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爱智慧_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

合集下载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五篇第1篇: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崇拜和追随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从概念上讲,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师德表现在具有完备的学识素养、睿智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一颗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职业心向。

俗话说:“无盐不成菜。

”缺失师德的从教者则有悖于“人民教师”这一朴素而内涵深邃的称谓。

笔者以为,教师当用师德点亮自己的职场人生。

一、用朴素的职业热情彰显师德水利万物而不争。

教师当以如水的心态来行走自己的教育人生。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女士说:“教师高尚的师德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以实际行动为载体,表现在下课时,老师走在走廊里,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却不厌其烦;表现在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到处找资料,请教别人;表现在老师为了教育好一个“孤雁出群”的孩子而苦口婆心……”。

一位哲学家启发我们:“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就必须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灵魂净洁,就必须用美德去占领它。

”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它可以给教师以无穷的精神滋养和内驱力量,促成教师具有如火的工作热情,心无旁鹜、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自觉驱除“这山看着那山高”、“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思想阴影,树立正确健康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恒久保持心态的平和、淡定,在默默无闻中体会到一缕缕为人师的快乐和幸福。

二、用理性的职业韧劲彰显师德老师要有一股永不放弃的师德力量。

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只要能常怀办法总比困难多,倾力而为、金石为开的自信,就能不惧困厄,不怕失败,理性、果敢地作出决择,秉执坚持而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乐观地把一个个困难视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机会,稳健地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摈弃企图一蹴而就达成教育目标的浮躁,恒持一份等待花开的耐心,在沉着思考中生成春风吹过百草芳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智慧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智慧教育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智慧教育教学篇1前段时间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感触颇深。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

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动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一口气看完,看完后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眼界得到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苦于文笔的羞涩和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

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

”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

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了,评价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

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

”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

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年度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

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

三大世界性民族
• 三大民族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 中华民族 、英语民族、犹太民族 • 不同的历史 : 中国人与犹太人同为亚洲最古老的民族。
中国人在亚洲的最东方,犹太人在亚洲的最西方。英语民 族则较为年轻得多。 • 不同的祖国 :中国人:地域广富饶,历史悠久达5000年 以上。犹太人,前12世纪在面积窄小、地势复杂、气候多 变的巴勒斯坦建立起犹太人国家。前586年,犹太人被赶 出家园,成为没有祖国的宗教民族,最后连本民族语言棗 希伯来语也渐渐丧失了。英语民族,自15世纪以来不断向 全世界扩张,目前英语民族是世界上占据版图范围最广阔 的民族。 • 不同的经商经历: 中国人,善于经商 离开了祖国 东南亚、 南洋 中国人基本上操纵了当地经济 犹太人,善于经商 没有祖国 欧美 。 英语民族,善于经商 拥有祖国武装力 量的支持保护,倚靠祖国 遍布全球 • 对人类不同的贡献:四大发明,自由市场经济,全方位
哲学-相关理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 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 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 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 义──悲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 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 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哲学-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哲学史 ,东 方哲学史 ,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日本 哲学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 兴时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科 学哲学 ,现代哲学 ,生存哲学 ,分析哲学 ,人文哲学 , 解释学 ,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 教育伦理学 ,政治伦理学 ,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 生态伦理学 ,美学 ,美学史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形 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死亡哲学 ,人生 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 比较哲学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心得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心得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心得通过这次网络研修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一直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各种美好的称呼,如先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等。

实际上这些词都不够恰当,因此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题法,称之为“智慧型教师”。

与之前的提法相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理想型走向理想与现实结合型,从“权力型”、“放任型”走向人格型的教师类型。

纵观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了机会与挑战,而知识则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筹码,学习“智慧课堂”势在必行。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如下收获:一、什么是智慧课堂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进行的“建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做智慧型教师智慧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

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毕达哥拉斯《金言》

毕达哥拉斯《金言》

毕达哥拉斯《金言》毕达哥拉斯(约前582—前493),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也是希腊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出身于萨莫斯岛的一个雕刻匠家庭,在波吕克拉底的宫廷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后来外出旅行,到过许多地方。

传说他到过小亚细亚,见过泰勒斯,学习过米利都学派的学说,还到过腓尼基和埃及,并在埃及住了很长时间,与那里的祭司交往,接受了他们的宗教观念和教派生活方式,研究了埃及相当发达的天文学、数学和几何学,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毕达哥拉斯回到萨摩斯时,适逢内乱,因不满当地政治,他移居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城邦克罗通。

据说,他的人格和博学很快赢得了人们的极大尊敬,在这种情况下,毕达哥拉斯开始了一种说和使徒式事业。

他收了门徒300人,建立了一个带有很强政治和宗教色彩的盟会,这些门徒来自四面八方,有男有女,有贵有贱,毕达哥拉斯和他们一起过着一种僧团式的集体生活,参与城邦政治活动,同时潜心研究哲学和科学,取得很大的成绩。

按黑格尔的说法,毕达哥拉斯是希腊的第一个民众教师,他所创建的毕达哥拉斯学园,对以后希腊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他有什么著作不得而知,现在流传下来只有一种被称为《金言》的道德教化诗,而且学界对《金言》的作者是否就是毕达哥拉斯,尚有疑问。

不过,《金言》确实反映了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哲学、宗教和教育思想,这一点乃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学术界把《金言》当作研究毕达哥拉斯伦理和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已成定例。

希腊教育活动的历史渊源久远,但希腊教育思想的历史却是从第一个在希腊引进灵魂不朽、灵魂轮回思想的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那里开始的。

毕达哥拉斯在宣扬灵魂不朽、追求灵魂净化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全新的爱智生活方式,是毕达哥拉斯教育思想的本质。

也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最大贡献。

正如柏拉图所说:他的后继者至今还在讲着毕达哥拉斯派的生活方式,并显著地区别于其他的人。

毕达哥拉斯派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爱智慧”。

浅议柏拉图教育思想

浅议柏拉图教育思想

浅议柏拉图教育思想柏拉图可称作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柏拉图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那时也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教育哲学,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和关于人的理念里都蕴涵着教育的哲理。

他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阶段、道德教育以及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些也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

标签:理想国教育哲学家理性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柏拉图除了阐述他主要的哲学思想外,还探讨了城邦公民教育的制度、方式等社会思想范畴内的问题。

本文着重讨论《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拍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一)关于“善”的教育在这部以其老师苏格拉底为主要观点阐述者的对话集中,以“善”为一切事物之最高原理,正义就是最高的“善”。

关于“善”的知识是最高级的知识,他需要运用最高的认识能力即理性。

因此,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以认识“善”为最高目的。

“在知识的世界里,善的观念是最后才出现的而且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看到。

”所以关于“善”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二)重视启发式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转向术”,认为人的灵魂其实早就认识众理,包括最高的善,所以我们要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把它引导出来。

这种教育方法并不像智者那样把一些现成的知识、道德传授给学生,而是把存在于青年学生中先人有的、潜在的知识和美德诱发出来,或者说是引导出来。

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而是心灵的转向。

(三)鲜明的价值取向柏拉图强调教育目的必须为“理想国”的政治服务,从课程的设置到培养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理想国的治国之才与良好公民。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必须掌握最了不起的知识。

他们必须不停地前进,直到完美。

哲学王的品质是理性。

战士应该勇敢、节制,他们必须学习体育、音乐。

体育使他们勇敢,音乐使他们和谐一致,而不肆欲。

而教育者(国家的奠基者)的任务就使他们各按其本分教育他们,使他们的人格修养符合国家的需要。

做一个智慧教师培训心得5篇

做一个智慧教师培训心得5篇

做一个智慧教师培训心得5篇做一个智慧教师培训心得1前天聆听了太谷县教研室主任张四宝的题为“做智慧型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专题报告,欣赏到了高效课堂在农村边远学校绽放的美景。

李村教改的开始,曾让我欣喜,我也努力构建快乐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课堂的高效创新。

对比太谷县的课改,我颇受启发。

1、精心编制导学案。

我们教学的重点总在课堂,而对备课对导学案的设计并没有特别重视,且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好的导学案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又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能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掌握。

今后我要在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功夫,依托教程,参考教辅,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

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点节节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做一个“懒”老师,在课堂上真正放手,让学生学。

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绝对不能填鸭式、满堂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干扰好学生制造差等生,老师要学会“偷懒”,少讲,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

让学生紧跟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教师巡查指导、讲解。

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再引领课堂展示,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做到三讲三不讲,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身上。

这样学生会学习了,老师就解脱了。

新型的课堂模式,不是老师没事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我们成为智慧型的老师,也就是成为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会管理的老师。

3、学习小组合理构建应用,评价方式捆绑式我们也有四人学习小组,学困生的转变并不明显,优等生并不太乐意帮助学困生。

而捆绑式评价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

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捆绑式评价能让差生不差,尖子生更尖。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

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

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关于智慧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0篇)1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老师的智慧。

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

有一个晚自修的第三节课,我到我班去巡视,因为天冷,教室的门窗都是关闭着的,当时还有老师在上课,我就不推开教室的门,只是轻轻地推开教室最后那扇窗,从窗缝里观看一下教室的情况,不看还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后排的两名男同学,作为重点班的学生,竟然这样,完全不理会有老师在讲台上,他们在下面边说话边吃着棒棒糖,气得我当时就想进去把这两名男同学拎出来,给他一顿教训,但是我没有这样做。

有的学生就算违反了纪律,没有证据,会狡辩的,于是我掏出我的手机,在窗外把这两名男同学的一举一动拍了下来,拍了三十多秒钟,这两名男同学还是没有发现我。

我有证据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辩?我不想打断老师上课,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师下课后再教训这两名男同学,谁知道等到十点四十分,上课的老师还没有要下课的意思,这时候我己经不是那么的生气了,心想,天这么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们算账。

经过思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找这两名男同学算账。

而是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情景设置题: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两名学生在下面边说话边吃东西,你看到这种情景,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边说题目边盯着这两名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听了我的题目之后,他们脸一下子红了。

接着,我又指名这两名学生起来回答。

从他们的神态和回答,我知道他们也意识到了老师是在批评他,我就没有多说什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所以在处理这一件事时,我运用了情景设置换位思考法,以不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颇深。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1“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

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

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

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

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

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

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

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

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

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2“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8篇)

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8篇)

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8篇)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智慧教育云平台培训心得体会篇1两天的智慧课堂研究之行,聆听了XXX关于助理教育信息化变革主题报告、XXX校长关于“聚焦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报告。

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逐步的变革。

第一天参观了XXX这两所学校,感受了这两所学校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研究了XXX的生物老师的一节课、“基因的表达”。

这节慕课中,让我们看到XXX老师们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智慧。

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总结和分析的机会更多的留给学生讨论、交流和总结。

这节课,老师使用平板辅助教学恰到好处,让学生对比两种基因表达过程的相同和不同点,然后拍照上传。

平板教学让老师能及时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思考结果并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天的研究是XXXXXX的数学课。

课前XXX让学生观看视频自学;课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抛给学生,多给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XXX则是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

通过学生对学生质疑,慢慢引导学生往正确方向思考,不断比较总结,最后巩固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看别人的课,想自己课的问题”这两天的研究让我看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对于翻转课堂的实施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也思考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转变。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以建构主义研究理论为依据,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课堂教学流程结构,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

两天的研究体会到这几所学校对翻转课堂的积极探索、用于尝试,是的,要在教学上取得突破、取得成功,必须有目标、,不断研究和探索。

智慧教育内涵和特征(杨现民)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内涵和特征(杨现民)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内涵和特征(杨现民)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杨现民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

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

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

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

“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

“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

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1在范梅南先生的书中,教学机智是这样被描述的:它是不可以事先计划的,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就学校教学实践而言,我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

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范梅南例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成年教师和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身确实是个体验的过程。

完成这一过程,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效果。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师的主要阵地都在课堂。

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相应主要也在课堂。

所有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预设的那样顺利,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生成。

而这些意外又可能使我们老师感到尴尬。

作为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心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把握教育契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只有这样才既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断流时导,漫溢时堵,堵疏并用。

教学机智不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更不是虚情假意的做秀,它应是一种充满教学智慧,具有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教师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精华。

为智慧而教

为智慧而教

最近,骨干班学员围绕“智慧课堂”这一课题展开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在此过程中很多人发现对智慧课堂的了解几近空白,而且手头占有的相关资料并不够多,在这里海之韵号召大家将搜集到的好文章传上来与大家共享。

我先贴两篇:(一)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成尚荣一、课堂:从知识走向智慧。

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极为密切。

我国古代,只有“知识”的“知”字,而无“智慧”的“智”字,“知”与“智”为同一字,“知”与“智”是相通的;对“知”的解释是:一个人像飞矢一样去快速地获取知识。

但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为以知识取代了智慧,智被界定为:智即知,智者即无所不知的人。

古代的这种知识观或智慧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应试教育”。

课堂上注重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最终获得的只是知识,而不足智慧。

因而,今天的教育实质是知识教育,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

(鲁洁:《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当然还是知识。

智慧到哪里去了?不是智慧逃遁了,而是智慧被淹没在知识的大海里,智慧被知识挤压了、吞噬了、赶走了。

学生为知识而奋斗、生存,而实质是为考试和分数奋斗、生存,分数攀升了,结果,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教育成了考试的附庸,学生成了分数的奴仆;教师和学生如此的生存何其痛苦,又何其不合理!循着知识教育直走下去,课堂教学改革有何出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何以实现?其实,智慧与知识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一,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像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追捧的奥赛,赛的是知识,是解题的技巧,而不是智慧,更不是发现和创新,其二,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生成智慧要有条件。

条件一,要看是什么知识。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关于现象背后之根据的特殊知识可以产生智慧,产生大智慧,而关于物体、事件的一般性知识产生智慧则是很困难的;条件二,要看用什么样的方法。

用机械训练、灌输的方法,知识产生不了智慧。

我的教育哲学观论文 (1)

我的教育哲学观论文 (1)

我的教育哲学观院系:教育研究院姓名:石绍惠学号:1032011309027我的教育哲学观摘要: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

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

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

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

教育哲学不仅仅只是理论,它还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着。

那么如何将这些看上去是理论的东西跟我们的教育经历结合起来,讨论我们所经历的教育是好是坏呢?如何用教育哲学知识来思考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呢?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关键字: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教育生活经历当代教育问题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二、什么是哲学哲学:爱智慧——来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philem 和智慧 sophia.在汉语中,“哲”是智慧的意思。

哲学是“智慧之学”,即关于智慧的学问。

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之学的大智慧。

哲学是以分析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哲学与艺术不同,哲学是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去处理问题的哲学与科学不同,哲学以纯粹思考来解决问题,科学则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方法。

三、什么是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用哲学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解释教育问题的学问。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篇_1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篇_1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篇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

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

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

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

“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

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

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

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

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

教育家精神践行心得体会教师通用版

教育家精神践行心得体会教师通用版

教育家精神践行心得体会教师通用版在我深入参与教育实践,并致力于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深远,内涵丰富。

我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谈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一、尊重与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尊重与热爱学生的重要性。

教育家精神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热爱每一位学生。

我尝试从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努力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勇于探索与创新,适应时代需求教育家精神鼓励我不断寻求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创新,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我认识到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勇于创新。

我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也关注最新的教育理念,试图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以此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

三、追求专业成长,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教育家精神提醒我要不断学习,追求专业成长。

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我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

我也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精神倡导弘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我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感悟与反思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过程。

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分析教育哲学终

分析教育哲学终

奥康纳(D. J. O’CONNOR)
代表作《教育哲学导论》。1957
这位热心教育问题的哲学家的工作进一步加 强了教育哲学分析化的趋势,将分析哲学与 教育哲学结合起来。
比较哈迪,首先把分析哲学的工具运用于“价 值标准”、“价值判断”、“教育理论”等概 念中。
第二,他对哲学在教育理论中所能起的作用问 题,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他试图变分析哲学的 方法为一把“奥卡姆剃刀”,把无法用经验证 实的形而上学、价值论等传统教育哲学的核心 内容全部剃光,以净化教育理论,使之成为科 学。
分析教育哲学终
目录
一、时代背景
二、定义及发展
三、各个时期代表人物 四、反思与评价
分析教育哲学发展
20世纪50-70年 20世纪40年代 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
分析教育哲学的三个阶段
将逻辑实证主义作 为公开宣称的出发 点
伦敦学派
美国派概念的“逐 一”分析时期
定义
分析教育哲学——一种“元教育哲学” (meta-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主张运用分 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的概念、命题以及问题 进行分析和澄清,以便使教育活动更有意义、 更富成效。
1945年毕业于美国布鲁克林学院,1952年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起任 教于哈弗大学。
主要著作有:《教育的语言》1960
《理性和教育》1973
培养了许多杰出学生。(彼得斯、索尔蒂斯)
以他为首的一批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形成自己 独有的风格,被称作“美国派”。
谢弗勒(美国派)的观点
强调教育研究“是一种使人们对值得去追求 的东西看得清楚,并集中注意与此的一种方 式”。
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与教育》1966、《教育 的概念》1967、《教育哲学》1973等。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康德对知识的划分,这实际上说明了知识的多样性 以及不同知识都具有应有的价值,为知识划界限目 的是提醒人们不能用某些知识去替代另外一些知识。 应该说,康德以后,人们一直都试图进一步解决他 提出的这一问题。所以,西方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与科学技术结合产生技术理性并越来越盛行以 来,批判技术理性或科技理性对人性以及人生意义 的消解的学派层出不穷。 现代学者解构实证(科学)知识观,他们认为什么 是“科学”本身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库恩 提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拉克托斯的“科学研 究纲领方法论”、费依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波谱 尔等对科学划界判断的分析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的 观点。他们都认为传统的科学的知识本身值得怀疑。
主讲人:陈理宣
1、什么是教育哲学? 我们认为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 题。哲学是一种总体思维方式,思考的问题是关于教育 的根本性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 律所反映出来的哲学问题。我们常说哲学就是思考现象 背后的本质和根本规律。因此,教育哲学就是研究教育 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根本问题。 比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那么,从一般的具体教育 活动来说就是研究应该培养什么人,具体的人才规格和 素质要求。而教育哲学则要思考这种具体的要求是否是 科学的、合理的。因此,人的本性、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就是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容。
知识的本质:知识是主体的人的意识对客观对 象的某些客观特性和规律的反映关系以及这种 反映与主体的关系。 一方面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 另一方面这种反应又是人的本质的反应 人能够在认识对象的同时认识自己。因为能够 认识对象,这种认识能力是人的能力的表现, 人通过认识对象发现自己的能力或本质。 你在获得某种知识的时候有快乐的感觉吗?
我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两个重要 的人物有密切关系,即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把知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的 或虚构的状态,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状态和科 学的或实证主义的状态”,并认为科学的或实 证主义的知识最终要代替神学的或虚构的知识 和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知识,科学的或实证的 状态的知识才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状态。孔德在 哲学领域内证明实证知识是最具有价值的知识 并最终要取代其他知识。 斯宾塞在教育领域对知识进行分类,并为科 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2期(总第275期)教育研究EDU CA T I ONAL RESEARCHN o.12,2002General,N o.275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刘文霞 [摘 要] 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的,它的具体样态是:惊异、怀疑,感受、体悟,博览、沉思,说出、倾听,激情、执着。

然而,爱与智慧的危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症结,“爱智慧”、“复兴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是哲学和教育的事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爱智慧 样态 危机[作者简介] 刘文霞,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授、博士 (呼和浩特 010022) 教育哲学是一门科学,亦是一种事业。

如何对其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本文不予赘述。

笔者坚信并不厌其烦地强调的是:应该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的①当代哲学发展趋势是辩证的“返朴归真”。

其“朴”与“真”为何?“爱智慧”也。

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真的责任和义务。

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

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

何为教育智慧?此概念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②等等。

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标系,而是在这股恢弘阔野的大度胸怀下,观览、体验世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阴阳圆缺的大试炼!是惟一的地地道道既无望盘剥他人、又不会被他人盘剥的人生专利!”③由此演绎,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境界,它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诸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

哲学追求智慧是艰难的。

西方哲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可能绝对占有智慧,但能做到热爱或追求智慧。

哲人与哲学就是以这种鲜明个性,以追求智慧为事业,以人类自身“终极关怀”为对象,把追求热爱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视为生活,进而“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或确定目标及发展方向的重任。

”④追随哲学,教育哲学则以教育的“终极关怀”为对象,把追求、启迪人类教育智慧,确立教育价值取向,指点教育“迷津”视为事业与己任,进而服务于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教育智慧是教育主体取得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应有的最重要的教育素质之一。

教育决策者富有教育智慧,就会制定出明智、科学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者具有教育智慧,就会正确地理解,创造性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大教师拥有教育智慧,就会以师生最少的时间、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取得最大教育效果。

这已被古今中外教育史实所证明:孔子一生以他卓越的教育智慧,不但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而且为整个人类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阐释和论证教育理论的深刻性、精湛性,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坚定性,对待和处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的辩证求实精神,更是他卓越教育智慧的表现;我国教育改革中涌现出的各种教育模式,亦是当代中国教育智慧的体现。

⑤相反,教育主体若缺少教育智慧,不但会事倍功半,误入教育歧途,造成教育浪费,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使教育异化为人类幸福的克星、社会进步的障碍,如教育中扼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创造性的问题等,就是教育主体缺少教育智慧的恶果。

教育哲学应是以热爱、追求、启迪、弘扬人类教育智慧为己任的科学与事业。

二、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可使人们超越对哲学的肤浅认识,触摸到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

笔者认为,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实质是哲人“爱智慧”,它体现的是教育主体的追求与精神。

具体地说,教育哲学“爱教育智慧”的样态表现如下。

11惊异、怀疑。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也说‘由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推究’。

”⑥惊异是人类爱智慧的基本素质和前提。

它不但是人的一种天真淳朴的心灵和未泯的童心,更重要的是它可穿透一切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的外表,将人们从一种对教育问题漠然与迟钝的状态中唤醒,从关怀人类终极幸福的意义上,审视、关注教育。

惊异的孪生姐妹是怀疑,随着惊异必将产生怀疑。

怀疑是思索和探究的开始,无怀疑就无哲学智慧可言。

”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爱智慧的确实性,而人的爱智慧最终就是通向这种确实性。

”⑦当然,我们提倡的怀疑不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而是善于怀疑。

21感受、体悟。

当人们以惊异和科学怀疑眼光关注教育现象和教育现实时,关于“教育价值的困惑”和“教育意义的困惑”会随之产生。

对此人们应是冷静沉着的,以“入世”与“出世”两种姿态与视角,从对人类幸福和意义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感受、观察、体验、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状况、幸福感,以及现实教育对社会文明和人生幸福的意义,进而追问:何谓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的明智是什么?现实教育符合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吗?等等一系列问题。

31博览、沉思。

哲学是博大精深之科学,它是对人类全部经验与文化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教育哲学研究者应有宽广的胸怀、广博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包括教育体验),以深刻感受、领悟人类所希求的幸福,反省教育行为,沉思教育明智,汲取人类教育全部智慧。

当然,博览需要时间,沉思需要宁静,目的是“博采深奥”,“宁静致远”。

41说出、倾听。

教育哲学研究及其智慧不是供个人享用的奢侈品,而是服务于人类教育的事业。

因此,重要的是教育智慧的说出,即以口头与书面两种主要形式表达、弘扬、启迪人类教育智慧,说出的原则是深入浅出,即以优美敦朴的语言,表达清新深刻的教育思想智慧。

说出与倾听珠联璧合、相辅相成,要更好地说出,就必须倾听。

因为,任何个体领悟到的教育思想智慧皆为相对之认识;人们只能热爱教育智慧,不能完全绝对占有之。

倾听亦是说出者的一种智慧和对智慧的热爱,通过倾听使之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明晰化、深刻化,并使之在理性之中净化和升华。

51激情、执着。

激情与执着是惊异与怀疑、感受与体悟、博览与沉思、说出与倾听的动力源,无激情与执着就无思想与灵感,更难以有智慧。

惊异与怀疑、感受与体悟只有在激情的涵养中,才会孕育产生;而执着则是博览与沉思、说出与倾听的内部动力。

它们保证教育智慧的热爱者淡泊功名利禄,远离喧嚣诱惑,为追求智慧而研究与生活,为人类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幸福”而奋斗。

三、当代教育的症结:爱与智慧的危机爱与智慧是教育成功的两条根本。

爱是情感活动的中心,价值王国的缩影,理想人格的本质,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无爱非真正的教育。

生活在爱的教育中的主体,如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游泳在温暖的溪流中,会自然生长爱心与情商。

教育智慧是教育成功活的灵魂,无智慧的教育是机械教条的生产,是缺少创造性、灵活性、艺术性的划一性活动,是无生机和活力的应试。

然而,爱与智慧的危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症结。

(下转第43页)如制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制度、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制度、贫困地区和特殊专业的差异收费制度、考试和入学制度,等等。

也可以像有些西方国家那样实行“教育券”制度,而不是直接投资高校,以保持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秩序的公正和起点的公正;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势必发生的高等教育结果不平等,要通过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规范和建立成熟的人才市场来渐次解决。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伯顿・克拉克指出,“如果高等院校各具特色,而不是被呆板地纳入一个大而统的体系,高等教育就能够最有效地体现公平精神。

”⑧这一设想已被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可能积极扩展高等教育规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标准,取决于我们能否同时启动大众与精英两种高等教育体系,并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逐步形成在优秀与平等的双重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协调的机制——既能坚持基于学生智能的选优政策,又能避免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歧视。

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宽进严出”的政策或许是可取的,我国某些院校如社区学院以及民办大学可以率先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当然,吸引弱势群体中有前途的学生入学必须配以良好的补救性资助政策。

注释:①金生 .高等教育入学体制与社会身份——对教育机会分配的教育哲学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②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③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④刘精明.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J].浙江学刊,2000,(4).⑤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⑥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84.⑦康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2000,(10).⑧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2.[责任编辑:高宝立](上接第34页)爱的危机表现为爱的缺失和爱的异化。

爱的缺失是教育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无兴趣,仅将教育工作作为谋生手段,而不是自己热爱的事业。

爱的异化即将爱异化为溺爱、自私爱、潮流爱和偏爱。

爱的异化是爱失去理智与智慧的表现,是爱的歧途。

其结果是坑害孩子,扼杀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剥夺学生幸福。

智慧的危机表现为教育智慧的缺失和肤浅,以及教育爱智慧的困难。

教育智慧的缺失和肤浅,一方面,是教育主体缺少智慧的教育思想,无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教学行为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是教育主体被动、教条、机械、顺从,教育主体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成为分数的奴隶;教育的环境中弥漫的是知识、分数、升学率的语言,而不是道德、做人、生活、智慧的语言;教育主体均以拼体力和时间,牺牲必要休息、娱乐和交往,进行着非正常的竞争。

教育爱智慧的困难,即教育主体因异化为分数、应试、升学的工具,被迫放弃主体性,面对教育问题麻木、无可奈何,异化为应试教育的主体。

今天,教育的爱与智慧的危机要求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责任感,追回、再创教育智慧。

“爱智慧”、“复兴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是哲学和教育的事业。

让我们回到古希腊哲学家那个不凡的启示:“做一个爱智慧的人”吧!注释:①⑤刘文霞1教育哲学的意蕴[J]1教育研究,2001,(3):29、301②③金马1小故事中的大智慧[A]1生存智慧论[C]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1④张志伟,欧阳谦1西方哲学智慧[M]1200214、51⑥⑦田海平1哲学还是爱智慧[J]1新华文摘,2000,(6):351[责任编辑:朱 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