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研究综述
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基于正反馈交易视角的实证考察
![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基于正反馈交易视角的实证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c61f1814a76e58fafab003f4.png)
g 场 下, 斛 市
耐 , r 场6 , 通 市 『 卖方刽 写 而由于 l 制 送多, EPrad20 ) (esu , 1 ' ] 0 o
是由 差价或者{动 I引起的流动陛, 生 而是由价榴
睛况, 虱 嵝 氇 流动陛 黑洞, 指出超 活跃、 价 旧 盹 i 4 寸 段内, 兜 锄像尤茸 正反{ 明显。 ( ) 二 国内文献 赵鹏举(0 6, 20) 胡蓉、 刘立立(0 8, 20) 李少平、 顾广彩(0 7分别使用s ie S n n — d w n 20) h1r et awa h ai l- a 模型为理论基础 , 运用 G R } A c 党 戋瞢是E A c重 H G R} 型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反馈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 , 并将结果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进行了对 比分析, 发现我
o i 口hn 0 4j济 娶 司 rs Si2 0 ) }乐 T开 ( = E 产生自填 勺 倒 乏 者对冈 衙 瞎 易 靴度 易
买方, . 。 虫 反之 然 f 唠 功韵存 及 嗽l是 , 雎 弓 不 而翘雹纳 劲 黼
喷者 为 - 雌 白 伪
,
时, 类似于‘ 锈珩努 兑, . ’ 的流动陛 叽就会产生; 目 并 运用了全球博弈技术(lbl r tcnq e) Goa a eeh i s gn u 解出了触发流动陛黑洞白 喇 。e 昏sl , D n he r S u 1 lm n 99研究了正反馈交易靳嘣 Wa a 18 ) d { 及导致价 的理陛投 f 指出理陛 肌者如果男 了 为, 正反 交易 咯—_鹊 = { _ 彳 升时 买入, 市 燧 牍 出, 其 型 湖 者的跟 会 增加 自游 , 出用髓 铴 中盹 动 击 黾 狡 易 嗣 咬易 撕亍 H sr c 为c ab0 k u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176f38031711cc7931b716f6.png)
流动性陷阱
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
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 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 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 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 滞存。
流动性陷阱
二、主要特点
流动性陷阱
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看,
流动性陷阱
3、其他观点 “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 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 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 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 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 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 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 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 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 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 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流动性陷阱
4、有趣的现象:节约悖论,是一条经济学上的著名悖论。早于 1714年,它已在《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 一书 中提出,但它成为一条普及的悖论、广为人知的经济学假说,则要 等到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0年代高 举凯恩斯主义旗帜之时。节俭悖论指出如果社会上每个人试图在经 济衰退时期增加储蓄,总需求会下降并会因消费减少导致经济增长 放缓,而减少社会上的总储蓄。狭义上而言,此悖论指出当个人储 蓄试图增加,总储蓄会下降;或广义上来说,储蓄增加对经济可能 有损。不论狭义还是广义,节俭悖论都反映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合 成谬误”,那就是说“在局部上真实必然在全部上真实”的谬误。 节俭悖论表现出一个囚徒困境的状况。因为对个体而言,储蓄或许 是有益的,但它却对整体社会有害,所以人们要在两难的困境里取 舍。一个不懂得节俭悖论的人或会堕进合成谬误,以为在个体身上 成立的,在总体经济上也会成立,因此以为国家储蓄处于高水平便 意味国家富裕。凯恩斯及其支持者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虽然储 蓄对个人而言或许有利,可以应未雨绸缪之需,但节俭悖论说明增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dee3d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f.png)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调查:“经济黑洞”----洗钱
![调查:“经济黑洞”----洗钱](https://img.taocdn.com/s3/m/43ab8017852458fb770b56dd.png)
调查:“经济黑洞”----洗钱今年,国家将下大力气打击地下经济。
在一些地方,地下经济相当猖獗,地下财富也有了令人吃惊的规模。
本报记者最近深入福建、广东等地对地下财富的流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相信会有助于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监管部门也会有所裨益。
“地下经济”是处于政府管理、监督之外,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纳入政府统计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统称,是不合法、不公开、藏身于“地下”的经济行为。
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地下经济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
地下经济活动频发已成为近些年我国出现的一种引人关注的经济现象。
地下经济收入可以在非法经济活动中产生,如从事走私、贩毒、诈骗、偷漏税等获得巨额财富;也可以在合法的经济活动中产生,如一些腐败违法人员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
由于地下经济收入处于不透明状态,地下经济总体规模有多大,无法准确估计。
记者近期选取地下经济收入的最终流向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四种流向使“地下财富”合法化由于现金不带来任何收益,且大量现金容易被发现,现金不是地下经济收入的主要持有形式。
随着近些年我国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大力整顿、金融监管的加强及反腐力度的加大,这些地下经济收入占有者采取各种手段转移地下财富,把非法收入合法化,地下财富的最终流向值得关注。
——转移到境外。
记者调研了解到,为了逃避国内法律制裁,不少人在弄到一定数目的钱以后,想方设法将非法收入转移到境外。
这笔财富无法计算,随着中国人出入境自由度及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加而逐年增多。
通过地下钱庄等境内外串通交割方式转款,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这主要发生在广东潮汕、福建及浙江等沿海一带。
据国内有关学者估计,近年来仅国内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洗钱金额就高达20xx年至20xx年,“远华”集团走私收入中的120xx年福建警方查处的以台湾人为首的特大“六合彩”赌博组织,前些年在泉州等地大肆进行赌博活动,转款手法相当隐蔽:重金雇佣他人作押钞员,还用别人的名字登记住宿;不断变换账户,先把非法获得的赌资注入银行,开奖后通过银行账户提款,将每期经营的赃款在一两天内全部取走,再利用地下钱庄转移至台湾。
申银万国--债券策略:从央行金融报表看流动性的前世今生——流动性专题研究第一篇
![申银万国--债券策略:从央行金融报表看流动性的前世今生——流动性专题研究第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70d2d284254b35eefd3484.png)
2011年5月18日从中央银行金融系列报表看流动性的前世今生——流动性专题研究第一篇z 2010年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波动明显,流动性问题成为了全市场关注的焦点。
流动性问题相对复杂,依据不同的口径有不同的层次划分,但是银行流动性是相对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在此,本系列报告试图从中央银行公开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出发,对流动性体系进行分析解读。
z 从系列报告构成来看,本篇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解释。
主要针对纷繁复杂的中央银行报表科目进行描述、比较。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本篇内容作为后续系列报告的备查索引资料,与后续的专题报告相互验证。
z 第一篇报告主要梳理中央银行金融统计报表。
央行统计报表的对象有三:货币当局、其他存款性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如下三个报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以及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
本文详细解释各报表中科目的内涵,并对各个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同时还对统计口径调整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 z (一)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按部门)之间的不同存款之间的勾稽关系。
个人存款与住户存款基本相同。
单位存款大致等于“非金融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非金融业企业的临时性存款等”。
z (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存款方面,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与各项存款之间的关系,即“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存款总额-财政存款-委托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
贷款方面,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与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之间的关系,即“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对非金融机构债权-(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贷款-委托贷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部门持有的债券+股权”,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大致等于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对住户的贷款。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分析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8ecf5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6.png)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分析引言: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的重要流通和配置渠道,对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市场运行中,流动性问题成为制约金融市场有效运转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市场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什么是流动性问题?流动性是指市场上可获得的资金或资产快速转化为现金或其他能支付的货币工具的能力。
一个市场越具备流动性,资金的流通就越顺畅,交易成本也较低。
然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金融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的不一致性,从而使市场流动性产生波动。
例如,在市场出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因担心资金不能及时提取而选择从市场撤离,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
其次,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结构也会影响流动性。
如果市场上只有少数参与者,那么市场流动性将受限。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市场参与者,例如机构投资者,其持有的资产较多且较为专业,他们在市场中的行为可能会对整体市场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制度设计也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
监管机构的政策和监管措施可能会限制市场的流动性,虽然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市场的制度设计也会影响市场流动性,例如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结构。
二、流动性问题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对各类市场参与者产生广泛影响,从而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流动性问题会导致投资者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当市场流动性较低时,投资者难以迅速买入或卖出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手续费和价差成本。
其次,流动性问题可能导致市场动荡和剧烈波动。
当市场出现不确定性或重大新闻事件时,市场参与者可能会出现恐慌情绪,进而引发抛售潮。
这种情况下,市场流动性会迅速消失,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
此外,流动性问题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构成了挑战。
金融机构需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来应对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出,以确保资金的可用性。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5896e44afe04a1b071de18.png)
一、市场流动性概述“流动性”(Liquidity)是任何一个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一)市场流动性界定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属性,(Amihud和M endelson,1988)。
大多数人对一个给定的股票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都有一个直观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似乎很难抽象为严格的理论。
一直以来,流动性是个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流动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Keynes(1930)最早对流动性进行诠释,认为流动性是“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Hicks(1962)认为流动性是“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Bagehot (1971)认为当讨论一个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的影响,可以考虑一笔交易的价格影响力以及由于做市商的价格政策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比例。
Black(1971)指出,市场有流动性是指任何数量的证券均可立即买进或卖出,或者说小额买卖可按接近目前市场价格、大额买卖在一定时间内可按平均接近目前市场价格成交,认为流动的市场是:“买卖报价总是存在,同时价差相当小,大额交易可以被立即执行而对价格产生较小的影响”。
Kyle(1985)指出如果市场买卖价差越小,则表示立即执行交易的成本越小,市场流动性也就越好。
Lippman和M cCall(1986)则指出,若某资产能以可预期的价格迅速出售,则该资产具有流动性。
Grossman和M il1er(l988)指出,可以通过看“当前报价和时间下执行交易的能力”评价一个市场的流动性。
Schwartz(1988)认为流动性是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
Amihud和M endelson(1989)认为,流动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找一个理想的价格所需用的时间。
Harris(1990)指出,如果投资者在其需要的时候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而对价格产生较小影响的话,则称市场具有流动性。
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
![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f827d876a20029bd642d86.png)
策略 的收益与风险之 比最 高。
的影响。由实证分析可以看 出 , Va 由C R约束 的套期 保值 策略 的收益与风险之 比最 高 ,说明 了由C a V R约束 的套期保值 策
略是 比较有效的。
【 注】 本 文 系上 海 市科 委 基 础 重 点研 究 项 目( 目编 号 : 项
oJ 1 0 7 和 上 海 市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项 目( 目编 号 : 0 0 ) 6C 4 5 ) 项 T 5 2
使产生 , 也是在金融资产价格远远偏离 其价值 , 投资者信心 出 现逆转 的情况下 。 0 5 以来 , 自20 年 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存在流
动性过剩 ,07 月3 日以来我国证 券市场连续 中央银行 和金融市场在提供流动
性方面的作用 , 明了流动性黑洞产生的原因 , 说 同时提 出了流 动l 生过剩背景下 防范流动性黑洞产生 的具体措施 。
【 关键 词 】 流 动 性 过 剩 流动 性 黑 洞 金融体 系
简单而言 ,流动性 黑洞是指金 融市场在短 时问内骤然丧 失流动性 的一种现象 。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 人们的乐观预 期往往会推动资产价格 的攀升 , 产生流动性黑洞不太可能 , 即
响却很小 的市场 。 y (9 8把 市场 流动性划分为三个部分 , K l 19 ) e
一
行 的纸币 和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 ; ②商业银 行通过支付 系统将 其存款 转换 为中央银 行货 币 ;③其他 商业 银行 的存 款或货 币 。对于证券 , 以通过将其在证券市场上 出售转换为货币。 可 流动性是一种将 其他资产转换 为中央银行货币 的能力。
中央银行货币可以交换任何东西 , 它是最具流动性 的资产。 公
维普资讯
[流动性测度理论综述与多层次流动性体系]什么是流动性
![[流动性测度理论综述与多层次流动性体系]什么是流动性](https://img.taocdn.com/s3/m/4a19d44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1.png)
[流动性测度理论综述与多层次流动性体系]什么是流动性摘要:本文梳理了历来对于流动性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介绍了传统流动性测度的各种方法。
随着对流动性的不断研究,更细分的流动性理论正在逐渐占据主流,认为流动性应该从多层次多领域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综合。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流动性测度;多层次流动性体系一、前言传统上,货币可以概括地分为:M0、M1、M2、M3等,而通常意义上的货币(主要指M0、M1)已经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货币与价格现象。
然而随着金融形势的不断深化和金融资产的大规模发展与膨胀,日常生活中货币这个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涵盖经济现象中的各种价格的运动。
因此,流动性逐渐取代货币,成为分析货币与价格现象的重要通用概念。
经济分析理论总是伴随着经济现象的发展与深化,流动性概念的发展正是货币主义理论在货币层次上的理论演进。
二、流动性的传统定义“流动性”(liquidity)最早源自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这里的流动性仅仅指货币或流动资产,相当于M0的概念,后来随着在银行等领域更多的应用,逐渐相当于M1的概念。
另外还有来自微观方面的流动性定义,更多的强调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者承受短期价格波动的能力。
一个资产的成交越活跃、换手率越高、交易量越大,通常意味着流动性越好,偏重于流通速度方面的考虑,但是这种理解多限于微观流动性的研究。
后来,流动性概念又有发展。
流动性的定义不仅考虑了货币量的因素,还考虑了其相对的参照基准。
即把流动性定义为货币余额与产出的比率(新帕尔格夫金融学辞典),实际上更适合称为“流动性水平”或“流动性程度”,其实际意义在于货币余额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影响关系。
这种定义类似于金融相关比率(Goldmith,1994)、剑桥方程的k、费雪方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还有一种观点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理解宏观流动性,即金融力理论。
该理论从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出发,认为金融力=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负债,即Pf=g+c-l+wY。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c3a91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6.png)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对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进行综述。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早期,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人的决策过程,而经济学家则关注市场效率与价格形成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于是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投资者行为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主要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认知误区、情感因素等如何影响其投资决策。
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心理现象均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2. 市场异象研究市场异象是指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金融市场现象。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这些异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如股票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等都是市场异象研究的典型案例。
3. 金融市场预测与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市场泡沫的识别与防范等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行为金融学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五、未来展望尽管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机制。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c4eda508680203d8ce2f248e.png)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本文分析中国面临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在比较欧美日货币政策方案及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中国需要曲线的、定向的量化宽松来应对,并与强改革相配合。
摘要:1)流动性陷阱的危害。
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对债市,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
对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2)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
央行必须扩大其购买资产的范围,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来压低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意愿。
同时随着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得以恢复,居民资产端膨胀,以此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中国已现流动性陷阱迹象。
一方面,经济不断下滑;另一方面,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降至1%左右,与超额准备金利率0.72%仅差28bp,考虑到银行间市场与央行之间的信用利差和隔夜回购利率波动的风险补偿,隔夜回购利率已降至最低水平附近。
而长端利率和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降准降息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4)中国的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中国需传统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用,针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以曲线地定向地量化宽松操作,量价双管齐下,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且量要足够大。
同时,必须实行“强改革+宽货币”的政策组合。
破旧立新,堵住三大资金黑洞,加快新旧经济的替换速度。
5)中国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需六大货币政策工具并用。
针对当前短端利率几乎下降到底,而银行隐性不良率高、放贷意愿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长端利率下降困难等流动性陷阱迹象,我们预计央行应对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能是:工具一,取消超额准备金利息;工具二,降准降息+定向降准;工具三,对商业银行抵押再贷款+扩大抵押品;工具四,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工具五,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工具六,注资政策性银行+定向放贷。
谨防下一个流动性黑洞
![谨防下一个流动性黑洞](https://img.taocdn.com/s3/m/af96f8faf8c75fbfc77db29a.png)
谨防下一个流动性黑洞【摘要】文章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引发了对下一轮流动性黑洞爆发可能性的思考。
首先,结合正反馈交易和多重均衡理论探究了证券价格不连续运动的特点以及流动性黑洞形成的内在机理;其次,构建了包含价格变动和交易头寸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以中国上证A股市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自2008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正反馈效应,这使流动性黑洞的爆发成为可能。
上述结论为预测及防范流动性黑洞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流动性黑洞; 损失极限; 正反馈交易; 多重均衡一、引言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灵魂,是金融市场的生命力所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风暴。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伴随着长期的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的暴涨以及市场流动性瞬间丧失的情形,仿佛一夜之间市场由流动性过剩跌入流动性黑洞。
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是当今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研究流动性黑洞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理对应对全球金融形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流动性黑洞”这一名词最早由Persaud(2001)提出,是指流动性在金融市场内部骤然消失的一种极端情形。
有关流动性黑洞的定义,国外学者进行了多种诠释。
一般来说,由于风险控制手段的趋同化,当市场出现某个外部冲击时会出现投资者同时大量抛售金融产品的情形,整个市场只剩卖方,资产价格不断下跌,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流动性迅速消失,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流动性黑洞”。
流动性黑洞具有从市场参与者自身的内在响应吸收更多能量的特点,就像台风一样将场内的流动性席卷而空。
在流动性黑洞的理论研究方面,Persaud(2002)指出流动性黑洞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多样性的下降,与市场规模无关。
而造成市场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信息搜寻成本的下降、金融监管风险控制手段的趋同以及市场的合并。
Morris and Shin(2004)通过构建包含两类投资者的微观结构模型,分析短线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市场下跌的影响,得出当短线投资者的风险极限被触及会导致大规模的抛售从而引发流动性黑洞。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77a7fee926fff705cc170ab8.png)
流动性陷阱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
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
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
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cc855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04.png)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转而关注人类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实证研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理论体系构建阶段和实证研究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过度反应等。
这些非理性行为导致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如股票溢价之谜等。
理论体系构建阶段,行为金融学开始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预期理论,他们提出了人类决策中的心理账户和框架效应等概念。
实证研究阶段,学者们运用大量实证数据验证了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框架效应等。
这些理论解释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过程。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忽视潜在的风险。
损失厌恶则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同等收益的敏感度。
心理账户则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将财富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对不同账户的财富进行不同的评估和决策。
框架效应则是指人们在不同的问题框架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四、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者行为、市场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
在投资者行为方面,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非理性行为。
这些非理性行为导致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如股票溢价之谜等。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d7455b75168884868762d66c.png)
2、欧美金融危机(参见:次贷危机) 2008–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抱有与90年代的日本央 行相同的信念,所以突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政策尝 试透过削减短期目标利率以外的手段刺激经济。 轰动爆发于2008–2010年的美国和欧洲,各中央银行所 订的短期息率已经接近零。 在201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 茨解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如何执行另一种货币政策—— 通货创造——去对抗流动性陷阱。斯蒂格利茨指出联邦 储备系统预期,透过印发6000亿美元并直接将之注入银 行体系,逼使银行贷出更多本地贷款和按揭贷款。可是, 他亦提到银行会宁可把钱用作投资往更有利可图的海外 新兴市场。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人亦指出,银行亦会投资 外币,这有机会引发货币战争,尤其中国或许将有所反 应。
流动性陷阱
3、“钱”无处可用的主要原因除了起因于 当前经济周期下滑的影响之外,主要就在于投、 融资体制改革远未完成。
就前者而言,从2004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投 资体制改革方案看,绝大多数项目依然要核准, 而所谓“核准”,其与行政“审批”只是语境 上的一点差异。这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形成 了鲜明对比: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态度是:“你投资, 他欢迎;你盈利,他收税;你犯法,他抓人; 你破产,他同情。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一 二
定义 主要特点
三 表现形式 四 形成原因 五 案例
流动性陷阱
一、定义
流动性陷阱
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著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
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 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 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 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 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 们储存起来。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演进与防范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演进与防范](https://img.taocdn.com/s3/m/6caa402c58fb770bf78a55e8.png)
V=
t= 1 1T 1,
年代 . 次石 油 危 机 时 期 。 币供 应 量 增 速 较 快 , 后 在 两 货 此
19 9 7年后 的 1 .东南 哑金融 危 机 以及 I 沫破灭 , 0里 T泡 美
联 储 为 r维 持 美 国经济 的 高增 长快 速 增加 货 币 供给 ( 金 戴
平 ,0 9 。 2 0 )
r r- - . = dr
() 2
其 中 v为公 司 的内在 价值 , E为 公 司第 t 的收益 . C 期 r 在 中国 。 1 8 从 9 0年 到现 在 . 国 的货 币供 应 量处 于更 为 考虑 公 司风 险 的资金 要 求 的 回报率 . 无 风 险利率 与风 我 是 高速增 长巾。年均增 速 达到 2 %以上 。 中 , 2 0 其 在 0世纪 9 险溢 价 的总和 。 流 动性过 剩 的情况 下 , 0 在 影响 r 的无风 险利
对 于证 券 市场 流 动性 危 机 . 有学 者提 出这 个过 程类 也
似 黑 洞 , 某 种 情 况 下市 场 突然 出现剧 烈 下 跌 . 随着 流 在 伴 发 展成 为新 一次 的 流动性 危 机 的。
性 过剩 也 可理解 为伴 随 或缘 于 通货 膨 胀 . 即部分 引起通 货 动 性水 平 的大幅 下降 。下面 着重 分析 下流 动性 过剩是 如何 由经典 的现金 流贴 现 模 型 . 们可 以知 道一 个资 产的 我
便 利 这是 一 个 “ ” 环 . 造流 动性 泛 滥 的过程就 足创 死 循 制
近些 年 来 .流 动性 过 剩一 直 是各 界 非 常关 注 的问 题 流动 性过 剩 由多 个原 因单 个或共 同 导致 总 的来 说包 括 了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eaedfae95ef7ba0d4a733b81.png)
流动性陷阱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那么,中国会不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泥潭呢?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全球经济所表现出的对利率工具不敏感似乎又在重新证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
基本信息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流动性陷阱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1]。
现代解释包括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形式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
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
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
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需求分析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
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https://img.taocdn.com/s3/m/ae6c707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e.png)
投机需求
交易动机
投机需求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 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 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 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 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 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 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 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 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 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 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现代解释
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 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 显是流动性滞存。 流动性陷阱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 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Fra bibliotek交易动机
警惕“流动性黑洞”
![警惕“流动性黑洞”](https://img.taocdn.com/s3/m/5a109445fe4733687e21aa1f.png)
M a 0 A nalz cr y e
警惕 “ 动性 黑洞 " 流
五 大诱 因可 能 会 引发 中国 式 流动 性 黑 洞 :第
一
比较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来看,引
,
相 对于成熟 的金 融市场 ,我 国的金融市 场是一 发流动性黑洞的诸多诱 因其实也是存在的 ,且 由流动
三 ,市 场敏感性风 险管理体 系的趋 同减 少了市场 的
第一 ,相对于成熟的金融市场 ,我 国的金融市场
多样 性 ;第 四,流动 性过剩导致 的资产价 格过快增 是 一 个 还 很 不成 熟 的 市 场 ,一 些 结构 问题 使得 国 内市 长 ;第五 , “ 中国式 调控” 的行政干预对 市场调节 场天然地具 有较强流动 性波动 的特 质 。这 主要体现 机制的弥补和替代。 在 :一是产 品结构和投 资组合单一 。 目前全国银行间 流动性过剩问题是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 中 市场的交易品种 以现货为主 ,市场参 与者的投 资组合 的一个热点话 题。尽管央行等金融监 管当局对加强流 主要集 中于债 券 、拆借 、封 闭式 回购等 品种 。而远 动性过剩的调 控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措施 ,但流动性过 期 、掉期、买断式回购等衍生产品的交易非常清淡。 视解决 国内流动性过剩 问题 ,而且还必须充分警惕和 重视流动性过剩可能会产生的流动性黑洞问题,以抑 制过剩流动性可能带来 的诸多负面影响。这也是近期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剩风险依然没有获得有效化解。当然 ,我们不仅要重 二是债券市场主体集中单一 ,目前债券市场的主体是
个 还很 不成 熟 的市 场 ,一 些 结构 问题使 得 国 内市 性过剩所导致 的一些负面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流动
资本市场中的流动性黑洞现象考核试卷
![资本市场中的流动性黑洞现象考核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43195f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8.png)
6.中央银行的紧急贷款可以立即缓解流动性黑洞现象。(×)
7.流动性黑洞现象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
8.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加剧流动性黑洞现象。(√)
9.限制卖空交易可以有效地稳定市场,缓解流动性黑洞现象。(√)
10.在流动性黑洞现象中,大型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大,通常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资本市场中的流动性黑洞现象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流动性黑洞现象通常发生在资本市场的哪种环境中?()
7.买卖价差
8.溢价现象
9.政策支持
10.风险隔离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流动性黑洞现象指的是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特征包括市场成交量大减、买卖价差扩大、资产价格下跌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包括投资者信心下降、交易成本上升、金融产品流动性降低等。
A.互联网行业
B.金融行业
C.房地产行业
D.制造业
11.以下哪个现象可能是流动性黑洞的前兆?()
A.市场流动性过剩
B.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C.市场流动性紧张
D.资产价格波动较小
12.以下哪个因素与流动性黑洞现象无直接关联?()
A.信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颖MG09005057许烨MG09005066杨馥铭MG09005069 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流动性黑洞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市场现象,其对于实施稳健、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尽可能的消除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最大可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文在阐述了流动性黑洞的含义之后,将国内外有关流动性黑洞研究的文献分两个方面,即流动性黑洞的成因和其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流动性黑洞成因实证研究综述An overview of liquidity black holes of financial market Abstract:As a new phenomenon of financial markets, liquidity black holes has very important positive meanings to implement the steady and effective liquidity management, eliminate the systemic risk of stock marke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protect the benefit of all the investors. After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liquidity black hol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and analyzes almost all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wo aspects: the causes of liquidity black holes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Keywords:Liquidity black holes Cause Empirical research Overview一、流动性黑洞的含义流动性黑洞是由Avinash D.Persaud等国外学者在《流动性黑洞》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与“流动性”针锋相对、比“流动性不足”更为深刻的新概念。
Persaud(2001)把流动性黑洞定义为“在失灵的市场情况下,当价格下跌时,通过市场机制,卖方会越来越多,而由于没有竞价的买方,初始价格将远远超过最终的实际成交价格。
流动性黑洞不是由差价或者波动性引起的流动性,而是由价格引起的流动性。
”它是指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流动性的一种现象,一般与市场规模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当金融机构从事市场交易时,由于内部风险控制、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会在某些时刻出现大量抛售某些金融产品,而交易成员由于交易心理、风险管理系统和投资方式趋同,会同时存在大量抛售的可能,此时整个市场卖方处于压倒性优势,市场流动性骤减。
被抛售资产的价格急速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同时存在,又反过来进一步减少流动性水平,最终出现流动性好像被市场和机构突然吸收完毕一样,这种现象就被形象的称为“流动性黑洞”。
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在金融实务中的表现。
最早正式关于流动性黑洞的研究始于珀森德(Avinash D.Persaud)在2001年所编著的《流动性黑洞》一书。
该书并不是以经验为依据的研究,而是基于为什么可能在大型的市场发现流动性黑洞以及它们为什么能够变得更加频繁这一假设。
Persaud认为市场流动性并不是与规模相关的,而是一个与分散化相关的问题。
规模与分散化这二者之间是相关的,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变得越来越大。
某个市场就其市场资本总额和交易量而言可能很大,但如果该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具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就流动性而言该市场仍然是薄弱的。
如果该市场几乎不存在具有差异性的金融工具、不相关的市场参与者很少且交易行为趋于相同的话,那么交易对价格的影响就会很大,购买或者抛售某一金融工具将会导致其价格的大幅波动。
1、流动性黑洞的成因Kyle(1998)把市场的流动性划分为三个部分:市场的紧密性,指的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头寸所需的成本,通常以买卖差价来衡量;市场的深度,衡量的是要显著影响价格所需要的成交量;市场的弹性,指的是一旦对交易的影响因素消除之后,价格将回归到均衡状态的速度。
Persaud(2002)进一步分析了流动性黑洞的成因,指出与流动性相关的是多样性或者说是异质性,而非市场的规模。
降低金融市场行为多样性的力量主要有三种:信息成本的大幅降低、市场合并以及市场敏感型风险管理系统的广泛使用。
Spratt(2003)指出市场流动性的存在使得大额交易能够执行,而对市场价格产生的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
多样性使得卖方的存在吸引着买方,反之亦然。
但是如果卖方的存在吸引的不是买方,而是更多的卖方的话,就会出现流动性黑洞。
并依此理论,从流动性危机的视角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
Morris和Shin(2004)把流动性黑洞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市场上存在着短视的以及受到损失限制的交易者,当资产价格下跌至短视交易者的损失底限时,任何交易者对风险资产的抛售都会为其他交易者的杀跌行为提供激励。
当短线投资者的抛售成为具有一致性的行为时,类似于“银行挤兑”的流动性危机就会产生;并且运用了全球博弈技术解出了触发流动性黑洞的机制。
2、流动性黑洞的实证研究Hasbrouck(1991)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成分,指出交易只能对价格产生滞后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的并且与成交量的大小有关,大额交易会使得市场的买卖差价变大,信息不对称会对交易产生影响。
Hyun Song Shin和Benjamin H.Cohen(2003)在《压力下的正反馈交易:来自美国债券市场的证据》一文中,通过对流量和价格运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向量自回归检验,来验证2000年2月期间美国的国库券市场是否存在着流动性黑洞。
就市场规模而言,由于美国国债市场是仅次于外汇市场的单个市场,作者发现了流动性黑洞的现象意义重大。
但尚未在理论上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或许就是流动性黑洞理论的体现。
此文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衡量流动性黑洞的方法之一即金融市场存在的正反馈交易。
作者认为正反馈交易就是流动性黑洞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Chris McCoy尝试着检验了这样一种思想——流动性黑洞的数量取决于差异化的程度,而且正在朝着一个差异化程度更低的世界前行。
McCoy的方法是观察那些在规模较大但具有同质化或非差异化的市场中找到横截面数据,并运用Hasbrouck的方法,来看看他们与那些规模较小但更具有差异化的市场相比,是否更加显著地倾向于出现流动性黑洞。
McCoy将注意力集中到存在高频数据的外汇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选择权上。
他认为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要大于固定收益市场,但就交易的金融工具数量、做市商的数量,以及市场参与者对一般风险管理方法的传播而言,外汇市场的差异化程度却要小于固定收益市场。
他发现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这一大型市场(外汇市场)与固定收益市场及股票市场相比,更易于出现流动性黑洞。
Harriett M.Richmond和Jack Crawford描述了过去十几年间存在于外汇市场的四个主要的流动性黑洞。
他们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在黑洞之外(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的情况),外汇市场的平均流动性水平是很好的,交易对价格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他们为不同的货币配对和不同的交易规模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关于历史买卖差价的私人数据,用以证明其上述结论。
他们同时指出,尽管受到技术进步、产业合并和金融创新的影响,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在最近几年中并没有出现多大的改善。
Sri Moorthy从投资组合经理的角度描述了市场参与者所使用的用于测度并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最新技术,以及他们是如何尝试着将这些技术进行拓展以用于考虑流动性黑洞问题的。
在正常的流动性条件下,所观察到的买卖差价将会位于历史差价分布均值水平上。
当投资者发现买卖差价显著的增加到均值以上时,就需要留意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那些已经为其投资组合在平衡拟定了计划的投资者,应该重新考虑一下他们当初准备做出这种调整的理由,他们或许就会发现,当考虑预期的交易成本时,作为投资过程中部分投入的期望收益会发生足够到大的变化,该变化将使得投资者必须对投资组合的再平衡做出调整,或将其推迟到所需的流动性条件从它们所处的流动性黑洞中重新出现为止。
Roger Clew和David Lodge从承担货币政策管理职能的中央银行的视角思考了金融的流动性问题。
他们认为在金融、技术以及在欧洲政治上的创新应该在金融流动性推上了一个不断改善的道路。
然而,结论却是金融波动性的平均水平并没有下降,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洞察其循环模式的话,甚至也行会发觉它正处于上升的态势;但金融危机尤其是流动性危机的发生率也并没有明显的降低。
(二)国内文献综述国内的关于流动性黑洞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正式开始于Avinash D.Persaud编著的《流动性黑洞》的中文翻译版《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风险》一书。
关于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成因的研究文献较少。
1、流动性黑洞的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后葛兆强博士(2007)的《五大诱因可能引发中国式流动性黑洞》一文指出了五大诱因可能会引发中国式流动性黑洞:第一,相对于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还很不成熟的市场,一些结构问题使得国内市场天然地具有较强流动性波动的特质;第二,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波动的影响已越来越大;第三,市场敏感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趋同减少了市场的多样性;第四,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过快增长;第五,“中国式调控”的行政干预对市场调节机制的弥补和替代。
周利庭(2009)的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黑洞理论与实证研究运用预期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金融市场产生流动性黑洞现象的论来源。
预期的归一化和自我增强机制使金融系统规模快速扩大,使供求失衡于严重,而后又突然快速地收缩规模,流动性危机出现,直至引发经济危机,危机爆发又反过来通过输入作用于金融系统,最终导致流动性黑洞的出现。
从纵向角度来看,市场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市场流动性出现极端短缺的概率越来越大,流动性黑洞现象更加频繁。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尝试运用V AR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从检验货币市场的正反馈交易的角度,检验货币市场出现的流动性黑洞现象。
并首次通过货币市场交易时间序列数据纵向分组研究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黑洞的时变性,同时通过数据横向分组研究不同产品市场上的流动性黑洞的各自表现特征,并解释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