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合集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政策建议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普惠金融正逐渐成为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形态,不仅能够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金融需求,还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

本文将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1.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数字普惠金融是将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结合,通过移动支付、在线借贷、货币等手段,为无法或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目前,全球数字普惠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和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相关和措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2.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前景(1)满足巨大金融服务需求: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亿人口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手段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平等和普惠,能够满足这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2)促进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铺设大量的网络和开设分行,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送到用户的身边,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

三、存在问题1. 数字鸿沟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困难,导致居民无法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居民缺乏数字化能力,无法适应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使用。

2. 安全与隐私问题数字普惠金融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这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问题可能导致用户资金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这也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监管与合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给监管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缺乏合适的监管和法律框架,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威胁。

四、对策建议1. 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络速度。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数字普惠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金融界的研究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全面了解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测度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一直致力于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目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主要有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平台。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为了科学评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方法。

首先,应用普及率是评估数字普惠金融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

此外,金融深化指数和金融便利指数也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中。

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和服务效能。

三、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性,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另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助推了消费升级,促进了消费者信贷市场的发展。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风险管理问题,数字普惠金融需加强对借贷与违约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

其次,数字鸿沟问题也需要解决,包括网络覆盖差异、信息安全以及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不足等。

此外,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

结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测度方法的进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共3篇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共3篇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共3篇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1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数字金融正在崭露头角,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金融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行业。

在数字化、普惠化、智能化、开放化等方面,数字金融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

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数字金融快速普及。

据统计,全球数字金融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球数字金融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人,占全球网民总数的44% 。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数字金融发展迅速,领域不断扩大,各类电商平台和支付工具呈现快速崛起的态势。

其次,数字金融不断创新。

在金融科技方面,新一代的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结合普及的智能设备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数字金融的创新成果在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推荐引擎、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在金融产品方面,互联网保险、基金、信贷等产品开始丰富多样化。

此外,数字金融已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成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数字金融成就在国际金融圈落地生根,被视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金融机构前来合作,如英国的花旗银行,意大利的招商银行等等。

而在全球范围内,数字金融也成为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然而,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首先,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信息安全问题是数字金融的重要问题之一,金融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保障自身安全和保护客户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金融监管困境。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带来了很大挑战,亟需建立监管标准与配套机构。

2023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2023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数字普惠金融定义
数字普惠金融是 指利用数字技术 为普惠群体提供 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强 调金融服务的普 及性和可得性
数字普惠金融旨 在为所有人提供 便捷、高效、安 全的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是 推动普惠金融发 展的重要手段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数字普惠金融的起源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 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趋势 数字普惠金融的挑战与机遇
成功案例二:某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金融机构背景及业务概述
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目标与 策略
实践成果及数据展示
经验教训与未来规划
成功案例三:某科技公司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添加 标题
某科技公司背景介绍:包括公司规模、业务领 域、发展历程等。
添加 标题
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情况:介绍该公司如何 利用科技手段,为小微企业、农民等提供普惠 金融服务,包括贷款、保险、支付等。
添加 标题
业务模式与技术创新:分析该公司数字普惠金 融业务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如大数据风控、会影响:介绍该公司数字普惠金 融业务取得的成效,如贷款规模、客户数量、 服务覆盖范围等,以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等。
添加 标题
经验教训与未来展望:总结该公司数字普惠金 融实践的经验教训,如风险管理、合规挑战等, 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点
添加标题
数字化程度提高:数字普惠金 融在2023年得到了更广泛的应 用,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为 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便捷、更高 效的渠道。
添加标题
服务覆盖面扩大:数字普惠金 融的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为 更多的人群提供了金融服务, 包括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等。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

感谢观看
一、数字金融发展现状
1、数字金融定义与内涵
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实现资金支付、融通、 投资等金融活动的总称。数字金融内涵丰富,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互联 网保险等多个领域。
2、数字金融发展历程
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第三 方支付为代表;第二阶段是金融互联网化,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利用互联网提供线 上服务;第三阶段是数字金融快速发展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极 大地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创新。
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展望
目录
01 一、数字金融发展现 状
03
三、数字金融未来发 展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金融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重 要分支。数字金融依托互联网、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为传统金融业务注入了新 的活力。本次演示将对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详细分析。
四、结论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行业的新兴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在面对挑战与机遇并 存的时代,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政策制定者需不断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为数字金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创新,提升服务 水平;消费者应提高金融素养,合理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 现数字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数字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技术进步
未来,数字金融将更加依赖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这些技术将 帮助数字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例如,区 块链技术可应用于金融交易记录的存储与验证,减少欺诈行为;人工智能可协助 金融机构进行客户画像、信用评估等工作。
2、完善市场机制
3、数字金融应用现状
数字金融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第三方支付已经普及到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P2P网贷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互联网保险产 品种类丰富,满足了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首先,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阐述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等相关概念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为线下普惠金融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数字普惠金融新时期三个阶段,并梳理总结每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分析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主要研究结论;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高度概括。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减贫效应;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同时明确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指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旗帜鲜明地要求“增强金融普惠性”。

一、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1.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传统金融的内涵一般指资金融通,包括由金融工具、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构成的金融体系。

传统金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小微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绩效目标实现问题,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融资难度大、融资成本高成为制约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传统经济理论来看,资本越少,得到的边际回报越高,但由于风险不确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交易成本缺乏等原因,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边际回报曲线出现了变化。

基于上述现实困境和基本理论,普惠金融得以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的最新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的最新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是科技赋能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的门槛,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边界,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研究,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促进效应、乡村减贫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创新创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七个方面进行归纳评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总结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一个展望。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乡村减贫;创新创业;消费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5-0102-07曲晓东,李苹绣(广东东软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收稿日期:2022-08-01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Q N C X 081);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2020W T SC X 112);2020年广东东软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X K Y T D 01)作者简介:曲晓东(1984-),男,吉林梅河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科技;李苹绣(1983-),女,湖南郴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

一、引言2016年9月G 20杭州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di gi t ali ncl usi ve f i nance )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数字普惠金融的前身是“普惠金融”(i ncl us i ve f i nance ),由联合国在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上首次提出,倡导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所以普惠金融又被称为“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以可负担的成本,持续地为社会经济体中那些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贫困人口、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体现金融服务广泛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和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和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和展望林玲(福州工商学院,福州350715)摘要: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支持开篇,随后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水平测度、效用和对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希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097-03收稿日期:2021-01-12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9484);福建省本科高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90172)作者简介:林玲(1988-),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在数字普惠金融提出之前,普惠金融已经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学界陆陆续续展开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研究,我国也不例外。

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被正式列出。

2016年1月,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又将数字化新兴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指引。

2016年3月,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填补基础金融服务空白,鼓励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业务。

2016年6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利用大数据以及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正在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2016年9月,鉴于数字化在普惠金融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及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孵化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在G20国际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此来指导其在各国的具体行为。

在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数字普惠金融必将打破重重壁垒,引领世界范围内各阶层和群体平等共享金融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

首先,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三个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
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商业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
2.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中普惠金融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

Honohan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实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实现包容性社会四大功能[3]。

Aditi Kapoor提出金融服务应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所有公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4]。

董玉峰等人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顺应金融科技浪潮,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2 数字普惠金融测度
Beck等人选取八个指标对金融服务水平现状做评价[6]。

Sarma ,Jesim Pais
从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和地理渗透性构建体系[7]。

焦瑾璞等人结合中国国情,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首次对
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8]。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
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
度构建体系用于描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概况[1]。

三、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主题
3.1宏观经济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激励区域创新发展[9],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包容性增长。

可通过支持电子商务直接助力减贫,或通过涓滴效应间接助力减贫[11],进一步推进平衡发展[10]。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扩大地级市外资利用规模[12]。

詹韵秋研
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数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13]。

3.2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要素重塑提升经济效率[14],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转型[15]。

多位学者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可直接降低碳强度,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技术影响碳强度[16]。

此外,普惠金融发展不同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作用强度不同,且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结
构升级异质性。

3.3居民活动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10]。

李建伟等人从宏观视角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优化[16],对于低收入和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且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居民消费结构[17]。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界还是以北京大学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主,随着互联网
金融迅速发展,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显得极为紧迫,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
研究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研究对象上。

在现有研究中,大多以农村、地级市、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
于中小企业和县域层面研究有待完善。

研究视角上。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呈现出差异性,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立足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视角,研究作用机制。

风险研究方面。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应该
在定量研究方面加强。

研究内容上。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概念论述、影响因素分析等
方面,在后续可以进一步从消费者保护、指标体系改进、风险控制与管理等角度
做扩充。

测度方法上。

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测算,
具有一定主观性,可通过采用更加合理的测算方法来构建指标体系。

1
参考文献
[1] 郭峰, 王靖一, 王芳, et al.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
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19(04): 1401-1418.
[2]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03): 6-12.
[3] Patrick H. Measuring Microfinance Access : Building On
Existing Cross-Country Data[M]. 2005.
[4] Kapoor A.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dian economy[J]. Futures, 2014, 56.
[5] 董玉峰, 赵晓明. 负责任的数字普惠金融:缘起、内涵与构建[J]. 南方金融, 2018(01): 50-56.
[6] Beck T, Demirguc-Kunt A, Peria M S M. Reaching out: 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5(1).
[7] Sarma M, Pais J.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1, 23(5).
[8] 焦瑾璞, 黄亭亭, 汪天都, et al.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15(04): 12-22.
[9] 崔冉, 高玉强, 卢昱辰. 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与区域创新[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02): 36-46.
[10] 周林洁, 韩淋, 修晶.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J]. 南方金融, 2022(04): 70-78.
[11] 梁永堂, 祝扬.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国定扶贫县的实证分析[J]. 产业经济评论: 1-14.
[12] 曹可尔. 数字普惠金融与FDI流入[J]. 国际商务财会, 2022(10): 20-22.
[13] 詹韵秋.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J]. 征信, 2018, 36(08): 51-58.
[14] 陆凤芝, 王群勇. 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升[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3): 34-47.
[15] 吴本健, 王饶娆, 张玉. 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型城镇化[J]. 金融教育研究, 2022, 35(04): 17-27.
[16] 李建伟, 崔传浩, 王薇. 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增强了“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基于居民消费升级视角[J]. 财会月刊, 2022(12): 137-146.
[17] 邹新月, 王旺.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0, 35(04): 133-145.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