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讲 动能定理(2)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模版
动能定理教案模版教案标题:动能定理教案模板教案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形式;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形式。
教学难点:1.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例、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科书。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动能的概念,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动能的理解程度;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动能定理吗?有什么应用场景?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动能定理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动能定理的意义和作用;2. 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形式:动能的增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净外力做功。
步骤三:数学表达形式的推导(15分钟)1. 利用示意图和数学推导,向学生解释动能定理数学表达形式的推导过程;2. 强调能量守恒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关系。
步骤四:实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给定问题,并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
步骤五: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与动能定理相关的实验,如小车沿斜面滑动的实验;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验结果。
步骤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动能定理的概念、原理和数学表达形式;2. 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定理在其他物理学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动能定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运动学等;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探究动能定理与其他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2.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3.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动能定理教案大学物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运动学、动力学等领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2)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动能定理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2. 动能定理的推导(1)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3)运用数学工具,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 动能定理的应用(1)分析动能定理在运动学中的应用,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2)分析动能定理在动力学中的应用,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推导过程。
(2)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推导过程。
(2)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动能定理教案
一、课时安排
本课时安排为一节课,约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定义;
2. 动能定理的公式及推导;
3. 动能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示例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例演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动能定理相关的练习题。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
1. 小明用力推动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使其加速度为4m/s²,求物体所具有的动能。
2. 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从高度为20m的斜面上滑下,滑到底部时速度为10m/s,求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变化量。
六、教学反馈
1. 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讲解来检验学生对动能定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一次简短的复习,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情况。
七、教学注意事项
1.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重点讲解动能定理的公式及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动能定理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篇1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第4讲动能定理1教案
动能定理(1)一、知识清单1. 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用E k 表示。
(2)公式:E k =½mv 2,单位:J.(3)对动能的理解①动能是一个状态量。
②动能是相对量。
因为速度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因此动能与参考系的选取也密切相关。
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③动能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只有为正值,没有负值。
(4)动能的变化:△E k =½mv 22-½mv 12△E k >0,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 △E k <0,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少。
2. 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量.(2)表达式:W =12mv 22-12mv 21=E k2-E k1. (3)理解: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表明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4)适用条件: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5)应用技巧:若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整个过程考虑.[思维深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2)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5)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3.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4.优先应用动能定理的问题①不涉及加速度、时间的问题.②有多个物理过程且不需要研究整个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问题.③变力做功的问题.④含有F、l、m、v、W、E k等物理量的力学问题.5.动能定理与图像结合问题的分析方法(1)首先看清楚所给图像的种类(如v-t图像、F-x图像、E k-x图像等)。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高三一轮复习课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和电磁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复杂的多过程问题以及变力做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复杂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梳理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 运动 而具有的能。
2.表达式:E k =12mv 2. (3)单位:焦耳,1 J =1 N ·m =1 kg ·m 2/s 2.(4)矢标性: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
(5)状态量:动能是状态量,因为v 是瞬时速度。
二、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合=12mv 22-12mv 12=E k2-E k1. . 3.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4.适用范围(1) 动能定理适用不同的运动轨迹,既适用于 直线 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 运动.(2) 动能定理适用不同性质的力,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变力 做功.(3) 各个力的作用阶段可以不同,既可以是 全过程 作用,也可以是 某个阶段 作用.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 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 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例题讲析:【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AB 底端与半径R=0.4m 的光滑半圆轨道BC 平滑相连,O 为轨道圆心,BC 为圆轨道直径且处于竖直方向,A 、C 两点等高。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动能定理
高考一轮复习——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2.熟练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2)动能定理的应用2、难点:动能定理的应用三、考点点拨:1.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2.应用动能定理应该注意的问题3.动能定理在多体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一)考点扫描1、知识整合(1)动能:①物体由于 运动 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②动能的大小: E k 1 mv 2 。
2③动能是 标量 ,也是状态量。
(2)动能定理:⑴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W 总=ΔE K⑵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 功 和 能 的关系,即外力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 外力做的总功 来度量。
我们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又可以是电场力、磁场力或其他力。
物体动能的变化是指 末动能与初动能的差 。
⑶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运动 。
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变力做功 。
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 以同时做用,也可以 分阶段作用 ,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这些正是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所在。
2、重难点阐释(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的情况:受哪些力?每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然后求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能 E k1 和 E k2ω F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W 合=E k2-E k1 及其它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2)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要点:①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 W 合=E k2-E k1,v 和 s 是想对于同一参考系的。
②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做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③动能定理不仅可以求恒力做功,也可以求变力做功。
在某些问题中由于力 F 的大小发生变化或方向发生变化,中学阶段不能直接利用功的公式 W=FS 来求功,,此时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来求变力做功。
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高一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案曾小康【课 题】动能、动能定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动能和动能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和动量的区别,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推理法。
【教学用具】斜面、滑块、铁球、木球、三角板、小黑板。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功和能2、动量[学生活动] 略[教师小结] 略讲授新课:[引 言] 我们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定性地来看,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将定量地表达物体的动能,同时寻找出决定物体动能变化的物理量。
[板 书] 一、动能[板 书] 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用E K 表示。
[板 书] 2、动能的定量表达:E K =21mv 2[讲 述] 设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恒定水平合外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移动距离s ,速度达v ,则由[板 书] F=ma 和v 2=2as 得F=m ·s v 22,即Fs=21mv 2, [讲 述] 从功和能的关系可知,此式表示F 做功F ·s 使原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具有了跟运动相对应的能量21mv 2。
所以物体的动能:E K =21mv 2[演 示] 定性验证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讲 述] ①把滑块B 放在斜面水平部分,让滑块A 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滑下,与滑块B 相碰推动滑块B 做功,因滑块A 下滑高度不同,与滑块B 相碰时速度不同,对滑块B 做功也不同,可定性看出,滑块A 动能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讲 述] 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A ,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与水平面上的滑块B 相碰推动滑块B 做功,可定性得到,滑块A 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掌握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题目。
3. 能够理解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话题,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推导。
3. 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包括计算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
1. 再次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总结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动能定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提高。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学生的动能定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动能定理的知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动能;
2. 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够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小车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并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变化,并引入动能定理的公式。
练习:让学生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的计算题目练习,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问题。
总结:回顾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课堂讨论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希
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6章 第2讲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新教材)
判断 正误
1.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 ) 2.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 ) 3.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 )
4.合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
体的动能减少.( √ )
方法技巧 提升关键能力
例10 (多选)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质量为0.8 kg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的作 用,在0~6 s内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和该拉力的功率与时间的关系 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 m/s2)
√A.0~6 s内拉力做的功为140 J
B.物体在0~2 s内所受的拉力为4 N C.物体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正确;
因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所以运 其他图像与动能定理的结合
例9 (2018·江苏卷·4)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只小球,小球运动一段时间 后落回地面.忽略空气阻力,该过程中小球的动能Ek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是
√
小球做竖直上抛运动,设初速度为v0,则v=v0-gt 小球的动能 Ek=12mv2,把速度 v 代入得 Ek=12mg2t2-mgv0t+12mv02, Ek与t为二次函数关系,故A正确.
体与弹簧相碰后,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则从开始碰撞到弹簧被压缩至
最短,物体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A.12mv02-μmg(s+x)
B.12mv02-μmgx
C.μmgs
D.μmg(s+x)
根据功的定义式可知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Wf=μmg(s+x),由动能 定理可得-W 弹-Wf=0-12mv02,则 W 弹=12mv02-μmg(s+x),故选项 A 正确.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讲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教案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机车功率P=Fv(1)F是机车的牵引力,不是机车的合力。
(2)在水平面上:匀速行驶时,F=f;加速行驶时,F-f= ma.(3)有的问题中f大小恒定,有的问题中f与速率有关f=kv(或kv2)。
2.模型一以恒定功率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v-t图象和F-t图象如图所示:3.模型二以恒定加速度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v-t图象和F-t图象如图所示:4.三个重要关系式(1)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Pt。
由动能定理:Pt-F阻x=ΔE k.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大小。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达到最大,但速度没有达到最大,即v=错误!<v m=错误!。
(3)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错误!=错误!(式中F min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 阻).5.倾斜、竖直机车启动问题上坡最大速度v m=P/(f+mgsinθ)下坡最大速度v m=P/(f-mgsinθ)竖直提升最大速度v m=P/mg6.汽车行驶中功率、阻力变化引起的图像问题变化原因功率变化阻力变化功率P变大功率P变小阻力变大阻力变小速度变化牵引力变化v—t图mgP/vθ(mgsinθP/vfθ(mgsinθP/vfF-t 图7. 机车启动a-1/v 图像和F —1/v 图像问题 恒定功率启动a —1/v 图像 恒定加速度启动F —1/v 图像由F -F f =ma ,P =Fv 可得:a =错误!·错误!-错误!, ①斜率k =错误!②纵截距b =-错误!③横截距错误!=P F f①AB 段牵引力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②BC 图线的斜率k 表示功率P ,知BC 段功率不变,牵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③B 点横坐标对应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1/v 0;④C 点横坐标对应运动的最大速度1/v m ,此时牵引力等于阻力。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1讲 功教案
功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功(1)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公式:W=Fl cos α,适用于恒力做功,其中α为F、l方向间的夹角,l为物体发生的位移(相对地面)。
(4)特点①同时性:功的公式中的F和L必须具有同时性:计算力F做功时所发生的位移,必须是在同一个力F持续作用下发生的.②同体性:F和L是对应于同一个物体的。
③无关性: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直线或曲线、匀速或变速)无关,与物体受其他力无关。
功只与F、l及夹角α有关。
④过程量: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作用的物理量,说到功,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在哪一个过程中做的功。
⑤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因此物体所受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其各个分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2.恒力做功3.斜面摩擦力做功的特点4.正功与负功动的方向5. 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方法以例说法 应用动能定理用力F 把小球从A 处缓慢拉到B 处,F 做功为W F ,则有:W F -mgl (1-cos θ)=0,得W F =mgl (1-cos θ) 等值法 轻绳、轻杆两端点受的力做功的数值相等。
若一端为变力而另一端为恒力,则可以通过计算该恒力的功,从而求出该变力的功。
微元法质量为m 的木块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一周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f ·Δx 1+f ·Δx 2+f ·Δx 3+…=f (Δx 1+Δx 2+Δx 3+…)=f ·2πR 平均力法弹簧由伸长x 1被继续拉至伸长x 2的过程中,克服弹力做功W =错误!·(x 2-x 1) 图象法一水平拉力F 0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位移为x 0,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拉力所做的功,W =F 0x 0 6. 总功的计算方法①先求物体的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W 总=F 合l cosα,此法适合恒力做功;②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再求总功W 总=W 1+W 2+…+ W n 。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
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三、教学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的推导。
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
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
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 学情分析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4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动能动能定理一、引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动能、动能定理]二、新课教学(一)1.演示实验:(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①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②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②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③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3.渗透研究方法: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4.出示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大到v2,则:①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Fs)②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③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⑤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挑选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⑥针对学生推理得到的表达式,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据功能关系,F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⑦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b.公式c.动能是标量d.动能的单位:焦(J)(三)动能定理1.我们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E k2-E k1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3.请学生用语言把上式表达式叙述出来.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知道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5.讨论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6.教师讲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四)动能定理的应用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例题,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 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 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2.学生解答上述问题3.抽查有代表性的解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解法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法二:据动能定理得:4.教师讲:上边两种解法分别是: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5.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为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6.学生阅读课文例题的解答过程,概括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③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④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三、巩固练习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 倍.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 倍.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 倍.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 倍.2.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分别向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抛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抛出时两个物体的动能是否相同?动量是否相同?四、小结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 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虽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五、作业六、板书设计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公式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4.单位:焦(J)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公式3.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通常表示为K,其计算公式为:K = 1/2 * m *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的功。
即,ΔK = W其中,Δ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四、教学方法:1. 讲解动能概念和计算方法;2. 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公式;3. 练习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动能的变化和外力的功;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5. 总结:对动能定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检测:1.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为4m/s,求其动能;2. 如果外力对该物体做功20J,求物体的动能变化量;3. 一辆汽车质量为1000kg,速度由10m/s加速到20m/s,求汽车所受的外力功。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2. 学生可尝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弹簧等情况。
八、课后作业:1. 自主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练习;2. 思考如何通过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为动能定理讲解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_教案2.doc1
芜湖县一中物理校内公开课课题:动能与动能定理授课人:张黎授课时间:2014年5月22日授课班级:高一(8)班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芜湖县一中物理组张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初中关于动能的概念。
说一说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并举例说明。
比如:运动的足球动能大于静止的足球。
新课教学:一、动能的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
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1 、、、v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运动的足球落地时,质量为1kg ,运动速度为10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足球的动能。
二、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2221mv 是末动能。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第2讲功率教案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六章第2讲功率教案----7a94e923-6eaf-11ec-a9b1-7cb59b590d7d功率班级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功率(1)定义:工作与完成这些工作所需时间的比率。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受力做功的速度。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①额定功率:机械能够长时间工作的最大功率。
② 实际功率:机器的实际工作功率不得长期大于额定功率。
2.功率计算方法(1)平均功率计算① 使用p=。
②利用p=fvcosα,其中v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瞬时功率的计算① 使用公式P=fvcosα,其中V是时间t的瞬时速度。
②利用公式p=fvf,其中vf为物体的速度v在力f方向上的分速度。
③利用公式p=fvv,其中fv为物体受的外力f在速度v方向上的分力。
[思维深化]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1)由p=,只要知道w和t就可求出任意时刻的功率.()(2)由p=fv,既能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也可以求平均功率.()(3)由p=fv知,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它的功率也可以无限制地增大.()(4)由p=fv知,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3.瞬时功率常见问题水平面直线运动vμm)θfaμθmmgμθ斜面直线运动vmmgvvmgwtwt平抛运动fv0圆周运动拉力f的瞬时功率重力mg的瞬时功率拉推力f的瞬时功率重力mg的瞬时功率4.求解功率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首先,需要澄清所需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2)平均功率与一段时间(或过程)相对应,计算时应明确是哪个力在哪段时间(或过程)内做功的平均功率;(3)计算瞬时功率时,应明确哪个力是哪个时间(或状态)的功率二、例题精讲5.如图3所示,质量为M=2kg的木块处于倾角θ=37°处的斜坡开始从静止处滑动,木块与斜坡之间的动摩擦系数μ=0.5,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m/s,然后,前2S的平均重力功率和2S结束时的瞬时功率分别为()a.48w24wb.24w48wc、 24w12wd.12w24w二6.(多选)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在0~6s内其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和该拉力的功率与时间的图象分别如图8甲、乙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定理(2)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
一、知识清单
1.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1)由于多过程问题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比较复杂,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多过程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但是,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是从总体上把握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并不需要从细节上了解.因此,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分析力的作用是看力做的功,也只需把所有的力做的功累加起来即可.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过程列式,另一种是分段列式.
(3)全过程列式时,涉及重力、弹簧弹力、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功时,要注意运用它们的功能特点:
①重力的功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
②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与路程的乘积.
③弹簧弹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④克服阻力做功W,表示阻力所做负功的大小,在应用动能定理列方程时,摩擦力做功应表示为-W,应注意W前面的符号。
二、例题精讲
2.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地面H高处从静止开始释放,落到地面后继续陷入泥中h深度而停止,设小球受到空气阻力为f,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落地时动能等于mgH
B.小球陷入泥中的过程中克服泥的阻力所做的功小于刚落到地面时的动能
C.整个过程中小球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mg(H+h)
D.小球在泥土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mg(1+错误!)
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在t0时刻撤去力F,其v。
t图像如图2.1。
5所示。
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关于力F的大小和力F做的功W的大小关系式,正确的是()
A.F=μmg B.F=2μmg
C.W=μmgv0t0D.W=错误!
μmgv0t0
4.如图所示,木块从左边斜面的A点自静止开始下滑,经过一段水平面后,又滑上右边斜面并停留在B点.若动摩擦因数处处相等,AB连线与水平面夹角为θ,则木块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不考虑木块在路径转折处碰撞损失的能量)()A.sinθ B.cosθ C.tanθ D.cotθ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O点以初速度v0沿水平面向左运动,小滑块撞击弹簧后被弹簧弹回并最终静止于O点,则运动过程中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
A.错误!mv错误!
B.错误!mv错误!C。
错误!mv错误!D。
错误!mv 错误!
6.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的连
接处都是一段与BC相切的圆弧,BC是水平的,其距离d=0.50 m.盆边缘的高度为h=0。
30 m.在A处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开始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
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的地点到B的距离为()
A.0。
50 m B.0.25 m
C.0.10 m D.0
7.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A点处由静止分别沿长方形ABCD的两个轨道开始下滑,第一次经过粗糙的轨道ABC,到达底端C的速度大小为v1,所用时间为t1;第二次经过粗糙的曲面ADC滑到底端C的速度大小为v2,所用时间为t2,假定球在经过轨道转折点前后速度的大小不变,且球与Ⅰ、Ⅱ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v1和v2,t1和t2的大小关系( )
A、v1〈v2,t1<t2
B、v1=v2,t1〉t2
C、v1=v2,t1=t2
D、v1>v2,t1>t2
三、例题精讲
8.如图所示,竖直固定放置的粗糙斜面AB的下端与光滑的圆弧BCD的B点相切,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圆心O与A、D在同一水平面上,C点为圆弧轨道最低点,∠COB=θ,现在质量为m的小物体从距D点高度为错误!的地方无初速度地释放,已知小物体恰能从D
点进入圆弧轨道.求:
(1)为使小物体不会从A点冲出斜面,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少?
(2)若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错误!,则小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总路程为多少?
(3)小物体通过圆弧轨道最低点C时,对C点的最大压力和最小压力各是多少?
四、自我检测
9.如图1所示,质量m=1 kg、长L=0.8 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
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
现用F=5 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下桌子,力F做的功至少为(g取10 m/s2)( )
A.1 J B.1。
6 J C.2 J D.4 J
10.木块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路面由静止出发,前进了距离s 后立即撤去此恒力,木块沿原方向又前进了2s的距离后才停下.设木块运动的全过程中地面的情况相同,则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f和木块获得的最大动能E km分别为()
A. f=F/2 E km=Fs/2 B。
f=F/2 E km=3Fs/2
C。
f=F/3 E km=2Fs/3 D。
f=2F/3 E km=Fs/3
11.(多选)如图6所示,ABC是一条长轨道,其中AB段为一定倾角的斜面,BC段为水平面.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在A点从静止状态释放,沿斜面滑下.滑块在B点没有能量损失,最后停在C点.A 点与其水平面投影D点的距离为h,滑块与轨道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若再用一沿着轨道方向的力推滑块,使它缓慢地由C点推至A点,则( )
A.推力对滑块做的功为3mgh
B.推力对滑块做的功为2mgh
C.往返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做的功为-2μmg(s1+s2)
D.往返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做的功为-2μmgs1
12.如图所示,AB为错误!圆弧轨道,BC为水平直轨道,圆弧对应的圆的半径为R,BC的长度也是R,一质量为m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从静止开始下落,恰好运动到C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A错误!μmgR B.错误!mgR
C.mgR D.(1-μ)mgR
13.(多选)如图1。
4所示为一滑草场,某条滑道由上下两段高均为h,与水平面倾角分别为45°和37°的滑道组成,滑草车与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质量为m的载人滑草车从坡顶由静止开始
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静止于滑道的底端(不计滑草车在两段滑道交接处的能量损失,sin 37°=0。
6,cos 37°=0。
8).则( )
A.动摩擦因数μ=错误!
B.载人滑草车最大速度为错误!
C.载人滑草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gh
D.载人滑草车在下段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错误!g
14.(多选)如图13所示,固定坡道倾角为θ,顶端距光滑水平面的高度为h,一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质量为m,从坡道顶端由静止滑下,经过底端O点进入水平面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小物块制动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面左侧M处的竖直墙上,弹簧自由伸长时右侧一端恰好位于O点。
已知小物块与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物块在倾斜轨道上运动时,下滑的加速度比上滑的加速度小
B.当小物块压缩弹簧到最短时,物块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C.小物块返回倾斜轨道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错误!h
D.小物块在往返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mgh
1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从高为h处的a点沿圆弧轨道ab滑入水平轨道bc,滑块与两段轨道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滑块在a、c两点时的速度大小均为v,ab段弧长与bc段长度相等.空气阻力不计,则滑块从a到c的运动过程中( )
A.滑块的动能始终保持不变
B.滑块在bc段运动过程中克服阻力做的功一定等于错误!
C.滑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于gh+v2
D.滑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等于错误!
五、自我检测
16.如图所示,竖直面内有一粗糙斜面AB,BCD部分是一个光滑的圆弧面,C为圆弧的最低点,AB正好是圆弧在B点的切线,圆心O 与A、D点在同一高度,∠OAB=37°,圆弧面的半径R=3.6 m,一滑块质量m=5 kg,与AB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5,将滑块由A 点静止释放.求在以后的运动中:(sin 37°=0。
6,cos 37°=0.8,g取10 m/s2)
(1)滑块在AB段上运动的总路程;
(2)在滑块运动过程中,C点受到的压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7.如图8所示,用一块长L1=1。
0 m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0.8 m,长L2=1。
5 m.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夹角θ可在0~60°间调节后固定.将质量m=0。
2 kg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
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
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图8
(1)求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已知sin 37°=0。
6,cos 37°=0。
8)
(3)继续增大θ角,发现θ=53°时物块落地点与墙面的距离最大,求此最大距离x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