理全册11_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得分子动理论的大体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说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分子状态。
进程与方式通过实验探讨,讨论、分析、归纳出“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断息地运动着,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大体观点终止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讨爱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彼此作使劲【导学进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在咱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窗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什么缘故?【自主预习案】请同窗们依照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讲义完成以下内容。
一、什么缘故打开一盒香皂,专门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缘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讲义图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什么缘故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那个地址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讲义图的液体扩散实验中,通过30往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慢慢模糊不清了。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紧压在一路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相互渗入很深。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5.你以为阻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6.你以为阻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7、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什么缘故可不能飞散开,而老是聚合在一路维持必然的体积呢?八、图能说明什么?九、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什么缘故紧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10、结合P126图明白得分子之间的作使劲的存在形式【课堂探讨案】探讨一:分子间有间隙请同窗们按讲义中第一个实验探讨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整体积并记录在讲义的空白处。
初中物理《看不见的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分子动理论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通过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从而提出假说建立理论,并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奥妙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了解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分子的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体会研究微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学生来说,分子太抽象、太陌生,如何用情景撞ft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去做,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的,那么这些分子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构成物质的吗?还是在这个微小世界里有着自身的规律和奥秘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2.探究学习教师:为了搞清分子的有关情况,咱们先做一个实验。
教师在两杯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滴入染了颜色的酒精,学生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教师:发现了什么?学生:酒精散开了……教师:像这样,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我们称为扩散现象大屏幕投出两幅特写照片(如果方便可以用实物投影):冷水杯中红墨水丝丝缕缕,扩散不明显;而热水杯中鲜艳的墨水几乎染红了整杯热水,扩散效果很明显。
大屏幕上,两个烧杯中的实验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
稍停,让学生观察、感受。
教师(语调舒缓):关于这一现象,从分子的角度,你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定让学生尽意说,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不同的观点。
教师不要打断学生;而是认真地听,并适时把学生提出的关于分子的一些猜想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一般能提出:分子是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甚至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但往往想不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教师:分子很小,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想象分子的特点,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用大屏幕投出图片,让学生明确研究微观问题的方法。
教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个现象。
2019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2看不见的运动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时刻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状态。
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推想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
难点从现象推测分子运动和作用力并进一步建立分子的模型。
课堂实验器材:长玻璃管、橡皮塞、烧杯(三个)、水、酒精、注射器、红墨水、肥皂液、中间系线的铁丝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家庭实验:取一个容器,先装入一半小米,再用大豆装满,然后晃动容器,使小米和大豆混合均匀,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上与同学交流。
小米和大豆混合,体积减小,学生通过观察很好理解,为理解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提供一个实际的模型。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高效课堂》“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探究分子间有空隙吗1.引导学生完成下面探究活动的两个实验。
2.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机油从钢板中渗出的实验。
3.向学生介绍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交换法。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实验1:器材:长玻璃管(带橡皮塞)一根、烧杯、滴管、水、酒精。
1.用滴管向玻璃管中注入一半水;2.再向玻璃管中注满酒精;3.用橡皮塞堵住管口,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4.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①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②不要让液体流出玻璃管。
实验2: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到顶端,用手指堵住注射孔,用力推活塞,能不能推动?思考:注射器内气体体积变小,说明气体可被压缩。
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通过这两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分子间是存在空隙的。
(二)探究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220的实验探究第2题。
2.向教室内喷洒一点空气清新剂。
3.课件演示金与铜的扩散现象。
(1)在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红墨水慢慢扩散,你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看不见
动手做实验
猜想
观察到的现象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 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 •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咸,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 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 样密不透风呢?
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10mL酒精和1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山东省鄰城三中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1)分子动理论: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重点、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
2.新课教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人酒精 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2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 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2. 详细内容:a. 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b. 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c. 扩散现象的解释d. 温度对分子、原子运动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知道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原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扩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茶水的温度变化、香味的弥漫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a. 讲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b. 讲解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c. 解释扩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原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分子、原子运动相关的例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原子理论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原子运动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制冷技术、纳米技术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扩散现象的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一下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b. 解释一下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c. 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并运用分子、原子理论进行解释。
2. 答案:a. 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很小的体积,不断地运动,之间有间隔。
b. 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温度越低,运动越慢。
沪科版2020年春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教案:沪科版2020年春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2020年春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的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解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知识,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扩散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在空气中混合。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讲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分子运动论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运动论1.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答案:分子运动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运动规律的学说。
它主要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内容。
2. 请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在空气中混合。
答案:不同的物质在空气中混合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使得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混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案】《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科目:八年级物理课时:1个课时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由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在这些实验探究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的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分析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并养成独立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平等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学法分析本节学习重点是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解释扩散现象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其实质为分子的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只是不同的状态扩散快慢有所不同。
在解释分子之间作用力有关问题时,需要把握的核心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是有时表现为引力,有时表现为斥力。
四.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5、能运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七.教学用具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瓶、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管、课件等八.教学过程(一).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周末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小丽就高声喊:“妈妈,你煎的鱼好香!”正在煎鱼的妈妈说:“小馋猫回来了!妈妈炒了一桌子好菜都没闻到吗”?小丽回答说:“是吗?怎么只闻到了煎鱼的香味!”为什么小丽没进家门就闻到了煎鱼的香味而没闻到其它菜的香味呢?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物理道理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分子热运动的观点;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准备
100mL量筒2只,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2只,相同容积的空广口瓶2只,250mL烧杯2只,冷、热水适量,滴管一只,红(蓝)墨水一瓶,注射器一只(5~10mL),染色酒精50mL,水50mL,毛玻璃2片,一段细铁丝。
新课引入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得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分子间有空隙
如图所示,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
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点二分子的运动
1.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如图所示,按第二个实验探究做),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2.如图所示,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2.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总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探究点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师:我们知道物体分固、液、气三态,既然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状态不一样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学生读完教材后,组织学生玩一个游戏:把学生分成3个大组,分别扮演固态分子、液态分子和气态分子,每组选一位同学作解说员。
学生先分组讨论准备,然后上台表演和解说。
总结:
(1)固体:如图所示,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
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体:如图所示,分子靠在一起。
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体:如图所示,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
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物质中分子状态
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克服对教材、专家的依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做一个“搬运工式的教书匠”。
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
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让幽默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