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合集下载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09中文系非师(1)班090105111周青青公元七五五年,一场颠覆了整个盛唐王朝的动乱在中原大地上爆发。

唐帝国自此由盛而衰。

而与盛唐气象一并欣蔚文坛的浪漫气息也转入对尖锐现实的摹写。

随着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激起诗人面对惨痛现实的悲愤情怀及对广大人民的悲悯,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

元结、顾况等人一系列揭露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了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同调。

这一股暗流到了中唐更是愈发汹涌,最终在以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创作及推动下,掀起了中华诗歌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

(贞元、元和年间,中原大地内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仍,赋税繁重,外则吐蕃回纥,不断入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迫使诗人不得不正面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相对稳定,曾经一度在形式上的全国的统一为诗人们对现实改革的期望带来一丝希望。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二十首》序文中说道:“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昔三代之盛也,士议而庶人谤,又曰:‘世理则词直,世忌则词隐。

’予遭理世而君圣盛,故直其词以示后,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

”“新乐府”一名由白居易提出,宋郭茂倩纂辑《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题为“新乐府辞”,本于白居易。

所谓新乐府,即以新题写实事的乐府式的诗。

这里的重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时起文人乐府就有少数写实事,但多借用古题。

新乐府自创新题,故亦称“新题乐府”。

二是写实事,即用新题又写实事,是由杜甫创始的,但并非所有新题都写实事。

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

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未尝被于声”。

音乐上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其体现了汉乐府的现实精神。

由汉乐府“缘事而发”,一变为曹操等人借古题而写实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有意识的写作准则。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元稹、白居易與新樂府運動唐代中期,大致與韓愈、孟郊等人同時,有一批詩人在另一個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詩潮。

其顯著特點,是以樂府——特別是新題樂府的形式,來反映社會問題,針砭政治弊端,以期達到實際的社會效果。

同時在藝術表現上,這群詩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淺切的語言、自然流暢的意脈來增加詩歌的可讀性(這一特點恰好與韓、孟一派詩人相背反)。

他們中包括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紳等人。

以前人們曾把這一新詩潮稱為「新樂府運動」。

早在安史之亂前後,杜甫就曾以樂府風格的詩篇針砭現實,《兵車行》、《麗人行》等擺脫古題,「即事名篇」(元稹《樂府古題序》),其實已經是一種新題樂府,只不過「新樂府」的觀念沒有被明確提出。

大歷、貞元年間,顧況也寫過一些運用俚俗語言反映現實社會問題的詩篇。

從貞元末至元和初,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紳諸人先後步入仕途。

他們作為新進官員,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和積極表現自己的願望,而元和初憲宗頗思振作,這也給他們帶來一種興奮。

因此,他們彼此唱和,相互呼應,熱情地以詩歌形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反映各種嚴峻的社會問題,企圖把詩歌作為有力的政治工具來使用。

諸人中,張、王最早從事這一類型的寫作,而「新樂府」概念的形成,則始於李紳的《樂府新題》二十首。

其詩已佚,但從尚可知道的詩題來看,其內容特點是清楚的。

李紳的創作引起元稹、白居易的熱烈響應,並由他們——尤其是白居易,把新樂府的創作推向高潮,白氏的《新樂府》五十首,成為這一新詩潮的代表作。

這一詩潮的高峰期為元和四年(809)前後,為時不很長。

除了新題樂府,這群詩人當然還寫過很多其他類型的詩作,各有不同的成就。

張籍(約766—約830)字文昌,蘇州(今屬江蘇)人,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曾任水部郎中、國子司業。

有《張司業集》。

他為人熱情誠懇,交游很廣,與以韓愈為首的詩人群體和以白居易為代表的詩人群體都有密切的關係。

正如他自稱的「學詩為眾體」(《祭退之》),他既寫有像《城南》這樣頗似孟、韓的作品,也寫有《宿江店》、《霅溪西亭晚望》這樣近似大歷十才子詩風的作品,也寫有《野老歌》、《廢宅行》這樣反映現實、通俗曉暢的樂府詩。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File复习过程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File复习过程
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传,强调诗歌的政治 作用和社会意义,否定诗歌的独立地位。
反映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现实而作:“其事核而实”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 强调形式的通俗性,语言浅显朴素。
《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
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 叙事与议论
议论尖锐深刻,富于感情。 有的则流于说教,枯燥无味。
讽谕诗中的对比手法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 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 花》)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红线毯》)
《长恨歌》的传播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 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 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
白敏中,居易从父弟,拜相,崔姓大族即云: “可以归矣,近日中书尽是番人。”
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 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 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 在眸子中者。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居易、李绅等彼此唱和,以诗歌的形式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映各种社会问题。 代表:代表作白居易《新乐府》50首、 《秦中吟》10首。
苏轼“独敬爱乐天”
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 形诗篇。(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志在兼济,行在独
善。 •奉而始之则为道,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 以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
司马为界限,分为前后 两期。 • 前期:兼济 • 后期:独善
白诗的分类
•白诗共2800余首 •前期:800多首 •讽谕诗:150;闲适诗:
100;感伤诗:100;杂律 诗:400余首。
• 分类的标准:前三种都是古体诗,按内
• 特点: • 1.用新题(建安时代用古题写时
事) • 2.写时事(古代诗人自创新题, 往往不写时事) • 3.虽名为“乐府”,却往往不入 乐。
• 宋郭茂倩《乐庥诗集》
收入最后一类“新乐 府辞”中。
元稹
• 元白 • 《元氏长庆集》
• 反映现实的乐府诗
爱情诗
悼亡诗
• 《遣悲怀三首》 • 《离思》:曾经沧海难
•白居易的其余抒
情诗
问刘十九
• 绿蚁新涪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暮江吟
•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
平雲脚低。幾處早鶯争暖 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 没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裏白沙堤。
•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頽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媧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琵琶行
•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 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 弦疑绝,疑絶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 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4)《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 作品中所描写贵妃与玄宗不是历史任务重现, 而是作者艺术加工塑造的新艺术形象,应把 作品中人物与历史上人物区别开来。 (5)白居易元和十年把诗分四类,把《长 恨歌》归入感伤诗一类,如果是为了讽喻, 则划入讽刺诗类,可见作者本人也是对其爱 情悲剧同情,歌颂他的忠贞不渝。
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阙时 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
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立脚点,认为“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旗帜鲜 明的口号。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 作,不为文而作也”即写文章要有的放 矢,要联系当时的现实来写。它的中心 是认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实际上五点 中重要的是“为民而作”。敢于反映人 民疾苦,唤起统治阶级的注意,从而达 到改良的政治目的。有诗云:“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 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他的 诗论及创作实践是暴露社会黑暗而不是 粉饰太平。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
一、生平 二、思想
一、生平 生平分前后两期: 前期( 前期(44岁前)——兼济天下 (分三期之说:中期(44-45)江州司 马—罢苏州刺史,为思想转折时期) 后期(44-75岁)——独善其身 后期 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作为分界线,前期兼济 天下,他安身立命的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贯穿他生命的始终。44岁前仕途 一帆风顺。
这是中唐时代。唐代诗歌的两高潮,盛唐是一高 潮,以李杜、高岑、王孟为代表,中唐为一高潮 就是以白居易等为代表。
一、什么叫新乐府? 什么叫新乐府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 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 传统。 有三个特点: A、用新题;B、写时事;C、不入乐。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本文由nohtaet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新乐府运动,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运动。

杜甫首创新题乐府。

在白居易等人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下,乐府诗自觉弘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扬风雅比兴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发挥政治讽喻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

新乐府” 创作高峰。

“新乐府”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乐府诗,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

(二)新乐府运动兴起的背景1、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朋、中唐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宦官专权,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党争斗、藩镇割据,异族入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统治阶级日益腐化。

日益腐化。

从而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情,文学领域内的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随之而兴。

随之而兴。

2、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特、陈子昂、杜甫等人的进步诗歌主张,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创作经验,给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新乐府运动以直接的启示。

3、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从反面激励、大历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新乐府诗人追求风雅比兴。

4、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纳谏”态度,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也鼓励了新乐府诗人的创作。

一、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

曾任道州刺史。

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

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

考研复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专题复习

考研复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专题复习
《适意二首》之二:“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内,消 尽浩然气。”
2、后期:44岁以后
元和十年(815)回朝复职。时宰相武元衡被刺,遂上 书请捕刺客,以越职言事罪,贬江州司马,渐趋明哲保 身,作《琵琶行》,寄意不平。作《与元九书》,阐述 人生哲学与诗歌主张,总结前期创作。
元和十三年起,历忠、杭、苏州等地刺史。55岁后, 历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太傅等。以刑部尚书致仕,居 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受佛 道影响,思想趋于消极,主创闲适诗。
会昌六年八月,病逝洛阳,年七十五。
❖ 二、思想特征:
❖ 儒家为主,兼取释道。
❖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 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
❖ 诗歌多体现独善之义,以闲适、感伤为主调。
❖ 三、诗歌理论:
❖ 总结新乐府创作经验,是积极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体现。主要体现 在讽谕诗创作中。《与元九书》。
王建长于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号“张王乐府”。他 一生沉沦下僚,了解并同情百姓疾苦,其诗取材广泛, 反映了田家、水夫、海人,蚕农、织妇等各类劳动者 的悲惨生活,尤善刻划劳苦人民的内心活动。
当窗织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 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输官上头有零落, 姑未得衣身不著。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第一节 概说
❖ 一、乐府诗简史:
乐府诗兴起于汉代,今存汉乐府集中在东汉后期。“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创作精神。 ❖ 建安时期,诸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此后发展基本与现实 脱节。 ❖ 盛唐时期,杜甫以“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写 时事,使乐府重归于现实反映的传统。与杜甫同时而稍后创 作新乐府的还有顾况和元结。中唐新乐府运动以此为基础取 得发展,以白居易为代表。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语教)PPT课件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语教)PPT课件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 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 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 更有新人胜于汝。

13
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 大多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选材真实典型。 • 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卖炭翁》、《上阳白发人》 、《新丰折臂翁》
• 叙事、议论相结合,“卒章显其志”。
《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 《井底引银 瓶》:“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
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
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
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
2
3、新乐府运动的理论
体现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元稹《乐 府古题序》等作品中。
(1)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 旨。“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 也”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 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 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
.
14
(2)感伤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 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 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 受权贵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 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2010.12.讲义)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2010.12.讲义)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文学史上称“元白”。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节选)“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人民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人民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新乐府运动“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所谓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作为一种诗歌运动,它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的诗论为核心。

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了更好地达到诗的政治目的,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语言要通俗易懂。

乐府运动的主要参加者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二、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1.生平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白居易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白季庚曾做过彭泽县令、襄州别驾等小官。

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以他四十四岁时贬谪江州司马为界线:1)“兼济天下”的前期前期的白居易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白居易自幼饱读诗书,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小就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

同时少年时避难越中的悲惨经历使他目睹了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步入仕途后,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国家面临的危亡局面。

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兼济天下、救国救民的信心和决心。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官拜左拾遗。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他有机会直接对皇帝讲话。

在三年的任期内,白居易对于自以为朝廷处置失当的应该匡正的各种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过意见和建议。

并希望通过向皇帝进言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革朝政,振兴朝廷,从而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四十四岁的白居易因上书缉凶而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2)“独善其身”的后期。

白居易谪居江州三年,后来任过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从五十八岁开始,称病引退,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

后期的白居易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过着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2、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3、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

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

古代文学元白与新乐府运动10

古代文学元白与新乐府运动10
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 ,上阳是其一也,贞元尚存焉。
上阳人,红颜闇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总说)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馀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对比其余宫女)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家人的期待)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杨妃的迫害)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秋日的孤单)
加入传奇性,赋写杨妃和玄宗的前世来生,此生缘断。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恨”之长和无尽。《唐宋诗醇》:“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 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
诗歌特点: 1、故事中可以融合汉武带与李夫人的故事,增加传奇色彩。 2、长恨歌的恨内容层次较多,重点是玄宗的痛苦,也也暗写宫女、朝野士人 、作者自己、黎民、以及杨妃的痛苦。故事的讽谏意味通过恨的惨烈和无尽足 以使君王引以为戒。 3、长篇歌行的行文跌宕流畅、声情并茂,源于换韵、骈散结合、似对非对、 顶针、比兴、议论、抒情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 天,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号 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 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官至翰林学 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 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 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 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十年(815年),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次年(816 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 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818年),改忠州刺 史,十五年(820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 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发布时间:2009-1-24 14:16 第十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从代宗大历年间至文宗太和年间的文学一般称为中唐文学。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的转折点,简要来说,就是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至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则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白居易之前,元结、顾况等人作为杜甫的同道,提出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从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第一节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元结、顾况等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但据有关史料看,杜甫、元结等人并不为时人所重,从现存的10种唐人选本看,杜甫诗仅被选入唐末韦庄所编的《又玄集》。

而在当时受人推重的是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等人。

但这并不等于抹杀了元结等人的意义,相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驱者的历史功绩。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人。

少不羁,17岁方折节读书,早年科举失意,生活贫困,曾归隐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

“安史之乱”后为肃宗赏识,曾为道州刺史。

元结的卒年正是白居易的生年,元结的诗歌理论对白居易很有影响。

元结关怀民生疾苦,提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风之流”(《二风诗论)。

这些主张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

白居易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元结的创作实践了他的诗歌主张,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有时达到了十分深切的程度。

如《系乐府》中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

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

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贫妇无法应付官吏的压迫,“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与杜甫的《石壕吏》十分相像。

《农臣怨》写百姓哭诉无门: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贼退示官》写“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最著名的还是他在道州刺史任上所写的《舂陵行》: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此年道州一带的少数民族“西原蛮”起义,攻克了道州城。

人民的生活本已极其困苦,而横征暴敛更使他们雪上加霜。

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思想情感。

元结诗歌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系乐府”的名称,并采用了总序、小序等方式叙述乐府诗的本事,采取自由的诗体,语言力求朴实。

顾况(727—815?),字通翁,苏州人,进士出身,官至秘书郎。

他的思想既有关心民生疾苦的一面,也有传统的封建士大夫的归隐情结。

他在《归山作》中写道:“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后归吴,隐于茅山。

他与元结一样,也比较关心人民的痛苦,如他遵照《诗经》的讽喻精神所写的以四言为主的《囝》,就十分深刻地揭发了当时闽中官吏常取闽童作阉奴的惨无人道的事实: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表现出对官吏的愤怒和对贫苦百姓的不幸的同情。

再如《田家》:带水摘禾穗,夜捣具晨炊。

县帖取社长,嗔怪见官迟。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官吏对人民的压榨。

在诗歌形式上,他有意模仿汉乐府,并吸收了俚语入诗,使得诗歌显得通俗流畅。

不过,顾况的新乐府诗较少,反映的社会面也比较狭窄,成就不如元结。

另外,戎昱和戴叔伦也写过一些乐府诗,前者如《苦哉行》,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后者如《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

反映了战乱与兵役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

从这些人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白居易以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创作新乐府诗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一吟悲一事”:讽喻诗的主旨白居易(772—864),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夏絡(陕西渭南县),祖、父都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少年时代因战乱而经历了一段流离生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人生道路都有很大的影响。

白居易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同时杂有佛、道。

他自幼有“兼济”之志,但又向往所谓的“独善”,这也决定了他的诗歌的复杂性。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仕途十分顺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生清贵”,此时“兼济”之志在其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写出了许多揭露黑暗现实,同情劳动人民,讽刺权贵的讽喻诗。

在任赞善大夫之职时,因所谓的越职奏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真正的原因是因他写了那些使权要人物“扼腕”、“切齿”的讽喻诗。

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后期从被贬到去世,此时“独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他自己所说的“世事从今口不言”、“世间尽不关吾事”、“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颇能表现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态度,他在此间写出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

不过,他于该时期还是以积极的态度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白居易曾将自己51岁以前所写的1300多首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以及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在上面的四类诗中,最有价值的是讽喻诗,所谓新乐府运动也主要是指这类诗的创作。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首先提出的,但乐府诗及其传统却由来已久。

乐府诗源于汉代“缘事而发”的汉乐府。

汉末,曹操等人借汉乐府旧题而写时事;唐代,杜甫“因事立题”,继承乐府反映现实的精神,突破了旧题的限制;中唐初期,元结、顾况与杜甫同声相和;至白居易,则明确地提出了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是从精神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不受旧题限制,而是立新题,写时事,不入乐,故以“新”相标。

白居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乐府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在其早期的《策论》等文中有所体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与元九书》中。

《与元九书》的思想观点比较复杂。

首先,他创作讽喻诗的目的是“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这就是说,讽喻诗是为臣尽忠,为官尽责的产物。

又说:“以诗补察时政,以歌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确地宣称诗歌是为政治服务的。

其次,《与元九书》纵论中国诗史,认为自《诗经》而下,“诗道崩坏”,诗歌一代不如一代。

屈原仅仅“得风人之什二三焉”,魏晋六朝文学更是无足道者,至唐代李白,虽是“才矣,奇矣,人不逮矣”,“但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甫该是白居易最尊崇的诗人了,但符合白居易论诗标准的,“也不过三四十首”。

在白居易的筛选下,中国诗歌只剩下了《诗经》、梁鸿的《五噫》、陈子昂的《感遇》20首,鲍防的《感兴》15首。

白居易的这种诗论确实与他力图挽救中唐混乱的现实有关,对于校正嘲吟风月、无病呻吟的不良诗风也有裨益,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

但问题是“矫枉过正”,偏离了文学的审美特征,使文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

实际上,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封建诗教理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极端表现。

当然,白居易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诗歌的规律,如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但必须看到,这里的“情”和“义”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社会政治的范畴,与审美有相当的距离。

在白居易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带动之下,元稹、张籍、王建也写了不少新乐府诗。

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应该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在揭露和抨击黑暗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爱国热情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确实具有独特的价值。

大多数讽喻诗确实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多数讽喻诗前面都有小序,表明作诗的缘起和诗的主旨,所谓“一吟悲一事”,“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这不仅是讽喻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也是讽喻诗的基本思想特征。

如《卖炭翁》: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埃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疋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新唐书》卷二十五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

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

”可见,白居易选取的“一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卖炭翁》通过卖炭老翁之遭遇,以极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苦,同时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上尤见细腻真切。

在写作方法上,《卖炭翁》所写的是生活的横断面,其表达方式与杜甫的《石壕吏》极相似,“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唐宋诗醇》卷二十),通篇不置议论而感染力极强,达到了“欲见之者易谕”、“欲闻之者深戒”的讽喻目的。

又如《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