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通史专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实战训练)——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练】1.北宋初期,“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
其中为防止唐末藩镇割据而采取的措施是( )A.增设通判B.崇文抑武C.分割相权D.强干弱枝2.“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宋朝的这一政治体制旨在( )A.防范武将专权B.有效分权制衡C.加强君主专制D.优化基层管理3.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所致B.北方少数民族南侵C.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和赔款D.政府财政入不敷出4.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二虏”指的是( )A.辽与西夏B.辽与金C.西夏与金D.蒙古与金5.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
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6.《宋会要》记载,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规定每方差大甲头二人,以本方上户充”,与官吏一同清丈田地。
这反映出方田均税法( )A.利于地主与官员的制衡B.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C.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D.遭到了顽固势力反对7.中国文人山水画强调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
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而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作者的主观意识B.宋朝重文轻武C.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宋偏安一隅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
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
“有司议罪,唯当守法”。
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与 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民族矛盾尖锐,但“和”是 对外关 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
系速 社会关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
系 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也相对松弛等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
崇文抑武、转运使、二 必修: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
(3)影响 ①积极性:强化了__中__央__集_权_____,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__行__政_效__率_____,助 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5 课】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
府三司制、通判、台谏 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
合一、庆历新政、王安 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
石变法、南、北面官、 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
猛安谋克、澶渊之盟、 的重要作用
岁币、岁赐、靖康之变、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
选择性必修: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绍兴和议、行
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全国经济 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被打破,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
济发展到空前水平;边境贸易和海上贸易发展 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朝基本成熟;宋代程 思想 朱理学地位确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 文化 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
[提能升华]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 守内 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 虚外 胁。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 是屡战屡败
中国古代史专题九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九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
”“禁军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
”这表明宋代的目的是()A.崇文抑武,加强集权B.守内虚外,防止割据C.精兵简政,提高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2.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这说明朱熹认为北宋制度设计()A.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B.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C.州郡财赋由中央掌握加强集权D.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局面3.虽然宋太祖已开始任用文臣,但至开宝五年(972年),宋朝统治下的共235个州府、1334个县中,地方长官仍大都来自武将,“刺史皆以军功拜……以刺史任武夫”,甚至在武将与监军发生矛盾冲突时,宋太祖更相信武将。
这表明,宋代初年()A.地方管理受历史因素影响B.武职官员占据绝对优势C.崇文抑武的政策尚未确立D.地方监军很难发挥作用4.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此举旨在()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分化事权以加强集权5.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许诺每年给辽“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1042年,双方商议关南地界时,北宋为了请和,又答应每年再向辽朝增纳绢十万匹、银十万两。
北宋意在()A.扩大朝贡贸易的规模B.增强契丹的军事力量C.推动契丹的华夏认同D.维持宋辽之间的和平6.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的和议表。
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7.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B.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C.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③改变旧的土地制度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制据、政局动荡的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具体措施不包括()A.文官担任知州B.设诸路转运司C.建立刺史制度D.设立“四监司”5.苏辙说到王安石的“青苗法”时指出:“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这反映了变法失败的哪一方面的原因A.改革损害了大贵族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B.改革在新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没有遵循有利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D.改革者没有远见卓识,不坚决、不彻底、不注重实效6.王安石募役法推行后,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
这表明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7.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
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
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D.消除周边政权威胁8.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
”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A.活跃边疆地区经济B.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C.稳定国内和平局势D.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9.北宋太宗时期,在枢密院历任长贰之职(正副职位)的19人之中,与太宗藩邸具有渊源关系的一共6人,居三分之一;不过,若从曾经独自担任枢密院首长的官员来看,却共有5人之多。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单选题)1.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近世说”,该理论认为唐宋时期政治上表现为贵族政治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兴起,君主由贵族阶级的共有物,到近世成为全体臣民的共有物、绝对权力的主体。
据此分析指出“唐宋近世说”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政治上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B.经济上官员们抑制土地兼并C.文化上文学艺术逐渐抽象化D.社会上市民阶层逐渐萎缩化2.有学者认为,古代最理想的行政架构是汉代,只有朝廷、郡和县三级。
主要的行政资源集聚在地方,所以汉代是“管官的官少,管民的官多”的典型。
但这种地方政治架构,从宋代开始就变得不理想。
这是因为宋代()A.地方行政事务的相对减少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减弱D.中央机构的拆分和地方区划减少3.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据此可知,市易法()A.大大缩小宋代社会贫富差距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4.北宋张方平曾论京师谓:“今之京师,古所谓陈留,天下四冲八达之地,非如函秦洛宅,形胜足恃。
……(京师)大体利漕运而赡师旅,依重师而为国也。
则是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他强调的是()A.北宋扩兵的必要性B.地理形势的国防价值C.统治危机初见端倪D.汴河漕运的战略意义5.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
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
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君权相权的失衡C.稳固君位的考量D.太学清议的悲剧6.毛泽东在给友人萧子升的书信中说到,王安石变法“欲行其意而托于古…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 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
北宋这一状况( )A.导致财政负担重B.完善了中央机构C.提高了行政效率D.提升了官员素质2.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主要是因为( )A.人口数量的增加B.选官制度的改革C.政治环境的改变D.经济结构的变化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会出现花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最早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4.读图,下图中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A.军事监察财政B.财政监察军事C.监察军事财政D.财政军事监察5.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
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领兵作战B.维护贸易C.批复奏章D.强买强卖6.“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7.《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据此可知,三司设立的主要功用是( )A.规范地方行政B.分散中枢权力C.提升监察能力D.抬高文官地位8.以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阁臣之职,止是票拟”②“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③“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④“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宋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然而在民间却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民间形成此谚语的原因是()A.宋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宋朝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2.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3.宋朝“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财赋之数”“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以供邦国之用”的机构是()A.中书门下B.政事堂C.三司D.枢密院4.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D.地方实权的扩大5.“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B.唐朝人C.宋朝人D.清朝人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7.据统计,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
这一做法()A.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B.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C.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国策8.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吉林长春)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
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
这一变化表明( )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2.(2023·云南鹤庆)辽太宗、圣宗、兴宗统治时期,政府不但下令“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还屡次要求各级官员“劝农桑、教纺绩”;除儒家经典外,《贞观政要》《五代史》等汉文典籍也在这一时期被翻译为契丹文。
这些现象表明,契丹统治者( ) A.重视吸收中原的治理经验B.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C.在东北推广农耕生产方式D.对民族交融态度比较消极3.当蒙古、色目的胜利者在江南歇下马时,纷纷“舍弓马而习诗书”,如戍守建昌(今江西永修)的抄儿赤家庭,本是武将出身,到第三代时“从郡人李宗哲进士业,而有声誉”,从此弃武从文,诗礼传家。
这反映了元代( )A.民族间的嫌隙逐渐消除B.蒙古族的汉化进程完成C.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D.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
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5.(2023·广东肇庆)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
据此可知,青苗钱(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6.(2023·云南昆明)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 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
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 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难点 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 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效预防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同时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理学的兴起; 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宋辽和议 (1)背景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南下,逼迫北宋签约(澶渊之盟) (2)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设置榷场,开 展互市) (3)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 ②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③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⑤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⑥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影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练习一、选择题1.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
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
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2.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
这种变化(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3.宋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
据此可知,宋朝( ) A.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C.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D.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4.北宋中期,“今势家巨室,以不输(上缴)王赋为能,相习成风,而有司(官吏)惟困弱小户之是征”。
这一状况( ) A.危及封建统治秩序B.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C.导致社会阶级对立D.易造成地方割据隐患5.下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
据此可知辽( )谥号谥号辽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辽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辽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辽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辽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辽穆宗孝安敬正皇帝辽道宗仁圣大孝文皇帝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C.深受汉族传统伦理影响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6.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
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
这是因为( )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7. 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
第06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练习)(学生版) 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0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6)1.【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
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
上述措施()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B.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
这一措施()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3.【王安石变法】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
这项措施()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4.【王安石变法】北宋政府铸造的货币先由直属皇室的内藏库收拢,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
北宋中期,王安石进行变法,司农寺成为同皇室内藏库一样的财政管理中心,主管朝廷钱物,朝廷财赋“虽天子不得而用”。
这一变化()A.造成了中枢机构的臃肿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保障了政府的有序运行D.构成对专制皇权的威胁5.【辽与西夏】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废除中原王朝唐朝、宋朝给他先辈的赐姓,"自号嵬名吾祖",并要求其他大贵族也回归党项姓氏。
上述举措()A.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B.削弱了贵族势力C.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D.打击了门阀士族6.【辽与西夏】在西夏,骆驼的重要性可以与马并列,甚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广泛用于战争、运输和耕地。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2024·广西柳州·一模)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敝”;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B.边防压力日益增加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D.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2024·山东淄博·三模)“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A.书法艺术成熟B.贵族政治发展C.商品经济繁荣D.重文轻武国策3.(2024·湖南长沙·三模)如图为北宋一条粮食运输示意图。
据此可推知,北宋()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4.(2024·湖南长沙·二模)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复习历史时总结的一张示意图。
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A.尚书省、参知政事、刑狱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C.南书房、门下侍郎、警卫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5.(2024·北京昌平·二模)以下是有关宋代设置“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通判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宋代中央官员数量众多C.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五代D.宋初重视制约地方权力6.(2024·四川内江·三模)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时间北宋初(960年) 景德(1004-1007年)皇佑(1049-1053年)南宋庆元(1195—1201年)职数(人) 五千一万多两万多四万余A.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乡村基层治理增强C.统治范围日益扩大D.世家大族荫袭严重7.(2024·北京东城·二模)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王拱辰、欧阳修同榜登科,都被参知政事薛奎招为女婿。
中国古代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专题练习-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专题练习-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2021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专题复习一、单选题1.南宋时,人们题诗讽刺好养鹁鸽的赵构:“鹁鸽飞腾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功夫。
何如养个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帝书。
”下列事件与这首诗相关联的是A.“靖康之变”B.“宋夏和议”C.“辽宋和议”D.“绍兴和议2.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
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
这一转变意在A.重塑本朝正统地位B.承认对外战争受挫C.强化中央政府权威D.推动国内政策转向3.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
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4.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
宋初为了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A.派文臣任知州B.设置参知政事C.派三司使出任地方D.设置刺史巡视地方5.“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西夏D.南宋和金6.中国古代的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服务君主专利,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了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下列属于这一制度的机构是A.尚书令B.门下省C.通判D.布政司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枢密副使D.知府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9.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9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2023·四川高三校联考阶段考]《宋史》记载的60位外戚中,任禁军管理机构三衙长官或地区性统兵官的占41.7%;43位宦臣中,担任军职的占90%,领兵打仗的占41.8%。
但后来一些历史论著在研究宋代“祖宗之法”时,却揭示出防止外戚、宗室、宦官等干政取得了突出成效。
据此判断( )A.祖宗之法不为正史采信B.宋朝变革的风气浓厚C.两类叙述必有一方失据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2023·山东淄博高三三模]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
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
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 )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3.宋人评价当时的政治制度时说:“戎酋之降非末节也,而中书初不预知;元昊之叛非小事也,而边奏皆不关中书……主民而知兵,此固关天下之大计。
”该评价旨在说明宋代的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权力 B.防范了宰相擅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存在着分权弊端4.[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北宋初年,山东登州港成为宋与高丽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随着辽朝对北宋的军事压力日益加重,宋人怀疑高丽使者将山川地貌、国内形势等情报向辽朝泄露,从而关闭登州港,实行“海禁”;直至宋廷制定“联丽抗辽”政策,才取消“海禁”政策。
这表明北宋时期( )A.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强化B.宋辽之间边境贸易逐渐萎缩C.海洋政策受政治形势影响较大D.边患加剧黄河流域经济衰退5.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哪一和约( )A.宋辽和议 B.绍兴和议C.澶渊之盟 D.宋夏和议6.《梦溪笔谈》记载:(北宋)皇佑二年,江浙地区突发饥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通史专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
这一变化()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2.(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
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
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时人评价道“知有私室而不知有公朝”。
由此可以推知,宋宁宗时期()A.变革制度有效抑制武将势力B.权相专横改变政务处理机制C.君主权力受到冲击渐趋弱化D.权力集中有效提高行政效率4.(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孝宗这些做法有利于()A.保障国家决策正确B.强化中央集权趋势C.把控朝廷中枢权力D.提高国家行政效率5.(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A.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B.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6.(四川省自贡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欲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来工作,“安石屡引疾乞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一而再,再而三请病假;神宗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多次推辞,最后神宗“诏以告置光怀中,光不得已乃受”。
可见北宋时期()A.士人普遍孤傲清高B.君主权威日益下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D.群臣结党制约皇权7.(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3届高三一诊历史试题)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
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
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8.(湖南省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五)历史试题)下表为部分唐宋时期诗歌摘录。
这一部分诗歌诗歌出处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陈瑉《临刑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A.蕴含一定的处世哲学思辨B.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C.反映出整顿吏治态度坚决D.侧重于表达对时局的忧虑9.(浙江省云峰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郑思肖,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
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
他在其代表作《墨兰图》(如图)上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
这反映出当时A.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浓厚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影响C.以兰花为重的文人意趣D.风俗绘画体现家国之殇10.(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如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画中四人分别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
画家在题跋里写道:“自王公大人下至牛童马走、妾妇稗官之口,无不称道其武勇忠义君子”。
这幅艺术作品①寄托画家的爱国情怀②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蕴含文化的时代价值④有利于南北文化融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11.(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时练习(2))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文学风格的发展B.主流思想的演变C.统治政策的需要D.民族矛盾的尖锐12.(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
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
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13.(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
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
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
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
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
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14.(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采纳王安石建议,开始实行“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县必须仔细调查当地荒田与水利状况,拟定详细兴修计划,州级官府要严格审核,提出意见并上报。
任何民户均可向官府陈述水利兴修意见或主动承包水利兴修,按其功利大小获得酬奖甚至授官。
居民须按户等出工出料,否则将受严惩。
若财力不足,官府可贷以利息低、归还期长的青苗钱。
此法实行后,国家垦田面积扩大、土质得到改善,也出现了新的水利著作和治水工具。
熙丰时期,官府修浚河流的总数与年平均数皆为北宋历代最高。
——据漆侠《王安石变法》等【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农田水利法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时,“邮传”职能由“递铺”专门承担,而且比较密集,有利于保证文书的及时传送,提升国家行政效率,A项正确;“递铺”为新设机构,并且较为密集,不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排除B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加强各地民众的联系,排除C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促进各地商品交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由材料中“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可知这一宴会的本质,即将“曲宴”与“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之间“搭桥”,而其“搭桥”的关键在于明确表中曲宴人员变化。
表中曲宴人员变化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从武将到文臣,这反映出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的逐渐确立,这也反映了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C项正确;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是指阶级间的变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是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思想、组织、程序等完善,并非体现在文官地位提高上,排除B项;中国古代史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如一,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B【详解】据材料“两宋时,中枢政治运作通常以君主朝堂听政形式进行。
但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可知,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因而造成史弥远专权,对南宋中后期政局影响十分重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武将势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宋宁宗常不临朝,重用史弥远为宰相并长期兼任枢密长官,文书奏状多直达于史弥远”,未涉及君主权力受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B 项。
4.【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
”可见宋代的宰相数量较多,且提倡宰臣之间可以发表不同政见,并对宰臣进行制约,这些做法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把控朝廷中枢权力,C项正确;“保障国家决策正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趋势强化,排除B 项;孝宗这些做法主要为了制约相权,强化皇权,并非一定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C项。
5.【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加强对农业、军事、商业等方面的控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并不是其失败原因,排除B项;宋代社会经济结构仍然是农业为主,排除D项。
故选C 项。
6.【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多次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工作,还多次提拔司马光,这说明统治者爱惜人才,为士人参政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士人普遍孤傲清高,排除A项;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君主权威日益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群臣结党,排除D项。
故选C项。
7.【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可知,辽金时代统治下的汉人具有胡化倾向,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族胡化,而少数民族封建化强调汉化,排除A项;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民族矛盾,排除D项。
故选B项。
8.【答案】A【详解】材料表明这几首诗歌都结合作者生平境遇与所见所闻创作而成,体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反思,蘊含一定的处世哲学思辨,A项正确;材料并非共同表达诗人对官场、吏治及时局的态度,排除BCD项。
故选A项。
9.【答案】B【详解】根据“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与国家的兴亡有关,而“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