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5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引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生物适应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2.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fur、沙漠中的植物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
3.2 教学内容: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概念。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如水对鱼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影响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看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4.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如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看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五章:保护环境,保护生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对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system)2生态系统(ecosystem)3食物链(food chain)4食物网(food web)5营养级(triphic 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 flow 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 of bioecochemistry)3周转率(turnover rates)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s)二论述题1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2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3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4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5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2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ss)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
知识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
2、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3、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如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如光照长短。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水体内的钙和锶。
4、作用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3、经度地带性1.3最小因子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
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3、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教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吴相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版,2009年7月) 课堂为主 主要参考书: 《现代生物学》,胡玉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学时:64 1-16 周(周一5,6节),1-16周(周四5,6节),1教206 作业: 成绩:平时20%,期末考试:80% 意见反馈: zhangxiaoyi@
目的: 调控种群
1. 概念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二、 种群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数量动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2)年龄结构 (3)种群密度
3、种群数量调节
(1). 种群在资源无限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2).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3). 有些生物消灭不了,而有些生物又保护不住 (4). 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3)、水中的生物群落
淡水生物群落包括 溪流、河流、池塘、
湖泊和沼泽等类型。
植物包括浮游藻类、漂浮
植物和挺水植物
动物包括各种蛤、蚌、鱼、 虾等。 一些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大都栖息在沿岸地带。
海洋生物群落根据 位置和海水的深度 分为海岸带、浅海 带、远洋带和海底 带等类型。
不同的海洋带分布 的海藻类植物和海 洋动物的类群差别 很大。
课程内容梗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 1 课时 第二章生物大分子与细胞 [重点] 23 课时 第三章 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分界简介 [重点] 10 课时
病毒: 特征、增殖感染、特殊病毒 细菌: 特征、结构(基本的和特殊的)、特殊细菌 原生生物:特征、分类(原生动物—特征、分类)(原生植物-特征、分类) 真菌: 特征、菌丝、分类、担子菌伞菌目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植物: 特征、分类(每一类的特征)、种子植物的分类(种子的形成、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动物: 特征、分类方法、分类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记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如沙漠植物的节水机制。
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污染等。
1.4 教学评估:学生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例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人类活动环境影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2.1 教学目标: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如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
细胞的生理功能,如新陈代谢、遗传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图片,识别并比较异同点。
进行细胞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和动物细胞的渗透现象。
讨论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异同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对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和讨论的深度。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3.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掌握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遗传的基本原理,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
3.3 教学活动:学习遗传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解释遗传现象。
探讨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分析进化实例。
讨论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遗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对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概念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遗传变异对进化影响的分析和讨论深度。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与命名4.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掌握生物分类的等级系统。
关于生物绪论的教案
关于生物绪论的教案第一章:生物科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生物科学的定义: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以及生命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的特点: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物理、数学等。
生物科学的重要性:生物学对于人类生活、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科学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科学定义、特点和重要性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2.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生活和医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法,如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和保护措施。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应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内涵、价值和保护措施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细胞的认识和理解3.2 教学内容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
生物细胞的功能:细胞膜的保护和物质交换、细胞核的控制中心、线粒体的能量供应等。
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死亡:介绍细胞生长、分裂的过程以及细胞死亡的原因。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法:进行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结构和功能。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一、选择题60975.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A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高温使核酸变性。
C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A-C。
答:(D)60976.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A0.06-13.6nm。
B250-280nm。
C300-400nm。
答:(B)60977.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A50%。
B70%。
C90%。
答:(B)60978.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A62-63℃30min。
B71-72℃30min。
C60-70℃30min。
答:(A)60979.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A消毒。
B灭菌。
C防腐。
答:(B)60980.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A稀释平板法。
B滤膜培养法。
C稀释培养法。
答:(A)60981.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通常采用:A稀释平板法。
B滤膜培养法。
C稀释培养法。
答:(B)60982.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常采用:A.血球板计数法。
B.涂片计数法。
C.比浊计数法。
答:(B)60983.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A20-40℃。
B25-37℃。
C35-40℃。
答:(A)60984.好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为:A0.3-0.4V。
B+0.1V以上。
C-0.1V以上。
答:(A)60985.黑曲霉在pH2-3的环境下发酵蔗糖:A主要积累草酸。
B主要积累柠檬酸。
C主要积累乙酸。
答:(B)60986.升汞用于实验室非金属器皿表面消毒的浓度通常为: A0.001%。
B0.1%。
C1%。
答:(B)60987.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A5-10%。
B10-15%。
C15-20%。
答:(B)60988.链霉素抑菌机制是:A破坏膜的结构。
B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C阻碍70S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答:(C)60989.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是:A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B阻碍核酸解链。
C切断DNA链。
答:(B)二、判断题60990.在10分钟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称为该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含答案
普通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根据研究层次来划分,生物学的分科主要有(1、2 )。
(1)细胞生物学(2)分子生物学(3)生态学(4)解剖学2、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2、3、4 )三个层次。
(1)生态环境多样性(2)生态系统多样性(3)物种多样性(4)遗传多样性3、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2 )创立了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4、1838-1839年( 1)提出细胞学说。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5、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3 )提出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
(1)施莱登(2)林奈(3)达尔文(4)孟德尔6、(4 )是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奠基人。
(1)施莱登(2)摩尔根(3)达尔文(4)孟德尔7、(2 )于1953年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1)施莱登和施旺(2)沃森和克里克(3)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4)孟德尔和摩尔根8、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包括(1 )等,已成为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发酵工程(4)酶工程二、判断题:1、非生物具有远远超越任何生物的高度有序性(错)。
2、生物能对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的刺激作出反应(对)。
3、自主运动常被当作动物和人类生命存在的标志特征(对)。
4、人类是唯一不适应特定环境,而又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生物(错)。
5、多细胞生物只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错)。
6、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共存的根本原因(对)。
7、发生于大约一万年前的工业革命,使人类实现了从流动的渔业社会向定居的农业社会的变迁(错)。
8、自然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致性是自然科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9、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常分为观察、实验、假说和理论四个步骤(错)。
10、假说和理论没有明确的分界(错)。
三、名词解释: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之一。
高中生物课件 必修三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无论局部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全球,人口的 环境容纳量
解析: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可采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予以保
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答案:D
回 顾 考 情
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变暖、臭氧层破 坏和酸雨沉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
了极大的破坏。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了高考命
题的热点素材,以此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
候等。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 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 远无法再生。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①含义: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
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②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 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③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
护草,草林结合。 另外还有水资源缺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外来物种入侵
①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
途 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 严 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种,
特称侵入种。
②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 态 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遗传变异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分类体系。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类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分类体系。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
教学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遗传变异、细胞的其他功能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的原因包括细胞的分裂、伸长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3.2 植物的发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教学内容:植物的发育过程、发育的原因包括基因表达、激素调节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第四章:动物的生长发育4.1 动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长过程、生长的原因包括细胞的分裂、伸长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4.2 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
迟缓期出现的原因: 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分解和催化有关底物的酶, 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产物等。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中间代谢 产物,就需要一段适应期。
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 (1)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
(2)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
(3)适当扩大接种量
低温保藏菌种,实践中,采用 低温保藏食品,防止杂菌生长
斜面: 4℃ 石蜡油: 4 ℃ 沙土管: 4 ℃ 甘油管: -70℃,液氮 冻干管: 4 ℃ 水: 常温
2、 辐射作用 辐射灭菌(Radiation Sterilization)是利用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波 杀死大多数物质上的微生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15
20 25
1.0
1.46 1.77
101.33
135.10 168.88
121.3
126.2 130.4
30
2.10
202.66
134.6
空气排除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压力表读数 /Pa
灭菌器内温度/℃
未排除空气 排除1/3空气 排除1/2空气 排除2/3空气 完全排除气
35 70 105 140 175 210
最高温度
高温型微生物 中温型微生物 低温型微生物
高温杀菌 高温使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发生变性、破坏, 以及破坏细胞膜上的类脂成分,导致微生物死亡。
(1)干热灭菌
烘箱内热空气灭菌 160-170℃,2小时
干热灭菌
火焰灼烧
(2)湿热灭菌 湿热比干热灭菌更好: 水蒸汽的气化热高,更易于传递热量;
72 90 100 109 115 12l
90 100 109 115 121 126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科学高清原版电子课本(全)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科学高清原版电子课本(全)引言本电子课本为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涵盖了整个上学期的课程。
本电子课本以高清图片形式展现,方便学生在线阅读和学习。
目录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细胞与生物4. 第四章物质与化学反应5. 第五章能量与机械6.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科学探究1.1 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比较法1.2 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数据分析- 结论- 反思与评价第二章地球与宇宙2.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运动2.2 宇宙探索- 宇宙的起源- 恒星与星系- 银河系与太阳系- 人类航天技术第三章细胞与生物3.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出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生长和繁殖- 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3.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第四章物质与化学反应4.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 化合物- 混合物4.2 化学反应- 反应类型- 反应条件- 反应速率第五章能量与机械5.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机械能- 热能- 电能- 光能5.2 简单机械- 杠杆- 滑轮- 斜面第六章生物与环境6.1 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 生物链- 食物网6.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 生物影响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科学高清原版电子课本的详细内容,希望同学们在线学习时能够充分利用这本电子课本,巩固所学知识。
基础生态学6-8章
第六章群落组成与结构1. 群落的概念与性质1.1群落的定义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外貌和结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植被:一定区域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
群落和植被的概念可大可小,根据观察者的需要而定。
1.2群落的特征①一定的外貌和结构②一定的种类组成③一定的分布范围和边界④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群落环境⑤一定的动态特征1.3群落的性质(1)机体论观点群落是一个有机体,群落与群落之间不连续。
(2)个体论观点群落和环境都是变化的,因此群落也是一个连续体,没有明确的边界。
1.3种-面积曲线为了解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常采用最小面积来统计一个群落的种类组成。
图6.2确定最小面积的程序(引自宋永昌,2001)表6.1各类植被研究时的最小面积(怦)Whittaker(1978)中国常用标准4000热带雨林 2 500 〜4 000热带雨林2000 〜热带次生雨林200〜1 000南亚热带森林900 〜1 200混交洛叶林200〜800常绿阔叶林400〜800温带落叶林100〜500温带落叶林200〜400草原群落50〜100针阔混交林200〜400灌丛群落25 〜100东北针叶林200〜4002. 群落的种类组成2.1群落的组成(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种一般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较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群落中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群落中一般有1 —3个建群种。
但热带雨林的建群种多于3个。
(2)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仍起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3)伴生种和偶见种伴生种常见于群落中,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是那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物种。
但偶见种有时具有极高的生态学价值,如残遗植物等。
22群落的数量特征(1) 多度和密度两个指标均表示群落中单位面积上种的个体数目。
多度一般用目测法估算,用于植物个体较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密度则必须数出个体数目,用于估测树木种类。
生态学绪论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图1 2021年全球不同灾害类型发生频次与损失统计图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图2 1991-2020年全球自然灾害历史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与2021年对比(单位:亿美元)
人类环境问题按成因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 两类:
前者是指自然灾害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 海啸、洪水、旱灾、沙尘暴、地方病等所造成的环境破 坏问题,这类问题在环境科学中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 origi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或第一环境问 题( primal environ - mental problem )。
《生态学》第一讲
课上请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结合教材复习。
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机的产生、电能的利用以及汽车和飞机
相继问世,形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人类进人了电气时代。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因能源的大量消耗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60年代 后,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化学工业的迅速崛起,合成了大量的化学 物质以替代某些天然物质,其中不少化学物质对人类及生物资源具有 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成为这个时期主要环境问题的根源。从20世纪 30年代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开始,震惊全世界的污染公害相继发生。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农药、噪声和核辐射等 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人类第一次感觉到了自然的生存安全 受到了挑战。
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产生
学 习 2. 理解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目 标 3.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2.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裹,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是生物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
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5. 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各有特定的功能。
6. 基因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2. 孟德尔的法则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 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遗传因素。
4.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上,隐性基因只在纯合子中表现。
5. 基因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6.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人类有23对染色体。
7. 染色体的异常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2. 呼吸是细胞进行氧化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3. 消化是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供细胞吸收利用的过程。
4. 循环是维持物质运输和调节体内环境的过程。
5. 分泌是细胞释放物质以维持体内稳态的过程。
6.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来调节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与进化1.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2. 进化是物种逐渐演变和改变的过程。
3.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和繁殖下一代。
4.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物种灭绝。
5.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第五章生物的调控与协调1. 激素是生物体内的化学信使,能够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2.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传递信息来控制生物体的各种活动。
3. 免疫系统是保护生物体免受疾病侵害的重要系统。
4. 生物体内部的稳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热带,台风对植物生长影响更大。 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在 风向较稳定而风力强劲的地方,乔木迎风面的树叶和枝条逐渐萎 蔫死亡,形成旗状树冠。
干热风(空气最高温度≥30℃,中午相对湿度≤30%,风速≥3米/秒,
便构成弱干热风)是黄河流域小麦灌浆期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它由于具有干 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的因素,往往引起植株水分平衡的破坏,麦子 茎叶受害甚至青枯,停止向麦穗输送养分,麦粒也迅速脱水,呼吸加强,提 前成熟,但籽粒干秕。一般说,小麦抽穗后10—25天的乳熟期是决定籽粒饱 满程度的关键时期,最怕干热风。
生物地理学
在较小的土壤容积里,液相和气相处于相当均匀的状态; 而固相则是不均匀的。固相中的无机部分由一系列大小不同的 无机颗粒所组成,包括矿质土粒、二氧化硅、硅质粘土、金属 氧化物和其他无机成分;有机部分主要包括有机质。土壤中这 四种组分的质和量随土壤类型不同而差异很大。适于植物生长 的土壤按容积计,固体部分的矿物质占土壤容积的 38-45%; 有机质占5-12%;空隙(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约占50%,其 中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各占15-35%,在自然条件下,土壤空 气和水分的比例是经常变动的,当土壤水分含量最适于植物生 长时,50%孔隙中有25%是水分,25%是空气。 这四种组分,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混合在一起,而是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
生物地理学
(2)泌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 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 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盐腺),把 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排出 在叶、茎表面上的NaCl和Na2SO4等结晶和硬壳,逐渐被风吹 或雨露淋洗掉。 泌盐植物虽能在含盐多的土壤上生长,但它们在非盐渍化 的土壤上生长得更好,所以常把这类植物看作是耐盐植物。 柽柳、瓣鳞花、红砂、和生于海边盐碱滩上的大米草、滨海 的一些红树植物,如白骨壤、桐花树,以及常生于草原盐碱 滩上的药用植物补血草等,都属于这类泌盐性植物。
•风的名 称 •无风
表8-1 植物与风速的关系
•植物静止不动
•陆地上的风波
•1-2
•3 •4 •5 •6 •7 •8 •9
•软风
•微风 •和风 •清劲风 •强风 •疾风 •大风 •烈风
•树叶有微响
•树叶及微枝摆动不息 •地上的树叶被吹动,树的小枝微动 •有叶的小树枝摇摆 •大树枝摆动 •全树摇动 •微枝折毁 •大树枝折断
第八节
风、火、地形条件的生态作用
一、风的生态作用(形态适应:旗形树) 二、火的生态作用(形态与生物学特点的适应)
三、地形条件的生态作用(决定植物的个体、种群 的生长与分布)
一、风的生态作用
在一些自然环境中,风是经常性的和强有力的因子,如在荒 漠、草原、海岸、许多高原和山地,风的作用很显著,在热带和
生物地理学
以盐碱土植物为例,来分析它们对不同(土壤)的生态适应特性: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 在我国内陆干 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地面蒸发强烈,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或地表径流滞缓、汇集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广泛分布着盐碱 化土壤。在滨海地区,由于受海水浸渍,盐分上升到土表而形成次生盐碱 化。 盐碱土所含的盐类,通常最多的是NaCl、 Na2SO4、Na2CO3以及可溶性 的钙盐和镁盐。其中盐土所含的盐类最主要的是NaCl和Na2SO4,这二种盐 类都是中性盐,所以一般盐土的pH是中性的,土壤结构尚未破坏。土壤的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吸附有相当数量的交换性钠,一般以交换性钠占 交换性阳离子总量20%以上为碱土。碱土含Na2CO3较多,也有含Na2HCO3或 K2CO3较多的,碱土的pH是强碱性的,一般在8.5以上,碱土上层的结构被 破坏,下层常为坚实的柱状结构,通透性和耕作性能极差。
生物地理学
盐分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危害也不相同。各种盐类对多数植物的 危害程度,大体如下列次序: 阳离子:MgCl2 >Na2CO3 >NaHCO3 >NaCl> MgSO4 >Na2SO4。 钠盐的毒害作用大于钙盐,在钠盐中以Na2CO3和NaHCO3对植物 的毒害最强,NaHCO3的毒害作用又大于NaCl,NaCl的毒害大于 Na2SO4。 阴离子:CO32->HCO3->Cl->SO42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6‰时,对一般农作物的生长开始有害, 大多数植物已不能生长,只有一些耐盐性强的植物尚可生长。当 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达到10‰以上时,则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于盐 土的植物才能生长。
生物地理学 盐土植物包括生长在内陆和海滨的二类,长在内陆的为旱生盐 土植物(Xero-halophytes),如盐角草、细枝盐爪爪、鸦葱、 獐茅等,分布于我国温和、寒温气候区的内陆盐土上。长在海 滨的盐土植物为湿生盐土植物(hygro-halophytes),如碱蓬、后 藤等;目前正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引种栽培的、具有良好固 滩护堤性能的大米草,也属于湿生盐土植物。此外,有防风浪、 护堤岸作用的红树植物如秋茄、桐花树等是华南湿润亚热带海 滨的盐土植物。
生物地理学
盐土植物在形态上常表现为植物体干而硬;叶 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表皮 具有厚的外壁,常具灰白色绒毛。在内部结构上, 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有一些盐土 植物枝叶具有肉质性,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 使同化细胞不致受高浓度盐分的伤害,贮水细胞 的大小还能随叶子年龄和植物体内盐分绝对含量 的增加而增大。
生物地理学
在生理上,盐土植物具有一系列的抗盐特性,根据它们 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1)聚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 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 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这类植物的原生质对盐类的抗 性特别强,能容忍60‰甚至更浓的NaCl溶液,所以聚 盐性植物也称为真盐生植物。 例如盐角草、碱蓬、盐节木、梭梭柴、黑果枸杞等。
第八节
风、火、地形条件的生态作用
一、风的生态作用(形态适应:旗形树) 二、火的生态作用(形态与生物学特点的适应) 三、地形条件的生态作用(决定植物的个体、种群 的生长与分布)
生物地理学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陆 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因 而,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 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植物根系和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与土壤之间 发生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生 态因子。人们试图在控制环境以获得更多的收成时,常发现不容易 改变气候因素,但能改变土壤因素,这就增加了研究土壤因素的重 要性。 土壤是由固体(矿物质和有机质)、液体(土壤水分)和气体(土 壤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每个组分都具有自身的理化性质, 相互间处于相对稳定或变化状态。
生物地理学 2、碱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二是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变劣,尤其是形成了一个透水性极差的 碱化层次(B层),湿时膨胀粘重,干时坚硬板结,使翻耕困难, 且水分不能渗滤进去,根系不能透过,种子不易出土,即使出土 后也不能很好地生长。 因此,一般植物不能在盐碱土上生长,但是有一类植物,却能 在含盐量很高的盐土或碱土里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生境 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类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包括盐土植物 和碱土植物两类,下面着重介绍盐土植物。
生物地理学 1、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面: (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提高 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在整个生长发 育过程中受到生理干旱危害,植物枯萎,严重时甚至死亡。 (2)伤害植物组织 土壤含盐分太高时,会伤害植物组织,尤其 在干旱季节,伤害根、茎交界处的组织。伤害力以Na2CO3、 K2CO3为最大。在高pH下,还会导致OH-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 (3)引起细胞中毒 由于土壤盐分浓度过大,植物体内常积聚多 量的盐类,往往会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 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产物积累,使细胞中毒。 (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盐类过多,使植物对K、P和其他元素 的吸收减少,P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5)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 妨碍,气孔不能关闭,即使在干旱期也是如此,因此植物容易干旱 枯萎。
生物地理学
上一节复 习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第六节
一、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生物地理学
本节讲授内容
第七节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
火使许多植物受害或致死。在经常发生火灾的地方,一些种 类能经受住火烧胁迫,并利用火灾所减轻的植物间竞争的压 力而获得发展。它们适应火烧的方式可分为 1)树皮很厚,导热性差而不易燃烧; 2)地下器官发达,地表火较难烧及; 3)萌蘖能力很强,火烧后迅速生出新枝; 4)具有特殊果实,或火烧后释放种子,或休眠种子经过火 烧后才萌发。
二、火的生态作用(形态与生物学特点的适应)
除人为原因的火灾外,闪电造成的天然火灾也经 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崩岩火花等致灾较少。地表 火以草、灌木、幼树以及枯枝落叶为燃料,燃烧 快而温度低。林冠火来自雷电和地表火,针叶树 较阔叶树易燃,可由此使大面积植物死亡。地下 火以地下器官(根、根茎、块茎等)、泥炭层和 腐殖质为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地表火。
生物地理学 (3)不透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 所以它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 里,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这类植物细胞的渗 透压也很高,但是不同于聚盐性植物,它们细胞的高渗透压不 是由于体内高浓度的盐类所引起,而是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 溶性有机物质(如有机酸、糖类、氨基酸等)所引起,细胞的 高渗透压同样提高了根系从盐碱土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常 把这类植物看作是抗盐植物。蒿属、盐地紫菀、碱菀、盐地风 毛菊、碱地风毛菊、獐茅、田菁等,都属于这一类。 上述盐土植物的各种生态适应特性,都是适应于土壤里易溶性 盐类离子增加,并由此所引起的土壤生理干旱的综合结果,因 此盐生的适应特性常常是和旱生的适应特性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