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与对策
一、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世界重要汽车厂商纷纷把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中之重。然而繁荣背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产业酝酿着重重危机。产能过剩,就是导致行业发展的最大风险之一。不能充分利用的产能所消耗的成本可能侵蚀损害到企业利润,并削弱降低在中国生产汽车的优势。
中国汽车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参差不齐。目前中国国内拥有汽车整车企业逾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但87%的销售额来自排名前十的汽车厂商,另有超过100家地方小型汽车生产商抢夺其余13%的市场销售份额,这部分小型厂家的生产和盈利能力低下,落后的技术使其产品多数集中在低端市场,市场销售量极低。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的保护,这部分落后产能未被淘汰,是形成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对未来产能规划过于激进,也直接对产能建设造成压力,引爆过剩隐忧。根据对中国主要省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目标的初步统计,预计到2015年末,全国整车规模将超过3,700万辆,已超过2010年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公布的规划总和3,100万辆。2011年,中国各大汽车企业又再纷纷上调已定的2015年产能目标,届时,销售排前十的企业总共将拥有近3,500万辆的产能,加上吉利、比亚迪等第二梯队的规划,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两倍多于2011年的总销售量。一方面是各厂家雄心勃勃,要生产更多的汽车,另一方面市场却趋向平稳,再难消化更多的供给。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公布的数字,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同比增长0.84%和2.45%,增幅为13年来最低水平,显示中国的汽车销售已经回归到一个理性增长的水平,2010年井喷式的增长难以再现。除非中国汽车销量在今后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否则,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面对政府各项鼓励政策的诱惑,各级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圈地建厂,规划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然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整车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均不足1万辆,显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未进入市场大量普及阶段,不顾现状过早投入生产,对资源和资金无疑是一种浪费。中国国家《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要达到100万辆,而根据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车企的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已达到550万辆,远远超过现有的产销水平和国家总体规划。
二、中国政府改变政策抑制汽车产能过剩
将汽车行业列入增量控制名单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产能过剩,是导致汽车业被列入调控名单的原因。业内普遍预期,汽车业被列入增量控制名单,意味着未来中国汽车门槛将提高,汽车准生证将一证难求。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整车制造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自今年1月30日起施行,新《目录》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纳入允许类,在鼓励类中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条目。发改委指出,这项改变,是将投资重点从整车制造转向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
不再推行汽车购买优惠政策
为应对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推出汽车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和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等鼓励措施,有效刺激了汽车的销量,但这三项政策已于2010年末执行完毕,退出市场,其退出效应已直接导致2011年车市转冷、销售低迷。国家有关部门明确表示,前几年国内车市非理性增长过快,政府将不再延续以上三项购车鼓励政策,只会对涉及节能环保的领域提供补贴。
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销量将不会再次出现如2010年般超过30%的疯狂增长,预计今后几年的年增幅在10%左右比较合理。那些已经大量投入到扩建产能项目中的企业,等待他们的是上扬的利润还是闲置的产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地方政府对政绩盲目追求是造成产业结构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对中国汽车的年销售额排行榜和车企生产动向稍作观察比较,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中国汽车行业并不存在整体性的产能过剩,而只是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即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
在汽车生产中,真正的产能过剩指实际产量低于设计产能的70%。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如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等,部分车型市场需求旺盛,工厂加班加点,设备不停运转,其产能利用率远远超过原先的设计产能,实际产量甚至达到120%,接近极限状态,产能不足恰恰是制约这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去这部分企业,仍有上百家中小型汽车生产厂家存在于市场中,其无效产能才是导致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隐患所在。
然而,地方政府对这部分无效产能进行扶持,使其未遭淘汰而继续存在甚至扩张,其背后主因,就是受到政绩观指引以及财税利益的驱使。GDP是地方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而大型汽车集团对地方GDP的拉动规模相当大,自然成为地方政府全力扶持的对象。另外,中国汽车产业的主要税收集中在生产端,汽车产地在哪里,哪里的地方政府就能获取巨大的财税收入,这样的税收结构无形之中推动着地方政府在汽车项目上大干快上。
四、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尚存空间,保持适当产能冗余对行业发展有利
中国目前汽车人均保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数以千万计的无车族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国逐渐进入城镇化阶段,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奠定了汽车销量在未来稳步发展的基础,汽车市场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尤其在二、三线城市,中西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因此,中国汽车销量虽然在短期内增幅收窄,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前几年增长透支的一个理性回调,其中长期的前景还是颇为乐观,值得期待,车企要做好有充足产能应付市场回暖的准备。
纵观30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政府也因为市场波动,曾经阶段性地提出要控制产能,但还未及实施,市场就又一次爆发。众所周知,产能建设从规划、实施到投产,通常需要2-3年时间,在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产能保持15%的“富余”,提前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企业自身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市场竞争都是有利的。对产业发展不利和对市场形成冲击的是大规模的、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五、扭转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地方政府取消行政命令,产能规划应由企业自主
地方政府在汽车产能盲目投资热潮中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给企业下硬指标,定硬任务。事实上,企业冷暖自知,对于产能够不够,他们比政府清楚得多。使地方政府归位,让企业作为市场预测与行业发展规划的主体,自主承担投资和经营风险,实现市场经济中的优胜劣汰,是解决中国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的关键。
另外,有必要重新审视汽车行业的税务结构。将对汽车的征税环节从生产端改为消费端,这样,地方政府对建厂扩产的热情,就会转移到推广市场和促进消费,有利于解决地方产能过剩,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