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汉魏旧题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诗歌。
它用新题写时事,皆唐世之新歌也,而未尝被于声。
所谓“新乐府运动”,指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命运动。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各种矛盾愈演愈烈,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边患四起,作为文学对时代要求的反映,诗文中现实主义思潮高涨,以“讽喻”、“明道”为特征的诗文新运动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创作宗旨,认为文学必须植根于生活,反映生活;强调诗歌“美刺”的社会功能,以诗歌归讽时政,干预现实;提出了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杜甫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新乐府五十首、《长恨歌》,《琵琶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其大多数讽喻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
或直接议论,宣泄感情;或进行对比,反衬主题。
第三,白居易的讽喻诗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了寓言托物的手法。
继承了传统比兴的手法,蕴含婉曲之致。
白居易的感伤诗,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皆感于一时一事而作,如《长恨歌》,《琵琶行》,其中糅合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审视和评价,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感伤,凄婉动人。
此外,元稹的情诗,张籍的边塞、时事、妇女诗,王建的刺世诗,李绅的悯农诗都各具特色,共同促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开展。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 一、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846), 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 二、白居易的思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与元九书》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 2、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 策林》:补察 得失之端,操于诗美刺之间焉。 《寄唐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真诚的创作态度 4、诗教功能 5 、阐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节 白居易的创作
一、白居易的诗歌内容 1、讽谕诗 2、感伤诗 3、闲适、杂律诗 二、白居易诗的艺术特点 1、讽谕诗的艺术特点 2、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其他人物
• 一、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 1、元结 2、顾况 二、新乐府运动的开始张籍、王建、李绅 1、张籍 2、王建 3、李绅 三、新乐府运动的高潮元、白 元稹 悼亡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 第一节 概说 一、乐府诗的发展概况 乐府(音乐机构 秦与西汉初、武帝) 乐府精神 :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二、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定义 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 三、新乐府运动的背景 1、 政治背景 2、前人创作探索(陈子昂、杜甫) 3、反对大历诗风 4、统治者的合作(宪宗与“纳谏”)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概说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先说一下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和元稹进行书信交往的过程中提出了新乐府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他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主张。
新乐府诗歌创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揭露社会问题,抨击时政。
语言方面,体现为通俗明白。
就白居易的创作道路来看,也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表现它兼济天下的情怀,代表作有《秦中吟》等。
后期主要是表现自己独善其身情怀,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概括下来就是几个论点。
第一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第二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也就是要用诗歌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白居易由此创作态度出发,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也就是所谓的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这四类。
白居易诗歌在创作方面的特点,语言方面是浅显平易的同时,平淡中见警策。
《轻肥》、《重赋》等作品中,这个特点可见一斑。
另外,把感情与叙事结合起来抒情,这跟杜甫是比较像的。
第七章+白居易及其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及其创作—生平思想(后期) 元和十三年(818)升任为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被召回长安,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被任命为杭州刺
史。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又
出任苏州刺史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享年75岁,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第一,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认为诗
歌必须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的政治使命。 第二,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形式 必须为内容服务。 第三,强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第四,强调语言的通俗质朴。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张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 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 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 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 逢未嫁时。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张籍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奇。” 《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
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覈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 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第七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及其创作
白居易的讽喻诗 《与元九书》: ……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
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 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 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 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ppt课件

张籍、王建是中唐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曾任太常太祝,十年未迁,孟郊戏称 “穷瞎张太祝”。长庆初,韩愈荐之国子博士,后转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人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 张籍与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都有交往, 与韩愈最密。韩和白都有论张籍诗风的诗,韩称“古淡”,白则称 赏其讽谏之义:“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 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广泛,农民、樵 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商人奢侈牟利、 官府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边将的邀宠,都有反映。张籍乐府中 写得最集中、深刻的,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张籍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如 《节妇吟》P180: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借男女情爱写政治态度,入情入理,一波三折,最后以“还君 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结束,将人物在两美难全之际复杂 微妙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贴切传神。 张籍近体也多追求平易而意蕴深厚之风格,如《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又开封”,与前句“复恐”结合,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 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宋人张戒云:“专 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思深而语精”(《岁寒堂诗话》卷上), 王安石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 诗》)。张籍的诗表面看平易、本色,无雕琢痕迹,但又融入作者 在布局造语上的大量心血。所有这些功夫,诗成之后则浑化无迹。
白居易和新乐 府运动
第五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思想: 前期是“兼济天下”的时期, 后期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诗论著作: 《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策林》等。
一、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上下交和、内外胥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与元九书》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 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 南)。晚年居香山,故称“香山居 士”。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 界,分前后两期。
一、前期(44岁以前) 29岁中进士。 33岁授校书郎。
《常乐里闲居偶题》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第三,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强调诗 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 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 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 应,情交而不感者。” ——《与元九书》
第四,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 也。” —— 《新乐府序》
二、后期(44—75)
• 44岁在江州,作《与元九书》。 • 45岁,作《琵琶行》。 • 47岁,升任忠州刺史,作《竹枝词》 四首。
• 49岁,被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 外郎,提拔为中书舍人。 • 51岁,外调为杭州刺史,后改任苏 州刺史,作《钱塘湖春行》。
• 55岁以后20年,历任秘书监、河南 尹、太子少傅等职,最后官至刑部 尚书。 • 70岁以后,隐居香山。75岁卒。 • 著作:《白氏长庆集》。存诗2806 首。
2011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概述

第二节 白居易
一、生平及思想 • 白居易(772 —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 士。曾官太子少傅,后 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 白少傅。 祖籍太原 (今属山西),后迁居 下邽(今陕西渭南 县 )。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 书》、《新乐府序》、《策林》等 著作中。其主要观点: • (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 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与元九书》)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 府序》) •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
•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 •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 •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寄唐生》) •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 林》)
(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
•
以四十四岁(815) 贬江州司马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 创作讽谕诗。 后期:“独善其身”, 创作了 感伤诗、 闲适诗、 杂律诗。
白居易于会昌 六年(846年)八 月,在洛阳城东 南履道里的家宅 中与世长辞,时 年75岁。
白居易墓
坐 北落 麓在 的洛 白阳 居龙 易门 陵东 园山
• 3.闲适诗和杂律诗。如《问刘 十九》《赋得古原草送别》、 《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问刘十九》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8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三、高潮:元、白 高潮: •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元和体。元和,宪宗年号。 •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指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白为诗, 善状咏风态物色。 “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悉传诵之,号为元和体。” • 专事摹仿元白的那些互相唱和的长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篇排律和流连光景的短篇。 • 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模拟元和作家的 作品。 作品。 • 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 乐府诗: 田家词》《织妇词》 》《织妇词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 》《胡旋女》《缚戎 《上阳白发人》《胡旋女》《缚戎 》《西凉伎 西凉伎》 人》《西凉伎》。 •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莺莺传》《会真诗三十韵》 》《会真诗三十韵 • 《春晓》: 春晓》 •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2.王建 •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新乐府诗中很有 取材广泛,尤善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特色。 特色。 • 《田家行》: 田家行》 •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 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王建比张籍更含蓄、更隐曲。 • 《织锦曲》:“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织锦曲》 莫言山积无尽日,百尺高楼一曲歌。 • 边塞诗;《宫词》一百首。 边塞诗; 宫词》一百首。 3.李绅 • 《乐府新题》二十首。 乐府新题》二十首。 • 唐衢、邓鲂、李余。 唐衢、邓鲂、李余。
第八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运动

觀刈麥
讽刺现实的遭遇
• 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 又請為左右終言之。凡聞僕賀雨詩,而衆 口籍籍已謂非宜矣。聞僕哭孔戡詩,衆面 脉脉盡不悦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 目而變色矣。聞樂逰園寄足下詩,則執政 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 齒矣。大率如此,不可徧舉。不相與者號 為沽名號為詆訐,號為訕謗,苟相與者則 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為 非也,其不我非者,舉不過三兩人。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 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 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 “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具 有浓厚的唐代建筑特征。纪念 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 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 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 街等建筑。馆内有诗人的塑像, 并陈列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资 料及有关字画、壁画等,是凭 吊诗人的主要场所。乐天园是 根据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 等的诗意而建造的园林白居易 学术中心则是为国内外专家、 学者提供研究和活动的场所。 唐文化游乐园按照唐代的风俗 设立了马球场、乘骑场等娱乐 设施。仿唐商业街则为游人提 供了购物方面的各种服务。 •
• 白居易谏诤招致的危险 • 上颇不悦,謂李絳曰:白居易小子,是朕 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絳對 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 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輕言也。 陛下欲開諫諍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对于李杜的评价
•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竒矣, 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 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今古, 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 其新安石壕潼闗吏,蘆子闗花門之章,朱 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 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僕常痛詩道崩壊, 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 起之。
考研复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专题复习

2、后期:44岁以后
元和十年(815)回朝复职。时宰相武元衡被刺,遂上 书请捕刺客,以越职言事罪,贬江州司马,渐趋明哲保 身,作《琵琶行》,寄意不平。作《与元九书》,阐述 人生哲学与诗歌主张,总结前期创作。
元和十三年起,历忠、杭、苏州等地刺史。55岁后, 历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太傅等。以刑部尚书致仕,居 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受佛 道影响,思想趋于消极,主创闲适诗。
会昌六年八月,病逝洛阳,年七十五。
❖ 二、思想特征:
❖ 儒家为主,兼取释道。
❖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 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
❖ 诗歌多体现独善之义,以闲适、感伤为主调。
❖ 三、诗歌理论:
❖ 总结新乐府创作经验,是积极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体现。主要体现 在讽谕诗创作中。《与元九书》。
王建长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号“张王乐府”。他 一生沉沦下僚,了解并同情百姓疾苦,其诗取材广泛, 反映了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类劳动者 的悲惨生活,尤善刻划劳苦人民的内心活动。
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 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头有零落, 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第一节 概说
❖ 一、乐府诗简史:
乐府诗兴起于汉代,今存汉乐府集中在东汉后期。“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创作精神。 ❖ 建安时期,诸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此后发展基本与现实 脱节。 ❖ 盛唐时期,杜甫以“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写 时事,使乐府重归于现实反映的传统。与杜甫同时而稍后创 作新乐府的还有顾况和元结。中唐新乐府运动以此为基础取 得发展,以白居易为代表。
第六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闲适、杂律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族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诗,今存三千八百多首。五十一岁 时,他曾把自己的一千三百多首诗分为讽 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谕诗
• 代表作为《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 十首 • (1)“惟歌生民病”是讽谕诗的突出主题 • (2)批判统治者“轻裘肥马”的骄奢生活 • (3)批判“急敛暴征”,反对各种弊政 • (4)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情感 • (5)反映妇女痛苦,关心妇女命运。
• 其一 •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其三云: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 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乐府诗
• 这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当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反映农 民痛苦生活的《田家词》,哀叹民生的《织妇 词》,鞭挞奸佞的《上阳白发人》、《胡旋 女》,批判边政的《缚戎人》、《西凉伎》等。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贞元(785-805); 元和(806-820)
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
这是中唐时代。唐代诗歌的两高潮,盛唐是一高 潮,以李杜、高岑、王孟为代表,中唐为一高潮 就是以白居易等为代表。
一、什么叫新乐府?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 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 传统。 有三个特点:
A、用新题;B、写时事;C、不入乐。
二、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参加者:白居易——皮日休、杜荀鹤(继承者)
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
以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为纲领, 《与之九书》是一篇最全面、较强有力 地宣传现实主义到现实的纲领宣言。
理论纲领: 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 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 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 地干预生活。 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 诗风。 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 内容服务。
社会一度中兴,政治相对开明,皇帝 欢迎纳谏。唐宪宗元和年间下决心平定藩 镇,因此不断出兵,十年内不收征役,因 此称为元和中兴。而且李纯喜欢听不同的 意见,即善于纳谏,这样,白居易入朝廷 任翰林学士。
四、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
杜甫—元结、顾况—张籍、李神、王建、元稹 即2名先驱者 继承 张王乐府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充分运用优美明快和富 于音乐美感的语言,衬托出萧瑟凄 凉的秋天景色和出神入化地琵琶奏, 以音乐预期眠回音乐性的故事,显 示出音乐形象,艺术特色。层次分 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巧, 景物烘托。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和欺压人们的罪行,如
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宣传
比 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刻画 塑造人物形象,如
叙事议论相结合
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语言特
爱国主义思想
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点:浅切、俗,老妪可懂)
拘束和失落——抒写宦海沉浮 孤独与无常——抒发人生苦短 清醒与矛盾——抒发天命难违
写宫女的生活,表现对宫女生活同情,诗用七 言绝句的形式。 ●如 “未央墙西春草路, 宫入斜里红妆墓。一边裁出一边来,更衣不减 寻常数。”他的诗朴素,感情真挚,善用 ,用创作实践支持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也可以说是对白居易乐府诗的评价,张用创作实 践强有力地支持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李绅
作 。李 绅写诗虽早,可惜却失传,是新乐府诗的 杰作,诗中内含丰富,语言通俗,概括有 力,能真实地反映人民被剥削的生活,揭 露苦难根由,感染力强。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言浅思深,情致曲尽 淡雅清婉,凄伤动人
三 闲适诗、杂律诗
共两千余首,数量大,大都为后期作品,流连风光,应酬作品,
白居易晚年多为清新民歌体小诗,思想内容虽不及讽喻诗和感 伤诗,但艺术性都比较高。 闲适诗如 这一类诗的情调比较淡泊平和、悠闲 自得,和讽谕诗中针砭时弊、情绪激切的情景完全两样。 杂律诗如 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 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而一部分铺陈 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小碎篇章, 颇为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 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诗句: 认为诗歌语言要通俗统一,音节
和谐婉转,认为在写新乐府诗要开门
见山,要求反映社会、符合现实,因 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2010.12.讲义)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文学史上称“元白”。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节选)“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人民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作为一种诗歌运动,它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的诗论为核心。
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了更好地达到诗的政治目的,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语言要通俗易懂。
乐府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1.生平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白居易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白季庚曾做过彭泽县令、襄州别驾等小官。
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以他四十四岁时贬谪江州司马为界线:1)“兼济天下”的前期前期的白居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白居易自幼饱读诗书,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小就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
同时少年时避难越中的悲惨经历使他目睹了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步入仕途后,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国家面临的危亡局面。
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兼济天下、救国救民的信心和决心。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官拜左拾遗。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有机会直接对皇帝讲话。
在三年的任期内,白居易对于自以为朝廷处置失当的应该匡正的各种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过意见和建议。
并希望通过向皇帝进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革朝政,振兴朝廷,从而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四十四岁的白居易因上书缉凶而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2)“独善其身”的后期。
白居易谪居江州三年,后来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从五十八岁开始,称病引退,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
后期的白居易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过着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本文由nohtaet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新乐府运动,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在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新乐府” 创作高峰。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日益腐化。
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一、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
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第六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成就 • • • •
一、题材广泛,主题集中。 “一悲吟一事。”“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二、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三、浅切质朴,通俗易懂。
• 感伤诗 • 《长恨歌》、《琵琶行》
• 闲适诗和杂律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 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 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第三节白居易的诗歌创作Fra bibliotek• 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 • 772-846,字乐天。 • “兼济天下” ,讽喻诗。 • 独善其身,闲适诗。
• 版本: •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79.10。 • 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白居易诗歌题材和分类 • 《与元九书》: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 诗。 •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 • 白居易的讽喻诗170多首,以《新乐府》50首和 《秦中吟十首》为代表。 • 1.“惟歌生民病”,同情人民疾苦。 • 2.揭露统治者的骄淫和各种弊政。 • 3.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情怀。 • 4.反映妇女的不幸。
• 第五六章中唐文学复习题 • 一、 名词解释: • 五言长城、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郊寒岛瘦、 苦吟诗人、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 • 二、 填空、简答题:
• • • • • 1. 简述孟郊和贾岛诗风的异同。 2. 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的不同。 3. 刘禹锡民歌体诗的手法。 4. 柳宗元诗的意象、语言特色。 5. 简评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讽喻诗的表现 特色) • 6. 李贺诗歌个人风格。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救济人病”、反映生活的写实原则。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 《新乐府序》:“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 作,不为文而作。” 《寄唐生》“惟歌生民病”;《伤唐衢》“但伤民 病痛”; 《与元九书》“救济人病”。
第二十二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二十二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名词解释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二、论述题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唐代新乐府运动兴起的原因
大历以来, 形式主义诗风再次抬头。
先是大历十才子「歌升平, 咏山水,赞隐逸」, 后是虚美诗文泛滥成灾,毫无兴喻规刺。
现实主义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求重振自《诗经》、乐府沿续下来而为杜甫集大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对形式主义的诗风进行反击。
安史之乱后,唐室内则宦官弄权, 藩镇割据,外则吐蕃入寇, 河遑尽失, 百姓生活困苦, 使诗人不得不正视现实, 大声疾呼。
于是一个以反映群众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内容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运动就勃然兴起。
唐宪宗即位后, 一度中兴, 敉平部分藩镇。
于是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诗人以诗歌促使统治者振作精神, 恢复治世。
新乐府诗的特点
新乐府诗创始于杜甫, 但「新乐府」一名则是由白居易提出的。
它的基本特点有三:
(1)用新题
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 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 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
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所以又名「新题乐府」。
(2)写时事
用新题写时事,始自杜甫, 但并不是所有新题乐府诗都写时事。
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 即反映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不入乐
新乐府虽称作「乐府」, 但并不入乐。
由于它们的体现了汉乐府反映现实, 讽刺时事的精神,所以又是真正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与元九书》中,其诗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白居易认为一诗歌一方面可帮助帝王感化人心, 治理天下;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它了解下情,补察时政。
强调诗歌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 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胥悦, 内外文和」的政治目的。
又提出「文章为合时而着,诗歌为合事而作」的口号, 认为诗歌应该「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2)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情、语、声、义。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
深乎义」,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与「义」是内容,「言」与「声」是形式。
「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的精神。
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 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
(3)文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
白居易认为文学应植根现实生活, 写作必须关心政治。
《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 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
」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4)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强调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
(5)反对脱离现实的作品
白居易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彻底否定了六朝以来那些脱离现实的「嘲风雪, 弄花草」的作品;认为屈原只「得风人之什
二三」, 李白之作「索其风雅比兴, 十无一焉」, 不及杜甫之「尽工尽善」,甚至认为杜甫为时为事而作的诗还不够多。
白居易诗论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不无偏激之处,如他过份强调诗歌直接为政治服务, 而对艺术形式重视不够; 强调内容的「核实」, 而流于自然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