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的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rroyo V, Gines P, Gerbes AL, et al.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efractory ascites and hepatorenal syndrome in cirrhosis. Hepatology1996;23:164–76.
利尿剂的使用问题: 1、首选利尿剂是螺内酯[1]。 理由:通过拮抗醛固酮,增加远曲小管利钠和保钾 用法:首剂即100mg/日,可逐步增加到最大剂量为 400mg/日 2、呋塞米(速尿)只能作为螺内酯的辅助用药[3] 用法:首剂即40mg/日,可每2~3天增加剂量,直 到最大剂量为160mg/日 3、为了避免呋塞米引起的K+丢失同时又迅速发挥利尿 作用,目前对螺内酯和呋塞米的联用方法是从起100: 40(mg/mg)的比例起,逐渐增加剂量。为了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建议每天服药一次。
从上不难看出,多巴胺的使用可能使门静脉压力增加,导 致腹水的形成增加或抵消所谓的可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作用。
(⊿P :门静脉压的增量 血流的血管阻力)
Q:门静脉血流量
R:门静脉
治疗性腹腔穿刺放液
对大量或难治性腹水的初始处理通常是重
复大量腹腔穿刺放液,有对照资料显示这
种处理并同时补充胶体是快速、安全和有
按照国际腹水俱乐部(International Ascites Club)的分类定 义[1],腹水可分为: 无并发症的腹水:无感染,且与HRS发生无关,可分三级 Ⅰ级(轻度):仅能通过B超发现者 Ⅱ级(中度):腹水使腹部对称性膨大 Ⅲ级(大量):腹水引起腹部显著膨大 顽固性(难治性)腹水:对利尿治疗无反应或早期复发,可 分二个亚组 利尿剂抵抗性腹水(对最大利尿剂量治疗无效) 利尿剂使用受限性腹水(在常规剂量治疗时出现各种并发 症)
肝硬化腹水的RBC 通常<1000/mm3,没有特殊意义,多由 于穿刺损伤所致 约2%的肝硬化腹水患者RBC >50,000/mm3,称为(Bloody ascites)[1],穿刺损伤和门静脉高压所致血性肝淋巴漏至腹
腔是可能的原因[2]
约30%的血性腹水患者为肝细胞癌所致,约10%为腹膜转移 癌所致[3],不足5%为结核所致[2]
为了确保SAAG作为腹水分类指标的准确性,
须注意以下几点: 1、血清和腹水标本的采集应在同一日,最好在同一时 2、低血压或休克时,门静脉压降低,此时获得标本可能会 影响准确性 3、腹水中浓度很低时应调整实验室白蛋白检测标准曲线的下限 4、当SAAG在临界值(11g/L)左右时,需重复测定确认测定值 5、腹水脂质可影响白蛋白检测值,因此乳糜腹水可能出现假 高值。
“渗出液” 和 “漏出液”
按照惯例,腹水的类型被分为 渗出液和漏出液,二者的腹水 (总)蛋白浓度分别是 >25 g/l or <25 g/l。
பைடு நூலகம்
1.Bar-Meir S, et al. Dig DisSci 1979;24:136–44. 2. Sampliner RF, et al.Am J Med Sci 1974;267:275–9. 3. Wilson JAP, et al. Dig Dis Sci 1979;24:645–8. 4. Hoefs JC. J Lab Clin Med 1983;102:260–73. 5. Rector WG Jr, et al. Am J Med 1984;77:83–5. 6. Shakil AO, et al. Am J Med 1996;100:179–85.
效的。
治疗性腹腔穿刺放液的要求与方法 要求: 腹腔穿刺放液后按8g/L 白蛋白/腹水量)补充白蛋白。
如果放液后不补充白蛋白(或其他胶体)扩容,可能
出现伴有肾功能损害的循环功能紊乱和电解质失衡[1-4]
治疗性腹腔穿刺放液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采用穿刺针头连接引流袋,可控地(采用夹螺旋 输液夹调 节)和连续地自动引流,时间约2~3h引流出3~
4升。
(资料显示:日放腹水5000ml以下,不致发生血容量 减少!)
大量腹水患者,可以多次进行治疗性腹腔穿刺放 液,直至腹水基本消失。
治疗性腹腔穿刺放液的方法与要求 有争议的问题: 1、是否需要在术后补充白蛋白?—— 需要! 2、一次性全部放液(Total paracentesis,指一次放液>10L的 彻底放完腹水)是否可行?—— 不可行(造成循环功能严重紊 乱)! 3、是否需要在第一次放腹水时采用小量(<1000ml)?—— 没 有必要!
PMN的不断消亡,没有造成PMN浓缩的条件,故PMN计数不
会造成升高的假象。反之,淋巴细胞等生存期长(受免 疫应答的影响)当利尿剂使腹水逐渐消退时,具备淋巴
细胞等非PMN浓缩的条件,故WBC计数会造成升高的假象。
有研究显示,利尿10kg,可使WBC增加3倍[1]。
1.Hoefs JC: Hepatology,1981:1:249
1 Hoefs JC. J Lab Clin Med 1983;102:260–73. 2 Mauer K, Manzione NC. Dig Dis Sci 1988;33:1208–12. 3 Runyon BA, et al. Ann Int Med 1992;117:215–20.
以腹水的SAAG分类为鉴别标准的常见疾病 高梯度腹水 低梯度腹水
(≥ 11 g/L ) (< 11 g/L )
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 心源性腹水 “混合性”腹水 肝癌(原发或转移) 暴发性肝衰竭 Budd-Chiari综合征 门静脉血栓形成 粘液性水肿 肝小静脉闭锁病 妊娠脂肪肝
腹膜转移癌 结核性腹膜炎 胰源性腹水 肠梗阻或肠梗塞 胆汁性腹水 肾病综合征 手术后的淋巴管漏 结缔组织病引起的浆膜炎
限水问题: 对于大量腹水和伴有低钠血症的患者 应适当限水。 适当限水才能延缓腹水产生速率和减 少产生的量, 特别是对于难治性腹水,输液量严格 控制在1000ml以下, 甚至更少。
1. Bichet D, et al. Ann Int Med 1982;96:413–17.
低钠血症的处理问题: 1.血钠≥126 mmol/l,血清肌酐正常,可使用利尿剂不 限水 2.血钠121–125 mmol/l,可继续用利尿剂或暂停观察 3.血钠≤120 mmol/l,停利尿剂。如此时血清肌酐 增加或>150μmol/l,则需要佳乐施(含琥珀明胶)、海 马西尔(尿素交联明胶)或白蛋白等扩容。由于这些扩 容剂含钠,可能会使腹水加重或更难消退,但与不扩容 而导致的潜在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相比,还是好得多 4.在低钠血症情况下,一些新的ADH拮抗剂(考尼伐坦) 的使用将有助于改善低钠血症
肝硬化腹水的诊治进展
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
据一项追踪调查发现,肝硬化10年后患者腹水发生率达50%[1] 75%的腹水见于肝硬化患者[5]
1.Gines P, et al. Am J Med 1968;44:406–20. 2.Powell WJ, et al.Am J Med 1968;44:406–20. 3.D’Amico G, et al. Dig Dis Sci 1986;31:468–75. 4.Llach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1988;94:482–7. 5.Runyon BA. Diseases of the liver, 7th Ed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3:990–1015.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
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 SAAG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g/L)
= 血清白蛋白含量(g/L)— 腹水白蛋白 含量(g/L)
SAAG ≥ 11(g/L):高梯度腹水,提示存在门 静脉高压,
SAAG < 11(g/L):低梯度腹水,提示为非门静 脉高压腹水。
利尿剂的使用问题:
7、合并使用多巴胺的问题。Bacq等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使用 多巴胺后系统、内脏和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认为,多巴胺不 能增加肝硬化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对难治性腹水的利尿没有 明确的作用。此外,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势必使门静脉系血 流量增加。按照经典的门静脉压形成的关系定律:
⊿P = Q × R
腹水的治疗进展
限钠问题: 此前,为了减少利尿剂的用量和较快地消除腹水。 目前推荐的钠摄入标准是 90 mmol (5.2 g食盐)/天. 过分限纳的缺点: (1)这种限制可能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和一些其他后果 (2)在业已存在低钠血症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血容量过 低 而发生肝肾综合征或肾实质损害 (3)可能降低神经感受器的兴奋性而降低利尿效果和中 枢神经抑制
腹水中性白细胞计数和培养
腹水的中性白细胞计数主要用于感染的确定
应计算多形核白细胞(PMN,即中性白细胞)和淋
巴细胞的数量 细胞计数中的多核白细胞≈ PMN?单核白细胞≈ 淋巴细胞? 肝硬化腹水PMN计数>250个/mm3 是SBP的诊断标 准
采用PMN而不用WBC的理由: 无并发症的肝硬化腹水中的PMN是伴随着液体从门静 脉漏至腹腔的过程中“带”到腹水中的,由于PMN在腹水 中仅能生存2~3天,当利尿剂使腹水逐渐消退时,由于
约50%的血性腹水患者找不到病因[4]
1. Bar-Meir S, Lerner E, Conn HO. Dig Dis Sci 1979;24:136–44. 2 .Runyon BA. Sleisenger &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6th Edition pp1310-1333 3. Runyon BA, et al. Hepatology 1988,8:1104 4. DeSitter L, Rector WG Jr. Am J Gastroenterol 1984;79:13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