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课标要求 1.生疏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生疏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定位 1.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进展的表现。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3.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主题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进展1.农业的进展概念阐释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帮助的经济结构。

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

随着生产力的进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

2.手工业的进展3.商业和城市的富强概念阐释榷场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

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4.经济重心南移思维点拨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进展及政局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渐渐转移。

视角1宋代商业的进展材料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

……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进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消灭瓦子(特地的消遣场所);服务业发达;夜市富强。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训练

课题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宋代某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能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错误。

2.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边境贸易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故A错误;布帛、茶叶等换马可以促进布帛、茶叶的商品化,有利于宋代商品市场的拓展,故B错误,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边境贸易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错误。

3.(2021·洛阳模拟)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

这表明北宋时期( )A.商业经营环境相对宽松B.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解析】选A。

根据材料“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可知,北宋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垄断控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控制,但并未显示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B;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排除C;材料只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不能得出政府财政困难的结论,排除D。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通史专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通史专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通史专练——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下图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

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A.崇尚佛教文化B.民族矛盾尖锐C.借鉴汉族制度D.推行蕃汉分治2.(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一)历史试题)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这些举措()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3.(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认为辽南京(今北京)是契丹人担心被中原政权再次收复而设,它显示的是辽对其南界的固守;金中都则是女真人出于既顾及北方根本,又而向中原地区的战略而立,它表明了金朝将政治文化中心主动南移;元大都的崛起,则是蒙古人进而将其作为从西北到东南控制全国的政治枢纽的产物。

这一论述表明辽宋夏金元时期()A.少数民族不断进步B.区域经济迅速发展C.边疆开发条件成熟D.政治制度浙趋严密4.(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历史试题)《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

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

”由此可知()A.榷场贸易是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C.宋加强了对西夏有效管理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5.(江苏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六))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阶段特征】辽宋夏金元(10世纪初至14世纪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走向统一:由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2.中央集权:宋代分化事权,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中央集权加强3.民族交融:各民族呈现交融的趋势1.经济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2.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海外贸易: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繁荣1.儒学发展: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2.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到实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3.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拔高练习】1.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

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 )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

自是遂以为例”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北宋中期,王安石对基层社会组织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他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并接受军事训练。

这一措施( )A.带有“兵农合一”的色彩B.消除了农民起义的根源C.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储备D.平衡了农户的赋役负担3.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

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

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君权相权的失衡C.稳固君位的考量D.太学清议的悲剧4.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文化+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文化+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

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3.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服役的“人力”和“女使”,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

他们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和去留的决定权,法律禁止强雇人或强制人为奴婢,严禁主家以私刑惩治奴婢。

这表明当时()A.新的生产关系形成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C.法律维护奴婢权益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4.在宋代,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

这反映出()A.城市发展推动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空间C.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D.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分布5.金初用辽、宋旧钱。

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

这说明商业的发展()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D.促进了货币的发展6.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 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7.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外“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型客栈)以及城内的“孙羊正店”(高规格的豪华酒店)门口都竖立着书写店铺名称的“灯箱”。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 含答案解析

考点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

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

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说明绍兴府的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项;朱熹作为官员调查问题不能反映理学精神,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种麦”说明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说明注重对土地进行治理,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这体现了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

2.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

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政府出台了较为严格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可知,政府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业立法,排除B项;中国古代政府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排除C项;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土地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转为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转为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

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

这反映出唐宋时期()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世家大族向科举文官、地方士人精英转变,这说明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出制度创新对社会力量变迁的影响,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六 中华文明的多元繁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六 中华文明的多元繁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1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 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 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 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 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 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 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 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
二、两宋时期的政治建制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六 中华文明的多元繁荣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特征】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主题一: 政权并立与官僚制度的成熟
一、政权的更替
1.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 城,史称北宋。
克烈部
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 西辽

西夏
一、政权的更替
4.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统一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 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祖冬, 旦旦逐猎,乃其生涯。
——《蒙枢备录》
一、政权的更替
4.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建立
后北的统一方针。 ②影响: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
局面,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
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 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
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 结束。
一、政权的更替
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 立,时战时和的复杂政治格局。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北面官
南面官
官吏来源
契丹人
汉人为主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

元朝时,将郊祀中核心的三祭酒仪式,从中原传统的三祭酒,改为中原酒、西域葡萄酒、蒙古马奶酒各祭一爵。

这一做法()A.促进了汉族对草原文明认同B.延续了蒙古族传统习俗C.彰显了元朝政治文化多元性D.实现了华夏文化的重构2.辽、宋、金均依据“天下秩序”,各自建立了涵盖西夏、大理、吐蕃等“朝贡者”在内的朝贡体系,同时规定使节朝见时要行跪拜礼,其中宋仪要求十八拜,辽、金仪要求十七拜。

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加强B.宋朝长期主导政治格局C.政权对峙加剧民族隔阂D.华夏观念影响逐渐削弱3.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但文化交流频繁。

江南经济发达,风景秀丽,北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

而南人大多以“游孔林”、“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

这表明()A.元朝民族文化交融客观存在B.北人南往的主因是尊崇儒术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D.国家政策阻碍了文化的交流4.在西夏,骆驼的重要性可以与马并列,甚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广泛用于战争、运输和耕地。

西夏群牧司明确规定“旧驯之公骆驼年年当分离,当托付行宫司,人杂分用中”。

西夏这些做法缘于()A.国家制度B.地理环境C.经济形式D.民族信仰5.宋朝官方设立的救助机构覆盖范围多局限于城市。

乡村基层所存在的只是临时的突发事件救济,但这类救济也难有保障,官员面对乡村灾荒的逐级请示,往往会耽误救灾的最佳时机。

因此,广大乡村地区俨然被排除在“福利国家”之外。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市镇经济的逐渐兴起C.乡约自治的日益成熟D.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6.宋朝下诏改天下诸路提点刑狱为劝农司副使兼提点刑狱公事,不久,又“诏知开封、河南、应天府自今并兼畿内劝农使”,从此,宋代各级地方长官均兼一地之劝农使逐渐形成制度。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保障京畿粮食供给B.分散地方权力C.加强地方司法监督D.推动农业发展7.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第13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变化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第13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变化

第13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变化命题点1 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现象(2023·高考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选B。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夜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当时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故B项正确。

玉米和红薯是在明朝传入我国的,排除A项;北宋时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铜钱,且晚清时,政府才开始铸造银元,排除C项;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北宋都城位于北方,且宋朝仁宗时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排除D项。

命题点2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022·高考河北卷)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

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

材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都市商业繁盛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D.海外贸易发达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都城临安水路沿岸本地铺户、外来客商租用存放货物的塌房多,主要反映南宋都城贸易数量大,商业发达,故选B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旅安全保障、海外贸易等材料均未有明确信息体现,排除A、C、D三项。

命题点3 宋代纺织业发展的特点(2022·高考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解析:选B。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1.(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

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

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2020·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3.(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4.(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

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

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

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5.(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6.(2022·江苏南京质检·江南经济的发展)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描写宋元时期江南地区人们到处找地种的情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佃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济南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

这反映了当时()A.相权逐渐削弱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丞相干预朝政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2.(2022·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大联考) 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

”这一论断旨在()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4.(2022·枣庄二模)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变化反映了()A.重农抑商观念的强化B.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农业经济地位的提升D.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5.(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

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岁可省江、淮漕(粮)百余万(石)。

”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A.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必要性B.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C.元朝重视发展北方的农业D.明朝的赋税仰仗南北漕运6.(2022·日照高三模拟)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南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 第3单元 训练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 第3单元 训练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聊城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

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

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2.(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宋太宗时,“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这一举措()A.加快了中原农民大量南迁B.改变了传统饮食习惯C.实现了南北经济发展平衡D.提高了农民抗灾能力3.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

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4.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

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

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5.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

该文献所记载的现象()A.表明我国古代的戏剧走向了成熟B.体现了宋代城乡百姓业余生活多彩C.与北宋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相适应D.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权对文艺的影响6.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一、选择题1.[2023·安徽卓越县中联盟高三联考]宋代,制瓷工匠在关注釉色纯粹之美的同时,也在追求多样化的装饰技法,题材或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或是有着吉祥寓意的,或者纯粹就是因为美观好看。

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B.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C.迎合了市民的审美情趣D.提升了制瓷业的竞争力2.[2023·湖南长沙一模]如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

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以后,贵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

这( )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C.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成熟D.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3.[2023·辽宁沈阳一模]下图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古籍《学易记》,刊印于忽必烈中统元年,暨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此书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易学”的研究状况,作者李简将张特立(金朝)、程颐(北宋)、朱熹(南宋)、杨万里(南宋)等64位学者的观点集合于此书中,由此可知(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学易记》A.北方地区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较高B.多民族政权并立没有阻断文化交流C.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得到强化D.宋元之交推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4.[2023·河北沧州高三摸底考试]如图为山西洪洞广胜寺题有“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壁画,真实地再现了部分元代戏曲表演的场景。

据此推知,元杂剧( ) A.已成为综合舞台艺术B.提升了艺人的社会地位C.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D.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5.[2023·重庆一模]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C.反映出对中原正统的认同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6.[2023·广东高三联考]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跟踪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一、选择题1.宋代元符元年(1098年),政府下令“盗蕃国进奉人钱物者准此(指依照监守自盗罪论处)”,情节较轻则“依海行敕律加法处之”。

蕃商死后,其子女亲属有财产继承权,“物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立防守盗纵诈冒断罪法”。

这一举措( )A.有利于扩大海外贸易B.利于扭转对外贸易的颓势C.是为了增加政府税收D.体现朝贡贸易的平等原则2.宋代笔墨纸砚消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消费主体也颇为广泛,“垂髻之儿,皆知翰墨”。

士大夫更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士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民众消费能力迅速提升C.社会崇尚文化氛围浓厚D.笔墨纸砚生产供不应求3.北宋时,都城东京有珍珠、匹帛、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除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集市贸易;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米,沿海各地的水产,辽夏的牛羊,蜀闽的名茶,日本的扇子,大食的香料、珍珠,应有尽有。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全国性商业市场开始形成C.已有长途和大额贸易D.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凸显4.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但政府专门绘制地界图册,对每一处田地标明四至及主人姓名,作为处理田宅纠纷的依据。

土地买卖契约签订后,还要由官府在砧基簿上进行登记,砧基簿专门记录土地的流转情况。

如果不在砧基簿登记,“虽有契据可执,并拘入官”“交易无效”。

由此可知宋代( )A.土地契约制度不规范B.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C.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D.土地租佃制受到阻碍5.“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为此,北宋儒学( )A.开始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B.创立自己的宇宙观C.强调“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践行内省的认识论6.《明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诉讼。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5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宏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崇文抑武的方针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的兵权2.“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三司,各设使、副,分案办事。

”这一制度变革()A.加强了君主专制B.始行于元朝初年C.增加了财政收入D.导致了宦官专权3.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

1007年以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A.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B.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C.改变地方割据局面D.强化集体议事制度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终岁而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作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5.下表反映了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现象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C.冗兵、冗官开支过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6.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A.减节冗费B.合理用人C.增加税赋D.增加生产7.据统计,金朝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

据此可知,金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沿袭唐宋制度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运用科举制选拔官吏8.考古学家在一座辽朝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阶段特征】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上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上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表现】1、政治(1)加强中央集权: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宋太祖主要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2)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①宋代:在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实行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通判监察地方官)。

②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手工业部门增多。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景德镇在北宋成为著名瓷都,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元大都是著名城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文化(1)思想(程朱理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训练题】一、选择题1.宋初惩晚唐五代以来藩镇坐大、对抗朝廷之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结果以削弱藩镇为目标的“强干弱枝”战略,反而将州县从藩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一度恢复了自主权。

材料意在说明,宋初()A.地方具有一定活力 B.州县财政匮乏C.政府政策效果不佳 D.中央过度集权2.下表是968—1068年北宋军力发展统计表。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A.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B.边疆危机愈演愈烈C.过度集权的弊端逐渐显露 D.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3.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

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其意为()A.民用足而国富饶 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吏治清而政策明 D.勇于创新不断进取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

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著《劝学诗》主要意为()A.宣传儒家伦理道德深入到人心 B.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C.提倡读书人功利主义的读书观 D.显示政府将不再限制土地兼并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

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7.《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

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

”由此可知()A.榷场贸易是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C.宋加强了对西夏有效管理 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8.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

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欧阳修此举旨在()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 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 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9.元丰三年(1080年),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之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正式颁行,标志着市舶制度逐渐成熟,向规范化、法制化过渡。

它的颁布()A.促进了王安石变法的成功 B.保证了宋朝政府财政收入C.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瓦解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10.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多出1700多万贯。

这说明()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1.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李纲建议“效仿唐代藩镇之制,沿河、淮、江设置帅府、要郡、赋于其便宜行事权,并允许其辟置僚属”;宋廷于是在“京东西、河北东路、永兴军、江淮、荆湖等路皆置帅府要郡”。

宋代的这一措施()A.是应对时局的必要选择 B.使得宋朝君主权力旁落C.表明中央对地方的妥协 D.使宋形式上实现了统一12.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每年进行一次开科取士,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

这些举措旨在()A.增强当地汉人对辽朝政治的认同 B.根除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C.阻滞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彰显蕃汉分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13.金朝入主中原后,大肆宣扬“有德即中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称宋、金两国是各自独立的政权,但都是中国。

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专指金朝。

这反映出金朝()A.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 B.同北宋政权展开长期对峙C.有彻底推行汉化的决心 D.承认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14.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只设进士一科,共录取 1139人,而且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的人口基数相差悬殊,但录取名额一样。

据此可知,元朝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A.民族平等的实现 B.民族凝聚力增强C.科举制度的完善 D.元朝统治的强化15.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这些措施()A.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防止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6.以下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

表中人户变动主要是因为()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17.下表为宋代酒产量与酒课收入表,这一时期数据的变化反映出()资料来源:李华瑞.宋代酿酒业简述[J]门.中国史研究,1991(3)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重农抑商的松动 D.政治局势的变动18.宋代,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为戏曲写唱词、作剧本的职业脚本撰写者“才人”。

他们成立了行会组织“书会”,根据观众趣味,不断修改脚本提供给戏班表演从而获得合理报酬。

这反映了当时()A.大众趣味决定戏曲创作 B.戏曲艺术渐趋成熟C.文化创作冲破理学束缚 D.世俗文化得到发展19.南宋学者陈耆卿认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符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这一主张反映了()A.传统经济思想重视农业 B.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C.民众广泛支持统治阶层 D.学者对四民阶层的认可20.据《蹴鞠图谱》记载,宋朝时期,在汴京城,有许多蹴球茶坊和角球店,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

蹴鞠不仅在民间盛行,在宫廷中也非常流行,宋徽宗就是一位蹴鞠爱好者。

据此可知,宋代蹴鞠()A.使市民阶层获得全面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促进体魄和军事能力提升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1.唐代服装以青绿为主色调,配与朱红、朱黄等色调,色泽明快、色彩浓烈。

宋代服饰以色泽简素之雅的淡蓝为主色调,崇尚素净温润、闲散淡远、顺万物之道的自然美。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世家大族的衰落C.理学的形成发展 D.市民群体的兴起22.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

这位科学家是()A.郭守敬 B.裴秀C.徐光启 D.沈括23.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