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文字、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之道。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听音乐、观影视,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引导他们主动阅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可以帮助他们自信、开朗,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更自如,更有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文、口头表达、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统,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课、中国古诗文的诵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代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趣味性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纽带,具有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情感色彩,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情感为出发点,又以情感为归宿,重视情感体验和情感挖掘,让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一、在教学实践中领会情感教育的意义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他们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要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节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其向上、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语文教材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
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在挖掘文本时把握情感教育的因素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包含着作家自己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悟、审美观念。
课文中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
教师要深刻地解读教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师生的情感获得共鸣。
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设计1.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设计,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根据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沟通。
-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 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 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策略设计为了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策略:3.1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3.2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3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和创作。
3.4 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
3.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作者:王智生来源:《家长·下》2022年第02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教材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起到陶冶情操,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更正確的价值观的作用。
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待开发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将围绕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一论题进行浅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依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模式,将把教材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没有领悟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达到陶冶情操,育人育心,提升核心素养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想要提升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应该就此时的教学现状深度分析,确保提出的教学方案更加具备针对性。
首先,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缺乏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了解到的语文知识仅仅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上,难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历史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甚至觉得背诵和默写等任务是一种负担,长此以往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其次,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把控过于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学习成绩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在直白地分析概念知识,强调应试技巧,使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受到局限,过于看重每次的测试成绩,忽视了个人身心全面发展。
再者,教师的教学范围过于局限。
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渗透在教学的多个方面,因此,仅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难以获得学以致用的体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彰显语文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彰显语文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把握语文的特点、彰显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语文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美的熏陶、情的沉浸、智的启迪,语文以它抑扬顿挫的语音、象形会意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词语在众多学科中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
因此,结合语文的特点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在深情朗诵中体验语文情感魅力阅读是一种灵魂的探险,是超时空的心灵对话。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精读课文是编者精心挑选后编纂的作品,是学生的精神家园,陶冶着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提高着学生的精神境界,传递着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使其在反复诵读课文中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有感情的朗读,可加速学生感知内容,加深理解,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体会作者表现的情感。
朗读的时候可根据文中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的语调。
大体来说,情感低沉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用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
如诵读《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指导学生怀着庄重、悲痛、依依惜别的情怀,运用深沉、缓慢的语调,通过范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都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在朗诵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的魅力。
二、在人物剖析中彰显语文形象魅力入选小学教材的作品塑造了五彩缤纷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或正面着色,或侧面渲染,无不栩栩如生。
《将相和》集中刻画了一个胸襟开阔、顾全大局的爱国者形象,《草船借箭》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也都展现了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特质,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震撼。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剖析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
我们应该着 重引导 学 程 中确立 主体 意识 , 陶冶 良好情 操 。首先 . 规的听读训 练 中锐 意j
当 以何种 方式 来体 现 ,是 专注 于此 ,
从有 限的所谓 “ 重 点’ 还是超越 于此 。小学 教育 的过程是 小 是强 迫灌输 ;是理解—— 学生个人 的 放出来 ,鼓 励他们广 } 生 活世界 ”为 名家名作 ,同时利用 I 学生思想 、精神启 蒙 的过程 ,是他 们 自主理解 ,以各 自的 “ 在 “ 生 活世界 ”中的精神 、情感 、志 根基去 理解 ,并且 又使这 种理解 回归 体 ,不 断吸取传统 民】 生 活世界 ”之 中去提 升 自 受时代改革 的惊涛 骇; 趣 、心 向 、态度 、 价 值 的整 体人格 生 到各 自的 “ 长生成 的过程 。小学 语文教 育正是 在 我生活 与人格 的品质 ,而不 是简单识 酸 甜 苦 辣 ,而 这 一 t 此 过程 中展开 ,由于语言文 学的特殊 记 、机械 记忆—— 僵化 的知 识累积 与 说 、读 、写 中去落实 生活世 界”始终相 隔离 ,这 习文本 、积 累文本 的『 性 ,使 得 语 文课 程 更 亲 缘 于 人 文 特 个人 的 “ 性 ,这意 味着小学语 文教育 理应深 深 意味着最 多的知识 也难 以深 入学生 的 熏陶 、情的 陶冶 ,以2 生 活世 界 ”而成 为人 文 的 “ 教化” 。 扎根于生 长生成 的过程之 中 ,全方 位 “ 四 、提升 阅读教 正是 因为我们传统 小学语 文教育 中的 阅读不但 是因文≤ 机械 、教条 、简单 识记 ,阻碍了小学 而且是 以文 会友 的对{ 教师都是 文本的读 者 . 使 他 们更 多更 好地 受 到一种 人性 的 、 语文 的人 文教化之路 。 二 、提 高学生人文素 养的重要性 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 : 人 文 的、人 情的教化 。这样 ,小学语 新课标 把语文 教育的特 点概括为 的交流 。 “ 对 话” 的j 文 教 育就不 应局 限 于单 一 的思想 性 , 而擢升为全 面的人文 性 。伴 随人文渗 三个方 面 :一是语 文课程具 有丰富 的 观点来反对 另一种 观 一 透 的 同时 ,小学生慢 慢习得 了语言交 人文性 ;二是语文课 程具有 实践性和 种观点强加 于另一种 j 种 “ 共享” 。由此可 往 的技能 和必要 的语 文知识 ,提升 了 生活性 ,应 通过语 文实践活 动培养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是多方面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还涉及到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文等经典文本,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塑造品格,提升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操,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审美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丰富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能力。
通过这些目标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褪尽浮华显本色 繁华落尽留真淳——再看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材, 学时应“ 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教 紧 ?先 生 一 言 以蔽 之 : 文 意 语
《 课程标准》 明确指 出:应 拓宽语 文学习 和运 用的领域 , “ 注 重跨学科 的学 习和现代科技 手段 的运 用 , 学生在不 同内容和 使 方法 有相 互交叉 , 渗透和整合 中开阔视野 , 提高学 习效 率, 初步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些教 师没有真正读懂 ” “ 整合” 内涵 , 的 片面追 求跨学科 的学习 , 导致非语 文 、 泛语文活 动过 多的现象 : 语文课 堂上充斥音乐 、 舞蹈 、 表演… … 思考 : 语文课要拓展 , 要与其它学科交融 , 问题是拓展什么?
识 。什 么是 语 文 意 识 ? 它 是 我 们 在 听 、 、 、 的 过 程 中 , 如 说 读 写 对
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 、 如何遣词造句 、 如何布局谋 篇的一种 自觉 的、 有意识的关注 。一句话 , 就是对如何 运用语 文的一种 自觉 。
舍人文 而讲语文 与舍语文而讲人文 , 看似两个极端 , 实际上都是
人 文 的倾 向 , 意 无 意 地 把 语 文 与 人 文 等 同起 来 。 目前 许 多语 有
这种 对话 意识 , 人们相互之 间默默无言 的相对 、 静穆 , 抑或一个
点头 、 一个微笑 , 也是对话( 谓“ 所 此时无声 胜有声 ” 正是说 的 不
这 种 无 言 的对 话 吗 ? 。“ 意 语 文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 是人 !( 菘 ) 诗 ”王 舟 ) 果 教 师 没有 听着 意 识 , 味 地 追 求 所 谓 的语 言 的 诗 化 , 如 一 只
课堂教学中出现 了许 多新 的教学设计 和教学 行为 , 使得教学 呈 现出一派蓬勃 的新 景象 : 文课 堂更人文 , 富诗 意 , 语 更 资源 的开 掘更趋 丰富、 教学形式更见多样 。可 在具体 的操作过程 中, 却存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指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人文性知识为内容,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通过人文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情怀,培养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人。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作品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默写、背诵等方式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散文等文学作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通过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诗意情怀;通过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经典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是人文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典故、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知识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古代历史典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感悟;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名人故事的传承名人故事是人文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名人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名人传记、名人故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伟人、英雄、名家等人物,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通过名人故事的讲解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塑造。
通过学习孔子的故事,可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孟子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格力量;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来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让学生背诵和朗诵古诗词,让他们体会古人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让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二、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春节前夕,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对联等;在端午节时,可以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并开展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可以组织赏月、赏桂花、制作月饼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三、融入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论语》《庄子》《孟子》等,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国学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来感受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中的故事、人物和思想等,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怀和智慧哲理,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学作品传统文学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化、启蒙版的传统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免费下载】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如何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我们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也要有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正是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
重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呢?一、挖掘文本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文本,绝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
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把文学作品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呢?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针对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第七册《珍珠鸟》这课人与鸟的亲近,互相信任是本文的重点。
老师注意了小鸟的戏剧性变化。
其实鸟能产生这样的变化就是源于作者对它的精心照顾,人对鸟的信任。
这是本课的人文性。
这才是文章的重心与中心。
我觉得设计时可以按:我对小鸟的精心照顾、小鸟的变化,两条主线并进。
侧重我对小鸟的态度。
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地方细细谈。
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最后,还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人文性上。
在发散思维训练完后,老师应总结到: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一同生活在大自然中,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大自然才充满了生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
动物属于大自然,植物属于大自然,我们也属于大自然。
你觉得,该怎样做才能使这只珍珠鸟更加快乐地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放回大自然。
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才能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按专题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工具人文统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地审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发挥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
人文陶冶的有效策略--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
人文陶冶的有效策略--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10-09T06:34:45.8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1期作者:翁坚[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时代气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翁坚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逸夫小学 546800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时代气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教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更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学生的长远能力创设更积极的多元条件。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问题与对策;引言:人文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同时需要让学生对人的价值做到有效思考和反思,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文常识做到充分熟悉,对社会保持尊重和维护的态度。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教育的内容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尝试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视野,使学生将语文知识学习和人文文化做到有效融合认知,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更有效的提升,也使学校教育更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小学语文在传统人文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价值相对忽视,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和认可。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深受儒家教育理念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强势,相对打压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1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碰到教学问题习惯于从学生身上寻找原因,更有体罚、尊严惩罚等教学管理问题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压。
与之相对的,学生对教师也缺乏基本好感,在学习中容易因为师生矛盾,导致其学习成绩起起伏伏。
对此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积极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观念、教学方式的失误,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支持,使师生之间建立更良性的教学关系,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更科学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情世故、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习文化知识:通过介绍和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化知识,如历史、传统节日、名人事迹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和人文背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识。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曲、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培养人文情怀: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感恩的态度,使他们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使他们具备批判思维、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
并做出有益的贡献。
人文熏陶
人文熏陶作者:周雨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3年第06期一何为语文教学的“人文熏陶”?这里“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关注人,关爱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文化,提高人的人文素养。
什么是“熏陶”?“熏陶”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感染,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渗透血脉、直抵心灵的浸润,一种精神的自由呼吸。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正如梁启超所讲:“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黑朱处而为其所染……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飚,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人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
”这种“熏”也就是染,或日感染。
它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发生,累加式的完成,是一种内在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为什么提出“人文熏陶”语文?“人文熏陶”的核心理念建立在对教育、对儿童、对语文的认识上。
语文教学历来肩负着沉重的使命。
在小学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语文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的精神奠基。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于成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觉的、形象的、整体的,也是直通心灵的。
儿童的成长被他所感知的世界所引导。
陶冶人文情操
陶冶人文情操作者:罗术英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8期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地挖掘情感因素,精心地研读教材、融入课文,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感。
关键词:人文情操;小学语文;教学蒙田在《论学究气》中说道:“如果学习不能使我们的心灵高尚,不能使我们的判断精确,那么,我宁愿叫我的学生把时间用于打网球,这样至少可以使他身心愉快。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驱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育人的教育,它不仅仅教人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人的人性,陶冶人的情操。
那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思绪,饱含着深切情感的学科。
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情的浓郁的情感,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展现着作者的智慧,积淀着丰厚的人文素养。
课本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有益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有益于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思想感情,有益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情感的精神。
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里,能体现这些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有的是抒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的是对英雄榜样人物的敬仰,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继光》;有的是歌颂人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比如《掌声》《中彩那天》等作品无一不闪烁着令人为之动容的人文情怀。
面对着这些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体味,使学生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体会到文章中的人文关怀,以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品味教材,以情激情,情动辞发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必须要精心地研读教材,深刻地领悟教材的深层含义。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感染学生产生共鸣。
当教师融入到课文中的意境之中时,真情流入课文之中时,真挚的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此时最易感染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染和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
感染和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在教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
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来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所以,我们认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
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从教者自身来看,关键有两点:首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强化德育功能,必须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道德情感的正确与否和强弱程度将表现为升华和外华的动力和阻力。
正确的道德情感稳定长期,它是语文教学德育到位的必要条件。
要做到这,必须使受教育者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地接受教育,而不靠繁琐的说教。
要靠发挥各种诱因的作用。
语文教学德育的效果,决定于陶冶诱因本身的质量。
环境、气氛、教材、教师的作风等都是诱因,但主导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和正确的道德情感的示范。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
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
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自己进入课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
教师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
你可能语音不太准,朗读技巧不高,但情感必须真切自然。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
教师的冷漠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的最大障碍。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大悟县实验小学李文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
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
过去语文课上,老师把文本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审美教育,没有情感陶冶,没有心灵触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如今,新课程标准情将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带学生步入人文语文的殿堂。
那么,怎样尽快从过去单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语文,并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单纯的展示“工具”。
只讲工具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的教育功能。
1、弄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则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
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成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塑造成“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
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的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陶冶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已习惯于字词句篇、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机械式的思维模式,人们很少追问小学语文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它具有什么功能?可能承担什么功能?如何真正发挥功
能?当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呼求全体国民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性,当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我们或许应从深层思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阶段人文素质培育现状和重要性
儿童、少年时期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培养、塑造健康、阳光、积极、宽容、完整个性的最佳时期。
这是由儿童、少年成长期先天缺陷性、先天模仿性决定的。
当前,小学阶段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机制推动下,人才培养的工业化模式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养列在最重要、最主要的位置,排斥、忽视人文素质、身心健康、体能健康成长等各类成长性教育。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规范中表现十分突出,完成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指标任务,是整个教学工
作的核心指导理念。
完全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关爱成长、志趣成长、人文素质成长。
2.语文教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作用无可替代,优秀文学作品对成长期人性、人格的陶冶作用无可替代。
尽管已经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但是语文课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不可小视,现场感悟模仿,会影响人的一生。
语文科的人文感动,会使人在一生中,不断回味。
3.儿童、少年成长期人格、人性的先天缺陷性,决定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
儿童、少年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客观存在发育性格、心理不完整,人性、人格缺陷,是生理性关爱需求期,生理性无意识或意识盲动冲动期,生理性好奇渴求知识、技能期,这一切源于生命成长的竞争本能。
在这一阶段,如果强化工业化生产链式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教育,就会使大部分孩子形成长期心理性厌烦压力,会对人生后期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做好积极的导向,使学生内心得到感触、灵魂得到净化,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的使命。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因为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一定是和人格教育、品
质教育、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等联系在一起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提高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
教师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语文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感染、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
在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教育管理部门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措施;树立一批学有所成的典型,通过适当的媒介加以宣传,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在中小学营造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把学历水平和教师的实际效益挂钩,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经济时代强大浪潮的冲击,从而作出根本性的改变:要为广大在职深造的教师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小学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实行适当的倾斜,要把它当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来抓,给那些业绩突出、爱岗敬业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物质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祖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呕心沥血、竭尽所能。
政府部门还可以帮助学校扩大融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切实解决学校在深化语文教学教改中的经济难题,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百年工程中,为国家培养
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设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展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诗词背诵、书法展览等。
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认真参与、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以活动促教学,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促发展。
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体会,从而引发学生对诸多方面的思考,开拓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
师生话语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师生话语的品质是课堂教学品质的直接表征和集中体现。
由于语文课程与师生话语的联系更紧密、内在,因此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开阔的话语空间,自由的交流情境,真诚的表达氛围,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由课文中潜在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活化”成现实的艺术情韵,美的陶冶、思想的渗入、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激励,尽在其中。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主题先行、规范解释等先在性预设的限制,教师首先就没有把自身真实的人格投射到教学过程中,没有真诚解读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实际上先在性地拒斥了个体性的自我理解,只是在贯彻规范化解释。
结果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更多的是在说“假话”,”言不由衷”的话,公共性的话,缺少带有自身人格特征的个体性话语。
学生在此过程中“心领神会”,依照教师的指向,说一些教师期望中的人云亦云的规范性话语,他们紧跟着放弃了自我理解,缺少了师生个体内心的思索。
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现阶段仍面临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文化素养不高、相关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
我们应当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修养,加大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