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课件 出凝血总论
合集下载
出凝血课件完整版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 V
VIIa IIa、IXa VII
XIIa、K
X IIa
Xa
Xa Va Ca2+ PF3(磷脂)
III Ca2+
XIII XIIIa
凝血酶原(II)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凝血酶(IIa) 稳固性纤维蛋白
增高: 1.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手术创 伤、恶性肿瘤等 (Fg是急性时相蛋白) 2.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凝血酶时间TT
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凝固时间
参考范围:16-18秒, 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有病理意义
TT的临床意义
TT延长
1、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 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 长) 2、 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 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 3、 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 TT缩短 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 缩短。无特别临床意义 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 指标,以控制在正常值的2-5倍为宜。
止血 止血
一、血管壁的作用
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
①血管的收缩 ②血小板的激活 ③凝血系统的激活 ④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正常血管壁抗血栓形成能力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前列环素(PGI2) 扩张血管、抑制plt功能 纤溶酶原激活物(PA) 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血栓调节蛋白(TM) 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ppt课件
➢ 出血发生率高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II,VII,IX,X
➢ 治疗窗窄 ➢ 疗效不可预测 ➢ 需要监测INR ➢ 出血发生率高 ➢ 与许多药物、
食物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
ATIII+IIa,Xa
➢ 注射时疼痛且 不方便
➢ 能引起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凝血系统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 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 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 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 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同时血小板的突 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 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凝血酶激活机制
•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 激活 (罗马数字后加“a”代表活化状 态的凝血因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的过程
抗凝剂的研究进展简史
➢ 在20世纪中期,发现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s),如华法林 ➢ 1985年以后,发现低分子量肝素(LMWH),如1985年发现达肝素,随后发现依诺肝素及其它药物 ➢ 2002年,发现用于皮下注射的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 ➢ 2004年,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美拉加群在欧洲获批上市,但由于安全性问题,该药于
Xll Xl lX VIIIa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II,VII,IX,X
➢ 治疗窗窄 ➢ 疗效不可预测 ➢ 需要监测INR ➢ 出血发生率高 ➢ 与许多药物、
食物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
ATIII+IIa,Xa
➢ 注射时疼痛且 不方便
➢ 能引起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凝血系统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 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 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 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 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 同时血小板的突 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 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凝血酶激活机制
•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 激活 (罗马数字后加“a”代表活化状 态的凝血因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的过程
抗凝剂的研究进展简史
➢ 在20世纪中期,发现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s),如华法林 ➢ 1985年以后,发现低分子量肝素(LMWH),如1985年发现达肝素,随后发现依诺肝素及其它药物 ➢ 2002年,发现用于皮下注射的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 ➢ 2004年,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美拉加群在欧洲获批上市,但由于安全性问题,该药于
Xll Xl lX VIIIa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血凝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ISI-国际敏感指数
2020/3/27
1
8
PT的ISI值
ISI——国际敏感指数
ISI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试剂与国际标准 PT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出厂的PT试剂必须 标明其正确的ISI值。 若ISI=1则表示该试剂敏感度与国际标准 试剂值一致
若ISI值越大,则表明该试剂越不敏感。
2020/3/27
同一种标本,同一仪器,用不同ISI值试剂测定,INR值应相同。
ISI值:1.02
在库尔特仪器上正常人 平均值=11.8秒 长岛 液体 PT 异常病人标本测得PT值 试剂 =39秒
ISI值:1.36
在库尔特仪器上正常人 ACL 平均PT值=12秒 库尔特 原装 异常病人标本测得PT值 PT =29.8秒 试剂
维蛋白凝块。
2020/3/27
1
3
血凝试剂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的一些检测手段
➢ 常规筛选检测(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 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 TT——凝血酶时间测定。 ●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 纤维蛋白原测定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D-二聚体 ➢ 凝血因子检测 ➢ 发色底物测定(如蛋白C,蛋白S,等)
同一个标本用不同试剂,在 同 一仪器上检测,INR值应相 同。
PT
总允许误
靶值
(Tea)
±15%
精密度(CV%)
批内变异
<2
同一天
ISI=1.2-1.4 一般
ISI>1.6
建议不予使用
※对枸橼酸浓度不敏感(3.2%或3.8%)
※对凝血因子的敏感
2020/3/27
2020/3/27
1
8
PT的ISI值
ISI——国际敏感指数
ISI值是生产厂商生产的PT试剂与国际标准 PT试剂测值相比的值,凡出厂的PT试剂必须 标明其正确的ISI值。 若ISI=1则表示该试剂敏感度与国际标准 试剂值一致
若ISI值越大,则表明该试剂越不敏感。
2020/3/27
同一种标本,同一仪器,用不同ISI值试剂测定,INR值应相同。
ISI值:1.02
在库尔特仪器上正常人 平均值=11.8秒 长岛 液体 PT 异常病人标本测得PT值 试剂 =39秒
ISI值:1.36
在库尔特仪器上正常人 ACL 平均PT值=12秒 库尔特 原装 异常病人标本测得PT值 PT =29.8秒 试剂
维蛋白凝块。
2020/3/27
1
3
血凝试剂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的一些检测手段
➢ 常规筛选检测(检测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 P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 TT——凝血酶时间测定。 ●特殊物质检测(检测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 纤维蛋白原测定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D-二聚体 ➢ 凝血因子检测 ➢ 发色底物测定(如蛋白C,蛋白S,等)
同一个标本用不同试剂,在 同 一仪器上检测,INR值应相 同。
PT
总允许误
靶值
(Tea)
±15%
精密度(CV%)
批内变异
<2
同一天
ISI=1.2-1.4 一般
ISI>1.6
建议不予使用
※对枸橼酸浓度不敏感(3.2%或3.8%)
※对凝血因子的敏感
2020/3/27
《凝血基础知识》课件
02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I:纤维蛋 白原
凝血因子III:组织因 子
凝血因子II:凝血酶 原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IV:钙离子 凝血因子V:加速因子
凝血因子VI:活化蛋白C
凝血因子的种类
凝血因子VII:维生素K依赖性蛋 白
凝血因子VIII:抗血友病球蛋白 A
凝血因子IX: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影响凝血 的药物,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环境因素
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放射线 ,可能对凝血机制造成损害。
凝血机制异常的症状
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甚至 脑出血。
血肿形成
受伤后容易形成血肿或瘀斑。
关节腔出血
关节腔内出血,导致关节肿胀 、疼痛。
其他症状
如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可能伴随贫血、休克等症状
凝血因子的功能
01
凝血因子IV:作为凝血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 因子,参与钙离子依赖 的酶促反应。
02
03
04
凝血因子V、VII、VIII、 IX:参与内源性凝血途 径,促进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X:参与外源性 凝血途径,促进血液凝 固。
凝血因子XI、XII:参与 接触激活的凝血途径, 促进血液凝固。
血栓成熟
随着血液流动和时间推移,血 栓逐渐成熟,变得坚固和稳定 。
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高血 脂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 形成的风险。
血流缓慢或停滞
长时间卧床、久坐、缺乏运动等因素 可能导致血流缓慢或停滞,增加血栓 形成的机会。
第4章血凝分析ppt课件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 生物物理法
光学法
光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血浆在加入激活剂后浊度的变化来测定 测定凝血时间的。可分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两种。
散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当待测血浆 中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 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被 其散射。接收器接收散 射光并将其转变成电信 号。
双磁路磁珠法、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底物 显色法等等。 5.计算机系统
系统软件控制凝血仪的所有工作过程,并将 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测试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存储、质控统计等工作 6.输出设备
通过计算机屏幕或打印机输出测试结果。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反应总原理
病人血浆 不同反应试剂
Fibrinogen
检测血浆凝固 的时间
Fibrin
PT(凝血酶原时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Fib(纤维蛋白原) TT(凝血酶时间)
12 11
凝血途径 (简化)
3 7
98
1 纤维蛋白原:
10+5
2 凝血酶原
Fibrin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第二节 仪器检测原理
• 血凝仪可进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
PC PS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D-二聚体 抗凝血酶Ⅲ 内原性凝血因子 外原性凝血因子 蛋白C 蛋白S
凝血解读ppt课件
PTR:报告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比值(浓度PT或R者)活。性百PT分R比=受检值/正常值。 PA:百分活动度:由PT的标准曲线(凝血时间v(s百对数分)活动度)读取。
PA为PT的相对值指标,其临床意义基本同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 PTRISI
ISI值为国际敏感度指数,由试剂厂商提供。ISI越高表示试剂的灵 敏度越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 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 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ib) 当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水解掉两个肽段后形 成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因子ⅩⅢa的转酰胺作用,最终形成交联纤维 蛋白网状结构。
因子Ⅴ:(易变因子) :辅助因子 Ⅹa参与共同凝血途径的激活。因 子Ⅴ在体外最不稳定。
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是因子Ⅸa的辅因子,参与内源牲凝血 途径的激活。FⅧ先天缺乏时患血友病甲。
④ 4.血循环中有肝素.FDP, DIC,原发性纤溶症
⑤ 5.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维持在PT参考值的2倍左右,
INR在2.0~3.0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
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
(二)参考范围:14-21s (三)临床意义:
PA为PT的相对值指标,其临床意义基本同PT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 PTRISI
ISI值为国际敏感度指数,由试剂厂商提供。ISI越高表示试剂的灵 敏度越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 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
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 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ib) 当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水解掉两个肽段后形 成纤维蛋白单体,通过因子ⅩⅢa的转酰胺作用,最终形成交联纤维 蛋白网状结构。
因子Ⅴ:(易变因子) :辅助因子 Ⅹa参与共同凝血途径的激活。因 子Ⅴ在体外最不稳定。
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是因子Ⅸa的辅因子,参与内源牲凝血 途径的激活。FⅧ先天缺乏时患血友病甲。
④ 4.血循环中有肝素.FDP, DIC,原发性纤溶症
⑤ 5.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测,维持在PT参考值的2倍左右,
INR在2.0~3.0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
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纤维蛋白丝所需时间。
(二)参考范围:14-21s (三)临床意义:
病理生理凝血与抗凝血课件上课讲义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 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 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 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 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 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因子Ⅷa的 存在,可使Ⅸa激活Ⅹ的速度加快20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 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 而激活因子Ⅹ。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 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
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 (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 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 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 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 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 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纤溶酶原激活物 释放
5.什么是纤溶系统?它的作用如何?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 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 称为纤溶系统。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 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 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 态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包 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 酶的激活物与挣制物3个组成部分。
2.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
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 (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 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 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 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 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 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纤溶酶原激活物 释放
5.什么是纤溶系统?它的作用如何?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 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 称为纤溶系统。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 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 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 态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包 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 酶的激活物与挣制物3个组成部分。
有关凝血(已看较好)课件
获得性凝血障碍
获得性凝血障碍是由于后天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通 常在成年后发病。
获得性凝血障碍包括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药物影 响等。这些疾病或因素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导 致凝血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瘀斑、紫癜等症状, 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疾病,由于多 种原因导致凝血系统过度激活,造成全身性 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定期进行凝血检测
定期检测凝血功能
了解凝血指标是否正常,及早发现凝血异常。
关注家族史
家族中有凝血异常病史的人更应关注凝血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凝血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常见的抗凝药物有华 法林、肝素等。
止血药物
用于加速血液凝固,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 酶原复合物等。
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需谨慎使用。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
对于严重的外伤或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出血,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止血。
凝血过程
通常是由损伤部位的血小板首先发 挥作用,随后通过一系列反应,最 终使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凝血机制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 板会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发挥作用 ,同时血液中的其他成分也会参与 凝血过程。
凝血的过程
01
02
03
凝血第一步
损伤部位血小板迅速到达 并发挥作用,释放出血小 板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 应。
凝血酶的产生
出血与凝血机制 ppt课件
ppt课件
6
出血与凝血机制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 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 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 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 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 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 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ppt课件 7
ppt课件 32
1、贫血病人的护理
预防感染 预防呼吸道感染 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物品清洁,定期消 毒室内。限制探视。严格执 行无菌原则。对类细胞绝对 值≦0.5×109/L者,有条件者应 实行保护性隔离。
ppt课件 33
1、贫血病人的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进 餐前后、睡前、晨起应漱口。 预防皮肤的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抓伤皮肤。肌内、静脉注射或 各种损伤性穿刺时,局部要严格消 毒。女病人尤其要注意会阴部的清 洁。 预防肛周的感染 睡前、便后坐浴。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肛裂。
ppt课件 38
2、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3、消化道反应的防护 恶 心、呕吐、纳等消化道反 应症状多出现在用药后 1— 3 小时,持续数小时到 24 小 时不等,体弱者症状出现 较早且较重。
ppt课件 39
2、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26
1、贫血病人的护理
【护理要点】 休息与活动 指导病人合理休息与活动,轻度贫血可适当活动, 中度或重度贫血应卧床休息 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和粘膜,以及自觉症状,监 测血象等。
ppt课件
27
1、贫血病人的护理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易消化饮食,缺铁性贫血增加含铁 丰富食物,如动物肉类、肝脏与血、 蛋黄、海带、木耳和铁强化食物等, 不能与浓茶、咖啡、牛奶等减少铁 吸收的食物或饮料同时服用。巨幼 红细胞性贫血进食富含叶酸和维生 素B12的食品,婴幼儿和妊娠妇女要 补充叶酸。
《凝血相关知识》课件
凝血因子
I
V
(Calciu
m):参
与凝血过
程,维持
凝血酶活
性
凝血因子 V (Proacc elerin): 在凝血酶 的作用下 转化为加 速凝血酶
凝血因子
V
I
(Stuart
-Prower
Factor):
参与凝血
过程,促
进纤维蛋
白溶解
凝血因子缺乏的影响
出血倾向: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内脏等部位出血 凝血障碍: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凝血障碍,如伤口愈合缓慢、手术后出血等 血栓形成: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如动脉血栓、静脉血栓等 贫血:凝血因子缺乏可能导致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
症状表现
瘀斑:皮肤出现紫红色或暗 红色斑点
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内 脏等部位出血
血肿:皮下或内脏出现血肿
贫血:由于出血导致血红蛋 白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临床症状:出血、淤血、血栓等 家族史:家族中有凝血障碍病史者应特别注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等
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牙 龈出血、鼻出血等
家族史:如有凝血障碍家族 史,应考虑遗传性凝血障碍
药物史:如长期服用抗凝血 药物,应考虑药物性凝血障
碍
临床表现:如伤口愈合缓慢、 月经过多等
06 凝血障碍的治疗方法
凝血因子替代疗 法:通过输注凝 血因子来补充凝 血因子
抗凝血替代疗法: 通过使用抗凝血 药物来抑制凝血 过程
出凝血总论(新)
APTT
PT
(2)APTT正常,PT延长:多数见于外源凝血途径中 的因子VII缺乏,常见于遗传性因子VII缺乏症。
APTT
PT
(3)APTT延长,PT延长:多数见于共同凝血途径中一个或 几个凝血因子缺乏,常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联合FII、VII、 IX、X缺乏;肝脏病出血;循环抗凝物质和DIC等。
(5)t-PA、PAI、PIC
出凝血疾病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三)特殊试验
遗传性疾病及特殊出血性疾病 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
基因分析等
出凝血疾病诊断
四、诊断步骤
1 确定是否为出血性疾病
2 区分是血管、血小板异常、凝血障碍
或其他疾病
3 判断数量异常或质量缺陷
4 确定先天性或获得性
5 特殊检查 进一步基因染色体及家系谱
FPA(Aα 1-16) FBA(Bβ 1-14)
(fdp) X.’Y.’D.E’ D-二聚体
交联纤维蛋白 α p极性片段多聚体
DD/e YY/DXD
DY/YD
γ 二聚体
出凝血疾病分类
一、血管壁异常
(一)遗传性: 1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张症 2 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3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二)获得性: 1 感染 2 过敏 过敏性紫癜 3 化学物质及药物 4 营养不良 5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 6 其他
正常止血机制
血管:血管收缩,内皮细胞作用。
因 素
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 凝血:内、外源性凝血。
(一)血管因素
1 2 3 4
血小板黏附聚集 内、外源凝血 抗凝血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在止血过程中的作 1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在损伤部位黏附聚集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课件
本章主要介绍出凝血异常的临床监测、实验室 监测以及出凝血监测的临床应用。
沈阳性病医院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3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4
(一)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因子Ⅻ激活
出血
5-HT TXA2
血流缓慢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KPTT)正常值:32~42s。 K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KPTT 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26
4、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STGT) 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 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本试验较 KPTT敏感。正常值:10s~14s。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2
围手术期,由于原发疾病、基础疾病、手术麻 醉应缴、手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及手术后 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可通过影响小血管功能、 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等几个止血机制,造成出血或血栓形 成。所以,对出凝血功能的评价及临床与实验 室监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XI XIa
IX IXa
外: 组织损伤 VII
IXa.IV.VIII
VIIa.III.IV
PF3
PL
X Xa
APTT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12
Xa (凝血活酶)
II
Xa.V.Ca2+
PT(prothrombin time)
沈阳性病医院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3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4
(一)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
血管损伤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因子Ⅻ激活
出血
5-HT TXA2
血流缓慢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KPTT)正常值:32~42s。 K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KPTT 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26
4、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STGT) 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 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本试验较 KPTT敏感。正常值:10s~14s。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2
围手术期,由于原发疾病、基础疾病、手术麻 醉应缴、手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及手术后 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可通过影响小血管功能、 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等几个止血机制,造成出血或血栓形 成。所以,对出凝血功能的评价及临床与实验 室监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以便及时了解病 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XI XIa
IX IXa
外: 组织损伤 VII
IXa.IV.VIII
VIIa.III.IV
PF3
PL
X Xa
APTT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12
Xa (凝血活酶)
II
Xa.V.Ca2+
PT(prothrombin tim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与激活
t-PA u-PA (+) (+) PAI- PAIPAI-1 PAI-2 (-)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a2抗纤溶酶 a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FDPs) 纤维蛋白降解(FDPs)
纤溶过程示意图 (Sketch map of fibrinolysis)
出血
血管应激
血小板 释放TXA2 释放TXA2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 释放ET 释放ET
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小板黏附、
初级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次级止血
止血
谭业辉制作
血管因素(vessel 血管因素(vessel factor) 血小板因素(Platelet factor)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Coagulation factor) 凝血因素
Disorder of Hemostasis
概
念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止血机制(包括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止血机制(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 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 病。 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二大类。 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二大类。
正 常 止 血
机 制
出 血 性 疾 病 分 类 出 血 性 疾 病 诊 断 防 治
(二)血小板因素(Platelet factors)
3、释放(Release): 释放 : ADP、5-HP、血小板活化因(PAF)、花生四烯酸 ADP、 HP、血小板活化因(PAF)、花生四烯酸 )、 代谢物 TXA2
诱导和强化血小板聚集
(三)凝血因素(Coagulation factors)
Ⅻ
Ⅺ
Ⅸ
凝血 活酶
Ⅱ
Ⅱa
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简 化 凝 血 示 意图(The simple coagulation cascade) )
Intrinsic pathway (Surface contact)
Ⅻ Ⅺ PL Ca2+ Ⅸ Ⅷ Ⅹ PL Ⅴ Ca++ Ⅱ Ⅶ
Extrinsic pathway (Tissue injure)
凝血与抗凝、 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维持动 态平衡, 态平衡,以保持血流的通畅
一、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一)抗凝血酶(AT):占血浆抗凝总活 抗凝血酶(AT)
性的75% 灭活凝血酶、Ⅹa、 Ⅸa、 性的75%,灭活凝血酶、Ⅹa、及 Ⅸa、 75%, Ⅺa、Ⅻa,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Ⅺa、Ⅻa,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凝血酶 FXIII a FXIII a FPA(Aα1-16) FPA(Aα1 16) FPA(Aα1-16) FPA(Aα1--16) FBA(Bβ1-14) FBA(Bβ1 14) FBA(Bβ1-14) FBA(Bβ1--14) (fdp) (fdp) X.’Y.’D.E’ X. Y. D.E X.’Y.’D.E’ X.’’Y.’’D.E’’ 交联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 D 二聚体 D--二聚体 DD/e DY/YD DD/e DY/YD αp极性片段多聚体 αp极性片段多聚体 αp极性片段多聚体 αp极性片段多聚体 YY/DXD YY/DXD γ二聚体 γ二聚体 纤溶酶 纤溶酶 (FDP) FDP) FDP) (FDP) X.Y.D.E X.Y.D.E A α极性片段 α极性片段 α极性片段 A α极性片段 Bβ15-42、 Bβ15 42、 Bβ15-42、 1 42 Bβ15--42、1--42 A.B A.B C.H C.H
(一)血管因素(vessel factors) 血管因素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 血管内皮细胞促凝/抗凝特性
促凝 胶原 FⅧ、 FⅧ、纤粘蛋白 整合素、 整合素、vWF 血小板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选择素( 选择素(E和P) 血管收缩 抗凝 ADP酶 ADP酶 硫酸肝素 NO、 NO、PGI2 凝血酶调节蛋白 TFPI、 TFPI、TPA 血管扩张
Ⅶ
Ⅰ
XIIIa XIII
凝血 酶
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Ca2+
外源性凝血系统
Ⅶa
磷 脂
PL
纤维蛋 白原
组织损伤
Ⅹa
III
组织凝血 活酶
ⅩaⅩa-Ⅴ-
Ⅹ
Ca2+
Ⅸa
内源性凝血系统
Ⅻa
Ⅺa
血管内皮损伤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二 、 凝 血 过 程
Ⅲ PL Ca2+
Ⅰ
背诵口诀: 背诵口诀: Ⅻ、Ⅺ、Ⅸ、Ⅷ 钙 Ⅲ、Ⅶ 钙 Ⅹ、Ⅴ 钙 Ⅱ和Ⅰ
完成凝血过程必备的条件: 完成凝血过程必备的条件 : 1、全部凝血因子; 全部凝血因子; 全部凝血因子 2、凝血因子的激活因素; 凝血因子的激活因素; 凝血因子的激活因素 3、磷脂(血小板 因子) 磷脂( 因子) 磷脂 血小板3因子 4、钙离子 钙离子
一、血管壁功能异常(Dysfunction of vessel wall) (Dysfunction of vessel wall)
遗传性(Hereditary) (Hereditary): (一)遗传性(Hereditary):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张症 2、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3、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获得性(Acquired) (Acquired): (二)获得性(Acquired): 1、感染 2、过敏 3、化学物质及药物 4、营养不良 5、代谢及内分泌障碍 6、其他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与激活 (一)组成
(1)无活性的纤溶酶原 (plasminogen) (2)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组 纤溶酶原激活物, 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PA) 织纤溶酶原激物(t-PA)和尿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PA) 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3) 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PAI- PAI(PAI-1,PAI-2)
(一)血管因素(vessel factors) 血管因素
血管是一种无渗漏的密闭环路,既具有血液相容性, 血管是一种无渗漏的密闭环路,既具有血液相容性,又具有抗血栓特性
完整的血管内皮具有强烈的抗凝功能。 完整的血管内皮具有强烈的抗凝功能。 —通过分泌PGI2、NO、ADP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通过分泌PGI NO、ADP酶
通过ECs本身和内膜下基质介导 通过ECs本身和内膜下基质介导 ECs 表达粘附分子:E 选择素、 选择素、β1和β2-整合素、 :E表达粘附分子:E-选择素、P-选择素、β1和β2-整合素、 ECs
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和vWF “定位”和促进血小板粘附 定位” 定位 释放组织因子 激活外源凝血途径
二、凝血过程(The coagulation cascade)
生理性体内血液凝固过程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特点: 生理性体内血液凝固过程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特点:
1、因子XII、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等缺乏可引起 、因子 、前激肽释放酶、 APTT明显延长,但无出血的临床表现, APTT明显延长,但无出血的临床表现,说明这类蛋白并非体 明显延长 内维持止血所必需, 内维持止血所必需,不应包括在体内的血液凝固模式内 2、组织因子可激活、启动体内的血液凝固 、组织因子可激活、 3、TF-VIIa复合物不仅激活因子 ,而且也激活因子 ,提 、 复合物不仅激活因子X,而且也激活因子IX, 复合物不仅激活因子 示因子X、IX在组织因子启动的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示因子 、 在组织因子启动的血液凝固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4、因子XI缺乏并不一定都有出血表现 、因子 缺乏并不一定都有出血表现
血液凝固的最终结果是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共有14个 经典因子 个 凝血因子共有 个,经典因子12个,激肽 系统2个 系统 个。除TF外,都存在于血浆;除FIV 外 都存在于血浆; 均为蛋白质。 (Ca2+)外,均为蛋白质。 )
常用凝血因子的剂量和方法
二、凝血过程(The coagulation cascade)
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途径, 凝血过程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途径, 三个阶段完成的。 三个阶段完成的。
(一)凝血活酶生成 1、外源性凝血途径 、 2、内源性凝血途径 、 (二)凝血酶生成 (三)纤维蛋白生成
Ⅶa{ Ⅸa Ca2+ Ⅷ PF3 } { Ⅶa-Ⅲ- Ca2+ PL }
纤维蛋白单体
二、血小板异常(Abnormality of platelet)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减少: (1)血小板生成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 (3)血小板消耗过度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增多:( :(1 2、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 (2)继发性 (二)血小板质量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 1、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获得性:抗血小板药物、感染、 2、获得性: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等
作用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 作用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减少血小板和血管壁接触 使血小板内cAMP生成,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生成, 使血小板内 生成
血管因素(vessel (一)血管因素(vessel factor)
当ECs受到损伤或激活,血管内膜凝血/抗凝的平衡特性快速向促凝方向“偏移” ECs受到损伤或激活 血管内膜凝血/抗凝的平衡特性快速向促凝方向“偏移” 受到损伤或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