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肿瘤热疗专家共识
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近几十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内分泌系统中占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随着体检的普及,PTC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其中大部分为微小乳头状癌,少数为T1b及T2期PTC,部分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PTC虽然是惰性肿瘤,但是少数侵袭性肿瘤会造成气管、神经、肌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手术切除是PTC的经典治疗方法,总体预后良好,文献报道术后肿瘤进展率 2.0%~13.6%,5年生存率98.9%~100%,10年生存率94.3%~98.3%。
但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顾虑术后甲状腺功能减低及终生激素替代治疗,因此少数国内外专家推荐对于低危组PTC患者随访观察而不进行治疗。
但是随访观察会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而且在观察过程中有肿瘤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近十余年来,PTC热消融治疗在临床逐渐应用。
T1aN0M0 PTC热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已有大量研究报道,T1bN0M0 PTC热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得到高质量研究的证实,甚至T2N0M0 PTC热消融治疗的初步研究也已经发表。
研究表明,热消融PTC疗效不亚于手术切除,T1a期肿瘤进展率4.0%~5.0%(随访期5年),T1b期肿瘤进展率5.5%~6.8%(随访期5年)。
而热消融的安全性则优于手术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发生率0~6.3%,极少引起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术后不需要终生激素替代治疗,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研究表明,热消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手术切除术后患者。
鉴于上述诸多优势,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热消融治疗。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渴望从事PTC热消融工作。
鉴于目前PTC热消融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手术方式非同质化,且现有专家共识和指南内容明显滞后于最新研究结果,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介入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在大量临床实践和科研基础上,经过四轮讨论和评分后,制定了本临床专家共识。
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PPT课件

本次专家共识主要观点回顾
热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治疗手段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热消融治疗可以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局部治疗 手段,对于部分早期、微小、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甚至可以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 强调规范化操作和精准治疗 专家们强调,在进行热消融治疗时,必须遵循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这包括术前评估 、术中操作和术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重视患者选择和适应症把握 专家们指出,不是所有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都适合接受热消融治疗。在选择患者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 、身体状况、治疗期望等因素,严格把握适应症。
甲状腺乳头状癌热消融治疗专家 共识2024版
汇报人:xxx 2024-04-06
目录
• 甲状腺乳头状癌概述 • 热消融治疗原理与技术 • 适应症与禁忌症分析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疗效评价与随访管理规范 •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01
甲状腺乳头状癌概述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
定义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 滤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甲状 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
出血及血肿处理
对于出血及血肿的患者,应给予压迫止血、冷敷等处理, 同时应用止血药物。对于较大的血肿,可考虑穿刺抽吸或 切开引流。
感染处理
对于感染的患者,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局部换药 、引流等处理。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05
疗效评价与随访管理规范
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肿瘤大小变化
教育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消融治疗的相 关知识、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自
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信 心。
最新《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新《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摘要:伴随我国肿瘤防控措施的完善及抗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存率逐年提高,肿瘤生存者这一逐渐壮大的群体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肿瘤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包括及时发现生存者存在的潜在不良影响,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撰写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注重生存者个体化的差异,强调生存者管理的理念以及操作流程,加强社会各界对于生存者的关注,完善生存者的全程管理制度,为广大医护人员、生存者及家庭成员提供相关问题的管理规范,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法,从而推动肿瘤生存者的全程、全方位管理的有效实施。
1 概述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统计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均位居世界第一。
尽管如此,我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据国家肿瘤中心数据估计,我国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在10年内从30.9%提高到40.5%。
另外,多种治疗方法的进步和疗效的提升,使曾经罹患肿瘤且已脱离治疗的人群不断壮大,这类人群在治疗后依然受肿瘤所导致的短期和/或长期的潜在影响,包括对身心健康、健康行为、职业和个人身份认同等的影响。
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与管理,也是全程、全方位管理肿瘤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肿瘤诊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实施内容。
2 共识制定基本信息3 肿瘤生存者的管理3.1 生活方式干预3.1.1 体育活动肿瘤生存者体育活动建议专家共识推荐:(1)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均应进行评估,评估生存者是否存在中高强度运动不良事件。
(证据分级:C;推荐强度:Ⅰ)(2)肿瘤生存者的体育活动建议:每周的运动总量应达到150~30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75~150min的较高强度活动,或两种运动等量组合;每人每周应进行2~3次的涉及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抗阻和力量训练);每周至少2d对主要肌群进行拉伸,推荐进行包括多关节(如胸部推举、肩上推、下蹲、弓步、俯卧撑)而非单一关节的锻炼,阻力训练计划应包含所有的主要肌群(胸、肩、手臂、背部、腹部、腿和足)。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全面阐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MDT)实施方法。
目前,在全球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2020年,卵巢癌造成全球约有20万女性死亡,1990年至2019年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表明,高度发达地区的负荷和死亡率最高[1]。
因其发病隐匿性高,缺少有效筛查手段,70%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2]。
同时卵巢癌患者易复发,尽管标准地经过R0手术和6个疗程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约70%的患者仍会在2年左右复发[2]。
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传统的“一医一患”,或者“专科医师治疗专科病”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提供全面优质的诊治方案,因而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结局。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诊治模式,通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心理治疗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共同制定诊治计划,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生存受益。
202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专门编撰发布《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3],以期为临床实践中MDT诊疗理念实施提供最新指导,本章将对该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目的和意义首先,MDT模式提供了全流程的诊治决策和管理方案,其最终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避免单一专科治疗的局限性,节省多个学科分次诊治的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治效率。
其三,促进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协作。
其四,有助于医院、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最后,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并促进卵巢恶性肿瘤诊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执行与实施(一)MDT会议的标准流程●病历汇报及信息汇总:由提请讨论病例的主管医师详细汇报准确的临床病历信息。
“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一、引言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是一种选择性窦房结IF窦房传导通道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自2005年首次在法国上市以来,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为了规范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国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本共识。
二、伊伐布雷定的药理学特点伊伐布雷定是一种窦房结IF通道抑制剂,通过抑制窦房结细胞的超极化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其特点如下:1、作用机制独特:伊伐布雷定通过直接抑制窦房结IF通道,减慢心率,不同于传统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2、高度选择性:伊伐布雷定对窦房结IF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房室结和房室旁路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对房室传导和心室率的干扰。
3、剂量依赖性:伊伐布雷定的药效与剂量成正比,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剂量。
4、长期应用安全性:长期应用伊伐布雷定,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三、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1、心力衰竭:伊伐布雷定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脏负荷,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推荐将伊伐布雷定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用药之一。
2、心绞痛:伊伐布雷定可降低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对于β受体拮抗剂不能耐受或禁忌的患者,推荐使用伊伐布雷定作为替代药物。
3、心脏节律异常:伊伐布雷定也可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等心脏节律异常疾病。
但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防止因心室率过慢导致的心脏骤停等严重不良反应。
四、伊伐布雷定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常见不良反应:伊伐布雷定最常见的的不良反应为视觉异常和头晕等,多数症状轻微且短暂,无需特殊处理。
个别患者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需停药观察或对症治疗。
2、注意事项:在使用伊伐布雷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症;(2)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剂量;(3)避免与β受体拮抗剂等减慢心率的药物同时使用;(4)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5)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目录
• 引言 •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概述 • 操作规范 •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病例分享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肝脏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 优点。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方案,包括 治疗方式、治疗范围和预期效果等 。
术前准备
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如备皮、禁 食、灌肠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
麻醉与体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 的体位。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
按照治疗方案,使用冷热多模态消融技术对肝脏肿瘤进行消融处理 。
成熟的治疗方法。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和 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
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冷 热多模态消融治疗在肝脏恶性肿 瘤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03
操作规范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 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 估,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 数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合评估治疗效果。
05
病例分享
病例一:早期肝癌治疗
总结词
早期肝癌患者通常采用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以彻底清除肿瘤并降低复发风险 。
详细描述
早期肝癌患者通常肿瘤体积较小,边界清晰,无转移。通过冷热多模态消融治 疗,可以直接对肿瘤进行热消融和冷冻消融,使肿瘤组织坏死并逐渐被吸收。 治疗过程中需严格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W瘤及第2位W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1,5]O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therma1ab1ationJ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2-26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肿瘤生存者管理现状及挑战 • 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解读 • 实施策略与措施建议 • 专家共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肿瘤生存者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生存质量却成为新的挑 战。本共识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肿瘤生存者的生活质量。
宣传生存者管理经验
积极宣传肿瘤生存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经验,鼓励患者树 立信心,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提高家属照护能力
加强对肿瘤患者家属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照护能力和心理支持 能力。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
01
构建多部门协作机 制
建立卫生、医保、民政等多部门 协作的肿瘤生存者管理机制,实 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肿瘤生存者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理念和 技术,提升我国的管理水平。
05
专家共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推动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模式发展
加强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 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形 成多学科诊疗团队,为肿瘤患者提供 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推广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放疗 、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 综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 质量。
信息不共享
肿瘤生存者的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不共享,导 致患者就医不便和重复检查等问题。
关注不足
社会对肿瘤生存者的关注不足,缺乏相应的支持 和服务体系。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
肿瘤生存者的管理面临着医疗资源紧 张、患者心理压力大、生活质量下降 等挑战。
妇科肿瘤腹腔热灌注治疗临床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VS
案例二
某患者在腹腔热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 并发症,导致治疗中断。分析原因,可能 与治疗参数设置不当、患者耐受性差有关 。教训是,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 反应,及时调整治疗参数,确保治疗安全 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疑难病例讨论与解决方案探讨
疑难病例一
对于复发、转移的妇科肿瘤患者,如何制定 有效的腹腔热灌注治疗方案?解决方案可能 包括: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 方案;尝试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等,提高治疗效果。
定期随访安排
制定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门诊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 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 活质量。
04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成功案例展示及启示意义
案例一
卵巢癌患者经腹腔热灌注治疗后成功缩小肿瘤,延长生存期。该案例启示我们 ,对于适合的患者,腹腔热灌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妇科肿瘤腹腔热灌注治疗临床药 物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06
目录
• 妇科肿瘤现状及治疗挑战 • 腹腔热灌注治疗药物选择原则 • 腹腔热灌注治疗操作流程规范 •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 专家共识解读与未来展望
01
妇科肿瘤现状及治疗挑战
妇科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01
疑难病例二
对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妇科肿瘤患者,如 何在保证治疗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腹腔热灌注 治疗?解决方案可能包括:充分评估患者内 科疾病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强治 疗过程中的监测和护理,确保治疗安全顺利 进行。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与融合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方案(2017年版)

附件17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以下简称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使肿瘤、肿瘤所在区域或全身的温度升高,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肿瘤细胞损伤,单独或联合放疗、化疗等其它手段进行治疗的技术。
该技术包括深部热疗(区域性热疗)和全身热疗,其加热的物理因子包括射频、微波、红外线、超声、电容、电磁等,治疗途径包括无创、微创侵入和经生理性腔道等。
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不包括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肿瘤治疗相关的二级诊疗科目。
(三)具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热疗设备。
(四)肿瘤深部热疗应当具备相应的影像引导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以及局部的温度监控设备;肿瘤全身热疗应当具备温度监控设备,并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全身热疗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五)全身热疗室应当具备心、肺、脑抢救复苏条件,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六)至少有2名具有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及经过肿瘤热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肿瘤热疗技术负责人还应当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关于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培训,具备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能力。
(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专家共识|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妇科恶性肿瘤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治疗盆腹腔内恶性肿瘤、残余肿瘤的手段,自1980年被Spratt等首次报道后,一直用于消化道肿瘤发生腹膜腔转移的患者。
目前已有Ⅰ级证据证实,HIPEC在治疗和预防胃癌、结直肠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等肿瘤的腹膜种植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对于腹膜假黏液瘤和恶性腹腔积液的控制,HIPEC具有独特的优势。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使用HIPEC技术最早见于20世纪初,1986年以来有学者开始研究卵巢癌的腹腔内热化疗,1999年Stiller等首次报道热疗联合手术治疗卵巢癌。
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多伴有腹膜腔转移和腹腔积液,这一特点与消化道肿瘤相似,借鉴HIPEC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经验来预防和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腹腔转移,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逐步得到证实。
中国胃肠外科专家已在2016年制定和公布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但该共识未就HIPEC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进行详细论述。
近年来,HIPEC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循证证据得到了一系列更新,国内多家医院在HIPEC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在此背景下,我们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总结HIPEC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现状、可能为患者带来的益处、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的注意事项等。
总结国内经验、推动多中心研究的开展是保证中国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从HIPEC治疗中获益的重要手段。
1HIPEC的作用机制腹膜由单层间皮细胞、基底膜和5层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厚度约90μm。
腹膜腔是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种植转移的主要部位。
HIPEC 预防和治疗肿瘤腹膜腔转移的可能机制包括:(1)恶性肿瘤细胞在43℃持续 1h即可出现不可逆损害,而正常细胞可耐受47℃持续 1h。
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 2023

中国专家共识(2023)·指南与规范·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史瑶,*******************;孟志强,****************;翟博,******************摘要:局部消融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
新一代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康博刀)整合了深低温冷消融和热消融的优点,彻底破坏原位肝癌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肿瘤抗原,以达到控制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复合式冷热消融通常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根据肿瘤大小及部位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主要适合于单发肿瘤直径<5 cm,多发肿瘤(≤3枚)最大直径<3 cm者。
术后根据情况给予保肝及对症等治疗,1个月左右通过肝脏MRI或增强CT评估疗效并进入后期随访。
为规范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在肝癌中的应用,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肝癌消融治疗专家充分讨论后达成本专家共识。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复合式冷热消融系统;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20YFC0122305)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Co-Ablation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2023 edition)Committe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in Oncology,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Committee of Ablation Therapy in Oncolog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s: SHI Yaoping,*******************; MENG Zhiqiang,****************; ZHAI Bo,******************Abstract:Clinically,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liver cancer after local ablation therapy have bee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s a new generation of composite cryoablation and thermal ablation system, Co-Ablation System creatively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profound hypothermia cryoablation and thermal ablation, which can maximize the release of tumor antigen while completely destroying liver cancer in situ, thus,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liver cance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can be achieved. Co-Ablation System treatment is usually carried out through percutaneous puncture under ultrasound or CT guidance. The selection of local anesthesia or general anesthesia is based on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 liver cancer. Co-Ablation System treatment is mainly suitable for single tumor with diameter <5 cm and multiple tumors(≤3 tumor lesions) with a maximum diameter <3 cm. After ablation, protecti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a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About one month after ablation, MRI or contrast-enhanced CT examination i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then,the patients are followed up regularly.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application of Co-Ablation System in treating liver cancer, the Committe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in Oncology and the Committee of Ablation Therapy in Oncology,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have organized domestic experts engaged in liver cancer ablation therapy to make a professional and in-depth discussion and to compose this expert consensus on Co-Ablation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Key words:Primary Liver Cancer; Co-Ablation System;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Expert Consensus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20YFC0122305)本文首次发表于[介入放射学杂志,2023,32(10):949-953.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23.10.001]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4位和第2位[1-2],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癌三种病理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75%~85%[3],在本指南中“肝癌”一词特指肝细胞癌。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附件17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为规范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以下简称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使肿瘤、肿瘤所在区域或全身的温度升高,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肿瘤细胞损伤,单独或联合放疗、化疗等其它手段进行治疗的技术。
该技术包括深部热疗(区域性热疗)和全身热疗,其加热的物理因子包括射频、微波、红外线、超声、电容、电磁等,治疗途径包括无创、微创侵入和经生理性腔道等。
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不包括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肿瘤治疗相关的二级诊疗科目。
(三)具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热疗设备。
(四)肿瘤深部热疗应当具备相应的影像引导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以及局部的温度监控设备;肿瘤全身热疗应当具备温度监控设备,并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全身热疗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五)全身热疗室应当具备心、肺、脑抢救复苏条件,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六)至少有2名具有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及经过肿瘤热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肿瘤热疗技术负责人还应当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要点

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要点随着肿瘤疾病的不断增多与严重性的提高,热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是中国肿瘤学会委托专家团队制定的一份全面系统的行业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指导,规范中国肿瘤热疗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的要点。
一、指南的制定与背景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是在中国肿瘤学会的指导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研究并发布的。
指南的背景是中国肿瘤热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与不断深入研究,以及人们对热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注。
本指南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肿瘤热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指南的目的与内容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的目的在于对热疗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症、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进行规范的指导。
指南的内容包括了热疗的定义、分类、适应症、热疗技术、疗效评价等。
其中,热疗适应症的制定与确定是指南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热疗适应症的制定热疗适应症的制定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肿瘤疾病,以及热疗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指南针对各类常见肿瘤病种进行细致分类,如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复发与转移性肿瘤等。
并详细介绍了热疗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治疗原则和热疗技术的应用。
这些研究结果和经验构成了指南的重要内容,为临床医生的判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热疗技术的应用热疗技术作为临床热疗治疗的核心内容,是指南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指南将热疗技术从物理热疗、生物热疗、免疫热疗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分类和详细描述。
其中,物理热疗是应用温热作用对肿瘤组织进行治疗的一种热疗技术,主要包括微波治疗、射频治疗等。
生物热疗则是利用生物学物质对肿瘤组织进行治疗,包括热敏感剂物质、基因热疗等。
而免疫热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加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并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五、疗效评价与安全性作为一份行业指南,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需要综合考虑疗效评价与安全性。
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特殊营养素在放疗中应用前景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 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在放疗中具
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放疗引起的氧 化应激反应,对保护正常组织细
胞具有一定作用。
免疫营养素
免疫营养素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 ,提高放疗耐受性,是放疗领域
的研究热点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评估患者肌肉力量、活动能力 、身体功能等,综合判断营养
状况对身体功能的影响。
高危人群识别与干预策略
高危人群识别
结合营养风险筛查结果,识别存在高 营养风险的患者,如头颈部肿瘤、消 化道肿瘤等放疗患者。
干预效果评价
定期评价营养干预效果,根据评价结 果及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患者获得 最佳的营养支持。
干预策略制定
05 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营养治 疗方式探讨
肠内营养治疗适应症及实施方法
适应症
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同时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或部分正常时,可考虑使用肠内营养治疗 。
实施方法
肠内营养治疗主要通过口服或管饲途径提供营养物质。口服营养补充是最简便、安全的方法,而管饲途径包括鼻 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等途径。在选择肠内营养剂时,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胃肠道耐受情况,选择适当的肠 内营养剂类型和剂量。
采用少食多餐、增加流质食物等,以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减轻胃肠道
负担。
放疗后营养恢复与巩固措施
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放疗结束后,患者应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和多样化。
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和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和随访,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营养问题,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适当进行营养补充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版)

附件17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2017年版)为规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以下简称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
本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使肿瘤、肿瘤所在区域或全身的温度升高,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肿瘤细胞损伤,单独或联合放疗、化疗等其它手段进行治疗的技术。
该技术包括深部热疗(区域性热疗)和全身热疗,其加热的物理因子包括射频、微波、红外线、超声、电容、电磁等,治疗途径包括无创、微创侵入和经生理性腔道等。
本规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不包括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肿瘤治疗相关的二级诊疗科目。
(三)具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热疗设备。
(四)肿瘤深部热疗应当具备相应的影像引导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以及局部的温度监控设备;肿瘤全身热疗应当具备温度监控设备,并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全身热疗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五)全身热疗室应当具备心、肺、脑抢救复条件,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六)至少有2名具有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及经过肿瘤热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肿瘤热疗技术负责人还应当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
2.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关于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培训,具备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能力。
(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肿瘤热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满足开展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经皮穿刺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标准与规范・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practice of percutaneousmulti-modal cold and hot ablation for treatment ofpulmonary malignant tumorCommitte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in OncoZogy,Ch%宛ese A乳竝-Cancer Association椈Chinese College of Interventionalists^Interventional Therapy,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h彳乳ese Soc仏of Radiology,Interventional Group Song1^Xu1灣Yinghua2灣(1.Depa壮men£of I枕teruen梶onaZ T/ierapy,Pe上2ng力y Cancer Hospital and Institute,Key Laboratory ofCarcinogenesis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Mi加stry of Education],_Bedjdng100142,China;2.Depa旷匕肌of I仇旷pe冗竝onaZ Vascular Surgery,Peking UniversityFirst Hospital^^ing100034f^hina)[Abstract]W旚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the treatments of tumor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Cryoablation has beenwidely accepted because of its exact curative effect,less complications,less surgical trauma and rapid recovery.Themulti-modal cold and hot combinated ablation(co-ablation)treatment wth multi-modal i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the multi-modal treatment mode ofdeep hypothermia and high-intensity heating broken the long-term monopoly siuation of imported products a nd is unanimously affirmedby clinical experts.The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 physician and surgeon experts who were engaged in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ablation had discussed the treatment standard of co-ablation formalignant tumor of lung fully and deeply,and reached the consensus of expert.[Keywords]lung neoplasms;multi-modal ablation;clinical practice;expert consensusDOI:10.13929/j.issn.1672-8475.2020.12.001经皮穿刺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放射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高嵩棻,朱旭棻灣,邹英华2灣(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介入治疗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4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棳匕京100034)「摘要椵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棳中瘤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暎冷冻消融治疗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患者[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114004).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研发计划项目(Z191100010118001)暎[执笔人]高嵩(1976—),男,山东德州人,博士,主任医师。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谢谢聆听
共识内容
包括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护理要 点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操作规范,有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影响
此专家共识将成为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参考,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技 术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技术发展历程
01
早期探索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单一的冷冻或热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
02
技术进步阶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冷冻、热疗 和化学治疗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3
临床应用阶段
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逐渐应 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患者知情同意
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 、风险和预期效果,确保 患者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治疗过程
定位和标记
使用影像学技术确定肿瘤 的位置和大小,并在体表 进行标记。
冷热消融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 择合适的冷热消融治疗技 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 融等。
实时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实时 监测技术观察治疗效果和 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治疗成功案例
案例一
患者张先生,52岁,因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接受了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和规范治疗,肿瘤得到有 效控制,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二
患者李女士,45岁,肝脏恶性肿瘤晚期,由于病情复杂,采取了冷热多模态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经过医护人 员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积极配合,肿瘤缩小,病情稳定,患者重拾信心。
2022胃肠肿瘤腹腔灌注化疗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胃肠肿瘤腹腔灌注化疗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腹膜转移是胃肠道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腹腔灌注化疗(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和术中腹腔化疗药物灌注)不仅能有助是高腹腔药物浓度,而且也能降低系统性化疗药物所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能显著延长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腹腔灌注化疗的推广应用,有关专业委员会已制订了腹腔灌注化疗专家共识,但腹腔灌注化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未见系统性指导意见。
本共识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并发症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国内外流程规范及相关文献报道,针对腹腔灌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腹腔出血、发热、腹膜炎、肠梗阻、肠道功能障碍、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灌注管口渗漏和感染、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等常见并发症,在反复征求国内权威专家们的意见和讨论修改后形成一致意见,为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腹膜转移是胃肠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有约20%的胃癌和4%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发生腹膜转移,约有50%的T3~4期胃癌和5%的I期结直肠癌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会以腹膜转移方式复发[1-3]。
腹膜转移患者可伴有肠梗阻或恶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预后极差,胃癌和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6个月和8~14个月[4-7]。
针对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NCCN指南推荐全身维持性化疗,但因血-腹膜屏障导致腹腔化疗药物浓度低,对转移性腹膜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欠佳[8-10]o腹腔灌注化疗(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和术中腹腔化疗药物灌注)不仅能有效提高腹腔药物浓度,而且也能降低系统性化疗药物所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11-14]。
1980年,Spratt等[15]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及热-化疗的协同作用为腹腔热灌注化疗奠定了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腹腔灌注化疗能显著延长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预防因腹膜转移而导致的肿瘤复发[15-20]o为规范腹腔灌注化疗的推广应用,相关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专家共识已于2020年发布[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肿瘤热疗专家共识肿瘤热疗是指应用不同的物理因子(射频、微波、超声和激光等)提高肿瘤组织和(或)全身的温度,利用高温杀伤及其继发效应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对热疗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认识促进了热疗临床研究的开展,截至2019年,全球共有218项热疗临床试验在开展,由中国学者牵头的临床试验多达34项,其中Ⅱ~Ⅲ期临床研究26项。
这些研究为肿瘤热疗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也不断完善热疗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与化疗、放疗、免疫及其他生物治疗间的相互作用。
在当代医疗大背景下,本共识在《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V1.1)》的基础上,对热疗相关临床应用进行证据整理和专家推荐,希望为临床医师开展热疗提供循证规范和决策参考。
浅部热疗1.1适应证1.1.1浅表肿瘤(1)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2)全身各浅表淋巴结的转移癌,如颈部、锁骨上区、腋窝和腹股沟等。
(3)浅表器官及肢体的恶性肿瘤:a)头颈部较表浅的原发肿瘤,如唇癌、牙龈癌、颊黏膜癌以及面部、头皮和耳廓的癌;b)外阴癌和肛门癌;C)四肢的肿瘤,如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d)乳腺癌。
(4)位于体表的复发或转移的肿瘤。
1.1.2 腔道肿瘤鼻咽癌、食管癌、子宫颈癌和直肠癌等。
1.2 禁忌证(1)加温区有明显的热积聚效应的金属物。
(2)恶病质。
(3)严重全身感染。
(4)腔道肿瘤有大而深的溃疡,管腔扭曲成角、管壁有形成瘘或出血倾向者。
(5)治疗区域热感知、感觉障碍者(如:有假体植入)。
(6)携带心脏起搏器者。
(7)精神疾病患者、孕妇和无自主表达能力的患者。
1.3 操作程序与方法(1)了解病情、病变部位大小、有无热疗禁忌和是否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何种治疗。
(2)向患者交代治疗目的、方法、治疗注意事项及易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让其精神放松勿紧张。
(4)一般采用无损测温;如计划进行有损测温,应常规行局部消毒,将无菌测温套管刺入欲测温部位,拔出针芯将测温针置入套管内固定好,再拔出套管。
(5)若采用体外加温,如微波加热需将辐射器对准需治疗部位,并尽量平行于该部位,测温线需放置在治疗区域中心;如射频加热则需将极板与治疗部位之间用毡垫和水袋耦合。
(6)瘤内治疗温度原则上要>39.5℃,皮肤表面温度<43℃,欲提高瘤内温度,表皮应加水冷或风冷,以减少皮肤烫伤。
(7)单独热疗时,每次有效治疗温度时间为30~60min,若治疗需要,可适当延长至90min。
相邻2次传统高温(43~45℃)热疗之间要求间隔72h。
如合并其他抗肿瘤治疗,可酌情调整温度(<41℃)与频次,但2次热疗间隔应≥24h。
同步放疗时,热疗应在放疗前、后2h内进行,伴随整个放疗过程。
热疗与化疗配合时,可在化疗前、后或同时进行,化疗药物可用铂类、氟尿嘧啶类、紫杉类、喜树碱类、蒽环类和烷化剂等,剂量一般等于或少于常规化疗用量,可用单药,也可联合用药;热疗配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时,可在相应治疗前、后或同时进行。
(8)加温时测温元件置于皮肤表面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只能代表患者表面温度,有损测温较准确,但会对患者带来创伤,无论何种方式,均需定期进行测温元件的温度校准。
(9)子宫颈癌、直肠癌、食管癌和鼻咽癌等腔内热疗时必须应用插入式专用微波辐射器,并可借助超声、CT和MRI等影像设备辅助定位。
1.4注意事项(1)做好设备的质控工作,设备验收时需要进行体模实验进行验证,记录辐射器在不同功率和频率下透热深度、热场均匀性和热场分布图等,并定期进行测温元件的温度校准,温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2℃范围内。
(2)注意测试患者皮肤热感知能力,避免过热引起烫伤。
如有瘢痕,因其吸热性强,要注意重点监测该区域的温度,避免损伤。
(3)如加温过程中患者有刺痛感,为防止皮肤烫伤,应立即停止热疗。
热疗后如发现皮肤发红和出现水泡等烫伤问题,参照烫伤处理原则尽快进行对症处理。
深部热疗2.1适应证适用于除颅内肿瘤以外的全身各部位肿瘤:(1)头颈部肿瘤,较大较深的复发或难治性癌或各种软组织肉瘤;(2)胸部肿瘤,如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胸膜肿瘤、心包肿瘤以及癌性胸腔积液等;(3)腹部肿瘤,如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胆囊癌、腹膜后肿瘤和癌性腹腔积液等;(4)盆腔肿瘤,如膀胱癌、前列腺癌、直肠癌、子宫颈癌和卵巢癌等;(5)其他部位肿瘤,恶性淋巴瘤、骨与软组织肿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等;(6)骨转移瘤。
2.2禁忌证2.2.1绝对禁忌:孕妇和无自主表达能力的患者;有器质性中枢神经疾病、恶病质、水电解质严重紊乱、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不能耐受加温治疗者;体内有热积聚金属置入物和起搏器者;传染性疾病如活动期梅毒和活动性结核等;精神疾病患者;身体感知障碍者;出血倾向者。
2.2.2相对禁忌:伴有神经症状的脑转移者;冠心病;腹部皮下脂肪过厚者;加温治疗部位皮肤有感染和溃烂者;妇女经期。
2.3操作程序与方法(1)深部热疗可选用射频、微波或超声等深部热疗设备。
(2)向患者交代治疗目的、方法、治疗注意事项及易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前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3)协助患者取舒适并便于治疗的体位,让其精神放松勿紧张。
(4)热疗前必须通过CT或MRI等了解肿瘤部位和范围,以利于加温区域定位。
(5)根据设备不同,应采用以下不同的程序和不同的方法。
a)电容式射频热疗时,在极板与患者之间用毡垫和水袋耦合好,极板与患者夹紧,尽力减少空间间隙,防止空气形成热点,必要时加用小型水囊填塞空隙,治疗期间全程注意匹配调整,以满足皮肤表面温度相对较低、深部肿瘤温度高的治疗目的。
b)美国环形阵列式热疗时,先根据患者CT或MRI获取患者体宽、体厚及肿瘤位置等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计划系统通过调节频率、振幅和相位生成适形性的热场图,在精确计划基础上调节功率,使肿瘤受到较高热杀伤。
c)高能超声聚焦热疗时,患者治疗体位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等,根据治疗要求对患者进行消毒并镇痛或镇静,酌情插尿管,治疗靶区需要根据影像学进行定位,目前常用的影像设备有超声和MRI。
采用超声定位者,需利用仪器内置探头完成对治疗区域的再次定位,设置好频率和功率,根据靶区瘤体大小选取适宜的治疗剂量。
当靶区灰度出现明显变化后,结束治疗。
d)大功率微波深部热疗时,目前多通过聚束形式进行深部热疗。
(6)深部热疗时,需保证每次有效治疗温度时间维持45~60min,如治疗需要,可适当延长至90min。
相邻2次传统高温(瘤内43~45℃)热疗之间要求间隔72h。
如合并其他抗肿瘤治疗,可酌情调整温度(亚高温<41℃)与频次,但2次热疗间隔应≥24h。
(7)治疗中需采用实时测温的方式进行温度监测,含体表测温和深部测温。
胸部加温时建议应用食管内传感测温器,瘤内测温最佳,腹盆部加温至少应用直肠内传感器测温。
有条件时行瘤内测温,最好多点测温。
另外,可设传感器测量口腔或腋下温度,以对全身温度进行监测。
治疗中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温度不能>43℃(颈部热疗时,外耳道温度≤41℃)。
(8)治疗中应监测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患者在热疗中出现全身温度过高、心率过快、出汗过多、血压异常升高或皮肤剧烈疼痛时必须立即中止治疗,采取措施缓解后可根据情况选择继续治疗,必要时停止治疗。
治疗前、后各测量1次血压和心率。
(9)治疗记录应包括:辐射器大小、患者治疗体位和水袋结构情况;使用功率、能量、各测温点的数据、温度曲线及温度参数;患者心率、血压、加温部位的热感觉、疼痛感觉、是否出现皮肤烧伤和是否出现皮肤硬结等情况。
2.4 注意事项(1)设备使用前应了解其性能和有效透热度、辐射器尺寸和加温的有效范围以及热场是否均匀。
(2)深部热疗原则上不单独作为一种根治手段,必须结合放疗、化疗或其他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3)热疗反应、并发症和后遗症:a)热疗中或热疗后出现全身温度过高、心率过快、血压异常、出汗过多而虚脱的全身反应,要及时处理;b)皮肤烧伤,多数表现为皮肤急性的轻度烫伤,如红肿以及水泡,按照烧伤处理原则给予及时对症处理;c)皮下疼痛和硬结,是由于皮下脂肪过热引起,发生率约10%,皮下脂肪厚度>2cm时发生率增加,应向患者事先说明,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全身热疗全身热疗是指利用红外线、微波和射频等物理因子通过对全身或局部加温致使全身温度升高达到全身热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手段。
3.1 适应证(1)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能耐受并愿意接受全身热疗。
(2)配合放疗和化疗等其他抗肿瘤综合治疗。
(3)肿瘤术后的预防复发转移治疗。
(4)其他治疗后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治疗。
(5)晚期全身广泛转移的姑息治疗。
3.2 禁忌证(1)新近脑血管病变,或伴有可引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的疾病或因素。
(2)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心脏储备功能明显下降(心脏功能在Ⅱ级以下)。
(3)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
(4)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肺功能<正常的60%)。
(5)肝功能或肝脏储备功能明显降低,活动性肝病。
(6)严重的肾实质或肾血管病变、肾功能不全。
(7)存在未经控制的感染灶或潜在感染灶,以及有败血症倾向。
(8)未获纠正的中~重度贫血。
(9)有明显出血倾向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单独热疗时血小板<50×109/L,合并化疗时血小板<80×109/L,妇女经期。
(10)全身衰竭。
(11)无自主表达能力患者。
3.3临床观察指标(1)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心肺功能、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等变化。
(2)观察实体瘤的变化以及患者的疼痛情况、一般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3.4治疗前准备(1)常规检查:a)三大常规;b)生化全项;c)肿瘤标志物;d)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e)胸片或胸部CT、腹部或盆腔MRI。
(2)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参考选择如下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免疫功能、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等。
(3)热疗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a)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和评估;b)患方知情同意。
(4)护理及相关准备工作:a)治疗前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护理;b)治疗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能量合剂、氨基酸、脂肪和维生素类;c)治疗前建立静脉通路;d)治疗前晚酌情给予小剂量镇静药物;e)出汗较多时应补充水和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虚脱发生。
(5)全身热疗设备调试检测:按照热疗设备使用说明书以及操作规范,检查调试设备。
3.5治疗规范3.5.1加热前准备(1)确认可以进行全身热疗后,将患者送入热疗室。
(2)接受红外舱治疗的患者入舱后,固定背部传感器(肩角下角线与脊椎交点)、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接受高能微波全身热疗治疗者,需注意保护晶体及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