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选穴原则

合集下载

耳穴养生

耳穴养生

预防感冒:用拇指、是指相对压迫耳廓上的耳屏,重点按压外鼻、内鼻、咽喉等穴位,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有一定痛感,每部位做10-30次,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

或借助钝头的小木棒或火柴棒,面对镜子,按照耳穴图触压耳廓上的外鼻、耳尖、感冒、枕穴等,以能耐受为度,其它同拇指按摩法。

具有很好的预防感冒的作用,特别对于那些体弱多病者,胜过吃药预防。

失眠:用拇指、食指相对,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对耳屏后沟等处,重点按压神门、晕点、脑点、失眠等穴位,每部位揉按10-30次,每日2-4次,尤以入睡前最为重要,双耳交替进行,4-7天为一疗程。

或用火柴棒代替手法按摩。

此法对于改善睡眠有显著效果,在睡前按压效果尤其显著,往往在揉按中就进入梦乡了。

肥胖症:用拇指、食指相交,对压在耳廓上的三脚窝、耳甲艇、屏间切迹、耳屏等处,重点按压便秘点、大肠、内分泌、饥点、肾上腺等穴位。

要求一压一松,用力适中,均匀。

每部位揉按10-35次,每日3-5次,尤以饭前、饭后为主要。

双耳交替,4-7天为一疗程。

也可对着镜子用火柴棒按压,按压强度以能忍受为度。

痛经:用拇、食指相交,对压耳廓上的三脚窝、对耳屏、耳垂背面外侧部等处,重点按压子宫、卵巢、会阴等穴位。

要求用力适中均于,每部位揉按20-40次,每日进行3-5次,尤在痛时为主要,双耳交替进行。

1、什么是耳穴疗法祖国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个脏器皆联系于耳。

现代医学证明耳廓有比较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组织分布,因而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器官有异常或病变时,可以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等反应到耳廓的相应穴位上,这些就是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基础。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其特定的区域,临床上可以通过耳穴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耳穴国标——精选推荐

耳穴国标——精选推荐

《耳穴国标》介绍陈巩荪许瑞征仲远明韩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1992年10月1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并明令从199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92耳穴名称与部位》[1](以下简称《耳穴国标》),是我国中医学领域中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后的第二个国家标准。

由于《耳穴国标》发行量不多,目前仍有一些针灸同行对《耳穴国标》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其具体内容。

为此,本文对其介绍,供同道参考。

1 提出《耳穴国标》的背景从对我国耳穴研究过程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耳针疗法的不断普及,耳穴数量不断增加(仅据1972年我们对40份资料的统计,耳穴名称已达284个[2],若以同名而部位各异的耳穴均为不同的耳穴计,则小小耳廓已逾千穴),但其中具有作为单穴进行过科学实验或临床分析资料者不多,大多数属于纯经验性耳穴,有的只是推论出来的。

应该承认,耳穴的增加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耳穴的认识,但同时也带来了耳穴命名和定位的混乱。

信手抽出几张耳穴图便可发现,同一部位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的耳穴也可分布在多处[3][4]。

国内如此,国际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5][6][7][8][9],这不仅使初学者莫衷一是,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耳针学的推广、研究和交流,也增加了人们对耳穴科学性的质疑。

国内外同行都期盼耳穴命名和定位的统一。

统一耳穴名称和定位的根本途径在于搞清耳穴的生理学、病理学本质,但这需要漫长的岁月,何况当前耳穴定位和名称十分混乱的现实,也不利于人们对耳穴作用规律的探讨和本质的阐明,故现阶段只能通过众多专家的协商,达到人为的统一,以利于研究和交流。

2 《耳穴国标》的形成过程1982年,中国针灸学会受WHO西太区办事处的委托,指定由当时的全国耳针协作组对耳穴的名称和定位依据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方案,协助WHO进行耳针术语的标准化工作。

耳穴

耳穴

享!耳穴疗法概况耳穴疗法的定义耳穴疗法(耳针):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生物全息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利用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有记载。

♣到明代已经出版了耳穴图谱。

♣清朝末叶,耳穴针灸随正统的针灸学的没落而几近湮没。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耳针在欧洲兴起,法国的医学博士P.Nogier在耳廓里发现了不少新穴位,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学者萧月麟首次翻译成中文。

从此之後,耳针学在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学者在P.Nogier耳穴图的型础上将之丰富、发展。

有些甚至提出和他相反的意见。

♣中国学者在耳针的机理、诊断、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中国学者在耳针学的机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有所创造和发明。

使耳针学内容更丰富和日益完备。

♣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创造和发明是非常值得在这里介绍一下的:——陈巩荪等在耳穴探查,发现了穴位「电阻低、电位高」的特性,由此发明了一系到的耳穴探测机和治疗机器。

——管遵信发明耳穴染色法,使耳穴的探查从用电流表作模拟式的显示成为直观式的显示。

使耳穴的客观存在更具说服力。

——尉迟静和王惠伦发现「耳经络客观存在」,证实了古代经典所载:"十二经脉上络於耳" 的说法。

他们更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立了耳廓经络图和耳背穴位贴压耳针已发展到了一个独立的学科1987年中国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制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化的阶段。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与各种操作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与各种操作方法

Slide 7
刺激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毫针法:即用毫针刺激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进针时,医生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
刺部位的耳背,这样既可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减轻
针刺时的疼痛,用右手持针,在选定的反应点或耳穴
处进针。
进针的方法有捻入法和插入法两种。
针刺的深度应视耳郭局部的厚薄、穴位的位置 而定,一般刺入2~3分深即可达软骨,其深度 以毫针能稳定而不摇摆为宜,但不可刺透耳郭背面皮 肤。刺激强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耐痛度而灵 活掌握。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4
耳廓的结构
耳郭上的神经支配非常丰富
脊髓颈2、3、4节躯体神经 脑神经 交感神经。
神经分布: 耳垂、耳轮、耳舟及对耳轮区,主要是脊神经,即耳大神 经和枕小神经分布。 耳甲区为脑神经,即耳颞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舌咽神经 与面神经的混合支分布。 三角窝内神经分布极为丰富,几乎所有支配耳郭的神经都 有分支至三角窝内。
处方选穴原则
1、按部处方选穴法(根据病人患病部位选穴) 胃病取胃穴,目病取眼穴,肩痹取肩关节穴等;
2、辨证处方选穴法(根据藏象、经络学说选穴) 耳聋耳鸣、脱发等取肾穴,因肾主骨,开窍于耳,其 华在发,故取肾穴主之;又如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 的循行部位,可取胆穴治之。
3、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 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取皮质下、交感穴;
Slide 1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 法
耳穴治疗损容性疾病
A Free sample background from
Slide 2
耳廓的结构
耳廓上3/4—4/5的基础是弹性软骨,下1/4—1/5部是含 有脂肪与结缔组织的耳垂。

耳穴

耳穴

踝 AH3 ,膝 AH4 ,髋 AH5 ; ②对耳轮下部分布着 坐骨神经 AH6 ,交 感 ,臀 AH7 ; ③对耳轮体分布着 腹AH8,胸 AH10,颈 AH12与腰骶椎AH9,胸椎 AH11 ,颈椎 AH13 。 四、三角窝(triangular fossa)穴位 主要是一些盆腔脏器穴。 具体如下:角窝上 TF1,内生殖器 TF2 , 角窝中 TF3 ,神门 TF4 ,盆腔 TF5 ;
《CLRH-A型耳穴探测器》各部件名称: 1、探 针;2、压力刻度;3、探测指示灯; 4、灵敏 度转盘; 5、笔扣电源开关; 6、笔扣、电池 紧固螺帽。
探测结果:绿灯亮时表示阴性,黄灯亮时表示 临界,红灯亮时表示阳性。可在阳性反应点上 进行贴压或针刺治疗。
大肠病、皮肤病的表现。又如,腰腿痛患 者在臀(AH7)、坐骨神经(AH6)出 现压痛敏感;胃痛患者在耳轮脚1区及耳 轮脚消失处(胃CO4)等可出现压痛敏 感点。 再如,邵文斌对100患者(包括各系统疾病) 的耳廓压痛点作了调查和统计。结果: 压痛点和疾病的符合率总平均为78.36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为85.35%;泌 尿系疾病为86%;消化系疾病为84.4%; 四肢疾患为80%以上;头痛最高为100%。
皮肤电阻低等。这些现象可作为辅助诊断 的依据。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根据这些现象,并结 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可作出临床 诊断。 (二)具体诊断方法 ①直接观察法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直 接观察耳郭中有无脱屑、水泡、丘疹、 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
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如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针灸科观察350例 胃癌患的耳穴变化。结果发现在胃 (CO4)、十二指肠(CO5)等观察到血 管出现者 144 例占 41.1% ;胃、十二指肠 穴区等表皮能观察到血管枝伴有皮肤色 增深者 105 例占 31.1% ;胃、十二指肠穴 区等组织增厚伴有血管枝和压痛者 51 例 占 14. 5%;穴区呈灰暗贫血状者 50例占 14.3%。 ②压痛法

耳 穴 疗 法

耳 穴 疗 法

耳穴疗法一. 耳穴疗法的基本原理耳朵,并非是单一的听觉器官;耳廓虽小,却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

耳朵是整体的缩小,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通过经络连接到体内的各个脏器,这就是耳穴的生物全息规律。

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发病,病理反应就会循着经络路线迅速传递到相关的耳穴上,在耳穴表面发现异常,如能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便会使病态逐渐退却,症状消失,病状痊愈。

二. 耳穴贴压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许多疾病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耳穴贴压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一是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

据对使用耳穴贴压疗法的500余篇报道分析,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二是以丸代针,刺激持久;耳穴贴压疗法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不用针刺,以丸代针,避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和感染,且可将刺激物长久固定于耳穴上,每天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按压刺激,效应持续而稳定,同时还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按压。

三是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不用针刺,不伤害人体组织,不会造成感染,基本无痛,也无刺伤内脏之虞,因而被人们称为“无痛苦、无创伤、无损害、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疗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穴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具有多种特色,治疗病症亦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近视、弱视以及失眠、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它也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方妙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在临床上,应根据情况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可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效。

三、治疗取穴原则(一)、依相应部位,如压痛取牙、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痛经取内生殖器。

(二)、依脏腑经络,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弱取心,坐骨神经取膀胱。

(九)耳穴疗法

(九)耳穴疗法
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 分为前、后2等份,前1/2为耳甲9区,后l/2为耳甲10 区。
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 之间分成上、下2等份,上1/2为耳甲11区,下1/2为 耳甲12区。
轮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 腔部为耳甲13区。
2.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2)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耳穴 经络感传实验,也表示耳与经络的相关性。
3.耳廓表面解剖
• 耳轮-耳廓卷曲的游离部分。 • 耳轮结节-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 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
5.耳廓分区与耳穴定位
《国标》按耳的解剖将每个部位划分成若干个区, 共计91个穴位。耳廓分区:
(1)耳轮分区:分为12区;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 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3等份,自 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3区、4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 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5区;对耳轮上脚前 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耳轮结节上缘 为耳轮7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 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份,自上 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10区、11区和l 2区。
⑤穴位注射法:用微量药物(0.1-0.5ml)注入耳穴 的方法。
⑥温灸法:指用温热作用刺激耳郭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⑦刺血法:用三棱针在耳郭皮肤上刺出血的治疗 方法。
⑧磁疗法:是用磁片贴入耳穴,靠磁场作用于耳 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⑨光针法(激光照射):是用对人体组织有刺激 作用和热作用的激光照射耳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法

耳穴快速记忆法、定位法及各种操作方法

十、耳甲腔
口 2、食道 3、贲门 4、脾 5、心 6、肺 7、气管 8、三焦 9、内分泌

食道
贲门


气管
内分泌
三焦



内分泌
三焦
针对损容 性疾病重 点穴
目1
目2



垂前

内耳
面颊
面颊
扁桃体
目1
目2

垂前

面颊
面颊
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针刺,可先治疗外耳疾患,针刺外耳、肾上腺、耳尖放血,待耳郭皮肤病变治愈后,再刺激耳穴治疗其他病变。
耳穴治疗方法
耳穴的刺激方法,随着现代科学及新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多,常用的刺激方法如下:
一、耳毫针法
耳针用的毫针,针长为5分,针的粗细有26号、28号、30号、32号等四种,针的构造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五部分。
健肝血 取穴:肝、肾、三焦、脾,内分泌、皮质下、相应部位。
健脾助运 取穴:脾、胃、小肠、胰、内分泌、皮质下、口。
取穴:
主穴:内分泌、缘中、兴奋点、额、丘脑、饥点、肾、大肠、三焦、肺、相应部位。
配穴:浮肿加腹水点;便秘加肺;女性月经不调者加内生殖器、卵巢。
Part 02
关于减肥
一调:调整内分泌功能。
02
精神状态好,睡眠时间缩短,平时及晚间易困情况明显好转,自觉精力旺盛。据统计,80%患者治疗后,排大便次数可增加1次,有利于减轻体重。
体会:
腹部轻松感。治疗一个疗程后,有些肥胖病患者,虽然体重未见明显减轻,但是腹部胀满感减轻或消失,活动较前灵活,可能与脂肪重新分布有关。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

中医外治法之耳穴疗法的临床使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典籍《灵枢·口问篇》中就有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通于耳”,可见耳是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形于耳,许多经脉注入于耳,耳和人体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连,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一、主要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好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健肾等功能,所以它被广泛的使用于临床。

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内分泌等各科。

2、简便易行、花费低廉耳穴绝大多数是人体解剖学名称,并且耳穴的分布排列有一定规律,且耳穴疗法无需特殊设备,费用低廉。

3、副作用少耳穴疗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它无刺伤内脏之虞,也无滞针等现象。

如若注意消毒并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耳廓感染和晕针等副作用就可以预防或减少发生。

二、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1.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刺伤、切割伤、骨折,脱臼、落枕,烫伤等疼痛。

1.2手术后疼痛:如五官、脑外,胸,腹、四肢各种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患肢痛,麻醉后的腰痛、头痛等,常可用其来减少或代替杜冷丁、吗啡诸类止痛麻醉剂。

1.3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

1.4各类晚期疾病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大叶性肺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副睾炎、各种脓疡、丹毒、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耳针有消炎止痛之功效。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眩晕综合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癌症、性功能紊乱、腹肌痉挛、面肌痉挛等。

4、过敏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风湿热、药热、血清病、荨麻疹等,耳穴疗法可以提高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具有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耳穴压豆法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耳穴压豆法

器器器应应应应 耳对对对的的的的

轮应应应穴穴穴穴 脚的的的位位位位 周穴穴穴
示 意
——
——
——
——
——
——
——
围位位位

对对耳耳


耳耳舟垂
排三耳耳轮轮 或
列角甲甲 上 耳
窝艇腔 、 垂
下邻
脚近
与头面部对应的穴位在——耳垂
目1、目2、眼(屏间切迹前下方、 后下方、五区正中):青光眼、假 性近视、麦粒肿。 颌(三区的正中、上方);牙痛、 颞下颌关节炎。 面颊区(五六区交界线周围):面 瘫。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有机整体,它 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通过气血灌注相互影响。
2.手太阳、手足少阳、手明阳等经脉、脉络、经别均入耳 中,足明阳、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也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 而联系。
3.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 蹻、阳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耳穴压豆法
目录

概念及与经络脏腑的 关系
叁 适应症和禁忌症

耳廓的解剖结构及耳 穴分布

耳穴选穴原则、操作 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概念
耳穴压豆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保健方法,是用王不留行等药籽或菜籽置于 胶布上准确地贴于耳穴处,用手指给予适度的 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 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耳穴埋豆法。
7.尿潴留:选择耳穴肾、膀胱。
三、禁忌症
• 1.严重的心脏病不宜使用。 •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重度贫血、血友病。 • 3.孕妇慎用或禁用。 • 4.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使用。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 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 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 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 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 如瘫痪、麻木、疼痛, 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 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 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耳穴操作者初期须掌握的内容

耳穴操作者初期须掌握的内容

耳穴操作者初期须掌握的内容1、耳穴分布与人体的对应规律:耳垂相当于头面部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耳屏相当于鼻、咽喉部对耳轮相当于脊柱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耳舟相当于上肢三角窝相当于下腹部耳甲艇相当于腹腔耳甲腔相当于胸腔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2、耳郭视、触诊歌诀:急病光泽色发红慢病无光色白隆糠皮脱屑见炎症润泽脱屑代谢病鳞状多见皮肤病缺血疾病紫或青对耳轮凸骨增生动脉硬化耳厚硬暗灰结节见癌肿术疤白色月牙形耳穴诊断能定位若要定性需辨证3、常见病多发病在耳轮的颜色改变的临床意义:A、红色反应:一般为局部血管过于扩张引起的;鲜红色多见于急性病症及痛症;暗红色多见于疾病恢复期。

B、白色反应:长期病变反射导致耳郭相对应区过度增生引起,多见于慢性疾病。

C、暗灰灰反应:多见于疾病中晚期和肿瘤的病人。

D、深褐色反应:多见于疾病愈后在相应区呈现色素沉着反应。

E、起皮脱屑:是人体内分泌和吸收障碍,引起耳穴相应部位的新陈代谢水平增高的结果,如慢性咽炎在耳壳口区起皮,妇女白带过多可在耳穴内生殖器区有雪皮样集聚等。

F、丘疹凹陷:如针尖样点状凹陷等。

G、结节变形:慢性病变常期刺激引起耳穴相应区增生的一种反应。

4、常见病在耳穴视诊的异常表现:心穴圆环多做梦心肺失弹缺血供心穴多点常胸闷心穴凹陷心常惊肺穴红润有炎症肺穴白疹气管病肺穴凹陷有结核已经钙化后遗症口穴起皮为咽炎胃炎贲门充血红暗灰凹陷胃溃疡三焦反应有牙痛十二指肠多溃疡颜色发白陈旧性阑尾诊断阑尾炎小肠诊断心脏病艇角膀胱要慎重生殖泌尿经常用肾穴结合对耳轮还可诊断骨质病胰、胆穴常见隆左胰右胆必肋疼慢性结石症状轻急性发作腹背痛肝裕常见结节硬存在统血藏血病左耳结节免疫差右耳结节肝代症艇中不仅诊耳聋也诊低烧风湿病配合两条风湿线上肢下肢要记清5、耳穴27个重点穴位的功能与临床意义:A、心:阳性反应加上小肠穴不但诊断心脏疾病而且也可对神经系统疾病如神衰、多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B、肺:阳性反应时同时注意大肠穴数值,可诊断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概念:耳穴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的特定反应点(区)。

它能反映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和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在耳郭的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的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子宫、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他: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

根据耳穴分布规律和耳穴图,都能找到。

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㈠、耳垂九区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

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和临床经验。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

【肾上腺】 部位: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 功效:有调节血管、抗感染、抗休克、抗过敏、止血等作用。 主治:低血压、休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毛细血管出 血、渗出、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镇咳、平喘。 【内鼻】 部位:耳屏内侧下1/2处。 治疗:感冒、鼻炎。 【咽喉】 部位:耳屏内侧上1/2处。 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
六、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 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儿童、年老体弱、孕 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 者慎用。 6、埋籽法可隔3-7天一次。急性病,可两侧耳穴同用;慢性 病,每次用一侧耳郭,两耳交替。
中医适宜技术
——耳穴疗法
主治中医师 郑 磊
中医药的医疗服务以简便验廉为特点,“简”就是用药简 单、方法简单。“便”就是药用取材十分方便、操作方便。“ 验”就是疗效确切,可反复验证,并且十分灵验。“廉”就是 花钱少,便宜,十分经济。 目前社区常见的中医适宜技术包括中草药,针刺,灸法 ,推拿,火罐,刮痧,中药外敷,中药熏洗,耳穴治疗等。 耳穴治疗优势:疗效好,见效快,药具携带方便,感染率小,花费低
耳廓视诊规律总原则为:急性期色泽多发红。 慢性期色白凹或隆,无脂溢及光泽。 炎症易擦脱屑。 癌肿结节状隆起或点状暗灰色。
触诊法
疾病发生后,相关耳穴的痛点即形成,耳廓压 痛敏感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痛点的形成和消 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
急性炎症,痛症,肿瘤,压痕反应最明显,压点各穴能 反映病变所在部位。

耳穴推广文章讲稿

耳穴推广文章讲稿

耳穴推广文章讲稿文章讲稿知识点:1、定义:俗称贴耳穴,是指压丸法,因为临床多用王不留行籽,所以又称为王不留行压丸法(材料还可用小米,绿豆、油菜籽、白芥子);它其实是耳针的一种,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包括,毫针、电针、压丸法、埋针、穴位注射。

2、耳穴可以诊疗疾病: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和全身的十四经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阳维,均有重要的联系。

耳和五脏有密切的联系: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所以,耳和脏腑经络皆有密切的联系,耳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脏腑发生病变的时候就会在耳窍相应的部位出现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变形、变色、凹凸、结节、脱屑等反应,常见的如某些冠心病病人的耳垂处可见到一条斜形的皱痕,此皱痕被称为“冠心病沟”。

耳穴也可以反应相应脏腑的病变,在临床上也可以作为一种诊断疾病的手段。

3、耳穴的使用现状:在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经济利益、人们的认可度;),耳穴治疗在临床上往往是-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并没有真正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上学期间,只是作为--种简、便、廉的治疗手段或是为了和理论联系起来,自己做的一些实验;很少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用的时候往往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在用例:失眠、头疼)4、耳穴的适应症: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流感、百日咳、菌痢、腮腺炎等。

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征、心脏神经官能征、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症、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病等。

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等。

5)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6)其他有催乳、催产,预防和治疗输血、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耳部穴位反射图之令狐文艳创作

耳部穴位反射图之令狐文艳创作

耳部反射图+穴位疗法令狐文艳把耳廓比喻为缩小的人体身形,它与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都有一定的联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廓的局部皮肤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中医称之为“穴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一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可以通过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凹凸变形、结节或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协助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肾主芷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所以经常进行一些双耳的按摩,可以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一)耳廓表面解剖(图10-80)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2.耳轮脚:耳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

3.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

4.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的交界处。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

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耳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2.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

(二)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

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10-81,8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

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

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

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

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

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
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

“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

“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

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

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

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
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耳穴“心”可治疗目黄、胁痛、上肢的内侧面尺侧和掌中热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