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首先,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三个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

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商业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

2.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中普惠金融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Honohan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实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实现包容性社会四大功能[3]。Aditi Kapoor提出金融服务应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所有公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4]。董玉峰等人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顺应金融科技浪潮,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2 数字普惠金融测度

Beck等人选取八个指标对金融服务水平现状做评价[6]。Sarma ,Jesim Pais

从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和地理渗透性构建体系[7]。焦瑾璞等人结合中国国情,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首次对

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8]。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

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

度构建体系用于描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概况[1]。

三、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主题

3.1宏观经济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激励区域创新发展[9],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包容性增长。可通过支持电子商务直接助力减贫,或通过涓滴效应间接助力减贫[11],进一步推进平衡发展[10]。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扩大地级市外资利用规模[12]。詹韵秋研

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数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13]。

3.2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要素重塑提升经济效率[14],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转型[15]。多位学者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可直接降低碳强度,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技术影响碳强度[16]。此外,普惠金融发展不同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作用强度不同,且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结

构升级异质性。

3.3居民活动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10]。李建伟等人从宏观视角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优化[16],对于低收入和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且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居民消费结构[17]。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界还是以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主,随着互联网

金融迅速发展,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显得极为紧迫,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

研究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研究对象上。在现有研究中,大多以农村、地级市、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

于中小企业和县域层面研究有待完善。

研究视角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呈现出差异性,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立足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视角,研究作用机制。

风险研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应该

在定量研究方面加强。

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概念论述、影响因素分析等

方面,在后续可以进一步从消费者保护、指标体系改进、风险控制与管理等角度

做扩充。

测度方法上。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测算,

具有一定主观性,可通过采用更加合理的测算方法来构建指标体系。

1

参考文献

[1] 郭峰, 王靖一, 王芳, et al.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

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19(04): 1401-1418.

[2]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03): 6-12.

[3] Patrick H. Measuring Microfinance Access : Building On

Existing Cross-Country Data[M]. 2005.

[4] Kapoor A.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dian economy[J]. Futures, 2014, 56.

[5] 董玉峰, 赵晓明. 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缘起、内涵与构建[J]. 南方金融, 2018(01): 50-56.

[6] Beck T, Demirguc-Kunt A, Peria M S M. Reaching out: 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5(1).

[7] Sarma M, Pais J.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1, 23(5).

[8] 焦瑾璞, 黄亭亭, 汪天都, et al.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15(04): 12-22.

[9] 崔冉, 高玉强, 卢昱辰. 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与区域创新[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02): 36-46.

[10] 周林洁, 韩淋, 修晶.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J]. 南方金融, 2022(04): 70-78.

[11] 梁永堂, 祝扬.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国定扶贫县的实证分析[J]. 产业经济评论: 1-14.

[12] 曹可尔. 数字普惠金融与FDI流入[J]. 国际商务财会, 2022(10): 20-22.

[13] 詹韵秋.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 征信, 2018, 36(08): 51-58.

[14] 陆凤芝, 王群勇. 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升[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3): 34-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