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外围区有轨电车规划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大城市外围区有轨电车规划研究-以青

岛市城阳区为例

0 引言

城阳区地处青岛市区北部,是进出青岛市中心必经的陆路综合交通枢纽,是青岛贯通南北的重要支点,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6.92万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8.33亿元。城阳区有轨电车示范线于2016年3月开通,全长

8.77km,车站12座,是山东省目前唯一运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城阳区2017年已编制完成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由于当前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在编、轨道线网规划修编,需重新审视原有轨电车线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符合性,重新协调原有轨电车规划与轨道交通的关系。此外,在全国有轨电车运营客流普遍较低的背景下,更加需要科学规划和发展有轨电车。

1.有轨电车在城阳区的适用性分析

(1)城阳区的客流走廊适宜布设中低运量系统

用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岗位数是影响客流量的重要因素。城阳区受流亭机场限高和自身区位等因素影响,现状及规划用地开发强度均低于东岸城区。规划用地平均容积率(不含流亭机场片区)城阳区约1.50,东岸城区约1.93。城阳区人口岗位密度低于东岸城区。城阳区现状人口岗位密度0.32万/平方公里,明显低于东岸城区的0.72万/平方公里;城阳区规划人口岗位密度0.7万/平方公里,低于东岸城区的0.89万/平方公里。

地铁适宜市域长距离出行,覆盖大客流走廊,连接关键客流集散点,单向高峰客流3.0~6.0万人次/小时。有轨电车适宜城市组团间出行,覆盖次级客流走廊,连接次级客流集散点,辅以轨道交通的衔接与补充作用,有轨电车单向高峰客流0.6~1.5万人次/小时。常规公交主要是保障公共交通的基础服务功能,单

向高峰客流0.3~1.0万人次/小时。结合规划用地开发强度,识别城阳区的城市

客流走廊以中低运量为主,适宜布设有轨电车系统。

(2)道路条件适宜建设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适宜布设于双向六车道以上道路,道路坡度宜小于6%。城阳区26%

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在35m以上,总里程约555km,具备布设有轨电车的条件。96.9%道路坡度低于2%,99.9%道路坡度在6%以下,有轨电车行驶舒适度高,更

加低碳环保。

(3)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多,便于布设有轨电车场站

城阳区低效化利用存量用地规模较大,根据《城阳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初步识别存量用地约102.3km2,其中,可更新用地71.5

km2,可为有轨电车场站布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4)产业优势

城阳区作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开发区主体所在,承载国家级技术创新产业基

地功能,拥有中车四方、庞巴迪、四方有限等整车制造企业,其产业布局包含有

轨电车全产业链。城阳区建设有轨电车项目可以与其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相互借力,共促发展。

二、明确有轨电车功能定位和规模

(1)明确功能定位

城阳区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城市轨道、现代有轨电车为骨干,常规公

交为基础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主要承担长距离和对外客流出行,覆

盖主要客流走廊;有轨电车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和城阳区内部公共交通出行,发挥

骨干功能,覆盖次要客流走廊,是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

本次规划期限与国土空间规划一致,规划期限至2035年。结合现状出行特

征以及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9年-2035年)、城阳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

城阳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2035年城阳区公共交通出行占全方式的比重达到35%;有轨电车出行占公共交通的比重约22%。

(2)合理测算规模

方法一根据出行需求分析估算:依据城阳区规划人口、出行方式结构和出行需求,结合有轨电车交通方式承担的客运出行量和线网负荷强度指标,估算城阳区有轨电车远期规模宜为100~140km。

方法二采用线网服务范围估算法,根据有轨电车覆盖范围和车站服务半径,估算城阳区有轨电车远期规模宜为113~172km。

三、规划思路

(1)主要分析方法

采用“关联性要素分析法”和“点线面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规划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空间布局结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土地利用、人口岗位分布、客流走廊、客流集散点、道路条件、车辆基地、瓶颈障碍、城镇开发边界等。“点”、“线”、“面”既是三个不同的类别,又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要素。“点”代表局部、个体性的问题,即客流集散点、换乘节点和起终点的分布;“线”代表方向性问题,即轨道交通走廊的布局;“面”代表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即线网的结构和对外出口的分布形态。

(2)主要思路

思路一:支撑空间、服务节点。支撑城阳区战略性空间发展格局,强化城市新中心,打造交通中枢;与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布局进行耦合,串联高校、景区、商业、产业园区等主要功能节点以及红岛站、城阳站、汽车北站等客运枢纽。

思路二:服务人口、岗位集聚区。远期规划地铁线网可覆盖现状人口岗位103.8万、规划人口岗位225.1万,均占55%左右,仍有约45%人口岗位缺乏轨道交通直接覆盖,主要分布在夏庄、环海经济区、高新区北等区域,可利用有轨电车加密轨道交通网,填补公共交通对人口岗位集聚区的服务空白。

思路三:需求导向,覆盖客流走廊。结合规划年客流OD分布蛛网图,识别

出轨道服务薄弱的几个联系方向:白云山片区—城市片区中心—城市新中心;城

阳片区中心—轨道产业园;惜福镇—城市新中心—高新区;河套—红岛—轨道产

业园;夏庄—惜福镇。结合客流分布,识别轨道网覆盖不足的客流走廊,主要包括:王沙路、黑龙江路、长城路、204国道、双元路、长江路、宝源路、聚贤桥路、锦盛三路、春阳路、文阳路、河东路、仙山路、瑞金路、田海路、文海路等。

思路四:综合道路条件、客流需求、轨道覆盖等条件筛选可选路由集。第一

步明确中、高运量客流走廊;第二步排除规划轨道线网覆盖走廊;第三步筛选满

足敷设条件的道路;第四步综合分析确定有轨电车路由集。

基于有轨电车可选路由集,综合客流OD分布、城市功能节点分布、城镇开

发边界等因素,规划形成“四横四纵”有轨电车线网,共包含7条线路,总长约148.5公里。

四、效果评价

(1)有轨网-地铁网”两网融合”紧密衔接,有轨网“互联互通”。形成

25个“有轨-轨道换乘节点”,实现有轨电车网尽可能与轨道线网无缝衔接换乘,客流互补。形成17个“有轨-有轨换乘节点”,有轨电车线路之间尽可能互联互通。

(2)与轨道线网共同实现城市功能节点全覆盖。规划有轨电车网与轨道线

网共同实现了25个城市功能节点和红岛站、城阳火车站、汽车北站3个交通枢

纽全覆盖。

(3)有效填补了人口岗位集聚区的轨道服务空白。现状人口岗位、规划人

口岗位的轨道覆盖率均约55%,有轨电车+轨道对现状人口岗位、规划人口岗位的

覆盖率分别提升至71%、69%,有轨电车有效填补了夏庄街道、环海经济区、棘洪

滩街道、白云山等片区的服务空白。

五、近期建设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